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1:53:53 | 查看全部
瀑布的智慧
时间:2016-03-18 作者:未详 点击:2313次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人类书写的千年智慧,有时竟比不上大自然一次慷慨给予的启迪。在安顺观黄果树瀑布,看滔滔河水从高处飞泻下来,像无数大大小小的银龙从天而降,那么有气势,有风姿,突然明白了《易经》中的一句爻辞“上九,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这句爻辞说的是龙飞升到九天之后,无法再往高处飞升,便只剩下两种可能:其一是原地不动,其二是下落。原地不动难以做到,所以往往只能选择第二种情况——离开显赫而崇高的位置。
  
  明白盛极而衰之道而知进退也被老子视为人生的智慧,春秋末期的名士范蠡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周景王二十四年,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战争,吴王阖闾阵亡。周景王二十六年,阖闾的儿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决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5000兵卒逃入会稽山。在勾践穷途末路之际。范蠡投奔越国,为勾践出谋献策。范蠡被拜为上大夫后,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三年后归国,范蠡访到才貌双绝的西施,运用“美人计”里应外合,终于使越国雪耻灭吴。在举国欢庆之际,范蠡却携西施泛舟江湖,悄然隐退。他辗转来到齐国,改名为鸱夷子皮,意思是说自己就像盛酒的革囊,用起来可以很大,收起来可以很小,能随机应变把握命运。范蠡在齐国经商,很快就获利千万。齐人推举他做了国相,可是才过了三年,他再次激流勇退,归还了相印,散发了家产,搬迁到陶定居,自称陶朱公。定居陶后,他不仅经商,还养鱼,没几年,又获利巨大。当地民众尊陶朱公为财神,乃中国儒商之鼻祖。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纵观范蠡的人生,无论是治国还是齐家,是从政还是经商,他都能游刃有余,在云诡波谲的时代掌控自己的命运。与范蠡一同辅佐勾践的重臣文种就是另一番命运:他在越国灭吴后没有听从范蠡的劝告离开越国,不幸被勾践赐剑自绝,应了范蠡的预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范蠡具有名士风流的魅力,这当然不仅仅是指他在功成身退后携得西施美人归,而主要是说他的人生表现出一种进退有度的艺术格调。如同一位与命运博弈的高手,范蠡运筹着自己的人生,并且每一次都稳操胜券。范蠡两次辞去高官,通行的说法是为了避祸。当然,范蠡洞悉了勾践嫉贤妒能,“可与共患难,不可共安乐”,但以范蠡的智谋与勾践周旋,勾践恐怕不是他的对手。范蠡在辅助勾践成就霸业后选择离开,其实另有着更深层的心理动因:如果范蠡继续留在越国,官位已封顶,政绩也达到顶峰,已没有什么发展空间,因此他另辟蹊径,转移商场,再显英雄本色。后来他放弃齐国国相的地位和万贯家财来到陶,也是同样的道理。一方面为了避免他人的嫉妒和觊觎,另一方面为事业的发展开辟新天地。
  
  细细思量,范蠡一次又一次将自己从高位降落到平地,与瀑布的降落何其神似,都蕴含着人生的大智慧——瀑布甘于居下,是有进取精神的,它在降落的同时也在积蓄势能,为奔向前程提供动力;而范蠡主动辞官,散发家产,也是以退为进,为才能的施展腾挪出更广阔的空间。对范蠡而言,权力和金钱并非他生活的目的,他的目的是追求一种不断超越自我的成就感。因此他需要一种将自己的才华和潜能充分调动起来的环境,这促使他在越国濒临灭亡之际投奔勾践,在功成名就之时又洒脱地放弃已经拥有的资本从头再来。在瀑布和范蠡身上,印证了这样的道理:退,其实也是一种智慧,一种超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1:54:03 | 查看全部
千两黄金的福报
时间:2016-03-13 作者:未详 点击:2333次
  有一个青年,二十岁的时候,因为没有饭吃而饿死了。
  
  他到了阎王爷面前,阎王从生死簿上查出,这个青年应该有六十岁的年寿,他一生会有一千两黄金的福报,不应该这么年轻就饿死。
  
  阎王心想:“会不会是财神把这笔钱污掉了呢?”于是把财神叫过来质问。
  
  财神说:“我看这个人命格里的文才不错,如果写文章一定会发达,所以把一千两黄金交给文曲星了。”
  
  阎王又把文曲星叫来问。
  
  文曲星说:“这个人虽然有文才,但是生性好动,恐怕不能在文章上发达,我看他武略也不错,如果走武行会较有前途,就把一千两黄金交给武曲星了。”
  
  阎王再把武曲星叫来问。
  
  武曲星说:“这个人虽然文才武略都不错,却非常懒惰,我怕不论从文从武都不容易送给他一千两黄金,只好把黄金交给土地公了。”
  
  阎王再把土地公叫来。
  
  土地公说:“这个人实在太懒了,我怕他拿不到黄金,所以把黄金埋在他父亲从前耕种的田地里,从家门口出来,如果他肯挖一锄头就挖到黄金了。可惜,他的父亲死后,他从来没有挖过一锄头,就那样活活饿死了。”
  
  最后,阎王判了“活该”,然后把一千两黄金缴库。
  
  这是一个流行的民间故事,里面含有非常深刻的寓意,是说一个人拥有再大的福报和文才武略,如果不肯踏实勤劳地生活,都是无用的。
  
  另一个寓意是,对于肯去实践的人,每一步、每一锄头都价值一千两黄金。如果不去实践,就是埋在最近之处的黄金也看不到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1:54:12 | 查看全部
“放”的禅语
时间:2016-03-09 作者:未详 点击:3142次
  新来的小沙弥,对什么都好奇。秋天,禅院里红叶飞舞,小沙弥跑去问师父:“红叶这么美,为什么会掉呢?”
  
  师父一笑:“因为冬天来了,树撑不住那么多叶子,只好舍去。这不是‘放弃’,是‘放下’!”
  
  冬天来了,小沙弥看见师兄们把院子里的水缸扣过来,又跑去问师父:“好好的水,为什么要倒掉呢?”
  
  师父笑笑:“因为冬天冷,水结冰膨胀,会把缸撑破,所以要倒干净。这不是‘真空’,是‘放空’!”
  
  大雪纷飞,厚厚的,一层又一层,积在几棵盆栽的龙柏上,师父吩咐徒弟合力把盆搬倒,让树躺下来。小和尚又不解了,急着问:“龙柏好好的,为什么弄倒?”
  
  师父脸一板:“谁说好好的?你没见雪把柏叶都压塌了吗?再压就断了。那不是‘放倒’,是‘放平’,为了保护它,让它躺平休息休息,等雪霁再扶起来。”
  
  天寒,香火收入少多了,连小沙弥都紧张,跑去问师父怎么办。“少你吃?少你穿了吗?”师父瞪一眼:“数数!柜里还挂了多少衣服?柴房里还堆了多少柴?仓房里还积了多少土豆?别想没有的,想想还有的;苦日子总会过去,春天总会来。你要放心。‘放心’不是‘不用心’,是把心安顿。”
  
  春天果然跟着来了,大概因为冬天的雪水特别多,春花烂漫,更胜往年,前殿的香火也渐渐恢复往日的盛况。师父要出远门了,小沙弥追到山门:“师父您走了,我们怎么办?”
  
  师父笑着挥挥手:“你们能放下、放空、放平、放心,我还有什么不能放手的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1:54:21 | 查看全部
能大能小
时间:2016-03-05 作者:未详 点击:2843次
  一位信者问无德禅师道:“同样一颗心,为什么心量有大小的分别?”
  
  禅师并未直接作答,告诉信者道:“请你将眼睛闭起来,默造一座城垣。”
  
  于是信者闭目冥思,心中构想了一座城垣。
  
  信者:“城垣造毕。”
  
  禅师:“请你再闭眼默造一根毫毛。”
  
  信者又照样在心中造了一根毫毛。
  
  信者:“毫毛造毕。”
  
  禅师:“当你造城垣时,是否只用你一个人的心去造?还是借用别人的心共同去造呢?”
  
  信者:“只用我一个人的心去造。”
  
  禅师:“当你造毫毛时,是否用你全部的心去造?还是只用了一部分的心去造?”
  
  信者:“用全部的心去造。”
  
  于是禅师就对信者开示道:“你造一座大的城垣,只用一个心;造一根小的毫毛,还是用一个心,可见你的心是能大能小的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1:54:30 | 查看全部
管仲的“忽悠”
时间:2016-03-04 作者:未详 点击:2382次
  有一年,齐国军粮出现短缺。齐桓公忧心忡忡地对大臣管仲说:“你一向足智多谋,你能不能想个法子,在不增加百姓赋税的前提下,为国库筹备足够的军粮呢?”“这好办!”管仲胸有成竹地点了点头说,“前几天,北郭有个人,挖地时挖出来一只龟,这只龟就值五百亩地的粮食。我去把那只乌龟弄回来就行了。”齐桓公不知道管仲的葫芦里要卖什么药,但他相信管仲的智慧,便没多说什么,任由管仲行动。
  
  第二天,管仲派出十乘车的使团,浩浩荡荡前往那个人家,赐给他官帽一顶后,便一路敲锣打鼓,把那只龟给“请”了回来,供奉在寺庙前的大台上。白天杀了四头牛祭祀它,晚上派百名士兵把守。众人大惑不解,一只乌龟何以受此隆重的礼遇?管仲就宣称:这只龟是东海海神的儿子,是无价之宝,谁要拥有了它,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这下,举国上下都沸腾了,那只乌龟也被越传越神乎。后来,齐国出兵攻打孤竹,管仲打听到齐国的首富丁家,粮食够大军吃五个月。于是,他就去找丁家老爷,说要把那只乌龟抵押给他,换他的粮食。丁家老爷受宠若惊,赶紧收了那只龟回家供着,而齐军出征孤竹的粮食问题就这么解决了。
  
  齐桓公听说了此事,哈哈大笑:“管仲你真能忽悠啊,一只无用的乌龟竟让你忽悠来数万担粮食!”管仲嘿嘿笑道:“大王,这个世间如果没有盲从、贪心之人,小臣上哪儿去忽悠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1:54:41 | 查看全部
没有钱,还有什么可以布施
时间:2016-03-04 作者:未详 点击:2273次
  一个人跑到释迦牟尼佛面前哭诉。
  
  “我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成功,这是为什么?”
  
  佛告诉他:“这是因为你没有学会布施。”
  
  “可我是一个穷光蛋呀!”
  
  “并不是这样的。
  
  一个人即使没有钱,也可以给予别人七样东西:
  
  第一,颜施,你可以用微笑与别人相处;
  
  第二,言施,对别人多说鼓励的话、安慰的话、称赞的话、谦让的话、温柔的话;
  
  第三,心施,敞开心扉,诚恳待人;
  
  第四,眼施,以善意的眼光去看别人;
  
  第五,身施,以行动去帮助别人;
  
  第六,座施,乘船坐车时,将自己的座位让给他人;
  
  第七,房施,将自己空下来的房子提供给别人休息。”
  
  佛最后说,“无论谁,只要有了这七种习惯,好运便会如影随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1:54:53 | 查看全部
附耳轻说
时间:2016-03-01 作者:未详 点击:1736次
  韩国的古书,说过一个小故事。一位名叫黄喜的相国,微服出访,路过一片农田,坐下来休息,瞧见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农夫,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呢?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附在黄喜的耳朵边,低声细气地说,告诉你吧,边上那头牛更好一些。
  
  黄喜很奇怪,问,你干吗用这么小的声音说话?
  
  农夫答道,牛虽是畜类,心和人是一样的。我要是大声地说这头牛好或那头牛不好,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来我的评论,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很难过……
  
  由此想到人,人们常常以为只有批评才须注重场合,若是表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形下都是适宜的。其实,这也是一个误区。
  
  批评和表扬的主要驰骋疆域,应该是人的力量可以抵达的范围和深度。它们是评价态度的标尺而不是鉴定天资的分光镜。不宜的批评和表扬,如同太冷的冰水和太热的蒸气,都会对我们的精神造成破坏。
  
  山野中的一个农夫,对他的牛,都倾注了那样淳厚的爱心。人比牛更加敏感。因此无论表扬还是批评,让我们学会附在耳边,轻轻地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1:55:02 | 查看全部
以谎识谎
时间:2016-02-22 作者:未详 点击:3078次
  李靖是唐初著名的军事家,在与突厥征战中屡获奇胜,为唐王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也因此遭到了小人的陷害。
  
  在他担任岐州刺史期间,有人给唐高祖李渊递交了一份状纸,告发李靖想谋反,并列举了大量罪证。唐高祖李渊看到后信以为真,立即命令御史刘成前往岐州缉拿李靖归案。
  
  御史刘成非常了解李靖,知道他是个忠贞不二的人,决不会有叛逆之心,但是,在那个年代,要想证明一个人冤枉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皇帝李渊已经做出有罪推论的情况下。明知是诬告,但却一时想不出为李靖辩白的办法,刘成心里非常着急。
  
  情急之下,刘成只好请求与原告同行,想看看这位诬告之人一路上会不会露出什么破绽,顺便可以随时掌握情况。
  
  一路上,这位诬告者行事十分小心,想要找出破绽十分困难。于是,刘成一到歇脚的时候就翻开这封诬告者编造出来的状纸,想从中找出蛛丝马迹。一天,他再次打开状纸研究状纸上列举李靖谋反的每一条“罪证”。看着看着,刘成忽然心中一亮,既然是诬告者自己编造出来的,如果再复述一遍就有可能出现前后不合的地方。何不利用这一点抓住诬告者的把柄呢?
  
  于是,刘成命人马立即上路,半天也没歇脚,正当所有人都累得满头大汗时,刘成忽然惊慌失措地对告状人说:“不好了,不好了,你写的那份状纸由于助手玩忽职守丢掉了。”然后立即拿起鞭子抽打主管行李的人。
  
  丢了状纸咋办?寻找状纸已是不可能,于是御史亲自找到告状之人道歉,并请告状者再写一份。无奈之下,告状者只好照办。
  
  告状之人写好后立即交到刘成手里。拿到新的状纸,刘成立即拿出那份所谓已经丢掉的原状进行对比,果然不出所料,两份状纸错漏百出,出入很大。于是,刘成马上调头回京将此事上奏李渊。李渊知情后大怒,立即召诬告者问罪。就这样,一场诬告阴谋败露,李靖将军有惊无险。
  
  以谎识谎,看似荒诞,却不失为一种良策。生活中,面对一些看似无法破解的难题,我们不妨打破原有思维,从侧面入手,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1:55:13 | 查看全部
虾子借眼睛
时间:2016-02-21 作者:未详 点击:3218次
  很久很久以前,虾子本是没有眼睛的。蚯蚓呢,眼睛晶莹剔透,美丽绝伦。那时,它们比邻而居,虾子住在浅浅的水草间,蚯蚓住在河漫滩。它们相互帮衬着,一直相安无事,活得悠闲自在。直到夏日里,来了新邻居蝎子。
  
  蝎子望着水中细皮嫩肉的虾子,心想要好好美餐一顿。可自己是个“旱鸭子”,捉不到虾子,顶多是望梅止渴。蝎子想到了一个借力打力的妙招。于是,它对着虾子叫道:“嗨,朋友!岸上的世界好精彩,你该上来看一看。不然,岂不白白瞎了你那美丽修长的腿儿?”
  
  虾子一脸窘状:“我没有眼睛,风景就是再美,也欣赏不到啊!”
  
  “你可以向你的好朋友蚯蚓借啊!”蝎子早有所料,极力游说虾子,“到了岸上,一切美景尽收眼帘,你瞧这煦暖的阳光,你听这和煦的风声,一切都是这么美好!”
  
  虾子动了心。它向蚯蚓借来了眼睛,爬上了河岸。蝎子早就听说虾子的两只钳子锋利无比,只好隐忍不发。它懂得,自己有的是时间和耐力。
  
  虾子在蝎子甜言蜜语的鼓动下,距离河水越来越远。很快,疲惫不堪的它倒在了欣赏风景的途中。此时,蝎子再没了友善,露出了狰狞的面目。虾子幡然悔悟,可惜为时已晚,它带着对蚯蚓的愧疚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后来,人们烹饪虾子时每每见其露出红色,据说就是虾子的羞愧和悔恨造成的。蚯蚓呢,祖祖辈辈成了真正的瞎子,每到夏夜,悲从中来,哀鸣不已。
  
  世上,骗人的甜言蜜语极具诱惑力,伤人于无形。一旦为甜言蜜语所蒙蔽和左右,人们往往就会犯有眼无珠的错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1:55:25 | 查看全部
心境与界境
时间:2016-02-19 作者:未详 点击:3141次
  一位智者与一位禅师是知心朋友。
  
  一天,他俩相约一起去爬一座高山。他俩从清晨开始攀登,花了大半天时间才登上那高耸入云的高山。
  
  站立山顶,智者望着山清水秀的风景,感慨万端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现在才切实感觉到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心境了。”
  
  禅师说道:“老弟,你就永远留在这里吧。我可要悠然下山去了,到山下去享受自己美好的生活。”
  
  智者问道:“兄长,你这是什么意思?”
  
  禅师说道:“人生在世,奋发向上是每个人美好追求的动力,但是人处在人生的顶端时却有三种不同的选择。”
  
  智者问道:“哪三种不同的选择呢?”
  
  禅师说道:“一种选择是不知天高地厚,总是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还不断地渴望登到天上去,结果却摔得粉身碎骨;一种选择是呆在顶端,留恋顶处的美妙风光,只好处处慎微慎行,此地却是高处不胜寒、曲高和寡、危然而生;一种是有自知之明、预知之智、安然之慧的选择,知道天上有天、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明晓自己人生的顶点在哪里、落点在何地,此种选择者心境开阔、界境明晰,索之有道、求之有度,最终会生活安然、人生大成。”
  
  智者说道:“心境广阔,界境明然,才能拥有惠美大成人生。”
  
  禅师会然笑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