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刘友婷
阅读提示
越疆科技打造了开放、赋能、反馈及时的环境,团队成员可以自由提出改进方案,高层管理者直接参与项目,确保创新能够快速落地。目前,该公司的协作机器人已进入更多高标准客户的生产线,全球累计出货量达10万台。
人形机器人具备制作爆米花、给手机贴膜、榨果汁、叠衣服等多项技能;多足机器狗则凭借高稳定性与大负载能力胜任巡检、搬运任务,并与人形、轮式机器人及机械臂协同作业……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越疆科技的产品吸引了众多目光。这家企业十年如一日地“死磕”技术细节,让协作机器人不断突破边界,成为各类场景中的“多面手”。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越疆科技整体业务保持强劲增长,核心产品六轴协作机器人收入同比增长46.7%,占比提升至61.2%。
从零开始自主研发
2015年,在深圳南山智园的一间小办公室里,5名创业者围坐在一张办公桌旁,开启了第一代桌面级智能机械臂——越疆魔术师的研发之路。
随着研发推进,他们很快遇到了难题:市面上找不到匹配的零部件。“要做出这么小的机械臂,微型电机、控制器和伺服驱动几乎全都没有现成的,我们只能自己造。”越疆科技联合创始人刘主福回忆。
当时,机械臂行业存在运动控制、伺服驱动、电机和减速机四大“卡脖子”技术。面对几乎全空白的供应链,团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从零开始自主研发。
凭着“先把技术做扎实”的信念支撑,经过5年持续攻关,越疆科技掌握了从运动控制到伺服驱动的全链条自研能力。其研发的第一代桌面级智能机械臂还填补了行业空白。
如今,该公司已拥有1300多项知识产权,在协作机器人领域实现了硬件平台、软件平台、核心算法、智能操作的全技术链整体架构自研,关键零部件自研率超过90%,国产化率更是达到了100%。
这一切离不开公司一直倡导的“工程师文化”。
记者了解到,越疆科技团队在2023年研发CRA系列高精度机械臂的过程中,遇到了困扰数月的难题——如何在复杂路径运动中同时实现低抖动和高响应速度。
“传统方案要么牺牲性能,要么成本过高。”刘主福说,当时硬件、算法和软件工程师组成跨职能小组展开攻关。
他们从底层传感器和动力学模型入手,甚至将航天控制算法融入机械臂设计。在一次连续工作到深夜的测试中,核心成员尝试了十几种算法变体,最终将末端抖动幅度降低了70%,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这套方案也成为后续产品的核心优势之一。
为延续这种创新动力,越疆科技打造了开放、赋能、反馈及时的环境。“团队成员可以自由提出改进方案,高层管理者直接参与项目,帮助清理资源和流程上的阻碍,确保创新能够快速落地。”刘主福表示,公司推行导师制、设立专项创新奖金、定期进行内部技术分享,让每一位研发人员的努力和成果被看见,也让经验和思路能够快速传递。
细节必须经得起推敲
“产品要想走得远,细节必须经得起推敲——哪怕只是一个温度传感器的微小偏差。”刘主福回忆,2016年,当他们把第一代协作机器人推向日本市场时,当地客户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但极为严苛的疑问:“你们的机器人为什么运行温度这么高?”在国内市场,50℃与60℃之间的差异往往被视为可接受的波动,但在日本,这一指标关系到设备的长期稳定性与现场验收标准。
“这并非单一的温度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挑战——电机效率、控制算法的功耗、整机结构的转动惯量等多项因素相互耦合影响。”刘主福介绍,团队逐项排查、反复试验,经过产品迭代,最终在性能与散热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随着技术能力提升,越疆科技的协作机器人进入更多高标准客户的生产线。目前,其产品已在8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投入使用,全球累计出货量达10万台。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越疆科技第10万台协作机器人在其机器人全球生产基地下线。“以‘机器人生产机器人’的模式,使机器人关键部件的装配精度高达±0.01mm,产品一致性指标稳定高于1.34,一致性远超人工标准,偏差率降低80%。”刘主福说。
记者了解到,凭借强大的全栈自研能力,越疆科技不断突破协作机器人性能极限,其产品正走出工业制造,延伸至临床医学、生命科学、石油化工、材料科学等更精密的场景,成为实验室里的“自动化多面手”。
“在医疗诊断、药物研发、生物技术和分子材料等前沿实验中,传统实验室正面临污染风险高、人力成本大、数据一致性差等挑战。”越疆科技市场总监谢凯旋介绍,目前公司推出的六轴协作机器人能够在样品处理、分析、传递、归档等环节实现稳定替代,大幅提升效率并降低人为误差。
“1+1>2”
今年8月,在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一台名为DOBOT Atom的银白色人形机器人在操作台间灵活穿梭,平稳地将爆米花倒入盒中递给观众,又凭借指尖压力传感器感知杯身轻重,轻柔拿取柠檬片,为观众接取并递上一杯柠檬茶。当有人向它挥手、比心时,它还能立刻回应互动,引得现场掌声连连。
这款由越疆科技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已实现全国首例工业跨场景多任务协同泛化应用,并在仓储异常处理、精密质检以及多机协同作业等多种场景成功落地。
“它拥有‘更智能的身体’——通过突破人机动作高效映射技术,实现高度拟人的灵巧操作,可精准执行精密组装生产线、高温特殊车间、高危立库巡检等高难度及高危任务,同时以工业级高可靠性保障,在50℃以上高温环境中依然稳定运行。”刘主福介绍。
不仅如此,它还具备“更聪明的大脑”。这款机器人能在复杂流水线中实现协同检测,“脑—手—眼—脚”高度协同,在狭窄空间灵活转向,并能自适应抓取柔软或异形物体。
这一亮相,正是越疆科技加速“具身智能”产业化的缩影。
目前,公司已打造出多形态的具身智能“超级工厂”,为具身智能快速接入真实生产场景提供了范式。该平台以“超级大脑+多形态智能体”架构为核心,贯穿数据采集、模型训练、部署执行到数据回馈的全链条闭环,让人形、轮式、机械臂等机器人在统一系统下完成运输、分拣、检测、组装等工序。作为其中的核心执行者,DOBOT Atom通过强化学习与群体协同规划,可实现跨场景多任务自适应操作,并在高温、大负载环境中保持工业级稳定性。
“我们不仅在造机器人,更在搭建让每个开发者训练专属智能体的平台。”谢凯旋表示,工业机器人擅长精准重复,人形机器人则要解决感知、认知、泛化等更高维度的问题,该平台能够把协作机械臂、轮式机器人、人形及多足机器人联动起来,实现“一套系统,多形态操控”,获得“1+1>2”的协同效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