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13 10:51:29
不南飞的大雁时间:2014-02-05 作者:未详 点击:459次 在加拿大温哥华,朋友带我到海边的公园看大雁。大雁的身躯大得出乎意料,大约有白鹅的四倍。那么多身材庞大的大雁聚在一起,场面十分震撼。
朋友买了一些饼干、薯片和杂食,准备在草地上喂食大雁,大雁立刻站起来,围绕在我们身边。那些大雁似有灵性,鸣叫着向我们乞食。
朋友一面把饼干丢到空中,一面说:“从前每到夏天快结束时,大雁就准备南飞了,它们会在南方避寒,一直到隔年的春天才飞回来,不过,这里的大雁早就不南飞了。”
为什么大雁不再南飞呢?
朋友告诉我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就在这海边喂食大雁,起先只有两三只大雁,到现在已有数百只大雁了,而且数目还在增加。冬天的时候,它们躲在建筑物里避寒,有人喂食,就飞出来吃,冬天也就那样过了。”
朋友感叹地说:“总有一天,全温哥华的大雁都不会再南飞了,候鸟变成留鸟:再过几代,大雁的子孙会失去长途飞翔的能力;然后再过几代,子孙们甚至完全不知道有南飞这一回事了。”
我抓了一把薯片丢到空中,大雁“咻咻”地过来抢食。我心里百感交集,我们这样喂食大雁,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如果为了一时的娱乐,而使大雁不再南飞,实在是令人不安啊。
已经移民到加拿大17年的朋友说,自己的处境与大雁很相像,真怕子孙完全不知道有南飞这一回事,因此常常带孩子来喂大雁,让他们了解,温哥华虽好,终非我们的故乡。“你的孩子呢?”“现在都在高雄的佛光山参加夏令营呢!”朋友开怀地笑着。
我们把东西喂完了,往回走的时候,大雁还一路紧紧跟随,一直走到汽车旁边,大雁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不南飞的大雁,除了体积巨大,与广场上的鸽子又有什么不同呢?一路上我都在想着。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13 10:51:40
每天读书一小时时间:2014-02-06 作者:未详 点击:341次 很久以前,我就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中国人自打出了校门之后,还能每天坚持读书的可谓寥若晨星。在校园内,学生为了毕业必须读书,哪怕是只读教科书;大学教师为了炮制论文,也必须读书。估计中小学老师不读书的例外比较多,就我个人所见,中学老师家里没有书橱的大有人在,但有麻将桌。这每每让我别有幽愁暗恨生,因为在人生年华最宝贵的中学时代,教他们的老师却是不读书的人,多少会让人感到惋惜与悲凉。
我也曾发现,工作以后,有些中国人偶尔也会看几页书,但大多是在坐马桶的时候。马桶,对有些中国人来说,已经具备书桌的功能。在马桶上,他们无法打麻将,无法看电视,不方便玩电脑,当然只有看书了。等到屁股一擦,那本书立刻遭到冷落,只有等主人下次上厕所,才会再次被拿起。
我也曾见过一些中年人,皮包里不忘装上一本书,厚厚的,但基本是所谓名人传记,《毛泽东传》、《蒋介石传》、《阎锡山传》、《李宗仁传》,这些书大多压膜,书页上洋溢着香烟和白酒的气息。他们看几段,将书合上,游目四顾,器宇轩昂,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书中的“名人”。原来他们还愿意读几页书,主要不是为了满足精神需求,而是为了励志。当然,通往理想的道路,本身也是精神享受的道路,称之为精神需求,也不算很错。
读书是一种只该在学校做的事——这估计是国人普遍的看法。我经常被人提问:“你怎么还要写论文?”而这些提问者基本还都有本科学历。他们认为,像我这样的大学教师,读书期间就应该被书本武装到牙齿了,文凭一到手,功德圆满,开始尽情享受生活。那时我才恍然明白,人和人的思维方式原来相差如此之大。中国人的读书率在全世界一直排不到前面,确实是有强大群众基础的。
当然,也有很多人会抱怨,在中国大多数行业工作,八小时之后都疲惫得像一条落水狗,回家之后,还要赡养老人,照顾小孩,炒菜做饭,就算年轻时有读书爱好,也力不从心。这点我倒是同意的,曾经和一个搞影视的朋友聊天,说起租用那种很昂贵的航拍小飞机,每天就要二十万元,而那种飞机,竟然是国外一些悠闲自在的青少年玩出来的成果。可见,悠闲是智慧的亲密朋友,中国人或许确实过得苦了一点,不读书也情有可原。
所以,如果要劝人读书的话,目标大概只能锁定那些暂时还无家室之累的青年。劝说他们,不要玩游戏,不要打麻将,每天读书哪怕一小时,坚持几十年,其学识也将不可限量。
每天读书一小时,到底够不够呢?我在念研究生的时候,曾经和一个大学老师聊天。她问我每天念书多久,我羞愧地说,只有三小时。过了三小时,精力就不够用了。那时候我每天晚上踏着柏油路去图书馆,十点回来之后,经常有目眩之感。倘若有一天不接触那密密麻麻的古汉字,则似乎充满活力。实际上,每天能否真正读进去三小时,我都不敢保证。然而,当时那位老师的回答很让我惊讶,她说:“不少了,每天读三小时,坚持下去一定事业有成。”我起初还有点释然,但回味“事业有成”四个字,仿佛有一种毕业赠言的感觉,怀疑到底是不是她在用“春秋笔法”暗示我。
前不久,我一个同行还说,他每天有效的读书时间只有半个早上,之后就感觉自己昏聩老迈,一个信息也不能入脑,只能读点闲书消遣。我于是想起唐德刚说的一件事,他认识一个华裔美国人,才四十岁,在美国给一个七八十岁的白人退休老学者做助手,深感自己精力不济。因为那老人每天竟跟壮年人一样工作八九个小时,他这个助手体力跟不上。这个故事或许告诉我们,每天要想读书超过一小时,非得再花一小时锻炼身体不可。
其实做人不能这么苛刻,我认为,若你已经参加了和学术研究毫不相关的工作,每天能读书一小时,确实已经不少。我以过来人的身份发誓。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13 10:52:36
不要以恩人的姿态爱孩子时间:2014-02-02 作者:未详 点击:137次 我每天晚上坐在书房里上网,都会听到对面楼里有个女人的尖骂声,骂的是她的儿子,内容无非是鸡毛蒜皮的事情。声音回荡在夜空,让人惊悚。我从来没有听到她丈夫的声音,也没有她儿子的回嘴声。成为她的家人,真是可怕啊。好几次,我都想打开窗,朝着对面吼一句:“你可真够差劲的!”
离家数年,再回来,再也没有听到她的骂声了。我不知道她家发生了什么事。我不相信是她改变了——让一个成年人改变,何其困难。日常琐事根本不可能触动到人的内心的。不过,答案我永远不会知道。我想,这样不合格的父母,在每个楼层里都有。他们只是没有大声喊出来。
很多孩子的问题,根源其实都在父母身上。当自己身心不健康的时候,是不可能成为合格的父母的。而这些身心不健康的人,却因为想要解决自己的困境,急不可耐地成了家长,这只是延续了悲剧。
奥修曾经说过:“每个孩子出生的时候,都是神。但死亡的时候,都是疯子。”中间,人类被抛在这个社会里,到底经历了什么?答案,你知道的,或者你身在其中,你已经忘记自己曾经像神一样出生,也不知道自己如今变成了什么模样。
到底有多少人,会突然惊醒,自己身处一个看不见的牢笼?
因为别人有孩子,父母催你要孩子;妻子或丈夫一方急着要孩子,或者为了保全自己的婚姻,或者为了打发空虚……不管如何,你就是制造出了一个孩子,以应对自己的危机。你根本都没有活清楚,也没有想明白,就急着制造出了另外一个生命。你自己心里根本没有爱,却以恩人的姿态,生了一个孩子。
其实我很敬重那些成为父母的人,但是,当你们把一个生命带到世界上来,你一定也要同样感谢他,爱他,而不是利用他,榨取他。
父母是终身制的,但成为父母后,你一定要跟孩子一起成长。你自己的成长,并未结束。如果你把自己所有的人生价值都押在孩子的身上,我一定要说,这个分量太沉重了。你最好少爱孩子一些。你不能忘了自己的生命价值。我承认,我很讨厌那种成为母亲后就仅仅是个母亲的女人。这并不高尚,这只是狭隘。不要把孩子当成你所有的世界。
那些注定要成为父母才能学到点儿什么真理的家伙,好好对待你们的孩子——不要再在夜里撕裂楼层里的空气中奋力辱骂他。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13 10:53:02
因为她很漂亮时间:2014-02-02 作者:未详 点击:487次 一位长相靓丽的女孩不慎滑入护城河,被水冲到了桥洞处,幸好桥洞处有一破栅栏,把女孩的衣服钩住了。
女孩喊救命。
但水流很急,而且护城河离岸有二三米之高,即使下得河去救,也爬不上来。众人都知危险,不敢下河。
有个小伙子脱了衣服,跳入河中,划向女孩。小伙子水性好,很快泅到女孩处,把女孩拖到桥墩处,女孩紧紧抓住,倒是性命无虞了。
这样挨了二十多分钟,消防兵来了,记者们也来了。消防兵放下云梯,轻轻松松把两人拖了上来。
三四位记者围住了小伙子要采访他。有位女记者问:“水那么急,你怎么敢下河去救?”
小伙子扭头看着旁边救上来的女孩,大声说:“她长得那么漂亮。”
围观的人和所有记者都笑了。
女记者又问:“你有没有想到这样做很危险?”
小伙子说:“她那么漂亮,要是被水冲走了,真是可惜了。”这次,大家都笑出了声。
那女孩真的很漂亮,身材高挑,皮肤白皙,眼睛大大的,怎么看怎么美。
这则新闻后来在电视上放出来了,有救人的场景,有女孩表示感谢的场景,就是没有小伙子那有趣的回答。
不知道电视编导为何要删了小伙子的真心话,难道是因为他救人动机不纯?难道一个救人英雄必须要经得起任何角度的推敲和锤炼,没有任何道德上的瑕疵才算“救人英雄”?
这大概就是我们的价值观。
我们向往的“英雄”高大而不可触及,就像神一样,他们没有私心杂念,不能有自己的好恶,要求他们个个具有“普度众生”的情怀。救下坠楼女童的“最美妈妈”吴菊萍,被记者一次次地追问吴菊萍所在的阿里巴巴公司奖励她的钱如何使用,言下之意,是让吴菊萍把钱捐出来。
而让人十分纳闷的是,为什么吴菊萍救了人,非要捐出公司的奖励金?阿里巴巴公司每年奖励很多人,除了见义勇为的,还有业绩出色的,建言献策的……是不是这些人也要把奖励金捐出来?
我们习惯了“制造英雄”的旧模式,不允许一个英雄身上存在些许的“俗常的人性”。一旦你做了好事,成为口碑中的“英雄”,媒体一定想方设法将你的过去“美化”,然后“美化”你的现在和将来。结果,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英雄”,往往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喜怒哀乐。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13 10:54:20
我们为什么分不清外国人的脸时间:2014-02-02 作者:未详 点击:298次 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在看外国电影或电视剧的时候,开头出现了一堆人物,长相类似,头发颜色也差不多,尤其是遇到战争片,演员们穿着一样的衣服,连发型都不能做辅助,所以根本分不清人物角色。这叫做“异族效应”。这个现象是1991年由斯提芬·林德赛等人发现的:人们总是对于同种族面孔的记忆力比不同种族的要好,不过我们并不是天生就分不清这些人,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
科学家测试了中国婴儿对美国白人、中国人和非洲人的面孔识别能力。结果发现,中国婴儿在3个月大时,对于三种人的面孔都能够进行很好的识别,能够区分不同的面孔;6个月大的婴儿能够识别中国人和美国白人的面孔,但对于非洲人的面孔不能进行很好的区分;9个月大的婴儿只能识别中国人的面孔。这个过程,叫做“知觉窄化”,即在我们生长发育过程中会自然地放弃一些冗余的面孔加工过程,形成对同种族面孔的记忆优势。这符合进化的要求——我们平日里接触得最多的是同族,这种能够区分出同族面孔的能力,有利于社会交往和种族生存。同理推断,不难想象为什么在外国人眼里,亚洲人都像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13 10:54:34
孙俪和孙小西:相识落魄时时间:2014-02-03 作者:未详 点击:251次 在部队时,我就一直想养条小狗,不过这个念头也只能想想,部队里怎么可能养宠物呢?
离开部队的第一个春节,大姨把一只小京巴带到我家。小京巴刚来的时候是灰色的,在远处都能闻到臭臭的味道,浑身脏得不成样子,好像穿着件破破烂烂的毛衣,只有一双大眼睛明亮又干净———我从没看见过那样又单纯又无辜的眼神,可是看到人的时候又有点畏惧似的。我一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拿根火腿去“引诱”它,小家伙居然主动从冰箱后面出来,奔到我面前,伸出前爪“拜拜”,然后抱住我的腿,小尾巴一扫一扫摇得欢。我高兴起来一把把它抱到怀里,我对它,就这么一见钟情了。我抱起它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洗澡———这身“灰毛衣”实在够难看。小狗本来乖乖地趴在我怀里,听到开门的声音,就很明显地抖了一下,然后抬起头,眼睛湿漉漉的,显得楚楚可怜。后来,有个兽医告诉我,它那样是怕被赶出门去,那些被人遗弃过的宠物,都对“门”特别敏感,一扇门的内外就是温暖和残酷的不同世界。它哆嗦得让我心酸,只能像哄小孩一样哄它:“狗狗乖,我是带你去洗澡。”它居然好像听懂了我的话一样,安静下来。
吹干了毛,白色的小京巴迈着四条短短的腿,颠啊颠啊地在屋子里跑,找到沙发就一下子蹿上去,把自己蜷缩成一个棉花糖一样的毛球,一副流浪很久终于找到归宿的样子,既疲惫又温馨。看到这幅画面,我的心一下子柔软起来。妈妈还在犹豫要不要留下它,而我已经很坚定地点了头。
这只有肠道炎、皮肤病、一周发一次癫痫,整条狗都病歪歪的小京巴,成了我的第一个动物家人。它当然随我的姓,大名“孙小西”,平时就叫“西西”。
我那时刚从部队出来,前途什么的都还很模糊,口袋里也没多少钱。不过西西身上一大堆瘤,不治是不行的。全身大大小小的肿瘤割下来,怎么也要几千块。算账算下来我都要哭了。没办法,那一段日子,我只好开一次工,攒点儿钱,就带它到宠物医院割一次瘤子,跑医院都像到亲戚家串门一样。等手术时剃掉的毛重新长出来以后,西西变成了小帅狗一只,没事就对着镜子自己显摆。
一般小狗到了新家都会有一段适应期,一找到机会就向外跑,想见原来的主人。西西不一样,自从到我家的第一天起,就自觉自愿地把自己当作我们家的一员,就算敞着大门,它也一样坚决不迈过门槛。带它出去散步时。小家伙既不爱跟家人之外的人玩,也不喜欢和别的狗嬉戏,而是紧紧跟在我身后。奇怪的是,每次大姨来到家里,西西都显得特别害怕,一边拼命叫着向后退,一边找个角落,用力把自己塞进去。“忘恩负义,”妈妈用手点着它的头说。
是大姨把它从原先的主人手里接过来,按理说它该亲近大姨才对,可在这个家里,最不被西西欢迎的人就是大姨。西西这家伙,个子不大,心眼其实不少。它那小脑袋里似乎是这样想的:这个阿姨把我抱到这个家里,所以她也可能随时再把我抱走,带回原来那个家去。要是她不来“我们家”就好啦!这个家,大概已经是“西西和西西家人的家”了,外人不得入侵。
我听说它曾经被主人故意摔断过两条腿,差点瘫痪,我见到它时已经几个月没有洗过澡,浑身肿瘤。是谁给它勇气,仍然依偎在人类身边?我的第一条狗西西,教给了我什么叫做信任。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13 10:54:45
就业强者:丛林出发,野蛮求生时间:2014-02-03 作者:未详 点击:151次 现在我和身边的很多同学,都想闯荡一番,但真是赤手空拳,什么都没有,请问这种一开始就没有依靠只有想法甚至想法也很空洞的年轻人创业,需要注意什么?你会给出怎样的忠告。
我会说,从丛林出发,到野地求生。
如果你有机会争取好的环境,当然你可以先去尽可能尝试。这里说的从丛林出发,更多指的是我们需要拥有从丛林出发的态度———吃苦耐劳与坚毅。
我曾有个非常能干的部属,经常让我跌破眼镜,不论我提出什么不合理的要求,他都逆来顺受;不论处在什么样的危险中,他未必处之泰然,但也尝试面对;不论给他多么少的资源,他不但没有抱怨,还秉持着有多少资源做多少事的信念,努力做出不同的成果。日子久了,他成为组织中晋升最快的主管。我并非刻意考验他,只不过当公司有危难时,他往往是最能承受压力、最能化不可能为可能的人。我很好奇,他为何异于常人?他告诉我一段“从丛林出发”的经验。
他的第一个工作,是在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出版社,连老板一共只有三个人。而公司的任务也很简单,就是每个月要出八本书,不管用什么方法,不管有什么困难,每个月八本书的任务一定要完成。这当然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对一个小公司而言,生存就是真理,没有合理与不合理;对一个刚毕业找不到更好工作的小职员而言,老板定的目标就是要完成,他只能拼命做、努力做,连停下来想的时间都没有。这样做了三年,一直到公司营运不善撑不下去,他才离开。听他说一些工作的细节,我除了瞠目结舌外,无法形容。那完全是一个不合情、不合理的工作环境,可是被丢在这样的环境中,就被训练出一些外人难以置信、无法想象的工作方法,他承受压力的程度,也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
他的人生“从丛林出发”,从野地求生、从自生自灭开始,活着出来是命,因为他不肯投降、不肯放弃;也是运,所有事情看起来都不可能,活着回来,除了上天眷顾,无法解释。可是一旦让他活着从丛林走出来,他不一样的人生也就开启了。回想我自己,我是“从人间出发”。我进入了一个一般的公司,有合理的组织、合理的制度、合理的工作环境,而我也就在合理中,循序渐进地合理成长,别人会的我可能也会,我会的大家也都会,我就是一般人,人生没有什么变化。还有人比我幸运,他们的人生“从温室中出发”,家世显赫,有亲人照应,一辈子按完美计划进行……命运不能选择,不同人不同命。但趣味大不相同,这位部属,讲起过去那一段“丛林”经验,神采飞扬,回味无穷。面对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他都满足而感激,因为只要能活着就是捡来的多余人生。对曾经一无所有的人,身上有一块钱,都是富有,而每一次我丢给他新的挑战,他也都像是在复习功课一般,把过去的经验,重来一遍……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13 10:54:57
财商少年班的新同学时间:2014-02-03 作者:未详 点击:191次 上个月小儿阿威已满8岁,老友恰好也有个同年同月的孩子。住在不同的国度,8年前她决定买些股票送给我儿子作为礼物,受到有效市场理论的影响,她用约1000元人民币买了4股每股纳斯达克的指数基金QQQ。礼尚往来,我用大约相仿的金额选了一只中国A股上市的公司股票作为礼物,并专门制作了一个证书,说待18岁时用于上大学的教育费用。多年以来,谁都没有再提到这件事情,也没再有任何变动。不久前,她从遥远的地方来电话,互致问候寒暄传统友谊之外,提到此事,激起了好奇,大家都想知道过了八年,当年的投资种子现在长成啥样了。
仔细地查看了当年的记录,计算了汇率的变动、分红送股等因素,结果出来了,来自美国的指数基金QQQ8年来累计收益为30%,1000元投资现在大约1300元,折合年复利收益率3%。来自A股市场的个股投资累计收益为200%,1000元目前大约3000元,折合年复利收益率15%。
上述的小小案例也基本上可以解释为何要重视资产的规划安排,今日放在不同对象上的资产,他日会结出不同的果实。
箫箫和乐乐是两年前阿威在财商少年班学习时的两个同学。箫箫现在是年级第一的优等生,乐乐已漂洋过海、负笈海外,他们的投资在经历了金融危机的严重打击后又重回巅峰时代。或是耳濡目染,二年级的阿威上个月突然跟我说:“爸爸,我想学投资。”
投资是否成功另当别论,早些经受磨砺倒不是坏事。一天放学的路上,我们大致对话如下:
“投资是需要本金的,也就是需要有钱。”我说。
“那我可以工作。”他说。
“你太小,还要上学。”
“那我可以用小猪(存钱罐)里的钱,已经有很多了。”
“那还不够,你想想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可以借钱。”他想了想说。
“好主意!但是你借钱需要给别人一些好处,叫利息。”
“那要给多少?”
“百分之六吧,也就是今天借100元,明年还人家106元。”
“那好吧,找谁借呢?”
“目前看只有爸爸能借给你了。借给你10万元,你算一下一年利息是多少?”
“6000啊,爸爸,能不能少借点?”他瞪大了眼睛。
“太少了就不合算了,三年后你把借的钱和利息还我,剩下就都是你的了。”早点学会按市场规律办事是认识社会的好办法,我心里想。
阿威回家后在自己的日记本上,认真地写了篇日记,题为《投资前的准备》,作为历史记录。我带他周末在家附近转悠的时候,看了看沿途的招牌字号,以及问他喜欢什么,决定了买哪些企业的股票。过了两周,周末时他计算了市值,又写了投资开始后的头篇日记,文中有“投资已经赚了1000元,我很高兴”等语。有朋友听说了此事,问我现在如何。我说,“我估计现在亏了几千吧。”朋友问,“他周末回来知道了结果会哭么?”
不知道他会不会哭,但有了损失,哪怕仅是账面上的,至少心里不会高兴吧。但经历今日的曲折,将来就不会再信什么“一夜暴富”的神话,也是一种所得吧。六一来了,这个财商少年班的新同学与小伙伴们一起快乐游戏,谁能断定三年后他一定没有盈利呢,或许15年后他已有了立足社会的资本,至少他比我辈早起步了20年。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13 10:55:08
身体揭示“心病”时间:2014-02-03 作者:未详 点击:179次 路易斯·海是一位美国的女心理学家。她有一个令人振聋发聩的说法———我们每个人创造了自己的疾病。她强调我们要学会听到身体的讲话。身体的语言,有时候是模糊的,有时候声东击西含糊不清。我们要有和自己对话的经验。路易斯·海给出了一个身体语言的小词典。
“头发”代表了力量。在某种程度上,也释放着求偶的信息。脱发,表示着健康程度的下降,过度的紧张。
“耳朵”代表着听。当耳朵出现问题的时候,代表着在某种程度上,你再也不想听到某些东西了,代表着你对所听到的东西生气了。
“眼睛”代表着看的能力。当眼睛出现问题的时候,通常代表着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东西,是你不愿意看到的。比如我们有这么多戴眼镜的孩子,那就是他们对过重的学习负担的无声反抗,如果他们对这些无能为力,他们将在无意中调整自己的视力,这样他们就看不大清楚了,可以保护自己,不愿面对未来。
“颈部”代表着灵活。特别固执的人,尤其是对环境有某些顽固的感受的人,容易罹患严重的颈椎病。比如有些人就顽固地相信自己从小学来的方式是最好的。他们不愿意改变的时候,颈椎往往成了替罪羊。
“咽喉”代表着我们大声说话的能力,表达你所希望得到的,你所企求的。当我们的喉咙出现问题的时候,通常意味着我们觉得自己说某些话是不恰当的。它还代表着身体内部的创造力。能量集中在咽喉部,比如,当你准备发言的时候,你通常要清清喉咙。当你表示厌恶某些人的时候,你会吐唾沫。中国有句话叫做“唾弃”,当我们没有能力作真正的抗争的时候,我们往往把能量放在咽喉部。
“后背”代表我们的支持系统。后背出现问题,意味着我们感到没有支持。如果觉得自己失去了家人、配偶、孩子、老板、朋友等人的支持,感觉到支持受到破坏的时候,人极容易感到背痛,丧失力量感。大家常常会说“身后有强大的力量”“背负着重大的责任”,就是这个意思。当我们支持某个人的时候,我们会说,我会站在你的背后。还有,没钱或是害怕没钱的时候,也容易背痛。
“心脏”代表爱。如果你看到到处都是红色桃心,就明白这个观念是如何深入人心了。
胃有病的时候,一般来说是有什么我们不得不下咽的东西,你得接受它,你必须强咽下去,可你不喜欢,于是你的胃就代表你提抗议了。
生殖系统的疾病,通常是我们感觉到性的肮脏或是不喜欢自己的性别角色。
肠道和你的放弃废物的能力有关。便秘的人,常常也是十分会过日子的人。这是好听点的说法,更直接的说法是比较吝啬。哈!连大便也要储存起来,舍不得排出体外。
腿的问题,常常意味着你害怕向前走。膝关节有问题,通常是拒绝妥协和弯曲,特别倔强。
肥胖代表着不安全,于是希望储存更多的食物,尤其是来源于父母的不安全感。他们只顾给孩子喂食,觉得这就是爱和关怀。于是给孩子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关爱自己就是多吃东西。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13 10:55:19
为什么人人都想当神仙时间:2014-02-03 作者:未详 点击:342次 《西游记》中,有一个故事很耐人寻味:凤仙郡的郡侯原本是个不错的官员。在他的领导下,人民安居乐业。可天有不测风云,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旱,让凤仙郡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好在孙悟空及时出现,帮郡侯去天庭一问,才知道了是怎么回事。
原来,三年前玉帝巡查三界时,见凤仙郡的郡侯竟然把给玉帝的供品推倒了喂狗,玉帝当即传下圣旨,让凤仙郡连年大旱。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几点:
一、判罚都是由强势方单方面作出的;
二、判罚结果并没有通知当事人;
三、当事人只有通过一个神通广大的中间人(孙悟空)才能知道自己为什么受罚。
能掌控别人的命运,让别人摸不着头脑、无所适从,这无疑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不光是神仙热衷,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比如,去医院看病,很少有医生会简简单单地告诉你吃了哪些药就会好,而是鬼画符般洋洋洒洒写上一大篇,让你一个字也不认识,只能像没头苍蝇一样被他牵着鼻子走。一种药到底有没有用,疗效到底能达到什么程度,你一概不知,全都掌控在医生手里,这份成就感,比做神仙也不差。
明白了这些,也就明白了为什么人人都想成为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