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刘家峡水电站的坝体上,中控室里跳动的数字定格在“8800”——这是国网甘肃刘家峡水电厂连续安全生产8800天的真实纪录。
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境内的刘家峡水电站,是中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这座矗立在黄河上游的“能源心脏”,用跨越24年的“安全”“无事故”标尺,为西北电网稳定运行和黄河安澜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在黄河涛声中铸就安全丰碑
作为西北电网的重点调峰电源和黄河流域的枢纽电站,该厂承担着系统调峰调频及防汛防凌等重要任务,是保障西北地区电力供应的“压舱石”。
8800个昼夜更替,24个春夏秋冬,刘家峡水电厂始终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镌刻在每台机组、每条线路、每次操作之中。
近年来,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速推进,水电厂运维面临全新挑战。刘家峡水电厂主动适应这一变革,以“严”的主基调贯穿安全生产全过程。
防汛安全是刘家峡水电厂的生命线。面对2018年至2020年黄河上游连续三个丰水年的严峻考验,特别是2020年主汛期机组稳定满发82天、泄洪历时69天的极限工况,该厂组建的防汛抢险突击队24小时待命,对泄水建筑物、闸门启闭设备等关键设施进行高频次特巡,确保了电站及周边地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科学调度让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该厂严格执行黄河水利委员会的调度指令,通过精细化调控机组运行方式,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将高水头发电潜力发挥到极致。
“我们通过对比分析发电耗水率、水能利用提高率等核心指标,用最少的水发最多的电。”运行分场龙腾介绍。这种精益求精的调度理念,既保障了迎峰度夏电力供应,又实现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科技赋能锻造安全硬实力
在刘家峡水电厂的安全生产密码中,科技创新始终是最活跃的因子。从建厂初期到现在,技术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为安全生产提供了坚实保障。
2007年,甘肃省首座330千伏GIS开关站建成投运;2011年,220千伏GIS开关站投入使用,彻底解决了困扰多年的窝电难题;2018年,洮河口排沙洞扩机工程并网发电,实现“一洞两用”,显著提升电站调峰能力。这些里程碑式的工程,不仅拓展了电厂的输送能力,更为清洁能源外送搭建了高速通道。
设备改造升级是保障安全的另一关键。2018年至2024年,刘家峡水电厂先后完成3台机组定子改造、2台机组整机改造等重大工程。特别是2台机组整机改造,均实现一次性启动成功且零缺陷投产的优异成绩。这些改造不仅消除了设备隐患,更将机组性能提升到新的高度。
智慧电厂建设为安全生产插上翅膀。室内无人机巡视在甘肃省内首次应用,进水口拦污栅水下检查使用水下机器人,这些智能化手段的应用大幅提升了巡检效率和精准度。ECS新一代应急指挥系统的投用,实现了灾害影响的精准研判和应急响应的快速联动。智慧巡检及安全管控系统的全面建设,让安全隐患无处遁形。
在技术创新的背后,是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该厂通过“师带徒”、技能竞赛等方式培养了一大批技术能手,他们既能在突发故障时快速处置,也能通过技术革新解决生产难题。正是这种“人机协同”的优势,构筑起安全生产的智能防线。
红色基因护航安全征程
安全生产8800天,不仅是一组数据,更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刘家峡水电厂将党建引领深度融入安全生产全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安全文化体系。
“党建+安全生产”模式在这里生根发芽。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组建党员突击队,让党旗在生产一线高高飘扬。在机组检修等关键任务中,党员总是冲在最前面,既当技术骨干,又做安全标兵。这种“一个党员一面旗”的示范效应,带动全体员工树牢安全意识。
安全文化建设融入日常点滴。从“一站一室一厅一廊”的安全文化阵地,到每周一次的安全日活动;从“码上学”的便捷培训,到“做现场明白人”的专项提升,安全理念如春风化雨般渗透到每个岗位。2023年,刘家峡水电厂获评“全国电力行业安全文化建设精品工程”“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2024年再获“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安全文化示范单位”殊荣。
制度保障与人文关怀并重。通过建立全员安全责任清单、推行“五级五控”管理,让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个环节;通过设置“违章曝光台”、开展“零容忍”反违章行动,让安全红线意识深入人心。同时,该厂注重人文关怀,通过心理疏导、技能帮扶等措施,让员工从“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
站在8800天的新起点上,刘家峡水电厂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向未来。这座见证了新中国水电事业发展历程的老厂,依然保持着初创时的那份初心与激情。当黄河水穿过发电机组,转化为源源不断的清洁电能时,它承载的不仅是光明与温暖,更是一代代刘电人对安全的执着坚守。(工人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侯齐 侯亚琨 记者 康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