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6-10-4 16:00:29 | 查看全部
有效管控情绪的八大法则
时间:2013-01-23 作者:小小Z 点击:907次

  你正开着车去上班,突然有一辆车插入你的车道,差点撞上你的车。你立即就气疯了,这让你开始了一个有着不好兆头的早上。

  你的一位同事打来电话,说是又病了,这意味着你这个月要第三次干双份的活了。你自己的活已经堆积如山,而你却还要去做完她的活。你向经理室走去,准备爆发。

  要是能够控制情绪,把这些事情或者其他有可能发生的类似事情摆脱掉,那该多好,不是吗?

  前世界重量级拳击冠军乔治·福尔曼有一个很好的观点:“对某人生气和不满,就好比是让其免费住在你的头脑中。”

  控制情绪对各个年龄段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但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你是唯一要直接对你的情绪负责任的人。你要对自己的行为和反应负责任,没人能够让你按照某种方式做出回应。

  “我这一代人最大的发现是,人通过改变头脑的内在态度,可以改变其人生的外在方面。”19世纪末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经这样说过。很显然,这个问题已经存在很久了。

  所幸的是,现在有了一些非常有效的控制情绪的方法。当然,这需要练习。但回报是明白无误的,你自己都会为此而感谢你自己。下面是需要练习的几个方面:

  1.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情感和精神需要。经常这样做的人将能够更好地处理消极情绪,而且不会对别人构成一种威胁。

  2.确定愤怒和沮丧的感觉——头脑里的和身体上的。如果人与自己的感觉相脱离的话,鲁莽行事的机会就会大得多。

  3.摆脱紧张状态,出去散步。

  4.向那些愿意倾听却不做判断的人倾诉你的情绪。

  5.找一件可以临时分心的事去做。

  6.采取行动。先考虑好怎样才能够积极地改变局势,然后就要采取行动去解决问题。

  7.与那些能够帮助你实现改变的人谈你想做出改变的愿望。

  8.头脑里想的应该是“对的”,而不是“错的”。

  这里有一个故事很值得我们思考:一位花匠经营的一家店铺,是他们家族几代人传下来的。

  这家店铺有一个传统,就是店主总是在翻领上佩戴一枚大徽章,上面写着“生意很好”的字样。尽管他们也跟其他人一样要度过艰难时期,但是,店主的态度和徽章却从未改变。

  每个人第一次看到这枚徽章时,无不这样问:“生意有多好啊?”有时候,人们会说自己的生意很惨,甚至说自己很惨,觉得工作很有压力。

  这枚徽章引起对话后,花店的店主就会讲述很多他生意上和工作上积极方面的事情。即使是感到自己很惨的人,听了这位很有感染力的乐观的店主的几分钟述说之后,也会觉得自己开心多了。

  我们很难给这种态度做出一种衡量,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或许是一种自我促成的预言。该店主曾经坦言:“有了这个徽章,好生意就会接踵而来。”其实对待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4 16:00:41 | 查看全部
迈克尔·杰克逊:因为屈打,他跑成了王者
时间:2013-01-25 作者:小小Z 点击:1163次

  小时候,他到姥姥家去玩,路过一家商店门口时,他被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了,不由自主地收住了赶路的脚步,左看右看,上看下看。

  结果店主冲了出来,误认为他是小偷,把他打了一顿。虽然打得不算重,但毕竟很委屈,他咽不下这口气,决定去打官司。

  可后来,那场官司竟然没有打赢,理由就是他是黑人,而店主是白人。尽管理由如此荒谬,但在那个黑人普遍受到歧视的特定国度与特定年代里,他也只能忍气吞声地跑开。
  
  为了宣泄心中的不快,让心灵有一个出口,他渐渐喜欢上了唱歌与跳舞。先是唱别人的歌,后来觉得这样不足以确切地表达自己,他就结合自己的经历给自己写歌,歌名《BeatIt》(避开),一经唱出,非同凡响。他借用演唱的形式给当时美国青年一代提出了善意的忠告,不要以暴制暴,如果不可避免,那就《BeatIt》。
  
  《BeatIt》真的能化干戈为玉帛。
  
  1983年,他在街头拍《BeatIt》MV,激情摇滚的风格硬是把一群跟着起哄的黑人小混混征服了,带他们一起进入了歌舞的圣境,阻止了一场即将发生的群殴。后来,他在自传中写道:“那些混混非常友好,他们不奢求其他,只要求上镜。”
  
  随着《BeatIt》的传唱,连白宫也被感动了。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向他提出友好的建议,要将他的这首歌曲用在公益广告中。他欣然同意。他也因此被里根总统邀请至白宫亲自为其颁发“世界杰出青年奖”以及“特别贡献奖”,同时,他还凭借《BeatIt》被评为第26届格莱美最佳摇滚男歌手,《BeatIt》入围了摇滚名人堂史上500首经典之作,而他又被誉为“流行音乐之王”。
  
  这个因为被店主追打而最终选择跑开并不断歌舞着“避开”的他,就是令全球无数歌迷惊叹与怀念的美国著名已故流行音乐人迈克尔·杰克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4 16:00:54 | 查看全部
平和的心是金
时间:2013-01-28 作者:小小Z 点击:1229次

  金字塔的建造者,不会是奴隶,应该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第一个作出这种预言的,是瑞士钟表匠塔・布克。1560年,他在埃及的金字塔游历时,作出了这个预言。
  
  2003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宣布,通过对吉萨附近六百处墓葬的发掘考证,金字塔是由当地具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建造的,而非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所记载的,由三十万奴隶所建造。
  
  在四百年前,一个钟表匠为什么一眼就看出,金字塔是自由人建造的呢?自埃及考古工作者证实了布克的判断后,埃及国家博物馆馆长多玛斯便对这位钟表匠产生了兴趣。他想知道这个人到底是凭什么作出那种预言的。
  
  为了搞清这个问题,他开始搜集布克的有关资料。最后,他发现布克是从钟表的制造,预知那个结果的。
  
  布克原是法国的一名天主教信徒。1536年,因反对罗马教廷的刻板教规,被捕入狱。由于他是一位钟表大师,入狱后,被安排制作钟表。在那个失去自由的地方,他发现无论狱方采取什么高压手段,都不能使他们制作出日误差低于1/10秒的钟表。可是,入狱前的情形却不是这样。那时,他们在自己的作坊里,都能使钟表的误差低于1/100秒。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起初,布克把它归结为制造的环境,后来,他们越狱逃往日内瓦,才发现真正影响钟准确度的不是环境,而是制作钟表时的心情。
  
  对金字塔的建设者,他之所以能得出自由人的结论,就是基于他对钟表制作的那种认识。埃及国家博物馆馆长多玛斯在塔・布克的史料中发现了这么两段话:
  
  一个钟表匠在不满和愤懑中,要想圆满地完成制作钟表的1200道工序,是不可能的;在对抗和憎恨中,要精确地磨锉出一块钟表所需要的254个零件,更是比登天还难。
  
  金字塔这么大的工程,被建造得那么精细,各个环节被衔接得那么天衣无缝,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怀有虔诚之心的自由人。真难想像,一群有懈怠行为和对抗思想的人,能让金字塔的巨石之间连一片刀片都插不进去。
  
  塔・布克是第一批因反宗教统治,流亡瑞士的钟表匠,他是瑞士钟表业的奠基人和开创者。据说,瑞士到目前仍保持着塔・布克的制表理念:不与那些工作采取强制性、有苛扣工人工资行为的国外企业联营。他们认为,那样的企业永远造不出瑞士表。
  
  在过分指导和严格监督的地方,别指望有奇迹发生,因为人的能力,惟有在身心和谐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到最佳水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4 16:01:07 | 查看全部
像野兔一样奔跑
时间:2013-01-29 作者:小小Z 点击:968次

  像野兔一样奔跑
  
  小时候,每当暑假,贪玩的我们就跟着大人们下地干活,岁数大一点的学着大人们割麦子,小一点的就捡遗漏在麦田里的麦穗。孩子的贪玩性决定了我们对辛苦的农活没有多大的耐心和韧劲,过不了多久,就会呼朋引伴,三五成群上山采摘野果、掏鸟窝寻找乐趣。
  
  有一次下地干活干累了,我就约伙伴们上山找野兔。在一道山梁上,我们惊动了在茂盛的草丛中睡觉的野兔。听到我们的脚步声,一个野兔猛地从草丛中跃出,拼命向山峰更高处奔跑。我们想如果把野兔往山头追,野兔会累得精疲力竭,最终成为我们的猎物。于是便一鼓作气穷追不舍,从一道山梁追到另一道山梁,从一个沟壑跳过另一个沟壑。跑在前面的伙伴使劲投掷石块,追击野兔,跑在后面的合力大声叫喊着,以震慑野兔,让其减速调转方向。
  
  气喘吁吁地追了大半天,等到我们越过对面的山梁时,野兔早已跑得无影无踪。这让我们十分懊丧。
  
  下山后把追兔的经过详细说给休息的大人们听,大人们对我们的傻劲感到很好笑。他们说你们犯了一个常识的错误。你们应该向下追野兔,而不应该向上追,因为野兔前腿短,后腿长,善于向高处奔跑,尤其是在遇到险境时。如果它从高处向低处奔跑,后腿使不上力气,会接二连三的栽跟头,加速落入困境。况且,向上奔跑的时候,人容易疲劳,而野兔则恰恰利用身体的缺陷,把劣势转为优势,脱离险境。
  
  我们恍然大悟。玩性不改的我们又兴冲冲地上山,从山头向山脚搜寻刚才逃逸的野兔。不久我们果真在野兔消失的山岭发现了啃食野草的兔子,我们蹑手蹑脚并没有急于惊动它,而是分头站在高处从不同的方向包抄野兔,野兔迅速发现险情,立即跳出草丛企图向上逃跑,不料陷入了我们的包围圈,野兔只得向下逃跑。果如大人所言,慌乱的野兔向下跑得越快,栽的跟头越多,我们轻而易举地捕获了野兔。
  
  推物及人,我们和野兔相比有时真的很相似,不同的是逆境中的人们向往顺境,把逆境当做绊脚石;而野兔却恰恰相反,在顺境中如履薄冰,向逆境深处走,反而如鱼得水,越走越开阔。
  
  我们真的应该像野兔一样奔跑,跳出思维的定势,化劣势为优势,跑出光明的前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4 16:01:20 | 查看全部
悬念中的哲理
时间:2013-01-29 作者:小小Z 点击:872次

  悬念中的哲理
  
  在沿海城市旅游时,我听导游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家海鲜馆里,一群旅游者正在进晚餐。他们一面品尝菜肴,一面即兴谈天。鱼端上来了,大家七嘴八舌地讲起一些关于在鱼肚子里发现珍珠和其他宝物的趣闻轶事。
  
  一位长者一直默默地听着他们闲聊,终于忍不住开口了:“听了你们每个人所讲的故事,都很精彩,现在我也讲一个吧。我年轻的时候,受雇于香港一家进出口公司。像所有年轻人一样,我和一位漂亮的姑娘相爱了,很快我们就订了婚。就在我们要举行婚礼的前两个月,我突然被派到意大利经办一桩非常重要的生意,不得不离开我的心上人。”
  
  老人顿了顿,接着说:“由于出了些麻烦,我在意大利呆的时间比预期长了许多。当繁杂的工作终于了结的时候,我便迫不及待地准备返家。启程之前,我买了一只昂贵的钻石戒指,作为给未婚妻的结婚赠品。轮船走得太慢了,我闲极无聊地浏览着驾驶员带上船来的报纸,消磨时光。忽然,我在一份报纸上看到我的未婚妻和另一个男人结婚的启事。可想而知,当时我受到了怎样的打击。我愤怒地将我精心选购的钻石戒指向大海扔去。”
  
  他沉默了一会,神情落寞地说:“回到香港后,我再也没有找女朋友,一个人孤单度日,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有一天,我来到一家海味馆,一个人闷闷不乐慢慢地进餐。一盘咸水鱼端上来了,我用筷子胡乱夹了些塞进嘴里,嚼了几下,忽然喉咙被一个硬东西哽了一下。先生们,你们可能已经猜出来了,我吃着什么了?"
  
  “当然是钻戒!”周围的人肯定地说。
  
  “不!”老人凄凉地说,“我开始也这么认为,饭毕才知道,是我一颗早就磨损得差不多、摇摇欲坠了的牙齿滑进了喉咙。”
  
  这一次轮到大伙张大惊疑的嘴巴了。
  
  给一个明确的思维指向,让人有了悬念,结局却拐了一个弯,背离了人们心中的愿望或者潜意识中的目标指向。其实,很多意想不到的结局正是生活中极易发生的平常事,而不是想像中的奇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4 16:01:33 | 查看全部
山顶的留言
时间:2013-02-02 作者:小小Z 点击:1053次

一支地质勘探队正在向山里进发。这支队伍翻山越岭,已经走了几天了。山里的路特别难走,山势陡峭,河流湍急。开始时,他们用马匹驮着设备和食品,但后来的路马已经无法通过,队员们只好把马留下。

  路越来越窄,越来越陡。举目四望,四周峭壁林立,已经无路可走。

  有一个年轻的勘探队员,叫萨沙,他仔细观察了一下说:“我觉得这儿可以走过去。”

  萨沙决定自己先试一试,队长勉强同意了。萨沙一个人艰难地往山上爬。过了一会,上面传来了他兴奋的喊声:“你们都上来吧!上面的石头上有留言,有人曾从这里经过。”

  所有的人都振作了起来。既然有人经过,那就是说,他们也能从这里走出去。

  大家开始努力地往上爬,等众人都上来了,萨沙指着一块石头说:“你们看,石头上有留言。”

  大家一看,有一块大石头上果然写着:8月15日到此。    这是5天前的事,可到底是谁到过这儿呢?他为什么要到这儿来呢?不得而知。但不管怎么样,队员们看到石头上的留言,都很高兴,信心倍增。

  之后的路虽然险象环生,但最后大家都胜利地登上了山顶。

  几个小时后,勘探队终于到达了一个小村庄。队员们吃了晚饭,休息了一会儿,然后开始回忆这一天艰苦的行程。

  山顶的留言到底是谁写的呢?大家又讨论起了这个问题。

  这时萨沙不好意思地坦白说:“留言是我写的,我是想让大家都能轻松地翻过那座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4 16:02:29 | 查看全部
磨刀不误砍柴工
时间:2012-12-23 作者:小小Z 点击:1115次

  世上没有办不成的事,只有不会办事的人。一个会办事的人,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轻松自如地驾驭人生局面,凡事逢凶化吉,把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最后达到自己的目的。

  我们可以计算一下,会办事与不会办事之间的差别到底有多大?是毫厘之差,还是差之千里?或许没有人能对此具体地下结论,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给会办事的人准备的,如财富、地位、名誉和一切与幸福沾边的东西,都被社会上一把无形的尺子拨到了会办事的人的一边,而不会办事的人大都被置于对各种利益可望不可及的境遇。

  其实,会不会办事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任何人所办过的任何一件事,其成功的过程都有借鉴的价值。一件事办不办得成,不是看你有多大的企盼和多大的热情,而是看你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技巧、用什么手段。

  古今成大事者,无不具备智慧的头脑,娴熟的办事技巧。愿读者朋友们通过本书更好地掌握办事的技巧,从而使自己在社会上获得名誉,在政治上取得地位,在经济上赚得财富,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在爱情上找到美满,在人生中找到幸福。

多努力一点,提高自己的办事能力

  “磨刀不误砍柴工”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一句谚语。这里所说的“磨刀”就是修炼自己各方面的功力,提高办事能力和效率。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办事效率有高低。对大多数人来讲,最头痛的问题就是---自己缺乏能力,想多做事,但常常是力不从心,半途而废。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必须提高自己的能力,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自己的专项上。结果会怎样?结果你会发现自己突然强大起来了,做成了自己想做的事。这就是“多努力一点”的成事之道。

  渥沦?哈特葛伦在年轻时曾是一名挖沙工人,长年累月的劳作使他萌发了必须要成就自己的人生事业的欲望想成为研究南非树蛙的专家。按照哈特葛伦所受的教育,本来他不具备这方面的才能,但他从1969年开始,就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了研究的专项上。他每天都收集150个标本,共做了大约300万字的笔记,终于找到了南非树蛙的生活规律,并从这些蛙类身上提取了世界上极为罕见的一种能预防皮肤伤病的药物,从而一举成名,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并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他曾经问过一位年轻人是否了解南非树蛙,年轻人坦白地说,不知道。

  博士诚恳地说:“如果你想知道,你可以每天花5分钟的时间阅读相关资料,这样,5年内你就会成为最懂南非树蛙的人,成为这一领域中最具权威的人。”

  年轻人当时未置可否,但他后来却常常想起博士的这番话,觉得这番话真的道出了许多人生哲理。这位年轻人开始像博士一样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专项上,终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他的名字叫伍迪?艾伦。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每天投资5分钟的时间(与5个钟头的时间相比实在是少之又少),努力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4 16:03:07 | 查看全部
虚度了大半生
时间:2012-12-23 作者:小小Z 点击:1805次

  伍迪?艾伦说过:“生活中90%的时间只是在混日子。大多数人的生活层次只停留在为吃饭而吃、为搭公车而搭、为工作而工作、为回家而回家。他们从一个地方逛到另一个地方,事情做完一件又一件,好像做了很多事,但却很少有时间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达成的目标。就这样,一直到老死。我猜想很多人临到退休时,才发现自己虚度了大半生,剩余的日子又在病痛中一点一点地流逝。想要成就自己的事业,这样做是绝对不行的,必须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专项上,你就能非同寻常。”

  成大事者与未成事者之间的差距,并非如大多数人想像是一道巨大的鸿沟。成大事者与不成大事者的区别在于一些小小的行动上:每天花5分钟阅读、多打一个电话、多努力一点、表演上多费一点心思、多做一些研究,或在实验室中多实验一次。

  这就是说,比别人多努力一点,你就拥有更多的成功机会。两个同龄的年轻人同时受雇于一家店铺,并且拿同样的薪水。可是叫阿诺德的小伙子青云直上,而那个叫布鲁诺的小伙子却仍在原地踏步。布鲁诺很不满意老板的不公正待遇,终于有一天他到老板那儿发牢骚了。老板一边耐心地听着他的抱怨,一边在心里盘算着怎样向他解释清楚他与阿诺德之间的差别。“布鲁诺先生,”老板开口说话了,“您今早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卖的。”布鲁诺从集市上回来向老板汇报说:“今早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有多少?”老板问。

  布鲁诺赶快戴上帽子又跑到集市上,然后回来告诉老板一共有40袋土豆。

  “价格是多少?”

  布鲁诺又第三次跑到集市上问来了价钱。

  “好吧,”老板对他说,“现在请您坐到这把椅子上,一句话也不要说,看看别人怎么说。”

  阿诺德很快就从集市上回来了,并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一共40袋,价格是多少多少,土豆质量很不错,他还带回来一个让老板看看。这个农民一个钟头以后还弄来了几箱西红柿,据他看价格非常公道。昨天他们铺子的西红柿卖得很快,库存已经不多了。他想这么便宜的西红柿老板肯定会进一些的,所以他不仅带回了一个西红柿作样品,而且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回话呢。

  此时老板转向布鲁诺,说:“现在您肯定知道为什么阿诺德的薪水比您高了吧?”

  布鲁诺跑了三趟,才在老板的不断提示下,了解了菜市场的部分情况;而阿诺德仅一趟,就掌握了老板需要和可能需要的信息。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像布鲁诺那样,上司吩咐什么就干什么,自己从不用脑,结果长期不被重用,还感叹命运的不公。而像阿诺德那样办事高效、灵活的人,不仅能圆满地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还能主动给领导提供参考意见和尽可能多的信息,自然会得到领导的赏识和青睐。

  在办任何一件事情时,你必须与自己做比较,看看明天有没有比今天更进步---即使只有一点点。

  只要再多一点能力;

  只要再多一点敏捷;

  只要再多一点准备;

  只要再多一点注意;

  只要再多培养一点精力;

  只要再多一点创造力。

  通常只能遇到实际状况后,才能分辨你的能力是不是足以胜任一份工作。如果你是一个外科医生,动手术时却手脚笨拙,说明你医术不佳;如果你是一个厨师,只有在你准备了一顿餐点让人品尝后,人们才会晓得你的厨艺高不高明。

  评断你能力的最佳裁判不是你的老师、消费者或你的朋友---而是你自己!

  在行动之前你自己就知道你是否能胜任这一个任务。你可以想尽办法掩饰你的无能,并祈祷没有人会发现你知道得很少、动作多么不熟练。但终究你还是得面对自己的无能,也必须自己想办法修正。

  没有任何借口可以解释你为什么长时间仍然无法胜任一项工作。第一天你可能什么都不知道,第二天你应该懂点什么。第一次尝试一份工作,你可能没办法表现得很完美,但经过一两天的练习,你应该要比第一天做得更好。这样坚持下去,你就会成为专家,离成事的时间不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4 16:17:52 | 查看全部
别给自己找任何借口
时间:2012-12-23 作者:小小Z 点击:1949次

  一个人要成就事业,必须毫不留情,不找任何借口,而要像猎豹一样盯住猎物---惟一的目的就是擒住它。看一看我们周围,总有一些人在做事之前,先找借口,不能做这,也不能做那,实际上就是不能做自己。

  的确,在做事的过程中,有些人因各种借口造成的消极心态,就像瘟疫一样毒害着他们的灵魂,并且互相感染和影响,极大地阻碍着他们正常潜能的发挥,使许多人未老先衰,丧失斗志,消极处世。对于这些人来说,借口已经“吃掉”了他们做事的希望。

  阿春和阿军是少年时代的同乡,不久前的一天两人在街上偶遇,十几年未见面,大家都颇为感慨,于是亲切地聊起来。然而,在谈到未来打算时,阿军竟说自己已经“老”了,“现在只是为了孩子赚钱,还有十几年就要退休养老了,没有其他想法了”。阿春却兴奋地讲叙了一大串的计划设想。

  阿军他才三十五六岁,怎么就等待退休养老呢?怪不得我们这个社会有那么多失败者,他们不努力去追求成功,却随意找借口,迎接和等待人生的失败。

  阿军在少年时代是一个中等偏上智力水平的人,家境也不错,父亲是国家干部,母亲也有工作,在当年可是一个让人羡慕的家庭。他现在在某国营公司当职员,当过兵,老婆在机关工作,他们有一个男孩在读小学。在当今中国,他是一个拥有三口之家的典型男子。按说他现在最具有条件去设立某个目标,努力攀登。遗憾的是,他竟然放弃了一切追求。年龄的借口显露了他消极失败的心态。

  三十五六岁是最有作为、精力最旺盛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人们因吸收广泛的生活养料而比较成熟,比较容易认识和把握自己。许多大成功者,大都是在30~60岁的年龄阶段完成的。北京天安制药集团总裁克键,49岁才开始辞职创业。山东乳山百万富翁、养蚶专家辛启泰,50岁才从海边滩涂上寻找成功之路。四川“蚊帐大王”“杨百万”,66岁才从摆小摊开始做生意。美国前总统里根73岁还参加竞选。

  据拿破仑?希尔对2500人进行分析,反映出很少有人在40岁以前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美国著名的汽车大王福特,40岁还没有迈出成功的重要步伐。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在取得巨大成就之时,已过40岁。希尔本人出版第一本成功学著作时已是45岁,之后他为成功事业还工作奋斗了42年,当他80岁的时候还在出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4 16:18:06 | 查看全部
天下无人不自卑
时间:2012-12-23 作者:小小Z 点击:1081次

天下无人不自卑

  当然,现代社会发展比较迅速,40岁之前成功的例子已比比皆是(这也说明“我还年轻”的借口同样站不住脚)。由于各人的条件、目标、成功的内容和起始点不同,40岁以后成功的例子也仍然相当普遍。

  年龄,决不能成为不成功的借口。

  “我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我没有文凭”,这是不少人常用的借口。事实上学习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学校教育、文凭教育,仅仅是千百万条求知途径中的一种。其实,从学校的书本上学东西,常常有很大的局限性。真正的教育来自社会大学和自学。

  我们来看看一些成功人物的教育与文凭情况:“果喜集团”总裁张果喜,小学文凭;亿万富翁赵章光,高中文凭;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13岁开始工作,几乎没接受什么正规教育;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高中辍学;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小学四年级的学历;香港富商李嘉诚,初中二年级的学历。这些成功者的知识与能力全靠自学而来。

  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当然对成功有帮助(可惜的是,有无数受到良好教育,获得高等学历文凭的人同样平平庸庸无所作为),没有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的人,只要愿意,自学永远不晚。现在越来越多的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为自学成才的人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我没有资金,所以我不能成功……”事实是,有资金可以帮助我们成功,但没有资金,只要想办法同样可以创业赚钱,同样可以成功。当代中国百万富翁、亿万富翁,几乎全是白手起家。国外白手起家的富翁也到处可见。其实,资金来源途径很多:积少成多,大雪球是从小雪球滚成的;向亲朋好友借钱集资;寻找一个能生财的门路;抓住机会找银行贷款;找有钱单位和个人合伙;集资入股---许多做大生意的人,都不是靠个人的资金,而是充分利用了银行和社会的闲散资金。

  失败者大都喜欢找借口,成功者却大都拒绝找借口,向一切可以作为借口的原因或困难挑战。富兰克林?罗斯福因患小儿麻痹症而下身瘫痪,他是最有资格找借口的。可是他从来不找任何借口,而是以信心、勇气和顽强的意志向一切困难挑战,居然冲破美国传统束缚,连任四届美国总统。他以病残之躯在美国历史上,也在人类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成功篇章。

  此外,还有“运气”借口、“健康”借口、“出身”借口、“人际关系”借口等等。拿破仑?希尔在他的《思考致富》里将一位个性分析专家编的借口表列出来,居然有50多个。拿破仑?希尔说:“找借口解释失败全是人类的习惯。这个习惯同人类历史一样源远流长,但对成功却是致命的破坏。”

  然而,正像任何传染病都可以治疗一样,“借口症”这种做事的心态病也是可以想办法克服的。办法之一就是用事实将借口一一驳倒,使它没有脸面没有理由在我们心中立足,从而为我们做成事情打开成功的通道。

  战胜自卑心理

  凡是做不成事情的人,心中都有自卑感。这种人在无心无力做一件有挑战性的事情时,常用的借口是:“唉,我能力太差!”这种人无法摆脱自卑的“纠缠”,也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成大事者,首先要做的一项工作就是拒绝与自卑纠缠,一脚把自卑踩得粉碎。我们可以称之为“战胜自卑法”。做不到这一点,即使你是神仙,也会终身平庸。

  有句话说:“天下无人不自卑。无论圣人贤士,富豪王者,抑或贫农寒士,贩夫走卒,在孩提时代的潜意识里,都是充满自卑感的。”但你若想成大事,就必须战胜自卑感。

  一个人自卑的特点是感觉己不如人,低人一等,轻视、怀疑自己的力量和能力,而这正是成大事者最蔑视的!那么如何在成大事的过程中,拒绝自卑心理的纠缠呢?

  自卑作为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人人都或多或少有些。轻微的自卑心理很容易超越,它可以很容易地升华为人的一种良好品格: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从而转化为一种进取的动力。

  但能做到这点的人不多,大多数自卑者都碌碌无为。自卑心理重者更是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