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9 19:01:01
一是“素面”。素面条是一种时尚美食,低脂肪、多维生素,让人吃了既美口又健身。中国古代的很多圣贤智者都提倡清心、恬淡,以粗茶淡饭和素食寡欲为君子的养生之道。“素面”饱含简约、恬淡、慈爱、平易的生活观,是秉承古代先贤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好生惜物、清心寡欲的为人处世之道。素面人生,有助于遏制腐败与奢靡,减少贪欲和杀戮,增加德行和幸福感,是协调天人关系、敬畏万物生灵、尊重传统文化的经邦济世之道。人们称不化妆上班的同事“素面朝天”,不施粉黛,最少受到激素、色素的侵害,敢把真实的自己示人,使人生变得轻松愉快。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9 19:01:12
二是“炒面”。你可能会说,吃过“素面”了,不化妆就上岗,为啥还要吃“炒面”呢?“炒面”关键在“炒”,现在是个信息爆炸社会,通讯高度发达,各个社会单位的信息争先恐后发布,你若不及时把你的真实信息传递出去,有可能被迟延、被扭曲、被屏蔽、被埋没。时下,酒香也怕巷子深。一个人如果只注重埋头苦干,不注意宣传自己,那你就只能事倍功半。“炒作”虽说名声不好,但是人还离不了它。人生需要一点“炒作”,有必要在适当时候给自己“造势”,展示自我,推销自我,让更多的人知道你,尤其在人生的低潮阶段,更需要把“炒”作为突破点,冲出重围。但是,吃“炒面”不能“油温”太高,如果太离谱、太过分了,会把自己给“炒焦”“炒糊”,最后得不偿失。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9 19:01:23
三是“捞面”。捞面条的可选性强,有食客自主、搭配方便等优点,是人生必须会吃的“第三碗面”。会吃“捞面”,标志着管理素能的充足。吃好“捞面”,首先要配好料,诸如面质选择、面菜比例、营养成分等,食客都要心里有谱,然后去选自己中意的;其次要打好卤,捞面条的卤是亮点和重点,集美味、营养、色调、食欲于一身,让人馋不忍去,“人生卤”也要这样,才能够吸引大家的投票;再之是捞稠的,人生诱惑很多,可选标的琳琅满目,如不“拣稠的捞”,主次不分,胡子眉毛一把抓,将会一事无成。
这“三碗面”好吃,又不容易吃好。谁会吃了,成功就来敲门;相反,谁吃不好将会遭受失败。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9 19:01:40
苦难是滴墨时间:2014-10-03 作者:未详 点击:471次 白手起家的朋友甲,为人也算热情仗义,事业也算有声有色,但大家却都对他有点儿退避三舍的意思。缘何,实在是这个人太过敏感和脆弱了一点儿。
朋友相聚,一两杯酒下肚,无论别人扯什么话题,最终,都会被甲归结到一个话题上去回忆过去的苦难生活。其实大家也都知道他有多么不容易:从小家境贫寒,父亲是老黄牛一样的搬运工,妈妈是菜市场的地摊大妈,在最草根的社会底层长大,白眼、冷漠和轻视是甲成长的底色。
但正如某个哲学家所说,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学校。正因为从小饱尝生活的艰辛,甲才能够一直“胸前一个勇、丹田一口气”地拼到现在,拼出恁大的事业和江山。让大家困惑不解的是,当终于彻底脱离了苦海。甲却突然变得好像一个敏感的导电体那样触碰不得了。
他回忆黑暗童年,别人不洗耳恭听就是蔑视;他忆苦思甜,别人不长吁短叹地跟着配合就是轻视。一次两次也就罢了,久了,大家都觉得累。更离谱的是,哥几个聚会,偶尔有谁说个笑话,但凡牵扯到菜场大妈或者搬运工的,甲立刻就会暴跳如雷地冲上去,他总认为别人是有意贬低他的父母。
渐渐地,大家都惧怕同甲凑到一起了。因为没有人知道自己下一句话是不是会触犯到甲那颗敏感的小心灵。而且,倾听固然是一种美德,但总是多年如一日地听一个人絮絮叨叨地祥林嫂般回忆过去的生活,对于倾诉者来说,或许是一种抒发的渠道,但对于倾听者来说,无异于一种折磨。
朋友们远了,甲的爱情之路也不顺利。按说像他这样一个多金且年轻的男人,众多小姑娘该趋之若鹜才是,可是,寻寻觅觅了那么久,甲还是没有找到那个可他心意的人。
甲很苦恼。愈发感叹老天对自己的不公,贫穷的时候没有友谊和援手,怎么到自己有钱了,还是孤家寡人一个呢。
他去找一个学心理学的朋友谈心,问了人家一个很宏大的命题:为什么他的人生就如此艰难?
心理学的朋友只说了一句话:每个人成功后都会有一种情绪反应,或者高兴或者骄傲或者兴奋。请问你的反应是什么?
甲琢磨了半天,这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那些正常的成功情绪反应。当他不用再为衣食奔波,当他不用再受人歧视和白眼时,他也有兴奋,但更多的,却是一种委屈、一种不平、一种想流泪的冲动。当掌声和鲜花簇拥到面前那一刻,他看到的不是喜悦,而是曾经那些漫长的艰难。他其实也想骄傲地仰天长笑,可内心又始终有个声音:不,现在的一切,并不匹配我受到的那些苦难。换言之,老天给他的回报,并不够。
听了甲的话,学心理学的朋友将一盆清水和一块石板同时放到他的面前。然后。从墨水瓶里滴出两滴墨,一滴放到清水中,一滴放到石板上。满满一盆清水,很快变得污浊。而那滴落在石板上的墨,在阳光的照射下,没过多久,就干涸成了一点黑色的印记,随便用手一抹,便消失无踪了。
甲疑惑地看着朋友:这是什么意思?
朋友晃动一下盆中的污水,轻轻道:这就是你不快乐的所有根源。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回忆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珍惜。但你的回忆。却过于隆重和庞大了。无限度地纠结于过去的苦难,不仅会放大过去的阴影,还会让人看不清眼前的世界。对于真正的勇敢者来说,苦难就好比一滴落在石板上的墨,早晚会在岁月里风化于无形;而对于软弱者来说,苦难又是一滴落在清水中的墨,总在提醒它曾经的存在,不仅会遮蔽生活的真相,更会让现在的幸福也出现阴影和墨痕。
朋友的话,让甲若有所动,那个瞬间,他想起了自己内心一直涌动的黑暗和迷茫,或许,这一直不能走出的情感沼泽,只是因为,自己的心灵还不够坚强,前行的脚步还过于软弱和彷徨。
再次垂头看看那盆已经氤氲了全部墨痕的水,再看看那块洁净如初的石板,甲的眉头终于慢慢舒展开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9 19:02:02
不在梅边,也不在柳边时间:2014-10-04 作者:未详 点击:111次 不在梅边在柳边,是《牡丹亭》里的句子,说的是姻缘。
《牡丹亭》十四出“写真”里有那么一节,杜丽娘给自己画好了像,又在画边题了几句诗:“……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意思是,她将来要嫁的那个人,不是梅姓人家便是柳姓人家。
年少时,我们都是这样吧,相信自己的梦会成真,相信路过窗前的那个男孩子会是牵手一生的人。相信我的欢喜一定能衍生出他的欢喜,以及一世的欢喜来。
一个朋友,十七八岁时,一个人兀自在心里喜欢着当年红遍海内的青年诗人汪国真。四五月的天气,学校里的蔷薇花放鞭炮似的开了一墙头,她每日里捧着汪国真的诗集,在蔷薇花边流连,像半个杜丽娘。她说,她将来是要嫁给汪国真的。
但是,她到底没嫁汪国真,因为,她后来喜欢上了写小说的王跃文,再后来,王跃文也没嫁成,她嫁的是一个普通的医生,普通得像挂在衣角的饭粒子,叫人羞赧到丧气。
杜丽娘在戏里,最终嫁给了柳梦梅,穿越了梦境,穿越了生死。而我知道的是,生活里,我们最后牵手的人,他常常是,不在梅边,也不在柳边,他不在意料中。当青春剩下日记,当乌丝将要变成白发,蓦然回首,才惊觉,多少初衷都已经变卦。
多少年前,看青春风光的巩俐,看她和张某人合作的一部部片子,就在内心里认定了,她是要嫁给他,无论如何,这都是一场逃不掉的隆重姻缘。谁料后来,她却嫁给了一个商人,匆匆地,像灰姑娘在十二点钟之前逃离城堡,回到尘灰满面的现实生活中去。曾经,我们和她一样,等这个男人给她婚姻,给她一世的依靠,结果等得心一片灰凉。原来,面对辽阔的人生岁月,这初时的欢喜是不能算数的。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这是我听过的最温暖的句子。人生的妥帖安稳就应该这样,认定了一个人,能和他一起经历风雨和阳光,然后在洒满斜阳的林阴路上,牵着手,一起回家……然而即便唱出这样深情温馨歌曲的女人,竟也没逃过离婚这一劫。仿佛一个肥皂泡,在阳光下缓缓地升起来,牵着众人的目光升到高空中去,万人倾慕,忽然“啪”地破了,只叫人晕头转向。说什么好呢?说好要一起变老的,可还是会有人中途折身而退的呀。
人生不是童话,不是我牵过你的手,穿过开满丁香花的街道,还会与你在终点碰头。人生有太多的不确定,前山有路,后山风雨,有些风景总不在十指掐算之中。姻缘面前,有些人还未迎面走来,有些人却是要松开手,从此走失。
我想,浩茫而未知的岁月面前,我们所能做的,大约只能是,感念眼前、感念此刻吧。惦记他日梅边柳边,都不如珍惜此刻身边,以及身边的人和事。所以,如果那个少年的他正从窗外走过,我会在心底记下他,连同窗外的流云与落叶,以及风声。如果那个人正坐在伸手可斟一杯茶的对面,我会迎着袅袅升腾的水汽,伸过手去,彼此相握,并触摸对方掌心的温暖。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9 19:02:21
西宁有一抹透明的蓝时间:2014-10-04 作者:未详 点击:83次 一
她看起来不足16岁,低低的,两条长长的辫子搭在身前。抬起头时,面颊有两抹高原女孩特有的高原红。穿蓝色碎花的裙子,干净的蓝,一如西宁的天空,蓝得清澈,蓝得透明,蓝得一如关于这个城市天空的传说。
从走出火车站,她便一直紧紧跟在我们后面小声央求:让我给你们做导游吧,很便宜的,一天只要50块钱。我回头冲她笑说:小姑娘,我们真的不需要。
30块行不行?她抿了抿唇,像下了很大决心,说,我带你们去最好的地方。
何其回过身,冲她晃晃手中的地图,小姑娘,我们有它就行了。说完,牵着我的手加快了脚步。她没有再跟上来,小小的蓝色身影定格在延绵山脉包裹着的西宁站外并不拥挤的人流中,那么娇小,细细的手指绞着辫梢。
我忽然有些怜惜。
出租车穿过东大街,不远便是水井巷,一条专门出售藏族饰品的小巷。
入了巷子,我便被两旁琳琅满目的小店吸引了。却听身后忽然有人说,姐姐,等一下。
她竟然跟了我们而来!真是个缠人的小女孩!我一时觉得不太高兴,便不答她。她却把我手中的物品拿过去,同店老板交谈起来。
两人说得很快,好像争着什么。她的声音纤细,却清晰。片刻,男人无奈地摆了摆手。她高兴起来,回过头把那些物品放回我掌心,说,姐姐,你可以买它们了,一共30块钱。
我吃惊地瞪大了眼睛,要知道,刚才我打算花120块钱买下来的。冲动中,我不由脱口而出,你给我们当导游吧,一天50元。
不,30。她抿抿唇,怕我反悔,飞快地说,从现在计时开始。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9 19:02:40
二
她叫马丽娜,16岁,读完中学就开始做个体导游,所有导游知识全是“自学成材”,已是有着两年经验的“老导游”了。
马丽娜很爱笑,有非常好的语言天赋。她带着我们在那条巷里买了所有我想要的东西,只是在买藏刀时,发生了一点意见分歧。她很认真地说,姐姐,坐火车是不能带刀子的。
我笑,这样的刀子是艺术品,我可以装在兜里过安检。
不行的。她大声说,因为规定不允许。口气是少有的严肃。
何其逗她,说,小姑娘,你做个体导游,规定允许吗?
她的脸一下红了,又抿住了唇,怔了半天,低低地说,反正那样不行,哥哥姐姐,你们都是大学生,读了好多书,这样的道理你们懂得,对吗?
我和何其愣了一下,忽然惭愧起来。我攀住她的肩膀,好了丽娜,我们闹着玩的。
马丽娜的脸红红的,手指缠绕着辫梢,笑起来。
后来休息时,她告诉我,她曾有个很好的少年朋友在火车上贩卖藏刀。每次,都是将好多把刀子带在身上通过安检。后来,在一次争斗中,少年拿出了刀子……是两年前的事了,现在,他还在管教所里,说的时候,她的眼睛红红的。
我一时无语,却对这个少女更加怜惜起来。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9 19:02:55
三
那天,她带我们去吃纯正的高原羊肉,喝街边自制的味道纯正的酸奶。而她给我们找的住处,便宜得超乎想象,却干净舒适。
晚饭,我们坚持邀请她一起吃,她拒绝了,说家住在西宁郊区,明天早上会早点赶过来。我们便没有再留她。
第二天一大早,马丽娜气喘吁吁地赶了过来,这才知道她的家并不在郊区,而是在距离市区50公里外的一个村子。
第三天,我们搭了一辆旅行客车朝青海湖进发。
离开西宁,车子朝着越来越高的地势攀爬。何其出现了高原反应,面色渐渐苍白,呼吸也急促起来。马丽娜大声地喊司机停车,然后央求司机把车开回西宁去。
马丽娜的请求并没有得到司机和车上其他几十个乘客的同意。
我急得几乎要哭了起来。正在一时无措之际,马丽娜忽然推开车门冲下车去,站在路的中央张望起来。
隔了好半天才有一辆黑色轿车驶过来,隔着车窗,我看到马丽娜不躲不避地站在路中央,拼命朝着那辆车挥手。
轿车在她几步远的地方停下来,她跑过去,一边比画着一边急急地跟车里人说着什么。漫长的几分钟后,她飞快地跑回来,说,快,姐姐,他们愿意带哥哥回去。
我的眼泪哗地落了下来。
到了医院,医生说,幸亏送得及时,否则很危险。
两天后,何其的状况稳定下来,可以出院了。那两天,马丽娜一直沉默地陪着我们,黄昏时离开,早上又早早过来。而西宁之行也只得于中途取消。让我为难的是,付过了医药费,所剩的钱只够买两张硬坐车票,我没有多余的钱来支付马丽娜的导游费了。
我为难地对她说,如果你相信我,把地址留给我,我回到北京就给你寄钱。
她半天不语,明显地有些失望,手指绕着辫梢,片刻,却又忽然抬起头来笑,说,行。然后在小花布包包里拿出纸笔,边写边说,那你把钱寄到家里吧,刚好小弟快要开学了,可以给他缴书费。再说,我还没有身份证呢。说着,她把写完的纸片递给我。
马丽娜竟然写得一手漂亮的字,字体浑圆、工整、小巧,很像她的人。我仔细地把纸片放进包里,丽娜,谢谢你。说完,心里忽然一酸。
她摆摆手,又在包里掏出50块钱递给我,给,路上买点吃的。
我慌忙推拒,不用了真的不用了,我还有点钱。我不能再继续接受她对我的好,她给我的已经太多了。
可是他需要。她指指何其,回北京太远了,穷家富路,我妈说的,你拿着吧。她把钱塞到我手里,又说,是借给你们的,到时候要一起还的。现在我要去找新的游客了,再见。
我怔怔地站着,看着她小小的身影很快消失在转弯的路口,转头,看到何其已经眼睛潮湿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9 19:03:07
四
回到北京的第二天,我将欠马丽娜的钱寄还给她,另外多寄了300元,并给她和她的弟妹各寄了一身新衣服。对她的感谢,不是钱和物质可以表达的,我想聪明的她会明白。
20天后,我收到马丽娜退回的300块钱,以及两把漂亮的藏刀和一件鲜艳的藏裙,还有她的信。马丽娜说,衣服我收下了,阿爸阿妈要我谢谢姐姐。多余的钱不是我该得的,我不能要。署名:西宁的马丽娜。
我看着那小小的字,心里柔柔地暖暖地荡漾起来,似乎是高空一抹干净的蓝色,在心底动荡着。
从那天起,我心里总有一种挥不去的牵盼。
一个月后,我和何其离开北京再次一路朝西而去,作为志愿者,我们将在马丽娜的家乡教两年的书。
出站口,早已接到信的马丽娜竟然带着她的弟弟妹妹,还有好几个孩子,穿着节日的盛装一起来了。看到我们,孩子们呼啦啦地围了上来,几张小脸兴奋得通红。
马丽娜缠住我连声地问,姐姐姐姐,为什么你们还愿意再来呢?显然,她不能相信。
我拥住她,不回答,抬起头来看向这个城市的天空。我想,如果我告诉她,我回来是因为西宁有一抹透明的蓝让我想念,那她会相信吗?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9 19:03:52
扳回被出国干扰这一城时间:2014-10-02 作者:未详 点击:165次 蒋子涵的高中生活是紧凑的,她一个人完成了双重任务:一边在重点高中备战高考,一边准备美国大学的录取考试SAT。父母总是鼓励她,她的付出会使她比其他同学“多一个选择”。因为精力分散,蒋子涵只被美国一所不入流的大学录取,当她带着失落感冲刺高考时,剧烈下滑的成绩、老师的误解,又让她体会到了双重压力。
只因“人家的孩子都出国了”
蒋子涵升入省重点高中之后,一位把孩子送出国的朋友提醒蒋子涵的父母,千万不要舍不得给孩子投资。
蒋子涵的父母生怕被朋友看扁了,他们决定节衣缩食送孩子出国。升入高中二年级时,蒋子涵一边坚持在学校上课,一边考托福,同时备考美国的SAT。全家人一致认为,多一个选择总是好的。
1月份,她收到一所美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是,在准备高考的过程中,孩子的成绩始终不理想,人也经常不在状态,父母都不知道应该如何安抚她。
蒋子涵的父母为孩子规划人生的参照系是“人家的孩子”“人家会如何评价他们的选择”,却忽略了最根本的问题——自己的孩子到底适合什么。
老师真的要放弃我了吗
蒋子涵的父母领着蒋子涵找我进行心理咨询。蒋子涵简单地介绍了自己的过去。高一时,无论是学习、人际交往还是情绪管理,她都游刃有余。那个时候她总是盼着考试,老师讲评试卷时也总是表扬她的出色发挥。她的成绩在年级600人中一直稳定在前60名,如果保持这个名次,考上名校是水到渠成的事。
自打准备出国考试之后,她的成绩逐渐下降,一直跌到了年级400多名。父母给她打气,如果申请到国外的好大学,她就不用参加高考了;就算她还希望参加高考,凭借高一的基础,高三努力一下也完全可以追上来。
事实上,蒋子涵每天上课时都特别紧张,生怕漏掉老师讲的任何一句话,拼命地记笔记,一节课下来累得颈椎疼痛难忍。每次考试,哪怕是随堂考,她都特别紧张,越紧张,成绩就越不如意。
刚升入高三,考得不好,老师还会找她谈话。现在她已经掉到520名了,老师却对她不闻不问。她希望老师狠狠地批评她一顿,那样她就可以大哭一场,说出真相。非常遗憾,老师不再找她谈话了。
“你父母说你已经收到了美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如果高考失利,是不是也可以去美国读大学呢?”我说出了自己的疑问。按照常理,蒋子涵完全没有必要给自己这么大的压力。
蒋子涵的表情非常复杂,她说:“我父母总是挑有面子的事情说,我申请到的大学很不入流,如果申请到好的大学我才不着急呢。”
关于出国,她一直守口如瓶,因为她发现,一旦老师得知某个学生要出国,基本就不再过问了,她不希望被老师放弃。托福、SAT考试都是偷偷进行的,如果考试时间和上课时间冲突,她就谎称自己生病了。直到现在,学校里也没有一个人知道她已经被国外的大学录取了。尽管如此,因为成绩不好,老师还是对她不闻不问。
“多一个选择”变成两个鸡肋
现在蒋子涵的状况非常尴尬:她申请到的大学很不好,为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大学而让父母投入那么多积蓄太不值得了;可凭现在的成绩,高考也只能上普通二本。
我对眼前的她产生了强烈的同情,她付出的比别人多,收获的却是尴尬。如果没有“多一个选择”的设想,如果专心准备高考,现在蒋子涵的成绩会怎样?
“子涵从小就那么优秀,怎么才申请到这样的大学呢?”朋友的话让蒋子涵的父亲觉得送孩子出国不但没有让他们扬眉吐气,反而处处露怯。女儿在省重点,高考本来不成问题,却非要送出去念这么差的学校,如果传出去岂不落下笑柄?经过反复磋商,一家3口决定冲刺高考。
“到现在为止,为了出国花的中介费和学习费已经快10万元了,如果我不去,这钱就打水漂了……可如果去了就像上了贼船,还要投入更多的钱。”说到这儿,蒋子涵放声大哭。这么小的年龄,就面对这样的两难,她要以怎样的心态去选择?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扭转全局的能力
我将孩子的内心感受传达给了她的父母。我明确告诉他们,以孩子的阅历,是无法预估事情的后果的。
蒋子涵的父亲接着说:“在单位就是比孩子,我们俩将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孩子身上了……”
“为孩子规划人生,是为她的前途还是为你们的面子呢?”我追问。
夫妻俩再次沉默了。
我对蒋子涵辅导的第一步是重塑师生关系,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帮助。我建议蒋子涵尽快找班主任谈一次,让老师对她这一年来的经历有全面的了解。
班主任得知她的事情之后非常心疼,并将她的情况通报给各个学科的老师。老师们通过针对性的作业、课间答疑、试卷面批面改等方式,直接有效地帮助她。
蒋子涵父母的状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落地了”,不再做任何的修饰,而是急切地问我,这个时候他们能够帮孩子做些什么?
我建议他们收集各个大学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进行全面分析,根据孩子所选择的专业,按梯次对有意向的大学进行排序,如果超水平发挥就报第一志愿,正常发挥就报第二志愿。在准备托福的过程中,蒋子涵的英语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也可以成为她的优势。
6月,蒋子涵顺利考入了北京的一所重点大学。蒋子涵是幸运的,她身上特有的很多素质成就了她。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扭转全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