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6 13:33:47
1985年,香港基本法起草工作开始后,由于梁振英是土地管理方面最为优秀的专家之一,更因他对香港做出有目共睹的业绩,他出任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
1988年,他担任基本法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时年仅34岁。同年,梁振英被评为“香港十大杰出青年”。此后他又历任香港特区行政会议召集人,香港特区筹委会预委会委员兼政务小组组长、筹委会副主任以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召开第七次全体会议,决定任命梁振英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任行政长官,于2012年7月1日就职。
是的,梁振英实现了儿时的梦,不仅拥有了私家花园,而且他还要将香港建成一个生机盎然的大花园式的美好现代都市。
向有“花花草草”的地方走,是一种对美丽人生的渴望和梦想。有了这样一种渴望与梦想,并能做到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向前走去,其人生一定是五彩缤纷,花团锦簇……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6 13:34:19
我爱玉米,也爱大豆时间:2014-07-23 作者:未详 点击:163次 五六岁的时候,淘气的他,喜欢在新买的大房子的花园里到处乱挖,不为求得什么。他甚至把父亲位于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的后院变成了一片玉米地。而他则卧在土地上,狡黠却又不乏热爱地看着自己的“杰作”。
从那时起,出身显赫的他,仿佛就与外人看起来很低等的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热爱土地,只有土地才会实现我的自身价值。我要和全世界的农民一样,时刻关注这片深情的土地。”当他拒绝进入父亲庞大的商业财富帝国时,他如是深情地说。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6 13:34:34
在他确定了自己的“农夫”职业道路之后,无奈的父亲,只好尊重他的选择——送给他一块土地,让他拥有自己的农场。
有了农场的他,开始悉心认真经营,且按月将土地的租金如数交给父亲——“我不想醉生梦死地活在父亲的财富帝国里,我更想去深爱广袤的土地和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他始终这样说。
就这样,在经历了若干年后,农场的业绩蒸蒸日上,为他积累了大量的财富。美国一家调查名人净资产的著名网站介绍,他在农场的净资产为两亿美元。除此之外,他在慈善和摄影领域都有涉猎。
他在环境和野生动物保护等领域出版了六本书籍和不计其数的文章,并在《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上都有自己的专栏。
他不时前往世界各地去拍摄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纪录片,并给贫困地区的人们提供足够的资源来满足他们的基本生存需要。
在他获得父亲的10亿美元基金时,他就立即投入拯救印度豹的行列中,且利用这批资金建立了一个印度豹保护基地。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6 13:34:50
他与盖茨基金合作研究抗旱玉米,帮助非洲农民解决温饱问题,在中美洲,他又投资2000万美元,来改善当地的农作物种植和收割技术。
他是一位活跃的而且事必躬亲的慈善家:他是联合国旗下世界粮食计划署(WFP)大使。
2012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王牌节目《60分钟》请来了两位座上宾——他,还有一个就是被誉为世界股神的巴菲特,也是他的父亲。
面对全世界的观众,巴菲特透露:已经选定他这个长子作为自己的接班人。
而他并没有欣喜若狂,只是平静地点点头,说:“只要不妨碍我继续种植玉米和大豆,我想接受这个任务没有问题。”
作为世界股神巴菲特的长子,56岁的他——霍华德·巴菲特,无论是地位还是财富,都已经远远超越了农夫这个职业,可为何还要心系土地,挂念着他的玉米和大豆?
面对很多人的不理解,霍华德·巴菲特淡然答道——
“有一点我一直没有改变——我爱玉米,也爱大豆!”一直致力于慈善、关注土地、关注苦难农民的霍华德·巴菲特如是说。
“我爱玉米,也爱大豆!”这句平淡的话,应该是一个作为世界首富长子,作为一个抛却个人荣誉和财富的慈善家,在追求境界、追求真正的人生价值观上最壮美的箴言吧。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6 13:35:28
家风家教是我一生的功课时间:2014-07-22 作者:未详 点击:54次 父亲南怀瑾的离世,对所有人来说都超乎想象地早。不论是子女还是学生,每个人都怀着尊崇,期盼这盏灯能长明,让自己在为人处世上不致迷茫。
父亲常教导我们,人贵自立。以他老人家为例,他从不愿意接受子女的回报,也从不要求子女参与他对国家和社会的工作。父亲对一生取得的成就,都秉持“为而不有”的原则,父亲的出生地地团叶故居的捐赠如是,金温铁路的建设亦如是。父亲为了保护子女免受争名夺利的无妄之灾,从来没有要求我们参与任何他做的事。我们似乎也天生与他有着观念上的契合,从未因任何自身的利益向父亲开过口。我们从小就学习着“放下”,对名利权情,对世俗世事,对物质欲望,大多沾而不黏。
父亲的朋友圈亦对我们影响很大,我们从小接触的都是才华横溢的长者,像王凤峤先生、刘大镛先生。每次这些朋友来的时候,我们小孩子也很高兴地跟着大人“吃喝玩乐”,搬藤椅、凳子到住宅外,到房子前,把门口当院子,坐在外面喝茶、吃柚子、聊天、笑闹。父亲跟朋友聊天时,我们小孩也会旁听,那些不经意流露出来的诗词典故,在我耳中如雅乐般动听。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时刻是多么幸福。
虽然排行老三,但因我是在台湾出生的长子,所以父亲对我还是怀有期望的。很小的时候,他就让我背诵《三字经》《千字文》《古文观止》《千家诗》和《唐诗三百首》,每天早上出门的时候指定一段文辞让我背,傍晚回来的时候考我。现在回想,当年父亲每天要求我背诵的内容不过一百来字,没有太多任务,也没有逼迫太紧。当时背得深恶痛绝,如今却深入骨髓,虽不能说这样就把我的国学基础打好了,但至少奠定了我对中国文学文化的兴趣。
从我会看书起,父亲就让我随意进出他的书房。我喜欢不时地看看父亲在读什么书。他读完的书,如果不是太过艰涩难读,就会成为我读的下一本书。父亲读书,时常会做点评,有时就在书页空白处写下些心得或是评语;对他喜欢的字句,也会在旁边加以圈点,有如古人读书的习惯。后来我也形成了这样的习惯,喜欢的书总有些地方让我画花了。
长大的孩子,会怀念小时候父母的督导,我就是这样。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遗憾父亲在我小时候没有再督导我多一点。好在我喜欢读书,已经养成和父亲一样广博的阅读兴趣。父亲对子女的教育往往是开放式、启发性的。除了最初对我读的书有所要求外,之后给我的只是一个环境,一个靠自己去学习的环境。
赴美前,虽然能带的行李有限,我还是从父亲的书架上拿了许多书。一套小字的《二十四史演义》,从小读到大,看了几遍,实在舍不得离身,也被我带来了。每次看到书架上的书,都会感念父亲和我分享他的藏书。这些书,还有父亲的教诲,会随着我的足迹而延续、存在,这是我对父亲永远的怀念。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6 13:35:42
轶闻二则时间:2014-07-22 作者:未详 点击:187次 陈衡哲给胡适写信称先生,胡适回信说:“你若‘先生’我,我也‘先生’你。不如两免了,省得多少事。”陈女士回曰:“所谓‘先生’者,‘密斯特’云也。不称你‘先生’,又称你什么?不过若照了,名从主人理,我亦不应该,勉强‘先生’你。但我亦不该,就呼你大名。还请寄信人,下次寄信时,申明要何称。”胡适回:“先生好辩才,驳我使我有口不能开。仔细想起来,呼牛呼马,阿猫阿狗,有何分别哉?我戏言,本不该。下次写信,请你不用再疑猜,随你称什么,我答应响如雷,决不再驳回。”
胡适曾写过一首题为《朋友》的白话小诗:“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五四运动期间,校长蔡元培经常离校,校务就委托胡适管理。校外的社会活动,蔡也多请胡适代表出席。故此,黄侃笑说胡适是“一只绕着蔡元培上下翻飞的黄蝴蝶”。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6 13:36:01
三种人生态度时间:2014-07-22 作者:未详 点击:1236次 “人生态度”是指人日常生活的倾向,向深里讲,即入了哲学范围;向粗浅里说,也不难明白。依中国的分法,将人生态度分为“出世”与“入世”两种,但我嫌其笼统,不如三分法较为详尽适中。我们仔细分析:人生态度之深浅、曲折、偏正……各式各种都有,而各时代、各民族、各社会,亦皆有其各种不同之精神,故欲求不笼统,而究竟难免于笼统。我们现在所用之三分法,亦不过是比较适中的办法而已。
按三分法,第一种人生态度,可用“逐求”二字以表示之。此意即谓人于现实生活中逐求不已,如:饮食、宴安、名誉、声、色、货、利等,一面受趣味引诱,一面受问题刺激,颠倒迷离于苦乐中,与其他生物亦无所异。此第一种人生态度(逐求),能够彻底做到家,发挥至最高点者,即为近代之西洋人。他们纯为向外用力,两眼直向前看,逐求于物质享受,其征服自然之威力实甚伟大,最值得令人拍掌称赞。他们并且能将此第一种人生态度理智化,使之成为一套理论——哲学。其可为代表者,是美国杜威之实验主义,他很能细密地寻求出学理的基础来。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6 13:36:12
第二种人生态度为“厌离”的人生态度。第一种人生态度为人对于物的问题,第三种人生态度为人对于人的问题,此则为人对于自己本身的问题。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其他动物全走本能道路,而人则走理智道路,其理智作用特别发达。其最特殊之点,即在回转头来反看自己,此为一切生物之所不及于人者。当人转回头来冷静地观察其生活时,即觉得人生太苦,一方面自己为饮食男女及一切欲望所纠缠,不能不有许多痛苦;而在另一方面,社会上又充满了无限的偏私、嫉忌、仇怨、计较,以及生离死别种种现象,更足使人觉得人生太无意思。如是,乃产生一种厌离人世的人生态度,此态度为人人所同有。世俗之愚夫愚妇皆有此想,因愚夫愚妇亦能回头想,回头想时,便欲厌离。但此种人生态度虽为人人所同具,而所分别者即在程度上深浅之差,只看彻底不彻底,到家不到家而已。此种厌离的人生态度,为许多宗教之所由生。最能发挥到家者,厥为印度人。印度人最奇怪,其整个生活,完全为宗教生活。他们最彻底、最完全,其中最通透者为佛家。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6 13:36:27
第三种人生态度,可以用“郑重”二字以表示之。郑重的态度,又可分为两层来说:其一,为不反观自己时——向外用力;其二,为回头看自家时——向内用力。未曾回头看而自然有的郑重态度,即儿童之天真烂漫的生活。儿童对其生活,有天然之郑重与天然之不忽略,故谓之天真。真者真切,天者天然,即顺从其生命之自然流行也。于此处我特别提出儿童来说者,因我在此所用之“郑重”一词似太严重,其实并不严重,我之所谓“郑重”,实即自觉地听其生命之自然流行,求其自然合理耳。“郑重”即是将全副精神照顾当下,如儿童之能将其生活放在当下,无前无后,一心一意,绝不知道回头反看,一味听从于生命之自然的发挥,几与向前逐求差不多少,但确有分别。此系言浅一层。(www.rensheng5.com)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6 13:36:37
更深而言之,反回头来看生活而郑重生活,这才是真正的郑重。这条路发挥得最到家的,即为中国之儒家。此种人生态度亦甚简单,主要意义即是教人“自觉地尽力去生活”。此话虽平常,但一切儒家之道理尽包含在内,如后来儒家之“寡欲”“节欲”“窒欲”等说,都是要人清楚地自觉地尽力于当下的生活。儒家最反对仰赖于外力之催逼与外边趣味之引诱往前生活。引诱向前生活,为被动的、逐求的,而非为自觉自主的。儒家之所以排斥欲望,即以欲望为逐求的、非自觉的,不是尽力量去生活。此话可以包含一切道理,如“正心诚意”“慎独”“仁义”“忠恕”等,都是以自觉的力量去生活。再如普通所谓“仁至义尽”“心情俱到”等,亦皆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