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6:19:27 | 查看全部
 在抢救了大约五分钟时,她有了第一次呼吸,“像人被掐住脖子松开以后,长出了一口气似的”,但随即又没有了动静。心跳,依然没有。
  
  “算了吧,徐主任,这小孩儿可能抢救不过来了。”有医生建议。但徐浩没有打算放弃,“怎么着也得抢救30分钟看看”。
  
  “弃婴保温箱”试图传递给这个小宝宝最温暖的力量:覆在她身上的手换得越来越快,当一双手松开时,很快就有另一双手补上。有人想起急救室的一个水管里有热水,便赶快用脸盆接来放在床头。被换下的人把手浸在热水里,在白大褂上擦一擦,就又匆忙上阵。
  
  这台纯“手工”的“弃婴保温箱”终于发挥了作用。在众人手里本来“冻得红扑扑”的婴儿皮肤开始慢慢变苍白。
  
  十多分钟过去,当听诊器里传来一声极微弱的心跳声时,徐浩竟然不太相信自己的耳朵,以为是因为太想听到而导致的幻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6:19:38 | 查看全部
 孩子的心跳恢复了,而从她的胸廓,也能看出呼吸的迹象。
  
  这天上午11点左右,由于需要进一步治疗,这个脱离了生命危险的女婴被转移到了沈阳市儿童医院。
  
  半个月以后,他们将借助医疗手段为这个体重只有1050克的早产儿增加体重,整个治疗过程至少需要两个月。
  
  在这两个月内,这个曾经经历过寒冷的小婴儿,都将待在一个真正的保温箱中,温度同样是温暖的三十多摄氏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6:19:48 | 查看全部
支付改变生活还是操控生活
时间:2014-08-31 作者:未详 点击:148次

  晚上下班,好不容易拦到一辆出租车,以往司机师傅都会问:去哪儿(潜台词:高峰期,堵车的地方不去)?今天司机师傅问:有软件吗(潜台词:非手机支付不干)?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两款打车软件的“无上限”营销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支付方式,至少是在打车领域的支付方式。
  
  从远古的实物支付到充满虚荣感的现金支付,再到现在的各种电子支付,时代在变,支付手段也在变。
  
  支付宝的前世今生
  
  1997年,招行在国内推出首家网上银行时,网银除了单纯的个人间转账可用之外,没有太多可用的地方。2003年10月,支付宝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最初的支付宝只是作为中间担保的角色出现。由买家将货款打到支付宝账户,由支付宝向卖家通知发货。买家收到商品确认后指令支付宝将货款放于卖家,至此完成一笔网络交易。2005年,支付宝开始与各大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网银直接接入,方便了用户在网上直接支付。背靠淘宝几个亿的用户群,支付宝理所当然地成为互联网上最受追捧的支付形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6:19:57 | 查看全部
 传统网银,需要在微软操作系统的IE浏览器中使用,如果使用苹果的操作系统等其他浏览器,或者手机进行支付,都无法操作。而快捷支付完全打破了这种局限性,可以跨终端、跨系统、跨浏览器使用,更加方便。
  
  跳过网银,无卡支付。马云在面对银行的霸气绝对地牛。更牛的是,2013年6月13日由阿里巴巴集团支付宝上线的存款业务。通过“余额宝”,用户存留在支付宝账户的资金不仅能拿到“利息”,而且和银行活期存款利息相比收益更高。通过余额宝,用户不仅能够得到收益,还能随时消费支付和转出。像使用支付宝余额一样方便。
  
  由于余额宝是货币基金T+0(赎回当天到账)的设置,用户可以当天无手续费取现,理财和消费中间几乎没有障碍。于是,那些在银行里睡觉的储蓄,当月的工资,等待支付的水电费,随时可能用掉的零花钱……像无数条流动的小溪,在余额宝账户内汇聚成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至于余额宝是鲇鱼还是吸血鬼,这就见仁见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6:20:06 | 查看全部
 微信红包好比珍珠港偷袭
  
  可是没多久,支付的战争就变换战场了,手机支付的天下来了。
  
  2014年的新年被微信红包抢走了风头。
  
  和支付宝的玩法相比,微信红包加入了抢的动作,具有游戏性、娱乐性,也比支付宝的讨要性更具人性化:相比余额宝只是依附于支付宝,微信用户具有更高的黏性,再依托其强大的社交平台,微信抢红包不火爆才怪。
  
  一家民企的王女士兴奋地表示,自己春节一共抢到了36。5元的红包。以前王女士对于手机和银行卡绑定非常慎重:“怕资金有风险。”但是这次微信群飞来飞去的红包,却让王女士心甘情愿地绑定了银行卡,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将抢到的红包转入银行卡提现。一部分人为了取出微信红包里的现金,临时绑定了银行卡,当心情趋于平静之后,银行卡如何解绑的声音开始出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6:20:16 | 查看全部
  你打车我埋单的背后
  
  2014年伊始,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及各自背后投资方腾讯、阿里巴巴已围绕移动支付展开一场激烈较量。在嘀嘀打车与微信支付宣布继续投入2亿元请全国人民打车后。快的打车和支付宝钱包马上跟进,联合宣布再投5亿元请全国人民免费打车。
  
  若你用嘀嘀打车APP叫来了一辆的士,用微信支付立减10元,用以减免车费,同时微信会额外补贴10元给司机。嘀嘀打车还会有每天提供10000单免单这样的“好事”。
  
  这样的好事可不是只有嘀嘀打车才有,与嘀嘀打车不同的是,快的打车将对司机的红包从10元增至15元,在红包力度上给嘀嘀以压力,且每天设置10001个随机免单,特意比嘀嘀打车多出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6:20:24 | 查看全部
 为何腾讯和阿里巴巴如此大力度支持打车软件?其奥秘在于,无论支付宝钱包还是微信支付都希望用户通过打车应用使用绑定银行卡,让自身变成一个“AppStore’。为后续开展彩票等其他业务做铺垫,且均不希望仅扮演支付角色,还希望成为真正的“钱包”。打车软件背后的企业竞争目的,到底是为了抢占打车寻呼市场,还是培养移动支付习惯,最终都是为了获利。只是它的确给我们带来了好处:方便了乘客,提高了司机收入,减少了消费支出……
  
  如今,两大巨头的战火还涉及百货商场、电影院线、连锁便利店和快捷酒店等领域。2月19日,腾讯宣布投资4亿美元入股大众点评网,两天后,大众点评网推出“微信支付立减优惠”,宣布微信首次支付大众点评团购单,立减205元。对众多百姓来说,我们的下一个期待就是:在互联网金融之争的时代,坐等“二马”请客吃饭看电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6:20:35 | 查看全部
悲伤照片
时间:2014-08-31 作者:未详 点击:158次

  那是15年前初春的一天,天色阴沉,树木刚刚抽芽。我当时是一名年轻的警察记者,开车来到了一个车祸现场。据广播员说,一个上年纪的男人开着卡车在自家门口倒车时,不小心轧在了他的小孙女身上,孩子受了致命伤。
  
  我在一排警车旁停好了车,这时我看到一位个子不高、穿着棉布工作服的白胡子男人正站在一辆卡车附近。几台摄像机对准了他,记者们纷纷把话筒伸到了他的面前。他看上去完全惊慌失措了,结结巴巴地回答记者们的问题,很多时候都是只是动动嘴唇、眨着眼,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过了一会儿,记者们放弃了采访,跟着警察走进了一间白色的小房子。我至今记得老人绝望地低头看着车道上,孩子曾待过的地方。房子旁边是新开出的一块花圃,还有一堆深色的种植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6:20:43 | 查看全部
“我想把车倒到那里,给地培上好土。”他对我说,虽然我并没问他什么。“我根本不知道她在门外。”他的手伸向花圃的方向,然后又垂了下来。他陷入了悔恨中,我则如同所有敬业的记者一样,走进房子,看有谁能提供几张出事孩子的近照。
  
  几分钟后,我的口袋里装着一张可以在演播室展示的孩子的可爱照片,走向了厨房,警察们说孩子的尸体临时停放在那里。
  
  我来时带了一台相机,大个头、功能多,一看就是记者常用的相机。孩子的家人们、警察、记者和摄影师们都已从房子里退了出来,站在院子里。我走进厨房,看到里面摆着一张塑料贴面的桌子,桌子上躺着孩子的小尸体,身上裹着一块干净的白被单。孩子的爷爷坐在桌子旁的一把椅子上,他没注意到我在场,只是失神地看着白布中的尸体。
  
  屋子里一片安静,只能听到钟表在响着。这时,我看到这位爷爷缓缓地探身向前,伸出一只胳膊,抱住了桌上的小身躯,然后把脸贴在白布上,一动不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6:20:52 | 查看全部
 在那个寂静的时刻,我知道正是一张有获奖水平的新闻照片可以拍出的时机。我对好光圈,调好焦距,安好闪光灯,然后举起了照相机,选取拍摄角度。
  
  场景中每一个细节都是完美的:爷爷穿着朴素的工作服,他的白发在光线的映衬下闪闪发亮,孩子的身上盖着白被单,窗户旁边的墙上挂着两只世界博览会的纪念盘,陈设简单的屋子里的这一切都衬托出一种凝重的气氛。从屋里可以看到警察在外面检查着那辆肇事卡车的后轮胎,孩子的妈妈和爸爸互相依偎着站在一旁。
  
  我不知道在屋里站了多久,就是按不下手中的快门。我非常明白这张照片拍出后将会具有的震撼性效果,职业意识告诉我拍下它。但我不忍心让闪光灯去打扰这位可怜老人的哀思。
  
  许久之后,我还是放下了手中的相机,悄悄走出了屋子,心里怀疑自己是否还有当一名记者的资格。当然,我从没告诉过刊物编辑或记者同事,我曾错失了一次拍摄绝佳新闻图片的机会。
  
  我们每一天都会在电视新闻和报纸上看到身处极度悲痛和绝望的境遇的人们,有时候,我看着新闻,就会想起那次放弃拍照时的情景。
  
  至今我依然认为,我当时做对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