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21:27:45 | 查看全部
礼单上的秘密
时间:2016-05-07 作者:未详 点击:1838次
  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司徒中书令韩弘因病去世,其子也已亡故,家中只剩年幼的孙子。穆宗担心韩家的财产被下人们盗取,就派官员去清点其财物,以便交给族中的长者代管。不料,官员在清点时,意外发现了一份重要的礼单。
  
  原来,韩弘曾任宣武节度使,掌管一方军政大权。后来,地方权势不断扩张,叛乱滋生,严重威胁中央统治。于是,皇帝开始大力清剿叛乱,收归集权。见此情形,韩弘害怕了,因为朝中早有人说他有叛乱之心。所以,韩弘向皇帝上书,请求入朝为官。为了堵住大臣们的嘴,他还拿出大笔钱财,让儿子到京城送礼。而被意外发现的这份礼单上,就详细记录了当时送礼的情况。
  
  穆宗拿着这份礼单,感叹不已,因为这上面几乎涵盖了满朝的大臣。难道就没人抵挡得了金钱的诱惑?这时,他发现在户部侍郎牛僧孺的名字旁,用红笔写着一行小字:“某月某日,送钱千万,不纳。”短短几个字,消散了穆宗心头的乌云。穆宗想:看来朝中还是有清廉正直的官啊!几年后,朝廷商议新的宰相人选,唐穆宗第一个提拔的就是牛僧孺。
  
  一份礼单,就这样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有人说,牛僧孺实在是幸运,可谁又知道,这幸运背后是他对欲望的克制和对信念的坚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1:48:33 | 查看全部
成人之美,留己生路
时间:2016-05-07 作者:未详 点击:2509次
  西汉初年,朝廷大肆分封同姓王建立诸侯国,目的是缓冲社会矛盾,变乱时拱卫京师。时间一长,诸侯王渐渐拥兵自重,不服从中央管辖。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藩”,削弱诸侯国实力,引发了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我们说的这个故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话说吴国相国袁盎,博学多才,仁和宽厚。他有一名侍女,长相秀美,聪明伶俐,袁盎十分宠爱。相府中一名从史,竟然老虎头上搔痒,与侍女打得火热,直至私通。袁盎发觉后,并不发作愤怒,仍像往常一样对待从史和侍女。一名侍从看不惯,就去吓唬从史:“你与相国宠爱的侍女私通,相国已知道此事,正想法找茬治你的罪,还不赶快逃亡。”从史听了十分恐惧,连忙逃走。袁盎听说后,来不及呼唤车夫,亲自驾车,来了个萧何追韩信,将从史追了回来。从史惊悚不已,自忖必死无疑。不料回府后,袁盎竟将侍女赐予从史,为他们举办了婚礼,祝福他们幸福美满,安抚从史安心工作。从史感激涕零,对袁盎念念不忘,工作十分辛苦卖力。
  
  汉景帝时,袁盎被调入朝廷任太常。这时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国,因不满朝廷削减诸侯土地,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叛乱。景帝屈从于压力,实行怀柔招安政策,诛杀了建议“削藩”的御史大夫晁错,株连九族,归还了诸侯被削去的土地,并派袁盎出使吴国,招安吴王刘濞,要求他带头化干戈为玉帛,服从朝廷。
  
  袁盎到吴国后,要求刘濞出营拜受诏书。刘濞狂笑道:“我已自称东帝,还能向何人下拜?”刘濞拒不接收诏书,也不接见袁盎,摆出了一副与中央顽抗到底的架势。袁盎做过吴国相国,刘濞知道袁盎的才能,派人反过来去劝说袁盎,要他归顺吴国,共图霸业。袁盎誓死不从。刘濞大怒,派遣都尉带领五百士兵,团团围住袁盎住所,准备杀死他。
  
  昔日袁盎府中那名从史,此时已在都尉帐下充任司马,恰好参加了此次围剿袁盎的行动。从史看到昔日的恩公主人被围困,且有性命之忧,十分焦急,思忖自己报恩的机会来了。从史把自己的钱全部拿出来,又变卖了一些衣物,购买了两石醇酒。到了晚上,天降大雪,士兵们一个个蜷缩在帐内,冻得瑟瑟发抖。从史把两石酒抬到西南角,呼唤兵士喝酒取暖。兵士们大喜,一个个喝得烂醉如泥,呼呼睡去。从史悄悄走进袁盎帐内,说道:“我已将守兵灌醉,恩公快从西南角逃走,明日吴王将要杀你。”袁盎一时没有认出从史,问道:“你是何人?何故如此?”从史回答说:“我是当年恩公赐婚侍女的从史。”袁盎一下子想起来了,问从史道:“我逃走,必然连累于你,我于心何忍。”从史说:“恩公勿忧,我已藏匿好家眷,也将携带他们逃走。”袁盎谢过从史,连夜逃回了朝廷所在地长安,向汉景帝复命汇报。汉景帝加大征剿力度,平定了七国之乱。
  
  成人之美,留己生路。袁盎当年一个不大不小的良善之举,关键时候挽救了自己的一条生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1:48:48 | 查看全部
困境的价值
时间:2016-05-06 作者:未详 点击:2734次
  有一天,素有“森林之王”之称的狮子来到了天神面前说:“我很感谢你赐给我如此雄壮威武的体格、如此强大无比的力气,让我有足够的能力统治这整座森林。”天神听了,微笑着问:“但是这不是你今天来找我的目的吧!看起来你似乎为了某事而困扰呢!”
  
  狮子轻轻吼了一声,说:“天神真是了解我啊!我今天来的确是有事相求。因为即使我的能力再好,每天鸡鸣的时候,我也总是会被鸡鸣声给吓醒。神啊!祈求您,再赐给我一个力量,让我不再被鸡鸣声给吓醒吧!”
  
  天神笑道:“你去找大象吧,它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的。”
  
  狮子兴匆匆地跑到湖边找大象,还没见到大象,就听到大象跺脚所发出的“砰砰”响声。
  
  狮子加速跑向大象,却看到大象正气呼呼地直跺脚。
  
  狮子问大象:“你干嘛发这么大的脾气?”
  
  大象拼命摇晃着大耳朵,吼着:“有只讨厌的小蚊子,总想钻进我的耳朵里,害得我都快痒死了。”
  
  狮子离开了大象,心里暗自想着:“原来体型这么巨大的大象,还会怕那么瘦小的蚊子,那我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毕竟鸡鸣也不过一天一次,而蚊子却是无时无刻地骚扰着大象。这样想来,我可比他幸运多了。”
  
  狮子一边走,一边回头看着仍在跺脚的大象,心想:“天神要我来看看大象的情况,应该就是想告诉我,谁都会遇上麻烦事,而他无法帮助所有人。既然如此,那我只好靠自己了!反正以后只要鸡鸣时,我就当作鸡是在提醒我该起床了。如此一想,鸡鸣声对我还算是有益处呢!”
  
  在人生的路上,无论我们走得多么顺利,但只要稍微遇上一些不顺的事,就会习惯性地抱怨老天亏待我们,进而祈求老天赐给我们更多的力量,帮助我们渡过难关。但实际上,老天是最公平的,就像它对狮子和大象一样,每个困境都有其存在的正面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1:49:00 | 查看全部
松鼠:理财让日子更从容
时间:2016-05-04 作者:未详 点击:1724次
  在寒风刺骨、滴水成冰的深山老林中,松鼠正端坐在树枝上,迎着暖烘烘的太阳,用前肢抱着橡子,津津有味地吃着。它一边吃,一边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以防猫头鹰、金雕、喜鹊和乌鸦这些天敌的突然袭击。要知道,在生存条件恶劣的冬季,松鼠能过上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那都是平常善理财、懂储蓄的结果。
  
  每到果实成熟的季节,松鼠就开始变得异常忙碌,它要为漫长的冬天储备口粮。大自然不仅是取之不尽的天然粮仓,而且处处隐藏着小而精致的储物柜。松鼠把胡桃或橡子含在嘴里,从一根树枝跳到另一根树枝,仔细地寻找合适的树洞,找到后就把东西轻轻放进去,用树叶封住洞口,做好记号悄悄离开。有时候,松鼠在扒洞掩藏橡子的时候,鸟儿们正借着树叶的掩护,居高临下地悄悄观察,等松鼠一离开,它们就立刻跳下树,将橡子掘出来送进自己嘴里。不过,这种坐享其成的伎俩松鼠早就知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松鼠应对偷窃的措施就是偷梁换柱、瞒天过海。你不是偷吗?松鼠干脆叼个小石块儿,装作鬼鬼祟祟的样子,扒个坑将石块儿埋到里面盖上土,然后再把橡子埋到另一个地方。偷窥的家伙不明就里,暗地里嘲笑松鼠太傻太天真,松鼠前脚离开,它后脚就去挖,结果费了好大劲儿,掘出来的却是石头。
  
  松鼠最爱吃的美食是红松子,它用嘴将松子一趟趟运送到自认为安全的地方,等攒够了几粒或十几粒组成一堆便仔细埋好。不过这种方法在变化无常的自然面前,经常会失效。比如,一场大雪就会让松鼠做的记号荡然无存,也有些时候是因为埋的地方太多、时间太长,松鼠自己忘记了。这倒是无意中帮了大自然的忙,这些丢失的松子在松软湿润的土层下面悄悄孕育,等到春回大地万物苏醒时,这些松子就会拱出地面,逐渐繁殖出一片高大挺拔的松林。有时候,山野间的石头缝中会突兀地长出一棵核桃树,这都是松鼠无意间种下的功德。
  
  松鼠的生存之道绝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储存。有经验的猎人经常会发现在树枝上挂着一串串风干的蘑菇。不要奇怪,这都是松鼠的杰作。每当看到新鲜蘑菇,松鼠就会不辞辛苦地把它们搜集到一起,然后再一趟趟爬上树,将蘑菇一个个挂在树杈上。等风干后,它会统一收藏到自己的仓库里。
  
  松鼠仓库中的口粮品种齐全,质量优良,有胡桃、橡子、蘑菇、植物种子。别小看这些东西,它们都经过了松鼠火眼金睛的考验,没有一个腐烂,也没有一个是生了虫子的。松鼠很聪明,它知道,再结实的仓库在自然面前也是不堪一击的。雨雪和风暴过后,仓库也许会踪影全无,也许会支离破碎,松鼠的应对措施就是“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只有多建仓库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即使损失几个,也还有备用的。
  
  松鼠的仓库都是和巢穴毗邻而建的,这样更方便它取食。它的巢穴呈球状,可以从里面把洞口封闭起来。不管外面天气如何恶劣,松鼠们都能优哉游哉地躺在巢穴,静候天气转晴。当其他动物忍饥挨饿时,松鼠却在自己的仓库中大快朵颐。吃饱后,它会躺在小窝里美美地睡上一觉,睡醒了就跑到树上嬉戏玩耍,好不惬意。
  
  松鼠运用多藏多存、零存整取的理财方式,将冬季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把日子过得津津有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1:49:10 | 查看全部
自知更可怕
时间:2016-05-04 作者:未详 点击:1952次
  叶存仁是清代的一名官员,先后在浙江河南等地工作过,为官清正廉洁律己律人。
  
  因为政绩卓著,叶存仁被调任省督,也就是当时的封疆大吏,叶存仁雇好船只准备赴任。
  
  昔日的同僚们却凑在一起商量起来。有同僚就说了,叶大人在任期间,对我们十分关心和照顾,如今调走了,我们怎么也得表示表示呀。也有的同僚很直白地表达愿望,叶大人在省里工作,希望以后能得到他的提拔。可同僚们只是商量着,谁也不敢动真格的,为什么呢?原来叶存仁从不肯接受任何形式的贿赂,所以礼物凑上来,却不知道怎样送出去。有位师爷比较机灵,如此这般面授机宜,同僚们纷纷赞同。
  
  同僚们来到江边给叶大人送行,船只装备妥当,可临开船时,船家却说船坏了需要修复。于是,叶存仁就和同僚们坐下来一边叙旧一边等待着。直到天完全黑下来,船只才修好,叶存仁向同僚们告辞,登船离去。
  
  船开得不快,慢悠悠地行驶着。夜色中,岸边有一艘大船快速追上来。叶存仁觉得奇怪,细看船上竟是跟随自己多年的师爷。
  
  师爷拱着手诚恳地说:“叶大人待我们恩重如山,实在无以为报,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请叶大人无论如何也要收下呀。”叶存仁借着月光看到大船上载着几只沉重的大箱子,心里马上就明白了。
  
  叶存仁马上阻止大船靠近,严肃地对师爷说:“你们的心意我领了,但是礼物坚决不收,你跟随我多年,怎会不知我的秉性呢?”师爷急忙说道,就是因为熟知您的秉性,才出此下策呀。原来,那些同僚们认为叶存仁白天不肯收礼,一定是怕别人看到会有麻烦,便商量好晚上送。于是买通船家,推迟船行时间,然后趁着夜色,再用大船装满礼物赶过来。同僚们想得很美,晚上送过来,人不知鬼不觉的,叶存仁盛情难却一定会收下。
  
  叶存仁看到同僚们用心良苦,的确不忍再说他们,但也不肯收下礼物。他让手下拿来笔墨纸砚,就着月光写下一首诗交给师爷,“你们的心意我领了,我的心意就在诗里面。”
  
  师爷只好乘船带着礼物返回,同僚们展读那首诗,“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诗的最后一句很明白,不是害怕别人知道,而是害怕自己知道。因为那是明知故犯,所以自知更可怕。
  
  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畏己知”,那么,便会人人自律,社会和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1:49:20 | 查看全部
利益面前平常心
时间:2016-05-03 作者:未详 点击:1704次
  有一个小和尚,每天在庙里潜心研究佛经,参禅打坐。十年后他感到自己慧根已生,已有佛心。
  
  有一天方丈突然召集全寺上下,宣布要挑选有慧根的小和尚接任方丈一职。从此小和尚更加用心,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却感到自己不进反退,原来仅有的一点佛心反而变得若有若无了。他很纳闷,于是就去问方丈。方丈没有直接给他解释,却告诉他下午要到集市去买甜瓜,要他一起去。
  
  下午的时候他们来到了一个卖甜瓜的摊位前,挑中了一个甜瓜,摊主拿起来随手掂了掂,说:“一斤六两。”小和尚感到很惊奇,就用旁边的一个秤称了称,结果丝毫不差。这时候摊主说:“我卖瓜卖了40多年了,绝对不会错的!”小和尚更为惊异。
  
  旁边的方丈大师却突然说:“我们只要一个甜瓜,如果你能够猜中有多重的话,这锭银子就归你了。”说着拿出了一锭银子,大家一看足有一两重,够买这一个摊子的甜瓜了,大家都满怀希望地看着这个摊主,结果摊主把甜瓜拿起来用右手掂了掂,觉得不合适,又用左手掂了掂,咬了咬牙说这个瓜一斤三两。随后方丈把秤拿起来称了称,却是一斤半,整整差了二两。众人都大惑不解,很是纳闷。
  
  老方丈说,如果一个人总是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过程的话,他的双眼一定会被蒙住,所以说不管做什么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小和尚终于明白了,回去后潜心修行,终于成了后来有名的大愚禅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1:49:29 | 查看全部
勿以小恶弃人大美
时间:2016-05-02 作者:未详 点击:1812次
  《资治通鉴》记录了一段孔子嫡孙子思推荐苟变给卫侯的故事。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才可将五百乘。”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
  
  这个故事的意思是:子思向卫国国君推荐苟变说:“他的才能可统领五百辆战车。”卫侯说:“我知道他是个将才,然而苟变做官吏的时候,有次征税吃了老百姓两个鸡蛋,所以我不用他。”子思说:“圣人选人任官,就好比木匠使用木料,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因此一根合抱的良木,只有几尺朽烂处,高明的工匠是不会扔掉它的。现在国君您处在战国纷争之世,正要收罗锋爪利牙的人才,却因为两个鸡蛋而舍弃了一员可守一城的大将。这事可不能让邻国知道啊!”卫侯一再拜谢说:“我接受你的批评和教诲。”
  
  在古代,国君选拔人才都希望选拔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所以名声不好的人基本上就丧失了当官的机会。什么样的人才算人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所以用人的标准也就不同。
  
  春秋时期,秦穆公没有听从大夫蹇叔的劝阻,于公元前627年命大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率领军队讨伐郑国。在班师回朝经过崤山时,被晋军偷袭成功,全军覆灭,三位将领也被捕获。晋襄公本想杀掉这三人,但他的母亲认为此举不仁,便释放了这三位大将。孟明视等三人回到秦国时,秦穆公身穿丧服到城外迎接,孟三人赶紧跪在地上,请求军法处之。但秦穆公连忙扶他们起来,说:“我没有听蹇叔的忠告,使你们打了败仗,受了污辱,这件事的责任应由我来承担,怎么能怨你们呢?再说,你们几个人从前都立过战功打过不少胜仗,我绝不能因为你们一时的过错就抹煞过去的功绩啊。”孟明视等人感动得涕流满面,对秦穆公更加忠贞不二。秦穆公继续重用这几位大将。不久经过认真准备,孟明视等武将又两次率领军队讨伐晋国,终于打败了晋国的军队,报了崤山的一箭之仇。
  
  三位大将遇到了一个明君,如果换成其他国君,估计脑袋就要搬家了,原因就在于他们三个乃“败军之将”,不过秦穆公根本就不计较这些,他看中的是这三位的领军打仗的本领,而且战争的失败不是因为三将造成的,而是因为秦穆公的决策失误!
  
  读罢这两个故事,苟变的故事告诉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苟变白吃老百姓两个鸡蛋可能失去做大将的机会,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子思这样的伯乐。而秦穆公的故事又告诉我们:对于用人者或者管理者而言,我们也要懂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用人要“唯才是举”,勿以小恶弃人大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1:49:40 | 查看全部
唐太宗巧治贪官
时间:2016-04-27 作者:未详 点击:1390次
  对官员腐败,唐太宗李世民曾采取过一种奇葩的处置方法——“颠罚为奖”,对那些受贿的贪官进行“公然奖励”:你贪什么,就奖你什么;你贪多少,就奖你多少,而且当场在金銮殿上“兑现”,让贪官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把奖品背回去。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就曾接受过这样的“奖励”。
  
  一日,长孙顺德正与爱妾花园赏花。有家丁通报,说一个叫郑卫的同乡前来拜会。听说是老乡来找自己,长孙顺德很是高兴。郑卫进来,身后的随从奉上见面礼:数百匹绫罗绸缎。长孙顺德一见这些礼物,脸立刻沉了下来,猜到来人必定是有事想让自己帮忙。郑卫可是个聪明人,见面之后,只字不提帮忙之事,只说这些绸缎是自家所产,想让长孙大人为自己宣传下,到时候再拿走。
  
  郑卫刚走,身旁的爱妾就把那些绸缎披在身上比划着,爱不释手。长孙顺德心知肚明,知道这东西郑卫是不会再拿走的了,架不住爱妾的撒娇使性,顺手就把绸缎赏给了爱妾,让她拿去做衣服。
  
  过了几日,郑卫又来拜访。这次不等郑卫开口,长孙顺德就主动询问有何需要帮忙的。郑卫正中下怀,立刻把自己的难处说了出来。原来这郑卫是个商人,名下有许多水磨,但水源不足,想请长孙顺德帮自己通融通融,在郑国渠上开渠引水。长孙顺德一听,心想:这可是违法的事,郑国渠的水主要是保障农田用水,是不允许私自截流的。但一想到那些绸缎已被小妾拿去做了衣服,他的口气变软了下来:“这个,容我考虑考虑。”俗话说,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后来,在长孙顺德多方周旋和包庇下,郑卫如愿以偿。
  
  郑氏一开先例,很多商人效仿,致使沿岸水磨无数,渠水大量流失,不少农田无水灌溉,乡民怨声载道。俗话说,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得知这件事的源头在长孙顺德,唐太宗大怒,决定要严惩长孙顺德,以戒群臣。可是,采取什么方法呢?他久久地思索着……
  
  第二天,文武百官早朝的时候,唐太宗态度严肃地通报了长孙顺德受贿的事。闻听丑事败露,长孙顺德战战兢兢,不知自己该受到什么样的处置?当听到唐太宗一声喝令:“来人!”长孙顺德一下子瘫在地上,无力地闭上了眼睛。他似乎看到刀斧手正提刀执索凶狠地向他走来。朦胧中,忽听太宗大声说道:“长孙顺德受贿数百匹绢,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他家里缺绸缎么!既然他缺绸缎,我们就奖给他绸缎。赐长孙顺德绢五百匹!”还没等他回过神来,只见当差的太监如走马灯似的搬来一摞一摞的绸缎,一股脑地压到他的背上,他欲卸不敢,欲背不能,僵立在那儿。在场的文武官员交头接耳,窃窃私笑,像看把戏一样,对着他指指点点。长孙顺德的脸上是红一阵白一阵,恨不得钻地缝。可是皇命难为,长孙顺德就这样一趟又一趟,低头弯腰,踉踉跄跄地把那几百匹绢背回家。当然了,他可没有傻到真以为唐太宗是要把这些绢“奖”给他的。被狠狠地羞辱了一番之后,他又灰溜溜地把这些绢充了国库。
  
  其实,对于贪官,唐太宗深恶痛绝,认为“贪腐不除,社稷不稳”。“颠罚为奖”的处治方法,看上去“很温柔”很奇葩,却让贪官比“挨刀子”更难受。精神行刑有时候更有震慑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1:49:57 | 查看全部
一举三得的智慧
时间:2016-04-26 作者:未详 点击:2513次
  裴谞是唐德宗时期的人,由于受到宰相元载的排挤,在朝廷没待上几年,便被下放到地方做官,担任过几州的刺史,后来又回到朝廷,担任右金吾将军,在官场经历了几番起起伏伏的裴谞也悟到了一些为人为官之道。
  
  当时因为修建陵墓,朝廷下令禁止屠宰,任何人不得违背。汾阳王郭子仪是朝廷的大功臣,德高望重,权倾一时,炙手可热,被皇帝尊为“尚父”。鉴于以往皇帝被权臣架空的教训,新帝对郭子仪心存芥蒂,始终放心不下。可他家的家奴搞特殊,私自杀羊做菜,破了朝廷的禁令。这事让裴谞知道了,没有给郭子仪面子,赶紧向皇帝打了小报告,弹劾郭子仪。
  
  德宗皇帝当然不会因为这点小事和“尚父”较真,去处理郭府的家奴,但对裴谞的做法却很赏识,认为他“不畏强御”,是个忠臣。
  
  有人就指责裴谞说:“尚父对国家有特殊贡献,你为什么就不能庇护他一下,非要因为这么点小事而弹劾他呢?”裴谞笑了笑说:“您不懂得这里头的奥妙!尚父现在的地位太高,势力太大,皇上刚刚即位,一定会担心尚父有很多党羽,形成了个人派系,对皇权形成威胁,这对尚父来说,是挺危险的事情。现在我拿细小的过失来弹劾尚父,就表示他在朝中没有什么党羽,不会对皇权形成威胁,让皇帝一万个放心。我这样做,弹劾郭公,一方面是为皇上尽了忠,另一方面也保护了大臣,这不是挺好吗?”其实,裴谞还达到了自己的一个目的,他可没说出来:在新皇帝面前表了自己的忠心,取得了新皇帝的信任。
  
  裴谞这一弹劾,既保护了郭子仪,表了自己的忠心,又让皇帝对郭子仪放了心,一举三得,取得了三赢的效果,可谓智慧至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1:50:07 | 查看全部
大将军,小细节
时间:2016-04-24 作者:未详 点击:2416次
  陶侃是晋朝著名的大将军,从军四十载威震疆场,虽然名声显赫,却不仅仅是靠打胜仗赢来的。陶侃为人谦虚谨慎,事无巨细,对生活中的小细节也同样用心。
  
  有一年,陶侃在荆州任刺史,需要造一批战船,陶侃便经常去检查工作。他发现造船时,剩下许多竹头和木屑散乱地扔在地上,于是就吩咐手下人仔细地捡了储藏起来。当时有人不理解,认为堂堂刺史太小气,也有人偷偷取笑刺史大人吝啬。
  
  “后正会,积雪始晴,听事前余雪犹湿,于是以屑布地”。冬季大雪,雪后结冰路滑,陶侃就叫人把木屑取出来铺在路面上,过往行人安全行走,这时嘲笑陶侃的人才明白了刺史的用意。“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后来,桓温伐蜀时,急需造一批大船,结果没有钉船用的竹钉,陶侃听说后,就把储存起来的竹头竹尾拿出来,做成钉子用来造船。
  
  陶侃位及高官,却十分体谅百姓的疾苦,决不允许有人损坏百姓财物。有一次,陶侃外出巡视,发现有人手里拿着一大捆还没有成熟的稻穗。陶侃很严肃地问,你要用这稻穗干什么?“行道所见,聊取之耳”,那个人满不在乎地说,我走在道上看见稻穗,就随便采了一把。陶侃听后大怒,你不种田,却损坏别人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稻田。然后叫人把他抓起来,用鞭子狠狠抽了一顿。
  
  当官免不了有送礼的,陶侃不同于别人,他是有礼必收。“有奉馈者,皆问其所由,若力作所致,虽微必喜,慰赐参倍”。有人送来礼品,他先是询问这物品是怎么来的,如果是送礼者自己劳动所得的,陶侃就高兴地收下,即使很微小也高兴,比如一块家织布,一篮果蔬等。然后,他给予送礼者安慰赏赐的东西则多出数倍。但是,如果送礼者的东西来路不明,或者不是劳动所得,他就很严厉地斥责,并退还送来的礼品。久而久之,许多不怀好意的人不敢再登门送礼。
  
  大将军却注重小细节,而小细节里却能诠释出真正的人品。盛名之下的陶侃,从不居功自傲,而是谦虚自律勤俭节约,总是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时人曾用“机神明鉴,清廉勤政”八个字概括了他的一生。深受将士和百姓们爱戴的陶侃,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