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屈联西

豫光:技术创新  永无止境

 楼主| 发表于 2015-5-31 22:45:51 | 查看全部
豫光用心打造的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使企业的人才机制真正形成了良性循环,“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和“想干事的有机会,干成事的有地位”的人本理念已深植广大员工的心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31 22:46:04 | 查看全部
对有人把豫光称为“黄埔军校”之说。豫光的确为兄弟企业输送了一批管理和技术人才,有些不乏是被高薪挖走的。豫光是有胸襟的,人才的流动也是自由的,不会因出走几个人才就放弃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甚或“撤”掉育人工程的资金,他们依旧“请进来”“送出去”为人才成长搭建平台。高富娥就是企业掏钱“公派”到中南大学上的研究生。面对“今后是否会跳槽”的提问,这位“新科中层”以笑作答,潜台词也许是“那可不一定”,但她没有虚假,这岂不更显得真实的可贵。人才是“拴”不住的,豫光的人才是自由的,人才机制是灵活的。豫光的造血功能很强,豫光同样也是人才聚集的洼地,更多人才都寻求或迷恋“栖身”于豫光的麾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31 22:46:20 | 查看全部
较之重视对青年干部的培养和提拔,那么对老骨干、老功臣的关爱和挽留就更能体现人文豫光的根本。62岁的高级工程师赵传和,2005年退休,但是,企业的扩建工程需要他这个专家级人才。老赵义无返顾听从了企业的“召唤”。自1993年以来,他一直肩负着企业扩建工程的重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31 22:46:31 | 查看全部
赵传和是国内同行业技术前沿的功臣,目前他主持的国内首创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技术,早已从工业化试验转入工业化生产。

  1987年8月,43岁的赵传和从原531工程四分部调到了豫光。他从天津大学化工系毕业后,当了10多年的化学教师,第一次找到了真正能够发挥自己专业优势的工作。从到豫光的第一天起,他就在心里做出了一个承诺——要为给自己搭建了施展才华平台的豫光奉献一辈子。这个承诺,赵传和真情坚守了27年。期间,月薪不过几百元的他,婉拒了外地企业30万元年薪的邀请。甚至在退休10年之后、在做了心脏病支架手术之后,他依然每天按时悄悄出现在公司技术设计室或者项目工地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31 22:46:41 | 查看全部
在豫光,赵传和如鱼得水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从一名分厂的技术员、技术副厂长再到公司的技术员、技术科科长、工艺设计处处长、项目部经理、冶金研究所所长、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他不断充满激情地奉献着,也不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31 22:46:53 | 查看全部
他刚到豫光工作没有多长时间,豫光便接到了当时的省经委下达的一个任务——为安阳玻壳厂配套生产粒状氧化铅。这项任务落到了化工专业出身的赵传和身上。没有现成的技改方案可参考,也没有现成的生产工艺可借鉴,他和同事们开始了不分白天黑夜的研究。一本500多页的《化工热力学常用数据手册》,被他翻阅得没有一个页码是完整的,演算化工方程式的草稿纸从地上一直堆到比办公桌还高。家里正在盖房子,他整天泡在图纸堆里,根本顾不上过问。在经过110多次的试验后,豫光的第一炉粒状氧化铅问世,他和同事们一双双熬夜熬红的眼睛里流下了滚烫的热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31 22:47:04 | 查看全部
他在豫光工作的27年,也正是豫光实现大步跨越的27年,他带领豫光的技术团队,攀越了一个又一个的顶峰,默默无闻地进行着技术的拓荒和实践。

    “许多我认为(豫光)条件不具备的事,他们创造条件干成了。很难得、很难得呀!”这是我国冶金建设的专家,参加过株洲冶炼厂、沈阳冶炼厂、韶关冶炼厂、水口山冶炼厂等建设工程的徐爱民高级工程师在与赵传和等豫光人在技改工地共同奋战了700多个日日夜夜后,对豫光技术人员的高度评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31 22:47:16 | 查看全部
2010年4月8日,在豫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直接炼铅生产线开始试产,没有人会知道,这个划时代的新工艺诞生的背后,是以赵传和为首的豫光技术人员长达8年的呕心沥血。

    时光回到2002年,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豫光开始研究“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炼铅新工艺”。这个新工艺别说在豫光,就是在全国也是个颇为陌生的新名词。面对大家的一筹莫展,58岁的赵传和站了出来。经过半年多的呕心沥血,一个非常系统的新工艺草案展现在大家面前、一个清晰的设计方案呈现在大家的脑海中;2003年5月,还原炉研发小组正式组建,在赵传和和全体技术人员的努力下,经过上千次的计算、修改,第一张设计图纸绘制完成;经过赵传和和他的技术团队历时5年的一次次艰苦卓绝的技术攻关,2008年1月,“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炼铅新工艺”顺利通过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邱定蕃为首的专家委员会的鉴定;又经过两年的继续技术改造,赵传和和他的伙伴们没有辜负专家委员会“尽快实现工艺化”的殷切希望,2010年4月,豫光直接炼铅生产线开始试产直至达标投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31 22:47:29 | 查看全部
从1987年来到豫光,赵传和便把自己和豫光的发展紧紧结合在了一起:1987年,他作为技术员见证了豫光熔一的诞生;1994年,他作为工艺处处长见证了熔二的诞生;2002年,他作为工艺处处长见证了熔三的诞生;2003年,他作为冶金研究所所长孕育了“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炼铅新工艺”……27年来,他先后参与了豫光大大小小30多项的技术改造项目,带领技术团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言传身教为豫光培养了100多名技术骨干。“赵传和老师对豫光技术的最大贡献,是他先进的理念。豫光技术的每一次发展进步,都是在他的理念指导之下进行设计、研发的。他无愧于‘豫光技术之父’的称号。”豫光金铅股份公司项目部部长夏胜文对自己的老师和老领导如此评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31 22:47:42 | 查看全部
赵传和经常说,是豫光给了他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让他有了多彩的人生,他爱豫光,所以他要坚守一个承诺,那就是要一辈子为豫光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2007年春天,由于长期忘我的工作,赵传和得了心脏病,需要到北京做手术。小儿子要请假去护理,他坚决不同意:“你负责的那个项目方案还没设计好,你就在家里赶快设计吧,厂里派有人陪同我,你们就不要操心了。”结果,在没有家人的陪同下,他在北京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就连在新乡工作的大儿子也是在他动完手术后的第二天才知道情况赶到北京。“年轻人刚参加工作,正是为厂里出力的时候,我不想因为这些家里的小事耽误他们的工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