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6-10-4 15:41:45 | 查看全部
不冒险是最大的冒险
时间:2013-04-14 作者:小小Z 点击:1638次
  不冒险是最大的冒险
  
  ●胆商比智商、情商更重要
  
  我曾经参加过一个企业界的顶尖精英聚会,席间聊到:为什么职业经理人很少有成为大老板的?大家各抒己见,其中一个朋友答道:职业经理人都是高智商、高情商,但老板往往是胆商第一。
  
  朋友的话一出口,大家拍案叫绝!这话说得一点也不错,职业经理人因为情商高、智商高,做事往往想得特别通透,难免畏首畏尾。而这种行事风格,难免会使好机会擦身而过。
  
  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说:“如果有50%的把握就上马,有暴利可图;如果有80%的把握才上马,最多只能得到平均利润;如果有100%的把握才上马,一上马就亏损。”
  
  在现代社会,不敢冒险就是最大的冒险。没有超人的胆识,就没有超凡的成就。胆商是使人从优秀到卓越的最关键的一步。
  
  回头看看当初一起读书的同学,你会发现,成绩最好的,进社会后往往混得很差;成绩很差但胆大的,却混得风生水起。知识分子当年抱怨脑体倒挂,说不三不四的人发了财,现在看来也是很公平的。你不敢冒风险,你就没有机会成功。成功的路上充满风风雨雨,坎坷与荆棘密布,唯有勇者才能胜利。
  
  很多成功者为什么能白手打天下,就是因为有敢为天下先的超人胆识。
  
  ●比尔·盖茨的冒险故事
  
  比尔·盖茨靠什么法宝建立他的微软帝国?他为何能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经济社会中独占鳌头而经久不衰?
  
  在比尔·盖茨看来,成功的首要因素就是冒险。在任何事业中,把所有的冒险都消除掉的话,自然也就把所有成功的机会都消除掉了。他的一生当中,一贯的特性就是有强烈的冒险天性。他甚至认为,如果一个机会没有伴随着风险,这种机会通常不值得花心力去尝试。他坚定不移地认为,有冒险才有机会,正是因为有风险才使得事业更加充满跌宕起伏的趣味。
  
  他是一个具有极高天分、争强好胜、喜欢冒险、自信心很强的人,他在本行业的控制力是惊人的,以致有评论说:微软公司正在屠杀对手,看来几近垄断软件行业。
  
  事实上,对冒险精神的培养,比尔·盖茨从学生时代就开始了。他在哈佛的第一个学年故意制定了一个策略:多数的课程都逃课,然后在临近期末考试的时候再拼命地学习。他想通过这种冒险,检验自己该怎样花尽可能少的时间学习,而又能够得到最高的分数。他做得很成功,通过这个冒险他发现了一个企业家应该具备的素质——如何用最少的时间和成本得到最快最高的回报。
  
  他总是在培养自己好斗的性格,因而被人称作“红眼”(人在紧张时肾上腺素冲进眼睛,导致眼睛通红)。久而久之,他成为令所有对手都胆怯的人物,因为他绝对不服输,绝对不会退缩,绝对不会忍让,更不会妥协,直到他自己取得胜利。这种个性成为他创业时期最明显的特征,他令一个个对手都败在了自己的手下。
  
  但是他同时又是一个最不满足的人。到了20世纪90年代,他已经成了世界首富,但是不满足的心理依然驱动着他继续自己的冒险事业。他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最害怕的是满足,所以每一天我走进办公室时都自问,我们是否仍然在辛勤工作?有人将要超过我们吗?我们的产品真的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吗?我们能不能再加点油,让我们的产品变得更好呢?”
  
  比尔·盖茨最喜欢速度快的汽车和游艇,他个人拥有两部保时捷汽车和两艘快速游艇。毫无疑问,这是他不断锤炼自己的冒险性格的工具,他因而经常接到超速的罚单。
  
  一个人驾驶汽车到沙漠旅行,一个人驾驶飞机飞越崇山峻岭,一个人驾驶游艇遨游大海,这都是比尔·盖茨常做的事。
  
  ●两颗种子的不同命运
  
  风险可能会导致你失败,但也会使你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不冒风险看似安全,但它只会使你的一生在平庸中度过。
  
  两颗相同的种子一起被抛到了地里。
  
  一颗这样想:我得把根扎进泥土,努力地往上长,要走过春夏秋冬,要看到更多美丽的风景……
  
  于是,它努力地向上生长。在一个金黄色的秋天,它变成了很多颗成熟的种子。
  
  另一颗却这样想:我若是向上长,可能会碰到坚硬的岩石;我若是向下扎根,可能会伤着自己脆弱的神经;我若长出幼芽,可能会被蜗牛吃掉;若开花结果,可能会被小孩连根拔起,还是躺在这里舒服、安全。
  
  于是,它瑟缩在土里。一天,一只觅食的公鸡走来,三啄两啄,便将它啄到肚子里了。
  
  在慨叹两颗种子迥然不同的命运时,我们惊讶地发现这样简单的道理:越是想安于现状,越不能安于现状,因为各种偶然的因素会使你的周围充满风险。相反,坚定地树立奋发向上的信念,敢于冒险,敢于承受岁月的风风雨雨的人,就一定能拥抱令人羡慕的成功。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成功永远属于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死都不怕还怕什么
  
  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许多天才默默无闻地走进坟墓。而导致他们一生碌碌无为的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他们不敢冒险,没有勇气接受人生的挑战。罗斯福说:“在人的一生中,没有什么值得害怕,唯一值得害怕的,只是害怕本身。”
  
  一个年轻人离开故乡,开始创造自己的前途,去实现自己人生的梦想,他动身的第一站,是去拜访本族的族长,请求指点。他对族长说:我不想一生平庸,我不愿与草木同朽,我要与日月同辉,我要建立丰功伟绩,我该如何去做?老族长正在练字,他听了年轻人的话,就写了三个字:不要怕。然后抬起头来,望着年轻人说:“孩子,人生的秘诀只有六个字,今天先告诉你三个,供你半生受用。”十年后,这个年轻人建立起了一个超级商业王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归程漫漫,到了家乡,他又去拜访那位族长。到了族长家里,他才知道老人家几年前就去世了。家人取出一封密信对他说:“这是族长生前留给你的,他说有一天你会再来。”他这才想起来,十年前他在这里听到人生的一半秘诀,拆开信封,里面赫然又是三个大字:有何怕?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时,就已经被宣判了死刑,只是我们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来结束我们的生命而已。每个人最终都是要死的,反正大不了也就一死。死是一个人一生中的最难。既然我们最终都要去面对这人生中的最难,那还有什么困难是我们所不能面对的呢?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困难、失败又算得了什么?最重要的是我们曾经放手去拼搏过,去尝试过,去奋斗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4 15:41:57 | 查看全部
可以激发的潜能
时间:2013-04-15 作者:小小Z 点击:1978次
  可以激发的潜能
  
  非洲中部干旱的大草原上,有一种肥胖臃肿的巨蜂叫非洲蜂。巨蜂的翅膀非常小,脖子也很粗短。用流体力学来分析,它们的身体和翅膀的比例是不符合飞行条件的。从生物学的理论上讲,在能够飞行的物种当中,这种蜂的飞行条件也是最差的,甚至连鸡、鸭都不如。但是这种蜂在非洲大草原上却能够连续飞行250公里。英国科学家戴维斯对此进行了观察研究。观察发现,非洲蜂平时藏在岩石缝隙或草丛里,只要有食物,它们就不起飞,一直爬行。可当它们发现这一地区即将面临干旱没有食物的时候,它们就会成群结队地迅速逃离,向着水草丰美的地方飞行。难道这种蜂的飞行与食物有关吗?为此,戴维斯做了一个实验,他在一个四周封闭的大房子里,设置了水草丰美的环境,捉来十只非洲蜂放入房中,并保持这种环境半年。戴维斯观察发现,十只非洲蜂半年来竟然没有一只起飞过。半年后,研究人员又把这十只非洲蜂挪进了干旱荒芜的环境里,这十只蜂都开始起飞了,可大部分都是刚飞起一会儿便掉了下来,有的则光拍动翅膀,根本就飞不起来,最后只能饿死。
  
  由此,戴维斯得出结论:在干旱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非洲蜂要想生存,必须不停地飞翔寻找水草丰美的地方。而就是这长年累月的不断飞行,造就了非洲蜂超常的飞行本领。生活中,我们都喜欢舒适安逸的环境,然而就是这舒适安逸的环境磨灭了我们的潜能。大草原上的非洲蜂让我们懂得:一个执著顽强的生命,可以激发出让我们无法想象的潜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4 15:42:07 | 查看全部
承受成功
时间:2013-04-16 作者:小小Z 点击:1346次
  承受失败需要勇气和信心,承受成功则需要智慧。
  
  北京时间2008年8月14日上午10时42分,中国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第29届奥运会女子200米蝶泳决赛正在举行。比赛刚开始,澳大利亚选手杰茜卡·席佩尔冲在最前列,排在第四泳道的中国选手刘子歌和席佩尔相邻,前100米刘子歌都紧跟席佩尔;150米,她开始冲刺,1分31秒59,她在第150米时超过了席佩尔;最终,刘子歌在全场观众激动的欢呼声中率先触壁,以2分04秒18的成绩为中国游泳队夺得了本届奥运会的第一块金牌,并且打破了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原世界纪录是由这次获得季军的席佩尔创造的,当时的成绩是2分05秒40),这也是中国游泳队在本届奥运会上打破的第一个世界纪录。
  
  罗马时间2009年7月30日晚,第13届世界游泳锦标赛女子200米蝶泳决赛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举行。中国选手刘子歌很快就冲到第一位,到50米时,领先第二名0。45秒。此后,刘子歌将世界纪录甩在身后,到100米时领先0。62秒。最后100米,澳大利亚选手席佩尔表现出了极强的冲刺能力,后来居上,渐渐反超刘子歌,最终第一个触线,以2分03秒41打破世界纪录成功卫冕。中国选手刘子歌以2分03秒90打破世界纪录,摘得银牌。
  
  北京时间2009年10月21日晚,山东济南的奥体中心游泳馆,第11届全运会女子200米蝶泳决赛在这里举行。代表上海队参赛的刘子歌以2分01秒81获得冠军,打破了罗马世锦赛冠军席佩尔2分03秒41的世界纪录。刘子歌在本次全运会上以惊人的成绩荣膺100米、200米蝶泳双冠,进一步确立了她“世界蝶泳女皇”的地位。
  
  柏林时间2009年11月16日晚,2009年国际泳联短池世界杯德国站比赛在柏林结束了第二日晚上决赛段的争夺,中国选手刘子歌再接再厉,在女子200米蝶泳决赛中以2分0秒78的成绩再破她几天前在斯德哥尔摩创造的2分02秒50的世界纪录。这次打破纪录的幅度之高让人惊叹,刘子歌一口气把女子短池200米蝶泳的时间缩短了1秒72!
  
  四次大战,四次改写世界纪录,刘子歌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教练金炜给出了答案——刘子歌有“三好”:技术好、人品好、心态好。“这可不是夸张,像刘子歌这么懂事、聪明又人品好的运动员确实少见。”在金炜眼里,刘子歌最大的可贵之处在于始终冷静、平和的心态。
  
  “一个人能承受失败,更难的是承受成功。在奥运会拿了冠军后,她还像以前一样,对任何人都是这样,从来不耍大牌,从来不发脾气,还是那么踏实、安静地训练和生活,没有丝毫骄傲、自满。”“她穿的还是几年前的衣服,从不乱花钱。她知道,游泳项目需要的是训练系统,不踏实训练,没有体能作基础,技术再好也没用。人品好,这是冠军最需要的素质。”金炜说。
  
  刘子歌没有电脑,需要用的时候就到电脑房发发邮件、看看新闻;她也没有手机,她会借金炜的手机每周给家里打一次电话。“我不需要电话,有事就找我的教练。”这是刘子歌最常说的一句话。在她看来,不用电脑和手机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避免外界的干扰。
  
  刘子歌是那种一下水就是猛虎、眼里没别人的家伙;然而,上了岸,她会成为另一个人:性格总是低调平和、慢条斯理。她喜欢养乌龟,因为“乌龟性格很静啊,跟我有些像”。
  
  根据刘子歌的性格,金炜为她设定了一些科目,比如多看看《百家讲坛》《论语》这些东西,金炜说:“竞技体育是很功利的,赢者为王,败者为寇,但智慧是更高境界的东西。你多看《道德经》,书里告诉人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急躁。老子说弱就是强,强就是弱。”队友焦刘洋则觉得,研读古文对刘子歌“帮助很大”,让她“更加超脱”。
  
  当一个人遭遇失败时,我们常常会鼓励他“要勇敢地面对失败”,“要有承受失败的勇气和信心”。而对于那些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还渴望获得更大成功的人来说,则要有承受成功的智慧和能力。有时候,承受成功比承受失败还要难。因为承受失败,只需要有勇气和信心就够了;而承受成功,则需要智慧,还必须是大智慧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4 15:42:19 | 查看全部
伟大是熬出来的
时间:2013-04-18 作者:小小Z 点击:2178次
  男孩子最大的问题,是30多岁自己还没有找到出路。
  
  现在社会反差特别大,怎么坚守自己的人生目标就特别难,随波逐流总是成本低,但对自己不负责任,不如设定一个特别大的目标,然后熬,一直熬下去。
  
  熬是个什么概念?
  
  20多岁刚毕业,你是社会的边缘,什么事都是哥哥、姐姐、这些30多40多的人在做,你得求这些人;等到30多岁你开始进入到剧场最后一排,有了一张门票可以看别人演,到40、50岁就是中排靠前一点儿的观众,看戏你就可以看得清楚了;你如果要出类拔萃就变成第一排了,再出类拔萃你就成演员了,等到你演完了,别人一鼓掌你也就该下场了。
  
  20多岁一定要有一个准备,你就是边缘,边缘是尽快拿到入场券。比如说你到了公司,有了一个稳定的职业,或者一个基本稳定的生活。但是你骑自行车、赶公共汽车这就是入场券,很正常,我研究生刚毕业,中间工作八年,每天骑自行车赶到374,然后坐公共汽车,公共汽车下来再走一站地,回头想来不委屈,20多岁肯定是这个过程,20岁就像跟50岁人一样,那这个戏就乱了,中国十几亿人都这么演的。插队是偶然性,比如像网易的创始人丁磊他是另外一种人生,这种概率极小极小,你可以朝着奋斗,成功不是设计出来,是靠信念支撑,加上各种机遇偶然蹦出来了。当你成演员,基本上也该谢幕了,接下来又来了,这个戏才能不断唱,现在70多岁的人基本上又退回到场外了,看他儿子演孙子演,就这么一茬一茬。
  
  熬要有耐心,熬不是你一个人熬,而是一代人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4 15:43:22 | 查看全部
戴维的发现
时间:2013-03-04 作者:小小Z 点击:696次

  英国著名化学家戴维去世前,有一位前去探望的朋友问他一生中最伟大的发现是什么,他的回答是:“我最伟大的发现是法拉第。”
  
  是的,是戴维发现了法拉第。不过,这个“发现”的过程颇耐人寻味。
  
  法拉第在伦敦书商里波先生的铺子里做学徒,他的工作是按照钟点把客人向书店租借的报纸按时送到他们的住所。这个书店也兼做一些书籍装订的业务,法拉第送报之余,就悄悄地观察店里的师傅摆弄那些铜尺、胶水、裁纸刀、纸面、布面,他很快就学会了书籍装订技术,手艺还超过了店里的老师傅。
  
  于是,店里的许多工作里波先生总喜欢让他去做。在里波先生不反对的情况下,他借机读了《化学漫谈》、《大英百科全书》,并因此爱上了“自然哲学”。
  
  也是在里波先生的同意下,他利用空余时间去听了学者塔特姆的讲演。他一共听了十几次,每次听完回来,都认真地把听课笔记誊抄清楚装订起来。后来,他把自己装订的《塔特姆自然哲学讲演录》送给里波时,被到店里联系事务的英国皇家学院的当斯发现,他看到了法拉第对科学的热爱,就把四张到皇家学院听课的入场券给了他。
  
  而当时,正逢化学家戴维在皇家学院槁讲庳。
  
  戴维的四次讲演加在一起才四个多小时。而法拉第的笔记却整理成了380多页。戴维讲过的内容,他全记了,没有讲到的内容,他也做了相关的补充,并配了精美的插图。他把它装订成了《亨·戴维爵士讲演录》。
  
  后来,法拉第把《讲演录》寄给了戴维,并在附信上说明了自己的境况,而且表达了自己对皇家学院的向往、对科学的热爱。
  
  戴维看到《讲演录》,他从法拉第记录、整理、誊抄、装订的技术看到了法拉第那有条不紊、严密细致的做事风格,戴维知道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就是这种东西。
  
  于是戴维接见了法拉第,并向皇家学院举荐了他。
  
  是的,是戴维发现了法拉第。
  
  但是,如果法拉第在里波先生的铺子里仅仅满足于“出师、做师傅,然后做老板”的讨生活目标,那么就不可能发生后面的事,皇家学院的大门也就永远不会向他打开。
  
  法拉第是以其科学贡献闻名于世的,但他被戴维先生发现时,他所打动戴维的却是别的东西。
  
  其实,一个人做某些与志向似乎不相关的事时,他的做事风格照样会显露出来;而这种风格往往能左右此人的命运。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法拉第做学徒时的精美的书籍装订技术也是他人生中的一种“准备”吧?
  
  所以,英国著名化学家戴维发现了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4 15:43:35 | 查看全部
纳京高:逼出来的天才
时间:2013-03-04 作者:小小Z 点击:1526次

  逼出来的天才
  
  在美国的一个小酒吧里,一位年轻小伙子正在用心地弹奏钢琴,说实话,他弹得相当不错,每天晚上都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认真倾听他的弹奏。一天晚上,一位中年顾客听了几首曲子后,对那个小伙子说:“我每天来听你弹奏这些曲子,你弹奏的那些曲子我熟悉得简直不能忍受了,你不如唱首歌给我们听吧。”这位顾客的提议获得了不少人的赞同,大家纷纷要求小伙子唱歌。
  
  然而。那个小伙子面对大家的请求却变得腼腆起来,他抱歉地对大家说:“非常对不起,我从小就开始学习弹奏乐器,从来没有学习过唱歌。我长年累月地坐在这里弹琴,恐怕会唱得很难听。”
  
  那位中年顾客却鼓励他说:“小伙子。正因为你从来没有唱过歌,或许连你自己都不知道你是个歌唱天才呢!”此时酒吧的经理也出来鼓励他,免得他扫了大家的兴。
  
  小伙子认为大家想看他出丑,于是坚持说只会弹琴,不会唱歌。酒吧老板说:“你要么选择唱歌,要么另谋出路。”小伙子被逼无奈,只好红着脸唱了一曲《蒙娜丽莎》。哪知道他不唱则已,一唱惊人,大家都被他那流畅自然,男人味十足的唱腔迷住了。在大家的鼓励下,那个小伙子放弃了弹奏乐器的艺人生涯,开始向流行歌坛进军。这个小伙子后来居然成为美国著名的爵士歌王,他就是著名的歌手纳京高(Nat King cole)。
  
  要不是那次偶然的开口一唱,纳京高可能永远坐在酒吧里做一个三流的演奏者。其实,我们每个人从事的事业不一定是最适合我们的工作,我们熟悉了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害怕变化,我们就在时光的流逝中失去了自己真正的才华。开阔视野,多去尝试一下,或许你会在别的领域做得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4 15:43:49 | 查看全部
王石:登顶的秘诀
时间:2013-03-05 作者:小小Z 点击:1463次

  两年前,一支由7名业余队员组成的登山队宣布攀登珠穆朗玛峰。央视对此全程直播,而且中国移动公司还为此专门做了一个网站,海拔6500米以上可以通过海事卫星电话上网。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此次攀登珠峰引起了人们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一时间盛况空前。
  
  在7名队员中,有两个人尤为引人瞩目。一个是深圳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鼎鼎大名的地产泰斗。在房地产界,没人敢怀疑他的能力,但是对于登山,他充其量只是个业余爱好者,何况他已年过50。年龄是致命的弱点,要想征服世界第一高峰,谈何容易?人们不禁为他捏了一把汗。
  
  另一个是比王石小10岁的队友,身体素质和状态都特别好。在北京怀柔登山基地训练时,一般人登山负重最多只有20公斤,他负重40公斤仍然行走自如;别人走两趟,他能走三趟。于是人们纷纷预测。这名队员应该是第一个登顶的。自然他也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
  
  按照预定计划,登山队如期踏上征程。整个登山过程中,那名呼声最高的队员身兼数职,一路上他要接受记者采访,每天还要抽空上网,看看网友发的帖子,回复人们的关心和祝福。不仅如此,他还要全程跟踪拍摄登山过程,并把一些相关图片按时发给家乡的电视台。
  
  王石本来就是个财富名人,加上他的年龄特殊,按常理来说,他肯定是最受媒体和人们关注的队员。可是恰恰相反,他表现得极为低调,事先约定不接受记者采访,不面对摄像机,只是默默地专心登山。
  
  在海拔8000米营地宿营时,金色的夕阳倾泻在白雪皑皑的珠峰上,风景奇丽壮观无比。队友们个个兴奋异常,纷纷跑出去欣赏美景,只有王石不为所动。有人马上招呼他:“王总,快出来看看,风景多么壮观啊!”他躲在帐篷里没吱声。几分钟后,不见王石出来,又有队友提醒他,“王总,你再不出来会后悔的,我们登了这么多山,还从没见过这么美的风景。”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在那样的高度看世界,能不美吗?王石丝毫不怀疑队友的好意,可是他依然坚持闭门不出,固执得像一块石头,简直名副其实。
  
  第二天,登山队到达海拔8300米高度。众所周知,越是接近顶峰,危险和挑战也就越大。当晚,大家开始慎重地选择是否登顶,那名呼声最高的队友却不得不放弃了登顶,此时他的体力已消耗殆尽。最终,7名队员中只有4人成功登顶,包括王石,而且自始至终全队只有他一人没受伤,近乎完美地登上了世界第一高峰。
  
  最具实力的队员没有登上=顶峰,而最不被看好的王石竟一举登顶,这样的结局大大出乎人们意料。下山后,王石欣然接受采访,记者的第一句话就是:“真没想到!”接着又问,“王总,难道你有什么登顶的秘诀吗?”此刻他开心地笑了,“哪有什么秘诀啊?自从第一脚踏上珠峰,我的心中就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登顶。任何与此无关的事情我一概不做。”
  
  果真没有秘诀?其实,王石已经一语道破天机,那就是两个字——专注。
  
  人生的过程何尝不是一次瑾山。

  人人都在努力往上爬,可是真正登顶的却只有寥寥数人。

  原因无它,因为有人被名利羁绊了脚步,有人被路边美景吸引了目光,还有人被无关琐事牵扯了宝贵的精力,到头来竟忘了此行的真正目的,半途而废也就不足为奇了。

  人生的道路上,最终能成功到达顶峰的,往往就是对事业最专注的人。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20年前白手起家的王石能有今天的成就了。

  山还是那座山,人也是同样的人,都是一个脑袋两条腿,既然别人可以登顶,我们没有理由做不到,前提是——看准目标,专心致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4 15:44:00 | 查看全部
先行一步,然后再行一步,只有两步就够了
时间:2013-03-06 作者:小小Z 点击:1929次

  有一位禅师欲到普陀寺去朝拜,以酬宿愿。
  
  寺庙,距离普陀寺有数千里之遥。

  一路上,不仅要跋山涉水,而且还要时时提防豺狼虎的攻击。
  
  启程之前,徒众都劝阻禅师:“路途遥遥无期。师父还是放弃这个念头吧。”
  
  禅师肃然道:“老衲距普陀寺只有两步之遥,何谓遥遥无期呢?”
  
  徒众茫然不解。
  
  禅师释道:“老衲先行一步,然后再行一步,也就到达了。”徒众大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4 15:44:13 | 查看全部
没有时间感觉老
时间:2013-03-07 作者:小小Z 点击:1498次

  曾经听到过一个佛禅的故事。大智是香山寺佛光禅师的一个弟子,他出外参学了二十年后归来,见师父依然是像他未出游时一样第一个起床诵经,然后,便是不厌其烦地对一批批前来礼佛的信众开示,讲说佛法,一回到禅堂,不是批阅学僧心得报告,便是拟定信徒的教材,一天到晚,总有忙不完的事。
  
  一天,大智总算瞅到师父的一个空档,便把自己在外参学的种种见闻和心得,向师父一一道来,佛光禅师总是以慰勉的笑容倾听着。最后,大智问道:“师父,这二十年来,你一个人还好?”
  
  佛光禅师说:“很好!很好!讲学、说法、着作、写经,每天在法海里泛游,世上没有比这更欣悦的生活了。每天,我都生活得非常快乐。”
  
  大智说:“师父!分别这二十年来,你总是这么忙碌,你怎么就不觉得自己已经老了呢?你该多多休息啊!”
  
  佛光禅师笑着说:“我没有时间觉得自己老呀!”
  
  师父的一句话,让大智顿然开悟。他仿佛觉得师父的生命之树上总是缀满鲜美的花朵,结满丰硕的果实,永远飘着成熟的馨香。
  
  是啊,当一个人没有时间去老,没有时间去叹息年华似流水、岁月催人老的时候,他的心灵里岂不是每天都吹着浪漫的风、燃着希望的火、飘着激情的云、开着幸福的花?这样的人,他怎能会有时间去感受自己的老呢?
  
  有位哲人说:“人的生命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当一个人出生的时候,他就开始了学习怎样地走向坟墓,他漫长的一生,只是一个通向死亡的路程;另一种人则不,他们将学会让生命怎样地成长,他会向生命的深处扎下自己的根,从那里吸取不尽的营养;他们会不断地去探索生命的意义,他们将一步步地走进另一扇门——生命的永恒。”
  
  在忙碌中没有时间为老而叹息的佛光禅师,他走的正是一条让生命不断成长的路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4 15:44:21 | 查看全部
猫吃辣椒
时间:2013-03-08 作者:小小Z 点击:1928次
  老和尚问心爱的两个徒弟:“怎么样才能让猫乖乖地去吃辣椒?"
  
  徒弟都愣了,心想猫是不吃辣椒的,也绝不可能乖乖地去吃辣椒啊!
  
  大徒弟说:“最好的办法就是灌!捏着鼻子往嘴里灌,它就吃了。”
  
  二徒弟说:“依我看,还是饿它三天,然后把辣椒拌到鱼肉饭里。”
  
  老和尚还是摇头。
  
  “那么师父您老人家有什么高见呢?"
  
  “很简单嘛,你把辣椒水涂到猫屁股上面。猫屁股辣,不得不舔。舔的时候自鸣得意,又心甘情愿。那不是吃了辣椒,还要感谢你的恩典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