|
主持人:张戈
据《工人日报》报道,近年来,随着平台经济的蓬勃发展,抢单外挂作为一种利用技术手段获取不正当竞争优势的工具,在网约车、外卖配送等领域蔓延。“开挂”抢单现象不仅扰乱了行业发展秩序,损害消费者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正当权益,还衍生出了黑灰产业链,威胁平台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当“抢单”沦为一场科技竞赛,那么公平又该由谁来守护呢? 昨日恰逢“717骑士节”,我们一起来听听老大哥们怎么说。
彻底铲除“毒瘤”才能守护行业公平
浙江省首届“最美外卖骑手”,浙江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饿了么萧山、富阳区域经理朱明李:“多到跑不完”“一开全天忙不停”,这些看似诱人的描述,实则是抢单外挂使用者对违规获利行为的炫耀。
以我们外卖配送这个行业为例,其实骑手正常依靠的是对配送商圈的商家、送餐路线的熟悉程度,时间的把控等等来争取订单的。而抢单外挂通过筛选近距离单价高的订单等,让有意使用者能轻松获得价格高好配送的订单,实现收入翻倍。这些作弊行为,将合规骑手的生存空间挤压变形。
“以前大家拼手速、拼服务,现在却要拼谁的外挂更‘高级’,这种不公平让很多骑手失去了工作热情。”这类外挂软件,成为了部分骑手眼中的“赚钱神器”,却逐渐演变为扰乱行业生态、损害劳动者权益的黑灰产业链。从上游开发、中游代理商销售软件,到下游骑手购买使用,每个环节都充斥着非法利益。这不仅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环境,更可能引发数据泄露、资金诈骗等安全风险。
据我所知,针对外挂泛滥,我所在的平台联手监管部门已对此加大了打击力度,并通过技术升级、账号封禁等措施不断遏制此类现象的发生。但想要彻底铲除这一“毒瘤”,还需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各环节法律责任,并建立跨平台联合惩戒机制。唯有技术反制与法律惩治双管齐下,才能守护行业公平,让劳动者在阳光下获得应有的回报。
“抢单神器”横行暴露平台经济治理短板
《浙江工人日报》评论作者王志高:“抢单神器”的泛滥首先暴露出平台算法规则的缺陷。当前平台普遍采用的“抢单模式”,本质上是将劳动者置于零和博弈的竞争环境中。在这种机制下,订单分配不是基于服务能力或用户评价,而是演变成了一场纯粹的技术竞赛。当算法规则存在漏洞时,自然会催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作弊行为。这提醒我们,平台经济不能简单依靠技术手段维持秩序,更需要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
从更广的视角看,外挂横行反映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生存焦虑。当骑手们不得不依靠外挂才能获取优质订单时,说明行业已陷入“内卷”困境。据悉,部分使用外挂的骑手收入能翻两番,这种巨大利益差恰恰暴露出正常劳动报酬体系的不合理。平台企业需要反思:当劳动者必须突破规则才能获得体面收入时,是否意味着现有的分配机制出了问题?
治理抢单外挂乱象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对平台企业而言,要优化订单分配算法,建立更科学的服务评价体系;对监管部门来说,需加快完善数字经济立法,明确平台、劳动者、消费者的权责边界;对劳动者群体而言,则需要加强职业培训和权益保障,拓宽职业发展通道。只有构建起“技术+制度+人文”的立体治理体系,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抢单外挂的生存土壤。
平台经济的健康发展,不能建立在破坏规则的基础上。当我们在享受外卖、网约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警惕其中隐藏的秩序危机。治理“抢单神器”不仅是为了维护市场公平,更是为了守护数字经济时代的商业伦理。毕竟,任何行业的长远发展,最终依靠的不是技术外挂,而是诚信守法的商业文明。
技术应赋能公平而非制造鸿沟
《浙江工人日报》评论作者木须虫:“手速不够,外挂来凑”的荒诞现实背后,是黑灰产业链的野蛮生长。当部分劳动者为诱惑铤而走险,更多诚实劳动者却因优质订单被垄断而陷入不公平竞争,行业生态由此失衡。
这种失衡不仅侵蚀个体权益,更破坏平台经济健康发展根基。治理乱象需构建“技术+制度”的双重防线。平台方不仅要升级实时监测、数据溯源等技术手段,更应建立严格的“黑名单”惩戒机制。对使用“抢单神器”的用户,一经发现即列入“黑名单”,视情节轻重采取限制接单、降低派单权重甚至永久封禁等措施,并配合法律处罚形成震慑。此外,平台需完善举报奖励机制,鼓励用户共同监督,让作弊者无处遁形。
事实上,法律早已为公平竞争划定红线。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禁止利用技术手段破坏市场秩序,刑法更对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侵害数据安全的行为予以严惩。近年来,浙江、甘肃等地警方摧毁的抢单外挂产业链案件,正是司法亮剑的生动实践。但法律威慑仍需与技术创新、行业共治形成合力。监管部门应推动平台数据共享,建立跨企业“失信黑名单”,对屡犯者实施行业禁入。同时,完善法规细则,明确开发、销售、使用各环节的法律责任,让“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等条款更具操作性。
数字经济时代,技术本应赋能公平而非制造鸿沟。唯有斩断“抢单神器”背后的黑色链条,才能让规则真正成为守护公平的利剑,让每一分付出都能获得应有的回报,公平竞争的土壤方能展现生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