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7-15 20:13:56 | 查看全部
安全带和安全气囊的前世今生
时间:2014-11-24 作者:未详 点击:175次

  相比多年以前,现在的消费者不仅重视汽车的驾驶感受和性能,而且更加看重汽车的安全性。如果说在市场上销售的哪款车型没有配备安全气囊,那么即使它的价格再低,配置再高,也很难会对其产生购买欲望。其实,安全气囊的发明已有60多年的历史,这60多年间,汽车安全有了翻天覆地的进步。
  
  遥想十多年前,在中国的公路上还能见到不少没有配备安全气囊的车型,夏利、捷达、桑塔纳等等。但是,你一定没见过没有安全带的汽车吧!这是因为在46年前的1967年,沃尔沃汽车一份极具开创性的《28000起交通事故报告》。
  
  这份报告清楚地表明。在瑞典发生的28000次车祸中,配有安全带的沃尔沃车辆于事故中的死伤人数减少了50%-60%。并且向全世界的汽车厂商免费提供三点式安全带专利技术,以求提高汽车的安全性。同年,美国通过凡驾车、乘车必须佩带安全带的立法,此后,安全带便被广泛的接受和认可。
  
  说起安全带的发明,沃尔沃的功劳自然不言而喻,但其实在100多年前,安全带的雏形便已经出现。不过使其出名的,却是一次惨痛的赛车事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5 20:14:07 | 查看全部
 1902年5月20日,美国纽约举行汽车竞赛。参赛选手沃尔特·贝克工程师害怕在激烈的车赛中翻车受伤,他从学步幼儿在童车里被布条系捆防止摔出车外的事例中受到启发,也在“鱼雷牌”赛车上钉上了几根绳带,参赛时把自己和同伴马达技工紧紧系好。
  
  竞赛进行中,高速飞驰的“鱼雷牌”赛车突然撞上一根垂直地面的钢轨,腾空跳起,坠入观众席,当场压死2人,伤10人,但贝克和那位技工却安然无恙。1922年,赛车场上的跑车开始使用安全带;1955年,美国福特汽车装备了安全带。但是对车内成员保护最好的、目前应用最广泛三点式安全带却是瑞典人尼·波林发明的。
  
  尼·波林的生平很有意思,他原来在做SAAB(萨博)的飞机的弹射座椅设计工作,在飞机坠毁时,利用炸药把驾驶员弹射出飞机;踏进沃尔沃大门以后却摇身一变,开始从事安全带的设计。一个是“弹出去”,一个是“固定住”,却同样是为了保护驾驶员的安全。
  
  尼·波林着手新的设计前,沃尔沃就已经在所生产车上装置两点式安全带,但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当意外发生时,乘员的上半身与下半身都需束紧,两点式的安全带仅着重上半身。尼·波林则提出了V字形的三点式安全带:整条安全带必须分别针对乘员的前胸与大腿两部分、必须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须绕过胸腔与骨盆,以及连接点须在椅身旁下方。
  
  经过不懈的努力,尼·波林的三点式安全带研制成功,1959年8月13日,世界上第一辆装备有三点式安全带的汽车——沃尔沃PV544交付使用。沃尔沃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三点式安全带纳入标准配置的汽车制造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5 20:14:16 | 查看全部
1963年,沃尔沃把尼·波林的三点式汽车安全带注册,并对当时市面上配备了各种类型安全带的汽车做了一系列测试,结果表明,三点式安全带对车内乘员的保护能力最佳。同年,沃尔沃又将安全带介绍给当时尚持怀疑态度的美国人,并把他们的安全带发明专利免费提供给其他汽车制造商使用,以推广这项保护生命的发明。这也就是文章一开头提到的那段历史。
  
  与安全带相比,安全气囊这一路走来却不是那么顺利。1952年起,美国工程师JohnW。Hetrick,在一次驾车中,为了躲避一个障碍物,立即猛打方向盘并紧急制动。同时,他和妻子都本能地伸出手臂,来保护当时正在前排中央座位上的女儿。虽然有惊无险,这位自学成才工程师却从中受到启发。他想必须有一种保护装置,在紧急制动或是碰撞时能代替手臂去保护前冲的驾乘人员。
  
  他利用两个星期的时间设计出了一种汽车缓冲安全装置,其原理是在发动机罩下装一个盛满压缩空气的储气筒,当汽车受到正面碰撞时,惯性冲击力促使一个滑动重块向前移动,从而推动储气筒向隐藏在方向盘中央以及仪表板旁的空气袋快速充气,从而可以使车中人员减少伤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5 20:14:27 | 查看全部
1953年8月18日,JohnW。Hetrick取得了美国“辅助乘员保护系统”专利。有意思的是JohnW。Hetrick当时服务于美国几大著名汽车企业,在他将安全气囊的想法告知企业高层后,得到的答复却是他们没有兴趣对安全气囊进行深入研究。而那时候的安全气囊也只好用于防止飞机着陆时与地面的碰撞。
  
  在沉寂了十多年之后,安全气囊迎来小范围的“试水”,1971年,福特将安全气囊装在一批实验车上;1974年通用汽车率先在市售车装上驾驶座安全气囊。但不幸的是,没过多久安全气囊便再次“销声匿迹”。
  
  其实这不能怪安全气囊的不成熟,也不能归咎于当时的汽车厂商,只能说JohnW。Hetrick的安全气囊生不逢时。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沉溺于大排量肌肉车所带来的驾驶快感之上,很少有人会去考虑安全性的问题,就连安全带也很少有人系,更别提安全气囊的事儿了。
  
  然而远在欧洲的德国人却没闲着。1967年,梅赛德斯-奔驰工程师们开始对安全气囊进行研究。当时的技术屏障真算是不少,不仅要考虑传感器触发、气体产生和安全气囊充气袋的抗撕裂强度,还要解决听觉与健康的承受度和防止无意外触发等问题。
  
  经过无数次的摸索与实践,奔驰的工程师终于使安全气囊的技术成熟化,于是在1980年12月,奔驰把安全气囊装备装在了当时的S级轿车上,成为世界上首家将安全气囊作为标准配备,安装在自己量产车型上的汽车厂商。并且还在8年后还推出了副驾驶安全气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5 20:14:37 | 查看全部
与德国人相比,美国人在汽车安全方面多少显得有些“后知后觉”,在奔驰S级标配气囊后的4年,也就是1984年,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才在《联邦汽车安全标准》第208条中,增加安装气囊的要求。1995年才正式经由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提供明确的法则及指导方向,要求1995年起新车的标准配备需要有双气囊。
  
  时至今日,汽车安全的发展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前排气囊、后排气囊、侧气帘,膝部气囊甚至中央气囊都已经有不少车辆配备;据不完全统计,仅仅安全带这一项简单的被动安全措施,就已经挽救了上百万人的生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5 20:14:47 | 查看全部
女博士的骄傲
时间:2014-11-24 作者:未详 点击:216次

  博士,最早在战国年代为“博通古今”之人,今为学术性高级人才,象征着智慧和能力,让人景仰。
  
  但是与西方不同,在中国,博士被细分为男博士和女博士,并赋予其不同的意味。前者受人羡慕,其标签是:才子、博学、智慧;后者令人“同情”,标签是丑女、死板、怪异,更被称为除男人、女人之外的“第三种人”。
  
  这样的划分显然是中国独创。而这样的创造还在继续进行中。最新的调调由广东省政协委员罗必良发出:“女孩子是一个产品,卖了20几年,还没把自己卖出去。从恋爱角度讲,读博士不是个增值的事,是贬值的事。”言语中不尽“怜悯”,很是为女博士的命运忧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5 20:14:58 | 查看全部
 考博是最好的选择
  
  古朴、安静的四川大学植被繁茂,马路纵横交错,望江校区东区荷花池有几张躺椅,闲时涵子总来坐坐,喝喝茶,聊聊天,兴起时作几首小诗。
  
  从遥远的北方城市来到川大攻读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博士学位一年半,涵子已很享受这斑斓又平静的日子。
  
  毕业前,考公务员、事业编的,应聘企业的,个个为踏入社会不放过任何一根稻草,惟有涵子坚守在零零散散的考博队伍中,笃定、沉静。最终,她成为我们文学院所有参加考博的考生中惟一考中的博士。
  
  考博这条路,有的人是为了逃避找工作,有的人是习惯了学校生活,而有的人是真真正正想做学术科研,涵子属于最后一种。
  
  “我考研的目的就是考博,考博的目的就是留在高校,搞搞学术、写写文章,所以在道路选择上基本没有过疑惑。”涵子说,“都说女博士是男人、女人之外的第三类存在,可一想到如果放弃热爱的诗歌,不再与现代文学为伍,我就感觉比被当作‘第三类人’更恐怖。”
  
  考博的路途辛苦而寂寞,是心底里的那一份热爱,让她坚持了下来。“考博的时候已经不像考研时那么期待,理性了很多,不会对未来有过多诗意的设想,这样反而可以静下心接受一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5 20:15:10 | 查看全部
没有谁的人生只有一个向度
  
  读博一年多,涵子对自己所属的这个群体有着清楚的认识。
  
  “这个群体并不像社会上认为的那么类型化,实际上也是什么样的人都有,很丰富多元。当然,确实会有传说中那种典型的女博士,只知道死读书,不懂社交娱乐。这样的人往往有一些心理症结,有的可能对外面的东西很排斥,有的则是自卑,似乎只能通过读书的方式寄托人生,觉得人生在婚恋上没有指望。”
  
  在涵子看来,任何人的状态都是这样的,没有哪个人的人生只有一个向度,就算是女博士,也同样如此。“有些女博士是长得丑,有些是有过失败经历后不相信男人,有些只不过性格使然,比较内敛,但这都不是博士头衔所赋予的。”
  
  事实上,涵子眼里的女博士们多有一种“强中更有强中手”的感觉。“整体上看,女博士群体中,充满个性的人大有人在。或许说都不是一般心思的人,她们或有大抱负,或有特殊的思想,或有别致的才情。”
  
  涵子对爱情和婚姻也充满向往,从25岁开始,“我已经非常正式地在脑海中考虑结婚这件事了”。
  
  涵子也曾遇到过让她心动的人,但就像歌里唱的那样,“幸福来得好不容易”,因为性格原因,两人最终分道扬镳。
  
  读博后,对于这一问题,涵子隐约感觉到了一定的压力。“主要是选择范围越来越小了,遇上合适的可能性就更小。”
  
  涵子曾经想过,如果不是单身,自己是否会读博士?结论是:“不会,因为婚姻、家庭还是摆在第一位的,另外也要考虑地域,像我现在跑到成都,有男朋友的话估计是不会去了。人生嘛,总是要权衡的!”
  
  涵子同宿舍有个34岁的女博士,如今也处在单身状态。在涵子眼里,这个大自己几岁的重庆姑娘并没有沧桑感,和她相处起来简单愉快,计较少,心思不重,对自己处境的享受大于忧虑。
  
  但是这个女博士的父母也对她施加了压力。他们对她的婚姻列出了具体的要求,“一、都三十多岁了,不能找个什么都没有的,从头奋斗,太累;二、读了博士,起码要找个硕士;三、中国有句俗话,嫁女要嫁超过娘家的。不能找个经济比家里差的。”——话里话外都点明了经济是基础,应该门当户对。
  
  男人应该成为社会和家庭创造财富的主导,而女人,应该以家庭为主,必要时要为家庭牺牲自己的工作追求和独立;女人应该低于男人,这种“低”体现在学历、收入、社会地位等方面。“在一个由男权主导的社会里,这样传统的价值观一直以来从未变过。”涵子叹息道。
  
  “除此之外,男女交往,学识、修养等因素虽然越来越被摆在重要位置,但相貌姿色还是永恒不变的择偶标准。女博士又不是变异人群,姿色平平的也不在少数。”涵子诙谐一笑。
  
  所以,涵子也难免会担心,“能欣赏我、能接受我这样高学历、独立意识强的人应该不多,”想了想,她又加了一句:“但,肯定是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5 20:15:22 | 查看全部
望不到头的人生
  
  离博士毕业还有一年半,眼瞅着朋友们相继婚了、生了,幸福地过着小日子,涵子不羡慕也不嫉妒,她相信顺其自然。
  
  川大的福利相当不错,经常搞一些研究生的联谊活动,比如类似《非诚勿扰》的相亲。在从前,涵子肯定觉得滑稽,但现在的涵子更务实了,“虽然不抱期望,但希望把自己打开,对一切机会都不再排斥”。
  
  这样的相亲,涵子一共参加过三次。“一般都是聚在一起吃吃饭,如果有意再继续见面。”但在这一过程中,涵子清楚地感觉到自己女博士的标签带来的阻碍。“如果别人听说你是女博士,马上就敬而远之了。”
  
  经历过这一切,涵子已看开了。“这个东西要随缘,一切外在性的东西都会因内在性的东西而获得不一样的意义。人生其实都不易,很难说哪些人哪条道路要平坦一些。”
  
  末了,她自嘲一句:“你没见好多结了婚生了孩子的人抱怨人生望到头了吗?我们这种还望不到头呢!”
  
  单身的涵子现在尽情享受着属于她一个人的时光,多才多艺的她是学院的文艺骨干,屡屡在各种活动中小试身手。曾经,她在钢琴前度过了童年时期,更一度拿下钢琴九级的傲人成绩。
  
  大部分的时间里,涵子把精力投入到了学术研究中,看书、写论文,研究最爱的诗歌。她最近喜欢上赵毅衡教授的符号学,虽然听不太懂那些理论性很强的东西,但是这位旅欧学者带给她的一些思想和感悟让她受益匪浅。
  
  “人生的路上围城很多,既然选择了这座城堡就安心待在这里。”涵子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因而越来越从容。
  
  社会舆论中的“女博士之殇”也许仍将继续,但是那只是别人眼中的她们,或者说是社会想要塑造的她们、臆想的她们;而真正的她们,把那扇偏见之窗关掉,轻歌曼舞,自有其多彩的人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5 20:15:37 | 查看全部
德国归来做奶爸
时间:2014-11-24 作者:未详 点击:141次

  一个在德国学习和工作多年的青年,回到武汉后,竟然放弃优越的外企工作,整天与妇幼群体打交道,又跟山里的农民混在一起,他究竟要干什么?经过几年的摸索,他成功建立了中国首家直营式有机生活俱乐部,成为一名颇具特色和品位的“都市生活家”——
  
  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王晨峰大学毕业后,去了德国留学,后就职于世界500强科技公司,并定居慕尼黑。他和妻子都是从事高强度、高收入工作的白领,常常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
  
  2005年夏,王晨峰回国办事,突感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竟被诊断为胃癌。当时的他万念俱灰,幸好后来发现是误诊,他得的只是胃病,而且很快就治好了。尽管如此,他还是感觉像捡回了一条命,并从此开始关注健康。
  
  两年后的春节,王晨峰回武汉探亲,又亲历了父亲突发心脏病的痛苦过程。他深深地意识到,没有什么比在父母身边尽孝更重要的了。不久,他和妻子放弃国外的一切,带着孩子回到了武汉。
  
  回国后,有几家外企给出高薪,想聘请王晨峰,还有朋友找他合伙到武汉光谷高科技园开公司,他都一一婉拒,他不想自己再成为高速旋转的“陀螺”。他每天就在家当“奶爸”,当时他的孩子才4岁。他非常喜欢小孩,太太在慕尼黑怀孕期间,他跑到书店买了很多德国最新的育儿专著研读,被妇产医院很多医护人员誉为“最专业的家长”。
  
  由于崇尚环境保护,加上注重健康,王晨峰对国内的饮食环境十分“挑剔”。当时,社会上屡屡曝出瘦肉精、三聚氰胺等各种食品安全问题,使他很担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