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王瑞平

[解词释义] 中国晚清史【连载】

 楼主| 发表于 2015-4-26 18:16:08 | 查看全部
逃避太平军的难民不仅包括平民百姓,也包括有钱有地位的地主和商人家庭。在以后十年中,被迫离开家乡的绅士加入到上海社会中来,从而加速了长江下游的地主家庭与外国的接触和贸易往来。这样,在西方商人和中国统治阶级分子之间便出现了某种利害与共的关系。在上海租有土地的西方人,现在通过把土地转租给不动产经营者和建筑业者而获利。到 1854 年年中,在一百五十栋外侨宅第之外增加了大约八千所中国住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6 18:18:16 | 查看全部
这种中国人大大超过西方居民的中外杂居情况,并没有使上海居留地退还给中国人来管理。相反,上海旧城于 1853 9 7 日被粤、闽小刀会起义者攻占以后,外国居留地更加成为难民栖身之所。直到十七个月以后,即到1855 2 月法国军队与清军把造反者赶出时为止的这段时期,上海的外国居留区始终被骚动和叛乱所包围。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6 21:20:56 | 查看全部
各国领事虽然坚持中立立场,但他们不得不越来越多地承担地方政府的责任,其中包括涉及中国居民的审判事务。他们对较小罪行处以适当的罚款或收监,比较严重一些的案件就移交给中国当局。这时的道台是广东人吴健彰:此人原在公行中吴爽官的商行里做过事,捐了官,但继续在商业上与旗昌洋行的金能亨等人保持联系。1853 9 7日吴健彰被他的美国朋友救出县城;此后他继续和他们合作。一种新的中外利害与共的关系现在在上海与日俱长起来。除鸦片而外,从西方的进口都减少了,而茶叶,特别是丝的出口,却由于太平军破坏了中国国内的需求以及破坏了输往广州的路线反而有所增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6 21:22:11 | 查看全部
这一切使得当地的中国人甘愿默认外国居留地的自治权,而且还出力帮忙保卫它。这种中外之间的共同利害关系就是上海能成功地取得独立地位的秘密所在。到 1854 年,建立新秩序的要素已纷纷出现,而且逐渐形成了一些新制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6 21:25:51 | 查看全部
这一套混合的新制度中的一个内容就是海关雇用外国税务司的原则;根据这条原则,清朝海关雇佣外国人做中国的公务员,并监督外国商人遵守税则和贸易规定。这一大发明当然是长期发展的产物。在 1842 年以后的时期英国领事在最初阶段曾试图监督英商交纳条约税则规定的关税。但是这一“领事为了稽私而进行干预”的做法立即引起商人的一片喧嚣,因为商人发觉他们可以通过威吓或利诱中国海关收税人员的办法,使双方在关税税额上私下成交,互相得利。用这种办法“诈骗皇帝”的关税收入,使守法的外国商人很恼火,认为这是不公平的竞争,但事实证明不可能有什么妙计使中国海关变得清廉,特别是在不诚实的外国人可以用武力相要挟,而善良的中国关员却缺乏武力的时候更是如此。到 1850 年,英国政府完全被合法贸易中的中外偷漏关税的行径所挫。平等执行条约税则这一条约制度的基石正趋于崩溃。②费塔姆:《费塔姆对上海工部局的报告》摘要,第 2 章。①《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收有《北华捷报》及其他西方记载的大量译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6 21:27:47 | 查看全部
在五十年代初的第二阶段中,上海的英国领事阿礼国企图用拒付关税的办法威逼中国海关,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伤害条约制度。第三阶段开始于1853 9 7 日小刀会的起义,这时海关处于停顿状态。阿礼国要他的商人用期票缴纳根据条约规定应付的税款,以使贸易能继续进行。当兼管关税的吴道台征得清帝的支持要求纳税的时候,阿礼国领事的这种出具期票的“临时制度”最后不得不予以废弃。但是中国政府还不能在上海对外国贸易重新征收有利可图的关税,所以吴健彰开始在领事耳目以外的内地对外国货物课税。如果长此以往,这种作法就会破坏条约口岸制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6 21:30:10 | 查看全部
与此同时,即到了 1854 4 月,围攻城内叛乱分子的清军已开始抢劫和威胁县城以北外国居留区的外国人。清政府当局无法控制他们。4 4 日,阿礼国领事和他的美、法同事一起拼凑了一支由四百名水兵和商人志愿兵组成的混合部队,以四门大炮出击,在那次所谓“泥滩战斗”中肃清了居留区的西界。不象广州的商行区那样,这里的西方人是能够控制上海的局面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6 21:31:12 | 查看全部
由于美国新监督官麦莲(在与省当局的谈判中他曾与英国人密切合作过)的到来,在军事-商业领域内也出现了政治家人物。1854 7 12 日,上海英、美、法三国领事经与吴健彰谈判,终于就建立一种新的制度达成协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6 21:33:37 | 查看全部
作为关税监督官,吴健彰负责雇用由领事提名的外国税务司,使之规定外国商人的纳税额,和过去一样,它由中国海关银行接收。作为给他的一种甜头,吴健彰可以指望从“临时制度”时期以来所积累起来的关税期票中收到大约一百二十万银两或三十九万一千镑税款。(后来经过许多法律交涉,美国的关税只付了三分之一,即 118 125 两,而英国则分文未付。)最后由于所有这些机缘的凑合,出现了一个又公正可靠、又有效率的海关。从此,外国领事有了法律之治,中国政府也因此获得贸易税收。虽然 1854 年的协定给予领事以关税控制权,但是英国政府不愿承担这一责任。不久双方一致议定,外国税务司虽然是外国国民,但只替中国皇帝效力。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6 21:34:31 | 查看全部
这种新规章所以能在上海实现,部分地是因为在当时万分危急的境况下,中国当局的代表是一位诡计多端的人物,他成长于广州的商场上,而不是在正统儒教的熏陶下教养起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