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旭
阅读提示
今年以来,鞍钢集团实施“AI+”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行动。他们聚力攻坚数字鞍钢建设,充分利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形成面向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新模式。
8月18日,记者来到鞍钢矿业关宝山公司选矿区域,巨大的厂房一片漆黑,只有机器运转的轰鸣声持续传来。进入厂房大门,生产现场的自动感应灯逐一点亮,眼前的景象逐渐清晰起来——两台巨型球磨机正在高速运转、智能巡检机器人沿着预定轨道作业、各种感应器规律地闪烁着红色光线……
这里是我国钢铁行业首个选矿“智慧工厂”,应用知识图谱和机器学习相融合的边云协同人工智能技术后,创造出远超传统工厂的业绩:今年上半年,关宝山公司铁精矿完全成本降低67.3元/吨,比2024年降低67.3元/吨;劳动生产率比2024年提高15.2%,高于行业平均水平96%。
据了解,鞍钢矿业已完成露、井、选、球四大场景无人化改造,这也是鞍钢集团智能化实践的一个缩影。该集团聚力攻坚数字鞍钢建设,充分利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形成面向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新模式。
加速钢铁链条智能重构
钢铁生产流程复杂、链条长,智能制造应用在钢铁行业,可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高效化、柔性化。
在鞍钢股份冷轧厂涂镀分厂镀锌一工区库区,无人行车正吊着钢卷往来穿梭。随着“叮——”的一声指令,钢卷稳稳落在卷座上,激光定位仪的绿色光线在钢卷上滑过。
智能设备点检员陈浩指着无人行车说:“它比人厉害多了,能准确到毫米级。以前老吊车司机需要练习多年才能掌握的稳准技术,它上岗就自带。”
该分厂已经全面投运无人行车系统,可实现钢卷吊运路径和任务排序的智能优化,不仅压缩了行车等待时间,还大幅减少了人工指挥,库区作业效率、库存周转率分别提升30%和25%。
今年以来,鞍钢集团各基地加快推进钢铁链条的智能重构,以此减少人力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在攀钢鸿舰公司物流磨球分公司,轧球生产线正奏响“智能进行曲”,原本需要12个人的生产线现在由4台机器人替代,实现柔性化生产。今年上半年,该生产线创造产值1200多万元。
鸿舰公司成套分公司小型工段柔性加工单元1号数控机床老车工蒲海令深刻体会到智能化带来的高效便捷,他说:“传统机床加工一个轴承座需要37个台时,现在数控智能机床加工一个轴承座只要13个台时。”
在本钢北营公司料场,无人卸料机与无人堆取料机默契配合,将原料卸下、堆叠,再按需取送。
北营炼铁总厂设备工程室主任工程师彭诚告诉记者,料场内的智能系统应用了高精度三维图像重构技术,就像有了透视眼,让作业更精准高效。“如今,料场利用率提高20%以上,盘库效率提高95%以上,劳动生产率提高300%。”他说。
今年上半年,鞍钢集团牵头制定了《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成熟度评估》行业标准,全集团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86%。
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7月9日,走进凌钢新焦化集控大厅,只见实时生产数据在巨幕上跃动。凌钢股份焦化分公司设备管理室工程师林春东介绍说:“依托这套ERP系统,各种生产数据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挖掘,变成了真金白银。”
数据正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为智能化发展提供关键动力。今年以来,鞍钢集团锚定“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目标,加快推进数据要素价值化,促进企业管理模式变革与业务流程再造,实现提质降本增效。
在鞍钢集团设备管理领域,数据要素正在重塑生产线设备运维模式。在鞍钢股份冷轧厂,能介作业区二号线区域点检员肖宇正利用“电气设备华佗系统”进行设备巡检。只见他用手机扫描设备二维码,很快,一份完整的设备电子档案就出现在屏幕上——历次维修记录、实时运行参数等各种数据一目了然。
“以前了解设备情况要翻半天纸质档案,现在扫一次码就全能搞定。”肖宇对这位“新助手”赞不绝口,“它还能预判设备亚健康状态,让我的工作从被动抢修变成主动预防。”
这套基于大数据技术、以预知维修为核心的智能运维系统正深刻改变着传统设备管理模式。据鞍钢股份数智发展部项目管理工作负责人于鹏介绍,“电气设备华佗系统”覆盖设备档案、智能诊断、预知维修的全链条设备管理,实现了从单一故障报警到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使设备故障率显著下降,更换周期平均延长30%,维修成本降低20%以上。
从生产运行到设备管理,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鞍钢集团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着海量数据,如今,这些数据的价值正被深度挖掘。
“AI+”赋能不同场景
8月18日,几十辆重型卡车在电子系统引导下有序驶入德邻陆港园区,开始每天的运输工作,调度室内大屏幕上实时更新着库存状态:“车牌号辽CXXXXX已抵达四号库等待装车,计划作业时间20分钟,等候车辆两台……”
德邻陆港供应链事业部配送室经理王自翔介绍说:“每一辆车的运行轨迹、货物状态,甚至预计到达时间都能清晰地呈现在屏幕上。我们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车辆运输全链条的智能化管控,不仅效率高,安全也更有保障。”
德邻陆港技术部主管工程师刘洋介绍起他的AI同事“德邻星”:“它不仅能同时处理现货、期货咨询,还能24小时在线为客户答疑解惑,客户听不懂的钢材期货专业术语,在应用电商平台时遇到的技术问题,‘德邻星’都能用大白话给客户解释得明明白白。”
目前,“德邻星”已覆盖鞍钢集团现货、期货及德邻e钢等核心平台,未来还将嵌入仓储加工、物流配送全链条。
今年以来,鞍钢集团实施“AI+”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行动。如今,在不同场景都能看到“AI”的影子。
鞍钢数科产品研发中心人工智能技术架构师孙阳一边带着记者在一行行黑色机柜间穿行,一边介绍说:“鞍钢数科羽嘉大模型平台已完成核心功能上线,基于这个AI平台,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调用相应的模型、应用或智能体,也能利用平台工具进行开发等操作……”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羽嘉大模型平台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绩单——鞍钢集团财务共享智能客服解答效率大幅提升,可实现精准解答并推送操作视频;大模型的智慧配煤系统在鞍山钢铁本部和朝阳钢铁试验部署,可根据预测模型输出最优方案,降低生产成本;鞍钢股份鲅鱼圈分公司热轧部辅助生产使用“小模型粗检+大模型精验”,算法准确率提升20%。
面向未来,鞍钢集团将以“智”为引擎,加快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与钢铁生产管理全链条深度融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