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7-17 17:10:59 | 查看全部
忆莲
时间:2014-11-13 作者:未详 点击:174次

  夏日已过了一阵子,留下的记忆是一大片的荷塘,长满了粉红色和紫色的荷与莲。
  
  花一谢,叶一枯,荷塘是天下最脏的地方,但等到明年,又变彩色天堂。
  
  当荷花盛开的时候,随着出现的就是荷花宴。用荷入肴的菜式数之不尽,印象最深的,是一道叫莲蓬豆腐粉蒸肉的菜。我没有吃过,只在郁海红写的一篇文章中记载,做法是这样的:将豆腐、肉末、虾仁、贝,加上调味料打成糊,放进一只小碗里,表面嵌上一粒粒的青豆代替莲子,然后上蒸笼。待熟取下倒出后便成莲蓬形状,故取名为莲蓬豆腐。
  
  做莲蓬豆腐的秘诀在于打成的糊中,一定要放些生粉,这么一来才容易成形。猛火,只要蒸个五分钟即可,蒸过头了就出现蜂窝状,影响美观。
  
  用老鸡,熬一锅鸡汤,把做好的莲蓬豆腐放进去,漂在上面,更让人垂涎。
  
  荷叶粉蒸肉则是用清香新鲜的荷叶,裹着精选的肉块清蒸,做法倒是很简单。
  
  季节虽过,但是到了东南亚,荷花莲花还是随地可见。上一回去了清迈,在市场中看见一条条像藤一样的东西,原来是莲茎,把硬皮撕开,莲茎便可以入肴,当沙拉最普遍,拿来煮炒亦行。
  
  越南人也很喜欢吃莲茎,只有我们还没想到以此物做菜,其实吃斋何必假叉烧假鹅,用食材求变化,花样多得很。
  
  大片的粉红色荷花瓣也可以拿来当碟子,不过花瓣软,但可以在花瓣下面用西洋的苦白菜心Chicory来衬底,就能装食物了。
  
  看见新鲜的莲蓬时,买几个回来,撕开,取出莲子,有层软皮,剥了吃中间白色的实,又香又甜,虽然带阵臭青味,已成特色。
  
  在荷塘中将莲茎带叶摘下,用筷子插个洞,把酒倒下,莲茎当吸管,真是好玩,你下次可以试试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7 17:11:10 | 查看全部
少吃多滋味
时间:2014-11-13 作者:未详 点击:140次

  最早听到这句话是从父亲口中,当时谈到为何生活在苦难岁月的太外公居然轻轻松松活过九十岁大关,他总结:“饭吃七分饱呗。”末了,半是陈述半是感叹地补充道“少吃多滋味啊”。在我看来,这最后追加的一句,可谓精辟。
  
  母亲好友的孩子对三文鱼甚是喜爱,出于对外孙的宠爱,负责每日晚餐的老外婆便一口气做了一星期各类三文鱼料理。老人的好意不仅没让孩子喜笑颜开,最后,用小孩儿母亲的话说“他再也不要碰三文鱼了”。
  
  国人历来便有物尽其用的“美德”,对于花钱更是如此。掏了钱,盘头就必须要大。于是,“自助餐”文化便开始在坊间大肆流行。大家本着“扶墙进,扶墙出”的原则,豁出命去吃回本才罢休。常听刚从自助餐桌下来的朋友感叹“唉,我吃得都快溢出脑袋了”,“给我吗丁啉”,诸如此类。
  
  这种吃法不仅太过“直接”,更似对食物之美的消弭。
  
  笔者曾赴台港求学,身为吃货,置身此二地,其中幸福溢于言表。同为美食天堂,台湾与香港在“少吃多滋味”这件事上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值得拿来说说。
  
  质朴的台湾人在制作食物时,其用料非常足,所谓“非常”是那种让客人即使掏了一百大洋享用了一碗牛肉面都不会觉得亏了的实打实。随处可见的爆浆虾球、薄皮小笼包云云,都是台湾人“实心眼儿”的铁证。此间爆浆、薄皮已绝不再是广告上特技处理后的夸张噱头。作为消费者,这本是极好的,但怪就怪在,依据个人经验,如果把就餐时间作为横轴,满意度作为纵轴,其走势最初大约都是急升的——那是刚落筷时舌尖收获的惊喜,以及内心对师傅用料够有诚意的满足。此后,随着饱腹感的提升,内心的餍足值逐渐趋于平稳,甚至会有小幅回落。究其原因,恐怕是师傅们对盘头尺度的把握稍欠火候。你想,再好吃的东西吃够了,毋宁说吃多了,谁还会有前期的热情呢?
  
  品美食就跟看美女似的,总是在若即若离间,方叫人欲罢不能。这点香港做得尤其出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7 17:11:18 | 查看全部
  在香港读书那会儿,打着“改善生活”的旗号,每周末都会约上一两个饭搭子前往人气食肆解口舌之欲,其中既有“高大上”的正式餐厅,也不乏油闹闹的街边铺头。这些“饕餮”经历带来的感受,除了味蕾上的满足,另一个惊奇,或者说亮点,便是香港师傅在菜量把握上的“巧妙”。精致的西餐、和食自不必多说,本就主打量少质精;但是,就连一些看似“粗野”的大排档、街边摊似乎也深谙“少吃多滋味”的精髓。一笼虾饺绝不超过四个,一叠肠粉三条足矣,猪润烧卖按个儿卖……拿个在华人吃货圈鼎鼎有名的“九记牛腩”做例子,这个位于中环歌赋街门脸不大,一年四季都要排队的牛腩店,无论是镇店之宝牛爽腩,还是牛筋腩、牛腩,碗碗精彩。四五块质量上乘,大小适度的牛腩伴着一人份的伊面或者拉面,从辅料到主食,都被控制得“刚刚好”。何谓“刚刚好”?其程度就在既不会让食客感觉太少,吃了还饿;但也甭想“吃到爽”。一言蔽之,在欲罢不能处戛然而止。用一句某大片中的经典台词诠释此中美学,就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回响”产生的直接具象效应,便是此后时常被肚子里的蛔虫勾引而来的回头客。
  
  室友是个资深御宅族,平日能坐在椅子上弯腰完成的事绝不轻易起身,饮食也以果腹为精神旨归。自打到了香港,虽不至隔三岔五,但半个月里也会挣扎着出一趟门,专程转两次地铁前往深水点份虾饺烧卖,又或千里迢迢远赴港岛叫碗拉面,吃个菠萝油。问她:“怎么会愿意特地出门觅食?!”答曰:“想了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7 17:11:38 | 查看全部
一个IT男的自白
时间:2014-11-13 作者:未详 点击:205次

  问:每个程序员必读的一本书是什么?
  
  答:《颈椎病康复手册》。
  
  如果你性别男,品貌佳,人称阳光小男孩,劝你千万别报考计算机专业:它就是一个“毁”人不倦的专业,一个不折不扣的宅男加工厂,生产了一代代自娱自乐的“挨踢”(IT)人士。
  
  高考那年,曾经“天真烂漫”的我和你一样,怀着可以堂而皇之打电脑游戏的幻想,报考了计算机软件开发专业。可没承想,从此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自打学了这专业,亲朋好友都自动推导出如下关系——计算机系:黑客=会修电脑=会破译密码。更夸张的是有一次,楼上邻居家的电视机坏了也找我。学计算机的人在你们眼中就是这样的吗?
  
  那些咆哮着自己学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的同学们,你们好歹学的都是人说的语言;我们学的可是机器的语言啊,计算机不会跟我点头yes摇头no,它只会报一堆不知所云的错误。有时更是离谱,啥都不报,直接程序崩溃,让我也崩溃啊。
  
  各种“堆”“栈”“树”“图”:汇编语言看着就是乱码,C++语言一个指针就能让你找到旋转木马的感觉,有一次我通宵找报错,找着找着自己都哭了;Java语言就是各种框架大杂烩,好不容易才把这个框架刚学会,就被淘汰,因为新框架又出来了!你们写错个把单词不影响理解,但是计算机你错个标点它都不搭理你!
  
  程序无法运行,在十几万行代码里寻觅错误,结果就因为一个单词的首字母没有大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7 17:11:50 | 查看全部
 大学四年:大部分IT男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以教室、宿舍为圆心,方圆百米就是活动范围,有女朋友的可能会多一项活动:打开水。我认识两个男生,一个学期都没有出过校门一次。
  
  不要指望我们知道谁是安妮宝贝,谁是岩井俊二,《Gossipgirl》是什么。因为黑夜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我们却用它来寻找bug!
  
  有妹纸的男生,跟女朋友吵了架,就开始套用“case……switch”句型来调解,根据所有的先决条件,预测情况,然后给出解决方案,想不出来就一律default,看似逻辑清楚,实则不解风情。所以,机会总是来得多,去得也快。如果你真的报考了这个专业,要记住,有接触妹纸的机会请好好利用它,善待它。
  
  我的室友老白,智商很高,各种电脑系统疑难杂症他都能解决。但面对心仪的女神就呆若木鸡,女神抱怨他不会聊天,沟通不畅,只留下安慰语“老白人还是不错的,做个朋友吧”。
  
  见了老白的遭遇,那时的我下决心一定要将自己磨炼成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写得了代码,查得出异常,杀得了木马,翻得过围墙,讲得了笑话的多用途新时代男性。否则,世界和我们是脱离的,妹纸和我们是绝缘的。
  
  其实,除却不解风情,我们也和其他专业的男生一样,喜欢足球、篮球、女神、漫画、音乐,利用同学管理学校机房的职务之便,大家通宵在机房里联机对战CS。
  
  毕业后,我们被踢向了社会,成了“挨踢”男。大部分时间,我们的工作也是和电脑为伍,交际是我们的弱项,也许我们为人处世比较生硬,但是也保留了我们纯真的一面,呆即是萌嘛。
  
  如果宅腐是你的最爱,那么报考计算机专业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7 17:12:00 | 查看全部
精英学校毁精英
时间:2014-11-13 作者:未详 点击:74次

  2008年春天,我在耶鲁大学招生委员会尽了一天义务,3名招生专员、一名校长办公室代表还有我翻阅了宾夕法尼亚东部学生的申请材料。
  
  主持人是个30岁左右的年轻人,不停用术语评论着每份材料:“装备好”是指成绩单显示申请人受到了很好的学术训练;“一年级教育”是指候选人父母教育水平最多只有高中水平;“MUSD”是指非常有前途的音乐人才;“吹嘘”指简历中存在值得怀疑的信息,如果候选人中出现五六个这样的条目,就希望甚微了。我们听他介绍,适时提问,然后投票决定是否录取。
  
  我们的选择余地非常大,因此只对那些有特殊潜质的学生感兴趣。这些通常会通过个人综述和论文显示出来。那些只提交了个人简历和成绩单的学生会被直接拒绝,因为他们“没有闪光点”、“不是团队的建设者”;附带了9份推荐信的学生则被认为“企图心太强”。
  
  有人将这些在精英学校中读书的超能学生称为“超人”:修双学位、有运动和音乐专长、掌握几种外语、在全球多个地方进行过志愿服务,还有一系列成绩斐然的爱好。成年人和同龄人都对他们怀有敬畏之情。
  
  这些超能年轻人显然是从幼年就开始的竞争中,一路胜出的佼佼者。但根据我和几百名学生交流的情况来看,结果并非如此。我们的精英教育制造了一群聪明的年轻人,但他们焦虑、胆小、容易迷失自我,缺少学术上的好奇心,却拥有强烈的目的性和企图心。他们被包围在优越感中,迷茫地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可以将自己的工作做好却不知道为何要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7 17:12:10 | 查看全部
一个年轻的女孩给我写信讲述她在耶鲁读书的男朋友:上大学前,他多数的时间都用来读书和写作。在耶鲁读三年大学后,他变得非常没有安全感,担心很多普通学校学生根本不会操心的事。“只要是听说过的书,他都会读,只有我知道,他只读第一章和最后一章,或者直接看书评。他这么做不是因为没有好奇心,而是因为谈论书籍带来的效益比真正读书更大。”
  
  如今的入学标准是如此严格,以至于进入常青藤大学的学生都是从未经历过失败的人。而那些希望接受真正教育的孩子,则被看作怪胎。一个学生告诉我,她的朋友从耶鲁退学,因为学校“令灵魂窒息”。
  
  最讽刺的是,这些精英学生被告知他们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但是他们多数人都进入相似的行业。2010年,顶尖学校1/3的毕业生进入了金融和咨询公司。哈佛、康奈尔和普林斯顿的毕业生几乎没有人进入神职、军队、政治选举甚至是学术研究领域。像扎克伯格一样中途退学被认为是光荣的事,而顺利毕业当一名社工却被认为是荒唐可笑的。
  
  精英学校的学生认为朋友中有人来自密苏里州、有人来自巴基斯坦,有人玩大提琴,有人玩曲棍球就说明受教育人群的多样性了,却没有想到这些人的父母都是医生或者银行家。
  
  这个体系非常不公平,工人阶级和草根白人的子女几乎无法通过现在的录取制度进入常青藤联盟的大学。2006年,只有15%的学生来自低收入家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7 17:12:19 | 查看全部
 学费只是原因之一,培养符合常青藤入学要求的“超能”学生的高昂成本才是问题的关键。富裕的家庭从孩子出生的时候就开始用金钱为他们的未来铺路:音乐课、运动器材、国外旅行、私立学校的学费。SAT本应该考验学生的潜能,如今只是考验了家长的收入。对于那些在郊区豪宅中长大的孩子来说,是否上常青藤学校并不是问题,问题只是上哪一所而已。
  
  在排名前20的大学中,90%的新生是高中时排名前10%的学生。正是因为这些学生的存在,我不希望年轻人进入常青藤或类似的精英大学,那些普通学校的学生通常更加有趣、更加好奇、更加开放,并且没有那么愿意竞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7 17:12:31 | 查看全部
当代中国的喧嚣与真实
时间:2014-11-13 作者:未详 点击:138次

  关于真实:我想不仅仅是一个社会的本来面貌,也是事实的本来面貌,有时候喧嚣掩盖真实,或者说是会掩盖真相,但大多数情况下,喧嚣不可能永远掩盖真相,或者说不能永远掩盖真实。我可以讲4个故事,来证明这个论点。
  
  第一个故事是,几十年前,我的一个闯关东的邻居回来了,在村子里扬言他发了大财,说他去深山老林里面挖到了一棵人参,卖了几十万元人民币,因为大家对有钱人还是很尊敬的,我们家当然也不能免俗。我们把他请来,坐在我家炕头上吃饭,我记得很清楚,他穿了一件在我们当时的农民眼里看起来很漂亮的黑色呢子大衣,即便坐在热炕头上也不脱下这件大衣。我记得我们家擀面条给他吃,我奶奶发现他脖子上有一只虱子,于是他的喧嚣就被虱子给击破了,因为一个真正有钱的人是不会生虱子的,过去人讲穷生虱子富生疖子,我们知道他并没有发财,尽管他永远不脱下来那件呢子大衣,但他的内衣肯定很破烂。又过了不久,这个人的表弟也穿了一件同样的呢子大衣,奶奶问他,你这件大衣跟你表哥的很像,他说就是我表哥借我的,事实又一次击破了前面这个人喧嚣的谎言。
  
  第二个故事是,我在北京的检察院工作期间,当然我不是检察官,因为我们是新闻单位,我们要报道,所以我是记者,了解了很多这方面的案例。其中在河北某地有一个贪官,他平常穿得非常朴素,他每次开会都要大张旗鼓、义正词严地抨击贪污腐败。过了不久,检察院从他床下面搜出了几百万人民币,所以真实就把贪官关于廉洁、关于反腐败的喧嚣给击破了。事实胜于雄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7 17:12:40 | 查看全部
第三个是我的亲身经历。2011年我在故乡写作,有一次去买桃子,一个卖桃子的人认出了我。他一见面就说,你怎么还要来买桃呢?他点了我们市委书记的名字说,某某某给你送一车不就行了吗?我说我又不是当官的,他干吗要送我?他马上说你是当兵的。实际上我也不是当兵的,然后他说你们这些当兵的,我们白养了你们,连钓鱼岛都看不住,让小日本占领了那边。我说小日本也没有占领,尽管我心里很不愉快,但后来还是买了他5斤桃子。我说桃子甜吗?他说太甜了,新品种,我说你给我够秤,他说放心。结果我回家一称,只有3斤多一点,他亏了我将近两斤,然后一吃又酸又涩。所以这个事实真相,又一次把卖桃人的喧嚣给击破了。
  
  第四个故事就是不久前的中考,我与一个亲戚经常见面,每次见他,他都义愤填膺地痛骂当官的。但今年他的儿子参加中考,离录取分数线差了5分,他就找到我了,说你找一找人,让他儿子去。他说我不怕花钱,我有钱,我说你让我去送钱,这不是让我去行贿吗?这不是腐败吗?你不是痛恨贪官污吏吗?现在你这样做不是让我帮着你制造新的贪官污吏吗?他说这是两码事,这是我的孩子要上学了。这个真实也把亲戚反对贪官污吏的喧嚣给击破了。
  
  我讲这4个故事没有讥讽意义,而是要通过这4个故事来反省,让每个人在看待社会问题的时候,在面对社会喧嚣的时候,能够冷静地想一想,喧嚣背后的另一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