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78|回复: 67

豫光:技术创新  永无止境

发表于 2015-5-31 22:24:4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豫光:技术创新  永无止境


巍巍太行逶迤绵延,滔滔黄河源远流长。在巍巍太行之阳,滔滔黄河之畔,在传说中愚公移山的地方——有艘铅锌冶炼行业的航空母舰正在勇破激流,她就是河南豫光金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从1957年到2014年,河南豫光金铅集团公司走过了58年的风雨历程。58年艰苦奋斗创业史,58年辉煌业绩风流歌。

一代代豫光人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秉承团结奋进、创新求实的企业精神,发扬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工作作风,沧桑砺洗,百折不挠,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品种到多种经营、从传统手工业操作到现代化规模生产的艰难曲折历程,谱写了一曲从一个地方国营小厂到现代化大集团的绚丽乐章。2014年,河南豫光金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双双突破200亿元,创历史之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31 22:25:46 | 查看全部
  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
    1957年4月7日,根据河南省委指示,济源县委、县人委决定新建包括综合冶炼厂在内的厂矿6处。4月22日,济源县委成立新建厂矿委员会,具体领导建厂工作。根据济源县委“开发山区,积极稳妥地发展济源工业”的指示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方针,1957年5月河南省计委以(57)258号文批准建立济源综合冶炼厂(豫光集团前身)。

    1957年8月20日,各项基建工程开始施工。经过近两个月的时间,建成简易厂房957平方米,办公室、宿舍641平方米,由于多方面的精打细算,生产厂房每平方米造价20元,办公室、宿舍每平方米造价仅有14元。建厂的条件十分艰苦,一缺人员,二少资金,更谈不上技术设备,工人们的工资是每人每天0.3元,劳动工具是锤錾加炮钎,职工生活是粗粮60%、细粮40%。干部职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无畏精神,因陋就简,土法上马,没有宿舍借民房,缺少车辆用肩扛,运矿使用小拖筐,炼铅自砌土平炉,鼓风人工拉风箱,毛驴拉碾碎矿粉,餐饮馒头白开水,照明使用老鳖灯,各方齐头并进,争取早日投产。当时,铅矿巷道宽不足1米,高不过3尺,有些地方仅容1人匍匐着身子才能通过。工人们硬是一锤一錾刨出矿石,装进直径10余厘米、长近1米的布袋里,绑在身上带出,再一担一担挑到距矿2.5公里的勲掌村。用铁轮车运到县城。同年9月12日,济源综合冶炼厂正式投产。到1957年底,共采得铅矿石250吨,铜矿石21吨,冶炼粗铅76吨,工业总产值19万元,实现利润3.69万元,上交税金4700元,固定资产总值达到3.67万元,取得了投资少,见效快的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31 22:26:06 | 查看全部
1958年1月,冯登、王永秀分别出任冶炼厂正副厂长。建厂前期,由于人员较少,仅有几名党员,在综合冶炼厂成立了隶属于济源县工业局党组织领导的党支部,由冯登任支部书记,王永秀任组织委员,卞学龙任宣传委员。建厂初期,各种劳动工具尚不齐备,更没有一台像样的设备,铅矿工人为凑够“三机”曾风趣地编了一段顺口溜:“脚踏鼓风机,手摇轧面机,朱承洗(从商业系统调入)养了个大公鸡。”党支部依靠群众,加强企业管理,建立了一些适应生产的管理制度。提出了工厂建设和发展的“五主方针”:即以自力更生为主,以小、土、简为主,以优先生产为主,以增强效益为主,以打好基础为主。开展了奖励先进的活动,实行了奖金制。从1958年6月份开始,推行了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干部、工人、技术人员三结合制度,干部执行“三包”、“四同”,即包小组政治思想、生产计划和各项中心工作的完成,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全厂95%以上的干部都轮班到班组参加劳动,一部分优秀工人也直接参加了管理工作。

建厂伊始,在较为艰苦的条件下,干部职工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抱定为国家,为人民作贡献的思想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使企业生产蒸蒸日上,呈现出一派喜人的局面。1958年,采出铅矿石954吨,铜矿石82吨,生产粗铅357吨,工业总产值达到125万元,实现利润55万元,税金6.5万元,上交利润52万元;1959年,采出铅矿石1598吨,铜矿石2400吨,生产粗铜18.45吨,精铅252.7吨,工业总产值上升到192万元,实现利润38.5万元,上交利润34万元,上交税金6.9万元。1957—1959年,工业总产值以年均138.5%的速度递增,总积累101.4万元,所得利润相当于国家投资的1.5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31 22:26:14 | 查看全部
上世纪60年代,由于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济源综合冶炼厂的生产随之面临原料不足,销路不畅,资金缺乏,企业随时都有下马的危险。广大干部职工为了保住企业度过难关,响亮提出“不要工资要路线,艰苦奋斗闯难关”,人人出主意,个个想办法,继续发扬建厂初期的创业精神,端起煤油灯下井采矿,扒开铅渣捡铅粒,到社会上回收废旧铅料炒红丹。上山采橡籽、撸荆籽、糙柿糠、刨蒿根食用,维持生活,节约开支,积累资金。同时,广大干部职工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开展生产自救,千方百计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此外,干部职工积极改变经营方向,派出机修人员下乡修理农机工具,巡回为农民服务;在大街设立轮胎烫补打气门市部,靠打气卖豆腐增加营业收入,想尽各种办法维持生计。尽管干部职工在生活上节衣缩食,工作中勤俭节约,生产上千方百计,但企业仍很不景气。企业在濒临倒闭的悲惨景况中苦苦挣扎,一些不甘于现状的老工人的苦苦支撑中顽强生存。老一辈创业者的这种精神,成为豫光求生存、求发展的宝贵清神财富。   

就这样,经过“文革”十年,拨乱反正等难以想象的艰难时期,到1987年5月,济源黄金冶炼厂已经历了30个年头。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最初的土法采矿、炼铅,到开发生产出黄金、白银、电解铅、矿灯、充电架、蓄电池、安全帽等产品,职工总数增加到约1400人,拥有一支从事有色金属冶炼的技术骨干和一支操作熟练的职工队伍。1986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936.2万元,实现利税415万元,初步具备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

1987年9月1日,济源县委组织部下发济组(1987)100号文件,任命杨安国为济源黄金冶炼厂厂长,陈立秀为党委第一书记,王顺太为厂党委书记。10月27日,企业正式开始实行厂长负责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31 22:26:55 | 查看全部
抢来的金银铅三期扩建工程

1987年3月10日,企业金银铅一期扩建工程于破土动工。扩建工作在任务重、时间短、材料缺、资金少的情况下,自筹资金、自行设计,3个月拿出整套施工方案,7个月完成土建,自筹资金400万元,自制设备1200台件,次年3月29日一次试产成功,6月份达到了设计能力。一期扩改不仅使企业的主导产品金银铅的生产能力显著增加,而且还锻炼了职工队伍。由于一期扩建工程投产,1988年完成工业产值2729.5万元,实现利税385万元,分别较1987年增长了28.8%和65%,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0%,职工人均收入增加了17.6%。

1990年7月7 日,金银铅二期扩建工程动工。经过11个月的紧张施工,粗铅系统于1991年7月2日联动试车,7月24日进行负荷试车,7月30日鼓风炉点火。在试车过程中,出现了安全阀不畅引起压力容器发出刺耳的尖啸的意外情况。在这关键时刻,杨安国厂长身先士卒,迅疾爬上25米高的炉台,冒着1500℃的高温和随时可能爆炸的危险,排除险情,保证了点火试车一次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31 22:27:11 | 查看全部
二期工程投产后,职工的作业环境大为改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生产能力上升到黄金25000两,白银12吨,电解铅l万吨,年可新增产值2900余万元,利税100余万元。二期工程的投产,为全面提高经济效益打下了坚实基础。

“七·五”计划末,国家黄金管理局、黄金总公司计划在三门峡一家企业投资具备一定规模的技术改造项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31 22:27:34 | 查看全部
当时,已过退休年限的陈立秀、年富力强的王顺太、年轻有为的杨安国听到这一信息,三人一阵心跳加快:“为什么不给我们?” ,“人家是部属企业,厂址在地级市,离矿山又近”,“他们有他们的优势,我们有我们的优势,这是个机会,我们必须力争,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没有自卑,没有满足,没有退让。和这个项目失之交臂会遗恨一生的!

十上郑州,十进北京。他们在上级机关和领导面前游说,据理力争:“我们金银铅冶炼史最长,有一支强大的职工队伍,有雄厚的技术力量,有一定的企业规模和发展基础;我们离矿山也不远,地方政府支持……”理由摆了一条又一条,雄辩中饱含着请求的深情,许多了解济源黄金冶炼厂的领导都承认他们说得有理有据,可以考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31 22:28:00 | 查看全部
正是酷暑盛夏,三位“老、中、青”日夜奔波,一个个脚困腿疼、口干舌燥,但为节约资金,他们仍住在四人间的旅社,啃方便面。希望在心中一天天增加,加上济源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支持,似乎胜利在望了。

谁也记不清是第几次来北京了。这次,领导却一反往日的热情,冷若冰霜,没有倒茶,不再让座:“你们不要跑了!那个项目已经定了,给了那个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31 22:28:37 | 查看全部
似晴天霹雳!似一盆冷水兜头泼下!几个人全懵了,傻呆呆地站在走廊上,半天回不过神来。

几个月的辛劳付诸东流,几个月的好梦化为乌有,失败的痛苦吞噬着流血的心。他们三人躺在木板床上,谁也不说话,谁也不吃饭。好久好久,杨安国一声长叹:“无颜见江东父老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31 22:28:53 | 查看全部
又是一个不眠之夜,天还不亮,他们三个人都从床上坐起来:“现在是市场经济了,俺就不信“地方队’比不过‘国家队’”!“死马当作活马医,没希望也要再争一争,”“找主要领导,厂址选得不合实际,我们也敢告‘御状’嘛”!

在长城在望、绿水连天的密云水库,他们走向白色的别墅;在中央党校,他们找老乡递信。好事多磨,副总经理葛道健、办公室主任崔丙仁用尽机巧,终于见到了首长。再见领导时,领导拍着两位年轻人的肩膀说:“你们不愧为愚公子孙,真的又感动了‘上帝’。这个事情可以再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