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7-31 13:52:45 | 查看全部
  不过,日本国民自有排解压力的方法。他们关心的头等大事,是如何玩一款苹果手机上的消除类游戏,第二件则是怎么更新iOS7。还有三部电视剧让他们牵挂,包括在中国热播的《半泽直树》,“为什么”榜排在第二的就是“半泽为何调职”,仅次于对日本、也是全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青函隧道”的好奇。
  
  值得一提的是,看到“马拉松为什么是42。195公里”这个问题时,千万别以为中国的“跑步热”席卷日本,人家本来就是世界上最爱长跑的民族。
  
  英美:爱煎饼、爱泡妞、爱电臀舞
  
  相比之下,英美两国人民太无忧无虑了。美国人最关心的问题是“怎么系领带”,而英国人最想知道的是“怎么做薄煎饼”,其次是“怎么写简历”。
  
  类似的“生活实用技能”占据了美国“怎么办”榜前五位。除了系领带之外,还有归类、办护照、写博客、织毛衣。是的,织毛衣,如果你感到惊讶,可以去问问澳大利亚人他们问得最多的十个问题中,除了“怎么织毛衣”,还有“怎么用钩针织毛衣”。
  
  解决了生活困扰,接下来就该找乐子了。美国人和英国人不约而同地迷上了美国流行歌手麦莉·赛勒斯的“煽情电臀舞”,这种通过快速扭动屁股挑逗荷尔蒙的性感舞蹈,在两国的“什么是”搜索排行中都高居榜首。
  
  这种生活方式,或许可以从一对自问自答的提问中找到原因。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答:YOLO是什么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31 13:52:45 | 查看全部
人生的第一份工作都会和想象中的有偏差,但是如果你做的并不是你想做的事情,你的忍耐度会非常有限。枯燥的日子,独特的南方假期制度——一个月休息两天,都让我有了一种水土不服的感觉,我第一次觉得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在这里坚持,而且还是为了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

  一旦有了这个想法,我就坐不住了。

  于是我开始偷偷地投简历,寻找下一个合适的机会,我期望可以做设计类的工作,这样哪怕发现我不行,至少都觉得是对得起自己了。

  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这时一家北方的服装企业给我打了电话,那是我在去南方前参加的一个招聘会,当时总经理对我的印象很深,只不过因为当时他们并没有考虑要男设计师,后来随着业务板块的扩张,老板决定增加一名男设计师,总经理就第一个想到了我。

  那通电话似乎为我那时候难挨的日子开了一个光明的窗口,我急急忙忙地辞职回了北方。在回来的路上我曾经问自己,经历过这几个月的面试、上班、折腾的日子,我明确了只做设计的想法,那么回去之后面临的问题无论有多巨大,都要忍住,坚持住。

  我既然选了这条路,就要坚持走下去,至少我要真的学到点什么再走,这样才算对得起自己。

  “真的学到点什么再走”这几个字成了以后的七年里,我每次换工作前最容易自己对自己说的话。也正是因为这句话,我在回北方后,在那个家族企业里面对强大的工作压力,纷乱的办公室斗争,种种的不公正待遇,以及内心里巨大的挫败感都一一忍了下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31 13:52:56 | 查看全部
忍到我学会了在设计和市场中间折中,忍到了自己可以独立带一条流水线,自己设计的作品拍成了产品图册,然后才毫不后悔地彻底对自己说,你看,你想做的你都做到了,现在你是要坚持?还是选择别的?

  那一年春节之后,我选择了北上,从我最喜欢的漫画开始起步,正式开始了十年的北漂生涯。

  人生那么长,每个人都一定有很多自己想干的事,有时候不是我们不敢去想,而是我们苦于自己没有机会,而一旦有了机会我们又害怕放弃。

  少年时代我最旺盛的是对这个世界的好奇。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那时候的我对什么都感兴趣,对很多工作都希望了解。

  此后的七年,我换了六份工作,跨越了三个行业,对待每一份工作都带着我浓厚的好奇,面对每一个新领域,我都对自己说,要真的学到点东西再走。

  三十岁之前努力犯错,拼命尝试,三十岁之后开始靠岸,学着靠谱。

  有些事年轻的时候不做,就真的没有机会再去做了。

  我从不怕失败和跌倒了重新再来,我只怕把一些期望一直埋在心里,最后变成了内心时常叨扰的痛。

  人生宁可做了失败,也别不做后悔,年轻的时候我一直用这句话鼓励自己。因此我每次跨入一个新的领域,我才有了足够的勇气去面对。

  我是一个忍耐力和适应力超强的人,因为我选了,我的目标就是活下去,学到东西,有收获。这种简单粗暴的人生信条成了那个阶段我的生存法则,或许我的人生经验并不适合你,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属性,就好像每个人都有专属于自己的指纹一样。但我相信,当你面对未来无从选择的时候,别害怕失败,别让自己后悔,或许这是可以让自己做出选择的最佳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31 13:53:01 | 查看全部
“YOLO”即“Youonlyliveonce(你只能活一次)”的首字母缩写,如同“活在当下”的俗语一样,YOLO鼓励人们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享受人生。它甚至被印在帽子和T恤衫上,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潮流。
  
  说到这里,你大概明白了,这并不是一个褒义词,血淋淋的案例是,饶舌歌手艾文·麦金尼斯去世前在Twitter上留言,讲述他在高速公路上酒后飙车酿成车祸的惨剧,并在最后加上了一句“FuckitYOLO”。
  
  不过,令人庆幸的是,大多数英美人的爱好还是健康的:英国人想学画漫画、打扑克、弹吉他;美国人想学吹口哨。
  
  一旦涉及数码科技,英国人就显得太土了。当美国人问“怎样不‘越狱’而解锁iPhone”时,英国人还没搞明白“怎么重启iPod”。另外,英国针对网络色情推出了严格的限制法案,所以,英国人才会在“怎么办”和“什么是”中都孜孜不倦地搜寻自己的IP地址。
  
  法国:爱同居、爱赚钱、爱《爸爸去哪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31 13:53:06 | 查看全部
这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有正在奋斗的人

  文/特立独行的猫

  上周日是我研究生课的开学典礼,早晨6点半起床,赶去远在30公里以外的中科院。我以为这个周日早晨的地铁,应该是空荡荡的到处是空座位,因此做好了上车再补觉的准备。可谁成想,到达地铁门口的时候,已经有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和一群卖早点的小摊,跟平日里我正常上班八九点时候的样子差不多。而地铁上虽然不是人满为患,但根本没有空座,站着有很多人。我有些惊奇,大家都起这么早,不在家里睡觉,都要去干什么呢?

  在这个城市生活了八年,生活渐渐稳定,我很久都没有在周末早早起床赶去做什么,也没有在晚上加班到深夜才回家了,因此也慢慢忘记了,在我熟睡的时候,这个城市其实随时随地都有醒着的人。

  我想起几年前有一次赶早班飞机,五点钟出家门的时候,远远看到每天买鸡蛋灌饼的小摊夫妇,正在准备他们的餐车,支起头顶大大的油腻的遮阳伞。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他们到底是几点出摊的,也明白了为什么自己九点出门的时候,他们时常已经收摊回家了。

  车开过他们身边的时候,两个人边聊天边说笑,比起我神情恍惚的脸,他们的表情是那么清醒,又充满生活的希望。可能过不了几分钟,第一个鸡蛋灌饼就会被一位赶着上早班的年轻人买走,他们不仅仅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早起,也为这个城市每一个正在奋斗中睁开朦胧睡眼的年轻人,一点点暖和的慰藉。

  我经常会收到一种内容的来信,那就是觉得自己不是在500强,不是事业单位公务员,就觉得自己的工作低贱的不值一提,甚至是在浪费生命,特别是如果自己的工作不是朝九晚五,就觉得自己特别不高级也特别不满意。我特别理解这种想法和感觉,因为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我也是这么想的,并如愿一直在很棒很着名的外资公司里供职。但随着年纪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我开始慢慢审视自己的想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31 13:53:11 | 查看全部
  就是不爱浪漫
  
  千万别把法国人想象得太浪漫。在两性关系中,他们考虑的问题比英国人更直接,比美国人更现实:从“怎么拥吻”到“怎么怀孕”,然后直奔“怎么协议同居”而去。相比之下,2012年法国人至少还有研究“怎么调情”的诚意。
  
  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优雅的法国人居然赤裸裸地提问:“怎么变得有钱?”与此相呼应的是,他们会反复询问什么是“法定假期之外的福利性带薪假期”。事实上,“协议同居”同样有经济上的考虑:双方签订同居合同后,可以大幅度免税,一人购买社会和医疗保险,便可惠及双方;一方去世后,另一方还可以依法继承财产。
  
  在娱乐方面,法国人喜欢一个类似于《爸爸去哪儿》的真人秀;而他们最关注的电影,居然不是浪漫的文艺片,而是《特种部队》。只有一个“怎么画画”的问题,算是勉强跟文艺沾了点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31 13:53:15 | 查看全部
比如在坐夜班飞机或者半夜落在机场的时候,那些安检人员,那些在海关检查证件的工作人员,那些跑来跑去的小地勤,我时常偷偷看他们的眼睛,是什么支撑他们选择了这样一份没日没夜的工作?如果是我,能不能在半夜12点还耐心的解释,为什么某种东西不能带上飞机?

  比如在大冬天拍TVC的时候,要早晨4点到片场,3点半摇晃着起床狠狠的想辞职算了,但赶到片场时,摄影师的老婆裹着军大衣伸手递给我暖暖的豆浆和烧饼,酒店场地的工作人员神清气爽的对着我呆滞的脸,激动的告诉我一切都准备好了让我放心。

  慢慢的,我开始明白,那些跟我不一样性质的工作,那些需要比我付出更多时间的工作,不卑微,不低贱,他们跟我们一样重要,甚至比我们这种坐在办公室里,吹着空调敲敲电脑就能完事的工作更加重要。

  不要以为自己的背景里有点看起来像光环的东西,就以为自己在这个世界很重要;不要以为自己比别人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更多一点的钱,就可以看不起这个看不上那个。这世界谁都不比谁高明多少,不信你试试早晨出门没有鸡蛋灌饼,半夜到机场厕所都没人打扫。他们的工作可能在你忙碌的生活里不起眼,但正因为他们的默默,才成就了你我安稳从容的生活。

  城市的每个角落里,都充满着匆匆忙忙的人;城市的每一秒时光里,都充满着为自生活而打拼的人。他们可能正在干洗店里低着头为你熨烫衣服,可能正瘫在地铁的一个角落里耷拉着头补觉,可能正为赶不上飞机心急火燎,可能正在为某一刻做错的事哭泣。他们散落在城市的每个地方,正在为自己的生活和未来默默的打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31 13:53:20 | 查看全部
 巴西:除了足球,什么都问
  
  巴西的热搜榜单上居然没有足球!不过仔细一想,在这方面,他们有什么需要问的呢?他们的问题简单直接:怎么办护照?怎么下载音乐?怎么下载电影?怎么注销facebook?手机怎么解锁?以及人人都关心的“怎么赚钱”。
  
  而“什么是”的巴西排行榜,看上去像翻词典。什么是硬件?什么是沟通?什么是压力?什么是抑郁症?什么是复活节?而排在第一的,是你无论如何也给不出解释的“什么是民俗学”。
  
  只能说,巴西人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31 13:53:27 | 查看全部
在奋斗的路上,每个人的灵魂与信念都是平等的,而每一份工作的背后,都是一颗正在努力的心。他们可能此刻很卑微,很不起眼,甚至被人颐指气使,但别忘了,千万个你我的奋斗之路,都曾从这里走过。

  上周六下了地铁,我又打了个车才到学校。累得要命,我在出租车上困的哼哼,司机转脸看我一眼说:“姑娘,你这是开学了吧。我呀,五点就出来拉活儿了!你也可以在家睡觉,但也学不到东西不是!两年后你就研究生毕业了,想想多好啊!”

  这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有正在奋斗的人。

  别哭,你并不孤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31 13:53:30 | 查看全部
 俄罗斯:突然爱上高科技了
  
  2012年,俄罗斯人的关注点跟巴西人一样毫无章法,但2013年,这个军工大国开始关心网络科技了。“怎么办”的前四位全部围绕着这个主题:怎么截屏?怎么更新iOS系统?黑客是怎么攻击社交网站的?怎么破解wifi?
  
  而在“什么是”榜单中,他们提到了“朋友圈”、Instagram(一款手机上的图片分享软件)、Airdrop(一种通过wi-fi传输文件的技术)。
  
  在俄罗斯喀山市举行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也轻松登上“什么是”榜第八名,紧随其后的,是“什么是伊奇克里亚”。这是车臣共和国的全称,而车臣与俄罗斯政府之间的冲突从未平息。
  
  不过,俄罗斯人似乎对身处其中的世界也有不少焦虑,比如他们想知道“什么是嫉妒”、“什么是主流”以及“什么是脑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