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3|回复: 53

2025年9月28日企业热点新闻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近日,由北京局集团公司站房工程项目管理部负责建设管理,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建设实施的雄忻高铁雄保段保定南站房建设现场奋战正酣。记者从中铁六局了解到,该项目通过系统性部署BIM技术,实现了从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到运维准备的全链条赋能,让“BIM数智力”成为该项目提质增效的关键抓手。

项目技术负责人王攀介绍,团队首先基于精确的红线范围与地理信息数据构建了数字孪生场地,借助算法优化和三维模拟,对临时道路、物料堆场、加工棚及临时设施进行多方案自动比选。“这不仅是空间排布的优化,更是一套基于算法驱动的资源调度策略,极大降低了场内物流成本和二次搬运能耗。”

在工程量计算痛点环节,BIM技术展现出显著的数字优势。通过模型与构件信息的自动关联,系统可实时、精准提取材料清单,大幅提升算量效率,减少人工误差。从“人工逐项核算”到“算法一键生成”,不只是一个工具的改变,更是管理模式向数字化、标准化的重要跃升。

“我们通过BIM模型精准定位所有机电管线标高与走向,明确安装次序,实现‘零碰撞’施工,既节省工期,也保障了工程品质。”项目经理王乐介绍。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与BIM的进一步融合,建筑行业迎来的是以数据为驱动、以低碳高效为特征的新发展阶段。(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赖志凯 通讯员 庄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在130.89公里的甘海高速公路上,中铁六局运营维管中心甘海高速运营管理所以“安全畅通、便捷舒适、绿色智慧、低碳高效”为理念,在运营收费、监控系统运维、服务区综合管理、物业管理四大板块发力,推动文明服务提质,打造有温度的交通窗口。

甘海高速是内蒙古首条“投建运一体化”高速,连接过货量超4000万吨的甘其毛都口岸,是中蒙能源进出口的核心枢纽。管理所以“理论讲解+现场示范+实操演练”的形式开展培训,拆解收费手势细节,规范微笑服务、手势及用语,展现人员专业素养;还通过“监控回放+现场稽查+司乘反馈”监督机制,每日核查服务细节,推动服务质量稳步提升。

监控系统运维中,工作人员每日定时巡查,保障收费系统、监控系统、机电设备稳定运行;用“智慧云坐席”处置车牌识别错误、车型不符、车辆超重等特殊情况,提升应急能力。在服务区综合管理方面,节假日加强车流引导,针对司乘咨询、反馈,推行“耐心倾听、清晰回应、主动安抚”的沟通方法,避免冲突,提升司乘满意度。

物业管理方面,执行岗前仪容互查制度,依托青年志愿“便民服务台”提供信息咨询、路况指引、简易工具等服务,践行“微笑不减、效率不降”宗旨。下一步,中铁六局运营维管中心甘海高速运营管理所将持续提升业务技能、文明服务及应急处置能力,以“软实力”升级“硬服务”,助力口岸经济发展。(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玉波 通讯员 刘海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9月26日,最后一孔32米箱梁稳稳落位于石衡沧港铁路4标东庄跨京台高速特大桥472号至473号桥墩,标志着中铁六局丰桥公司承建的该标段正线815孔箱梁全部架设完成。这一重大节点不仅为桥面系施工和轨道铺设按下“加速键”,也意味着石家庄与沧州渤海新区之间百姓的“铁路梦”更进一步。

作为京津冀“四纵四横一环”城际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石衡沧港铁路全线总长333.8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建成后将显著缩短石家庄、衡水、沧州等地之间的时空距离,有效缓解区域交通压力,对促进沿线人员往来、物资流通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面对815孔双线箱梁和114孔单线箱梁的繁重架设任务,以及多处跨高速、跨铁路、大坡度小曲线段的复杂施工环境,中铁六局丰桥公司以创新技术和精细管理一一破题。项目投入两套高性能搬提运架设备,灵活应对各类工况。尤其在东庄跨京台高速特大桥施工中,“功勋号”架桥机实现自行掉头和高精度跨连续梁施工,全程严格执行一号柱锚固灌浆工艺,保障了施工安全与质量;在郭庄跨朔黄铁路特大桥施工中,团队反复优化跨越既有铁路方案,以“毫米级”工艺标准成功实现上跨朔黄、下穿京沪高铁,确保不影响现有线路运行。

针对部分区段坡度大、转弯急带来的运梁难题,技术团队对运梁车和架桥机进行了针对性改造,增强设备爬坡与转弯能力,配合精细化测量控制,确保箱梁架设误差始终控制在毫米以内。在跨公路、铁路等关键施工环节,项目部与路政、铁路等部门紧密协作,制定周密的防护方案和应急预案,真正做到了“施工不停运、安全不影响”。

石衡沧港铁路通车后,将极大便利沿线民众出行,强化京津冀城市群之间的交通连接,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注入新动力。下一步,项目团队将继续全力以赴推进桥面系统及轨道铺设等后续工程。(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赖志凯 通讯员 郭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天津日报讯(记者 胡萌伟)日前,天津地铁5、6、9、10号线及津静线保护区无人机巡检项目正式启动,本次巡检是目前天津轨道交通涵盖线路最多、巡检范围最广的一次,标志着天津轨道交通进入地铁保护区智慧巡检新时代。

传统地铁巡检面临人工成本高、覆盖范围有限、隐患发现滞后等痛点。本次项目实施主体为地铁集团所属博微技术公司,项目团队将先进AI(人工智能)算法与低空飞行技术深度融合,综合应用移动三维扫描、自动化监测、轨道检测等先进技术,叠加“海量测绘数据+大数据分析+3D(三维)建模+GIS(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化能力,推动无人机巡检功能跨越式升级,即从过去仅能采集影像的“空中摄像头”,蜕变为具备智能分析能力的“智能诊断终端”,不仅实现了轨道交通运维从“被动响应故障”到“主动排查、管理风险”的核心转型,更创新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的保护区巡查作业新模式。通过对运营线路敏感区域的快速数据采集与证据固化,结合人工智能识别与影像特征提取等技术,实现巡查作业的快速、高效与自主化。

项目核心技术实现三大突破:一是在航线规划上,可精准规避建筑物等障碍,适配高架线、地下线出入口等复杂场景;二是在智能识别方面,能毫秒级识别桩基设备、挖掘机等高危机械及违规施工行为,识别准确率达95%以上;三是在作业模式上,无人机机场实现无人机自主起降、自动充电与数据回传。单次飞行20分钟即可覆盖3公里线路保护区,效率较人工提升6倍。

此外,项目团队搭建的无人机的“中央大脑”——飞行控制平台,能够实现隐患自动报警、无人机实时可寻可控、云端海量数据实时可查。值得一提的是,在津静线前期试点工作中,无人机巡检就已展现出显著成效。据统计,试点期间,无人机凭借精准的探测能力提前发现12处安全隐患,相较传统巡检方式,隐患处置效率提升40%,充分验证了智慧巡检技术的实用性与高效性。

当前,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此次多线路无人机巡检项目的成功落地,正是天津轨道交通集团紧跟国家低空经济发展战略,深入探索低空经济前沿科技,布局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业务,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鲜活实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9月28日,由广西交通投资集团投资建设、国铁南宁局集团代建、中铁四局集团承建的柳梧铁路太平隧道顺利贯通,标志着全线54座隧道全部贯通,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太平隧道全长4628米,隧道地质条件异常复杂,穿越3处盘古断层破碎带、影响带以及岩溶、顺层、缓倾岩层、采空区等多种不良地质区段。施工技术难度大、安全风险高。

项目建设团队综合运用TSP、地质雷达、地质素描及超前水平钻孔等技术,精准探明围岩情况,量身制定了全断面帷幕注浆与小导管超前支护相结合的施工方案,严格控制开挖进尺,做到初期支护及时施作、快速封闭成环,从根源上遏制围岩失稳风险,为应对突泥涌水筑牢“安全防线”,确保了隧道安全顺利贯通。

柳梧铁路全线共54座隧道,长82.34公里。项目建设团队引入多项先进技术与智能化工装,推广运用隧道智能化整体式系列台车,深入推进“机械化换人、机械化减人”,实现了隧道施工的数字化管控与全过程质量可追溯。

在隧道工程建设过程中,共取得科技成果52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省部级工法6项、QC成果16项、省部级科技创新奖4项。

截至9月底,柳梧铁路项目各项施工有序推进,全线桥涵工程总体累计完成96.50%,路基土石方总体累计完成91.50%,站房工程进入装修装饰阶段,站后“四电”工程按计划有条不紊推进。(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庞慧敏 通讯员 胡飞宇 赵杨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9月27日,环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举行国企开放日活动。来自社会各界的热心市民齐聚这一国家水网骨干工程,沉浸式感受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设脉动,见证广西水利发展集团在水资源保障领域的责任担当。

本次活动在环北广西工程西津泵站观景平台举行。作为环北广西工程郁江南干线的源头提水泵站,西津泵站肩负玉林、北海两市的供水重任。

活动现场,参与者们通过实地参观、现场讲解、实操演示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环北广西工程的基本概况和综合效益,感受TBM(隧洞硬岩掘进机)等“大国重器”和数字孪生环北广西工程等智能化技术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助力。聆听激动人心的奋进篇章,解码环北广西工程的“水脉密码”,参与者们兴致勃勃,不时驻足观看,相互交流心得体会。

“没想到这项工程里藏着这么多奥秘,这次活动让我更加懂得了发展水利事业对推动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站在西津泵站观景平台,看着基坑内忙碌运转的工程设备,一名参与者的感慨说出了众人的心声。

活动现场还展示了机器狗、无人机、无人船、智能巡检平台等数字化智能化设备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应用。数智赋能水利事业发展,在现代化水网建设的“战场”上,新质生产力正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保障性工程,环北广西工程是广西迄今投资最高、输水线路最长的跨流域调水工程。

下一步,环北广西工程将持续以加速度编织水网大动脉,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水利动能。(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庞慧敏 通讯员 龙婷妮 蒋少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张工,项目部这批水泥的检测数据重复性误差已超规范要求的标准值,必须立即复检!”在中铁六局华冠天诚公司化学分析室,公司负责人贾建兵指着仪器屏幕上跳动的数据,语气坚决地对试验员张鑫鑫叮嘱道。

时值全国“质量月”,以“追求卓越品质,建设质量强国”为主题的质量提升行动正如火如荼开展。试验室内,钢筋、水泥样品整齐排列,检测仪器的嗡鸣声交织成一首“质量守护进行曲”。

在力学试验操作间,来自检测一部的张凯正屏息凝神,将带着养护箱湿气的混凝土试块缓缓推入抗压强度检测仪。身旁,检测一部负责人郝利斌紧盯显示屏,实时记录压力数值。“师父,这批试块28天抗压强度测出48.5兆帕,虽然高于标准值0.3兆帕,但咱们得确认是不是所有批次都稳定。”张凯边说边抬手抹去额角的汗珠,目光始终未离开持续攀升的压力曲线。

“工程质量容不得半点马虎!”郝利斌拿起破碎试块中裸露的碎石仔细观察,神情严肃,“去年项目的一次检查中,就因一组水泥强度数据波动0.5MPa,我们连夜追查三个批次,最终发现是原材料运输途中包装破损受潮导致。现在‘质量月’更要把检测关守牢,绝不让隐患流入施工现场。”

正说着,副经理张超兵抱着一叠检测记录推门而入,“主任,近期能力验证显示水泥强度等5项核心指标全部达标。但武两项目送检的砂石中有两组含泥量接近临界值,得立即提醒项目部加强筛选。”

“检测工作不能止于发现问题,更要帮助现场解决问题!”贾建兵当即部署,“张鑫鑫,你负责带数据去现场指导调整筛选参数!张凯,你留下继续跟进平行试验,确保每组数据都要精准可靠!”

夜幕降临,试验室依然灯火通明。报告审核组的人员逐页核对检测台账,对当天的检测数据进行着最后的审核把关。另一边的试验组人员在新到的钢筋弯曲试验机前反复调试,将角度误差精确控制在0.5度以内。综合组的人员则精心整理图文版检测手册,准备向一线试验员推广标准化操作要点。

“我们每天面对的是冰冷的数据,守护的却是万千生命的安全。”在这场与毫厘之差较劲的质量攻坚战中,这群试验检测人用精度诠释责任,以数据承载匠心,为“质量工程”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技术防线。(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赖志凯 通讯员 王佳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9月27日,随着最后一次掘进,由中铁十二局承建的成渝中线高铁全线重点控制性工程——缙云山隧道顺利贯通,为全线按期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

记者从长江沿岸铁路集团重庆有限公司获悉,成渝中线高铁正线全长292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缙云山隧道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和北碚区,由中铁二院设计,中铁十二局承建,隧道全长5712米,为单洞双线隧道,隧道有着开挖断面大、埋设浅的特点,工程地质主要为泥岩夹砂岩,部分地层含石膏、软黏性土和粉质黏土等不良地质,其中,Ⅳ、Ⅴ级围岩占比达89.69%,隧道下穿煤炭采空区、瓦斯地层和岩溶地质,以及319国道、重庆绕城高速及燃气管道,地质条件复杂,安全风险高。

为建成技术先进、质量优秀、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的中国高铁精品工程,中铁十二局建立了以“隧道应急管控+安全协同管理”“衬砌浇筑监测+智能检测分析”“人机交互+专业协同”三大创新亮点为代表的钻爆法隧道智能建造格局,单洞月度掘进超110米,掘进效率较以往提升22.3%,有力提升了隧道安全质量管理水平。

目前,成渝中线高铁重庆段全线13座隧道已贯通11座,项目建设进度超过75%,为按期开通运营创造了有利条件。(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国 通讯员 吴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9月27日,辽宁交通建设迎来重大突破——由中铁广州局参建的本溪至桓仁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运营。这条贯穿东北严寒山区的高速大动脉,成功克服了极寒气候、复杂地质等严峻挑战,将沈阳至宽甸的通行时间从原来的4小时缩短至1.5小时,标志着以沈阳为核心的“3小时辽东交通圈”全面成型。

本桓高速作为国家高速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线全长255公里。其中,中铁广州局承建的第八工区为全线关键标段,接引本桓主线连接鹤大高速,线路全长25.03公里,桥隧比48%,包含27座桥梁和4座隧道。项目地处长白山余脉,冬季最低气温达-35℃,年有效施工期不足200天,面临极寒气候、复杂地质和峡谷冲沟等多重挑战。

在控制性工程碑沟隧道的施工中,项目团队创新研发的“保温门帘+热风机”组合技术确保了冬季洞内施工24小时不间断。该隧道左线长2447米、右线长2509米,穿越多处岩石裂隙带。项目总工程师李滢知介绍:“我们在距掌子面50米处设置热风机,洞口设置2道保温门帘,2道保温门帘间距50米,并安排专人24小时值守,确保冬季混凝土施工区域温度始终保持在5℃以上,这一创新举措为极寒地区隧道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

本桓高速的通车,将极大改善辽东地区的交通条件,为当地特色农产品外销、旅游资源开发打开快速通道。据测算,项目惠及20余个乡镇的30万群众,每年可带动沿线旅游收入显著增长。(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昂 通讯员 段雅琴 邓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9月27日,本桓宽高速公路项目提前一年通车运营。作为东北东部地区南下黄海、北上长吉图的核心通道,它的开通标志着辽宁省“双核两轴四通道”综合立体交通网完成关键拼图,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本桓宽高速公路。汪洋洋 摄

本桓宽高速公路是辽宁省“十四五”规划的重点工程,线路总长223公里,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起自本溪市明山区,主线经本溪满族自治县、桓仁满族自治县,止于辽吉界挂牌岭,支线延伸至宽甸满族自治县。

该项目是辽宁省首次在高速公路建设中采用PPP模式建设运营,由辽宁省人民政府、中国中铁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投资建设,共同注册成立中铁(辽宁)本桓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承担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任务。项目公司由中国中铁委托中铁投资进行管理,由中铁二局、六局、七局、八局、九局、大桥局、隧道局、北京局、上海局、广州局承担施工建设任务,总投资264亿元,于2022年8月8日开工。

公路全线桥梁148座、隧道27座、互通式立交15处,线路桥隧比高达35%,是辽宁省目前地质最复杂、修建难度最大的山区高速公路,具有管理跨度大、地质条件复杂、工程种类全、环保要求高等特点。

项目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技术创新,摩天岭隧道左线长5590米、右线长5625米,是辽宁省目前高速公路中最长隧道,创新应用新型光爆帽技术,实现了日均掘进效率提升30%的显著成效;首创“装配式桥墩预制拼装工艺”,将浑江特大桥建设工期缩短30%;在路基边坡施工中,通过载重无人机吊运隔离栅立柱、混凝土等交安设施材料,效率提升5倍,有效避免了人工作业风险。(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静 赵昂 通讯员 汪洋洋 段雅琴 邓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