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6:15:03 | 查看全部
原来,婚姻不仅毫无美妙情趣可言,甚至还是一个黏手的豆包,贴上来便甩不掉。郭沫若大呼上当却又无可奈何。
  
  婚后第五天,新郎不顾家人反对,坚决地捏着船票登上了去日本的船,这一走,就是26年。26年,一万天,足以让一个22岁的新娘变成一个50岁的老妪,让一场风花雪月的情爱,布满尘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6:15:15 | 查看全部
热爱排队的日本人
时间:2014-08-31 作者:未详 点击:174次

  据说在欧洲最喜欢排队的是英国人。曾有英国人接受他国媒体采访,被问到英国人的特点时,会回答说“排队”。但英国人的“排队”,仍然比不上日本人。因为即使英国游客来到日本,都会惊讶于日本人对于“排队”的热爱:哪怕是一眼看不到尾的长龙,日本人也一样气定神闲地安安静静排队,兢兢业业地站立,仿佛倒不是在排队,而是在举行一种静穆的仪式。
  
  不仅仅像一种仪式,排队还仿佛是日本人的一种爱好与兴趣。就像日本一年四季都有各式各样的祭奠活动那样,“排队”对日本人而言,同样具有人多凑热闹的喜感,并带给人们一种群体认同性的归属感。
  
  我的一位密友曾对我讲过这么一件事:元旦放假时,他和公司的日本同事一起去北海道旅游,在北海道的那几天,碰巧一直下着大雪。因为太冷,所以一群人决定晚餐的时候去吃碗热腾腾的拉面。尽管去的那条街,四周有好几家拉面店,但一群日本人不约而同都选择了店门外正在排着长龙的那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6:15:24 | 查看全部
“简直是冷得要死!人都冻僵了!”我的那位密友满脸抱怨地对我说,告诉我他跟他的日本同事一起,在大雪中哆嗦着排了40分钟的队,才终于吃上了一碗热腾腾的拉面。
  
  “难怪大家都说那家店的拉面味道好,你想想:在雪地里冻上40分钟后,再吃上一碗热腾腾的拉面,味道能不好吗?就是喝碗热开水,都会觉得是美味鲜汤了!”我的那位密友后来这样解嘲地对我说道。
  
  当对于哪家店的味道好、味道不好缺乏了解或是不太有把握时,最简单的一个识别方法就是观察这家店的客人有多少,这是一种基本的从众识别心理。而日本人则在集团意识的基础上,将这种从众识别,发挥到了极致。于是我们看到:在炎炎烈日之下,或是在寒风凛冽当中,那些人气店铺门前,总是勤勤恳恳地排着长队,成为日本社会一道奇特的风景。
  
  除了爱好与兴趣,排队还是一种日本式的秩序与信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6:15:36 | 查看全部
 大凡来过日本的中国人,都会惊呼:“日本更像传说中的‘社会主义’。”的确,在日本生活久了,会发现这个国家更接近中国人从小被灌输的“社会主义国家”形象。
  
  但这绝不是因为日本人对于“社会主义”有所追求,而是因为日本人对于“平等”的追求。对于强调团队意识的日本社会而言,“平等”是一种能体现公平的社会秩序,而“排队”,则是对于“平等”这一公平的社会秩序,最为简单直接的一种操作方法与表现形式。
  
  日本公司传统的“年功序列制度”,就是一种带有强烈的“排队”秩序的人事制度。这种传统的日本制度,随着员工本人的年龄和企业工龄的增长,按各企业自行规定的序列,每年逐步提升员工工资与职务。它与日本公司传统的终身雇佣制捆绑在一起,让那些不那么冒尖的人,或是能力较差的人,在这种带有强烈“排队”秩序的人事制度下,也拥有一份终身保障。
  
  “年功序列制度”虽然带给日本人安定与平等,但同时孕育出安于平庸、不求上进、缺乏冒险精神、缺乏创造活力的人。
  
  虽然“年功序列制度”已经成为日本传统模式中的经典败笔,但“排队”作为一种维持公共秩序的最基本形式,却如同信仰一般,早已根植于日本人的内心,规范着日本人的公共行为举止。那些在遭遇大地震大海啸之后,依旧一丝不苟地排队领取食物的灾民,还有整整齐齐在地铁站靠墙坐成队列的难民,就是最好的佐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6:15:46 | 查看全部
把博物馆装进互联网,“谷歌艺术计划”酷毙了
时间:2014-08-31 作者:未详 点击:87次

  在国外流传这样一句话:“如果把藏品当作博物馆的心脏,那么教育就是博物馆的灵魂。”美国各级博物馆都将“教育”与“为公众服务”列为博物馆的核心要素。在国外,博物馆是国家的重要教育资源,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有人感慨,国外孩子的素质就是在一个个博物馆里浸泡出来的。
  
  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博物馆达到3866个。但有人统计,中国青少年学生年均进馆仅为0。15次,每年进过一次博物馆的,每10个青少年里还不到2个。这和欧美发达国家青少年每人每年至少进入博物馆两三次相差甚远。
  
  也许我们会说,博物馆里的东西都太艺术了,不花点时间很难看懂,而且去一趟太浪费时间与精力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6:15:56 | 查看全部
 不过现在大家不用担心这些问题了,印度籍美国工程师阿密特·苏特,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他的“Google艺术计划”正在成功地把博物馆装进互联网。“Google艺术计划”是谷歌与世界各地博物馆合作,利用谷歌街景技术拍摄博物馆内部实景,并且以超高解析摄像机拍摄馆内历史名画,供全球网民欣赏的一项服务。
  
  在这里,你可以无微不至地欣赏世界级艺术作品的每一个角落:揣摩凡·高在《向日葵》中的运笔,司母戊方鼎上岁月的痕迹,台北故宫博物馆中的翠玉白菜的纹路,甚至进入白宫,欣赏华盛顿和林肯的画像……绝对不会有保安来打扰你,你想看多久就看多久。“Google艺术计划”为人们把艺术带到世界每一个角落。
  
  阿密特现在住在伦敦,在谷歌公司负责安卓系统设计。作为一个孝顺儿子,他常常建议待在家里无所事事的妈妈多培养个爱好,比如逛逛博物馆。可是,妈妈却总是不乐意接受他的建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6:16:06 | 查看全部
原来,印度人与中国人一样,都没有像西方人那样每个周末相约去逛博物馆的习惯。都对博物馆有一种恐惧,认为艺术是精英的文化,一想到博物馆就是看不懂的雕塑和油画。
  
  在谷歌有一个“20%创新时间”政策,鼓励员工每周拿出一天工作时间来做本职工作以外的项目。进入谷歌后,阿密特思考最多的问题就是:技术如何能在各方面改变生活?如何用技术将艺术请下“神坛”,让亲近艺术成为一种日常习惯?因此,阿密特大胆设想,要将世界各地的艺术作品搬到网上,向公众提供一个平等、开放的数字化欣赏渠道。这成了阿密特“20%创新时间”思考的主要项目。
  
  尽管,阿密特的虚拟博物馆计划得到谷歌高层支持。然而,阿密特仍遭遇了各方面的冷嘲热讽。他的履历清楚地表明,对于艺术圈而言,他是个彻头彻尾的“生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6:16:15 | 查看全部
虽然早在2004年7月,卢浮宫就率先实现了3。5万件馆藏和超过13万件库藏艺术品的数字化,在网站上提供3D虚拟参观服务。但是,博物馆积极推进自身的数字化建设,并不代表他们愿意将自己的资源整合到同一个数字平台上。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这里展出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超过300万件艺术珍品。然而博物馆最终只同意将22件馆藏艺术品上线。
  
  几次碰壁后,阿密特找到了在伦敦泰德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作的詹姆斯。“当我把想法全盘托出后,詹姆斯盯着我大笑不已:‘这太疯狂了!’我追问他:‘那你认为这计划好吗?能成吗?’他居然回答:‘当然!你应该推进这个项目,你绝不能放弃!’”
  
  许多个夜晚,他跟朋友趁着游客散去,走进世界各大博物馆,小心翼翼地在名画、名雕塑前架起专业摄像机,连接同步处理图像的电脑系统,对名作进行拍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6:16:23 | 查看全部
 在阿密特的“网上博物馆”里,由于采用了超高分辨率的照片撷取技术,这些作品会比一般的数码相机清晰1000倍。直到现在,阿密特还很喜欢炫一下这个超高分辨率——看,这是《收割者》,平时你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看到它,也许看上几分钟就走了,可是现在在网上我们可以放大看,看它那些细节。
  
  原来,画布上抬眼就能看到房子,在放大后会发现,房子后面有一些人,再放大,那是一群小孩,再放大,他们正在玩游戏,再放大,你会看到孩子们正拿着小棍子打一只鹅。
  
  不仅如此,在网上博物馆,你还可以比较不同名画、比较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跟朋友共享图画,在线讨论喜欢的艺术品。阿密特甚至使用街景技术,让人能够像谷歌地图中的街景漫步那样,来虚拟游历凡尔赛宫等,让千里之外的博物馆滑滑鼠标就能到达。
  
  “到博物馆参观这种经历是无法复制的,因此我们并不是让人们不要去博物馆,而是让他们更多地去博物馆,花更长地时间欣赏这些作品。”阿密特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6:16:33 | 查看全部
 2011年2月1日,由阿密特一手创立的“Google艺术计划”正式上线,囊括了来自9个国家的17家博物馆,共1000幅藏品。随后,谷歌一直在不断扩大艺术计划的覆盖范围,而且这一计划已经成为谷歌公司文化学院的一部分。在这里,可以看到超过40个国家的40000多件艺术藏品。这里有来自南非的岩石设计、巴西的街头涂鸦、澳大利亚的土著艺术、拉丁美洲的当代艺术作品,当然,这里也少不了中国艺术品的影子,包括湖南省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香港文化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等都进入了这个世界最大的“网上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是国内第一个加入“Google艺术计划”的公立博物馆,其数字展示中心负责人刘宇驰表示:“从今年3月份作品上线到现在,访问量总体提高了175%。”
  
  用技术将艺术请下“神坛”,让亲近艺术成为一种日常习惯,这就是艺术“门外汉”阿密特的野心。
  
  不过,阿密特最近似乎又有了新的难题。他说,虽然妈妈终于如他所愿,爱上了博物馆,但有些过分沉溺其中。这位印度母亲喜欢黄金,爱上了博物馆里的金饰,时不时指着电脑屏幕,兴奋地嚷嚷:“你看这个真漂亮,咱们能买下来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