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7-15 20:22:40
|
查看全部
“空壳”危机
大学城热造成的巨大浪费,正是广受诟病的问题。“我们现在对这个问题没有追责机制。”熊丙奇说。大学城建设是政府主导的投资行为,谁都不会对投资行为负责。
不科学的规划,成了沉重的办学负担。熊丙奇说,此前有专家测算,中国的高校依照其校园面积、行政人员配备,办学规模至少要维持在5000人以上才能正常运转,否则就会陷入财务危机。
“目前的大学城建设,最缺乏的是成本核算。”刘志毅指出,按照市场规律,投入产出也有成本计算,但我们现在甚至不能测算一名大学生到底花了多少钱。
此前他一直呼吁,大学城建设要通过市场规律来进行调节。“改变计划经济的办学模式,引入市场经济机制,通过成本核算,恰当的投资,用最少的钱,撬动最大的高等教育资源。”
当然,根本问题或许还在于大学的办学模式。刘志毅说,在国外的大学城,由于采取开放式办学,规模根本没有中国的那么大,也无需高校投入过多资源。“我们需要盖学生宿舍楼、盖游泳馆等等,而国外的学校办学,更多依靠社会上的资源。”刘志毅说,学生租住当地居民的房子,学校只要盖少量的教学楼即可。
更令人担心的是,“大干快上”的大学城热过后,中国或许即将迎来招生不足、高教资源过剩的“空壳”危机。
“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小学招生不足已经出现。”同济大学管理学博士肖郴松之前曾研究过相关问题。而按照熊丙奇的测算,以目前的生源发展趋势看,到2020年,我国18岁-22岁的适龄学生人数将减少3800万。这对于动辄从银行贷款数十亿元,依赖学费偿还利息的部分大学城来说,或将引发大规模的金融风险。
“未来10年,我国将有一批高校面临破产危机,对于这一现象,需早做打算。”熊丙奇警告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