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2:06:37 | 查看全部
金壶里的格言
时间:2015-11-09 作者:未详 点击:1308次
  晏婴是我国春秋时的政治家,齐国三朝卿相。晏婴头脑机敏,能言善辩,勇义笃礼。他内辅国政,屡谏齐王,竭心尽力拯救内忧外患的齐国。有一次,晏婴和景公及群臣到故纪国的纪地游览,手下人无意中捡到了一个精美的金壶,送给景公。以求获得景公的赏识。
  
  景公得到金壶很是喜欢,拿在手里细细把玩。这时景公发现金壶里面还刻着“食鱼无反,勿乘驽马”八个大字。于是他自认为很聪明的老毛病又犯了,很是认真地说:“吃鱼不吃另一面,是因为讨厌鱼的腥味;骑马不骑劣马,是嫌它不能跑远路。”众人无不随声附和,赞叹景公理解深刻。
  
  晏婴在一旁默然良久后说道:“臣觉得这八个字里面包含的是治国的道理。‘食鱼无反’是告诫国君不要过分压榨百姓;‘勿乘驽马’是告诫国君不要重用那些无德无才的人。”景公有些不服,反问道:“纪国既然有这么好的名言,为什么还亡国了呢?”晏婴答道:“臣听说,好的名言应该高悬于门上,牢记不忘,并且要去做。纪国却把名言放在壶里,不能经常看见,更不会去做,能不亡国吗?”景公若有所悟,频频点头。并对随从的大臣们说:“大家要记住金壶里的格言。”
  
  晏婴这一句:“好的名言应该高悬于门上,牢记不忘,并且要去做。”不仅仅言简意赅,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一位臣子的忠义情怀。正所谓“言为心声”,试想在晏婴的内心深处如果没有一种为国为民的胸怀,又怎么能说出如此打动人心的金句呢?
  
  好的语言,不在于辞藻是否华丽,而在于字里行间是否有足够的蕴藏。而晏婴也告诉我们好的格言不能埋没,而是应该牢记不忘,并且身体力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2:06:48 | 查看全部
经验失算
时间:2015-11-06 作者:未详 点击:1719次
  秀才找到大师,告诉大师他一直在贩卖布匹,去年在邻县又开设了一个店面,售卖的布料质地很好,门面也在县里繁华地段,总之什么都和我们县里的其他店面差不多,可生意就是一直很冷清。
  
  大师沉思片刻,带着他来到山脚下。山脚下通向后山有两条路,一条路看上去荆棘不多,道路平实,而另一条则荆棘满地,几乎看不见路。大师问秀才:“施主,这两条路只有一条通向后山,你看是哪条?”秀才认真观察了一下,略有所思地回答:“当然是路面平实的这条。”“为什么呢?”大师问。“这条路荆棘少,而且平整,那肯定是走的人多,走的人多了,那就说明这是通向后山的路啊。”秀才胸有成竹地对大师说。
  
  大师一笑,对秀才说:“施主,空口无凭,不如走走试试,到时候定会知道哪条路是通的。”秀才一听,大师是在怀疑他的判断,那一定要证明给大师看。于是,秀才选择了平整的这条路。
  
  傍晚时分,秀才回来了,一脸茫然,对大师说:“大师,对不起,我判断错了,这条路是死路。”大师轻笑不语。“可为什么它如此平整呢?难道不是走的人多吗?”秀才又有些不解地问。
  
  大师又是一笑,对秀才说:“你想想,如果你走另外一条路,走一遍就可以过去了,可现在走上了这条路,知道是死路以后还要返回来,来回走两遍,当然就把这条路踩得很平整了。这就像你做生意,怎么做一定要思考好,不一定遵循老套路。有时候,经验会失算,可能害死人。”
  
  秀才听后,顿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2:07:03 | 查看全部
赏赐仇人的处世智慧
时间:2015-11-05 作者:未详 点击:1652次
  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太祖皇帝,当年,他统一女真各部时,历尽了千辛万苦。有一回,他率兵攻打翁鄂洛城,城中的两个首领鄂尔果尼和洛科,先后用暗箭射伤了他,鲜血直流,昏迷过去,险些丧命。数日后,努尔哈赤的军队攻下了翁鄂洛城,俘虏了鄂尔果尼和洛科。众将士要为努尔哈赤报仇,想把这两个人碎尸万段,却被努尔哈赤拦住了,他说:“两军交锋的时候,大家都在尽最大努力取胜,所以他们才会拿箭射我。他们的行为,只不过是忠于职守而已。所以,怎么可以因为他们用箭射伤了我而处死他们呢?这样勇敢的人,不但不应该受处罚,而且还应该受奖赏才对!”随后,努尔哈赤下令,封赏了这两个人。消息传到了女真各个部落,大家对努尔哈赤的大度称赞不已,于是万众归心,纷纷前来归顺。多年以后,努尔哈赤终于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丰功伟业。
  
  赏赐自己的仇人,既是一种大度,也是一种聪明的处世智慧。连自己的仇人都赏赐的人,一定是一个英明的圣主,所以值得依靠和信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2:07:14 | 查看全部
慎始
时间:2015-11-02 作者:未详 点击:1870次
  明朝督察院长官王廷相,在一次接见新任御史张瀚时说:“我昨天乘轿遇雨,有个穿新鞋的轿夫,开始他小心地循着干净的地方落脚,生怕弄脏了鞋。后来一不小心踩在泥里,从此再不顾惜,什么地方都踩下去。”王廷相接着说:“居身之道,亦如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张瀚极佩服此言,以后终生不忘,一直作为为官的信条。
  
  可见,“慎始”,是一种定力,是一条“高压线”。“慎初”关乎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关乎一个人的政治前程,关乎一个人一生是不是大有作为。在这个故事中,这个轿夫是一个悲哀的角色,下雨天,一不小心“弄脏了鞋”之后,本应该像没有弄脏鞋一样,甚至应该更加小心,选高一点的地方走,选干净一点的地方走,而不应该“一不小心”,就放松了对自己的严要求,就什么也不顾忌。此时,再脏的地方也敢走,再浑的水也敢蹚,有泥的地方也敢踩。
  
  “君子慎初”,固然难得。而一不小心,“破韧”后,仍不自卑、不自弃、不放弃原来的信仰和坚守,自修“破初”带来的“伤口”,不是更难得吗?过去,有一句话,叫做“浪子回头金不换”;而对于只是不加小心,只是一时不小心,或者只是一时疏忽大意的“破初”,更难得的是及时回头,及时改正,及时修正,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谁也没有资格,更没有理由对他们说三道四;恰恰是这样的人,更真实,更值得人们尊敬,更能起到示范作用。
  
  很多时候的“破初”,就像窗户纸被捅破了一道缝隙。此时,若是能够及时修补上,甚至只需粘上一层纸,就是没有恢复原样,也并不影响使用效果,也并不影响美观。但是,如果对这道缝隙视而不见,或者不理不睬,不闻不问,任其发展下去,很快就会导致“破窗效应”。此时,就不再是“一道缝隙”的小问题了。看看那些让人惊讶的“大老虎”,看看那些“小官巨贪”,不都是自“破初”之后,像那位轿夫一样对自己不再加以节制造成的吗?
  
  “破初”是人生中的“第一次”。不管你事先意识到没有,还是事后自己察觉到了,都会有一种忐忑不安,都会处于一种不知所措的徘徊之中;此时,如果能够觉悟、觉醒或者像“曹鼎不可”那样畏惧法律的尊严,而收手,而回归正道,是一种最好的选择,最明智的选择。没有了第一次的“侥幸”,也就没有了以后的第二次、第三次,“破初自修”有什么不好?
  
  在“慎初”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和警觉的时候,我们也要理直气壮地为“破初自修”的勇气和做法点赞、叫好。“知错就改”,自我修正总比“一不小心踩在泥里,从此再不顾惜,什么地方都踩下去”要好,要好得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2:07:29 | 查看全部
敬畏
时间:2015-11-02 作者:未详 点击:1726次
  公元314年,前赵帝国的征东大将军石勒攻破了幽州州城蓟县,他大开杀戒,不仅处死了一心想做皇帝的王浚,而且将幽州的一万降兵全部屠杀。一时间,人心惶惶,王浚手下的属官们都争先恐后地跑到石勒的营门前请罪,敬献的财宝堆得像小山一样。在这一片喧嚣之中,只有一个人不为所动,他就是尚书裴宪。
  
  石勒很快听说了这事,立刻派人将裴宪召到了自己的帐下,问他说:“王浚在幽州暴虐无道,人神共愤,我现在兴兵诛杀了他,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大家都来庆贺、谢罪,请求得到宽恕,唯独你不肯来,是何道理?你还和王浚同流合污,不知悔改,难道就不怕杀头吗?”
  
  裴宪神色坦然地回答说:“我们几代人都受到晋王朝的恩惠享有荣耀,王浚虽然粗暴凶恶,行为不端,但他毕竟还是晋王朝的封疆大臣,我怎能怀有二心?既然明公不想以仁义教化天下,而一定要用酷刑治理幽州,那么,被您杀死,就是我的本分,为什么要逃脱呢?”说完,一个参拜的礼节都没有,就昂然转身,向外走去。
  
  石勒一愣,赶忙请裴宪留步,亲自下座向他道歉,用对待宾客的隆重礼节来招待他。
  
  后来石勒下令清查王浚及其部将、属官等的家产,发现他们每一家都有巨额的不义之财,唯独裴宪家中只有一百来本书和食盐、谷米各十余斛。石勒闻报,感慨地说:“裴宪真是名不虚传啊,这次战斗的胜利,我不喜得到了幽州,喜在得到了裴宪这样的廉洁、忠贞之臣啊!”
  
  人们发现,杀人不眨眼的石勒居然也有所敬畏,他每见到裴宪时都会躬身起立,满怀敬意。正是这样的敬畏,让石勒成为了后赵的开国皇帝,开创了当时北方最强大的国家。
  
  三国时,曹操统一北方后,声威大振,匈奴派使者前来晋见。面对这扬我国威的外交场合,曹操对自己的相貌有些不太自信,便找了一位大臣来代替自己,他则扮作侍卫,手握钢刀,站立在坐榻旁边。事后,曹操派人问匈奴使者观感,使者回答说:“魏王俊美,丰采高雅,而榻侧捉刀的那个人气度威严,非常人可及,是为真英雄也!”
  
  在这个著名的“捉刀”的典故中,被曹操找来代替自己的人,就是名士崔琰。崔琰让曹操如此看中,不仅是因为他长得漂亮,而且他的耿直让曹操也十分敬畏。
  
  建安十年(205年),曹操打败袁绍后兼任冀州牧,有一次,他查看冀州户籍档案后,十分高兴地对众人说:“昨天查核户籍,人口有三十万之多,冀州可称得上是大州了。”他转头问身边的崔琰说:“你看这里能征兵多少啊?”崔琰面色沉重地回答说:“现在九州分裂,袁尚、袁谭兄弟二人大动干戈,冀州地区尸骨遍野。没有听说王师以仁政为先导,访问民风民俗,救民于水火,反而却算计甲兵多少,把它当成头等大事,这难道是我们这个州的百姓所期望于明公您的吗?”
  
  听到他的回答,在座的人都不禁大惊失色,要知道曹操的脾气可并不怎么好,作为一个刚从袁绍手下被招募来的人,怎么敢如此说话呢?谁也想不到,曹操肃然动容,当即起身向崔琰表示歉意。
  
  建安十八年(213年),魏国初立,曹操在曹丕与曹植之间立谁为太子一事上犹豫不决,于是秘密探访大臣们的意见,许多人都闭口不敢言,就是有意见,也是采用密奏的方式,只有崔琰公开回复说:“我知道《春秋》有长子当立的大义,并且五官中郎将曹丕仁孝聪明,应当承继大统。崔琰将用死来坚守这个原则。”
  
  曹植,本是崔琰哥哥的女婿,崔琰的谈论让曹操赞叹不已,说:“崔琰公道无私,高风亮节,怎么敢不听从他的意见呢?”随后便宣布立曹丕为太子。
  
  石勒和曹操都称得上乱世中的枭雄,他们最可怕的地方,不仅在于相信铁骑与刀剑,而且对公道正义心怀敬畏,这让他们不但征服了城市和土地,更征服了人心。在这世上,你所敬畏的东西,正是你内心力量的源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2:07:41 | 查看全部
禅道人生的哲理故事
时间:2015-11-01 作者:未详 点击:4375次
高僧与弟子
  
  一位高僧即将涅槃,他的一位得意弟子跪拜在高僧面前问道:“师父,您离开我后,我应该怎样活呢?”
  
  高僧反问道:“你跟随我修行求道,为谁活呢?”
  
  弟子回答道:“师父,我跟随您修行求道,首先为自己活,然后为他人活,尔后为众生而活。”
  
  高僧说道:“你不是明白了吗?”
  
  弟子困惑道:“师父,我不明白你这话的意思。”
  
  高僧说道:“为自己活,一直地活在自己的梦中;为他人活,一生地活在他人的脑中;为众生而活,永恒地活在众生的心中。”
  
  高僧说完这番话便安息了。弟子跪拜在地,凝望着高僧的形体,崇敬不已。
  
  古往今来,芸芸众生,造就的人生往往也是如此——为自己活,一直地活在自己的梦中;为他人活,一生地活在他人的脑中;为众生而活,永恒地活在众生的心中。
  
小沙弥与老和尚
  
  有一次,一个小沙弥向一位老和尚请教道:“师父,怎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呢?”
  
  老和尚回答道:“努力修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心量。”
  
  小沙弥说道:“师父,您这是说,一个人只要具有大的心量,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实现自己人生最大的价值吗?”
  
  老和尚摇头道:“并非如此。”
  
  小沙弥困惑不已道:“这是为什么呢?”
  
  老和尚说道:“一个人只有不断地修行,努力扩大拓宽自己的心量,让自己具有足够大的心量,才会努力去积累与之相当的能量。如果心量不大,即使有机会积累能量,也不会放在心上。比如读书就是积累能量,心无大志者,看见书就会犯晕,哪还会对这种能量引起重视?在心量和能量之间,心量是基础。一个人只有具备足够大的心量,才具有足够大的能量;他不去运用自己的心量与能量去惠泽天下、造福众生,也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心量与能量,实现自己人生最大的价值。”
  
  小沙弥恍然大悟道:“师父,您是说,努力修行,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心量与能量;努力践行,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心量与能量,实现自己人生最大的价值。”
  
  老和尚说道:“是呀!凡事心想事成,修行修炼是基础,行道做到是途径。”
  
  努力修行,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心量与能量;努力践行,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心量与能量,实现自己人生最大的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2:07:52 | 查看全部
楚庄王葬马
时间:2015-11-01 作者:未详 点击:2023次
  最心爱的马因营养过剩,肥胖而死,悲痛万分的楚庄王打算以大夫之礼来埋葬自己的爱马。群臣都认为他的做法太荒唐,劝谏他不要这样做。沉浸在悲痛之中的楚庄王暴怒:我意已决,有谁胆敢再拿葬马这件事进谏,杀无赦。
  
  事情陷入僵局之际,身份低微的优孟一反常态,大哭而来,为楚庄王的爱马吊唁。与百官的坚决反对不同,优孟认为楚庄王以大夫之礼葬马规格还太低,应该以国君之礼来安葬:要以美玉作为马的棺椁,调动全国的军队挖墓穴,让全国的老人孩子背土培坟,让韩魏的国君陪灵,让六国的国君吊唁,以最高的太牢之礼来祭祀。并不糊涂的楚庄王立刻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太荒唐了,急忙悔改,问优孟该怎么做。优孟幽默地回答:“以铜锅做棺椁,配上葱姜蒜,把马安葬于人的肚腹之中。”楚庄王欣然同意,一场云暗天低的紧张氛围就这样被轻描淡写地化为无形。
  
  文武群臣忠心为国,直言进谏,不仅没让问题得到解决,而且还将自己陷于危险的境地;关键时刻,优孟三言两语,却解决了众多大臣解决不了的问题,化国家大灾于无形。原因何在?百官直言进谏,总是说“不”,而优孟和这些人不同,他让自己的思维转了个弯,先顺着说“行”,进而让楚庄王自己意识到自身做法的荒唐而主动改正,这是语言的技巧,更是思维转弯的智慧。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当事情陷入僵局,前方无路可走的时候,不妨试着转身,让自己的思维转个弯,也许柳暗花明的惊喜就在眼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2:08:03 | 查看全部
短视的鼬鼠
时间:2015-10-31 作者:未详 点击:1547次
  内蒙古草原上有一种鼬鼠,整天忙忙碌碌,不停地寻觅着食物,并将吃不完的食物储存到洞穴里。据统计,一只鼬鼠一生要储存20多个“粮仓”,足够十几只鼬鼠毕生享用。
  
  然而,谁也想不到,堪称“富豪”的鼬鼠最终结束生命的原因,既不是老死,也不是病死,而是饿死!
  
  鼬鼠晚年走不动的时候,就会躲进自己的“粮仓”里享用储备的“劳动果实”,但,它们必须经常啃咬硬物以磨短两颗门牙,否则就会因门牙无限生长而难以进食。可怕的是,它们的“粮仓”里并没有储存硬物,以致因无硬物磨牙而使门牙不断生长,越长越长的门牙终致鼬鼠无法进食,最后饿死在粮堆上。
  
  鼬鼠一生忙着寻觅、储存食物,不可谓不勤快;它们知道将寻觅到的食物分散储存在多个洞穴,不可谓不聪明。最终将其送上“死路”的,是它们贪婪的本性。贪欲,使它们眼里只看见食物,而看不见用于磨牙的石子等硬物。如果每一个洞穴,在储存食物的同时,也准备一两件磨牙的“工具”,那么它们怎会守着众多“粮仓”而被活活饿死呢?
  
  鼬鼠看不到食物以外的东西,看不到隐患,看不到明天与未来,忘记了自己致命的门牙,这就是短视带来的代价。所谓“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眼界决定未来,唯有高瞻远瞩,未雨绸缪,才能规避风险,走得更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2:08:14 | 查看全部

时间:2015-10-30 作者:未详 点击:1628次
  上帝造出了螃蟹的身子后,问螃蟹:“你想要几条腿呢?”
  
  螃蟹刚刚看到上帝给了豹子四条腿,豹子像闪电似的飞奔起来,眨眼便消失在密林中。于是,螃蟹立了立细长的眼睛,说:“我要六条腿。”
  
  螃蟹想,六条腿一定会跑得更快。
  
  上帝笑笑说:“好吧。”
  
  上帝还没有造完六条腿呢,螃蟹又急忙补充道:“我还要一对大螯,这样我会更加威武勇猛。”
  
  仁慈的上帝答应了它。
  
  六条腿加上一对大螯的螃蟹看起来真的威风凛凛,可是螃蟹并没有像豹子那样奔跑如飞,只不过慢慢地横行而已。
  
  在一边等待上帝造腿的蜈蚣目睹了螃蟹的“遭遇”,暗暗想,我一定要有更多的腿,千万不能像螃蟹那样没眼光。
  
  上帝问蜈蚣:“你呢?要多少条腿?”
  
  蜈蚣大声说:“一百条腿。”
  
  上帝问:“为什么这么多?”
  
  蜈蚣说:“一是我要跑过豹子,二是我不能像螃蟹那样目光短浅。”
  
  仁慈的上帝又答应了它,还给它多加了十条腿。
  
  蜈蚣现在有了一百一十条腿,蜈蚣差点乐晕。
  
  但是蜈蚣跑起来比豹子差远了,比螃蟹也快不到哪儿去。
  
  蜈蚣拉着螃蟹,一起质问上帝:“为什么我们这么多条腿,跑起来还这样慢?”
  
  上帝没有责备它们的不恭。
  
  上帝说:“腿多不一定跑得快,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
  
  上帝又说:“你们私心太重。私心重了,再多的腿也跑不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12:08:24 | 查看全部
五个手指的故事
时间:2015-10-29 作者:未详 点击:3905次
  有一位画家的作品获得了大奖,画家也因此成了名人。他自己倒没觉得有什么了不起,可他画画的那五根手指头却开始不安生起来,吵吵嚷嚷地争着要做老大。
  
  大拇指抢先发言:“我最大!人们在夸奖别人时,总是会翘起我——大拇指,说‘你最棒!’主人画画的时候,我也总是独当一面,出力最多,我是最棒的代表,自然最大。”
  
  食指哼了一声,不以为然:“说到主人画画,怎么能少了我的功劳?要说霸气,那我就更牛了!古代的君王都拿我来指点江山,我食指所到之处,尽是王上,说我是权威的象征,谁能有二话?所以,我最大!”
  
  中指挺了挺高大的身躯,左右看了看,神气地问大家:“我不想废话,我只问一个问题,我们五个指头站起来的时候,谁是最高、最核心的那个?大伙看看,哈哈哈……答案不必我说了吧!”
  
  无名指虽然在画画中不起作用,可它也有话说。只见它不慌不忙,优雅地舒展了下自己秀美的身材,特意显露出纤纤细腰上的金戒指:“谁最重要可不是自己说了算的,你们只要看看,主人把最贵重的饰品戴在哪了。嘻嘻……现在,你们说,谁最大呢?”
  
  几位“老大”显摆完,最后轮到最不起眼的小指了,大伙笑着齐声说:“你就不用说了。就乖乖地做小弟吧。”没料小指一声佛号,高声念道:“阿弥陀佛!主人信佛,礼佛是他每天必做的功课,当我们参佛的时候,谁离菩萨最近呢?是我!所以,我才是最大的那个,因为我靠近万能的佛祖。”
  
  就这样,五个手指都说着各自的理由,谁也不让谁,最后把画家给吵醒了。画家听了又好气又好笑:“你们五个,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大家只有齐心协力,紧密配合,才能成就大事。反之,谁都想当老大,结果谁也当不成老大,本身将是一把没用的耙子,别说握笔了,一粒黄沙只怕也抓不住啊。”
  
  听了画家的话,五个手指顿时息声了,都惭愧地低下了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