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7-28 14:48:39 | 查看全部
这时候我才隐约地接触到那个原来的他。那个二十出头闯北京,不舍得租房,只得在单位里沙发上过夜的穷光蛋。从一见面开始,文先生就是一个神采奕奕的商务人士,笑容温和,待人得体,举手投足中满是自信。这是一个被命运眷顾的人。虽然他反复提到过去的落魄,但直观感觉上,我还是无法把他和“穷人”联系起来。

  他现在完全理解了我说的转变是怎么回事。他说:多亏了那一年买房。

  “你才会真正发现以前担心的东西,根本是不存在的。”

  有一个寓言说:一只鸟从小被关在笼子里长大,后来就算出了笼子也不会飞。因为在它的头脑中,已然有了一只看不见的“笼子”。照这个比喻,这只鸟当真想飞起来,就必须先尝试着突破“笼子”的屏障。拿自己的身体,甘冒风险,小心翼翼地,闯荡想象中的禁区所在。舍此别无他途。在认知治疗中,这叫做行为实验。

  所谓行为实验,就是在生活中,把我们原先坚持的信念变成一个假设,再尝试以实验证实或是推翻。譬如有人以为:我做事必须一丝不苟,别人才会喜欢。——真的么?不妨做一个实验:故意犯一次错,看看结局如何?一试之下,许多不合理的信念自然就会土崩瓦解。这道理说来简单,实践起来却极为不易。首先,实验设计必须温和,小步试探,就像整个人跳进温泉之前,需要先拿手试一下水温。其次,实验设计要有针对性,找准心里最真实的恐惧,针锋相对地发起挑战。令狐冲破冲虚道长的剑招,认为“要找出破绽,只能直击最强的一点”,颇有相通之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这实验必须亲身尝试,亲力为之。他人的经验无法替代。哪怕信誓旦旦地保证:“这件事大家都试过了,结果千真万确!”甚至理智上已经洗脑成功:“我知道这个信念错了,就不用再试一遍。”——从行为改变的角度看,全都是无意义的。令狐冲那时不能冒着绞断手臂的风险,直刺剑圈中心,就不能产生切身的感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8 14:48:48 | 查看全部
 所以文野是在情急之下,开启了一场“失去存款会怎样”的实验。

  像是被猝不及防地扔到一个陌生地带。好在他发现自己担心的事一件也没发生。

  最严重的时候,他感觉自己已经岌岌可危了。他的存款一度跌到过三位数。但还好,等到发薪日他就活了过来。什么危险也没有遇到——说来可笑,就这么点破事,折腾了他三十年,本质上荒谬得让人失望。但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对于金钱的感觉发生了变化。他开始意识到自己“挺能挣”,开始客观地评估自己的经济能力,开始买一些自己原来不会买的东西。一次又一次地,他还会因为存款上的波动而困扰,但程度已经越来越轻,而愉悦的感觉日渐增强。他逐渐开始觉得,钱本该是一个流动着的东西,唯有运转起来才能产生价值,存款太多反倒说明不能物尽其用。

  行为实验一旦开始,哪怕只是最温和的一小步,也会逐步自我强化,构成一个正反馈的循环。文野的例子刚好说明了这一点。不到两年的时间,他已经很难理解自己最初究竟在焦虑什么。他最后一次逼自己,是2010年底买车(北京实行摇号前夕),财务状况再度陷入冰点。但他已经有过一次经验了,这一回很快就振作起来。这让他更加明确了对钱的态度。之后不久他就创了业,后来又贷款买了一套房。

  他创业了两回,中间又工作了一年。现在他仍然没多少钱——以存款和现金流而论。“有吃饭的钱就够了,买东西刷信用卡”。他有两套房,有自己的公司,还在不同的项目里拥有不少股份,其余的资产则以股票、信托、比特币等形式存在。“没统计过值多少钱,算个总数也没意思。”我问他:“一千万应该是有的吧?”他笑笑:“光两套房子就一千万了。”对于一个依靠存款的人,这是无法想象的数字。

  我当然不是说,文先生的发家全是因为产生了心理上的突变。在这篇文章里,我没有写到他的勤劳、坚强、隐忍、智慧、诚实、以及经验技术,包括这个时代提供的各种机遇。这些才是他赚钱的根本。但是另一方面,这些赚到的只是客观的钱。一个占有大量金钱的人,却未必一定能“有”钱。我看过一篇报道,说中了彩票的穷人很多,能改变一生财运的很少。因为他们没“有”钱。这里的“有”不是占有,而是掌握,是如臂使指的灵活运用。把钱变成工具,变成盟友,变成帮忙赚钱的奴仆。

  穷人永远被金钱驱使,而有钱人则可以驱使金钱。在我看来,这中间的分界线,不只是挣钱多少,也在于这个人和金钱的关系。回到文章题目里的问题:一个穷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有钱的呢?我的回答是:从他和金钱的关系开始转变的时候。

  对文先生来说,就是他咬牙买房的时候。那是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有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8 21:12:13 | 查看全部
茶几和地板
时间:2013-07-06 作者:未详 点击:2419次

  瑞芬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读书时是年级里年龄最小,成绩最好的女生,刚开始工作时又是单位学历最高的。瑞芬毕业后,好几年还在做基层工作,看着同学都已经当主任、当科长了,难免觉得自己屈才。那时她有句经典语录:“都是一样的料子,木匠把你做成茶几,你就是上好的红木茶几;木匠把你做成地板,你就只能给茶几垫底。”
  
  瑞芬先后换过4家单位。
  
  第二家单位挺器重她,当年就提拔她当中层干部。瑞芬在那家单位风生水起地做了几年,工作成绩可圈可点,领导也欣赏她。只是瑞芬的直接领导和她年纪相仿,从年龄梯度来看,瑞芬的职务上升空间受限。瑞芬原地踏步等了几年,看同学们纷纷加官晋爵,憋屈感再次袭来,最后决定跳槽。
  
  第三家单位是以人才引进的方式将瑞芬挖过去的,许诺给她的主任位置也很快就兑现了。只是瑞芬发现,这个主任在单位竟然连中层干部都不算,曾在重要岗位担任过中层的她,难免失落。
  
  瑞芬到第四家单位时,已年纪不惑。毕竟经历多了,想通了很多事情,只想安分守己做好自己的分内事,不再去动升职的心思。不过现实却应验了那句话,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单位领导很快就发现了她的工作能力,很是重用她。
  
  瑞芬私下对我说,离开第一家单位时,她在心里说“因为你们不重用我,现在唯一的大学生就这样流失了”;离开第二家单位的时候,她心里也在暗想:“你们都说我是个好主管却不能提拔,现在我撂挑子走人了,看你们怎么收摊。”
  
  她等着看人家的好戏,可是结果让她有些失望,离了她原来地球转得和以前一样好。
  
  人人都自以为是上好的料子,最适合做茶几;万一不幸被做成地板,那就是大材小用了。

  其实对于单位来说,茶几料子和地板料子都不缺,必须有人做茶几,有人做地板。

  既然你现在已经是地板了,不如安安心心做好铺垫,如果你真有才,终有一天人们会发现,这块地板原来是红木的啊,比那个杂木茶几可值钱多了!

  真正的大材,不怕小用,就怕原本是杂木却硬要将自己当成上好的红木来看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8 21:12:29 | 查看全部
时间的痕迹
时间:2013-07-07 作者:未详 点击:479次

  时间的痕迹
  
  你想知道一棵树的年龄吗?请数数它的年轮。
  
  你想知道一条鱼的年龄吗?请看看它的鳞纹。
  
  你想知道一匹马的年龄吗?请摸摸它的牙齿。
  
  你想知道一件古物的年代吗?请测验它氧化的程度。
  
  时间在每样东西上留下痕迹,只要你细细观察,即使是一分一秒,万物都在变化。
  
  如果有一天,日夜不再交替,叶子不再枯荣,人不再生死,雁不再去来,我们还会感觉时光的移转吗?

  所以时间就是改变,改变就需要时间。

  抓住时间,以改善自己、改善环境、改善世界,就是生命的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8 21:12:44 | 查看全部
茶水红颜
时间:2013-07-07 作者:未详 点击:483次

  若茶以水为母,拜器为父,那么生命因此缘起,茶水亦应得一知己,情深之处只为伊人。猜猜看,谁才是茶水的倾心红颜。
  
  朝暮相处,两情依依。唯有筝曲与茶情意浓浓。试想独自品茶,纵使茶舞清杯,还是少去几许韵味。纵使清茶入口,口舌生津,也难免滋生寂寥,且耳鼓愈发倍感孤寂。而独赏筝乐,心灵与之轻重缓急,宛若过高山,轻流水,可是目光不知该落何处,甚至手足也不知如何搁置,才不辜负了这婉转美妙的清音。
  
  倘若静坐台前,手把茶盏,任筝曲萦绕,意境就迥然不同。绕梁筝曲击扣虚掩的门扉,于是情思缱绻,在氤氲的茶雾间弥漫开来。你看,芽叶随曲子的悦动起舞,悠悠然渐落杯底,空余旋转的心思被琴弦拨动,若有若无,在杯里独舞,随水汽俱来,又共水汽散尽。
  
  唯有香茗筝曲,是才子配佳人,是最美相约。茶的色香味和曲子的流转柔婉的完美结合,满足了面部感官所有的享受。
  
  筝曲抚弦弄音,拨弦急缓,一忽溪水潺潺,一忽瀑布如注。一阵清风过竹,一阵雁渡寒潭。于是当你把水注入茶壶,再从茶壶沏到公道杯里,然后分别斟进茶杯,便有了节奏感,你会感觉手腕的转动都产生了韵律。
  
  无论你是久居室内,涂有四壁,还是隐居深山,静坐石凳;无论是淫雨霏霏,还是飞雪如絮;无论是夕阳西下,还是月光溶溶。只要有茶,只要有曲,茶曲相融,足矣。
  
  因茶水的滋润,因乐曲的婉转,百种心思任你去翻阅,千般画卷由你去描绘。遥望晚风夕霞下,归帆点点,是谁奏响了渔舟唱晚;近观平湖秋月,水光月色相拥,一群落雁惊扰了平沙清梦。聆听雨打芭蕉,滴答吟唱是谁的歌谣,梅花三弄峰回路转,几番寻觅揉碎了谁的心痛;静赏阳光三叠,是谁拨起了边关的思念,把酒的豪放醉成一片乡愁,梦里的家居茶饮化作枕边无语的清泪。
  
  把茶听曲,听曲话茶,体悟柳浪闻莺的雅致,感受大浪淘沙的气势,参悟枯木寻禅的雅音,扼腕霸王卸甲的悲壮。
  
  其实茶水里什么也没有,其实筝曲里也未曾舞弄什么。即使筝曲是茶水的红颜,即使他们知己相惜。也不是所有的人品茶听曲时,都能勾勒那一幅幅淡泊的景致。这一切终究缘于你的心性。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心灵若落纤尘,亦不曾掸去,久之,浮尘积厚,悟不到心灵的纯净,那么再剔透的茶,再灵转的曲子,你也难以参透这尘世间不俗的知己所演绎的淡泊与清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8 21:12:58 | 查看全部
天长地久
时间:2013-07-07 作者:未详 点击:369次

  天长地久
  
  一个人要想走进安详,获得真幸福,首先要和天地精神相应。
  
  而“给”,就是天地精神。
  
  阳光、空气、时间、空间都是免费为我们提供的。有人收取土地出让金,但是大地本身没有收取;有人收取水费,但是水本身没有收取。
  
  为此,天才长,地才久。
  
  当年鲁哀公问孔子他的弟子里谁的境界最高,孔子的回答是颜回。因为他“不迁怒、不贰过”。孔子为什么要首先强调不生气呢?当年搞不清楚,后来突然明白了。人为什么会生气?生气是因为自我被冲撞啊。人在什么情况下不生气?无我啊。那么,如何才能无我?利他差不多是一条最重要的途径。
  
  我们且不要说像颜回那样基本消灭自我,就是尽可能地弱化自我,快乐也会成倍增长,因为烦恼和焦虑来自患得患失,而要消除“患得患失”,唯一的办法就是去掉得失心。
  
  而要去掉得失心,就要向天地学习。日月无言,昼夜放光;大地无语,万物生长。放光,又无言;生长,又无语。
  
  当我们尝试着把能拿出来的那份财物给更需要的人,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对财物的占有欲就降低了。渐渐地,我们就能体会到钱财的得失不再对我们造成很大的焦虑了。同时发现把财物给急需的人更有增值感,这种增值感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这样,附着在财物上的那个“我”融化了,另一个“我”诞生了,它就是本我。
  
  这时,我们就会明白,所有的痛苦都是因为“小”造成的,宇宙、苍生、人类、国家、家族、家、小家、本我、大我、小我,层层隔离,逐次成“小”。为了捍卫这个“小”,焦虑产生了,痛苦产生了。可见痛苦是因为我们心的“小”。
  
  如果我们反其道而行之,通过把自我认同的财富、气力、智慧给予他人,我们的力量就打开了、扩大了,结果是,焦虑消失,安详到来。
  
  对于一个村落级心量的人,家的得失已经不会对他造成焦虑了;对于一个世界级心量的人,村落的得失已经不会对他造成焦虑了;而对于一个以“大整体”为家的人,已经不需要作“回家”想了,终极归属的焦虑自然消失了。
  
  实践上一段时间,我们会发现,“给”的方式更加润物无声,比如一个公益倡导,比如一个公益访谈,比如给世人做一个好榜样,比如用“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引导更多的人去给予等等。
  
  再实践上一段时间,我们还会发现,在给别人的过程中,我们有了力量感,还有包容感、温暖感、自愿感。这时,我们就懂得了什么叫“量大福大”。事实上,量大也会力大。我们才知道,真正的力量是与我们的心量对应匹配,这大概就是古人讲的大则势至吧。
  
  无疑,最根本的“给”是点亮他人的心灯,帮助他人找到本有的光明。在长篇小说《农历》中,我写到这么一个故事:盲尼夜行,观音菩萨让她掌灯避人,不料还是被一个和尚撞了个满怀。盲尼说,难道你就没有看到我手里的灯吗?和尚说你手里的灯早已灭了。盲尼当下开悟,原来任何外面的光明都是不长久的,靠不住的,一个人得有自己的光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8 21:13:16 | 查看全部
世间五不能
时间:2013-07-07 作者:未详 点击:652次

  世间五不能
  
  世间的事,有能做的,有不能做的。

  举手之劳,给人一点助缘,不肯去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给人一句好话、一个微笑,吝于布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世间事,能为的不为,不能为的为之,都是不智之举。
  
  揭弊而不能揭短。

  社会上有很多弊案,政治上的弊案、公司里的弊案,甚至学校、家庭里都有弊案。任由弊案存在,不闻不问,这是没有恪尽职守。有了弊端,我们应该揭穿它,把它提出来检讨改进。但是,揭弊可以,却不能揭人之短;揭人之短,伤人的前途,坏人的名誉。假如我们只揭其弊,使其有机会改进,不涉及人事,此诚两全其美之举也。
  
  整装而不能整人。

  人要保持服装仪容的端庄整洁,这是一种社交礼仪。每天出门前,对镜整装,看看自己的衣着是否端正平整,乃至有时也可以帮他人整装,帮他把帽子戴正,把衣服拉平,帮他增加一条领带围巾等。为人整装可以,但不能整人,有的人好开玩笑,以整人为乐;有些人修养不够,以磨人为乐,专爱整人。一件事,只要他肯帮个小忙,很快就能解决,但他偏要麻烦你,要你重新再写一份资料,要你重新再跑一次,完全不体恤别人的辛苦,任意要求而加重别人的困难,这就是整人。整人的人自以为得意,其实你整的人多了,有朝一日因果相报,你整人,人整你,后悔莫及。
  
  轻松而不能轻浮。

  人的生活不能一天24小时都绷紧神经,要求生活里的每个举动都合乎“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这也太严肃了,别人跟你同居共住,也很为难。生活中偶尔也要有轻松的一面,要能跟大家随缘。例如,初见时表示热烈欢迎,相谈时眉飞色舞,妙语如珠,开个小玩笑,都无伤大雅。但是,生活可以轻松,行为却不能轻浮。轻浮不同于轻松,轻浮是拿别人来取笑,轻浮是出言不当。尤其男女之间,轻浮的举动是对人的不尊重。轻浮是表示放荡,轻松是表示自然,我们的言谈举止可以有轻松的自然,但不能有放荡的轻浮。
  
  自信而不能自满。

  做事情要有自信,有信心才有力量。凡事预先安排妥当,做起事来有目标有方法,一切按照自己的规划发展,当然信心十足。做事要有自信,做人不能自满,千万不能以为自己的计划就是独一无二、自己的办法都是无懈可击的,因此就轻视别人,藐视别人。在自信里要懂得谦虚,因为自满容易傲慢,所谓“谦受益,满招损”。自高自大、自满自傲的人容易招致失败,是做人做事之大忌。
  
  随缘而不能随便。

  佛教有一句富含人生哲理的话,叫“随缘”。你拜托他说什么话,他觉得能说,就说“我随缘”;你拜托他做什么事,他觉得能做的,也说“我随缘”。随缘布施,随缘参加,随缘奉献,随缘建功,但是千万不能随便。随便议论事情好坏,或是前因后果都没有弄清楚,就随便任意执行,随便的后果必定是不便。你太随便,一旦引起反弹而招致不便,那就麻烦大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8 21:13:35 | 查看全部
心花何处开
时间:2013-07-07 作者:未详 点击:742次

  一个漂亮的都市女孩儿,在日渐忙碌中日益疲惫。她背起了行囊,选择了旅游,也期待在行走中寻到一份顿悟。
  
  女孩儿遇到一位垂垂老者,鹤发童颜,精神饱满。因为是偶遇,所以多了一份坦然,女孩子满肚的委屈,满肚子的无奈,一并说给了老者。
  
  老者随手拿出一张纸,让女孩儿写下自己的委屈,老者说,有些烦恼说出来就好了。女孩儿开始写“怀才不遇、遇人不淑、人际关系一团糟、房贷、车贷……”女孩儿带着委屈,一会儿就写满了一张纸。
  
  老者一直微笑地看着女孩儿。问:“人生,谁都会遇到困难的,可是心里满是抱怨、委屈怎么可以呢?再在纸上画朵花吧,让自己心里有点乐子。”
  
  女孩儿看着写得满满的纸,一脸漠然,确实没有什么地方再画花了。
  
  老人没再说什么,把那张纸翻了过来,在纸的背面画了一朵美丽的牡丹。女孩子看着那朵美丽的花朵,心情也豁然开朗了。
  
  老人意味深长地对女孩儿说:任何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总会遇到或多或少的麻烦和困难,抱怨和痛恨是无济于事的。不论如何也要给自己的心灵留一点空间,让自己感受快乐。学着让思维翻个面,绽放自己的心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8 21:14:06 | 查看全部
去罗马的路只有一条
时间:2013-07-07 作者:未详 点击:808次

  这些年,我很在意整理身边的物件,譬如时刻保持鞋架的整洁或是书架的井然。我无洁癖,也不是没事找事,而是刻意为之。深知成功之难,挫折时时躲在镜子的死角或侧翼,而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常细节,善待它,就能成为阳光或氧气,滋润自己,让心沉下来、慢下来、静下来,令自己保有一颗恒心,让坚持成为一种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去坚持做一件事。
  
  是的,只有当坚持成为潜行、变成习惯时,坚持才可能被喝彩、祝福。
  
  很多人说过,我也这么看的:做什么事天分很要紧,但光靠天分是做不成事的。天分是飘忽云端的锦彩,是闪耀水面的流光,虽然能够感觉,但还并不真正被你攥在手中,踩踏在脚下。它像你呼出或吸入的气,是你的,又不是你的。它比淡扫的蛾眉更纤细,比新人的目光更敏感。它急促而瘦弱,消耗或闲置是摧毁的前奏,寒冷落寞无言。当你蓦然想起它时,也许早已随着时光流走,如同女人美丽的睫毛,秋蝉声中,含不住任何一滴眼泪。
  
  记住,当你发现某种天分,请盯紧它,如同盯紧你的生命,然后朝着它来的方向寻去,以疯狂的坚持,歇斯底里的坚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坚持,直到它逃无可逃,撞进你的怀里。你不必惮于进度缓慢,亦不必惮于走向极端。当我们的目光一丝不动,当肌肤古铜,背影沉重,当我们的宿命干净,请相信,这一切并非苦吟,而是“未到江南先一笑”。
  
  何为坚持?两个字:一个“勤”,一个“忍”。说起勤字,或许首先让人想到“勤能补拙”这个质朴又带点儿褒奖意味的成语。我要说,这是一个谎言。勤是补天的,不是补拙的。让勤去补拙,无异于哪壶不开提哪壶,让自己谋杀自己。我不敢想象,若陈景润辛勤补拙去踢足球,博尔特去电脑编程,吴清源去研究天文,克林顿去救死扶伤……这个世界将会变成怎么一番模样。人倘不能循天分而动,越是坚持,越是自我为难,自我损耗,最后即便成功也是范进中举式的成功。我们的教育制度偏偏倡导“勤能补拙”,追求“全面发展”,学中医的英文不好不能毕业,工程师记不清主义不能深造,学艺术的要追问牛顿定理。呜呼哀哉!全面其实是最大的偏面。字典燃烧,哲理哭泣,唯有黑暗的愚蠢和狡黠笑得开怀。我以为,天道酬勤,是天在先,这里的“天”字,既代表青天,也意味个人的天分。人人都有自己的天分,把事业种在自己天分的土壤上,做自己擅长做的事,辅以勤劳,辛勤浇灌它,有天助,有地助,有自己助,风顺雨来,雨过天晴,埋下的种子在微笑。
  
  再说“忍”字。人天生最怕忍字,卡夫卡不是说过:人类因为没有忍耐心才被逐出天堂,因为没有忍耐心,所以又永远无法返回天堂。人不过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草,软弱、渺小流淌在我们血液里、骨子里,渴了要喝水,饥了要进食,冷了要加衣取暖,热了要制冷降温。这么娇气软小的生命,怎么受得了天天在“忍”字中煎熬?在忍耐中坚持,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只想逃生,是做不了事的。但没有一个读书人会把天天掌灯读书当罪受,正如没哪位晨跑者会为天天早起而苦,因为习惯使然。习惯既是生活方式,也是内容,在习惯中做事,像风消失在风中,是天人合一的意味,大道无痕的感觉。所以,要把“忍”字写好,最好的办法是养成习惯,让习惯去把这个字抹掉。
  
  人生苦短,路途却漫漫长长,沿途风大波恶,机遇与挑战并肩,诱惑与陷阱同生。你要自信,更要自强;你要知彼,更要知己;你要辛勤劳动,更要循天分而动。天分是天意,要为天意去执著,不要让勤去补拙。通往罗马的大路只有一条,多一条都是歧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8 21:14:40 | 查看全部
付出就是一种幸福
时间:2013-07-07 作者:未详 点击:1724次

  有一种体型细长的蜜蜂叫斑纹蜂,法布尔在《昆虫记》中详细记载了他对斑纹蜂的观察,他发现有一种现象特别有趣。当工蜂从花田里采了花粉回到洞口时,一块堵在蜂巢洞口的活门就会落下,一条通路显露出来。而当外来蜂进去后,这活门也先降下,等里面的蜜蜂飞出去后,再升上来关好。
  
  为什么会有像针筒活塞一样忽上忽下的东西呢?原来,这里有一只蜂,是这所房子的门卫,它大大的扁头就是那个“活塞”。工蜂进出之际,它就会拔起“门闩”,退到一边。蜜蜂都通过了,它便又上来用头顶住洞口。
  
  门卫略显沧桑和衰老,身上的绒毛模糊了,也没有美丽的红棕色花纹。它是谁?它正是这所屋子的建筑者,工蜂的母亲,现在幼虫的祖母。每天清晨天还很凉快时,老祖母就上岗了。中午是工蜂们采蜜繁忙之时,洞口频繁进出蜜蜂,老祖母尽职尽责地守护着。下午外边燥热得很,有工蜂不去采蜜了,老祖母仍然坚守着,连瞌睡也不打一下。到了晚上,甚至深夜休息时间,老祖母仍像白天一样坚守着,防备夜里的盗贼。
  
  这样的老蜜蜂一生含辛茹苦,却是无比幸福的,而流浪的老蜜蜂却相当可怜。3个月前,有一些年轻的斑纹蜂筑巢产卵后,一种小蚊子悄悄把卵产在蜂巢里,蜜蜂母亲只认为巢里躺着自己的宝贝。初夏来临,老蜜蜂发现巢里钻出来的不是自己的孩子,这才恍然大悟、痛心疾首,可它已经失去了青春和活力,成了无家可归的孤老。它还想试试别家是否需要一个门卫,可是总被人家的老祖母打了回来。没有后代的老蜜蜂又疲惫又悲伤,最后在心力衰竭中逝去。
  
  美国作家约翰·彭伯西在《蜜蜂的哲学》一书中提到,蜜蜂的故事也是你我人生故事的写照,人生就是用自己来照亮别人的一段旅程。流浪的老蜜蜂为什么悲伤?因为它们没有了付出的对象。蜜蜂何时最幸福呢?在它付出的时候。懂得“付出就是一种幸福”,这是蜜蜂不断繁衍的生存智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