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一媒体一份关于是否愿意做高级技工的调查结果令人深思:九成受调查者表示尽管身边有高薪的高级技工,但自己并不愿意成为其中一员,其中社会地位低系主要原因。成都市技师学院教师陈志斌也表示:“很少有学生主动选择把技工作为职业发展方向。因为待遇差、环境苦、上升空间小、社会地位低,这样的职业前景怎么会形成魅力吸引从业者呢?”
据该项调查显示,55.5%的受访者认为高级技工月薪应该过万元。但多位受访从业者表示,月薪过万元并不易得,“一般中职生毕业后只能从普通工人做起,月薪在2000元~3000元左右。要成为高级技工拿到更高的薪水,需要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陈志斌感叹,更多的人没有耐心,会选择提前放手,“曾有30名电焊专业学生中,只有3人干老本行”。
对于企业如何才能留住技工,有人认为是靠高薪和优厚的待遇,也有人认为是要给技术工人提供好的发展平台,还有的人认为要靠提高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
那么,作为企业职工,你认为高薪和优厚的待遇是留住技术工人的主要因素吗?认为是的,请选择【正方】发表观点,认为不是的,请选择【反方】进行评说!
本期共收到文章15篇。
【中立】“技痴”的归属感在于被尊重 李新宇
180期写作体会
180期观点擂台结果公布有一段时间了,一直没有腾出时间来写写创作心得,很抱歉。这次能够获得好名次也是意料之外,细想想,其实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以后可以修改。
先说说我是怎么想解题的吧。说道技术工人的归属感,说实话,这与我们的工作都息息相关,要知道我们都是在企业摸爬滚打过来的,与基层的技术人才也没少接触,很了解他们的需求是什么,特别是我当记者将近20年,多多少少采访了很多的技术人员,与他们攀谈,了解他们工作动力,自然会对本企业的技术人员有一种思考。所以看到这个话题后,我首先从我采访过的技术人员入手,讲讲我对他们的印象和对他们的了解,这样就可以很直观地将他们展现在我们眼前。紧接着我又想起了我们单位招来的一些专业院校的学生,当时企业领导真把他们当做手中宝贝一样,给他们很多的机会,让他们快速成长,这当时还引起很多技术职工的不满,我们单位还就此开展过讨论,专业院校的学生就是“天才”吗?他们一来就迅速改变了公司的格局,一些原来的技术人员的地位摇摇欲坠,甚至被这些学生取代,而这些学生中也是良莠不齐,能力强的和能力差的都有。但是更让领导不安的是,这些学生并不安分,很多所谓的“能人”,最后都跳槽了,让领导深感无奈。而基层的技术工人们也伤透了心,所以这两件事对我的触动也很大。技术人员究竟需要怎样的归属感?我也深入去了解过。作为企业的工人技术人员来说,他们很质朴,要求也很简单,自己苦练技术就是想证明自己的能力,哪怕增加点工资或者每年给予一些表彰,对他们来说都是非常高兴的,因为他们知道得到这份工作不容易,十分珍惜。而后期进厂的大学生们却有自己的想法,因为他们来自名校,而且进入企业后如鱼得水,很快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但是由于企业的级别低,这就造成他们与同学之间的比较,很多同学可能没有他们能力强,却去了更好的企业,发展的更好,这让他们心里很不舒服,虽然企业给了他们很好的待遇,但是也弥补不了他们受伤的心,结果纷纷深造或者跳槽,这对企业来说打击是重大的。
正是有了这些很熟悉的事例做支撑,所以我分析要留住这些人才,企业必须得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人员,如果你想留住能力更强的技术人员,那你一定得给予他们更多、更大的舞台。要知道许振超当时的工资都比总经理多,可见每个企业对技术人员都有自己的重视方法,而能让他们有归属感的就是给予他们最无可替代的荣誉。当然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做得如此好。
技术人才与普通员工不同,他们对企业其实有着更多的期望,因为他们的付出也是远远超出普通员工的,他们努力的过程中需要被认可,需要获得更多的赏识,这里面也包括物质上的奖励。但是企业往往都是用各种制度来制约一些技术人才的奖惩,比如没有学历,你就很难达到一定的工资高度。比如你没达到某种技术职称你也挣不了高级工的工资,可是要获得高级工不仅仅要比试技术,还要比试文化,这个文化就可能会难住很多技术工人,这与时代有关,现在大学生很多,而往前推二三十年,有文凭的很少,但是他们靠着自己的钻研,和对技术的渴望,在企业的某项领域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在企业制度中很可能就不吃香。
通过这些对比和分析,我完成了本期的观点擂台。但是返回来再看,其实我只局限于我们企业,比较单一,与其它企业之间没有交集,这难免说服力还不够,这是我觉得本次还存在的不足之处。不知道这篇心得会不会给你带来一点思考,总之,写文章的人,需要坚持,坚持的结果就是你不断积累的过程,我们都需要被赏识,因为我们也是“有技术”的人。 即能学习美文,还能看到帅哥与美女,不错哈。
欢迎大家大力支持
回 223楼(魏明东) 的帖子
感谢支持!回 222楼(爱好作为) 的帖子
感谢支持! 【181期观点擂台】企业职工体检该不该分等级?一、 话题:
【事件】免费体检,员工为何不领情?
文/郑言
8月5日,中石化某大型石油企业组织了一线员工健康调查,出乎组织者意料的是,实际参加体检的员工只来了十几人,还不到计划人数的一半。笔者询问了一些没有参加体检的员工,他们说,每年都组织体检,可我们都觉得彼此身体很健康,没有必要再花时间检查。员工说:“检查项目每年都是老一套,与其参加体检,不如在家休息”。“再说了,体检分了好几等,想检查的项目没有,不想检查的倒有一堆,这样的体检也没有什么意思。”他的话让笔者非弄个清楚不行。
为什么给员工办好事也不买帐?原来是单位在为员工体检时,把干部与普通员工分成了几个等级,所体检的项目从高等级到低等级依次递减,到了班组员工这个等级,体检项目就没几项了。每年都对一线员工进行例行的免费体检,但体检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检查内容无非就是常规检查,如检查血压、身高、视力等,没有根据员工现场职工危害源进行针对性检查。注聚现场由于粉尘和甲醛杀菌剂污染,需要做胸部X光检查,可检查项目中却没有,其它诸如胃肠检查项目等也没有。因此,员工对免费体检不买帐就不难理解了。
据调查,员工自己对体检也漠不关心,有的项目检查时,检查医生根据员工的说法填写,根本不作检查。有人直接不参加检查,而是利用体检休息了。
另一位职工认为自己年轻力壮无所谓:“我身体好好的查什么?”但实际上,某些员工还是从体检中获益良多,也深知了体检的重要性。某员工今年43岁,他说自己已经10年没吃过药、打过针,平时觉得身体还不错。但体检的时候一量血压,竟达到190/110mmHg,属于较严重的高血压。“不检不知道,一检吓一跳。多亏这次体检,我才知道血压高,不能不注意健康了。” 体检表明,一线员工的健康状况并不乐观。
【观点】
众所周知,职工是企业的主人,健康是职工的本钱。没有健康的身体,想为企业作贡献,很难;病魔缠身,想为企业作贡献,空想。健康就是生产力,没有健康就没有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那么作为企业一项福利的职工免费体检,为何职工不买账?你对上述单位职工体检分等级的做法怎么看?认同的请选择【正方】发表观点,否则请选择【反方】进行评说。
本期共收到征文22篇。本期刘洪静、王际文、顾家瑞三位老师首次参与。
【中立】员工体检需要科学分类分级 孙建国
181期写作体会
对生活有用的事评才是最终目的
孙建国
很荣幸能获得第181期的事评第一名,此时正值我加入中企互动平台4周年的日子,也算是对我4年来一直坚持写事评的一种青睐和眷顾吧。
我是2011年9月1日加入中企互动平台的,一进平台就喜欢上了《企业事评》板块。这四年来,除了一次是到四川雅安抗震救灾和今年有一次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写以外,其余的我都是期期参与。不为别的,只因为喜欢,只因为爱。
虽然四年来获奖不是很多,得第一名的时候,更是屈指可数。尤其事评改为每月一期后,获奖的频次更为降低。但我从不气馁,一直默默无闻地写。获奖不获奖已经成为次要的,而喜欢和习惯已经成为我写事评的不竭动力。
回想参写事评的历程,获第一名的论题,都是自己熟悉的,深有感触的。看到这样的题目后,不由自主地就和自己的亲身经历、亲身感悟结合起来。因为在单位办公室,每年的体检都是我们来组织的,自然更了解其中的实际情况,对职工体检也有相对深的认识。因此,我选择中立的观点,这样才符合我所经历的现实,也感觉更为科学。有的时候,我们写文章或许会和律师找理由一样,往往走些极端,找到自己的论点就能比较出彩,但现实终归是现实,我们评论的目的,来自于生活,还得服务于生活,指导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无法做到完全正确,但我们尽量能做得比较正确,能给人提供一定有参考价值的做法和建议,才更是我们评论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写事评,选方向不如选素材,选素材不如选正确的建议和意见。写自己熟悉的,写对大众有用的,这是我写事评的目的。
企业事评,我参写,我快乐,我坚持,我会终有所得。事评,有你,有我,我们一起谱写精彩,我们一起走向未来。
我们一起谱写精彩,我们一起走向未来。 2tz4Ag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