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7-14 10:15:10
|
查看全部
登珠峰还是止步百望山
博士当中学教师并不算新鲜事。很多一线城市重点中学,任职要求和待遇都不比大学教师低。北大附中、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在2013年的教师招聘启事中,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均是硕士研究生以上。
赵寅在网文中写道,他喜欢教会别人知识的那种成就感,也具备做一名中学教师的素质;另一方面,该中学能为他提供一份稳定的生活,月薪尚可,未来的住房、子女就学等繁琐问题都解决了。
有网友评论,他选择中学是冲着“房子”和“票子”去的。
程代展不同意:“赵寅去外国当博士后的待遇决不比在中学当教师差。一所很好的985学校,说你来我给你副教授,给你房子。他不去嘛。所以他有他的特殊性,不完全是经济考虑。”
一个可能攀上珠峰的人,止步百望山,对学术领域做出贡献的可能性不就完全消失了吗?
面对这样的质疑,赵寅说:“一个人可能有攀珠峰的身体素质,但却没兴趣,硬去攀珠峰,一定能攀得上去吗?就算上去了,对他来说得到了什么?去百望山溜达一圈,也算是人生的经历。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同,有的人一定要轰轰烈烈才能自我满足,我只想安安稳稳。”
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院教授张海霞,曾作为科学网的特邀嘉宾,参与了此事的专题讨论。她认为类似赵寅的选择在中国当下的博士生中并不少见,为了追求“安稳的生活”而放弃了科研之路,在她看来并不可取。
张海霞对本刊记者说:“整件事里最让人不能忍受的就是没有志向没有追求。这不是一个孩子的选择,如果是个别人没有志向,燕雀之志,那就算了。可是现在这不是个别现象。”
张海霞对本刊记者说起了几个放弃科研的例子。有个博士毕业生选择回广东老家一所普通院校,原因是在那里轻松无压力,可以专心炒股赚钱;还有一名博士毕业生在面临985院校和地方院校的去向选择时,找张海霞参谋,张海霞说:“地方院校不具备你现在从事科研领域的条件,如果去了可能很快升官发财,但是学术生涯就终结了。”那名学生最终去了地方院校。后来他的行政职务不断攀升,但学术领域再无建树。
张海霞说,让她感到遗憾的是,这些博士都有很好的知识基础,也接受了良好的训练,有条件成为优秀的科学家,却为了现实利益而放弃了这种可能。
“功利化的社会风气和‘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让‘钱学森之问’有些无解。”张海霞说。
“我能做到的只能是抛弃我真正不想要的”
赵寅告诉本刊记者:“我承认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我能做到的只能是抛弃我真正不想要的。”
他说,自己本科时没想过要就业,是因为数学系本科很少有就业的。2010年硕转博时想过要不要继续读博,赵寅觉得程老师对他太好了,如果不转,程老师会很伤心,而那时还没有很厌恶科研。
“不过我现在并不后悔读完博士,说实话,硕士要找工作更难。”赵寅说。
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副教授刘峰同样有着“出科研”的经历。结束了两年博士后,他选择去一家上海的电力公司上班。三年后,刘峰辞去工作,回到清华大学,加入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单从收入来讲,现在在清华只有在公司时的一半,工作量却有3倍。刘峰说他重回科研的原因是想做一些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
“公司的规则化运作给我的发挥空间很少。做科研能有更大的空间,更大的成就感,我会更快乐更开心。”
虽然选择不同,刘峰却觉得特别理解赵寅。“人在做选择的时候趋向于做对自己最好的选择。什么是‘好’?你的定义和我未必一样。”
刘峰也感到,现在读博士的目的和毕业后的选择都越发现实。“电力公司都招博士了,不修炼学历又能怎么办呢?”
“在自由选择的基础上,要想优化选择,惟一的办法就是调整分配机制,让适合做这个工作的人能安心地做。”他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