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7-20 14:16:50 | 查看全部
自行车可以载多少人呢
时间:2014-11-02 作者:未详 点击:153次

  多年以前,自行车是每一座大城市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从自行车的牌子上,可以观察推测出自行车主人的背景材料。例如:你家里拥有几辆凤凰牌自行车,就透露一些基本情况,说明这家人的家境宽裕,门路很广。因为那时候“凤凰”牌自行车是抢手货,不少地方是凭票供应的。有的家庭没有“凤凰”牌自行车,却有“永久”牌的自行车,那也是很厉害的,因为“永久”牌也极难搞到手的。至于家里有我省生产的“红棉”牌自行车,那也是生活属于中等,属小康了。稍微生活紧张点的家庭,是买不起自行车的,当年的自行车,就像后来的摩托车、小汽车、商务车一样,不是每个人买得起的。
  
  那时候年青人喜欢自行车,竟变成恋爱中一个重要条件,例如,要求男方家里有“三转一响”,三转就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加收音机。等于今天有房子、有车子一样的要求。年青人谈恋爱,后座坐上年青的女朋友,穿一件“的确凉”上衣,衣兜上放一包“大前门”香烟,脚穿白袜子,一双皮鞋,算是那时候品味高的表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0 14:17:01 | 查看全部
 自行车能载多少人?可载女朋友,生小孩后载小朋友上学、放学,偶尔同事有事要办,载同事去办事,据我目击,一般自行车,载两个人算是比较紧的了,后尾架载一个人显得从容些。我们常常想,一辆自行车如果载五、六个人怎么办?如果载上七、八个人怎么办?答案是:除了杂技的专业表演,一般人都没这乘载能力。
  
  那么,一座城市可以乘载多少人呢?自行车乘载的人多了,会摇摇晃晃,弯来拐去,城市超编了会不会如此呢?科学发展观是一句理论性、实践性很强、很紧迫的话,真正了解内涵并不容易。有的地方拼命发展城市,大量的流动人口,大量外来人口,文化的冲突、治安的冲突、就业的冲突、教育的冲突、小贩与城管的冲突,大量而至。这不由让我们想起:自行车可以载多少人这个话题。从而更联想到,我们每一座城市,适宜的居住人口多少才合适呢?这是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有一个近期、中期、远期的解答方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0 14:17:15 | 查看全部
我们更愿意谈论未来
时间:2014-11-02 作者:未详 点击:94次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注重一个产品的参数。大到汽车小到手机,在购置之前,我们总要做点功课。
  
  你要买一部手机。这个时候,各种消息人士、行业预测、以往惯例会轮番轰炸告诉你,下个月即将发布新款。尽管新参数对你来说如同天外来客,不过你最好等一等。因为很快,你要买的这部直接被划入旧款身价大跌,而那些你听不懂的术语则成了铺天盖地的现实。所以,总得为未来留点空间吧。
  
  更不用说是一辆车了。你已经退订了一次,不是因为颜色也不是因为价格,纯粹是为了等几个即将更新的参数。那些除了图新鲜你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了几次的功能,死死地锁定了你的购买行为。再说起迟迟没有到位的新车,老王直接说:好吧,我们更愿意谈论未来。
  
  老王说得对。我们总是更愿意谈论未来,也更愿意尽自己所能去选择未来。我们对即将发生的事情充满期待,也想要下点赌注去赌一下自己的眼光,赢了我们赞叹自己有预见,输了也无伤大雅,起码在自己这儿没留什么遗憾。
  
  这样的行事逻辑我们再熟悉不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0 14:17:25 | 查看全部
 那个早早买下车库的同事,早到车还没有买,车库就已经敲定。那姑娘的理论很简单:车总要买的吧,可车库是有限的。还是这姑娘,第一辆车已经到位依然奋勇参加摇号,当然在别人看来纯属“捣乱”,可是“捣乱的人”通常都有好运气,没几期她就中签了。第二辆总是要买的吧,可车号是有限的,于是再把新车请进家。姑娘绝不干寅吃卯粮的事,除了努力挣钱,合理安排家庭经济,她对即将发生的事有一种超乎寻常的预感和判断,于是,只是比别人多了一点展望,至少在车位这件事上她现在省钱又省心。
  
  公司里也有不少这种未来派。他们带着未来派的眼神跟你讨论魔声耳机,演示新设备的各种智能。看到领域里的尖端产品出现在办公桌上,他们有一种天然的围观欲,在这种基于礼貌的赏新活动中,他们总会抛出一个新概念,在周围人茫然的眼神中高调地当一回先知。至于这个所谓尖端的实用性,你最好别问,大家都谈概念的时候你谈实用,多土啊。
  
  是的,年轻的时候,我们动不动就说,让我们说说未来吧。我们对生活有自己的勾画,哪怕在老一辈看来这些接近于空想,我们还是要坚持。就像坚持你执念的一个产品,以及这个产品的某一个参数。
  
  20多岁的两个妹妹,一个在北京一个在江苏,跟我说的都是几年以后的事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0 14:17:35 | 查看全部
 当空姐的那个说,我现在的目标就是飞遍世界各地,同时积累点资金。顺便考察下哪个国家比较宜居,也有深入学习的机会,到那个时候,我就放下一切去读书。
  
  当高管的那个说,我的想法是在这个公司好好待几年,促成它上市,我就可以作为原始股东掘到第一桶金,出去干一番自己的事业。将来在哪儿我也不知道,就像几年前我不知道现在在这儿一样。
  
  她们说的你都懂。就在几天前的公司聚餐上,50后60后还在讨论他们已经走过来的“未来”。
  
  当年谁敢考虑这儿啊。可是有一年出差,偏巧就看到了招聘的通知。那会儿出差不像现在,都是十天半个月的,等回去黄花菜都凉了。可我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打了个电话。当然,如愿所尝的下文我们都知道了。
  
  回到那俩姑娘,回到她们的眼神。就算86岁的姥姥用匪夷所思的语调说,“现在的年轻人啊好好待着不行?!一心想着出去……”就算老爸老妈用尽了各种战术想要把女儿留在身边,可是姑娘们的心思,早就跳到了那个自己觉得有存在感的地方。
  
  好多年后,她们可能会忘了自己侃侃而谈的样子,但是别人记得。好多年后,她们还可能在到达的地方看着出发点感叹,哎那儿真温暖。回望时的温暖,和一直不曾离开的温暖,同是“温暖”,却不在同一番天地。
  
  所以,在仰望未来的路上,请自动忽略别人的眼光。就这么坐下来吧,我们更愿意谈谈未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0 14:17:47 | 查看全部
一个医生的故事
时间:2014-11-02 作者:未详 点击:191次

  一
  
  吃饭的时候,遇上一位医生,又红又专还会讲故事。
  
  他当年援疆,刚去就遇上个棘手事。
  
  当地一个很有威望的老人重病,已经昏迷了,大口呼吸,肌肉痉挛。
  
  当地什么医疗条件都没有,开胸,上呼吸机,都不可能。
  
  他两手空空,站在旁边看了一会儿,说找张报纸来。
  
  当地人当他是个巫医,但也没别的办法了,“什么样的报纸?”
  
  他想了下说,那就当天的机关报吧。
  
  有人飞奔着买了张崭新的来。
  
  他从里面还挑一下,挑出张头版,卷了一个锥筒,搁在老人脸上,罩住他的口鼻。
  
  大家都等着,五六分钟后,老人开始正常呼吸,一小时后已经能够说话了。
  
  亲属们扑通跪了一地叫神医,我们一桌人也听傻了,他说病人其实是呼吸性碱中毒,因为快速呼吸,把体内酸性的二氧化碳过度呼出了,所以罩个纸锥子,相当于把呼出的二氧化碳部分回吸,就好了。
  
  我问他:“你为什么要机关报?”
  
  他一笑,“纸好,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0 14:17:58 | 查看全部

  
  后来他治了很多病,被称为“新疆人民的一盏神灯”。
  
  维族大妈治好病,感激地握着他的手,“一定要向毛主席他老人家带个好。”
  
  他诚恳地说:“大妈,现在是第三代领导集体了。”
  
  我有天半夜想起这对话,笑得直抖。
  
  三
  
  他说一辈子没碰到过医疗纠纷,他手下的科室也没有,我听着不信。
  
  他一笑,说一故事,说手下有位同志,一辈子看的都是老年常见病,最年轻的患者也八十了。有一次不知道怎么,来了一个姑娘看病,两人又聊又笑,听诊器听来听去,给看了十五分钟。第二名是位老太,一直排在后头等着。总算到了,这位同志光顾着跟姑娘告别了,没看老太一眼,老太说“给我听听”,被一脸不耐烦拿听诊器在衣服上挨了一下,就说完了。一分多钟,看病结束。
  
  老太不乐意了,喊“流氓”。
  
  闹大了,他在楼上听见了。让护士把老太请上来,护士隆重介绍说“这才是我们领导,最权威的大夫。”
  
  他上来握着老太的手,一脸沉痛:“太过分了,您给我说说,我开除他。”
  
  老太太不好意思了:“不用不用,给个处分就行了。”
  
  然后他亲自给老太看病,老太太递上自己的病历,老人家每天每十五分钟给自己量一次血压,所以纪录大概有部长篇小说那么厚。
  
  他说其实这些东西对看病没什么用,但医生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把这些数字都“陶醉”地看一遍,然后仔细地给老太太听诊了半天,最重要的是,“眼神勾兑了一下”。
  
  老太太出门的时候说:“病已经好了一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0 14:18:12 | 查看全部
远离中国的冒险
时间:2014-11-02 作者:未详 点击:115次

  没有了“中国制造”,美国人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来自路易斯安那州的3个孩子的母亲莎拉·邦吉奥妮(SaraBongiorni),决定用他们一家子的亲身实验回答这个问题。
  
  实验的想法来得非常突然。一年圣诞过后,正在清理节日垃圾的莎拉发现,“中国制造”几个字不断出现。她立即动手做了个节日用品分类,结果是:中国的,25件;世界的,14件。莎拉猛然意识到,圣诞节已经变成一个中国制造的节日。
  
  她站在电视机前巡视自己的家。门边的网球鞋,圣诞树上的彩灯,彩灯照亮的布娃娃,全都来自那个遥远的国度。“中国已经占领了我的家,”莎拉感慨,“也许是时候试试把它赶出去了。”她决定在家里开始一年“没有中国”的实验——除了已有的,不再购买印有“中国制造”的塑料、金属、木头及一切。
  
  一开始实践这个一年计划,“小烦恼”便接连不断地出现。莎拉先下狠心给4岁儿子买了70块的意大利网球鞋,又花60块给小女儿买了田纳西出品的儿童鞋。“感觉自己在做蠢事,”莎拉说,因为货架上有许多10美元左右的中国童鞋可供选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0 14:18:21 | 查看全部
 丈夫生日,她跑了好几家杂货店买非中国制造的蜡烛。垃圾柜坏了半年,由于同样的原因,他们只好坚持着不拿去修。因为没有买中国制造的老鼠夹,那年他们用牛奶桶做了古老的捕鼠器,抓了4只老鼠。
  
  夏天到了,丈夫只好去丈母娘的杂货间里找旧人字拖。随后,他们又度过了没有电视也没有果汁刨冰的漫长夏天。可怕的事还很多,咖啡机坏了没得换,因为市面上的咖啡机都是中国的;捣碎机不能修,因为刀片产自中国;做木工的丈夫甚至没法干活了,因为缺少很多必要工具。
  
  终于,4岁的小儿子起义了,发动了“支持中国制造”的抗争。因为他收到的生日礼物里只有一个丹麦积木符合条件,而他已经玩腻了。到了万圣节,小儿子终于忍不住了,他看中了一个会发光的南瓜玩具,正是来自中国。
  
  “没有中国的日子已经太久了,”小儿子抗议。莎拉最终只好同意儿子拿着零用钱去买了那个南瓜,她只能坚持自己不碰“中国”了。
  
  又到圣诞节,丈夫开始为去哪找一个非中国制造的礼物伤脑筋了。他想自己给孩子们缝一个睡袋,结果发现还得去找非中国的针和线。莎拉也有烦恼,她给女儿买了手掌大的德国娃娃,花了20美元,而女儿并不喜欢这个娃娃。“小孩子品味有限,”莎拉笑道,“他们喜欢又大又吵的玩具,不幸的是,中国制造就符合这个要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0 14:18:39 | 查看全部
 一年的实验快要结束的时候,小儿子对莎拉说,他非常高兴“中国季节”又要来了,“等我们又可以买中国东西的时候,别停下来!”
  
  莎拉曾是商业记者,常常阅读美国商务部的数据,看到中美之间数以亿计的贸易往来。那时候,她没有理解这些数字的力量。“你会认为中国当然不会控制我们的一切,但是等你到杂货店里翻翻标签,我保证你不会再这么想。”
  
  一年后,她知道没法将这个实验继续下去了。“我有时也会想到流失海外的工作或者人权问题,可是在家里,价格战胜了价值。”
  
  “美国人总以为自己很爱国,可是他们应该先去看看车上贴的国旗磁铁是哪里生产的。”
  
  莎拉把这一年的经历写成一本书,名为《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个家庭在全球经济中真实的冒险》。在书里,她总结,“没有‘中国制造’颠覆了我们的生活。”
  
  “我们还是可以试着不依靠中国活下去,但这正在一天天变得更难、更贵,”莎拉说,“再过10年,也许我就根本没勇气做这个实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