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2025年9月2日企业热点新闻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5:42 | 查看全部
本报讯(记者邢生祥)8月23日,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光伏产业园区建成投产全球首个5兆瓦商用级钙钛矿光伏实证基地,标志着我国钙钛矿光伏技术从实验室阶段迈向规模化示范应用。

据了解,该项目采用先进光伏组件,将验证先进钙钛矿光伏在强紫外高辐照环境下的发电性能与可靠性,支撑我国钙钛矿光伏技术迭代升级。今后,中国华能将进一步构建钙钛矿光伏“技术研发-技术服务-成果转化”体系,打造钙钛矿光伏科技攻关“国家队”,支撑国家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5:43 | 查看全部
本报记者 赖书闻

“323天!”不久前,记者在海洋石油富岛有限公司一期主控室的大屏幕上看到,装置连续运行天数刷新至323天,打破了该装置自1996年投产以来的历史纪录。更令行业瞩目的是,这套装置已平稳运行近30年。

海洋石油富岛有限公司化肥一部副总经理黄卫星表示:“这说明我们之前所有的技术攻关和瓶颈消除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回忆道,上世纪90年代,国内许多关键设备依赖进口,一旦发生故障,不仅维修费用高昂,还受到外方的严格使用限制。

1994年,刚走出校园的黄卫星被分配到化肥一期工艺班组,面对这些处处受制的“铁疙瘩”,如何保障其长期稳定运行,成为他和团队面临的巨大挑战。“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他说。

为了节约维修成本,黄卫星和同事们反复对装置进行摸索和调试。一个长期困扰他们的问题直到去年才得以解决。“原来的连锁报警保护装置只有一个报警阈值,无论问题大小,一旦触发就会停机,很多其实根本不需要停的时候被迫停下了。”黄卫星解释道,“每次停车都会带来巨大损失。”

化肥一部副总经理杨嵎森补充说:“单一信号点导致装置过于敏感,极易误停,严重影响长周期运行。而且原厂设计的联锁在位置、设计值等方面存在问题,原厂不提供改造支持,我们只能依靠自身经验,通过逻辑分析自主增加监测点,提升系统判断准确性。”

如何在保障稳定运行的同时,避免个别探头误动引发非计划停车,成为班组亟须解决的难题。经过不懈努力,团队梳理出200多条连锁逻辑,并于去年完成系统性改造。“国外技术封锁导致原有保护机制不够完善。”杨嵎森说,“现在我们将连锁机制优化得更全面,装置也开得更稳定了。”

改造后,团队新增了三道保护连锁,实现“双信号同时触发才跳车”的可靠控制,大幅降低了误停风险。

类似的成果在该企业并非个例。2021年,该公司合成氨装置实现连续运行629天,创下同类装置在中国长周期运行的新纪录。海洋石油富岛有限公司化肥二部尿素现场指导任华锋介绍:“该装置年设计产能为80万吨,但我们那一年实际生产了91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

这一成绩离不开任华锋所在班组对115项管控措施的严格执行。“每一个细节——甚至杂草油污、跑冒滴漏,都必须有人关注和处理。我们定期针对115种突发情况开展演练。”他说。

他们的坚持与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突破上,更融入了日常的细致维护和精益管理。装置稳定运行的背后,是每一位工人日复一日的精心操作与默默付出。

黄卫星和同事深知,任何一次疏忽都可能造成重大损失。因此,他们始终保持匠心,确保设备处于最佳状态,并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操作流程。

正是有这样一群敬业奉献的一线工作者,富岛公司化肥一期装置才能不断刷新长周期运行纪录。化肥一部总经理严军开自豪地说:“很多专家来我们这儿参观后评价,第一没有异味,第二环境清洁,第三整个装置无跑冒滴漏,保温完好、设备状态优良——整体形象非常到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5:43 | 查看全部
本报讯(记者赖志凯 通讯员田林)在京滨高铁项目部试验室里,一台AGV运输机器人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它精准抓取混凝土试块,沿磁条导航路径平稳行驶,借助激光避障技术灵活避开障碍,最终将试块稳稳放置在300吨自动压力试验机上。随后,试验机自动启动试验程序,全程无须人工干预,数据实时生成并上传——这是中铁六局丰桥公司打造的智能化混凝土检测场景,如今已成为京滨高铁建设中的“智慧亮点”。

“以前3个人才能完成的抗压试验,现在1个人就能轻松搞定,数据精度还更高。”试验室主任刘辉拿起检测报告说,这套由自动压力试验机、三坐标桁架机械手和AGV运输机器人组成的智能化成套装置,彻底改变了传统检测模式,从试块抓取、运输到试验、结果处理全流程实现无人化,人为干扰因素被降到最低,满足了高品质混凝土工程的质量控制要求。

当前高铁建设中,梁场试验室普遍面临人员短缺难题。按相关要求,箱梁梁场需配备不少于8名试验人员,实际往往捉襟见肘。传统检测模式下,单是混凝土抗压试验就占用大量人力,且操作繁琐、耗时较长,精度误差时有发生。“如何让数据更真实、效率再提升?”丰桥公司将目光投向智能化技术,组建团队攻关智能检测系统。

如今,一系列创新成果相继落地:承载量1.5吨的AGV精控机器人,能自动从养护室取放标准养护28天的试块,试验后还会将废弃试块清运至指定位置;可一次性承载15块试块的专用托盘与养护存放架,大幅提升周转效率;安全防护装置与智能轨迹循环系统,让机器人在处理钢筋、钢绞线等材料时也能精准对位。这些装备协同发力,构建起全数字高效无人混凝土质量测试流水线。

“除了混凝土检测,我们还把这种模式推广到钢筋、钢绞线等材料试验中。”刘辉透露,公司的目标是打造“黑灯试验室”——无须人工值守,全流程由智能系统自主完成。这一探索已在多个高铁项目同步推进,成为丰桥公司建设“智慧梁场”的核心抓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5:43 | 查看全部
本报讯(记者彭冰 柳姗姗 通讯员金万宝)8月27日,我国首个为轨道交通车辆打造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行业大模型——“斫轮·九章”在吉林长春正式发布。该大模型是在中国中车集团统一组织下,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联合国家高速列车青岛技术创新中心在中车“斫轮”大模型的基础上,为轨道交通车辆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业务场景量身定制的“最强大脑”。

随着轨道交通车辆运行速度的提升和数量的增多,行业面临异常精准感知难、诊断依赖人工经验、多系统运行分散等难题。“斫轮·九章”以分层智能架构为核心,将多源时序数据分析、智能知识中枢、高效信息交互与智能决策推演深度融合,构建起覆盖车辆全生命周期的人工智能健康管理体系。简单来说,它就像一位“车辆医生”,既能在全生命周期内实时监测车辆的健康状态,还能对车辆异常给出最优的解决方案,极大地提升工作效率、降低全生命周期业务成本,让列车运行更智能、更经济、更可靠。

它有“火眼金睛”,能智能预警,提前洞察车辆状态。它有“智慧中枢”,可用自然语言交互,快速给出解决方案。它是“智能管家”,可跨系统协同,持续自主学习升级。大模型相关负责人表示,“斫轮·九章”通过时序预测、自主决策、智能交互、多智能体协同等技术,持续为轨道交通车辆设计、制造、运营和运维的全链条业务赋能,打造人机智能协作新模式,引领轨道交通车辆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迈向更加智慧、安全、高效的新阶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5:43 | 查看全部
上半年上市钢企净利润普遍增长

事件:近日,多家上市钢铁企业发布中期业绩。总体来看,在营收下滑的情况下净利润增长是上半年钢铁企业中的普遍现象。

在营业收入榜上,排名第一的宝钢股份实现营业收入1513.72亿元,同比下降7.2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8.79亿元,同比增长7.36%。排名2~5位的华菱钢铁、中信特钢、首钢股份、马钢股份营业收入均不同程度下滑,但净利润也实现同比增长。

点评:今年上半年,国内钢材需求整体疲软,价格同比下降。不过自年初起,在行业“反内卷”号召下,钢铁企业逐步减产。截至6月底,我国粗钢产量和生铁产量均同比下降,使得供需矛盾得到一定缓解。

另一方面,作为炼钢的两大核心原料,上半年铁矿石价格同比下降超10%,焦煤价格更是较去年同期下滑四成。在此背景下,钢企成本压力减小,利润空间随之得到修复。此外,钢材出口的强劲增长也填补了部分国内需求缺口,带动钢企效益好转。

目前来看,虽然钢铁行业尚未走出下行区间,但随着系列“稳增长”政策纵深推进以及“反内卷”的持续,钢铁行业供需总体形势及企业经营都有望维持平稳态势。

“三桶油”加大新能源布局力度

事件:近期,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相继发布了2025年中期业绩。其中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三桶油”在发展传统油气主业的同时,均继续加大布局新能源,并形成了各自特色。

中国石油上半年风光发电量36.9亿千瓦时,比上年同期的21.7亿千瓦时增长70.0%。中国石化已建成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11个、加氢站144座,建成7条“氢走廊”,成为全球运营加氢站最多的企业。中国海油海上首个CCUS项目在上半年投用,开创“以碳驱油、以油固碳”的海洋能源循环利用新模式。

点评:今年上半年,受国际油价下跌影响,“三桶油”的主要收入来源石油业务发展遇阻,企业营业收入均有不同程度下滑。

事实上,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过去10年,化石燃料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从2013年的82%逐步下降至2023年的80%,而同期全球能源需求增长的15%中,40%来自清洁能源。在此背景下,“三桶油”积极布局新能源市场,是顺应全球能源发展的核心趋势。

从市场竞争角度来看,新能源市场潜力巨大,发展相关业务有助于“三桶油”自身可持续发展,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新能源业务与传统油气业务可以相互协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更为重要的是,在全球新能源产业链中占据有利位置,还能为我国能源结构优化、碳减排目标实现贡献关键力量。

广东、浙江电商快递费上调

事件:7月,国家邮政局多次召开会议,强调进一步加强行业监管,完善邮政快递领域市场制度规则,反对“内卷式”竞争,依法依规整治末端服务质量问题。

近期,广东、浙江多个快递网点加盟商提高了电商用户的快递单价。7月下旬,快递重镇浙江义乌启动涨价机制,快递底价从1.1元涨至1.2元。8月上旬,全国快递业务量最大省份——广东的快递底价整体上调0.4元/票,单票均价涨至1.4元以上。

点评:电商客户业务是快递企业营收主要来源之一。近年来,以“通达系”为代表的加盟制快递企业为争夺电商客户,不断压低单价。这一方面增加了快递网点甚至部分快递企业总部的经营压力;另一方面,盈利空间不够、快递人员收入低也间接导致了快递服务品质差等问题。

在此背景下,国家邮政局倡导“反内卷”,推动重点区域快递价格理性回归,旨在遏制不正当竞争,引导行业重回良性发展轨道。

从快递行业健康发展角度看,此次快递单价上调若能成为趋势,有助于快递企业利润增长,进而提高服务品质。不过,快递涨价会直接影响电商成本,相关影响可能会陆续传导至消费者一端。此次调价能否找到一个让各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还有待进一步观察。(本报记者 罗筱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5:43 | 查看全部
本报记者 刘旭

阅读提示

今年以来,鞍钢集团实施“AI+”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行动。他们聚力攻坚数字鞍钢建设,充分利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形成面向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新模式。

8月18日,记者来到鞍钢矿业关宝山公司选矿区域,巨大的厂房一片漆黑,只有机器运转的轰鸣声持续传来。进入厂房大门,生产现场的自动感应灯逐一点亮,眼前的景象逐渐清晰起来——两台巨型球磨机正在高速运转、智能巡检机器人沿着预定轨道作业、各种感应器规律地闪烁着红色光线……

这里是我国钢铁行业首个选矿“智慧工厂”,应用知识图谱和机器学习相融合的边云协同人工智能技术后,创造出远超传统工厂的业绩:今年上半年,关宝山公司铁精矿完全成本降低67.3元/吨,比2024年降低67.3元/吨;劳动生产率比2024年提高15.2%,高于行业平均水平96%。

据了解,鞍钢矿业已完成露、井、选、球四大场景无人化改造,这也是鞍钢集团智能化实践的一个缩影。该集团聚力攻坚数字鞍钢建设,充分利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形成面向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新模式。

加速钢铁链条智能重构

钢铁生产流程复杂、链条长,智能制造应用在钢铁行业,可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高效化、柔性化。

在鞍钢股份冷轧厂涂镀分厂镀锌一工区库区,无人行车正吊着钢卷往来穿梭。随着“叮——”的一声指令,钢卷稳稳落在卷座上,激光定位仪的绿色光线在钢卷上滑过。

智能设备点检员陈浩指着无人行车说:“它比人厉害多了,能准确到毫米级。以前老吊车司机需要练习多年才能掌握的稳准技术,它上岗就自带。”

该分厂已经全面投运无人行车系统,可实现钢卷吊运路径和任务排序的智能优化,不仅压缩了行车等待时间,还大幅减少了人工指挥,库区作业效率、库存周转率分别提升30%和25%。

今年以来,鞍钢集团各基地加快推进钢铁链条的智能重构,以此减少人力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在攀钢鸿舰公司物流磨球分公司,轧球生产线正奏响“智能进行曲”,原本需要12个人的生产线现在由4台机器人替代,实现柔性化生产。今年上半年,该生产线创造产值1200多万元。

鸿舰公司成套分公司小型工段柔性加工单元1号数控机床老车工蒲海令深刻体会到智能化带来的高效便捷,他说:“传统机床加工一个轴承座需要37个台时,现在数控智能机床加工一个轴承座只要13个台时。”

在本钢北营公司料场,无人卸料机与无人堆取料机默契配合,将原料卸下、堆叠,再按需取送。

北营炼铁总厂设备工程室主任工程师彭诚告诉记者,料场内的智能系统应用了高精度三维图像重构技术,就像有了透视眼,让作业更精准高效。“如今,料场利用率提高20%以上,盘库效率提高95%以上,劳动生产率提高300%。”他说。

今年上半年,鞍钢集团牵头制定了《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成熟度评估》行业标准,全集团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86%。

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7月9日,走进凌钢新焦化集控大厅,只见实时生产数据在巨幕上跃动。凌钢股份焦化分公司设备管理室工程师林春东介绍说:“依托这套ERP系统,各种生产数据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挖掘,变成了真金白银。”

数据正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为智能化发展提供关键动力。今年以来,鞍钢集团锚定“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目标,加快推进数据要素价值化,促进企业管理模式变革与业务流程再造,实现提质降本增效。

在鞍钢集团设备管理领域,数据要素正在重塑生产线设备运维模式。在鞍钢股份冷轧厂,能介作业区二号线区域点检员肖宇正利用“电气设备华佗系统”进行设备巡检。只见他用手机扫描设备二维码,很快,一份完整的设备电子档案就出现在屏幕上——历次维修记录、实时运行参数等各种数据一目了然。

“以前了解设备情况要翻半天纸质档案,现在扫一次码就全能搞定。”肖宇对这位“新助手”赞不绝口,“它还能预判设备亚健康状态,让我的工作从被动抢修变成主动预防。”

这套基于大数据技术、以预知维修为核心的智能运维系统正深刻改变着传统设备管理模式。据鞍钢股份数智发展部项目管理工作负责人于鹏介绍,“电气设备华佗系统”覆盖设备档案、智能诊断、预知维修的全链条设备管理,实现了从单一故障报警到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使设备故障率显著下降,更换周期平均延长30%,维修成本降低20%以上。

从生产运行到设备管理,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鞍钢集团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着海量数据,如今,这些数据的价值正被深度挖掘。

“AI+”赋能不同场景

8月18日,几十辆重型卡车在电子系统引导下有序驶入德邻陆港园区,开始每天的运输工作,调度室内大屏幕上实时更新着库存状态:“车牌号辽CXXXXX已抵达四号库等待装车,计划作业时间20分钟,等候车辆两台……”

德邻陆港供应链事业部配送室经理王自翔介绍说:“每一辆车的运行轨迹、货物状态,甚至预计到达时间都能清晰地呈现在屏幕上。我们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车辆运输全链条的智能化管控,不仅效率高,安全也更有保障。”

德邻陆港技术部主管工程师刘洋介绍起他的AI同事“德邻星”:“它不仅能同时处理现货、期货咨询,还能24小时在线为客户答疑解惑,客户听不懂的钢材期货专业术语,在应用电商平台时遇到的技术问题,‘德邻星’都能用大白话给客户解释得明明白白。”

目前,“德邻星”已覆盖鞍钢集团现货、期货及德邻e钢等核心平台,未来还将嵌入仓储加工、物流配送全链条。

今年以来,鞍钢集团实施“AI+”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行动。如今,在不同场景都能看到“AI”的影子。

鞍钢数科产品研发中心人工智能技术架构师孙阳一边带着记者在一行行黑色机柜间穿行,一边介绍说:“鞍钢数科羽嘉大模型平台已完成核心功能上线,基于这个AI平台,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调用相应的模型、应用或智能体,也能利用平台工具进行开发等操作……”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羽嘉大模型平台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绩单——鞍钢集团财务共享智能客服解答效率大幅提升,可实现精准解答并推送操作视频;大模型的智慧配煤系统在鞍山钢铁本部和朝阳钢铁试验部署,可根据预测模型输出最优方案,降低生产成本;鞍钢股份鲅鱼圈分公司热轧部辅助生产使用“小模型粗检+大模型精验”,算法准确率提升20%。

面向未来,鞍钢集团将以“智”为引擎,加快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与钢铁生产管理全链条深度融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