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2025年7月30日企业热点新闻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4:08 | 查看全部
“这届WAIC真正‘破圈’了,成了大众热议的科技盛会。”7月26日~28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在上海举办,康迪科技CEO陈峰在逛展的时候切身感受到了现场火热的场面。

随着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国内一批和机器人相关的企业,开始走在全球前沿。在WAIC现场,云深处科技打造了行业应用展示区,首次展示行业级四足机器人全流程巡检作业场景,生动呈现了四足机器人在工业场景中的实战能力。

陈峰说:“尽管具身智能还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但关注度正在从B端转向C端,机器人不再只是‘烧钱’的科研项目,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机器人产品掏钱。”陈峰觉得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大众的参与带来了最真实、最挑剔的反馈,会倒逼工程师们根据实际场景不断优化与迭代。”

康迪机器人技术总监崔广章则更加关注机器人在真实场景里秀的硬实力,“不仅产品很丰富,产品的功能也很完善,特别是四足机器人。”他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透露了公司在智能机器人方面的规划和布局。

“目前我们已经和云深处科技达成两项深度合作,将联合开发高尔夫智能装备和北美安防巡检四足机器人解决方案。”崔广章还提到目前公司已经和浙江大学成立联合研究院,接下来将在AI算法、环境感知、运动控制等技术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加速场景化落地。

今年的WAIC与往届相比,更加注重技术成果的商业化转化和产业生态的构建。作为人工智能发展从实验室创新到规模化应用的关键转折年,也是康迪科技拥抱智能新变化的起点。

康迪科技在此时入局,有着自身差异化优势。崔广章说:“我们不仅有具身智能领域‘软硬一体化’的技术实力,还有‘从技术突破到场景落地’的商业化成果转化能力。”

崔广章介绍,康迪科技已经在技术上尝试集成应用创新,“我们把大模型决策和云深处的四足机器人以及手机、汽车、无人驾驶车等感知终端集成起来,通过康迪‘云-边-端’的智算系统进行组合,作为能够满足特定场景的整体化需求。”(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杨召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4:08 | 查看全部

7月28日,随着最后一片32米T梁精准落位,柳梧铁路4标项目T梁架设任务圆满完成,标志着项目建设取得阶段性胜利,为后续桥面附属、桥面防水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由广西交通投资集团投资建设、国铁南宁局代建、中铁上海工程局承建的柳梧铁路4标项目标段正线长度21.421公里,包含桥梁3座,需预制和架设T梁2124片,项目毗邻西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生态示范区及金田水库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地带,沿线地质复杂、雨季施工难度大。

该项目自开工以来,严格执行标准化施工要求,实施全周期精细化管理,应用先进的环形生产线及智能装备,成功打造了集约化、智能化的现代化梁场,实现了施工质量和效率的双提升。

本次架设的金田紫荆河特大桥最后一片T梁位于0号桥台至1号墩之间,梁长32.6米,梁重125.1吨。为确保架梁任务高效推进,项目部科学统筹资源配置,优化架梁施工组织,认真落实安全教育培训及安全技术交底,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制度,积极打造“安全管理网格”,推行安全“穿透式”管理模式,明确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充分调动“吹哨人”积极性,通过网格员全程监控,实现了制运架全过程安全“零事故”。并在施工过程中克服了运梁通道受限、高温作业环境、交叉施工等诸多挑战,确保了T梁架设任务按预期完成。

据悉,柳梧铁路项目正线全长238.167公里,设计速度160千米每小时,为柳州至广州铁路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提升广西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联系,对完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庞慧敏 通讯员 黄宁莉 毕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4:08 | 查看全部
7月28日,中铁上海工程局承建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第二小学2#教学楼顺利封顶。这也是该项目封顶的首栋单体建筑,为确保明年春季建成启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勐海县第二小学新建建设项目是勐海县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工程,总建筑面积18359平方米,涵盖教学楼、综合楼、多功能报告厅、运动场、附属工程等项目。学校建成后,可容纳1620名学生上课。

据悉,勐海县第二小学投入使用后,将有助于缓解勐海县城区小学的就学压力,为全面推进勐海县新一轮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办学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静 通讯员 李志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4:08 | 查看全部

7月23日,由上海宝山区顾村镇第六综合网格、中铁上海局建筑公司团委等多家单位联合开展的“‘社区小先生’建筑探索与安全成长”暑期践学活动在中铁上海工程局总部基地举行。这场融合了科技、知识、安全与温情的夏日之旅,为社区青少年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城市建设与生命守护的大门。

在中铁上海局总部基地企业展厅,“社区小先生”们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一个个兴奋不已。

“原来我们铁路这样建起来的!”“这座大桥像一条钢铁巨龙!”孩子们仔细观察着3D打印的建筑模型,发出阵阵惊叹。承载历史的浮雕墙、光影交叠的宣传片、演示施工技术的电子屏,随着讲解员深入浅出地介绍,让图纸上的线条与数字,化作孩子们脑海中拔地而起的生动图景。

转场至蒂螺维珍研发基地项目会议室,氛围瞬间切换为热烈的“建筑施工小课堂”。项目技术人员化身“孩子王”,用趣味图片与生动讲解,向孩子们介绍了“奔跑”在工地上的施工车辆和大型机械,用孩子们感兴趣的动画“拆解”建筑诞生的秘密。

安全主题环节更是高潮迭起——有奖知识问答调动起孩子们的积极性,大家你来我往,积极举手抢答,收获小礼物的同时,也将“安全无小事”的种子深植于心。

“手臂环抱这里,快速向上冲击!”在菊泉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团队的专业指导下,海姆立克急救法的要领被一遍遍练习,项目员工和孩子们认真聆听、全神贯注。心肺复苏术演示更是点燃了学习热情,孩子们跪在模拟人旁,小手交叠,有模有样地练习按压节奏与深度。“我学会以后就可以帮助别人了!”稚嫩而郑重的话语,成为这堂急救知识课上最珍贵的回响。(工人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仲米湘 陈哲豪 记者 甘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4:09 | 查看全部

7月29日,我国首套地下地面一体化(油气藏-井筒-管网)动态仿真引擎软件HiSimPro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这款由中国石油组织研发、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重量级工业软件成功面世,标志着我国在油气田开发领域核心工业软件攻关取得关键技术突破,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供了有力支撑。

Hisimpro软件用于华北巴彦油田兴华11方案设计

发布会以“破冰·圆梦”为主题。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总会计师周松代表中国石油党组出席发布会并致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家部委、北京市政府有关负责同志,中国工程院袁士义院士、中国科学院邹才能院士、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延长石油等企业负责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西南石油大学等科研院校代表,以及中国石油相关部门和部分油田企业负责同志共同见证发布,中国石油数字和信息化管理部总经理胡炳军主持发布仪式。发布会上,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详细介绍了HiSimPro软件核心功能并进行了业务演示,中国石油新疆油田、中国石化中原油田作为用户代表介绍了应用成效。

HiSimPro是中国石油组织研发的一款大型工业软件,包括油气藏工程、采油气工程、集输工程一体化专业动态仿真软件。软件集成了5大一级功能模块、24个二级功能模块,支持亿级网格规模、千口井仿真模拟。HiSimPro就像给油气田装了个“数字大脑+透视眼”,能够支持油气田开发从方案设计到生产运行全生命周期、从地下到地面全栈式仿真模拟和优化业务,适用于油气田开发初期的方案设计、开发中期的方案调整、生产优化以及开发末期的开发评价。它能给地下油藏当“天气预报员”,告诉工程师哪里油多、该往哪“注水赶油”;它能在抽油管道里当“流动监测仪”,看油、气、水混得好不好,抽得顺不顺,防止“水窜”“气窜”;它能在地面管道网上当“智能交通指挥”,防止输油“堵车”。最关键的是,它能把这地下、管道、地面三块连起来一起算,形成一个智能化的一体化平台,让整个油藏像一台协调运转的大机器,帮助科研人员提升开发方案的科学性预见性,帮助油田企业有效收窄油气产量降幅,从而更高效、更安全、更经济地把地下的石油天然气“挖”出来。

HiSimPro适用范围广泛,覆盖中高渗、低渗透/超低渗透、裂缝性、页岩油气藏等多种类型及多种开发方式。目前,该软件已在大庆、长庆、塔里木等300余个油气田区块开展现场应用。其在解决油田实际问题上展现出卓越能力,能够深度适配各类复杂开发场景,为油气田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高效生产提供坚实技术支撑。无论是在具体区块的开发方案优化、采收率提升,还是在储气库安全运行保障等实际场景中,其强大的仿真模拟与分析能力都得到了充分验证,切实助力油田生产效率提升与产能突破,成为守护油气安全生产的关键技术利器。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总会计师周松表示,中国石油主动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将石油石化工业软件核心技术攻关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使命任务,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工业软件攻关及产业化发展,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将以此次发布为起点,持续深化研用结合,健全“攻关一批、应用一批、储备一批”的梯次创新体系,完善工业软件全生命周期协同研发模式,不断提升规模应用与快速迭代水平;持续深化生态建设,加强创新联合体建设,汇聚产学研用顶尖力量,整合生态联盟创新资源;持续深化人才培养,加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更多石油石化工业软件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奋力谱写新型工业化建设的石油新篇章。

在发布会上,中国石油发起共建石油石化工业软件产业生态倡议,并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西南石油大学等科研院校代表签署产学研用合作意向书,与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延长石油等代表共同签署采购意向备忘录。(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冬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4:09 | 查看全部

本报记者 张玺 本报通讯员 任志伟

压料板是车身模具的重要核心部件,制造过程中精度要求极高,用微米级数值控制。传统的压料板采用金属制造,打磨过程需要近三个月,耗时长、劳动强度大。

在一汽—大众天津分公司整车制造部冲压车间模修工段,高级技师密思斌带领班组研发出橡胶压料板,首次实现车身外板模具压料板非金属化,能承受100吨的冲击力量,满足100万次冲压不变形不损坏不脱落。每套压料板能节约100万元的费用,并且大大降低了人工打磨的强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4:09 | 查看全部
本报记者 赖志凯 本报通讯员 李梦滢

阅读提示

来自矿业一线的职工“金点子”,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为企业降本增效、技术革新提供了有力支撑。要让“金点子”落地生根,则需要企业通过一系列措施实施,推动各项创新举措精准落地、高效运行。

“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作开展以来,公司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创新想法‘变现’机会,我们以现场为拓展基地,将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转化为创新攻关方向,一个个‘金点子’的顺利实施让我们工作更高效了,也帮助我们在日常生产指标管控中更加得心应手。”日前,首钢矿业大石河铁矿选矿作业区丁班被评为质效杯先进集体,看着“热乎”的表彰决定,班组职工激动地谈论起来。

近年来,首钢矿业公司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充分点燃广大一线职工的创新创造热情。来自一线职工的“金点子”,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展现了职工的智慧与创造力,为企业降本增效、技术革新提供了有力支撑,生动诠释了群众性创新活动的蓬勃生命力。

一线“金点子”释放创新“大能量”

“之前老式喷嘴冲料总有残留,矿石选别效率一直提不上去。”说起曾经的工作难题,机械厂职工陈龙记忆犹新。

大石河铁矿磁选机使用的老式喷嘴,存在喷洒范围局限、冲料力度不足、容易堵塞的问题,导致物料冲洗不彻底,大量杂质混入,严重影响选矿效率,成为生产线上的一大堵点。

为解决这一困扰已久的难题,陈龙一头扎进研究中,着手设计制作新型水槽冲料装置。经过多次的尝试与改进,新型装置终于成型——通过优化水槽结构,采用多角度喷射设计,让水流形成立体冲刷面,不仅扩大了冲洗范围,还增强了冲料力度。投入使用后,新型水槽冲料装置效果显著,物料冲洗残留量大幅降低,矿石选别效率提升近30%。如今,该装置已在该公司内部全面推广,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

今年以来,首钢矿业广大职工积极投身建言献策活动,提出数百条建议,其中部分已在实际工作中发挥重要效能。通过对创新性、实用性、完整性及影响力等维度的综合考评,一批极具价值的“金点子”脱颖而出,公司对建议提出人予以奖励。其中杏山铁矿职工董旭创新提出用无人机航测替代人工攀爬架设全站仪,实现地表塌陷坑地形“一键采集+智能建模”,单日测绘面积从1平方公里跃升至5平方公里。首钢马城矿业职工李明达针对E70-ITH台车在-480水平下向孔作业中因护管安装或岩层破碎导致冲击器卡死、钻杆难取问题,建议研发锥形夹瓦夹具,配合双液压千斤顶拔杆,有效解决卡钻损耗问题,降低了生产成本。

“量体裁衣”打造创新“新引擎”

2025年,首钢矿业公司制定了《深入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提升全员创造力专项工作方案》,锚定增强企业学习力、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厚植创新学习文化三大目标,按季度开展“质量效益杯”劳动竞赛、专项劳动竞赛、主题劳动竞赛,聚焦经营生产目标任务开展职工好建议“金点子”评选,确保“金点子”能够真正落地生根,推进创新工作室星级创建评比,构建起系统化的工作规划与量化考评体系。

“通过一系列措施实施,为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装上‘导航仪’与‘加速器’,有力推动各项创新举措精准落地、高效运行,全面激活创新创造动能,加速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首钢矿业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姚永浦说。

首钢矿业严格对照群众经济技术创新工作考评标准,对各单位工作成效实施差异化动态管理。其中,凭借扎实地推进举措、显著的创新成果脱颖而出的单位获得“绿脸”优秀评价,因推进力度不足、成果产出薄弱的单位则会被给予“红脸”警示,旨在督促其正视差距、加快整改,确保群众经济技术创新工作扎实落地、提质增效。

携手破壁垒开启创新新征程

当晨光穿透玻璃洒落在金川集团龙首矿智能车间的操作台面上时,一场颠覆传统采矿运输的技术革新正在悄然上演。

在马著创新工作室与金川龙首矿“5G + 智能车间”科创联合工作室的不懈努力下,“有轨运输无人驾驶系统双机牵引同步控制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取得突破性进展,全新研发的高精度同步控制算法,让井下电机车拥有了“智慧大脑”,实现精准协同作业。

随着操作台发出指令,深达千米的运输系统即刻“苏醒”。巷道两侧的高清摄像头如同警觉的“哨兵”,实时捕捉着机车的每一个细微动作;传感器动态监测运行参数,数据通过5G 信号,以毫秒级速度传输至中控系统。

“双机牵引同步控制就好比上了一套双保险,破解了机车‘停不准’‘起不来’的难题,确保电力供应无缝衔接。”看着整列电机车以毫米级精度“丝滑”般驶过溜井与滑线间断区域,项目负责人潘海涛自信满满地说道。

今年以来,首钢矿业聚焦职工创新工作室建设,积极搭建职工创新工作室联盟平台,以2025年专项方案和重点工作为主攻目标方向,制定课题260余项。持续深化创新工作室联盟建设,构建起资源互通、经验共享、思路碰撞、成果转化的创新生态网络。目前,已有17个创新工作室与内、外部机构建立联盟合作关系,2个职工创新工作室入选北京市工业(国防)工会第二批职工创新工作室联盟。

水厂铁矿陈明歌创新工作室与徐工矿机创新工作室达成深度联盟,围绕“XE1350E型挖掘机电控系统技术优化升级”课题展开协同攻关。双方技术骨干打破地域与专业壁垒,通过数据共享、方案联审、实验联调,成功攻克24V电源耐冲击性差、高压保险卡座抗震性差、高压柜弹性连接故障率高、电机高温报警系统频繁误报等技术难题,实现有效降低设备故障停机,确保设备稳定运行,大幅提升了矿山开采智能化水平。

随着创新工作室联盟的深入推进,不同团队成员在交流互鉴中碰撞思维火花,在协同攻关中加速成果转化,有效推动了技术创新和成果落地,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