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6 13:36:46

  此三种人生态度,每种态度皆有浅深。浅的厌离不能与深的逐求相比。逐求是世俗的路,郑重是道德的路,而厌离则为宗教的路。将此三者排列而为比较,当以逐求态度为较浅,以郑重与厌离两种态度相较,则郑重较难,从逐求态度进步转变到郑重态度自然也可能,但很不容易。普通都是由逐求态度折到厌离态度,从厌离态度再转入郑重态度,宋明之理学家大多如此,所谓出入儒释,都是经过厌离生活,然后重又归来尽力于当下之生活。即以我言,亦恰如此。在我十几岁时,极接近于实利主义,后转入佛家,最后方归于儒家。厌离之情殊为深刻,由是转过来才能尽力于生活;否则便会落于逐求,落于假的尽力。故非心里极干净,无纤毫贪求之念,不能尽力生活。而真的尽力生活,又每在经过厌离之后。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6 13:37:00

艺术与创新时间:2014-07-22 作者:未详 点击:140次   有人问毕加索:“你的画我怎么看不懂啊!”
  
  毕加索问他:“你听过鸟叫吗?”
  
  那个人说:“听过,好听呀!”
  
  “你懂吗?”
  
  这个说明什么呢?说明艺术是有层次的。层次是什么呢?是从懂到不懂。有的画是画给画家看的,有的画是画给懂画的人看的,真是这样的,因为懂不是最高的标准,懂还有很多层次、很多讲究。因为我这个人不是正式学院毕业出来受过很好的教育的人,我就是个打野食的,所以我的胃口就比较好,什么东西只要是好的,我都容易接纳。艺术这个东西我想大概就是这样。
  
  很多年前不是讲什么创新吗,有次开会我就问黄胄:“什么叫创新,你懂不懂?”
  
  黄胄说:“我也不太清楚。”
  
  后来我问华君武:“你懂不懂什么叫创新?你是领导。”
  
  他说:“我讲过这话,但我也不太清楚,我也不懂。”
  
  我们家乡有个城市叫怀化,现在是个交通枢纽,大城市了。从家乡来了一帮青年,画油画的、画国画的、画抽象画的,画得很好,在北京开了一个展览会。画是相当好了,不是普通的好。但是到了写展览会前言时呢,却写:我们这一群年轻人要摧毁那个旧的艺术,建立一个什么新的东西,怎么怎么,势不两立。过了几天这一帮人到我家里来了,我说:“你们这帮乡下人嘛,头一次到北京,之前就没有来过嘛,你们为什么要摧毁人家呢?人家同你们又不认识,那个东西你们摧毁它干什么?何况你们又摧不毁。你们画你们的画,画一辈子的画吧!你们还多了个任务,多了个摧毁别人的任务,你们哪里有空呢?哪里有力气?你们自己努力都来不及。比如说你们要摧毁我,我就要抵抗你们了。我要抵抗你们的话很简单,我就告诉你们的地委书记不给你们路费再来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6 13:37:18

 我是开玩笑,他们也笑了。你要建立一个什么组织“替天行道”,举起大旗干点啥,我说你先把你的画画好吧。我说一个人穷一生之力如果把画画好已经不容易了,你却还要摧毁别人,你哪里有空啊?沈从文先生也讲过一句话嘛,他说:“一个人写了一辈子小说,写得好不足为奇,写得不好才真叫奇怪呢!”画画也是这样,就是画画,恐怕也没有别的办法好想。如果想出名,就要往上爬、钻门路、跑政治路线,另外就是拼命地弄钱,这样就会影响你画画了,你的画肯定画不好——花很多心思在别的上面了嘛,怎么能画好呢?
  
  我就想到一个问题,想到画的历史、画的发展。说创新,你今天不创新明天就创新了?我以前就讲过一个例子,那是比较闭塞的时候,某一个人通过一种渠道从国外得到一本外国的画册,把门关起来,画、画、画,一个月、两个月后,拿去给周围的朋友看,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你这是创新呀!这可不得了了。现在大家都有了外国的书,你再弄这个,大家就会说:“唉!原来你学它的。”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6 13:37:31

 
  我从来不以创新为目标,就如你搞造型艺术吧,那个仰韶文化,陶器的样子,你做一个我看看,你能超过它吗?六千年前的东西,你做一个试试看,没什么人能超过它们的。所以艺术上只有好坏,没有新旧。我老是在想这一类的问题,一种艺术的新形式的出现,不是你想干就能干的事情。比如说工业革命、产业革命以后,社会的力量扩大了,钢铁出现了,蒸汽动力出现了,电出现了,水泥出现了……于是呢,大城市出现了,高楼大厦出现了,那垂直的线越来越多,高得不能想象。横线、垂直线、光、各种弧线的出现,使人的美感起了变化,那么人家看到表现这方面的画就会信服,真有这么一回事。但是若长期关在鸽子笼里头生活,要求解放,要求精神上的解放,只能通过幻想出现一些东西。等到人们不满足于这些方格子、垂直线、弧线了,就又出现了另外一些画派,巴黎画派那一批人,都是这么出现的。毕加索这些立体派画家的出现,都是因为以前的原因产生以后的结果,都是这样出现的,并不是说事情都是一下子出现的。
  
  范曾认为中国画就是中国画,不要中西结合,只需把中国画画好。范曾这个人我不喜欢他,但在这个问题上的见解我们倒是一致的。
  
  贝聿铭是一个大建筑家,人家问他:“你觉得中国的建筑,如北京城,怎么把它恢复起来?你的看法是怎么样的?”贝聿铭先生说:“三个字:太晚了。”再问他:“你觉得中国传统同现代的建筑结合起来的可能性怎么样?”贝聿铭先生说:“两码事。”
  
  就是这样六个字,一个是“太晚了”,一个是“两码事”。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6 13:37:43

 我就想问一下,为什么一定要结合?就如同那民间艺术为什么要改良?我实在不懂,人家好好地在那里,你改什么良。你的修养又不够,对民间艺术毫无认知。你有一种想当然的力量,认为自己可以做民间艺术的老师,结果却改得一塌糊涂。我的意思是这样,就是不同范畴的事情要按照哲学规律来考虑。它们是两个范畴,就不能硬把它们搞在一起。小说是小说,新闻是新闻,新闻是报道发生过的事情,不能把新闻当成小说来写,如果那样写了就谁都不信了,因为小说是可以编的嘛。拍照是告诉人家世界上真的发生了这件事,你又重新比照着拍一次,噢,人家说原来这是可以重拍的,结果原来的那个效果就没有了。不要改来改去。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6 13:37:59

与书店谈道德时间:2014-07-22 作者:未详 点击:167次   有人问了一个问题:现在实体书店举步维艰,如果我去实体书店,看中一本书,回到家里找了个打折的网上书店把书买了,这算不算不道德?
  
  我是从来不会这样做的。我是个急性子,看到什么好书,直接拿到柜台去付款,一分钟不到它就是我的了,十分钟不到我就可以捧在手里读。我逛书店已经付出了时间成本,没必要再网购多付出一次。书店售价和网络打折的差价,不足以弥补这个成本。有这点时间,我可以做更有意义的事。
  
  但我从来不认为这是什么高尚品性使然。我和那些实体店看书、网上买书的人的区别,只是成本计算方式不同罢了。人家觉得网上买合算,我觉得不合算,如此而已,谈不上什么道德不道德。
  
  我还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每次有机会走进实体书店,都会至少买一本书走,所谓“书迷不走空”。如果我下次去时这家书店还在,那么我会因为自己为它的存活做过一点贡献而高兴。如果这家书店不在了,那么我至少曾经买过它的书,也不会过于遗憾。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6 13:38:14

 这个行为倒是跟成本无关,单纯是个人的一点执念。我很享受在实体书店闲逛的感觉,如果这种感觉再也找不回来了,那我会很失落。买书的举动对我来说,是凭吊,是感怀,是告别,就像我们为行将去世的病人送去鲜花。但是,这是我的个人选择。我不会因此就觉得进书店不买书是罪过,更不会觉得我比他们更高尚。一切只是选择不同,与道德无关。
  
  然后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跟书谈道德,是个不错的想法,跟书店谈道德,就有点可笑了。无论用多么美妙、清新的词去描述书店,它始终是一个商业场所,不是教堂、寺庙或慈善机构,它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便要遵循经济规律。既然要遵循经济规律,那么适者生存,不适就倒闭——说起来很冷酷,但就是这么回事。
  
  《查令十字街84号》被喜欢书的人奉为《圣经》。但女主角海莲和旧书商弗兰克关系再好,她仍旧要如数支付她在旧书店购书的书款。她二十年只买了五十本书,不是位慷慨的顾客。后来旧书店倒闭了,没人觉得这是个道德问题,只是感叹世道变了,如此而已。
  
  消费者不是做慈善的,他们的目的很明确:用最优惠的价格买到需要的东西。这个价格包括了货币价格和服务附加值。书店的工作,是设法降低书价或改善服务,让读者心甘情愿地掏钱,而不是怨天尤人,指责消费者说,我们费了这么大心思,你怎么还是跑去网上买,太不道德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6 13:38:27

 我们爱书,我们也爱实体书店,但它毕竟也要适应时代。就像当年的电报、BP机和一些传统老手艺一样,我们再怎么无限凭吊、用力感怀,可它们终究要慢慢消亡。作为一个爱书之人,我会尽全力阻止这一天的到来。但实体书店存亡与否,跟道德真没什么关系。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6 13:38:50

消失的背影时间:2014-07-22 作者:未详 点击:77次   在中环遇到一位女友,从前面容和身材都是一流,现在面黄肌瘦。我说:“一起去吃饭吧,附近有家海鲜餐厅,鱼蒸得好。”
  
  “不,我已经不去餐厅吃东西了。”她说,“全是味精,真恐怖。”
  
  “这一家人我熟,可以叫他们不放味精。”
  
  “不过,”她说,“我已经连鱼也不吃了。现在整个海洋都被污染了,珊瑚礁中的鱼有雪茄毒。附近海里面的鱼,都被我们香港人吃完了,要从马来西亚和菲律宾进口,空运来的时候怕它们死掉,加了药喂,这种海鲜怎么吃得进去?”
  
  “好吧。”我说,“我们不如到西餐厅去吃牛扒。”
  
  她又笑了:“有疯牛病呀!你还敢吃?”
  
  “我想去的那一家,牛是用玉米养的。吃普通饲料的牛才有毛病,饲料里面有牛的骨头,牛吃牛骨,怎么会不弄出一个疯牛病来报仇?”
  
  “猪呢?”
  
  “有哮喘药和口蹄疫。”
  
  “羊呢?”
  
  “膻。”
  
  “就算是干净的,我也不吃红肉,太不健康了。”
  
  我双眼望天:“那么去吃肯德基炸鸡吧!”
  
  “油炸的东西,胆固醇最高了。”她说。
  
  “豆腐呢?”我问,“吃蒸豆腐,总不会有事吧。”
  
  “你真是不懂得吃。”她说,“豆腐最坏了,豆制品中含的尿酸最多。”
  
  “炒鸡蛋总可以吧?”
  
  “现在的鸡,都是农场养的。普通的鸡,本来一天生一个蛋。在农场,为了让鸡生得更多,把一天分成两个白天和两个晚上,六小时一班,骗鸡多生一个,鸡被关在黑暗的农场里面,任人类摆布,现在还过分得要三小时一班,叫它们一天生四个呢。蛋壳愈生愈薄,愈薄愈容易生细菌。你去吃鸡蛋吧,我才不吃。”她一口气说完。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6 13:39:05

“有家新派餐厅,专门做女士用的中餐,吃的尽是些蒸熟的鸡胸肉。你如果不吃鸡,可叫他们做完全是生菜的沙拉,这不可能有问题吧?我不相信你连生菜也不吃。”我也一口气说完。虽然对这种健康餐一点儿兴趣也没有,为了她,我肯牺牲。
  
  她又笑得花枝招展:“生菜上面有多少农药你知不知道?”
  
  “他们那一家用的是有机蔬菜。”我抗议。
  
  “有机无机,都是餐厅自己说的,你怎么证实他们用的是有机蔬菜呢?”她反问。
  
  “你的疑心病那么重,又嫌这个又嫌那个,那么你说好了,你有什么东西是可以吃的?”我赌气说。
  
  “水呀,喝矿泉水没有问题。”她回答。
  
  “最近报上的消息,说喝水喝太多,也会虚脱而死的。”我说,“而且,水里面有矿物质,沉淀起来,会变成胆结石的。”
  
  “生果呀。”她说,“又可以减肥。”
  
  “生果上面也有杀虫剂呀!”我说,“苏加诺的老婆戴薇夫人也说过,生果有糖分,吃了照肥。”
  
  她想了又想,最后说:“我回家去吃好了。”
  
  “你回去吃些什么?有什么你还能吃?”我问。
  
  “胡萝卜。”她马上回答,“这是唯一我觉得能吃的东西。它长在地下,不受污染,用打磨机打成汁。我喝胡萝卜汁,已够营养。”
  
  怪不得她面黄肌瘦了。
  
  “再见。”她说完转身,向人群中走去。
  
  望着她的背影,我知道她总有一天会完全消失。
页: 2077 2078 2079 2080 2081 2082 2083 2084 2085 2086 [2087] 2088 2089 2090 2091 2092 2093 2094 2095 2096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