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8-22 21:12:36 | 查看全部
我们为什么不认错
时间:2012-04-02 作者:小小Z 点击:369次

  出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们已经不肯认错,不敢认错,甚至不会认错。当然,也不会质疑,不会批评,不会辩护,不会道歉。

认错曾经要资格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认错这事,越来越难了。而且,越是地位高、名气大、粉丝多,就越难。要么矢口否认,要么一声不吭,要么倒打一耙,要么把水搅浑,甚至把质疑他的人统统说成是“文化杀手”。痛痛快快说声“对不起,我错了”的,几乎没有。就算有,也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于是国人感叹:这究竟是怎么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2 21:12:45 | 查看全部
感慨也很自然。因为我们的文化传统,似乎很鼓励认错。谁不知道“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蚀)焉”(《论语·子张》)?但不知是否有人想过,这其实要有资格。资格,就是“君子”。在孔夫子的时代,君子首先是贵族,即“君之子”。其中地位高的,是“王子”(天王之子)和“公子”(公侯之子)。最低一等,也是家君(大夫)之子。这就是“士”,也叫“士君子”。这样的人,犯了错误,当然都看得见(人皆见之);改正错误,当然都崇敬他(人皆仰之)。如果是小人(庶人、平民、普通老百姓),犯了错误,有可能“人皆见之”吗?不可能。改正错误,有可能“人皆仰之”吗?更不可能。认错,是不是要有资格?

  所以,认错曾经是一种贵族待遇,也是一种贵族精神。那时,一个真正的贵族,如果有错,要么自己辞职,绝不等别人弹劾;要么自己去死,绝不等别人动手。这就叫“刑不上大夫”,也叫“士可杀不可辱”。至于小人,则根本就不存在认不认错的问题。他们只有一条出路,就是“伏法受刑”,没资格“自裁免辱”。这就叫“礼不下庶人”。

  秦汉以后,贵族慢慢地没有了。最后只剩下两个等级:皇帝和臣民。于是,皇帝以外,包括官员,所有人都没资格认错,只能“认罪伏法”。甚至没有罪,也要声称有罪,比如上奏时口称“诚惶诚恐,死罪死罪”。无罪而称死罪,哪有真实可言?不过一种“姿态”。真正的错误,也就不会有人去认。结果,认罪也好,认错也好,便都变成了“表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2 21:12:54 | 查看全部
认错曾经是表演

  表演最“出色”的,是皇帝。因为只有皇帝,才有资格认错。方式之一,则是在遭遇自然灾害时下“罪己诏”。这看起来是“严于律己”,实际上是“自欺欺人”。你想啊,闹地震发洪水,是因为皇帝“失德”吗?那他岂不是神?这就正如他们的“称孤道寡”,你说是谦虚还是自夸?

  然而效果却极佳。天下臣民,感激涕零;颂圣之声,不绝于耳。可见所谓“罪己”,名为认错,实为表功;名为自责,实为标榜。实际上圣贤们讲得很清楚:君子之所以要知错就改,固然因为瞒不住(人皆见之),也因为有红利(人皆仰之)。那么,没人看见,或者没人捧场,还认错吗?多半不会。就算儒家主张“慎独”,做到的也没几个。道理很简单:既然是表演,没人喝彩,谁肯粉墨登场?

  有趣的是,这样一种表演,到了四十年前“斗私批修”的时候,就成了全民性的。因为所谓“斗私批修”,乃是一场全民的“道德运动”,旨在把所有人都打造成道德意义上的“君子”。于是,每个人都在“灵魂深处闹革命”,每个人都在“狠斗私字一闪念”。当然,每个人也都要检讨自己,批判自己,甚至痛骂自己。那些把自己骂得最凶的,往往能得到领导表扬、群众肯定,在掌声中体面地下台,甚至成为帮助别人的“先进分子”。那可是中国人最肯“认错”的时期。只不过,事后想起,却是惊恐莫名和羞愧难言。许多人今天的不肯认错,就源于对那场运动的“心有余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2 21:13:02 | 查看全部
认错曾经很危险

  事实上,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批判自己固然是自我救赎的途径,逼人检讨也是搞垮别人的手段。因为一旦检讨,承认错误,就意味着“有了污点”,在气势上就“落了下风”。就算这会儿不整你,把柄却落到别人手里了,随时随地都可以翻出来,老账新账一起算。我们毕竟不是皇帝,谁都担不起这风险。

  其实就连皇帝也不敢。要知道,皇帝之所以能“君临天下”,是因为“奉天承运”。这就不能犯错误。犯错误,就不是“天之骄子”了。也因此,皇帝决不能认错,更不能忏悔,最多只能后悔,比如“悔不该酒醉错斩了郑贤弟”。表面上看,这似乎是检讨自己。但那责任,却全在酒。说到底,还是不负责任,因为他根本就负不起。

  皇帝都担不起的,官员也担不起。何况“受命”的是皇帝,“亲政”的也是皇帝,怎么能向官员问责?不能问责,就只能“问罪”。罪责不明,就只能“诛心”。诛心,就是问动机,比如问官员“是诚何心”,也就是问他“居心何在”的意思。这其实也是问不得的。什么叫“居心不良”?最起码也是“谋私”,弄不好就是“谋逆”,谁担得起?也只好极力洗刷自己,设法栽赃于人。大家都标榜自己“动机纯正”,指责政敌“居心不良”,也就非搞阴谋不可。最后,阴谋论和动机论,就成了派别斗争的常规手段。这时,还有人敢认错吗?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过去的苦难记忆犹新。这就使许多人成为“惊弓之鸟”,十年怕井绳。所以,我虽然坚决反对“阴谋论”和“动机论”,但对怀疑他人动机的被批评者,还是留有一份理解和同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2 21:13:10 | 查看全部
不会认错又如何

  这,大约就是中国人的“认错史”。由于这样一种历史,我们已经不肯认错,不敢认错,也不会认错。比方说,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该向谁认。曾经有某官员私生活出了问题,检讨的话却是“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党”。其实他那档子事,顶多对不起老婆,跟党和人民有什么关系?这样“大而无当”的认错,一听就是“言不由衷”。

  不会认错,也就不会道歉。曾经有某媒体,因“报道失实”向某机关道歉,其实这个机关,或者部门,或者单位,是靠纳税人的钱来维持的。纳税人的钱怎么花,有没有铺张浪费,媒体当然可以质疑,可以监督。就算报道不够准确,有误差,更正即可。即便要道歉,那也该对读者,哪有向监督对象道歉的道理?这是典型的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不会认错,也就不会批评,甚至不会提问。比方说,开口就问人家的动机,甚至预设一个“道德污名”,问人家是不是。同样,要为自己或自己人辩护,也是拿对方的动机做文章。其实动机这事,往往无法证明。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毫无意义。有分量的批评,都是摆事实、讲道理,或者看事实有没有出入,或者看逻辑有没有漏洞,然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可惜,这种方法,我们常常不会。

  实际上,对自己缺乏反省的人,也很难真正地了解别人。自己的错误都不能发现,又岂能抓住别人的要害?也只能纠缠于表面现象和枝节问题。大家都不讲事实,不讲道理,思维能力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恐怕就成了永无期日的事。认错,是不是很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3 07:57:44 | 查看全部
2015年8月23日(星期日)
农历乙未年七月初十
每天三分钟 知晓天下事
新闻早餐(第3967期)
A、【国内】
1)探访阅兵训练基地:国产装备亮相,将军领队首现,三军仪仗队首次有女兵参加大阅兵;
2)教育部:取消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无时间表;
3)[反腐] 王岐山派“神秘人物”监督发改委,找不到其简历/最高人民检察院已受理对释永信实名举报;
4)[天津] 121名遇难者身源认定工作全部完成/天津市公安局:开始从视频监控资料中查找起火点/京津冀地区空气总体安全,事故发生地周边空气已经达标;
5)今年6月1日长江沉船部分遇难者家属将获赔82.5万;
6)国家行政学院课题组:谁会成为第五个直辖市?省会城市没戏,首先考虑在一些双中心的省(区)设直辖市;   
7)渔民在南海打捞出外国间谍潜航器,形似鱼雷/美媒声称:中国南海造岛面积一个月增加近50%;
8)[军事] 田鸥成新中国阅兵史上首位女将军领队/姚树洁:谁是中国最可靠盟友通过阅兵便知晓;
9)[港澳] 港媒:应利用优势条件,促香港创科开新局/澳门上半年整体犯罪活动微降,治安稳定;
10)[台湾] 李登辉声称“台湾与日本是同一个国家”,国台办回应:错乱的历史观、可耻的殖民奴化心态及其顽固坚持“台独”主张/;
B、【国际】
1)李克强电贺维克勒马辛哈就任斯里兰卡总理;
2)日媒问“阅兵安排未强调抗日有何特别意义”,中方回应:我们不针对任何国家,目的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3)朝韩局势紧张,韩总统会否取消访华引关注;
4)保护女性免遭性侵,印度“滴滴打人”手机APP“一键响应”受欢迎;
5)美股遭血洗道指跌530点,欧股创近4年最大单日跌幅;
6)全球最大摩托车,长九米高三米!轻松碾碎汽车;
7)好奇号火星探测器首发低角度自拍,所在地如撒哈拉。
C、【财经证券】
1)两部委解决重大工程资金难,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三大战略;
2)央行三日放水3500亿,稳定资金面波动,平抑市场紧张心态;
3)HTC等多企业宣布裁员,手机业进行新一轮洗盘;
4)证监会严打违法减持,40起案件进入审理程序。
D、【文化体娱】
1)第15届国际田联田径世锦赛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习近平出席并宣布开幕;
2)北京田径世锦赛22日产生了首枚金牌——男子马拉松,19岁的格赫布雷斯拉塞爆冷赢得冠军;
3)广东原省长黄华华出诗集,叶选平惠赠墨宝;
4)艾敬:雾霾让我纠结,但我不想做中国的逃兵;
5)国外作家扎堆上海书展,五位茅奖得主仅一位现身;
6)郎平练新阵中国女排首发阵容浮现,平均身高近1米92。
E、【生活服务】
1)陕西向抗战老兵一次性增发3000元,总计8000元;
2)北京故宫开发APP体验"当皇帝":一天两餐还不能吃饱;
3)2015年新生熊猫宝宝首次亮相,萌物酣睡逗翻众人;
4)北京将开展控烟暗访,主要针对写字楼KTV等场所。
F、【健康养生】
1)中国中医科学院养生学教授杨力称,一般情况下,可以从食物的颜色、味道、生长环境等方面来辨别其寒热,颜色偏绿味苦、味酸的食品偏寒,颜色偏红味甜、味辛的食品性热,背阴植物偏寒,向阳植物偏热(凤凰健康);   
2)毛豆是膳食纤维之王;毛豆既富含植物蛋白,钾、镁元素和B族维生素也特别丰富;更值得一提的是,嫩毛豆的膳食纤维含量高达4.0%,是蔬菜里的纤维冠军,有助于控制血糖和血脂;此外,夏季吃毛豆还能预防因为大量出汗和食欲不振造成的营养不良、中暑等情况;毛豆可直接带皮煮着吃,也可用来炒着吃,如毛豆炒鸡丁;
3)养心 ,立秋后许多地方天气依旧炎热;在这气候多变的时节,易发生中风和心梗;膳食调理上需注意控制热量和脂肪摄取量,多选择能降血脂、降胆固醇和降血压的食材;如鲑鱼、秋刀鱼、鳗鱼、白鲳鱼、牡蛎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3 08:02:50 | 查看全部
早上好!今日(8月23日)处暑,祝您快乐!
今天才明白处暑的含义。处暑,是暑期结束的时节,“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顾名思义处暑表明暑天精将结束。<月令十二集解>
曰:“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但天气还未出现真正意义的秋凉,此时晴天下午的炎热亦不亚于暑夏之季,这时太阳黄经为150度,历书记载:“斗指戊为处暑暑将退伏而浅处,顾名也。”
从农业角度看,更有“谷到处暑黄”、“家家场中打稻忙”的秋收景象,另外,处暑后的绵绵秋雨时常光顾我们,所以农民朋友要特别注意气象预报,抓住每一个晴天,不失时机地做好秋收工作。
快乐早餐:周末笑吧<战争>
一年轻男子经力千辛万苦,跋山涉水来到一座古刹得道高僧,
他说:“大师,为什么我老妈和我老婆之间总会有那么多战争,而我在她们之间总会有那么多痛苦?如何才能皆大欢喜呢?”
只见大师双手合十,低首道:“阿弥托福,老纳当年正是为此出家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3 12:31:22 | 查看全部
有一种美丽叫认真
时间:2012-03-31 作者:小小Z 点击:640次

  在美国芝加哥市的西北角,有一个名叫罗爱德的小镇。

  前不久,该镇的教育机构为镇里一位女教师举办了一次摄影展览,展出的都是该教师以女儿为主人公的生活照片。

  出人意料的是,从美国各地来了2800多位记者,打破了美国个人摄影展览采访记者人数的历史纪录。

  这位女教师叫露依丝,今年45岁,自1991年起一直在当地小学任教。

  她生活很一般,与众不同的是,就是坚持每天给女儿珍妮照一张像,从女儿出生到20周岁,足足照了20年,照了7300多张。她把这项活动称为,女儿每天都是新的。

  展览馆共有八层展厅,平心而论,这些照片本身都没有什么高超之处,从拍摄技术到画面内容,都很是平凡,甚至有千篇一律之嫌。

  然而,就是这些平凡的照片轰动了整个美国,扬名于世界,因为它体现了露依丝对女儿珍妮永恒的爱。

  永恒就是美丽,执着就是艺术,平凡铸就伟大。这是人们对露依丝这一活动的评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3 12:31:39 | 查看全部
放回去,孩子
时间:2012-04-01 作者:小小Z 点击:455次

  我11岁的时候,举家前往新罕布什尔湖的岛上别墅度假。

  那里是绝佳的钓鱼圣地。我和父亲扛着钓竿,在鲈鱼节开始前的午夜,去过过钓瘾。在我们这儿,只有在鲈鱼节的时候才允许钓鲈鱼。

  突然间,有什么东西沉甸甸地拽着我的鱼竿的那头。我慢慢地把钓线拉回来,――一条我们见过的最大的鲈鱼!

  父亲擦着了火柴,看着表说:“10点,再过2小时鲈鱼节才开始。你必须把它放掉,孩子!”

  “爸爸!……”我不理解,大声地哭起来。

  父亲沉默着,他已经很明白地表明,这个决定是不能改变的。没办法,我只好把鲈鱼放回湖水里。

  这是23年前的事了。现在我是纽约市一名小有成就的建筑师。那次父亲让我放走的只不过是一条鱼,但是我从此学会了自律。我在建筑设计上从不投机取巧,在同行中颇有口碑,就连亲朋好友把股市内部消息透露给我,胜算有十成的时候,我也会婉言谢绝。诚实是我生活中的信条,也是教育孩子的准则。

  “放回去,孩子!”当时听起来冷冰冰的话,现在却温暖地留在我的心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23 12:31:56 | 查看全部
我只看我有的
时间:2012-04-01 作者:小小Z 点击:425次

  她站在台上,带点诡谲地看着台下的学生;偶尔她口中也会咿咿唔唔的,不知在说些什么。

  但是,她的听力很好,只要对方猜中或说出她的意见,她就会乐意得大叫一声,歪歪斜斜地向你走来,送给你一张用她的画制作的明信片。

  她叫黄美廉,一位自小就患脑性麻痹的病人。脑性麻痹夺去了她肢体的平衡感,也夺走了她发声讲话的能力。她昂然面对,迎向一切的不可能,终于获得了加州大学艺术博士学位。

  全场的学生都被她不能控制自如的肢体动作震慑住了。这是一场倾倒生命、与生命相遇的演讲会。

  “请问黄博士,”一个学生小声地问,“你从小就长成这个样子,请问你怎么看你自己?你都没有怨恨吗?”

  演讲会的主持人心头一紧,真是太不成熟了,怎么可能当着面,在大庭广众面前问这个问题,太刺激人了,他很担心黄美廉受不了。

  “我怎么看自己?”黄美廉用粉笔在黑板上重重地写下这几个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