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1:50:17 | 查看全部
装在心里的镜子
时间:2016-04-22 作者:未详 点击:3272次
  《世说新语》中记载,西晋时,有一个叫周处的人,年少时横行乡里,与山中虎、水中蛟并称三害。有人劝说他杀虎斩蛟,其实是希望三害余一。他杀死虎后,入水斩蛟几日不回。乡人以为他已死,正敲锣打鼓欢庆呢,他回来了。这时他才省悟,明白自己以往是多么荒唐。于是立志改过,征战沙场,最终成为忠臣孝子,名扬四海。
  
  电视新闻中,演艺界某明星因为吸毒被抓,面对摄像头和话筒,他恨不得地上有个缝好钻进去。
  
  昔日风光无限,今日羞于见人。平时不知约束自己,恣意妄为,别人拿来镜子时,才知道自己多么丑陋。可惜已追悔莫及。
  
  曾看到央视一则报道,一个小偷,在车站偷了女大学生高春娜的钱包,在目睹高春娜勇斗抢劫犯的壮举后,深为惭愧,根据钱包里的证件地址,把钱包原物寄回,并附上一封信,落款是“一个曾经学坏的小偷,现在要立志学习的中学生”。我相信,这个良知未泯的中学生,会走好以后的人生之路。
  
  孔子说“知耻近乎勇”,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可能不做错事、不说错话,唯有以耻为镜,看到自己的不足,勇敢面对,才能不断上进。
  
  不同的人,镜子的高低不一样。有的人被绳之以法才对镜知耻,有的人以高尚者为镜而知耻,还有一些人,心中始终悬着一面道德之镜,时时揽镜自照,一动私念,便感羞愧,偶有过错,便自责不已,甚至不算是过错的事,也深为羞惭。
  
  东晋明帝司马绍,有一次向大臣询问司马氏得天下的原因。当听到司马氏当初是如何诛夷士族,树立亲信,杀曹爽夺天下之事时,以手覆面,伏在床上,惭愧不已:“如果真是这样,国运如何能长久啊!”
  
  东晋简文帝司马昱,有一次,他看到田里绿油油的庄稼不认识,问是什么草,左右答是稻。简文帝面红耳赤。回来后,三天不敢见人,说:“哪有靠稻米养活着,却不认识禾苗的人啊!”也许他还想到靠百姓养活却不识百姓疾苦,这实在是一种羞愧。
  
  这两位皇帝:一个为先人的不仁不义而耻,不强辩,不粉饰;一个为自己的无知浅薄而愧。虽然他们在位的时间不长,但历史评价不低,这与他们的知耻应当有很大关系。
  
  常以人为镜、以史为镜,才能明辨是非,有所为,有所不为,活得有尊严、有气节。在知耻者的心中,总有一些东西是做人的根本,是亵渎不得的。
  
  有草名含羞,人岂能无耻?莫让别人拿镜子照你,要主动在心里为自己装一面道德之镜,时时拂拭,莫使染尘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1:50:29 | 查看全部
鹰与蜣螂
时间:2016-04-20 作者:未详 点击:1700次
  鹰在追一只兔子。
  
  兔子看见没有什么人可以救它,只是恰巧看到一只蜣螂,便求它援助。蜣螂鼓励兔子别怕,它见鹰将要到来,便请求鹰不要抓走向它求救的那兔子。但是鹰因为蜣螂很小,看不起它,就在它的眼前把兔子吃掉了。
  
  自此以后,蜣螂深以此为憾,它便不断地去守候鹰的巢,只要鹰生了卵,它就高高地飞上去,把鹰卵推滚出来,将它打碎。
  
  鹰到处躲避,直至后来飞到宙斯那里去(因为它是属于宙斯的神鸟),请求宙斯给它一个安全的地方可以养育儿女。宙斯许可它在自己的膝上来生产。
  
  蜣螂知道了这件事,它做了一个粪团,高飞上去,到达宙斯的上面,把这落在它的膝上。宙斯想要拂落那粪,便站了起来,不觉把鹰的卵都掉了下来。自此以后,据说在蜣螂出现的时节,鹰是不造它的巢的。
  
  这故事教人不要看不起人,因为没有人是这样无用的,脸上被涂了泥而不作报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1:50:39 | 查看全部
三境界与三层楼
时间:2016-04-16 作者:未详 点击:3084次
  一个小沙弥,出家修行多年,一直没有开悟,他相当痛苦烦恼。一天夜晚,小沙弥去拜见老方丈,向老方丈诉说自己内心的苦楚纠结。
  
  老方丈对小沙弥问道:“徒儿,你知道人生三境界吗?”
  
  小沙弥请教道:“师父,人生有哪三境界呢?”
  
  老方丈说道:“第一境界是求。世人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觉得物质追求是生活的动力,一辈子都被物质假相迷惑所困,以为有了充足的物质,就能得到人生的全部美好幸福;不少人都倾尽一生的精力去追求财富名利欲望,身体消亡的那一刻也没弄明白自己为何而来,应该回归何处,这一世都等于白来。世间大部分人活在这个境界中。第二境界是缘。一些人在物质丰富之时,发现物质只能带给人们一些快乐、一些美好;物质并非能够带给人们全部美好幸福。尤其在物欲横流之时,人们内心常常会充满多愁善感、苦闷迷惘、忧悒伤痛,却不知道如何消解排遣。一些人开始了内心精神的求索,寻求内心精神的宁静、安逸,逐步脱离部分物质控制,有意识地选择放下一些外在物质的东西,开始回归到身体本质层面,明白身体是修行的根基,生命是人生之本,开始珍爱自己、珍爱周围亲近的人,花费精力去修复还原自我的身体和心灵。这些人已经懂得了回归生命,进入到生命的本源。世间少数人活在这个境界中。第三境界是舍。一些人在内心精神修行中,上升到灵性境界,终于悟到一切遇到的人,一切创造的事,一切经历的情,都是为了帮自己完成这一世的修行圆满,每个与自己有缘者都是自己生命的贵人。无论好与坏、对与错,看清了自己经历的一切痛苦都来自头脑的判断分别,人再也不为一切所困扰,没有了执着、痛苦,懂得调控情绪,意识与身体逐渐完整合一,体会到了所谓真正的幸福和快乐所在,心灵开始成长、成熟,知道创造奉献比索取拥有更美好幸福,明了感恩回报是人生最美的幸运与幸福,明白创造奉献、惠泽众生、造福众人才是人生最美好的幸福之道,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世间极少数人才能达到人生最高境界。”
  
  小沙弥听了老方丈这番话,有所开悟道:“师父,你是说人生的境界越高,内心就越宁静,精神就越崇高,灵魂就越高尚,人生就会美好幸福。”
  
  老方丈说道:“徒儿,你知道人生还有三层楼吗?”
  
  小沙弥问道:“师父,人生有哪三层楼呢?”
  
  老方丈说道:“人生有三层楼:第一层楼是物质生活,第二层楼是精神生活,第三层楼是灵魂生活。具有第一境界的人居住在第一层楼,具有第二境界的人居住在第二层楼,具有第三境界的人居住在第三层楼,人生的三层楼与人生的三境界都是互相对应的。你知道自己居住在哪层楼吗?”
  
  小沙弥说道:“我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境界?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也不知道自己心住在哪层楼?”
  
  老方丈说道:“这就是你迷惘不悟的根源呀!徒儿,只有明智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身处何境界,才能定位自己、求索人生,才能完善自己、成就人生。只有明智自己到底是谁,自己心住在哪层楼,才能有效地修行自己、造就人生。只有真正地明智人生,觉悟人生,定位人生,修行人生,努力人生,奋斗人生,才能创造大成人生。”
  
  小沙弥瞬间开悟——只有明智人生,觉悟人生,定位人生,修行人生,努力人生,奋斗人生,才能创造大成人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1:50:50 | 查看全部
宁赢拒从
时间:2016-04-13 作者:未详 点击:1939次
  春秋战国时期,晋襄公手下有个大臣叫阳处父。此人平时喜欢高谈阔论,又好自以为是地教训他人,摆出一副有知识和学问的样子。
  
  有一次,晋襄公派他到其他诸侯国访问,回来的时候路过鲁国的宁城。

  宁城有个叫宁赢的人,跟他交谈后,认为他非常有学问,打算陪他一起同行。可是,走了几天后,宁赢却离开阳处父独自一人回家了。宁赢的妻子见他回来,感到很纳闷儿,便问他为什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宁赢回答:“我同阳处父这个人相处几天后,发现他这个人就像一棵树,花虽然开得好看,可就是不结果子。”

  宁赢叹了口气,颇为感慨地说:“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

  宁赢的妻子问:“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呢?”

  宁赢解释道:“阳处父这个人说起话来是滔滔不绝,头头是道,口若悬河,开始接触时感觉他非常有学识,容易产生好感,让人佩服;但是接触时间长了之后,发现他这种人其实是华而不实的,没真才实学。时间一长这种人就会露底,露底了别人定会怨恨他,积怨多了,我再跟着他,不仅不能得到好处,还可能会受到牵连。所以,我就提前回来了。”宁赢的妻子听了点点头。
  
  事实正如宁赢所说的那样,一年后,阳处父因为说话华而不实被人杀了。
  
  一个人结交朋友,特别是选择哪一类人作为朋友至关重要。
  选对了是一辈子的幸福,选错了是一种灾难,甚至还会跟着丢掉性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1:51:00 | 查看全部
今是里有昨非
时间:2016-04-12 作者:未详 点击:1797次
  徒弟去见师父:
  
  “我终于悟了!觉得‘今是而昨非’,以前的几十年,我全错了,可以再也不去想,只当那段日子根本不存在。”
  
  “嗯。”师父说,“好极了!明天到山下的花店,买一把晚香玉来,要直直地去,不必绕路。”
  
  “但不绕路就得经过风化区呢!”徒弟急着说。
  
  “你去买花就是了。”师父挥挥手。
  
  花买回来了,一入晚,馨香就四面泛滥,整个屋子都芬芳了。
  
  “是照我嘱咐的,去那家花店买的吗?”师父问。
  
  “是。”
  
  “经过了风化区吗?”
  
  “经过了,过了两次。”
  
  “你不是去买花吗?怎么到了风化区呢?”师父眼里闪出寒光。
  
  “但是不经过那个风化区,就买不到花。”徒弟急忙解释。
  
  “过那种脏地方,花还能香吗?”
  
  “香,香!您没闻到吗?比刚买的时候还香呢!”
  
  “这就是了。你不经过以前那段日子,哪里能有今天。甚至可以说,你没有迷失的痛苦,哪能有寻得的欢喜?过去的虽然过去了,但永远有那段过去,你不能不承认它的存在。只是而今你虽然出于污泥,却能成一朵莲花罢了。”师父露出慈颜:“觉今是而昨非,虽然是悟,却不是大悟。大悟就无所谓‘昨非’了,‘今是’里有‘昨非’呀!”
  
  没有一朵莲花,能否定污泥。
  
  没有一个今天的果实,能否定昨天的种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1:51:11 | 查看全部
与人为善
时间:2016-04-10 作者:未详 点击:4122次
  春秋时,赵宣子见一个人卧在桑树下,因为饥饿,都站不起来了。

  赵宣子就给了他一些食物。那人拜谢收下了,却不吃。

  赵宣子很奇怪,问他为何不吃?

  那人答道,要留给家中老母吃。赵宣子赞赏这人的孝心,就给了他一大块牛肉和一些钱。
  
  两年后,晋灵公派了一批刺客追杀赵宣子。

  一刺客追上赵宣子,一照面,惊道:“竟然是您,请让我代您死吧。”

  赵宣子问:“义士何人?”

  刺客说:“我就是您救过的桑下饿人。”说完,转身与追来的刺客搏斗而死,赵宣子得以逃脱。
  
  当年,无论是赵宣子还是桑下饿人,都不会想到日后的搭救。

  有些人为别人做了些事情,就总想着要回报。
  似乎觉得这样才不亏。
  如果没有得到预想的回报,就觉得人心叵测,甚至发誓再也不与人为善。
  
  也许忽然有一天,那个当年没有给你对等回报,你单方面已经绝交的人,向困境中的你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援助之手。因为在他的眼中,你早已成了他一辈子的朋友。
  
  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英谚“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余香留存,一生受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1:51:24 | 查看全部
输赢之间
时间:2016-04-08 作者:未详 点击:3198次
  和尚上山砍柴归来,在下山路上,发现一个少年捕到一只蝴蝶捂在手中。少年看到和尚说,和尚,我们打个赌怎么样?
  
  和尚问如何赌?
  
  少年说,你说我手中的蝴蝶是死的还是活的。你说错了,你那担子柴就归我了。
  
  和尚同意。说,你手上的蝴蝶是死的。
  
  少年哈哈大笑,说,你说错了。少年把手分开,蝴蝶从他手里飞走了。
  
  和尚说,好!这担子柴归你了。说完,和尚放下柴,开心走了。
  
  少年赢得一担柴,高高兴兴挑回家,把详情告诉了父亲。父亲是位参禅悟道的居士。他听儿子说完,伸手给儿子一巴掌。说,你啊!你真赢了吗?你输也不知道怎么输的啊!父亲让少年担起柴,到寺院给和尚送去。
  
  少年的父亲看到和尚,说,师父啊!我家孩子得罪了师父,请师父原谅,柴我给您送回来了。少年疑惑不解。
  
  少年的父亲对少年说,师父说蝴蝶死了,你才会放了蝴蝶,赢得一担柴。可是师父赢的却是你的慈悲。
  
  和尚把柴收下,说,阿弥陀佛。你用这担柴,把你的慈悲换回去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1:51:33 | 查看全部
高与远
时间:2016-04-07 作者:未详 点击:2460次
  禅院聚集了许多青年学僧,正在寺院围墙上,草拟一幅龙争虎斗的壁画。画中,龙在云端盘旋,正作势往下冲;虎盘踞山头,作势欲扑。虽然已修改多次,学僧们总认为画得动感不足。
  
  恰巧无德禅师从外面回来,学僧们就请禅师对这幅壁画发表一下意见。无德禅师仔细观看后,说:“画得很好!但是,龙与虎的特性没有掌握住。龙在攻击前,头会向后退缩;虎要上扑时,头必然会向下压低。”
  
  学僧们欢喜受教,齐声说:“老师真是一语道破,原来我们不仅将龙头画得太向前,而且虎头也抬得太高,怪不得总觉得动感不足。”
  
  无德禅师于是借机教导学僧们:“为人处世的道理也一样,必须退一步准备之后,才能冲得更远;谦卑地反省之后,才能登得更高。”
  
  至此,学僧们似有所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1:51:43 | 查看全部
善恶只在一念间
时间:2016-04-05 作者:未详 点击:3583次
  一位老僧坐在路旁,双目紧闭,盘着双腿,两手交握在衣襟之下,陷入沉思。
  
  突然,他的冥思被打断。打断他的是武士嘶哑而恳求的声音:“老头,告诉我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
  
  老僧毫无反应,好像什么也没有听到。但渐渐地他睁开双眼,嘴角露出一丝微笑。武士站在旁边,迫不及待,犹如热锅上的蚂蚁。
  
  “你想知道天堂和地狱的秘密?”老僧说道,“你这等粗野之人,手脚沾满污泥,头发蓬乱,胡须肮脏。剑上铁锈斑斑,一看就知道没有好好保管。你这等丑陋的家伙,你娘把你打扮得像个小丑,你还来问我天堂和地狱的秘密?”
  
  武士恶狠狠地骂了一句,然后“刷”地拔出剑来,举到老僧头上。他满脸血红,脖子上青筋暴露,就要砍下老僧的人头。
  
  利剑将要落下,老僧忽然轻轻地说道:“这就是地狱。”
  
  霎时,武士惊愕不已,肃然起敬,对眼前这个敢以生命来教导他的老僧充满怜悯和敬意。他的剑停在半空,眼里噙满了感激的泪水。
  
  “这就是天堂。”老僧说道。
  
  顿悟:善恶常在一念之间。一切恶念、恶言、恶行,对于自己和他人都是地狱;一切善念、善言、善举对于自己和他人都是天堂。如果人人都能弃恶从善,即使是地狱也能成为天堂。
  
  因此,每个人都要静坐常思己过,经常检点审视自己的内心,摒除心中的恶念,放弃伤人的恶言、恶行。让自己的心灵纯净,才会得到内心的真正平静和安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1:51:54 | 查看全部
三棵树的梦想
时间:2016-03-31 作者:未详 点击:8992次
  从前,有三棵树,它们都有各自的梦想。第一棵树想成为一只聚宝盒,里面装着金银珠宝等世界上一切珍贵的东西。第二棵树想被建造成一艘雄伟的大船,上面载着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第三棵树想长成世界上最高的一棵树,这样便能离上帝更近。
  
  许多年过去了,来了一群伐木工。第一棵树被砍倒,伐木工说:“这棵树看上去很结实,我要把它卖给木匠。”这是一个好消息,因为木匠会做聚宝盒。第二棵树被砍倒,伐木工说:“这棵树看上去很结实,我要把它卖给船厂。”这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船厂会做大船。第三棵树看到伐木工走近自己的身边时,非常害怕,因为只要伐木工将它砍倒,就意味着它的梦想破灭了。但是,它还是被砍倒了,伐木工说:“我暂时还没有想到用它干什么,先砍倒再说吧。”
  
  第一棵树和第二棵树有没有梦想成真呢?第一棵树被木匠做成了马槽,用来装马的饲料。第二棵树被船厂做成了渔船,用来给渔民出海打鱼。它们的结局和第三棵树一样,离梦想很远。
  
  然而,有一天,马槽边来了两个人,是一对夫妻,女的生下了一个男孩,男孩无处安放,就放在了马槽里。第一棵树忽然明白,对这对夫妻而言,男孩便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物。
  
  几年后,有几个人爬上了搁置在海边的渔船。从他们的谈话中,第二棵树了解到,这些人当中有一个是刚刚打了败仗的国王。因为有了这条渔船的相救,后来国王东山再起,成为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之一。
  
  而第三棵树则在当地建教堂时被做成了十字架,教堂是人世间离上帝最近的地方。
  
  当梦想偏离了我们预先设计的路径时,别心灰意冷,因为有时梦想会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变为现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