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7-16 13:05:35 | 查看全部
一个“赞”引发的思考
时间:2014-11-18 作者:未详 点击:321次

  前两天,朋友说上周末正睡午觉,突然有个陌生来电,本认为是骚扰电话,但那电话打了好几遍,她烦躁地接了起来。谁想到对方上来就问她是不是某某牌照的车主,她没好气地应了一声。随后,对方便开始一个劲儿地道歉,说是倒车时把她车灯撞了,刚好看到后窗有个小条留了电话,就打了过来,想问问她现在是否方便来处理,给她修车。一听这话,她立马起身,被打扰的烦躁情绪一扫而空,开始向对方“千恩万谢”,跟着去修了车。
  
  后来,她特意为此发了朋友圈,说今天走了狗屎运,遇上了好人,狠狠表扬了撞车的大姐。不一会儿就有好多朋友来点赞,说这样的好人是不多了,撞了车竟然没跑;还有夸她英明的,知道留电话。不过,有个朋友的留言,让她琢磨了半天:大姐撞了你的车,给你修车不是理所应当吗?你干吗感激涕零,千恩万谢的……她问我:“你说是我自作多情,还是现实本就如此?”我一时也不知如何作答。
  
  回头仔细想想,这样的事身边还真不少。也许就在几年前,我还敢理直气壮地说句“理所应当”,但现在似乎没那么有底气了。究其原因,难道是我们接受的道德教育不够?这理由显然不充分。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到新时代的“社会主义道德观”教育,我们在这上面下的功夫绝对不少。可为何“理所应当”都被大家点赞,“道德缺失”却成了一种习惯?
  
  其实,大家对这种“道德缺失”的现象似乎早已司空见惯,前不久,大作家莫言也自己揭短,说曾劝阻太太去帮助一位路上受伤的老人,但太太没听,还是去帮了忙。后来,老人家登门道谢时,他感到非常惭愧。很多人知道这件事后不禁感慨,连大作家居然也一样“没道德”!可换个角度,大作家揭短的目的不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警醒吗?道德这东西往小了说是个人素养的体现,往大了说不就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吗?借用德国哲人康德的话说:“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身,那就是头顶璀璨的星空和心中高尚的道德律令。”说到这儿,究竟该不该给大姐点赞,就看这个社会的标准在哪儿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6 13:05:46 | 查看全部
出名有风险,生存需谨慎
时间:2014-11-18 作者:未详 点击:90次

  都说名人不好当,在中国当名人恐怕是难上加难,更要面临着被“黑”的危险,毕竟“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
  
  不久前网上曝出消息称,单飞多年的李娜仍从湖北省体育总局领工资,于是“李娜吃空饷”几个字迅速成为热搜词。在很多人看来,李娜获得的奖金已经完全足够支付她团队的费用,国家已不需要再为她开工资了。一时间舆论的矛头全都对准了李娜。其实,尽管李娜已走上职业化道路,但她仍是湖北省网球中心一员,仍代表国家和湖北参加了奥运会、亚运会和全运会,既然李娜仍是“关系”在体制内的运动员,领取工资也在情理之中。李娜这一路走来,被黑的段子实在太多了,现在看来,身家过亿的李娜领不领湖北工资这件事,本没有讨论的价值,只是事件本身让人拍案惊奇:中国怎么就这么容不得有能耐之人?
  
  名人被黑的戏码在中国和雷剧一样层出不穷。同类型的还有“张艺谋超生系列剧”、“韩寒新概念大赛是否获奖疑云”、“余秋雨偷税漏税惊天内幕”、“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夜暴富”等。虚虚实实地黑名人,就如同面对一位千辛万苦登顶山峰的人,媒体偏要找个地方,一口下去把这人的形象咬低几分才舒服,否则怎么看他怎么不顺眼。
  
  名人形象代表着一个社会对精英阶层意识形态的定义。撇开那些靠野路子赚吆喝的人来说,一般名人的成功总都是经历过一番挣扎才得来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可敬的力量,这力量凝聚起来,对社会的影响是无穷无尽的。另一方面,名人们又各有各的可爱之处,李娜直率,张艺谋独特,韩寒犀利,余秋雨细腻深邃,莫言质朴大气,这些品质提炼出来,也都可以成为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但可惜的是,在现实社会中,却大都没能如此。这些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的名人们被大众拿着高倍显微镜里里外外地审视,经过千淘万选后,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人就是成名忘本、重男轻女、爱抄袭、一切朝钱看,最后还有个:窝里斗,难成事儿。
  
  由此看来,名人在中国生存路径大抵只有两条:一条是时刻保持着高昂斗志与明枪暗箭做斗争;一条是收敛脾性低调行走江湖。坚持做斗争的,最后似乎都没什么好结果,斗来斗去,把无名小卒斗成了网络红人,自己落得一身污水,光环不再,可能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也就是这个意思了吧。收敛脾性是比较明智的做法。个性没就没了吧,好歹保留个好形象。温吞水里,大家都舒服。至于别的,就交给“你看人家国外”这样的句式置评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6 13:06:00 | 查看全部
不要中了食品包装的毒
时间:2014-11-18 作者:未详 点击:93次

  “你的食品安全吗?先看看包装是否合格吧!”这是加拿大联邦食品检验局常用来提醒消费者的一句话。食品包装是否安全,挑选和使用是否正确,这将直接影响到入口食品的安全性。
  
  正确使用包装,避开六大误区
  
  误区1:瓶装饮料拧开直接喝
  
  你也许觉得奇怪,完全没有打开过的密封饮料瓶为什么不能直接喝呢?实际上,在瓶装饮料中,真正起密封作用的是我们在瓶盖内看到的那一层胶垫,能保证瓶内饮料与外界隔离。但瓶盖和瓶口的螺纹部分是不能起到任何密封作用的,灰尘或者细菌很容易乘虚而入,附着在上面,对瓶口造成污染。
  
  专家建议这么喝:拧开瓶盖后先用消毒纸巾擦拭一遍瓶口,最好倒入水杯饮用。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喝之前看一眼瓶盖内部,如果发现有污染物或者发霉迹象,千万不要喝。
  
  误区2:桶装油放在灶台上
  
  所有的食用油都有一个共性:怕光、怕热,如果是透明塑料桶包装的油长时间暴露在外面,尤其是温度相对较高的灶台上,会加速营养物质,比如维生素A和维生素K的流失,也容易导致油脂的氧化酸败,危害身体健康。
  
  专家建议这样挑选和储存:优先购买玻璃瓶或者半透明塑料包装的油,优先选择小包装,油瓶一定要放入储藏柜中避光保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6 13:06:13 | 查看全部
  误区3:袋装奶直接咬开喝
  
  用牙齿代替剪刀,直接咬开牛奶包就喝,你是否也这样干过呢?那你有没有发现牙齿上或者嘴角一不小心就会残留一些包装上的油墨。专家介绍,由于国家目前还没有强制性的规定,这些印制外包装图案的油墨里大部分含有铅、镉、汞等重金属,还可能含有苯胺类物质,长期接触会损害人体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健康。而且用嘴直接对着包装袋喝牛奶,包装袋上的细菌也会一并喝进去。
  
  专家建议这么喝:先将包装袋擦洗干净,再用干净的剪刀将包装袋剪开,倒入杯子饮用,或者插入吸管饮用。
  
  误区4:矿泉水瓶重复利用
  
  矿泉水瓶、果汁瓶通常采用的材质是PET塑料,这种塑料的最高耐热温度为70℃,因此只能用来装冷饮或者暖饮,装高温液体就会变形,而且也可能会溶出对身体有害的物质。尤其不要重复使用来盛装酸性和油性液体。有研究显示,PET塑料瓶使用10个月后,可能会释放出致癌物DEHP。
  
  专家建议这么用:喝完直接扔掉,不要重复使用盛装其他液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6 13:06:24 | 查看全部
 误区5:易拉罐拉开直接喝
  
  易拉罐通常都是整体暴露在外面,很容易被灰尘、细菌等微生物污染,尤其是易拉罐四周的凹陷处更容易藏污纳垢。而且出于环保考虑,现在的易拉罐拉环都是内扣留片式,拉开后原本暴露在外面的铁片会向内伸入易拉罐中,如果不提前用餐巾纸擦拭干净,将直接污染易拉罐中的饮料。
  
  专家建议这么喝:擦拭干净后,尽量倒入杯中或者使用吸管饮用。此外,实验表明,用水冲洗、用纸擦拭、用手擦拭这3种处理方式中,用手擦拭最脏。
  
  误区6:贴标签的果蔬带皮吃
  
  我们经常在超市中看到蔬菜被各种颜色的胶带捆绑成一把销售,很多水果的表面也会被贴上各种标签。这些胶带或者标签中的黏合剂含有苯等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而且很有可能会渗透到食物内部,如果长期大量食用容易造成呕吐、胃痛、头晕等问题。
  
  专家建议这样吃:尽量少买贴有标签或者胶带的果蔬,建议削皮后再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6 13:06:36 | 查看全部
 挑选和使用包装
  
  你要注意的五大问题
  
  ●五谷杂粮优先购买真空包装。真空包装能延长保质期,而且能防止粮食氧化变味,避免霉菌的繁殖。
  
  ●高油脂食物,比如超市现烤、现拌的熟食制品,用塑料袋包装的时间不要超过2小时。对于塑料袋来说,油脂是一种绝佳的溶解剂。一般来说,含油的食物和塑料袋接触2小时后,迁移出的化学分子会到达峰值。
  
  ●塑料杯盖标号为6的冲泡热饮,比如杯装奶茶、外带咖啡,用沸水冲泡后不要直接盖上杯盖,这种塑料材质的杯盖耐热温度不能超过90℃,否则会变形,也容易溶解出有毒物质。
  
  ●在超市为散装糕点、面条等直接入口的食物挑选包装袋时,一定要挑选标有“食品专用袋”和“QS”这种双重标志的塑料袋。而且要留意看看塑料袋是否透明度均匀,摸上去是否润滑,闻闻是否有异味。
  
  ●塑料包装食品不要放入微波炉加热。超市中包装食品所用的塑料包装大部分为高密度聚乙烯(PE-HD),无毒无味,对人体没有危害。但要注意的是,不要将带着包装的食品放入微波炉加热,高温条件下容易使化学物质进入食品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6 13:11:23 | 查看全部
甜甜圈排队怪圈
时间:2014-11-18 作者:未详 点击:193次

  一款奶油夹心、淋着诱人糖浆的甜甜圈羊角面包风靡了整个曼哈顿。面包店号称每天只做200个——250个羊角甜甜圈,每个售价5美元。卖甜甜圈的网站推出了购买“秘籍”,建议顾客在面包店8点开门前两个小时排好队,同时还声明,每位顾客最多只能买两个甜甜圈。甜甜圈如此风靡,有人专门排队后转手将甜甜圈卖出去,价格30美元一个!
  
  排长龙的情况很常见。几年前,迪士尼副总裁乔·马克思到东京迪士尼乐园参观时观察到一种现象,在一家店前面,游客们排起长队,有些人甚至已排了几个小时。人们是为了买一种廉价的皮手镯,手镯上可以刻自己的名字。排队的游客很多,但整个园区只有这一家店在售卖。
  
  马克思十分不理解园区只开设一家店贩卖皮手镯的做法,既然皮手镯如此受欢迎,就应该多开几家店,减少人们的排队时间,否则长久的等待会让游客失去耐心而放弃购买。
  
  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人对排队并不反感。人们会为了买新出的小玩意儿,或等待人满为患的餐厅空出位子,忍受脚痛站上一个小时甚至更久,并告诉自己这样是绝对值得的。
  
  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有违“常理”的消费行为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6 13:11:33 | 查看全部
心理学家将此行为叫作“自我传递信号”,就是说,人们倾向于通过自身的行为来进行自我认知。
  
  在东京迪士尼的例子中,多是情侣或配偶一起排队。爱人们的耐心等候表示对彼此的强烈承诺。因为,根据日本的传统,交换皮手镯是亲密关系的标志,正是排队等候买皮手镯的行为,才使产品如此受欢迎。爱人们排队是在向其他游客表示,他们对彼此的承诺是多么的坚定。同样,曼哈顿的甜甜圈店发出“限购”的消息,通过网站上的“秘籍”鼓励顾客排队,让排队买甜甜圈成为潮流,顾客通过排队表示自己是紧跟潮流的人。
  
  有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在实验第一个阶段,参与者被要求在冰水里抱住自己的胳膊,直至忍受不了为止。第二阶段时,参与者做另一个冰水任务,接着再测试脉搏。
  
  第一阶段之后,实验者对一些参与者说,高耐痛是心脏健康的标志。意识到这一点的参与者在第二阶段中,都会坚持把手臂放在冰水里泡上更长时间。与此同时,其他参与者被告知低耐痛是心脏健康的标志,在第二阶段中,这些参与者将手臂泡在冰水中的时间大大减少了。
  
  很明显,参与者将手臂能泡在冰水里的时间长短当作判断健康与否的标准,从而延长或缩短在冰水里的时间,来暗示自己是健康的,这就是“自我传递”现象。
  
  这样的例子同样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当你面对一个流浪汉时,你给了他一些零钱,你很有可能会感到自豪。给流浪汉零钱不会彻底改变你这个人,但由于在大脑中,行为比话语要来得有力量,因此你很可能相信自己就是一个正直的人。
  
  饥饿营销正是运用了这样的原理,让消费者在等待中获得自我认同,比如小米手机的“用户预订机制”,就是让用户向自身传递“我是最前沿的科技迷”的信号,从而甘愿等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6 13:11:44 | 查看全部
大河恋
时间:2014-11-18 作者:未详 点击:140次

  我爸爸和我妈妈的爱情故事,真的可以说是传奇爱情故事。30年来,这个爱情故事我听过无数遍,已经烂熟于心,我妈给它起的名字是大河恋。
  
  话说30年前,祖国大地有许许多多支神秘的队伍,搞三线建设,驻扎在偏远的各处深山老林,简单地说,就是兵工厂。我爸和我妈就是其中的两个小兵。
  
  他们所处之地,是四川的深山。娱乐节目相当有限,夏天主要的活动就是下河游泳。
  
  我妈,22岁,一个刚学会游泳两周的胆大姑娘,摸下了河,河中央的旋涡一卷,顿时魂飞魄散,大喊救命。关键时刻,教她游泳的师傅居然逃蹿。(我妈妈每次都讲到这个细节,说明是刻骨的仇恨!)
  
  这时,在大石头上晒太阳的隔壁车间的张师傅(28岁,帅气,清瘦,矫健)奋不顾身跳下河,来救我妈。生死一线,我妈妈连头带脸抱住我爸,拽得我爸也直往下坠,我爸爸拽开我妈的胳膊,搂住她的腰,将她带出水面。
  
  从此,我爸爸成了我妈妈的救命恩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6 13:11:55 | 查看全部
交代一下其他情况:那时我爸爸是已婚的,娶了自己的表妹,感情不和,大多收入交给表妹,后者用于购买当时各种奢侈品,他郁郁寡欢,成了少白头。我妈妈有人追求,并且是官二代,但是一直独自带着高龄的奶奶生活,欠单位大笔医药费,等闲男士不敢靠近。
  
  爸爸29岁那年倒霉,和表妹离婚,一无所有,没评上单位职称,还得了肝炎,大病初愈,那年春节,就没有回老家过年。我的太姥姥跟我妈说:“把你恩人喊来过年吧!”爸爸就去了。现在想来,3个失意的人,外面热热闹闹,想必吃喝都很简单,但是也很温暖!
  
  走动略密,车间有了风言风语。有人冒失地问我妈:听说你和张师傅好上了?我妈妈说没有啊。有人就说,你可别傻,他是离过婚的人!我妈气上来了,说,离了婚怎么啦?和他好上又怎么啦?其实,我爸刚好从车间楼梯上下来,这一切都听见了。
  
  晚上我爸爸把我妈妈叫到小树林,问我妈妈,白天说的是真心话吗,我妈说是。
  
  四个月以后,两个人,拼了两张单人床,结婚了。为了省钱,也为了躲避流言,没有喜宴,没有婚纱照,没有金戒指,什么都没有。
  
  定情之物,是我爸搬来的一盘石磨,寓意情深意重。另外一个小玩意儿,是我爸爸做的一个小榔头,大概只有食指那么长,用来给我妈妈敲核桃吃。我爸爸是工人,说榔头最讲究手艺,车钳铣刨,全都得用到。小榔头现在还在,很精巧。
  
  我妈妈当着我爸爸的面常说结婚就是为了报恩,别的不懂。她有时跟我说,其实一进厂子,就注意到我爸那双眼睛,特别明亮。她偷偷问过别人,别人说,是张师傅,隔壁车间的。
  
  说也奇怪,我爸爸和我妈妈结婚后一两年,少白头尽去,长出一头茂密的黑发,到了50多岁,都没白。爸爸30岁时,有了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