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4-5 10:29:06 | 查看全部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虚拟的时钟,每个人的时钟分针秒针快慢都走得不一样,也许“时间用词”相同,“时间概念”可能大不相同。
  一位某大公司的高级主管把她有趣的经验告诉我。她刚升上主管时,负责带领一群刚出校门不久的属下,有天她跟一名下属说:“这份企划书很赶,请赶快完成。”
  那人满口答应。没想到,再三催促,暗示加明示,过了3天,才把企划书交上来。
  “不是说很赶吗?为什么现在才交?"
  “是啊,很赶呐,所以我3天就交出来了。”搞了半天,她懂了,原来那人来自纯朴的乡下,“很赶”对他来说就是3天。
  “我本来以为自己的性子已经够急了,没想到在时间观念上,和我的老板也出现过沟通的误差。”她说:“有一天早上,老板把我叫到办公室,拿了一叠报告给我,对我说,这不赶,请你处理一下。没想到,下午不到两点,他就很着急地打电话来问我:‘请问你处理好了没有?’”
  她这才晓得,原来老板口中的“不赶”,就是3个小时内要做好。不用说,如果老板吩咐这件事“很赶”,半个小时内非报告进度不可。
  同样的名词,在每个人脑海里出现的定义不同。这让我想到,有次要出差旅行时,我那好心的爸爸帮我买皮箱,问我:“女儿,要小皮箱、中皮箱还是大皮箱?”我说,要中型的。没想到我爸买回来的中型皮箱,比我想象中大上两倍,简直是移民时才用得到的。对他来说,“中型的就这么大呀。”
  后来,我那主管朋友每次交代事情,或从老板或客户手中承接案例,都会要求明确的时间指令:“几小时还是几天,要把这件事完成?”不再按照自己的时钟评量“不急”和“很赶”。
  感情和友谊总要经过磨合期,才会了解彼此的习惯,时间是很难磨合的因素之一。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朋友:有些人总说他“快要到了”,结果,一等等了一个小时,甚至还等不到。有些人只要迟到5分钟,一定打电话来道歉,如果他迟到超过30分钟,手机又打不通的话,朋友们一定歇斯底里地怀疑,他是出了车祸,还是被谋杀了?
  前者总是求原谅,后者才能得信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5 10:29:16 | 查看全部
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前年的那例手术,伊莎贝尔成为全球首例成功接受“换脸”手术的患者。2005年5月的一天,她不幸被自家的狗咬掉鼻子、嘴唇和下巴,脸上只剩下一个大洞。万念俱灰的她在2005年11月接受了面部移植手术,医生为她从一名脑死亡的女子脸上移植了嘴唇、鼻子和下巴,让她从此拥有了另一副面容。
  一年半过去了,伊莎贝尔恢复得怎么样?不久前接受采访的她感慨着说:“我又回到了正常人生活的世界,和那些有着一张完整的脸、一副笑容和各种面部表情的人们一样,我获得了新生。”
  一个表情,一个笑容,一个接吻的动作,在大多数人看来是多么自然和轻而易举的事,在她,却要反复学习和练习,才能像模像样。常理中不可能失去的东西居然可以消失得无影无踪,又能够匪夷所思地得来,这算不算是人生的无常?
  然而学习表情还算是容易的,不断地练习就可以了,接受自己却是漫长而煎熬的。换脸后的伊莎贝尔不想照镜子,不敢看以前的照片。这是我吗?面对着一张陌生的脸,这是我吗?无法自如地亲吻女儿。在这一次的采访中,伊莎贝尔接受了换脸的事实,并且习惯了这张别人的脸。可是在此之前的各种报道中,她因无法接受自己变成另一个人而过着杂乱无章的生活,每天大量地抽烟,病态地检查自己的皮肤,甚至必须定期去看心理医生。
  一个人,想要排斥自己,可以找出一千个理由,想要接受自己,却是漫长而艰辛的。与自己作战是最辛苦的战争,伊莎贝尔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5 10:29:28 | 查看全部
不知是由于天性中的忧郁、孤独,还是因为成长的挫折、痛楚,有一段时间,我心里时常会冒出许多有关生命的疑惑。而那时,我的外祖母已年届九十,银发飘飘,说话气喘吁吁,走路时双手不停地哆嗦,像被巨大的无形之手牵引着。但她却像一棵顽强的老树,勤勉地活着,将慈爱的笑容给予她所爱的人。
  外祖母常说活着的理由有一万零一条,所以她才留恋生命,留恋那晒进来的满房间阳光。当我追问她究竟那一万零一条理由是什么时,她总是笑而不答,并让我自己去寻找答案。
  我果真准备了个本子,到处找人攀谈,请他们说出活着的理由。有人说活着是为了亲人,他爱他们,要与他们厮守,共度长长的一生;有个邻居是大学生,他说活着是为了荣誉和生命的尊严;我还问过一位陌生的过路人,他说活着是为了不白白来人世一趟,他要到处走走,看看,跋山涉水,去领略生命中许多潜藏的景观,这就是他活着的理由。
  最难忘的是一个身患绝症的少女,她长着圆圆的、白白的脸,走路都已经不稳了,还常常出来坐在树下,倾听鸟儿的歌唱。她起初不知晓自己的病情,后来有人说话不慎露了口风,少女却没有为此哭泣,而是更长久地坐在树下,抱住她爱的树。很久很久以后,人们才发现她在树干上刻下三个字:我要活。
  渐渐的,我那本子上记载的理由已有数百条了,过了一年,又变成了数千条。虽然远不及外祖母说的那么多,但字里行间的真挚动人,却足以说明:热爱生活,善待他人,怀有追求,是多么明智和高尚的选择。
  随着阅历的增加,那个本子密密麻麻地记载了无数个活着的理由,它层层叠叠,甚至有的还相互重合,但它们中间灿灿闪光的便是:希望。有了希望就有了黎明,有了期盼,有了转机,有了续写未来的可能,有了对生命价值的思索,有了创造奇迹的起点。
  断断续续好几年,我都认真地搜集着一条条“理由”,终于有一天,我不再热衷于这个方面的抄录,而且,我估计,也许那儿的理由已达到了一万条。
  就在这时,外祖母病危。我赶到医院去看她。当时,她定定地睁着眼,侧着双耳,专注而又陶醉地聆听着什么。我悄声问她在听什么美妙的声音。
  外祖母喃喃地说:“我在听心跳的声音。”
  这何尝不是世上最美的仙乐呢?生命多么辉煌灿烂,多么值得去珍惜。
  我流着泪,郑重地将这第一万零一条活着的理由镶刻在心中,永远永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5 10:29:42 | 查看全部
怀孕7个月时,我发现丈夫有了外遇。对方是个已婚女子,是她的丈夫打电话找到我的,他是英国驻美国的外交官。我们两个同病相怜的人约好面谈,见面的地点在康涅狄格大街的一个餐馆。“哦,先生,事情真是糟透了!”我大哭着说。他也在哭:“是啊,美国怎么了?我们怎么办?"
  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我从华盛顿跑到纽约,找我的一个好朋友倾诉。我在她的办公室里痛哭流涕,告诉她我丈夫如何无耻,我的心已成碎片,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快乐了。朋友说:“有一天,你会将把整件事当成一个有趣的故事。”我想或许她是对的,将来这件事可能真的会变成一个故事。如果是那样,我宁可让它变成喜剧。
  后来,我写了一个剧本,把前夫和他的宠物互换了名字,还给他加了把大胡子。我把那个爱哭的英国外交官的职业换成了副部长,我们在餐馆门口见面的一段也成了剧中的一个笑话。这个剧本竟然被好莱坞的一个导演看中。我成了职业编剧,后来陆续写了很多幽默剧。经常有人问从哪儿能得到喜剧灵感,我总是说:“世界上没有悲剧和喜剧的区分,如果你能从悲剧中走出来,那它就是喜剧。如果你沉湎于喜剧中,那它就是悲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5 10:29:56 | 查看全部
在电视台做事的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他们的一档娱乐节目需要在大街上做一个随机采访。朋友握着话筒,拦下一个个路人问,如果我现在能帮您实现一个愿望,那么,您希望这个愿望是什么?回答时间限定,十秒钟。
  那天他在街上拦下二十个路人,他向二十个路人一一询问了同样的问题。
  结果却令他大为震惊。二十个人中,有十九个人的回答基本相同。十秒钟过去,他们会说,我还没有考虑好。说这些时,他们表情严峻,眉头紧锁,似乎生怕自己说错。
  难道他们不知道这不过是一个游戏?当然不是。谁都知道这只是一个游戏,谁都清楚我的朋友不会帮自己实现任何愿望。既然如此,他们说什么都行,怎么说都行。可他们仍然不轻易开口,他们痛苦地一本正经地思考。
  甚至有人说,如果您明天采访我,或许我会给你一个最完美的客案。
  那天的朋友非常失望。他说,这个城市的人已经习惯了毫无理由的严谨。或者说,他们被自己吓坏了。朋友说,他们总是害怕出错。他们失去了回答一个最简单的问题的勇气。或许这个城市的人每天都在遭受各种各样的惊吓,因此,他们只能练成千篇一律的严谨和古板。
  不是还有一个人说出了自己的愿望吗?我问。
  那是一个男孩,朋友说。
  他的愿望是什么?
  给我五块钱!
  我们都笑了。
  朋友说,所以那天我真给了他五块钱。后来我想,假如那十九个人真的说出自己的愿望,有些愿望,或许我真可以帮他们实现。可是,他们没有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5 10:30:12 | 查看全部
一位成功的朋友去世了,朋友们都来参加他的追悼会。昔日前呼后拥、香车宝马的他躺在骨灰盒里,万贯家财不再属于他,豪华的别墅也不再属于他,现在,他所拥有的只是一个骨灰盒大小的空间。
  追悼会后照例是个小型的答谢酒会,朋友们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叹息,似乎每一个人都看破了红尘。那么聪明的一个人,那么会算计的一个人,每一个人与他斗来斗去地都败下阵来,可是他斗来斗去也斗不过命。撒手人寰以后,一切都是空。
  有人举杯:“趁现在好好活着吧,活着就是幸福。”
  也有人诘问:“你看他媳妇那副泪水涟涟的样子!什么名呀利呀,权呀势呀,轰轰烈烈了一世,最后还不是一个人孤零零地走了?以前,踩着那么多人的肩膀向上爬,得罪了那么多人,值么?"
  我感慨追悼会真是一次洗礼,从死亡的身边经过以后,才知道活着是怎么回事。
  离开殡仪馆的时候,我忽然决定:回到家以后,一定要给单位里那个死对头打个电话,告诉他,让我们言归于好吧,让我们好好珍惜现在鲜活的生命还有生活。
  正当我的思路奔涌如泉时,却开始堵车了,前前后后的汽车喇叭一个劲儿地狂按,车外是扬尘的街道,喧闹的人群。看看表,时间越来越晚,真想骂娘。忽然想起如果回家太迟,白天没有做完的工作又不知道要耽误到几点,要是太晚休息明天精神不振,那个可恶的上司又会刁难自己,那个幸灾乐祸的死对头又要窃笑,自己的工作不知道会不会不保……
  想着想着就焦躁起来,瞬间又觉出自己的卑微,还以为自己已经顿悟活着的真谛,没想到明天还是要忙忙碌碌地奔波,辛辛苦苦地生活。
  一边是死亡的震撼,一边是活着的琐碎。我们很容易被死亡所震撼,然而我们更容易被活着的琐碎湮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5 10:30:27 | 查看全部
命运之神有一支金笔。
  当一个人类诞生在世界上,他会在一张纸上写下他的名字。
  以后,每当这个人脸上出现一次笑容,他便用金笔在纸上画一个圈。
  每当这个人使别人的脸上出现笑容,他便用金笔在纸上画两个圈。
  命运之神还有一支银笔。
  随着人类渐渐长大,他的脸上也会出现哀伤痛苦的表情。
  每当他悲伤一次,命运之神便用银笔在纸上画一个圈。
  每当他使人悲伤一次,命运之神便会用银笔在纸上画两个圈。
  当一个人完成了一生的旅途以后,这些金色和银色的圈圈会在他的灵魂梦土里开出花朵。金色的花朵能使灵魂安然沉睡,银色的花朵会摩擦出噪音,使灵魂辗转难眠。
  某天,命运之神的朋友来找他,他看见桌上堆了满满的纸张。随手拿过一张,打开来看,却很惊讶地发现,一个人的纸上,画了满满的银色圈圈,而这个人却是一个喜剧演员。
  “为什么这个逗笑许多人的人,却得到这么多的银圈圈呢?"
  “因为他并不爱自己的表演。”命运之神回答。
  朋友又拿过另一张纸,这张纸上,画了满满的金色圈圈,而这个人的职业却是个葬礼服务员。
  “为什么这个从事使别人感到痛苦伤心的工作的人,却得到这么多的金色圈圈呢?"
  “因为即使困难,他依然圆满了自己的表演。”命运之神回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5 10:30:44 | 查看全部
在那个咖啡厅里发生的故事,让我非常难忘。
  咖啡厅里只有三个桌子有人在喝下午茶。我,一个老太太,各盘踞着一张小桌子,老太太背后的那张桌子,则有三个年轻女孩在聊天,其中一个女孩点起了烟。
  我并不喜欢人家在密闭空间内抽烟,但是,这个咖啡厅并没有标明禁烟,所以我也就不说话了,心想:还好我没坐在她们隔壁桌。烟味随着咖啡的气味飘了一会儿,老太太转过头去说话了:“小姐,你可不可以不抽烟?"
  我心中欢喜了一下,哈,有人说出了我的心声。但接下来的发展,出乎我的意料。
  年轻女孩默默熄掉了烟,但老太太却像恶婆婆在骂童养媳似的,长篇大论了起来:“我最讨厌女孩子抽烟了,抽烟的样子很不雅观,看起来也没有教养,我们那个年代的好女孩是不抽烟的,只有妓女才抽烟!真的不知道你们现在的女孩到底有没有家教?女孩子抽烟,像什么话!将来生的小孩都会变成畸形儿……”
  她的声音非常尖锐,带着除草机剪理草坪的杂音,“除恶务尽”滔滔不绝地说着。四周陷入一片尴尬的沉默。我虽然不抽烟,但也觉得自己被泼妇骂街一起骂进去了。这时我反而非常同情那三个被骂得无法招架的女孩,我想,我跟她们一样,都像看到了大野狼的小红帽,很想马上就逃走。
  我忽然想起了一句曾经在书上看到、但一直没有真正懂过的话:如果远离了亲切,也就远离了正直。忽然间,我明白了它的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5 10:30:56 | 查看全部
有一个作家,为剧院写了一个剧本。
  一个大雾的日子,作家正对剧本做着最后的修改时,一位老人走了进来,站在他写字桌的前面。
  作家有点不知所措,茫然地抬起眼睛问:
  “你是谁?有什么要求吗?"
  “您的剧本里不是有一幕需要狗叫吗?我就是那个学狗叫的人。这门技巧,我在年轻的时候就学会了,我能把真狗逗得乱蹦乱叫。”老年人说。
  “你有什么事吗?"
  “我听说您是一位心肠非常善良的好人,就来请求您了——我可怜的妻子正卧病在床,但我们没钱去请医生……所以,我来问您一下,能不能每一幕都有狗叫?"
  “啊!那不符合剧情的发展!”“不能再加两次狗叫吗?”老人垂头丧气地问,“我以为,先生您一定会帮助我们渡过难关呢!”
  作家想了想问:“假定说有三次狗叫,你会拿到多少钱呢?"
  老年人说:“那样的话,我每天晚上就可以拿到三块钱,因为每一幕有狗叫都是另外支付的!”
  作家深思了一会儿,说:“好吧,我把剧本改一下。”
  老人兴奋地说:“真的?太谢谢您了!”
  “假定在剧本里有两只狗叫,一只在左边叫,一只在右边叫,你看怎么样?"
  “那太好了!”老头高兴地说,“因为我儿子已经像我一样,学会了这门技巧!”
  “好,你回家去吧,希望你叫得逼真些!”
  老年人满怀着感激之情,离开了作家的住所。作家认真地修改剧本,他要把故事的发生地——都市动物园长颈鹿馆,改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家庭。这是一个多大的工程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5 10:31:12 | 查看全部
很长一段时间,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尽管我们共事已久。
  他负责我们这栋办公楼的卫生工作,打扫楼梯、走廊、卫生间……有时,逢上级检查,还要清洗墙壁,工作机械而单调。
  每天我们都会打照面,但没有任何交流,包括眼神。除了眼前的那块区域,他很少旁顾,如果你仔细瞧去,他似乎也不是直盯着地面,而是在思考着什么。他的表情也是单调的,很冷静,这冷静像绝缘体一样把他与外界分离开来,以至于在我们这个喧嚣的单位里,他简直是个局外人。我们习惯了听不到他的声音,即使有时把剩余的早餐扔在垃圾篓外,导致他重复劳动,他也保持着沉默。连他的交通工具,也是沉默的电动车。
  偶尔才听到他开口申辩,那是面对近乎苛责的领导的刁难时,他咕哝几句表示不满,但手上的活儿却不停。他的口音显示他是外地人。无聊的时候,我们也会谈起他,对他的沉默不可思议,我们很恐惧这种沉默的生活状态。
  有一天,我在单位的文印室看到这个沉默的老人居然满面春风地和人交谈着,他一贯单调的表情此刻变得丰富多彩,原本沉静的目光也神采奕奕起来。他从一个陈旧的皮包里拿出两个用牛皮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东西来,打开。我们惊呆了,居然是一本书——《我的自传》。
  书稿设计得很温馨,附有许多家庭照片,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他并不孤独。老人的文笔朴素而流畅,一如他扫地的动作,扫得干净而不张扬。老人说,写自传是他的心愿,几年来他一直在筹划着,利用空余时间酝酿、写作、修改,即使扫地时,也会思考着这件事情。这个沉默得恍如隔世的老人一直坚守自己的理想。
  原来,沉默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