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5 14:31:00
高三学子莫惊慌,自我减压有妙方时间:2014-07-08 作者:未详 点击:165次 高三学子莫惊慌,自我减压有妙方:
1。自我宣泄法
考生可以将自己的郁闷心情、紧张情绪向家人、朋友、老师倾诉,或者可以采用跑步、大哭等方式来尽量宣泄自己的情绪。
2。学会深呼吸
考生可以坐着或者躺着,首先要缓慢地吸气,然后停住几秒,再吐气,这样多反复几次。
3。按摩内关穴
考生可以用右手的大拇指顺时针按摩左手的内关穴,每回36次,能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
4。肌肉放松法
闭上眼睛,心里默念身体需要放松的部位,同时用心去感受放松的感觉。
5。积极想象法
可以尽量回想自己曾经成功的时候,还可以听听音乐。
6。放松训练法
这是一种利用语言暗示进行放松的方法。考生坐在椅子上,全身放松,两脚与肩同宽,眼睛微闭。心中默念:头部松,面部松,颈部松,前胸松,后背松,腹部松,腰部松,前大腿松,后大腿松,前小腿松,后小腿松,脚背松,脚掌松。如此,按照顺序反复默念,可使身体得到放松,精神上也得到放松。
7。想象排忧法
考生可站着进行训练,也可在晚上淋浴时进行训练。训练时开始想象天上下着毛毛细雨,雨水顺着面部流到胸部、腹部,雨水同时顺后脑流到背部、腰部,水继续往下流,流到前后大腿、前后小腿,流到脚背、脚心。一面想象雨水沿身体向下流,一面想雨水把自己的烦恼、忧愁、紧张、不安等不良情绪统统冲刷掉。按照这样的顺序不断地进行训练,对消除不良情绪,排除烦恼与不安能起一定的作用。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5 14:31:18
爱与天涯时间:2014-07-08 作者:未详 点击:156次 ※1※
到洛阳旅游。
游览龙门石窟,她哭了。游览一河之隔的白园,她哭了。游览白马寺,她哭了。原因是,那年,他去洛阳出差。到了龙门石窟,他发短信给她,为她讲龙门石窟。到了白园,他发短信给她,为她讲白园。到了白马寺,他发短信给她,为她讲白马寺。短信密而勤,读得她喜而乐。
那年,他和她正很深很深地相爱。之后分手。而今,已成天涯。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5 14:31:29
※2※
毕业后,他到了上海,她留在了北京。他在一家公司,她在一家公司。
阴差阳错,这两家公司有业务往来。他要做的是,每天发一封邮件给她的公司。她要做的是,每天回一封邮件给他的公司。每天一封。每天一封。他多想从她的邮件里,看到大学时彼此的爱。她多想从他的邮件里,读到大学时共有的喜乐。但,什么也没有。
冷冷的文字,隔着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5 14:31:39
※3※
高二那年,她暗恋隔壁班的一个男生。
每天,她都借口找同学,去看一眼那个男生。今天借支笔,明天要本书。有时候,男生在跟别的同学说笑。有时候,男生的位置空空的。她过去,只为看他一眼。看过之后,她觉得,她的世界,才踏实了。其实,男生并不帅,不知道为什么,罂粟一般,她着了迷,中了毒。
高三的时候,男生转走了。她放声痛哭了一场。但是,她没有因此放下。在整个青春年华里,她的脑海里,全是他。
其实,那年,男生从来没注意过她。她跟他,也从没说过一句话。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5 14:31:48
※4※
别离时,他和她,在第一次约会的小树林,做了个约定。
三年后,他若未娶,就在树上刻下“我在”。她若未嫁,就在同一棵树上刻下“我在”。然后,此生,永永远远在一起。
那里,是城市郊区,他俩用心找了一棵最粗最大的树。尽管谁也不说,但心底,他们要它必须活过时间,活到他们相爱。
之后,在各自的城市。他曾相亲无数,但最终都放弃了。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她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
然而,三年后,那座城市的郊区,竖起了一座又一座楼宇。那片小树林,早已变成了水泥森林。
那棵树,没了踪影。他来了,两个字,不知道该刻在哪里。她来了,两个字,不知道该刻在哪里。怅然,无奈,绝望。他只好回到了自己的城市。她也只好回到了自己的城市。
他们用爱,打败了爱。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5 14:31:57
针尖上的蜂蜜时间:2014-07-08 作者:未详 点击:193次 我读雷平阳的诗,《亲人》,写得真有趣,也真的耐人寻味——
我只爱我寄宿的云南,因为其他省
我都不爱;我只爱云南的昭通市
因为其他市我都不爱;我只爱昭通市的土城乡
因为其他乡我都不爱……
我的爱狭隘、偏执,像针尖上的蜂蜜
是的,所有的爱都是偏执的,爱不偏执,便不是真爱,爱偏执,爱才爱得值。连爱都不偏执了,要爱作甚?
爱到狭隘。爱本身就是狭小的,一对一的,定点接收的,撒网叫什么爱,那是渔猎,得到的是欲望的渔利,而不是同样爱在你的心灵。
我在冰雹之后来到树林,看到了被冰雹砸掉了底儿的鸟巢,一只血毛娃子小鸟掉了下来,并无大碍,而它的父母却在枝端惊心地叫着,似在滴血。
我冒着摔跤的危险爬到满是雨水和青苔的树上,用草给鸟补好窝,把刚才那只小鸟娃子放了进去。不为别的,那一瞬间,我想到的是,如果那只小鸟是我,而站在树梢上的是我的母亲,她该怎样忧心如焚?
爱像是针尖上的蜂蜜,疼且甜着,即便是针尖上这么丁点儿的地盘,也是可以用来传递的,在针尖和针尖之间,搭一座浓情蜜意的桥。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5 14:32:06
永不抱怨的力量时间:2014-07-09 作者:未详 点击:142次 那年,他以优异的毕业成绩,被一所高中招聘为语文教师。他每天都生活在抱怨之中,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世事不公。
也许,他的情绪无意间被心思细腻的学生觉察到了。一次,下课,学生送给他一本绿色的杂志。
他随意地翻看着,被一个题目深深吸引:《成功的秘诀:永不抱怨》,文章是一个叫六六的人写的。她开篇写马云飞黄腾达的秘诀是:永不抱怨。又写自己欣赏的投资人吕超,无论自己对他多么无事生非地折腾,他也不抱怨。还写了给自己装修的唐师傅,对于她的近乎出尔反尔的装修方案,唐师傅没有愤怒、不满和责怪,只有提高、再提高,学习、再学习。
六六最后说:“把时间花在进步上,而不是抱怨上,这就是成功的秘诀。”读完这篇文章,他满脸滚烫滚烫的汗珠,这是自责在鞭打他抱怨的恶习。
从那天之后,他开始努力工作,他发现所有的付出都会有回报。当了班主任,班级日常管理非常优秀,自己的作品不断地出现在不同的刊物上。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5 14:32:17
你在为谁读书时间:2014-07-09 作者:未详 点击:203次 哈佛大学前任校长劳伦斯·H。萨默斯教授在一次关于“学习力”的演讲中,讲了这样一个我们身边常见的现象。
暑假里,他的外孙吉文和一群小伙伴一起到郊外玩,正当他们玩得很开心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小女孩哭了起来,说是必须赶紧回家。
小女孩着急地说:“天哪!我竟忘了看时间,今天的功课我还没有做。”
“现在是假期,怎么还有功课?”伙伴们问她。
“是我妈妈让我做的,如果没有按时做完,她会揍我的。”那个小女孩哭丧着脸说。
你是否也曾像这个小女孩一样,不管走到哪里、在做什么,都会觉得学习是负担,觉得自己学习是为了父母、老师?但是我们读书,真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攀比欲,为了老师的好名声吗?有时候,父母逼迫我们学习,虽然说有些不近人情,但你是否真的知道自己是为了谁而读书呢?
劳伦斯·H。萨默斯校长说:“我曾经建议哈佛的学生们最好每天都问自己一个相同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学习?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不明白做事的目的,就很难产生强大的内驱力。所以,对这些学生来说,不解决为什么学习的问题,看不到学习的必要性,就永远也不会有学习的动力。”确实,如果我们不明白自己学习的动机,不明白读书的目的,就会把学习当成负担,把读书当成任务。
安东尼·拉马纳出生在意大利西西里岛上的一个小村庄里。他一共有10个兄弟姐妹,所以不到12岁便到采石场干活了。但安东尼·拉马纳不甘心自己的命运就是如此。于是,他经常利用一些闲暇时间阅读有关西西里岛的历史和地理的书,并听老人们讲述岛屿的变迁。从书上,他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与岛屿的差距,于是在他16岁那年,他沿着山谷顺河流而下,一直来到海边,随后跟着一艘货船来到了美国。
在美国,当他遇到困难时,有很多次他曾想踏上回家的路,但是,他每想到这里就更加坚定地意识到,自己应该通过学习来改变命运。
22岁那年,他凭借不懈的努力,获得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证书——一张石匠工会卡。不久他便被选去在林肯的纪念碑上雕刻林肯在葛底斯堡的演讲词。在雕刻林肯的演讲词时,他深深地被林肯的人生经历打动。
一天吃午饭时,安东尼坐在高高的脚手架上,望着巨大的林肯雕像,这位来自西西里岛采石场的小石匠突然做出了一个决定:安东尼·拉马纳要成为一个更有用的人,他要当律师。他在一块木板上写下“安东尼·拉马纳”,在他的名字下面又写道:“安东尼学法律。”那天晚上,他把那块木板带下了脚手架。他的朋友都笑话他:“你是林肯第二吧?安东尼,你看雕像都看呆了。”
安东尼过去只在西西里岛的一所乡村小学读到五年级,想在华盛顿大学国家法律中心学习,简直是痴心妄想,何况他每天还要在脚手架上连续工作10小时。但是他并没有退缩,一下班就去夜校补习英文,他的帆布兜里时刻都有凿子、锤子、午饭和课本。他常常匆匆忙忙地吃过午饭便抓紧时间读书,甚至有时候一手拿着书,一手拿着中间夹着一块咸猪肉的玉米饼,坐在木头上边吃边学习。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安东尼·拉马纳考入了法律学校。但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只得离开美国去同法西斯作战。战后回国,他在很短的时间里连续获得了法学学士和法学硕士学位。后来,他一直在纽约和华盛顿担任律师,工作非常出色。
劳伦斯·H。萨默斯校长说,他和安东尼·拉马纳是在一次聚会中认识的,虽然他们年龄相差很大,却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劳伦斯·H。萨默斯校长问他:“读书、学习时,难道你不感觉到累吗?”他说:“那不可能,因为每个人都必须自己去发现动力,并自己为动力确定具体的含义。”确实,安东尼说得一点都不错,当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明白自己为谁而读书,为什么而读书,我们就会有一种向前的驱动力,从而让我们在学习中不断克服各种困难,等到像安东尼一样拥有成就时,就会觉得学习是一种乐趣。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5 14:32:29
珍惜自己读不懂的书时间:2014-07-09 作者:未详 点击:208次 一家出版社要重出赫尔曼·黑塞的《彷徨少年时》,我答应帮他们写一篇介绍。新译的书稿送来了,我一边陪你练琴,一边重读《彷徨少年时》。我记得是刚上初中时,连续读了黑塞的作品。第一本是《彷徨少年时》,第二本是《漂泊的灵魂》,第三本是《乡愁》,第四本是《流浪者之歌》,一本接一本地读。
而且我不是随便顺手读读。我每天早上用闹钟将自己在五点半叫醒,然后坐在书桌前,摊开书一字一字读,一行一行读,一直读到该出门上学的时间。我完全记不得读书前有没有先吃早餐,都吃了些什么,但清楚记得书桌上一盏装着二十瓦日光灯管的台灯,白光照在书页上的亮度。
为什么这样认真?老实说,因为那时我读不懂黑塞的书,是真的读不懂。可是,一方面是不服气,觉得只要坚持下去,陌生的字句意义总有一天会在眼前豁然开朗;另一方面是好奇,那读不懂的字句间,偏偏有种奇特神秘的魅力,吸引我一直想看下去。
与其说是读书,不如说是在天刚亮的时刻,享受和一种遥远不可解的事物相联系的感受。一种无法用理性掌握、所以无法用言语形容,却在身上、心底麻痒搔爬的经验,无可取代的经验。
很长一段时间,我记得我读过黑塞,但却没有能力将他书中的内容吸收进去。我知道等到自己的阅读能力更强,理解更成熟时,我会重读黑塞。
几年后,高三吧,我无意中从书架上拣出《彷徨少年时》,随意翻翻,翻到了这样的句子:“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找出被允许的和被禁止的事物,有些人疏于思考,懒得为自己的行为把关,他只要不违反别人规定的禁令就行了,因为这样他可以过得很轻松。还有些人在心目中有一套自己的法则,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我吓了一大跳,这明明就是我自己的信念啊!再翻再读,我更惊讶了,书里的情节内容我很陌生,猜不出接下来要发生什么事,然而书中讲的道理,关于光明与黑暗的世界,关于个人的选择,我却都再熟悉不过!
当年,我真的没读懂《彷徨少年时》吗?还是一字一句其实仍进入了我的大脑,影响了我的想法与感受?还是我本来的个性中就藏有这些倾向,所以才会即使读不懂,都不愿放弃黑塞的书?
一直到今天,我还是不知道答案。不过我知道、我确信,少年时代最大的珍宝之一,就是极度善感的心,随时吸收、随时感应,就算对于看来陌生、疏远的东西,也不轻易拒绝。生命拥有比我们想象的更大的空间,可以容纳更多不同的东西。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0-15 14:33:04
请不要当作家时间:2014-07-08 作者:未详 点击:170次 很多美国文科生有一个天真的想法:他们以为毕业后,可以靠写作为生。我现在要告诫你们,若非迫不得已,千万不要选择作家这个职业。
让我们来看看冷酷的现实吧。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2009年的统计结果表明,美国作家年收入平均为2。3万美元。听起来还不错。但别忘了,这是平均值,是被汤姆·克兰西、史蒂文·金、詹姆斯·帕特森这类巨星级作家的年薪带高了的数值。克兰西2008年的版税收入是3500万,金是4500万,帕特森是5000万。把这些大腕们的天文数字刨除,普通作家一年里远远挣不到2万美元。我曾当过3年专职作家,年收入分别是1。1万美元、1。2万美元和1。25万美元。除了偿还学生贷款,付房租水电和医疗保险,剩下的钱还不够吃饭。
好,你不服气。那么假设你的运气比我好,你写的第一部小说就被出版商看中了。作者一般可以拿到总销售额的15%,其中要另扣掉15%给图书代理人作佣金。假设小说零售价是24。95美元一本。每卖出一本书,你就能获得3。18美元。
假设这本小说卖掉了1万册——在美国这已经是很不错的销售量了,你将赚到3。18万美元的版税。减去各种税款后,你大概会纯剩2。5万美元。如果你花两年时间写成这部小说,写作期间你每天伏案8小时。以我个人的经验,这算是写得顺利的,那么你每小时工资为4。28美元,还达不到美国劳工部规定的最低工资,比麦当劳的清洁员还要少3。22美元。
即便如此,你还得暗自庆幸。如果新书的销售很糟,你唯一的希望就是出版社给你的预付款。2005年,科幻小说网SFC的一项调查披露,出版社给科幻和言情类作者首部小说的预付款一般在5000美元左右。其他类型的小说预付款会更低。也就是说,你很有可能埋头苦干了两年,最终只挣到5000美元。
再看看这个数字:2000年到2010年,作品进入《纽约时报》畅销图书排行榜的作家平均年龄是50。5岁。这说明什么?你不太可能大学刚毕业就写出赚钱的书来,即使你是文学系的尖子生。
这就是为什么我奉劝你轻易不要选择写作这条路,至少不是现在。你应该把20岁到40岁这段时间用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找份稳定的工作,读些好书,去远方旅游,关爱自己和亲人。换句话说,你要快乐而踏实地生活,只有这样你将来才有可写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