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2025年9月19日企业热点新闻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9月17日,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人社局开通“就业直通车”,组织35名高校毕业生走进企业,开展“探企访岗零距离 精准引才促就业”职业体验活动。通过“入企实地参观+岗位实操体验+校企互动交流”模式,让企业和学子围绕岗位需求、薪资体系、晋升通道、工作环境、专业匹配度等问题进行面对面交流,助力毕业生增强就业信心。本报通讯员 朱华南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本报讯(记者张翀 通讯员雷钟洋)9月17日,国网湖北技培中心广场热火朝天,国网湖北电力举办的第十四届职工技能运动会决赛正紧张有序地进行。据悉,本届职工技能运动会自2024年开赛以来,33家单位踊跃参与,超11万人次投入岗位练兵,经“班组—县公司—市公司”层层选拔,1879人晋级决赛。

本届运动会设置11个专业领域的19个赛项。其中,首次开展新型电力系统规划、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变电站“空天地”立体智能巡视竞赛,让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一线,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本届赛事聚焦职工综合素质提升,涵盖公文写作、合规管理、应急救援等多个专业,从基层全员练兵到最终精英比拼,从个人赛到团体赛的能力跃升,参赛范围的广度与深度均为历届之最。

据了解,国网湖北电力自2009年举办首届职工技能运动会以来,已连续举办14届,累计71万余人次参与岗位练兵。经过多年实践与完善,该公司逐步构建起“1+X+N”实施体系——以1个全国工匠学院(国网湖北技培中心)建设点为核心,联动X个职工技术俱乐部、创新工作室及创新联盟,辐射N个职工技能运动会项目,形成工会统筹、部门负责、全国工匠学院具体组织、技术俱乐部专业支撑的高效运作机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本报记者 李丰 本报通讯员 董英豪

清晨,贵州省贵阳市中铁国际生态城的薄雾还未散尽,梁杰已在悠然南山庄园里忙碌起来。谁能想到,这位麻利地安排着当日烤肉套餐的95后小伙儿,现在既是中铁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文旅)职工,也是悠然南山庄园项目负责人。

在中铁文旅,像梁杰这样的转型故事并非个例。近年来,在国内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的背景下,中铁文旅正经历一场从“重资产投资”向“轻资产运营”的转型。在此过程中,该公司精心定制转型方案,同时,工会为职工赋能护航,帮助86名职工突破职业边界实现“二次创业”,推动企业与职工共生共赢。

职工鼓起试错勇气

一边是投资开发岗位冗余,另一边是产业运营人才短缺,如何平衡人员结构与实现业务转型,是摆在中铁文旅面前的现实难题。

“很多职工一想到要脱离熟悉的岗位,去面对全新的工作业务,从‘旱涝保收’到直面市场竞争,就失去转型的勇气,陷入犹豫。”中铁文旅相关负责人坦言,在之前的几次职工问卷调查中,对于转岗或者自主创业,不少职工顾虑重重。

为破解这一困局,中铁文旅集团制定推动职工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构建柔性转型机制,实行“你创业、我兜底”方案:职工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个人申报、团队竞聘、兼职过渡或自主创业等差异化路径,且公司可为转型职工提供最长两年的过渡期,其间薪酬福利不变。若职工创业失败或无法胜任新岗位,可退回原岗位继续任职,有效消除职工的后顾之忧。

“指导意见的出台,给了我们试错的勇气。”已在中铁文旅工作11年的职工贾海峰感慨道。虽然很早之前他就发现公司经营的实体社区——中铁国际生态城存在用户零食消费缺口,却总因创业风险望而却步。

2024年5月,在政策支持下,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筹备零食店。同年7月,悠百佳零食店开业。营业当天会员卡充值5万元,送出商品1.5万元,如今小店已成为社区居民的热门消费场所。

样板间里孵化梦想

贾海峰的初创试验,像一颗火种点燃众多中铁文旅职工心中沉寂的创业热情。越来越多人开始重新审视职业发展的新可能。

今年初的一天,职工梁杰与好友散步至中铁国际生态城南山体育公园附近,当他发现中铁文旅的5间闲置样板房布满灰尘时,一个大胆的想法冒出来:“既然公司对职工转型有那么大的支持力度,我何不在这里打造一个小型文旅项目呢?”

随后,梁杰撰写了项目方案和可研报告,提交给中铁文旅相关负责人。这一提议很快得到回应,公司不仅同意提供场地给他使用,还为他保留原岗位两年,让他“进可攻、退可守”。

中铁文旅的支持给梁杰吃下定心丸。很快,他拉来两位合伙人,共同筹资80余万元,启动庄园建设。景观改造、样板间装修、物资采购……处处都需要花钱,几番下来,手中资金已捉襟见肘,而污水改造工程尚未启动。于是,梁杰再次向公司求助,公司特批15万元专项贷款,助力他完成污水管网改造。

4月17日,在中铁文旅的扶持下,梁杰和朋友一起打造的悠然南山庄园顺利开业。营业仅一个多月,庄园便实现3000余人次的客流量和20余万元的营业额。

工会为职工赋能护航

记者了解到,围绕企业的转型发展,中铁文旅工会以“培训+平台”双轮驱动,构建起覆盖全体职工的转型赋能体系。

“我们要让职工敢于转型,身负十八般武艺。”中铁文旅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培训层面,工会联合相关部门及团委,打破部门与岗位的壁垒,围绕大健康产业运营、商业策划、客户管理等核心领域,推出定制化课程,全年开展培训10余场,覆盖职工超300人次。同时,打造“飞镖夜校”“职工转型分享会”“青年夜校”等跨界学习平台,定期为有转型需求的职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指导课程,帮他们拓宽职业发展路径。

“来自工会的护航,让我有了跨界转型的底气!”商务管理部职工海涛表示。过去,因缺乏产业运营知识,他一直不敢尝试转型,参加工会组织的培训后,他不仅系统掌握供应链优化、客户关系维护等技能,还坚定了转型的决心。今年4月,借着公司人才输送计划,海涛主动申请加入中铁文旅运营酒店,并晋升为采购部副经理。

如今,在企业政策支持和工会的持续护航下,中铁文旅已有86名职工通过内部转型实现职业升级,并孵化出悠然南山庄园、悠百佳零食店、甜品铺子、牛肉粉馆、乐优便利店等一批职工自主运营的创业样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2025年度卓越级智能工厂项目名单。江苏省扬州市扬杰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凭借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系统性布局与卓越实践成果,成功获批“卓越级智能工厂”。

走进扬杰科技智能超薄微功率器件检测车间,只见智能检测设备整齐排列,红色指示灯规律闪烁,微功率器件的检测图像实时传到上方屏幕,AI自动识别、检测、分类、编带。

“超薄微功率器件以每秒数枚的速度经过视觉传感器,AI算法如一双永不疲倦的眼睛,瞬间完成识别与分析。”扬杰科技副董事长梁瑶介绍,在智能化的加持下,每台设备每小时可完成三万只器件的精密检测,不良率由2.65%降至1.05%,不仅大幅节约了生产成本,更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产品可靠性和客户满意度。

这是扬杰科技以人工智能推动制造转型的缩影。自2021年启动智能工厂建设以来,扬杰科技投入8.75亿元打造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能制造体系。通过“平台层+应用层+数据层”三级架构与多套工业软件集成,实现全产业链智能管理,收获研发周期缩短、生产效率提升、能耗成本下降等显著效益,充分验证智能化转型对企业发展的强大驱动作用。(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黄洪涛 郜亚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走进山东能源枣矿集团蒋庄煤矿皮带工区工作室,只见一排排大小各异的设备配件如等待看病的“病人”,静静地躺在工作室。让这些设备配件“起死回生”的,就是被外界称为“金手指”的一批团队成员,由大学生、智能装备师和技术骨干构成。

为什么成立皮带工区工作室?“金手指”的称号又是怎么来的?

据了解,该矿井下皮带机道环境恶劣,长期处于高粉尘、潮湿的状态,相对于井上环境,皮带保护、控制箱电路板、保护器等电气零部件更易损坏。以往的生产运维是各检修班组一旦发现电气零部件出现故障,直接采取更换新件的处理方式,从而增加了材料费用支出。

为改变这一现状,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皮带工区成立“皮带工作室”,专门负责对这些高价值电气部件进行精准“把脉”,使其“芯脉复苏”。

康磊是工作室的成员,他算了一笔账:“以沿线急停保护为例,以往损坏后直接换新,在ERP物资系统中,每套价格1100余元。经工作室修复后使用,成本最多不超过100元,如果按照每个月修复3-5台沿线急停保护来算,每年就能为矿井节省材料费用1万余元。”

“金手指”们为矿井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真效益。据统计,今年以来,“皮带工作室”累计完成节支降耗6.03万元,有效降低了月度材料配件成本,成为节支降耗的“主力军”。

而这只是该矿回收复用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该矿以“人人身上有压力、人人身上有指标”为要求,在各单位建立《物资回收台账》,将各项管控指标和措施细化到班组、岗位,加强跟踪管理,将成本纵向分解到班组、岗位、个人,明确考核目标、管理责任和具体措施,让降本增效贯穿到生产运行各环节和岗位操作各节点。

通防工区针对材料使用回收管控难度大,存在维护不到位,损坏率高、使用完之后回收不及时等现象。实施精准节能,深入开展“百千万”降本增效活动,实施“四个三”精准节能工作法,并对钢管管理实行压力监测“三级”投入制,对复用钢管进行压力监测,将旧钢管分为完好、基本完好和待报废“三个”等级,实现了钢管的100%利用率。进入今年以来共计节省材料费用21万元。

选煤厂推行“能用旧不领新、能自修不外委”的管控模式,着力构建覆盖全流程的废旧物资管理体系,细化回收、鉴定、修复、复用各环节管控,对可复用材料及设备分类建档、动态跟踪。积极推动技术工艺创新,拓展废旧物资“二次上岗”途径。今年1月-8月材料费同比下降20%,设备维护水平持续提升,逐步形成全员参与、精益管控、创新创效的良好局面。

如今,在复用活水的持续浇灌下,增效之花越开越旺。“省下来就是赚来的”、“省下的就是工资”等理念深入人心,职工思想正从“要我节约”转变为“我要节约”,升井不空手已变成职工的自觉行动。(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田国垒 通讯员 李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近日,中交机电工程局有限公司连云港国际散粮项目成功完成两大关键钢结构栈桥的精准吊装。这两段钢结构栈桥是该项目粮食输送系统的核心环节,其顺利完工成功打通了项目进出仓的“咽喉要道”,为后续施工按下“加速键”。

为保障500吨履带吊顺利进场,项目部多次深入现场勘查复测,反复沟通协调,确保履带吊的进场路径畅通无阻。制定详尽拼装方案,历经多轮论证与沙盘推演,为安全施工筑牢根基。

这两段钢结构栈桥的成功吊装,打通了项目进出仓流程的“核心枢纽”,不仅标志着连云港国际散粮项目正式进入加速推进的新阶段,更为后续狭小空间超危吊装施工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项目团队将以此次连战连捷为契机,总结经验,继续以稳扎稳打的作风、勇于担当的态度,用技术与安全兑现对工程的承诺,向着压粮入仓的节点目标发起强有力的冲刺。(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周怿 通讯员 宋浩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近日,中交机电工程局有限公司连云港国际散粮项目成功完成两大关键钢结构栈桥的精准吊装。这两段钢结构栈桥是该项目粮食输送系统的核心环节,其顺利完工成功打通了项目进出仓的“咽喉要道”,为后续施工按下“加速键”。

为保障500吨履带吊顺利进场,项目部多次深入现场勘查复测,反复沟通协调,确保履带吊的进场路径畅通无阻。制定详尽拼装方案,历经多轮论证与沙盘推演,为安全施工筑牢根基。

这两段钢结构栈桥的成功吊装,打通了项目进出仓流程的“核心枢纽”,不仅标志着连云港国际散粮项目正式进入加速推进的新阶段,更为后续狭小空间超危吊装施工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项目团队将以此次连战连捷为契机,总结经验,继续以稳扎稳打的作风、勇于担当的态度,用技术与安全兑现对工程的承诺,向着压粮入仓的节点目标发起强有力的冲刺。(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周怿 通讯员 宋浩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打造职工幸福家园、搭建全周期技能培育体系、提供灵活的职业晋升渠道……作为广新控股集团和青山控股集团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共同投资组建的大型不锈钢生产企业,在深化产改的路上,广东广青金属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青科技”)以“筑平台、强技能、育人才、树精神”的系统举措,加快建设企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培养造就一批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激活企业员工建功立业的内生动力,不仅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职工书屋”等多项国家级荣誉,更走出了一条“企业与员工共成长、产业与人才同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建家园稳就业:

让职工“安身”又“安心”

走进广青科技,数智化、绿色化、低碳化智慧工厂自动化生产车间井然有序,干净舒适的集控中心里,职工们专注地监控着生产数据;生活区里人才公寓、夫妻房、文体中心、美食街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这幅“生产有序、生活和美”的图景,正是广青科技打造职工幸福家园的生动写照。

“企业发展的核心是员工,我们始终坚持把员工队伍建设与企业发展同谋划、同推进。”广青科技党委书记、董事长王骏介绍,经过15年发展,公司已构建起镍铁、炼铁、炼钢、压延、退洗全产业链不锈钢生产体系,在职员工超4500人,其中一线产业工人达3900余名。

为让职工“安身”更“安心”,公司在硬件保障上持续发力:建设现代化办公大楼,推动各工厂实现自动化作业,降低职工劳动强度;配套建设人才公寓和员工宿舍,专门为双职工分配夫妻房,解决职工后顾之忧;完善员工食堂、运动场、文体中心等生活设施,让职工在工作之余能享受丰富的文化生活。“在这里工作有奔头、生活有甜头,我们都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薪资从入职时候几千元到现在过万元,我们的幸福感更强了。”在公司工作了14年的炼铁厂电气班长华明说。

强技能搭通道:

让工匠“成长”更“成才”

“以前总觉得技能提升没方向,现在公司有实训基地、能自主评等级,还能报名读本科,只要肯学,在广青科技就有上升的路。”说起在公司的成长经历,炼钢厂电工许大选难掩激动。他口中的“上升路”,正是公司为产业工人搭建的全周期技能培育体系。

许大选2013年入职广青科技,他不甘于大专学历,工余时间通过“求学圆梦行动”考取东北大学机械自动化本科,夯实专业基础;同时积极参与电工技能竞赛与电工专题培训,凭实力被评定为二级技师。学历与技能的双重提升,让他逐步具备团队协作与管理能力,顺利晋升为副班长。

为破解一线职工技能提升难题,广青科技筑牢“实训阵地”。成立电工、钳工等多类技术技能实训基地,获评阳江市“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单位”,取得19个特色工种、7个等级的自主评价资格。截至目前,已有795名技工通过公司职业技能等级评价,4人晋升为特级技师,真正实现“技能评价看实操、职业发展有通道”。

针对不同层次职工的成长需求,公司推出“分层培育”举措。对高技能人才,打破“技能”与“专业技术”的壁垒,支持其参与职称评审和职业资格考试,搭建双向成长立交桥;对有学历提升需求的职工,启动学历深造本科班试点,创新“高校理论+行业安全生产标准+企业实践”三维培养模式;对基层低学历职工,落实“求学圆梦行动”,近三年100余人通过学历进修实现自我提升。“我们就是要让每一位职工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让‘技术工人也能成专家’成为现实。”王骏表示。

育梯队树榜样:

让骨干“创新”兼“创效”

“我2020年6月毕业于重庆科技大学,通过‘青苗计划’的培养,我从一名应届大学生快速成长为精益办公室一级技术员,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谈及自己的成长,90后职工冉磊充满感激。

“青苗计划”,是广青科技通过“一对一”师徒带教,将岗位培训和素质培训相结合,提供灵活的职业晋升渠道,助力大学生快速成长为生产一线管理“主力军”的培养模式。

为打造可持续的人才梯队,广青科技依托工匠学院从“精度、广度、力度”三维发力,打造“工匠学院+培训基地+实训工厂”的特色工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企业自主培训精准匹配用工需求,构建培训提能“强磁场”。除“青苗计划”外,还推出“订单班”“飞翔计划”等特色项目。“订单班”定向培育高校人才,32名学员已成为技术骨干;“飞翔计划”建立中层干部人才储备库,为企业战略发展储备后备力量。同时,作为产教评技能生态链“链主”培育单位,公司还联动上下游企业与院校启动“青焊计划”“青创计划”,推动技能人才培育从“企业单打”走向“产业协同”。目前已与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8所高校合作,提供实训岗位50个、培养人才109人。

榜样的力量同样不可或缺。广青科技还定期举办“身边人讲身边事”先进事迹宣讲会,邀请全国劳动模范尹帮伍、全国优秀农民工王包见、全国优秀工会工作者张文春等先进典型分享奋斗故事,激发职工奋进动力。4个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成为“创新高地”,累计完成攻关课题244项,申报专利188项,让“比学赶超、创新创效”在公司蔚然成风。

(南方工报全媒体记者黄细英 通讯员唐洁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打造职工幸福家园、搭建全周期技能培育体系、提供灵活的职业晋升渠道……作为广新控股集团和青山控股集团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共同投资组建的大型不锈钢生产企业,在深化产改的路上,广东广青金属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青科技”)以“筑平台、强技能、育人才、树精神”的系统举措,加快建设企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培养造就一批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激活企业员工建功立业的内生动力,不仅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职工书屋”等多项国家级荣誉,更走出了一条“企业与员工共成长、产业与人才同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建家园稳就业:

让职工“安身”又“安心”

走进广青科技,数智化、绿色化、低碳化智慧工厂自动化生产车间井然有序,干净舒适的集控中心里,职工们专注地监控着生产数据;生活区里人才公寓、夫妻房、文体中心、美食街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这幅“生产有序、生活和美”的图景,正是广青科技打造职工幸福家园的生动写照。

“企业发展的核心是员工,我们始终坚持把员工队伍建设与企业发展同谋划、同推进。”广青科技党委书记、董事长王骏介绍,经过15年发展,公司已构建起镍铁、炼铁、炼钢、压延、退洗全产业链不锈钢生产体系,在职员工超4500人,其中一线产业工人达3900余名。

为让职工“安身”更“安心”,公司在硬件保障上持续发力:建设现代化办公大楼,推动各工厂实现自动化作业,降低职工劳动强度;配套建设人才公寓和员工宿舍,专门为双职工分配夫妻房,解决职工后顾之忧;完善员工食堂、运动场、文体中心等生活设施,让职工在工作之余能享受丰富的文化生活。“在这里工作有奔头、生活有甜头,我们都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薪资从入职时候几千元到现在过万元,我们的幸福感更强了。”在公司工作了14年的炼铁厂电气班长华明说。

强技能搭通道:

让工匠“成长”更“成才”

“以前总觉得技能提升没方向,现在公司有实训基地、能自主评等级,还能报名读本科,只要肯学,在广青科技就有上升的路。”说起在公司的成长经历,炼钢厂电工许大选难掩激动。他口中的“上升路”,正是公司为产业工人搭建的全周期技能培育体系。

许大选2013年入职广青科技,他不甘于大专学历,工余时间通过“求学圆梦行动”考取东北大学机械自动化本科,夯实专业基础;同时积极参与电工技能竞赛与电工专题培训,凭实力被评定为二级技师。学历与技能的双重提升,让他逐步具备团队协作与管理能力,顺利晋升为副班长。

为破解一线职工技能提升难题,广青科技筑牢“实训阵地”。成立电工、钳工等多类技术技能实训基地,获评阳江市“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单位”,取得19个特色工种、7个等级的自主评价资格。截至目前,已有795名技工通过公司职业技能等级评价,4人晋升为特级技师,真正实现“技能评价看实操、职业发展有通道”。

针对不同层次职工的成长需求,公司推出“分层培育”举措。对高技能人才,打破“技能”与“专业技术”的壁垒,支持其参与职称评审和职业资格考试,搭建双向成长立交桥;对有学历提升需求的职工,启动学历深造本科班试点,创新“高校理论+行业安全生产标准+企业实践”三维培养模式;对基层低学历职工,落实“求学圆梦行动”,近三年100余人通过学历进修实现自我提升。“我们就是要让每一位职工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让‘技术工人也能成专家’成为现实。”王骏表示。

育梯队树榜样:

让骨干“创新”兼“创效”

“我2020年6月毕业于重庆科技大学,通过‘青苗计划’的培养,我从一名应届大学生快速成长为精益办公室一级技术员,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谈及自己的成长,90后职工冉磊充满感激。

“青苗计划”,是广青科技通过“一对一”师徒带教,将岗位培训和素质培训相结合,提供灵活的职业晋升渠道,助力大学生快速成长为生产一线管理“主力军”的培养模式。

为打造可持续的人才梯队,广青科技依托工匠学院从“精度、广度、力度”三维发力,打造“工匠学院+培训基地+实训工厂”的特色工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企业自主培训精准匹配用工需求,构建培训提能“强磁场”。除“青苗计划”外,还推出“订单班”“飞翔计划”等特色项目。“订单班”定向培育高校人才,32名学员已成为技术骨干;“飞翔计划”建立中层干部人才储备库,为企业战略发展储备后备力量。同时,作为产教评技能生态链“链主”培育单位,公司还联动上下游企业与院校启动“青焊计划”“青创计划”,推动技能人才培育从“企业单打”走向“产业协同”。目前已与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8所高校合作,提供实训岗位50个、培养人才109人。

榜样的力量同样不可或缺。广青科技还定期举办“身边人讲身边事”先进事迹宣讲会,邀请全国劳动模范尹帮伍、全国优秀农民工王包见、全国优秀工会工作者张文春等先进典型分享奋斗故事,激发职工奋进动力。4个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成为“创新高地”,累计完成攻关课题244项,申报专利188项,让“比学赶超、创新创效”在公司蔚然成风。

(南方工报全媒体记者黄细英 通讯员唐洁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9月17日上午,随着“无锡信·和号”顶管机刀盘缓缓转动,无锡地铁第三期建设首台顶管机在地铁6号线仙蠡路站顺利始发。此次始发,正式开启无锡地铁历史上最大断面的类矩形顶管施工隧道建设,不仅标志着无锡新一轮隧道施工迈向纵深推进阶段,更为新线建设全面提速、高效作业注入了强劲动力。

此次始发的顶管机应用于中建五局承建的仙蠡路站,该站位于湖滨路与住友路交叉口南侧。为降低施工对交通影响,此次施工采用类矩形顶管法进行暗挖施工,实现地下空间安全快速一次成型。

该顶管机总重约330吨,施工段总长189.7米,断面尺寸达10.4米×7.5米,覆土深度约9米,属于大断面、浅覆土顶进作业。相较于传统盾构机,其刀头采用8刀盘组合设计,断面土体切削覆盖率高达93.16%,具备优异的地质适应性和掘进效率,是无锡地铁第三期建设的重要环节。

鉴于顶进过程中粉质黏土地质条件,此次施工采用全断面切削系统,并配备28个推进油缸,每个油缸单缸顶力可达300吨,并在第33节管节位置设置中继间,有效应对长距离顶进中的摩阻力与地质挑战,保障作业时能够持续获得充足的动力。

接下来,无锡地铁将锚定年度建设目标,以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工地建设为抓手,持续提升安全文明常态化管理水平,科学统筹新线施工安全、质量、进度。(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昂 通讯员 吴浩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