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5 20:05:34
名校校训——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时间:2014-09-29 作者:未详 点击:63次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创立于1895年,由一群推崇费边(Fabian)主义的费边协会会员倡议成立。1900年该校成为伦敦大学联盟的一员。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是英国顶尖的5所高等学府,合称“G5精英大学(Group5superelite)”。学院所在地毗邻英国政治、经济及媒体运营的中心地带,与外界的交流和联系十分紧密。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是现代经济学的发祥地,其对经济学的重新定义,即“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及如何将有限或者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科学”,被作为现代经济学的标准定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亚当·斯密(《国富论》著者)以来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弗里德里克·哈耶克与剑桥大学教授凯恩斯之间的关于完全市场经济和政府干预的论战,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推上世界舞台,形成了现代经济学最重要的两个学派。迄今,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16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12名是经济学奖得主。20世纪90年代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院长安东尼·吉登斯是政治中间派“第三种道路”(是处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中间的一种政治经济理念的概称)的创始人,再一次将该校推入世界政治学的中心。
学院校训:溯本追源,拉丁文:Rerumcognoscerecausas(英文:ToUnderstandtheCausesofThings。了解万物发生的原因)。源自古罗马最伟大的诗人维吉尔的4卷本《农事诗》,体现了该校超政治的治学理念,强调通过识别事物潜在的成因,并把这些因素公之于众,以此作为决策的根本。
该学院徽章采取欧洲传统的盾形族徽的形状,下衬印有拉丁文校训的绶带。盾牌最上方是两本合拢的书。徽章的主体是一只海狸鼠。海狸鼠有“动物世界建筑大师”之称,在西方社会中它是积极勤勉和远见卓识的象征,这正是学院创始人希望门下学子追求和具有的品质。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5 20:06:14
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至少,他宁可去玩乐器,也不愿把大量时间花在数学练习上,理由听上去更让人捧腹:“你出去和别人交流,不能表演做题算数有多么厉害,但是你可以吹长号啊。”
“另类”的想法,让陈韵保留了很多其他孩子无暇顾及的“闲趣”。如今,这个曾在小学就“突发奇想”的男孩,写出并出版了一部小说《成长的翅膀》。
中考突击,复习一个月提升100多分
的确,陈韵并不把“成绩单”当成学生时代的“唯一”,除了一大堆的兴趣,甚至连玩也是必需的。国庆长假,他只写了半天作业,就把功课丢在脑后,先是练了一天长号,随后就和同学一头扎进公园里。
“为什么要把玩的时间也用来学习?那多没劲啊!”说起自己“轻松”的经历,陈韵想起刚升入初中的一个细节。
第一次放学,陈韵从教室跑到楼下,等着排队。老师远远地喊他,说:“不用排队。”看他一脸的纳闷,老师说:“初中不像小学,是不用站队的,不会限制你。”
这句话令陈韵记忆犹新,也打破了陈韵扣在自己身上的条条框框,他一下子“野”了起来。
他酷爱打篮球,短短10分钟的课间休息,他也不放过。放学后的陈韵,不到7点不进家门,学校篮球场上肯定有他的身影。
在家长和老师看来,这样浑浑噩噩的日子陈韵过了3年。
第一次中考模拟考试,陈韵只考了300多分。但是,中考的时候,他的成绩一下子提高了100多分。原来中考前的两个月,陈韵发现,自己和身边的朋友谈不到一块儿去了,一放学,他们就开始聊模拟考试的成绩,怎么补课,都是和升学有关的。陈韵走在朋友旁边,有一种被“鄙视”的感觉。
陈韵下了狠劲儿,“进入你们的圈子,超过你们”。
真正感兴趣的东西一定能拿下
上了高中,陈韵对分数、排名仍不计较,但对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却很较真。比如物理,每次考试不拿全班第一,他就会“很郁闷”。
一次在物理课上,老师提起与诺贝尔奖有关的量子力学,还告诉学生,这门学科世界上没几个人能真正搞懂。
一听这话,陈韵急了。放学后,他一溜小跑到附近书店,买了一本费曼的《物理学讲义》,用几个月时间看完了。后来,他才知道,这本书是美国物理本科生的必读书目。那年,他才高一。
接下来,他开始看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和物理学网络公开课。
只有自己做出来的,才会有成就感
陈韵虽然对考试排名不太在乎,但对喜欢的事情要求极高。
比如网球,陈韵就是在一个暑假练起来的。周末,站在向往已久的网球场上,他叉开腿,微微探着身子,并用左手有力地握着球拍。他不是左撇子,但他练的就是左手,因为他喜欢纳达尔。他兴奋地讲起纳达尔用左手打球的故事:他不是左撇子,在生活中用右手写字,用右手穿衣服,但他把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网球,交给了自己的左手。冲着偶像的个性,陈韵也跟着个性起来。
对于物理的喜欢,也源于他小时候的“多动”。他喜欢“钢铁侠”,从网上买了一堆零件,从朋友那里淘些废弃铁皮、LED灯,做起了陈韵版的钢铁侠。
有一年暑假回老家,陈韵一口气拼出了10多个高难度的模型。母亲说他是一个不专心的小伙子,写作业总走神儿,但玩起这些“玩具”却十分痴迷,谁也叫不动。
在陈韵自己眼中,动手做这些东西有另外一种解释。他说:“只有自己做出来的,才会有成就感,买来的没什么意思。”
众多的兴趣,没有一项是来自父母的安排,这也让陈韵感到“十分轻松”。事实上,这种自在的“民主”来自他7岁时的一次“冲突”。那年,父母“强制”安排他学钢琴,学了一段时间后,陈韵感觉“越来越没劲”,最后说了“我想把钢琴砸了”,大人才放手。
真正的兴趣,来得阴差阳错。
小学五年级时,他所在的海淀实验小学组织“行进管乐队”,参加北京市演出,老师让班里没上兴趣班的同学起立,陈韵毫不犹豫地站起来。结果,他和另外几个站起来的同学被“派”去参加行进乐队,分配他吹长号。谁知,陈韵一练就喜欢上了。
初中、高中他凭借不俗的长号演技,跻身首都师范大学附中乐团,并在校乐团担任部长。
回首整个中学时代,陈韵发觉,不要只盯着成绩,反倒让自己得到了更多。
陈韵说,他想继续保持自己这份独特的学习方式和相对自由的思维空间,上大学后,他会注重社会实践,将来做个“创一代”。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5 20:06:34
倦了的心要回家时间:2014-09-30 作者:未详 点击:57次 我只能一再地
让你相信我
那曾经爱过你的人
那就是我
在远远地离开你
离开喧嚣的人群
我 请你做一个
流浪歌手的情人
我只能一再地 让你相信我
总是有人牵着我的手 让我跟你走
在你身后
人们传说中的苍凉的远方
你和你的爱情在四季传唱
我恨我不能交给爱人的生命
我恨我不能带来幸福的旋律
我只能给你一间小小的阁楼
一扇朝北的窗
让你望见星斗
—《流浪歌手的情人》(老狼/演唱)
1
年轻时,每个人心中都藏有一个关于流浪的梦。大概就是从那时起,王细微开始喜欢语堂的,并因此学会了等待。
在王细微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她就喜欢趴在窗前,看外面那棵苍老高大的槐树。冬天,树枝上落满雪花,她把身子探出去,用手抓一把枝丫上的雪填进嘴里。这棵老槐树是她一年四季的伙伴,是陪她长大的形影不离的最亲密的朋友。
她想,或许有一天,语堂累了,倦了,老得像槐树一样再也走不动的时候,就会在她身边扎下根来。她喜欢雪,他就捧一把递到她嘴边,尝着雪的味道,他们一起老下去,直至死掉。
这样的生活,在16岁的王细微心里,便是最浪漫的。
每逢语堂回家那天,王细微一大清早就等在小城郊区的某个路口。日落黄昏,他骑着单车从远处归来,她跳上后座,他载着她一起回家。老旧的单车因承受不了两人的重量,发出吱吱嘎嘎的声音。在王细微的少女时期,这声音是最好听的。
它关乎等待和爱,它关乎一个少女的心中,最真最纯的情。
一路无言,王细微时不时地把矿泉水递到他的嘴边,让他喝一口,这是他们唯一的交流。他把她送回家,和她面对面地坐在窗边,紧挨着老槐树快要探进窗户的树枝,和她讲一路上所有的人与事。
在这座小城,除了王细微,再也无人听他流浪的故事。
他口若悬河,手舞足蹈,王细微看着他,安静而专注,恨不能连眼睛都不眨。有时候,语堂是有些遗憾的,他想,如果王细微可以陪着他一起说笑就好了,那他大概也就不会这么孤独了吧。
然而,语堂只能自己唱独角戏,因为王细微是个哑女,她只能读得懂他的唇语。可她会写很多字,语堂每次和她讲的流浪的故事,事后她全部都会记在一个本子上。
王细微记到18岁,记满一本百页厚的笔记本。她把本子交给语堂。他把它看完,最后的一页,王细微这样写:我要走了,去赚钱。
这一年的冬天,老槐树的枝丫上积满了雪,再也没有人去抓捧。
2
王细微在一个远房亲戚的打印店上班,对着电脑输入文字,无须讲话,工资也不过千儿八百而已。但她很满足,她把钱省下来,留给语堂买东西。
她还会等他,只是换了地点。王细微离开小城后,语堂也不再回去了,他说,王细微走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他们租了便宜的房子,也是温暖的小房子。
在王细微看来,这样的日子就是爱情。一个清贫的哑女,置身于陌生的大城市,生活上难免遇到困难。丁锦程一直在帮她,他住在王细微的隔壁,他的父亲是王细微的房东。租房时,他帮她把租金压到最低,还因此和父亲吵了一架。
不知为何,这个安静的、相貌清丽的女孩,总让丁锦程想去疼她。看见王细微,他就会想到自己夭折的妹妹,同样是个哑女,在一场高烧中病逝。
丁锦程开始学习哑语,为了和王细微聊天。他觉得她太寂寞太疲倦了。她年轻的岁月不该只有等待,她应该有更多更美好的事物。语堂给不了她,但他能。
冬天的时候,王细微已经不在打印店上班了,她成了丁锦程的秘书,其实帮不上什么忙,更多的还得他亲力亲为。但丁锦程只想她呆在身边,看着她,知道她是安全的,就好了。
平时,她教他哑语,他教她如何整理文件。她说她想念故乡的那棵老槐树,冬天的时候她总是要从树枝上抓捧一些雪花吃。
南方城市的冬天,即使下雪也是落地就化。在好不容易有雪的晚上,丁锦程折了一根树枝,几乎在雪中站了一整夜,天未亮,他就敲开王细微的门,把落满雪花的枝丫递给她。
他说,快吃,一会儿就融了。
这一年,王细微20岁,她第一次主动拥抱一个为他找来雪花的男人。她吻了他冻僵的嘴唇。她第一次感觉到,两个人的拥抱可以取暖。这些年,她一直在等待中度过。等语堂回来,等语堂走,再等他回来。
她以为自己习惯了等待的生活,最终却发现,她的心在等待中一点点地变凉。如果不是丁锦程,她年轻的心或许真的就要在等待中冰冷一辈子。
3
语堂回来的那天,她还是去接了他。跳上后座,他哼着小曲载着她。语堂骑着崭新的山地车,是王细微送给他的。这么多年过去了,语堂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他已经不是当初那个贫穷的,靠着一辆破旧单车去流浪的少年。他成为自由的摄影师,为各种旅游杂志拍照,王细微帮他撰文。那些原本写在厚厚的笔记本上的故事,不再是私人的东西,而是用来赚钱。
只是王细微觉得,他们之间少了些什么,或者是,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她喜欢的是那个风尘仆仆的流浪少年,而不是这个为了工作才往外跑的男人。
语堂说,你看,我现在赚了钱,我们可以租一套更大、环境更好的房子。
她在纸上一字一句地写:不走了,好吗?
其实在王细微的心里,她对他还是有情的,她一直因为亲吻拥抱了丁锦程而感到内疚。她甚至有些痛恨自己,她怎么能够这样做呢?
她只等语堂回来,让他停下来,和她好好生活。但语堂坚持要走,他说他不走,就没有钱。他还说,在你十几岁的时候,你就坐在窗前眼巴巴地等我。我不能让你每次等到的都是一个满身穷酸的男人,细微,我想给你富足的生活。
她在纸上写:什么时候停下来?
他摇了摇头。王细微没有问他,是不知道,还是永远都不想停。
女人一旦想让一直行走的男人停下来,就说明她等累了,她不想再等了。这一年,王细微22岁,她喜欢两个人的生活,喜欢和丁锦程一起吃饭、聊天、手挽手逛街的平凡日子。
4
秋天,王细微和语堂回到小城。还是在靠近老槐树的窗口,她目不转睛地看着语堂,听他讲路上的故事。听完,她把故事记录在笔记本上。
这次,本子只是零零散散地记了几页。语堂走时,她把本子交给他。
他一字一句地读完。末了,王细微这样写:我要走了,去相爱。
这是语堂料到的结局。他每一次回来,每一次读完王细微记录的笔记时,他都会猜一下她的心。他是有心理准备的,然而他还是落了泪。
他终于决定停下来,不再行走。因为此后,再也没有人听他的故事,再也没有人在路口守望着他。这些年,王细微的等待一直是支撑他行走的坚强的力量,在她离开之后,语堂终于觉得累了。
他给王细微寄了一张明信片。他说,你回来时要告诉我,我会骑着单车在小城的路口接你!你等了我这么多年,请让我也等你一次。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5 20:06:53
请记得青瓷寂静的模样时间:2014-09-30 作者:未详 点击:170次 跟艾叶成为朋友,只因为她桌上的一只杯子,很特别,阔口,朴拙的泥土烧制的款式,用了很多年,旧旧的样子,我很喜欢。她说我是第一个夸她杯子的人,杯子是她自己做的,她是景德镇人。
艾叶最常说的是,其实我需要的真的不多。她可以花很长时间站在天桥上看天空云朵的变化。她喜欢在阳台上种睡莲,看看书,而书与睡莲,能花多少钱呢?她在广州已呆了近十年,在外企干到了主管级,该有的也有了,可是她好像总也不快乐。
艾叶是我见过的最不紧跟潮流的人,总在流行之外。但是一走到人群中,她就可以脱颖而出,她有很多件宽宽大大的白衬衣,配印花长裙或是水洗蓝牛仔,平底鞋,都很好看。她的头发多少年不染不烫,自然长着,乌黑漆亮,最本真最美。
艾叶一直未婚,这在我是个谜,一个并非女强人也不是事业型的女人却选择单身。一天,公司联欢散场后,艾叶破例喝了点酒,她跟我讲了个故事。多年前,她有个叫吴斌的恋人,80年代的恋人,真的可以称得上恋人。她给我念了一首诗:请代我向母校的凤凰花问好,请代我向情人路的白皮树问好,请代我向图书馆的木地板问好……
“你相信吗?当时我们互赠的所有东西都是自己亲手做的。不像现在的年轻人,用钱来表达感情。只有自己做的,才是郑重的。我喜欢送他杯子,那时候还没有陶艺室什么的。我因为从小在家里耳濡目染,回老家时一次烧几个杯子带过来,款式色泽都是自己设计的,老的旧的原始的感觉,在特别的时候再慢慢地送给他。他喜欢用深蓝的皱纹纸给我设计耳环,真的好别致,每次都让我惊喜。大概从那时我就开始喜欢穿白衬衣了,因为那很配纸耳环,都是干净的简洁的。母校那时有一间老教室,发黑的老木地板,偶尔阳光透进来,空气中有灰尘的气息,我们喜欢坐在地板上用手工杯子喝水、阅读、听音乐,默默无声,那时的爱情就像默片吧,古旧的却是色彩斑斓诗情画意,像氧气一样。我真的一点不羡慕现在的孩子那种所谓的爱情。太喧闹了太表象了,反而失去了意义。后来,他一个伯父要他出国留学,因为他是这个大家庭中唯一的男孩。听说他后来经商了。再后来……15年了吧,我们一直再没有联系。不知他好不好。前年,我回了一趟母校,他那时在国外,没回来。在校会上,我念了这首诗,‘向母校的木地板问好’,念着眼泪就流下来了。我想起了当年……”
艾叶给我讲这段话时,我忆起的却是《青花瓷》:天清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的关于爱情的故事,因为它是清澈的,有青花瓷素雅古旧的气息。虽然并没有结局。
可是后来发生的事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艾叶带我去过一次景德镇的古瓷器村,那天她穿的素白长衫,头发挽起,她捏泥巴烧杯子时,样子真好看,阳光散淡,一条清澈的小溪穿城而过,我们坐在溪边喝一壶茶,风在林梢鸟在叫,我笑着说:你好像更适合呆在这里。她也神秘地笑:这是我未来的打算,我正打算退回到小城市生活,做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喝茶读书,了此一生。
两个月后,艾叶过来找我,表情却很不平静,“他今天给我打了电话。他回来了。”我知道他说的是吴斌。
在吴斌约她见面时,她让我陪她一起去。这是我第一次见吴斌,他身上没有脱掉文人的气质,刮得铁青的胡子,干净的灰条纹衬衫,眼神是温暖的。有中年男人难得的清瘦。看着他们,我想到的是他们坐在校园的木地板上用手工杯子喝水的情景,一转眼时光已过去了15年,这样的时光倒流连我这个局外人都感到心潮难平。
艾叶没有想象的不平静,用手把玩着杯子,缓缓地说起自己的近况,只是我很细致地看到她端杯子的手在微微地抖动,她在掩饰。而吴斌却有着与身份不相称的局促,我看得出他的在乎和同样的难以平静。他望艾叶时有种暖暖略显忧伤的眼神。那一次我们在泮溪喝茶,满眼绿水绿植,风景不错,这种地方让人怀旧和思念。吴斌说女儿在国外读书,他和妻子5年前已分开,他们之间唯一的联系好像只是女儿。本来早要分开的,只是要等到女儿成年。他做到了。分开后,他单身了5年。前两年回国,一直在找艾叶。
艾叶没有说什么。吴斌现在已是一家大进出口公司的股东,做着跨国生意。她只是想做小镇瓷艺工作室的素心女主人。她还是那么清瘦。她还是那个亲手做杯子送给心爱男人的女人。只是他们已隔万水千山。
一段时间后,艾叶处理完了一切事宜,准备回景德镇了。她走得很坚决,广州的一切都选择放弃,她说:其实生活无非是一种选择,都有代价,你们的代价是自由,而我的代价是生活的不安全感。但比起自由,我还是要选择后者。那毕竟是有关梦想的。
一个月后的国庆长假,艾叶打电话,邀请我过去看看她的工作室。她说,我现在很好,有活着的感觉。我看到电脑上她发来的照片,她穿白色长衫,袖子挽得高高的,用小小的青花瓷杯喝着茶,安然素净的笑,那就是她了,所有的一切都成了背景。也许如她所说,世界上这一半人的乐趣,另一半人永远不会懂。
艾叶的工作室选在离景德镇大约十公里的地方,老房子,她没有作任何装修,只是把窗户开大了,四面环树,植物就是最好的装饰,她设计陶艺,画画,整天和泥巴打交道,闻到泥土的芳香,这一切都是她喜欢的,自然清甜,与众不同。早上睡到自然醒,用溪水洗脸,慢慢地坐在院子里吃早餐,在脑子里慢慢地构思上午的作品,生活静得让人心安。
我们坐在临溪的木桌边喝茶,山里泉水泡茶,第一次,我喝出了茶里的回甘。叶片在杯底舒展开来,人也像重活了一遍。月光慢慢地流泻在地板上,艾叶的脸有浅淡的光泽。她突然说,吴斌来找过我。我一惊。艾叶望着我笑,“我很意外,他是怎么找来的。他只说来江西谈笔生意,顺路来看看我。”她说,吴斌来的那一天,月色也很好,我们就坐在小溪边喝茶,我亲手做的杯子,像10年前一样。我给他温壶,泡茶,洗杯子,亲手做的小零食话梅黄豆装在瓷碗里佐茶。我们聊天,他望着我沉默地笑,谈了些什么,我都忘了,像是一个时间的轮回。好像喝了4壶茶,茶都喝淡了。我安排他睡楼下,第二天清晨起来,却发现他一直坐在小溪边,他说:这么好的夜晚,舍不得睡去。
我迫不及待地问她,结果呢?她摇头,我们是不可能的,他不可能来这里,而我,不可能放弃我想要的生活,这就是答案。
国庆之后,我返回了广州,没想到却接到了吴斌的电话,有些意外,但我凭直觉知道与艾叶有关。果然,他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决定放弃一部分生意,去江西了,哪里不是生活,再说,人活着,图个什么呢?当初我也是学艺术的,那里还真适合我呢,我要跟随艾叶去了。我知道他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却是下了多大的决心。放弃,不是容易的事,这年头,男人都是现实的,为了一个女人或是一种生活方式放弃拥有的台面辉煌?我不置可否。
4个月后,艾叶邀请我去参加她的婚礼。天,这是本世纪我最感到意外的事。那自然也是一场我目睹的最特别的婚礼,艾叶穿自己设计的白袍,插一朵安静的红色雏菊在耳边,吴斌穿的衣服也是艾叶设计,我从来没见过穿灰色长袍的吴斌,很好笑,他却开心得不得了,微笑像要溢出来。
婚礼那晚,天已有凉意,我们在院子里烧着火盆烤粑粑,喝茶。艾叶为吴斌温壶烫杯,她像是一朵纯白的花朵,在他的眼神里温柔地沉沦。多少年了,他们以这样的方式走到了一起。吴斌端起艾叶为他亲手做的杯子,慢慢地说:遇到艾叶,是上天对我的嘉奖。是的,上天会嘉奖那些有所坚持的人。天下大事/无始无终/哗的一声/这一生/就淌光了,这是仓央嘉措的诗。念着,是会让人无故落泪的。
婚后,吴斌大宗的生意都交给了别人打理,算是净身出户,代价是让出了大部分股份。他现在和艾叶一起搞了一个陶艺工作室,搞一些交流活动,他说,挣钱他没考虑太多,他要挣生活。他们退回到了小城市,过起了退步生活。艾叶说过一句经典的话:喝了茶,慢慢绽放。这真的很好。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5 20:07:20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时间:2014-09-30 作者:未详 点击:140次 那一年,我们一起痴迷聂鲁达的诗《我喜欢你是寂静的》—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仿佛你消失了一样,
你从远处聆听我,我的声音却无法触及你。
好像你的双眼已经飞离远去,
如同一个吻,封缄了你的嘴。
……
我们反复读着,这样美丽的字句,深深沉浸其中。我们想,原来爱是这样哀伤惆怅的缠绵。
那一年,我对你说,未来,若我爱上什么人便只会远远地望他,而不靠近。不与他说一句话,不交汇一处眼神,不在他的记忆出现,不留下任何痕迹。我将沉默着爱他,在他的全然不知中。
你笑,问我,你能做到吗?我没自信地摇摇头。毕竟,我曾是那个大声宣布,要将他的回忆全部霸占的女孩。
我爱,于是,我贪得无厌,于是,我容不得任何的疏忽和瑕疵。我总是爱得自私而贪婪。
而今,我却说,要沉默地去爱一个人。我怎么会甘心,甘心站在他的对面,却是永远的陌生。
我终于不是那种能将爱情溶于寂静的女子。而那些寂静的爱,却令我神往。是听来的故事—
时过中年的女人,给出版社写信转作者,表达对新出版的一本诗集的喜爱。那是一位成名不久的小说家的诗集。女人在信中写:感谢你的诗,让我仿佛回到了青春的年代……你的情诗,使我悔恨自己不曾炽烈地爱过一次。
她用蓝色的墨水书写,娟秀的小字,好像出自年轻的女孩之手。这个年代,还有人会手写一封信,来表达对一位作家的喜爱,出版社的工作人员有些意外。
当小说家怀着同样的意外,拆开那一封信,他的嘴角浮起了笑意。他将那一封信夹入自己那个写满了诗行的旧日记本里。那一夜,小说家失眠了。好几次,他来到书桌前,提起了笔却又迟疑着缓缓放下。他想给女人回一封信,却终于没有。最后,他拿出女人的信,在页尾的空白处写下:你永远不会知道,那些诗,都是为你写的。
从他展开信纸的那一刻便认出了那熟悉的字迹,结尾的署名更令他怅惘。小说家将一切的爱埋藏了,用最寂静的方式爱着。
女人读诗的时候,会感动,会流泪,会记起自己如花的青春,却不会知道,那一份寂静的深情。事实上,她从不知道小说家,甚至,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字,那一年,他只是隔壁班一个默默无闻的男孩。
有时,我羡慕那个女人。有时,我又为她遗憾。但也许,寂静,的确是爱情最美的样子。
是否,在你的青春里,也有一个寂静的人,在人群之中将你的所有悉心珍藏。是否,也有一双你从未察觉的眼,跟随着你,让你就这么轻易,将他所有关于青春的回忆霸占。就让这寂静的爱成为一生的秘密,归于尘土。或者,直到某天,时光老去,有什么人对你说起:他曾经爱你。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5 20:07:48
你握不住爱情时间:2014-09-30 作者:未详 点击:112次 在一场有关爱情的座谈会上,我向一群高中学生叙述文学之中表现的爱情,以及爱情所丰富的人生,那些年轻孩子灿亮的眼眸因好奇而美丽。
我的讲述告一段落,他们兴高采烈地发问。
有个男学生问:“我们要怎样才能紧紧握住爱情,不让它溜走?”
“你握不住爱情。”我诚实地回答。
我的诚实令那些青春孩子困惑,如蓝晴的天空骤然飘来乌云一片。我听见场内低抑的纷纷议论,嗡嗡作响。
爱情若握不住,为什么还要去爱?还有什么美好可言?我们怎么去相信爱情?
“爱情根本是握不住的。”我试图把话说清楚些,“因此,我们应该先有不爱的准备,然后才具有爱的能力。”
一直坐在角落,面无表情的中年老师,此刻忽然抬头望着我,轻轻点头,并且绽开一个知解的微笑。
我的心被触动。
因为知道,她也是爱过、痛过,辗转挣扎过,才能有这样的知心一笑。
爱情,就像小时候在沙滩玩徒手运沙的游戏。求功心切的我们,双手紧抓握一把沙,快步狂奔,跑得愈快,震动愈大,细沙从指缝间往外流渗的速度愈快。握得愈紧,愈感觉到不可挽回的失落。
在爱情中,我们恐怕失去,于是每时每刻都想厮守在一起。我们常觉不安,所以想充分掌握对方的行踪甚至思想,结果彼此束缚,失去自由。爱情宛如牢笼,痛苦愈多,快乐愈少。最后,就算可以留住所爱的人,却彻底失去相爱的美好感受。
在运沙游戏中的优胜者,常常是双手捧着沙,从容自在行走的人。不急不缓,沙粒固然也有流失,却流得很慢。海边的风吹走一些沙,却也带来一些新的沙粒,正像爱情中的新陈代谢。旧的感受也许渐渐淡了,而在岁月中培养出新的情感,更为可贵。
爱情是握不住的,只有小心捧着,若一定要流逝而去,也只有随缘聚散。
但,曾经爱过,便有过幸福,就不能说一切是空,宁愿选择相信。
我对那位老师点头微笑,我们在无言之中交换了一种爱过的心事。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5 20:08:11
谢谢你,允许我受伤的爱情路过时间:2014-09-30 作者:未详 点击:191次 很多女子有这样的经历,失恋,怨怼,自暴自弃,随意找个人爱,缝补伤痕,填补空虚。
那一年,她也是。
该是如何低落的心情,整个世界都变成了灰色,一个人,无论如何都无力自救。于是去喝酒,去泡吧,去蹦迪,去做那些曾经觉得无聊的事,不知道是为了惩罚爱情还是惩罚自己。
然后她遇见他,眼神温和的男子。他对她有怜惜,而她正要抓住什么,于是走到了一起。
男子对她很好,仔细呵护,小心照顾。而她,根本不去分辨爱或者不爱,她只是需要有这样一个人出现,去改变和重新填充她因失恋而空虚的生活。
终究好过一个人毫无理智地胡乱疗伤,在男子的呵护下,她被动地却也一点点地开始忘记从前,从前的爱,还有伤害。一点点,她真实地快乐起来,明媚起来。
她慢慢找回了从前的自己,从容,自信,骄傲。她开始重新审视这个带着自己走出了人生低谷的男子,他的眼神过于温和,他的身材不够高大,他的五官太过寻常,甚至他的声音也不够有力—他不是她想要的,她爱的,从来就是和他不同的另外一种类型的男子。
于是再跟着他,她有些不情不愿,偶尔皱眉,处处觉得不舒适。又不知怎样说出来,毕竟,在她最失落的时候,是他陪她走过来。
但是不爱,却也是那样不能忍耐的情绪,她用力忍着,他还是敏感察觉了。她没想到,倒是他说了分手。没有责备她,也没有点破真相。
那一刻,她感动到落泪,却还是答应了分手。毕竟,感激不是爱,他们都是成年男女,她想,他一定也明白,如果继续在一起,她的不爱,对他又何尝不是一种伤害?
就这样分开了。不久,她遇见喜欢的男子,重新恋爱。只是,在这样的爱恋里,她却总是要放下身姿,放下骄傲,去包容和呵护对方。就像当初他对她那样。
爱情向来如此,谁爱得多,谁就注定了要低到尘埃里。她不是不知道爱一个人超重时的辛苦,她也不是不知道更多被一个人爱着时的幸福。可她就是那样的女子—世间也有很多如她那样的女子,在爱和被爱之间,永远会选择前者。
没有办法,她是爱情动物。至于他,她在爱着新人的时候,也常常会想起,并充满感激,感激在她人生最低落的时候,遇见的是他而不是别人。他用爱的真诚接纳了她,帮她疗伤,让她痊愈,最后又用爱的无私放开了她。没有趁火打劫,没有为难也没有纠缠。
她知道,她从未真正爱上他,可是,那是世间最爱她的男子—他默默允许了她受伤的爱情路过。正因此,她才有了可以自由追逐爱情的未来。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6 09:53:48
大家假期早上好,时光飞逝长假临近尾声,十月新周开启快乐起航,今天10月6日星期一,农历九月十三,请关注长假第六天的天气变化,白天晴,3-4级西北风最高气温14度,今日夜间晴,西北微风最低气温4度,气温不高阳光充足愿大家新的一周天天好心情。世上只有一件东西,能始终经受住生活的冲击:那就是一颗宁静的心。 每天在开心中渡过,在快乐中前行。厚爱别人,珍惜家人。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害怕的时候我们还能坚持去做,生命的意义,在于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人生是一种承受,我们要学会支撑自己,要么承担,要么突破,剩余的时间就是对我们的所经历的一切保持沉默。不要埋怨别人让自己失望了,怪自己期望太多,痛不痛只有自己知道,变没变只有自己才懂。也许每个人都以为天地是为他一个人而存在的,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错误的坚持,和轻易的放弃!把希望折叠成一朵美丽的花儿,轻轻地移植到心里,任由时光静静的翻阅。。。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7 08:27:24
大家假日早上好,七天长假只余一天,收拾好放飞的心情,调整好心态回归平常。今天10月7日星期二,农历九月十四,请关注长假最后一天的天气变化,白天多云,2-3级西南风最高气温16度,今日夜间晴,西北微风最低气温2度,岁月蹉跎,时光荏苒,无论是悲伤还是喜乐,翻阅过的光阴都不可能重来。成长的痕迹给了我们很多的感悟与启迪,别让自己的心太累! 不管我们怎么赶,人生中总有抓不住的,享受当下吧!人生的风景,说到最后,是心灵的风景。这世上,没谁活得比谁容易,人生是一场漫长的对抗,有些人笑在开始。这世上的遇见其实都是时光给的暖,不管是早还是晚,若再加上一份懂得,幸福便开始在眼底蔓延。一朵静美的花儿,看似不语,却有一颗欢愉的心,遇到懂它的人,便能品出其芬芳的花语。踏实安稳的生活,不过是在寻常日子里,重复着一份简单。让我们一起好好享受这难得的黄金周最后一天假期吧。。。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7 16:06:20
名校校训——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时间:2014-09-29 作者:未详 点击:65次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创立于1895年,由一群推崇费边(Fabian)主义的费边协会会员倡议成立。1900年该校成为伦敦大学联盟的一员。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是英国顶尖的5所高等学府,合称“G5精英大学(Group5superelite)”。学院所在地毗邻英国政治、经济及媒体运营的中心地带,与外界的交流和联系十分紧密。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是现代经济学的发祥地,其对经济学的重新定义,即“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及如何将有限或者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科学”,被作为现代经济学的标准定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亚当·斯密(《国富论》著者)以来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弗里德里克·哈耶克与剑桥大学教授凯恩斯之间的关于完全市场经济和政府干预的论战,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推上世界舞台,形成了现代经济学最重要的两个学派。迄今,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16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12名是经济学奖得主。20世纪90年代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院长安东尼·吉登斯是政治中间派“第三种道路”(是处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中间的一种政治经济理念的概称)的创始人,再一次将该校推入世界政治学的中心。
学院校训:溯本追源,拉丁文:Rerumcognoscerecausas(英文:ToUnderstandtheCausesofThings。了解万物发生的原因)。源自古罗马最伟大的诗人维吉尔的4卷本《农事诗》,体现了该校超政治的治学理念,强调通过识别事物潜在的成因,并把这些因素公之于众,以此作为决策的根本。
该学院徽章采取欧洲传统的盾形族徽的形状,下衬印有拉丁文校训的绶带。盾牌最上方是两本合拢的书。徽章的主体是一只海狸鼠。海狸鼠有“动物世界建筑大师”之称,在西方社会中它是积极勤勉和远见卓识的象征,这正是学院创始人希望门下学子追求和具有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