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2025年8月19日企业热点新闻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4:42 | 查看全部

8月14日晚,中铁八局宁德核电二期项目部顺利完成了“宁核先锋号”盾构机首件下井,项目建设正式转向盾构施工阶段。

自开工以来,项目部始终坚持以现场为阵地、以节点为目标,全体人员铆足干劲、攻坚克难。为确保盾构机首件顺利下井,项目部党员冲锋在前、技术靠前服务、管理深入一线,多次组织全体管理人员开展井下清底、场地布设等作业,确保了各环节紧密衔接、各工序顺畅过渡。

下一步,项目部将持续推进始发段各项准备工作,加快推进管片拼装、通风排水、泥水环流系统等配套设施建设,做到组织再强化、执行再提速、管理再优化。

(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甘皙 通讯员 毛帅 何文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4:44 | 查看全部
8月13日,在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大寨村,龙脊舞燕虹雲酒店的钟老板开启了当天的首场直播。“家人们看过来,这就是我们龙脊的晨雾梯田,是不是像水墨画?”手机屏幕上,点赞和询问民宿预订的留言不断滚动,而这流畅的直播画面,得益于村里全覆盖的5G网络。从昔日通信不畅的深山瑶寨,到如今“云上赏景、指尖增收”的智慧乡村,5G正为龙脊大寨村注入发展新动能。

“2005年之前,村里连个稳定的电话信号都没有,村民要爬到后山的‘信号坡’才能勉强接打电话。”大寨村党支部书记余琼通回忆起当年的通信困境,感慨万千。作为龙脊梯田核心景区所在地,龙脊大寨村聚居着以红瑶为主的少数民族群众,过去因地处深山、地形复杂,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制约发展的“拦路虎”。

2005年,中国移动广西桂林分公司在龙脊大寨村开通移动信号,移动基站的建立让瑶寨打通了与外界的无线连接。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移动4G网络于2016年实现全村覆盖,民宿老板们开始能用智能手机接收订单,村民们的农产品也能通过朋友圈销售。而2020年龙脊大寨村田头寨5G基站的开通,更是为这个古老村寨按下了发展加速键。

“这里都是梯田,大型设备进不来,基站建设材料全靠人力扛、骡马运。”中国移动广西桂林分公司网络组潘宇介绍,施工队带着设备在泥泞的田埂上往返,单日步行里程超过20公里,硬是在山林间架起了通信铁塔。截至2025年,龙胜县累计建成超500个4/5G基站,不仅实现了龙脊大寨景区5G信号的全覆盖,还对周边道路和核心景区进行了网络优化,确保游客在行车途中、观景台上都能享受流畅的网络体验。“我们针对景区地形特点采用了宏微站结合的组网方式,解决了梯田区域信号遮挡问题,确保了下载速率稳定性。”潘宇说。

在大寨村200多家民宿中,移动宽带网络覆盖率达100%,上传下载速率均满足4K视频传输需求。“每年4月~10月旅游旺季前,中国移动桂林分公司都会提前安排属地的装维工程师上门为我们酒店进行网络检测,还为我们升级网络带宽,直播再也不卡顿了。”钟老板笑着说,网络好了,回头客也多了。

在大寨村,像舞燕虹雲酒店这样通过5G赋能实现转型的文旅主体不在少数。2025年以来,中国移动广西桂林分公司通过千里眼慢直播已累计开展直播27场,吸引超百万网友在线观看,“云游龙脊”成为文旅新时尚。(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庞慧敏 通讯员 蒋少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4:44 | 查看全部
中新网烟台8月18日电 (记者 王娇妮)记者18日从山东港口烟台港获悉,装载110台新能源公交车的“朱拜勒”轮近日从该港启航前往巴基斯坦,创下山东口岸出口巴基斯坦新能源客车单船发运量新高。

该批新能源公交车配备绿色环保动力系统及空调、自动售票、无障碍设施等,投用后将服务于巴基斯坦旁遮普、米安瓦利等地区的公共交通网络,为当地民众带去更清洁、舒适、高效的出行体验,助力当地交通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为保障这批车辆顺利出运,烟台港联合烟台海关、海事局、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引航站等口岸单位协同发力,专门开通“集港—短驳—查验—报关—船舶靠离”全流程绿色通道,确保装船环节高效衔接。

作为山东港口商品车物流基地和中国北方商品车物流枢纽港,烟台港近年来积极拓展外贸特色航线,将“出海口”搬到国内主机厂“家门口”,已承接大批新能源车辆装船发运。今年前7个月,该港完成新能源车外贸出口2.5万辆,同比增长8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4:45 | 查看全部
记者从国铁集团获悉,自7月1日暑运启动以来至8月17日,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突破7亿人次,达到7.12亿人次,同比增长4.1%,日均发送旅客1484万人次。日均开行旅客列车11298列,日均安排加开旅客列车573列。

(总台记者 郑连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4:45 | 查看全部
为感谢职工家属长期以来的支持和付出,增进项目部“大家庭”的凝聚力。近日,中铁六局G228滨海公路项目部精心组织“小候鸟反探亲”活动,暑假期间,邀请职工子女走进项目驻地,“零距离”体验父亲的工作生活环境,传递企业温情。

活动中,项目部贴心地安排了志愿者化身“辅导老师”,耐心指导“小候鸟”们完成暑期作业,并送上书包、钢笔、手表等爱心礼包。孩子们在父亲带领下参观项目驻地和试验室,解开钢筋水泥背后的奥秘。

由于施工单位长期驻外的行业特性,职工与家人们团聚的时刻温馨短暂且弥足珍贵,此次活动是项目部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深化“家文化”建设的生动体现。通过沉浸式体验和父亲(职工)的专属讲解,不仅缓解了职工的思念,加深了亲子情谊,更让孩子们感受到父辈的荣光与企业的温暖,有效凝聚了团队力量。(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赖志凯 通讯员 王青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4:45 | 查看全部

广西防城港东兴市是我国与东盟国家唯一海陆相连的口岸城市,与越南芒街市一河之隔,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元的民族文化。截至7月31日,东兴口岸出入境人员已突破515.6万人次,同比增长8.11%。为提升跨境服务能力,中国移动广西公司创新打造边境通信服务体系。

中国移动北仑营业厅,是东兴市标准化信息通信服务窗口。自2003年开业至今,已服务边城二十二载,承担着辖区内11.7万多人的通信服务工作,也是全国首个设立越南语专席的通信营业厅,年度平均接待越南客户以及外籍客户3千余人,专席配备支持84种语言在线翻译、16种语言离线翻译的智能设备,实现越南、柬埔寨、印度、俄罗斯等多国游客“无障碍”通信服务。

8月15日,记者来到中国移动北仑营业厅,看见越南语专席值班经理梁玉翠正在为越南客户阮女士办理开卡业务。两人顺畅地交流,很快就办好了业务。

“我们公司在越南河内,但由于工作关系,我需要经常往返于中越两国。今天来办张新卡方便手机支付,我汉语还不熟练,多亏这里的营业员会说越南语,帮我解决了大麻烦。”阮女士感激地说。

针对出入境人口增长,中国移动广西公司就现有越南客户办理业务需求、台席承载能力、服务人员等制定了更加精细的服务方案,提升业务水平,专席人员的服务水平得到了越南客户的高度赞誉。据统计,截至发稿时,2025年北仑营业厅越南语专席总受理量已达到2400多人次,为中越友好做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中国移动广西公司在东兴口岸设立了越南入境客户服务专区,为入境的越南游客提供从手机号码开通、套餐选择到业务咨询的一站式贴心服务。通过简化办理流程,凭借护照或通行证即可快速完成业务办理,极大地方便了入境游客。

此外,中国移动广西公司以信息技术助力“中国—东盟第一城”建设,持续加强边疆网络覆盖,重点提升广西东兴产业园区、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口岸及边民互市贸易区的通信质量。目前,中国移动广西公司在东兴已建成5G基站291个,5G+MR覆盖率达99.2%,为中国—东盟商贸往来提供优质通信保障。(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庞慧敏 通讯员 蒋少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4:46 | 查看全部

近日,中国化学天辰公司总承包的沙特沙比克PKN MTBE项目提前4天实现机械竣工,延续了按期完工的优良纪录。作为天辰公司与沙比克成功合作的又一重大项目,该项目于2022年11月正式签约,当年12月开工,主要对PKN现有70万吨/年MTBE装置进行扩能改造,将其产能提升至100万吨/年。

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团队直面设计、供货、施工、质量、安全管理等多重挑战,与业主、供应商、分包商紧密协作,实时监控设计、采购和施工进度,严格把控现场安全与执行质量。通过优化国际运输路线和现场施工方案、提高管道和钢结构预制化比例、实施核心采购设备“包长制”及现场施工区域“区长制”等举措,项目最终提前4天完成机械竣工,获得了沙比克业主的高度赞扬,彰显了“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模式创新、尽善服务”的沙特团队精神,为企业深耕沙特及中东市场筑牢坚实基础。

据悉,该项目是沙比克首个采用自有专利技术的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年产100万吨MTBE工厂。改造后的装置在经济效益、环保性能和运行可靠性上均有显著提升,可有效利用副产低压蒸汽发电10MW,每年减少催化剂消耗约6300吨,MTBE合成单元开停车操作周期也由8个月延长至2年。(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4:46 | 查看全部

近日,中国一冶南宁市五象新区明月东路142号地块项目全面通过竣工验收,为项目投入使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南宁五象新区142号地块项目航拍图。中国一冶供图

为确保按期交付,项目部在管理机制上推行“项目经理牵头+楼栋栋长负责制”,每周召开进度推进会,对滞后工序采取“人停机不停”的两班倒赶工模式,高峰期日均作业人员高达400余人。为应对南宁长达6个月的雨季这一气候难题,项目部在施工现场搭建了雨水收集系统和场地硬化排水网络,确保雨季施工不受影响,7个关键节点全部按期完成。

验收小组开展竣工验收检查。中国一冶供图

为了加快施工进度,节约施工材料和成本,项目部采用“建筑业十项新技术”的铝合金模板和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组合,使主体工程达到免抹灰的质量效果。项目部还通过BIM技术优化铝合金模板的安装,免去后期混凝土二次结构施工,同时利用BIM技术进行可视化施工,在每一块铝模板上进行编号,张贴二维码,施工人员只要用手机扫码,就可以清晰直观地看到整个楼层的三维模型,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由于项目地处城市主干道交汇处,周边居民区密集,施工期间需严格控制噪声、扬尘污染,项目部采用智能扬尘监测设备和围挡喷淋系统,将施工噪声控制在昼间65分贝以下。同时,采用低挥发性涂料和混凝土封闭运输等绿色施工措施,确保满足安全文明施工要求。此外,项目部还在现场设置了VR体验馆,通过模拟真实的建筑工地环境,让施工人员在虚拟场景中亲身体验各类安全事故,达到警示教育的目的,提升全员安全意识。(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甘皙 通讯员 黄春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4:48 | 查看全部

8月15日,“解码战机摇篮,共绘发展蓝图”国企开放日活动在航空工业沈飞隆重举办。中央及省市17家权威媒体的近40位媒体人走进沈飞科研生产一线,亲身感受新中国航空事业的蓬勃发展与“大国重器”保家卫国的硬核魅力。

活动当天媒体团详细了解了沈飞发展历程和在研制生产歼击机方面所取得卓越成就,感受到了企业的智能指挥中枢;柔性生产线与脉动生产线的精密运转,彰显了沈飞在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的领先实力。行程最后聚焦沈北航空产业园新厂区,其清晰规划与火热建设场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在航空制造领域的创新应用,向外界描绘了沈飞打造先进战斗机集成交付基地的清晰未来路径。

在国之重器的锻造上,沈飞以持续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筑牢了先进航空装备研制的坚实基础,彰显了作为军工央企挺立潮头的硬核实力。在创新与人才的战略布局上,沈飞不仅展示了人才培养前沿阵地,更通过一系列人才激励与培养机制的落地,构建起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为持续领航航空工业发展储备智慧动能。在区域发展的带动上,沈北航空产业园的建设如火如荼,标志着沈飞正以龙头姿态深度融入地方经济脉络,有力推动产业链协同升级,为区域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本次开放日活动不仅是一次透明的展示,更是一次凝聚共识的邀约。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沈飞以自信开放共享的姿态,向全社会汇报了作为“中国歼击机摇篮”在新时代的使命担当与发展雄心。展望未来,沈飞将继续以新时代航空报国精神为引领,加速向世界一流航空装备企业迈进,在建设航空强国的壮阔征程上,与社会各界携手,共绘更加辉煌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捍卫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维护世界和平贡献磅礴力量。(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旭 通讯员 张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4:49 | 查看全部

走进中铁六局太原公司承建的西渝高铁康渝段站前四标石家梁隧道施工现场,全电脑三臂凿岩台车将超前水平钻紧贴着岩壁进行地质探测,拱架安装台车、湿喷机械手在作业面不停地忙碌着……隧道从开挖到成型全面实现机械化,施工流水线一气呵成,切实提高了施工效率,筑牢施工生产本质安全防线。

据悉,石家梁隧道全长11908米,为单洞双线隧道,最大开挖宽度达14.86米,最大埋深774米,设计时速为350公里,IV、V级围岩占比高,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

基于隧道地质特性,项目部运用成套化机械施工技术,引进多功能钻机、拱架拼装台车、湿喷机械手等新装备,构建“一洞九线”隧道大机作业全工序快速施工体系,实现工装与流程的高效配合。

“‘一洞九线’隧道大机作业全工序快速施工体系是我们引进的先进工艺工装,保障作业人员安全的同时,能极大地提高施工效率。”项目负责人张伟在隧道口介绍道。“主要包括超前地质预报作业线、三臂凿岩台车开挖作业线、拱架安装作业线、混凝土初支喷射作业线、仰拱作业线、防水铺设及钢筋安装绑扎作业线、衬砌成套技术作业线、养护作业线、沟槽作业线,通过将机械化、智能化与绿色标准化理念的深度融合,推动项目建设高质量发展。”张伟边指着机械边说道。

项目部配置全电脑三臂凿岩台车用于开挖作业线阶段。该台车采用全电脑智能控制钻眼,配备3根结实灵活的钻臂和1个吊篮,转臂不断地采集参数,整合地质、围岩信息等,精确地指导后续施工。

“在隧道出口,项目部建立云智慧综合管理中心,设有八大系统,包括有毒有害气体检测、进度管理、声光报警及语音通话等,依托信息化管理云平台和互联网技术,实现机械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安全总监王智国介绍道。

项目部为隧道机械设备安装专业软件,依托云端平台,建立“洞内、洞外、云端”三级传输体系,使项目管理人员能够在手机端查看施工信息,协调现场工序,实现全过程智能化管理。复杂地质条件下,借助3D扫描技术,对隧道进行三维点云数据采集、分析,呈现“可视化模型”,管理人员可实时监控掌子面前方围岩情况,及时调整施工参数。

“发生紧急情况时,施工人员可就近触发一键报警设备,在语音提醒和LED灯光警示下,紧急疏散洞内人员。这样一来,隧道施工安全就更有保障了!”工程部部长周阳洲说道。

不仅如此,项目部还引入视频监控设备、应急喊话设备等智能系统,通过前端传感器对隧道内环境、结构、人员作业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对未正确佩戴安全帽、下颌带及吸烟等违章行为进行自动抓拍,并进行语音提醒,便于施工管理和安全保障。(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赖志凯 通讯员 董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