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10:33:03 | 查看全部
2014年,总计71项条款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颁布。
  
  这一条例,对干部提拔做出了具体的硬性规定。比如,晋升县长,需要5年以上的工龄和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大学专科以上文凭,以及在党校接受过规定时间的培训。
  
  但这些规定又具有很大的弹性。条例同时允许,因特殊情况在提任前未达到培训要求的,可以在提任后再补课;被认为是“特别优秀的年轻干部”,可以不论资历得到提拔。
  
  标准量化了,但核心仍然没有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党的忠诚。”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蔡志强说。中组部原部长张全景说:“首先,政治上必须是坚定的,要坚持党性原则,要有正派的作风,要出于公心去工作。”
  
  在忠诚的基础上,还要结合各个时期党的中心工作和具体任务来考察、选拔干部。中组部原部长贺国强在《怎样当好组织部长》中提到,一个组织部长,必须自觉坚持在大局下行动,使组织工作始终服从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
  
  改革开放之后,技术型干部开始受到器重。到1988年,各省1655名正厅局级干部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的已超过半数,占56%;在5597名副厅局级干部中,这一比例更是达到64。6%。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被中组部选中,进入了后备干部名单,其中的佼佼者日后还成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10:33:13 | 查看全部
 今天,中组部在选拔、培养接班人上,倾向于更重视那些有大局意识、有能力总揽全局的干部。
  
  那些位于“党政主线”上的干部,更容易得到提拔。所谓主线干部,就是乡、镇、县、市和省的党政一把手。
  
  在中组部看来,这些“主线干部”有大局观,具备综合处理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和经验。
  
  这种能力和经验,在越往后的提拔中显得越重要。一位曾在中组部工作过的干部对记者说,事实上,中组部在提拔省部一级的干部时,很少考虑其专业背景。那些从基层干起、履历比较完整的干部,更容易得到提拔。
  
  中组部认为,掌控全局的能力和经验,与专业没有太大关系,必须在工作中培养和积累,尤其是经过基层的磨炼。
  
  组织系统中流行着一句话:能管好一个县,就能管好一个市;能管好一个市,才能管好一个省。现任国家副主席、中组部原部长李源潮曾引用古语“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来强调基层经验的重要性。
  
  不过,有基层经验的干部的比重现在似乎正在下降。2009年中组部的一项统计显示,中央机关的司局级干部中,来自应届高校毕业生的高达44。6%,而具有县、乡基层领导工作经历的仅占12。5%。很多机关干部也因此被称为“三门干部”——出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进衙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10:33:25 | 查看全部
 中国人事科学院研究员吴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由于片面强调学历和年龄,很多有经验的基层干部得不到提拔,缺乏上升的通道。
  
  为扭转这一局面,经中央批准,中组部2009年下发了文件,要求到2015年,中央机关和省级机关工作部门领导班子成员中,要有一半具有基层领导工作经历;中央机关司局级领导干部和省级机关处级领导干部,要有2/3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
  
  两大核心业务
  
  中组部的核心业务大致分为两部分,一是负责党建,一是管理干部人事。
  
  一位熟悉中组部的人告诉记者,一般说来,带有“组织”字眼的局处,如组织局,是管党建的;带有“干部”字眼的局处,如干部调配局、企业干部局,就是管人事的。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经济建设亟需大量的科技创新人才,中组部又在原知识分子工作办公室的基础上,成立了人才工作局,负责人才队伍的建设。
  
  近几年,这个局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方面显示出巨大的能量。2008年,牵头启动了“千人计划”,仅用了三四年时间,就从国外招揽了2263名顶尖科学家和领军人才来华创新创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10:33:39 | 查看全部
 自从设立了人才工作局以后,中组部有了新的定位,即“三个之家”:党员之家、干部之家和知识分子之家。
  
  中共有超过400万个基层党组织,中组部组织局承担着对它们的管理工作。除此之外,组织局还负责8000多万名党员的管理和教育。可以说,这是一项繁重且出不得半点差错的任务。
  
  为了有效地实现管理,组织局侧重于宏观指导,具体的事务则更多地依靠各级党委,以及延伸至基层的组织系统。中组部原部长张全景说:“组织系统没有涉及不到的部门,战线非常广。”
  
  这个庞大、严密的系统,从中央、省、市、县一直延伸到乡镇,有大约10万人在维护着它的运转。
  
  中组部对大约5000名“中管干部”的管理,采用了分类的办法。每个干部局,负责某一个或几个系统的干部的选拔、任用和管理。
  
  各个干部局对干部的管理,不仅仅是“管人头”(即提拔、任免干部),还需要让那些被提拔的干部“能坐在一起工作”,后一项工作也被通俗地叫做“配班子”。
  
  中组部原部长贺国强,在党内以“善于团结人”著称。有媒体报道说,他执掌中组部之后,摸索出一套“配班子”的“贺氏法则”,即在保证干部个体素质的前提下,注重干部之间的兼容性。在党政一把手的配备上,避免将两个强势干部配在一起。通常是,将资历深一点的与资历浅一点的搭配,性格强势一点的和性格温和一点的搭配,思维方式宏观一点的和微观一点的人搭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10:33:50 | 查看全部
在如何管理“班子”上,张全景也有自己的经验。那就是,管好一把手。干部管理权限下放以后,如何管好地方干部,成为中组部当时面临的一个新问题。1993年,张全景提出,管好“两个30”,即30位省委书记和30位省长。他说,很多问题都出在一把手上。“无论是用人也好,其他事情也好,一把手的作用太大。选好、管好一把手,好多事情就可以办好。”
  
  为了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监督,中组部还专门设有干部监督局,受理用人方面不正之风的举报。同时,办理中央批办的反映领导干部重要问题的案件。
  
  为此,中组部对外公布了举报电话12380。这个电话很可能是公众能够与中组部联系的惟一方式。中组部的办公楼不挂任何招牌,办公电话没有列入公开的电话簿,从楼里打出的电话不显示来电号码,只有一连串的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10:34:00 | 查看全部
爱的路上铿锵三人行
时间:2014-12-05 作者:未详 点击:226次

  一
  
  他们俩都老了。
  
  最近两年,她很健忘,炒菜时有时会放双份的盐,有时又忘了放盐;睡到半夜,会忽然起来,去各个房间里检查窗户和灯有没有关好;去买菜,付了钱却忘了拿菜。她还多疑,夜里醒了,摸黑到爸的房间里,叫几声叫不醒他,便慌忙伸手去探他的鼻息,被折腾醒的爸骂上一顿,她才放心地回房去睡。她的睡眠也不好,她和我睡一个房间,半夜醒了睡不着,就靠在床上,有一句没一句地和我闲聊。她会突然很忧虑:差不多找个合适的人嫁了吧,不然等我们老了,谁来照顾你?
  
  他的脾气还是那么暴,妈熬的粥糊了锅底,他一闻味儿就摔了筷子。有时他故意挑刺,菜淡的时候他说咸,咸的时候他又嫌淡,非吼上几嗓子才舒服。他的记忆力也衰退得很厉害,看过的电视情节第二天就忘了,代我去银行取钱,光密码就打电话问了我3次。他好像越来越胆小,心口痛一下就很惶恐,平时精神很足的他忽然贪睡,也让他不安。有一次他推我去逛商场,在男装柜台,他看中了一套浅灰色的西服,换上后去照镜子,他被镜子里那个一头灰白头发,脸上布满深一道浅一道的皱纹的老头吓了一跳,他不相信地转身问我:妞儿,爸爸已经这么老了吗?爸爸从前穿上这样的衣服可是很帅呢。然后他很伤感地说:不知道爸爸还能陪你多久……
  
  是的,他们俩都老了。看着他们一天天地走向衰老,是件残酷而无奈的事情。我无法计算他们还能陪伴我的时间,只觉得这样的每一时每一分,都是上天对我的恩赐。有时候在很深的夜里,听着他们俩一个在我旁边,一个在我隔壁,发出均匀的呼吸,我会觉得幸福。甚至他们丁丁当当地吵架,也让我觉得,幸福就是这样触手可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10:34:09 | 查看全部
  二
  
  20多年来,我和他们俩分开的时间屈指可数。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是梦想高飞的。我听不得她的粗声大嗓和拖沓的脚步声,看不得她胡乱披件衣裳趿着拖鞋翘着一头乱发在灶旁烧饭的邋遢样儿;她总是在抱怨,张嘴就是“跟了你爸,没过一天好日子”;她还吝啬,我晚上写作业也会招她骂,她嫌我浪费电。还有他,虚荣,爱吹牛,没有个主心骨,脾气那么坏,动不动就吵架。家像个战场,到处弥漫着硝烟的气息。
  
  那时候,我是梦想要逃离的。年年第一的好成绩,不过是为了给自己一个离开的机会。到县城读高中后,耳边没有了她的唠叨他的怒吼,忽然之间,世界变得如此安稳静好。我走在桂花飘香的校园里,脚步都是愉悦飞扬的。
  
  可是,仅仅两年之后,我便被打回原形——读高三那年,在过马路时,我被一辆车给撞了。
  
  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听她在门外哭得肝肠寸断,他蹲在我的床头旁把烟抽得满屋子乌烟瘴气,我的心绝望而悲凉。我已经不再奢望离开,因为我的腿成了摆设,再不能给我行走离开的机会。上帝用这样一种方式,再次将我搁置在他们之间,似乎是在考验他们:这样一个孩子,你们还要不要?
  
  她还是那么邋遢,大清早蓬头垢面地出去为我买早餐,回来后粗声大嗓地跟我说:从广场经过时,看见上学的学生,和你一样的年龄,骑着自行车,跑那么快。我就想,你要是还能像他们那样背着书包去上学,让我做牛做马都乐意……说着她的泪就落了下来。她一直那么泼辣,和爸吵架最厉害的时候,也没见她哭过。
  
  他背着我,去5楼做脊椎穿刺,去3楼做电疗,再去一楼的双杠那练习走路。50多岁的人了,一趟下来累得气都喘不过来。我趴在他的背上,附在他的耳边说,爸,以后要是没人要我,你可得背我一辈子。他取笑我:你这么重,不赶紧学会自己走路,谁背得动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10:34:21 | 查看全部
 三
  
  以前,他靠着一手电焊的手艺,开了个电气焊维修铺,日子也过得去。我病了后,他们俩带着我东奔西跑地看病,钱花光了,铺子没人打理,也关了。可是还得生活,他就在建筑工地上找了电焊的活儿。工头开始不要他,嫌他年龄大,不能上脚手架,也怕活重他支撑不下来。他百般恳求,仗着手艺好,才留下的。
  
  每天早上5时,他们俩准时起床,一起陪我练习用双拐走路。然后他上工地,她在家照顾我。晚上他从工地上回来,脸都顾不上洗,先奔到我的房间里,看我好好的才放心。他一个月挣的钱,全都给我买了药。没完没了的中药西药,直喝得我后来看见药就想吐,却一点效果都没有。
  
  我不能再去学校了,每天坐在房檐下,看天看地看墙角的蚂蚁。心越来越敏感,怕见人怕天黑,容不得他们对我丝毫的忽略和懈怠。有一次她给我倒水,水太烫,我抬手就掀翻了床头柜,水壶茶杯药瓶哗啦碎了一地。她接受不了我突然变坏的脾气,一把扯下身上的围裙摔在地上,委屈的泪在眼眶里打转,冲我嚷:就是你雇的保姆也不能这么粗暴吧?老娘我不伺候了……
  
  她真的走了,没有她拖拖拉拉的脚步声,听不到她絮絮叨叨的抱怨,家变得沉寂。我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心一点一点地跌入黑暗的深渊。我突然害怕起来:她不会真的不要我了吧?
  
  然而她很快就回来了,捧着一堆旧杂志,若无其事地对我说,在外面遇见一个收破烂的,我看这些书兴许你爱看,就买回来了。10几本呢,才花了3块钱……她为自己讨了便宜而得意。
  
  那天晚上,我迟迟疑疑地问她:要是我再惹你生气,你会丢下我不管吗?她反问我:如果你只有一个宝贝,你会舍得扔了她吗?然后她又说,其实我根本没走远,我怕你万一有事叫我我听不到……
  
  他们俩都没念过几年书,没什么文化。可是我喜欢书,他在工地上看到谁有书,一定会死乞白赖地跟人家借回来给我看,她看见别人包东西的报纸,也会揭下来带给我。我就从那时候开始学着写东西,我渴望用一种方式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我慢慢开始发一些文字,他们便拿着有我文章的杂志四处跟人炫耀:知道不,这书上的文章是我闺女写的……他们俩都成了我的超级粉丝,我也确确实实成了他们最宠爱的宝贝。她再也不唠叨我看书费电了,只是每天晚上一遍遍地催我睡觉。有一次我跟她说我要写长篇小说,然后又说写长篇很费精力,有个作家就是写小说累死了。她便很紧张,连说那咱不写小说了,人没了,写再好有什么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10:34:31 | 查看全部
 四
  
  除夕夜的年夜饭,她做得很丰盛。吃饭时,他提议我们仨都来写一个新年心愿,看来年谁的心愿会成为现实。心愿写完放在一起,我的心愿是:努力赚钱,买一套房子,让他们在我的身边,幸福地颐养天年。而他们俩的心愿,竟然都写着:愿女儿遇上一个好人,幸福地嫁出去。
  
  她还是那句话,我们一天天老了,就盼着你能有个好归宿。要不然等我们走了,谁来照顾你?
  
  他把一张卡放在我手里,说,知道你一直想买套房子,这钱不多,但是我和你妈这些年攒的全部家当。有套房子在那儿放着,你找个人也许会容易点……
  
  窗外烟花灿烂,我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突然落泪如雨。
  
  他们不知道,其实有个人一直在追我,但我看不上他的老实木讷,不愿接受。可是那一刻,我突然下了决心:就是他了,把自己嫁了,成全了自己,也了结了他们的心愿。这些年,他们跟着我,提心吊胆,忧心忡忡,惟恐我受一点伤害……他们太累了。
  
  第二年春天,拿到新房钥匙的那天,男人向我求婚。他说,我没钱,不会说话,长得也不好看,但我有一颗爱你的心。我愿意照顾你,一辈子陪伴你。
  
  还没等我表态,他们俩已经笑得合不拢嘴。妈在后面使劲捅我的背,催促我:答应他,答应他!爸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去扶他起来。我气急败坏地嚷:拜托,你们能不能矜持一点啊?哪有这样着急嫁女儿的?
  
  早春的暖阳灿烂耀眼,我分明看到,幸福的花,在我们的心中,正灿烂地绽开娇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10:34:44 | 查看全部
那些“寒酸”的公务员
时间:2014-12-05 作者:未详 点击:103次

  英国:首相收到iPad也要上交
  
  “我们很穷的,我们部门根本没有招待费这项支出的预算。平时接待来宾,基本不安排在午餐或晚餐时间,实在避不开的话,也就几个三明治打发,然后从部门的总预算里出账。收受礼品超过25英镑就得登记上交。”英国政府某公务部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并非故意“捉襟见肘”或自诩清廉,英国对公务员这方面的管理确实严谨透明。
  
  根据伦敦市政府官网提供的“支出和收益框架”公开信息,由于公务来往的“商务社交”资金非常缺乏,伦敦市政府工作人员私自邀请公务对象外出就餐是不被允许的。必要的公务餐饮招待,也必须利用市政厅内部设施完成。
  
  当然,伦敦市长、市政府执行董事及高级官员有权“特殊情况特殊处理”。普通负责接待工作的政府人员,出于偶然或者特殊情况的需要,比如接待海外来宾等,需要到市政厅以外的餐馆场所请客用餐,事先必须通过一定的上报审核手续,获得批准后方能展开相关“接待”活动。同时,不但要保证邀请对象非市政府内部人员、非与市政府有劳务合同的人员,还要说明不使用市政厅内部提供的餐饮设施的理由。
  
  另外,伦敦市政府工作人员还被要求选择价格合理的场所,午餐费用每人不得超过40英镑,晚餐上限则是每人50英镑,含酒水和消费税。只有在接待政府大臣、外国贵宾和市政府重要投资伙伴以及举办重要庆典等活动时,才可以超过以上金额标准。
  
  伦敦市政府对工作人员在公务活动中收受礼物以及享受的接待标准也有明确规定,所收受的礼物超过25英镑,都必须登记上报和上交,由市政府内设置的监督办公室监督执行,所有上交物品的细节都在官网公示。任何瞒报,都会导致“丢官卸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