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7-15 20:07:52 | 查看全部
邓亚萍的“哭笑不得”
时间:2014-11-25 作者:未详 点击:101次

  邓亚萍录制节目痛哭遭网友调侃:赔20亿能不哭吗?人红是非多。不久前,邓亚萍参加马来西亚劳伦斯颁奖,因为一个礼仪“微笑”招来网友无端责骂。近日,一组邓亚萍录制《中国梦想秀》时一张落泪照片再引网络热议,有网友猜测,“她做搜索赔了20亿,能不哭吗?”(4月6日《武汉晨报》)
  
  笑,招骂;哭,被调侃。怎么表情都是错,恐怕这才是真正的“哭笑不得”吧。实际上,如果就事论事,邓亚萍并未“表错情”——参加颁奖,总不能哭丧着脸吧?而《中国梦想秀》节目组澄清说:“邓老师是被节目中抗癌女孩的真情故事所感动。”如果连这也要受到质疑,那么邓亚萍今后出门是不是就只能“面无表情”或干脆戴个口罩呢?
  
  一些网友对邓亚萍的哭笑表情“求全责备”,其实并非媒体所说的“人红是非多”。作为乒乓球冠军,邓亚萍红了很多年了,以前也并没有如此多的是非找上门来。她之所以是非缠身,跟担任某搜索CEO有关——据传很快便赔进去20个亿。自去年卸任某搜索CEO后,邓亚萍一直“去向”不明。现在她又突然出现在公众视线内,并且相当的高调,又是“哭”又是“笑”,难免有人会不适应,进而作出某些过度解读。
  
  一个乒乓球运动员,忽然之间就做起了网络搜索,本来就让人有点意外。而意外任职后却又很快卸任,更是耐人寻味。对此,坊间多有传闻,20亿便是其中之一。而邓亚萍本人一直没有对此做出正面回应,“官方”也一直没有一个权威说法,甚至连个“辟谣”都没有。网友们对邓亚萍的一笑一哭大做文章、上纲上线,与其说是跟邓亚萍过不去,不如说是对相关方面信息不公开、不透明表达不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5 20:08:05 | 查看全部
  信息公开的滞后,无疑会给各种传言的流传提供空间,也会对某些单位和某些部门的公信力带来不良影响。邓亚萍入主某搜索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烧光20亿是真是假?谁该为此负责?还有更需要追问的:邓亚萍的本行是打球,她适合担任网络搜索的CEO吗?谁做出的任命决定,理由是什么?对邓亚萍的工作和某搜索的经营管理,上级进行了有效的监管和指导吗?出问题后,进行了相关审计和调查吗?
  
  我觉得,如果20亿传闻属实,邓亚萍当然难辞其咎,但有责任的肯定不止邓亚萍一个,决不能让邓亚萍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说不定,邓亚萍也有一肚子委屈,也有很多难言之隐,也期待能够早日有个说法,让自己不再“哭笑不得”。不管怎么说,纳税人的钱不能说烧就烧掉了,更不能不了了之、无人为此负责。这是底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5 20:08:20 | 查看全部
给中国人当孩子太难了
时间:2014-11-25 作者:未详 点击:159次

  给中国人当孩子,意味着你要背世界上最沉的书包,参加最多的考试,最早品尝压力和孤独,最晚享受初吻和性爱,要绝对尊重父母,要听父母的,还要在他们老后常回家看看。
  
  你人生的所有磨难全来自一个地方——一对自称是你父母的男女同志,可他们口口声声说是你亲生的,弄得你没地方说理去。
  
  “悲惨世界“这本破书其实真应该让中国人的孩子们写!
  
  现在,由北美崔哥的我列举一下中国孩子遭的罪吧,为营造气氛,崔哥我提醒你一边读此文,一边想像瞎子阿炳正拉着悲惨的京胡,而且祥林嫂还在一旁没完没了地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5 20:08:57 | 查看全部
给中国人当孩子,最好是第一个被生出来,要不然赶上计划生育,你再大的本事也因为没被生不出来而得不到发挥。崔哥认为这是中国缺少诺贝尔奖得主的最大原因,得奖的人一般都行三,而老三大都在计划生育活动中英年早逝。
  
  就算你被生出来了,中国家长也不会把你当人,他们要让你在8岁之前,把人世间所有带弦的东西都学了,比如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二胡,古筝,吉它,没逼着你学弹棉花就很够意思了。其实谁都知道,学这些破玩意儿一点用也没有,但是既然邻居那么难看的孩子都在学,咱也不能落后。
  
  慢慢地你就发觉,你生下来根本就不是在活自己的命,而是在活你家大人的命。爹要是没当上医生,他就逼着你当医生;妈要是没当上歌星,她就逼着你去当歌星。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父债子还。
  
  欧美国家的家长让孩子一岁一岁地活,到哪岁干哪岁的事;讲中文的家长则是让你跳着活:比如,让你14岁大学毕业,20岁读完博士,25岁当高管,30岁退休,40岁就可以与世长辞了,英语里有句话叫“Hurryupanddie。”(快点长大好死),就是说给中国人听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5 20:12:43 | 查看全部
活到15岁,刚把中文说流利了,好不容易有了一圈自己的朋友,正准备要接触中国社会呢,中国家长突然脑袋瓜子开始进水,哭着喊着要把你送到国外去上学,让你在青春期最萌动的时候漂泊海外,举目无亲,饱受着孤独,寂寞,吃不饱,听不懂,寄人篱下的悲惨生活。这么狠的人其实不配当家长!可是他们还口口声声地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拉倒吧,要我说,“穷人的孩子想自杀!”
  
  能生在社会主义中国还算万幸呢,要是生在宋朝,那会儿的家长更邪恶,对你头悬梁,锥刺股,当妈的孩子还用大头针在你后背刺字,刺“精忠报国”什么的,那会儿的家长绝对练功出偏了,一个个长的跟容嬷嬷似的。
  
  在你青春绽放最需要爱情的时候,中国家长捆绑住你不许你出轨;当你鲜花开始小凋谢的时候,中国家长又恨不得你当晚就红杏出墙。可惜这时候出墙,墙外已找不到人接应了,只得又扶着梯子下来。
  
  总而言之,中国人的孩子,要是能脑袋不被挤扁地生出来,能活着过20岁生日,能自学成材地了解性知识,能在30岁的时候还没疯,真是太不容易了,太奇迹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5 20:13:04 | 查看全部
附言里的三个字
时间:2014-11-24 作者:未详 点击:337次

  女孩在邮局工作,一天,碰到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来汇款。填完汇款单,女孩说还差附言没写。见男人有些迷茫,女孩提示:“就是你对收款人最想说的话。”
  
  男人想了想,说:“问咱爸咱妈好。”女孩正要输入电脑,手机响了,男友来的短信,结尾是“我爱你”。女孩突然产生了个念头,她忍住笑,对男人说:“给你老婆多说几个字吧?”女孩写好后,他一看,马上抿起嘴憨憨地笑了。女孩写的是:“我爱你,问咱爸咱妈好。”
  
  之后,男人定期来汇款,附言每次都不一样:“我爱你,给孩子换个新书包吧。”“我爱你,娘的药不能断。”“我爱你,咱家猪下崽没?”
  
  半年后的一天,男人又来了,绷着脸。女孩注意到收款人姓名变了。

  男人问:“附言最多能写几个字?”女孩说:“30个。”

  他在一张废单上匆匆写起来,边写边数。

  写完递给女孩:“娘,不怨素红,怨就怨咱家穷,别让哥去素红家闹。过年我不回了,加班工资高。”
  
  女孩慢慢地打字,隐约希望有什么改变。就在她不抱希望时,男人开口了:“等等……最后一句改成‘过年放假我就回家,我爱你’。”
  
  女孩的眼眶顿时湿了。

  男人不会知道,那个天天把“我爱你”挂在嘴边的男友,昨天刚和女孩分手。
  
  只有家,和家里的亲人,才配得上永远的“我爱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5 20:13:17 | 查看全部
我只想要一个苹果
时间:2014-11-24 作者:未详 点击:182次

  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2010年秋天的那个周末,在城市东部的一家火锅店里,我和她初次见面。眼前的她25岁,很多女孩儿刚刚走出校园的年纪,却更恬静成熟。鸳鸯火锅蒸腾出的雾气里,不知为什么,我们丝毫没有初次见面的隔膜,我自然而然地向她倾诉了我独自在北京求学、工作、奋斗的经历。她坐在桌边安静地倾听,不时点头应和,我积蓄已久的孤独感被她的眼光拥抱了、融化了,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舒服。一年后,她成了我的妻子。
  
  在此之前,我也曾不止一次地想像过,究竟会和一个什么样的人成为伴侣、组成家庭。我从大学毕业起在一家新闻机构任职记者,至今已12年。在北京这座千万人口的都市,与我有过或多或少接触的人也许数以千计,但却没有一个人真正走进我的生活。
  
  独身生活从24岁正式开始。我在城市东部的一个青年社区买了自己的第一套房子,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贷款需要偿还,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房奴。70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被一再克扣,最后使用面积只有50多平方米。在那个虽然狭小却还是空荡的一居室里,我每天都在担忧初入社会的各种问题。生活凑合着过,很孤独的,你知道吗?我的冰箱里面常年只有两样东西,一样是牛奶,一样是速冻饺子。速冻饺子煮起来快,煮完后好洗锅,成为我日常饮食的第一选择。当时市面上能够买到的几十种速冻饺子我全都吃了个遍。剩下的就是牛奶。记得有一天夜里我特别渴,想喝水,可我家里连能直接饮用的水都没有,冰箱里只有几包牛奶,我就把牛奶都喝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5 20:13:25 | 查看全部
 我的邻居是一个搞IT的哥们儿,技术宅,他成了我独居生活中的好友。我们做着完全不同的行业,我一回家,就跟他八卦各种各样采访的经历,他听得开心。反过来,他会给我讲做软件的事情,云山雾罩的,我也听不懂。我俩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喜欢打《魔兽世界》。夏天天气太热,我们不开空调,把两家的大门打开,各自端坐在自己的客厅里组团打游戏,摆好电脑戴上耳机,桌上放半拉西瓜,伸出脑袋就能看见对方,跟大学宿舍没任何区别。那是两个单身汉光辉灿烂的日子。
  
  但是某些东西好哥们儿是不能给我的。当我关上房门,独自面对那间空荡的小屋,满怀的是对生存的担忧。读书、工作、供房,在陌生的城市,我没有任何其他的资源,一切只能依靠自己。我偶尔会想,要是有一个人能和我一起相扶相携地生活该多好啊!像我的父母那样。但那仅仅是一个一闪而过的念头而已,我没有信心能够从精神上和物质上承担起两个人共同生活的责任。
  
  就在同一个社区,有无数与我同龄的年轻人,他们从我身旁经过,身上是商品社会所赋予的各种标签:宝马车钥匙、LV包、不断变换的伴侣。我也会被这些标签勾起好奇心:他们每天做些什么,和什么人交往,怎么挣钱来维持自己光鲜的生活?那些凌晨天蒙蒙亮时,喝得乱七八糟后回到家的踉跄背影,他们身后是什么样的日子?但那超出了我的生活经验,我只知道,他们并不是像我这样日出而作,写稿子、去采访,听不同人的人生,然后把他们的故事写下来。27岁时,我结束了对这个青年社区生活的试探和想像,搬离了那里。新社区居民少了许多,绿化好,社区公园里,老人们常常推着婴儿车带着孙子晒太阳。这样的生活图景让我感到些许安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5 20:13:35 | 查看全部
 那一年我出了一个长长的公差,坐着破冰船花了一个半月时间漂去南极,一待就是半年,这是单身汉才会有的待遇。船上的各种科考人员、后勤人员加在一起只有十几人,不是十几个中国人,而是十几个人,或者说,十几个活着的人。眼前一望无垠的南极大陆上,全部都是无机物,大概连细菌都没有吧?更不要说鸟或者虫子了。每天面对着十几张不变的面孔,我们说话打发时间,晚上喝点啤酒,没有别的娱乐,没几天,能说的话就都被掏干净了,然后不自觉地开始拷问自己: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儿去?反正就这几个终极问题。现实生活中那些也曾让我好奇的重要元素在这里都消失了。
  
  在杳无人烟的南极大陆上,我突然明白自己为什么必须寻找一个终身伴侣,这样我才能够幸福。现在我们每天睁开眼睛就打开微信、微博、平板电脑,它们提供了那么多信息,但仔细想想,这些都是商品社会强推到我们眼前的,它们无法贴近心灵。我更想要过这样的一天:即便我早上起床推开窗户眼前一片雾霾,身后仍站着一个与我心意相知的女人,我们出生不久的孩子在旁边安睡着,生机勃勃,我的心里充满了阳光。
  
  南极之行似乎是个转折。回来后,我觉得自己做好了结婚的准备,不会再像二十四五岁时,与女孩子交往时彼此并不谈论婚姻,或是因为一些生活上琐碎的争执而轻易分开。亲友们会热情地为我介绍婚恋对象,但我逐渐拒绝这种方式。在我与一个女孩儿相识之前,介绍人首先已经帮我进行了一道筛选。而当我被介绍给对方时,也被修饰过,贴上了标签:名牌大学、记者、他对我过往的印象,诸如此类。但我希望剥离掉我过去已有的社会关系,把所有的标签都去掉,重新去认识一个人。现在我去超市购物时会发现,每个商品身上都贴了好多标签,我只想要一个苹果,清脆、微甜的一个苹果,也许它并不需要“有机”、“非转基因”、“进口”等如此众多的标签。我想自己寻找到这个苹果,拥有一段去除标签、从零开始的感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5 20:13:44 | 查看全部
那之后我注册成为一家婚恋网站的会员,填上尽量少的基本信息,我就可以跳出自己的社交网络去寻找我的伴侣。一年多的时间里,我谨慎地与四五位网友见了面,我们通常年龄、学历、收入水平差不多,一般在网上聊上两个星期,才会相约见面,见面后聊天相处,却总觉得哪里不对,好像少了些共鸣。直到2010年秋天,我在网站上找到我妻子。我们俩挺合眼缘,在网上没说两句话,发现两个人住得很近,就相约周末一起吃火锅。我特意叫上了一位朋友同行,希望吃饭的氛围更像是朋友聚餐,而不是相亲。朋友成了我们的见证者,他见证着我向一个初识的女孩儿敞开心扉。后来我才了解,她很小就从部队院校毕业,从过军,从过医,转过行,虽然年纪轻,却阅历丰富。我们两个陌生的年轻人,从中国的最西部和最东部孤身一人而来,在北京相遇,感怀于相似的奋斗经历,因此彼此倾慕、欣赏,并不像过往亲友介绍时,标签速配式的相识。这一次,我知道一切的细节都对了。
  
  我们很快谈及婚嫁,转年春节,双方父母来到北京会面。我终于知道,我想要一种共同奋斗、相互爱护和扶持的生活,而身边的人,就是与我同行的伴侣,其他障碍都变得微小,不再重要。
  
  我们步入婚姻的速度比身边的许多朋友快得多。他们或是有学生时代一直延续下来的爱情,总是以工作、住房等为理由而不结婚,或是一直在寻找,每年见二三十个相亲对象,到最后感情麻木。很多单身朋友会抱怨自己选择面小,找不到合适的人,过不上理想的生活。还有一些原来在青年社区的邻居,现在也30多岁了,不知不觉中,就从这个城市消失了。其实我们这个时代,选择不是太少而是太多,那些没有方向感的人,最后会迷失在森林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