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7-27 16:08:57
|
查看全部
但是,看一看大学的历史就知道:开创大学传统的主力之一,就是那些求知欲旺盛的莘莘学子。所以我劝现在的大学生,与其被动地抱怨,不如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大学精神。毕竟,现在的大学有了“大楼”,至少在空间上让许多年轻的精英聚集在一起。这为我们塑造自己的大学经验提供了很大的本钱。
我于1979年至1983年在北大读书。当时学校的条件很差:6个人住一间拥挤不堪的宿舍里,这6个人晚上只有一张去图书馆读书的座位号。虽然我并不用功,逃课成性,但现在回想一下,当时还是接受了一些有效的教育。为什么?因为我赶上了“怀疑一切”的时代,我们拒绝接受一切既有的信条,一天到晚地辩论,并通过辩论感到了自己的无知,这种无知感又刺激了求知欲。在这种刺激下,我从大二时就起誓:我不属于任何专业,因为专业象征着权力对个人的统治。这种统治,把一个完整的个人根据权力的需要进行切割,成了什么文学专业、历史专业、计算机专业、物理专业等训练出来的工具,而不是一个人。要拒绝这种切割,要恢复作为个人的完整性,就必须先否定专业。所以我逃了许多本系的课,却偷偷跑到外系旁听,追寻自己心灵中的问题。大学的教育,就是在这种心灵论辩中完成的。
大学里学的东西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没用的?我看最好的判断是看你想不想学。当你想学时,就说明你所学的东西满足了你心灵的渴望,是“有用的”;如果你所学的是个热门专业,那最多只能证明它对别人“有用”而已,未必对你自己有用,如果缺乏兴趣就大可不必勉强,更何况别人的需要千变万化,远远超出你的控制。今天的热门专业,明天也许就随着别人需要的转变而变得“无用”了。你怎么能把自己的青春赌在别人的需要上呢?
大学就是这么一个地方:你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东西,看看你干自己最喜欢的事情能干得多么出色。这才是检验你的才能的一把尺子,也是对你最好的训练。从这种训练中所获得的素质,将来干什么都有用。
大学教育的根本,就是这种心灵的自由。如果你老盯着什么是“热门”,盘算着什么“有用”,你的心灵就好像一个总盯着老板的脸色的雇员一样唯唯诺诺。要知道,你的技能可以被雇用,但你的心灵绝不能被雇用。大学要培养的,就是一个能主宰你生命的心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