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13 11:58:50

快感与幸福时间:2014-01-28 作者:未详 点击:135次   当代生物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被以后的学者不断引用:将电极放在三只老鼠的下脑丘,老鼠面前放置三个杠杆,压第一个杠杆释放食物,压第二个释放饮料,压第三个释放迅速而短暂的快感,老鼠很快分辨出三个杠杆并只选择第三个,直到饿死。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一味沉溺快乐的追求将带来灭顶之灾。
  
  读者可能会说,这实验不恰恰说明动物的行为完全是追求快乐吗?不错。但是首先要说这是人为制造的环境,在此环境中它因追求快乐而死亡,如果这种环境持续下去,只有当一只不一味追求快乐的老鼠出现时,才会走出死亡开始繁衍,其后代秉承父辈的基因,也将是不一味追求快乐的老鼠。其次,我们之所以看不到被自然环境中的诱惑吸引而一味追求快乐致死的动物,很可能正是因为它们早就被淘汰了。换句话说,经自然选择存活下来的动物都不是一味追求快乐的。
  
  当代神经学家乔治·科布从另一角度阐述,过多的、没有限度的快乐,对生存有害无益:“快乐是一个指导我们行为的奖励系统。但是,快乐必须有内在的限度。假如一个动物过于沉浸在吃的快乐中,它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掠食者的猎物。快乐必须足够短暂,以使我们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到下一项任务上。进化使得人不可能有永久的快乐——太多的快乐只会使我们无法专注于基本的生存。”
  
  幸福很难定义,我自己比较确定的有限看法是,快感和幸福是完全不同的东西,二者间的一项最外在的区别是时间。快感是短促的。而幸福是一种持续的状态。英语“幸福”的构词妙不可言:WellBeing。Being的一个意思是“存在”,WellBeing直译是“好的生存状态”。
  
  幸福不是某种物质,不是某个目标,它是从事某一活动的副产品,是因专注于我们所热爱的、富于挑战性的活动而获得的状态。自然选择和进化决定了快感不能太长,而好的状态可以悠长。如果工作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如果人们投入其中不能获得良好的感觉,很可能坚持不下来。而进化的结果,显然是将良好的心情与非受迫性活动中的良好状态结合到了一起。它是悠长的,而食性之快感是速生速灭的,两种行为特征合二而一,构成了一种生存优势。
  
  在传统社会中,宗教或某种理想主义,都曾经是可以拢住人类身心的东西。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归宿变得个性化。每个人要去寻找能拢住自己身心的东西。对幸运的人来说,工作就是乐趣所在。但对更多的人,工作是谋生的手段,是被动的、不得不做的事情。他们必须在工作之余寻找某项持久的兴趣。兴趣帮助我们热爱生活,帮助我们以相当的强度面对和融入生活中的一些主题。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13 11:59:01

干燥的灵魂时间:2014-01-28 作者:未详 点击:188次   我憎恨把水不当回事的人,他们让我愤怒,让我浮想联翩。
  
  1997年前后,是我人生中最干渴的一段时期,那两年,天不落雨,日复一日蒸腾。在我的故乡,我的沿着安河迁徙的亲人们遭罪了。地下水源不见了,井干了。人们担桶拿盆,拖儿带女,踉踉跄跄奔到南坡下的沟里找水源。那是他们的福地,几百年来,有了祸事、匪事,他们总是依靠秦岭化险为夷。那道大梁不但是中国的龙骨,也是他们的主心骨。在历史上,中国人每一次走不下去的时候,只要靠近土地,他们的心灵就是饱满的,他们就不管多难都还总能走下去。亲人们在南坡下的羊山古河道下挖出了一汪黄水汤。
  
  每天打水是这样开始的:清晨五点来钟村庄第一户人家担上桶出发了,那时天还麻麻亮,天空辽远。在他挑出第一担水的时候,另一户人家开始动身,如此重复,于是有的人家到了十点钟了,才挑来了水,烟囱开始冒烟。就那么一汪水,同时打的人多了,水源就消退了,半天上不来。
  
  后来我上大学了,口袋里有了可以自己操纵的零花钱,我就对那些五颜六色包装里的叫“饮料”的水产生了兴趣。但那一年,我并不快乐。我有一位同学来自甘肃,他告诉我,今年他们那里又是干旱,他的父亲种下750多公斤种子,收750多公斤瘪麦子。他还说,麦子还没有熟,就全掉在地里了。有人嫌割麦浪费劳动力,把地里的麦子全都点燃了。
  
  我大学时代的宿舍里有我的一位老乡,每次他刷牙的时候我都愤怒不已,他尽情地开着水龙头,不让它有片刻停止,直到他完成那道工序。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称灵魂是干燥的,“干燥的灵魂是最智慧最优秀的”。我对此嗤之以鼻,这位苦行主义者,肯定没有见过干旱。但他又说:“对于灵魂来说,变湿乃是快乐。”我觉得这位哲人真是伟大,而我,在南方的湿润里,突然起了回家的念想,想回去看看那些“干燥的灵魂”。
  
  就在那个夜晚,我的亲人们挑着灯走过秦岭的山道,他们脚步坚实,远处漫游的火光,正记录着灵魂的地址。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13 11:59:20

你的“第二人生”时间:2014-01-28 作者:未详 点击:109次   无论你是生活在纽约、巴黎、东京还是北京、上海、广州,请再来玩一次“72小时网络生存测试”,因为,这是检验你在一座城市如何利用网络搞定生活的最好方式。
  
  在你的“第一人生”和“第二人生”之间,究竟还存在着多大的鸿沟?
  
  早上7点,你在“第一人生”中起床、刷牙,边啃早餐边翻报纸——你在“第二人生”中开垦的菜地已一片狼藉,你种下的大白菜、人参、冬虫夏草已被邻居偷盗一空,看地的阿伯正在打呼噜,荒芜的土地已杂草丛生。在你的牧场,许多只黑手正揪着你家的花斑奶牛,狠劲挤奶,你家的母鸡刚刚产下的蛋,转眼就被黄鼠狼叼走。
  
  8点,你在“第一人生”中摇晃着挤着公交和地铁上班——你前几日在卓越网、当当网订下的新书,在淘宝网上拍下的数码产品、化妆品和梅州鸭爪,正躺在飞机的腹舱、汽车的尾厢、快递员身上的帆布袋里,通过另一条路径与你会合。
  
  8:30,你坐在办公桌前,开始工作,对面的同事正打着业务电话——你的屏幕里,QQ群和MSN欢跳,你可以随时在那里装扮你的形象,挂上或欢快或暧昧的心情注释。那群骚动的头像,正在通过新浪、腾讯QQ、MSN新闻消息窗了解到一切即时新闻,从奥巴马开学讲话到刘德华的婚事,从G20峰会到迈克尔·杰克逊的葬礼。
  
  9:00,你的身份可能是农民工、城管、警察、银行经理、证券分析师、销售主管、产品设计师、公关代表。在“第二人生”的婚恋网站中,你可能是英俊的单身富豪、寂寞的美艳少妇,也可能是红客、黑客、调客、换客,威客、印客、试客、帖客、微友、网络保姆、网络推手或打手、链接零售商、网络翻译或家教、独立网站站长、网络掌柜或砍价师、土地经纪人、网络团购团团长、播客、网络维修工或秘书、网络广告直销师或包工头、网络钟点工或动画设计师、网络游戏代练员,玉米虫,彩铃设计师、网络模特、网络菜市场档主、网络写手、网店装修师、网络代购员或心理师、网络店小二、短信写手。你在“第二人生”中习得的思维习惯或语句,会时不时闪现在你“第一人生”的嘴里。“我抽的不是烟,是寂寞!”“我是出来打酱油的!”“你到底是替谁说话?”“这个真没有”……不懂?有事打听?问“百度知道”。有苦要诉?上天涯论坛、凯迪社区。想找家好馆子吃饭?上大众点评网、口碑网。
  
  “第二人生”更有趣
  
  在你的“第二人生”中,国际资讯的获得并不完全取决于你是否会“翻墙”,译言网、FT中文网、华尔街日报中文网、路透中国、联合早报网、星岛环球网都会是你最好的资讯早餐。通过MSN、E-mail和网真系统,你完全可以和在海外的同事随时进行无延时沟通。你想获得在纽约最新上市的LV包包和阿玛尼西装,你只需要多支付一点邮费,就完全可以通过兼职的空哥空姐或海外留学生代购获得。
  
  12:00,你可能会约见搏客上的粉丝。13:00,你可能去参加QQ群里的一个小型聚餐或者沙龙。14:00,你可能会给奥巴马写一封有关轮胎特保案的意见书,而他的办公室不久就会给你回信。15:00,你用手机通过Twitter或饭否网、新浪微博发送一条你亲眼目睹的车祸现场见闻,转眼,这条线索被都市报编辑察觉,并推送到明天城市版见报。20:00,你吃完晚饭,登录开心网、海内网,一堆豪宅、名车、名表礼物正堆积在你的眼前,送你礼物的是来自香港、丹麦、纽约和东京的朋友。
  
  有时,你会恍惚,你的“第一人生”甚至不如“第二人生”来得更为有趣和真实。
  
  虚拟城市的未来进化
  
  从2004年起,从美国费城到日本、韩国,到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再到中国北京、上海、天津、武汉、杭州、深圳等城市,兴起了一股让互联网进化到WIFI时代——“无线城市”的浪潮。ABIResearch预测,到2010年,全球“无线城市”将达1500座。
  
  2009年9月,中国首批10个无线宽带城市群在海峡西岸诞生,乐观者的预期前景是,无论是在疾驰的汽车上,还是城区酒店里,无论是使用笔记本电脑,还是使用互联网手机,你都可以随时随地无线上网、处理公务、观看影视、高速下载音乐。上班时,你可以用手机交电费、查看每个路口车流,通过手机视频察看家中老人起居和孩子做作业;下班前,可提前遥控将家中空调打开,让冰箱解冻,让电饭煲开始煮饭……
  
  网络改变城市生活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信息技术的革命将把受制于键盘和显示器的计算机解放出来,使之成为我们能够与之交谈、与之一道旅行,能够抚摸,甚至能够穿戴的对象。这些发展将变革我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娱乐方式——一句话,我们的生活方式。”十几年前,尼葛洛庞蒂就在《数字化生存》中预言。
  
  网络将人的社会生活延伸至虚拟世界,从而重构了人际关系和社会层级,打破了血缘、地缘、业缘的旧关系,制造出一种新的平等感、自由感和身份虚幻感,可能因为一篇性爱日志成为网络红人,可能因为一张照片成为写真模特,可能因为亢奋地顶帖而成为“爱国青年”,还可以因为会写魔幻主义的网络小说而成为有百万身家的青年作家。
  
  电子商务兴盛,带来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你不再需要每天晚上守在电视机前看新闻联播和热门电视剧,不用跑到商店里买CD或者DVD,甚至不怎么需要买书,也不再用一次次跑到银行排队。
  
  看看网络制造的“六星级宅女”的生活场景:起床,穿着睡衣面对电脑,不停按F5键刷新网页,然后打游戏、看电影、看漫画,一首歌能反复听一天。家里备有泡面和各种干粮,饿了就随便吃点。手机永远调成振动,电话一响或者有人敲门就神经紧张。QQ、MSN常年隐身或者干脆不上线,有时候突然想找人聊天,说两句话自己就先不耐烦地跑掉了。出行地点仅限于住所两公里以内的范围,到人多的地方就会觉得很累。
  
  然后再忘掉广西少年网瘾致死案,忘掉人类有一天可能进化成一个青蛙头、两只蜘蛛手、一个小猫身的可怕未来,想象一下,20年后,当你从电脑视窗中向外眺望时,你也许可以看到距离5000英里、6个时区以外的景象。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13 11:59:44

伟大的笨蛋时间:2014-01-28 作者:未详 点击:184次   刚满12岁,我就步入了考试这块冷漠的领地。主考官们最心爱的科目,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我最不喜欢的。我喜欢历史、诗歌和写作。而主考官们却偏爱拉丁文和数学,而且他们的意愿总是占上风。不仅如此,我乐意别人问我所知道的东西,可是他们却总是问我不知道的。我本来愿意显露一下自己的学识,而他们则千方百计地揭露我的无知。这样一来,只能出现一种结果:场场考试,场场失败。
  
  我进入哈罗公学的入学考试是极其严格的。校长威尔登博士对我的拉丁文作文宽宏大量,证明他独具慧眼,能判断我全面的能力。这非常难得,因为拉丁文试卷上的问题我一个也答不上来。我在试卷上首先写上自己的名字,再写上试题的编号“1”,经过再三考虑,又在“1”的外面加上一个括号。但这以后,我就什么也不会了。
  
  结果,我当即被编到低年级最差的一个班里。实际上,我的名次居全校倒数第三。而最令人遗憾的是,最后两位同学没上几天学,就由于疾病或其他原因而相继退学了。
  
  在这种尴尬的处境中,我继续待了近一年。正是由于长期在差班里待着,我获得了比那些聪明的学生更多的优势。他们全都继续学习拉丁语、希腊语以及诸如此类的辉煌的学科,我则被看做是个只会学英语的笨学生。我只管把一般英语句子的基本结构牢记在心——这是光荣的事情。几年以后,当我的那些因创作优美的拉丁文诗歌和辛辣的希腊讽刺诗而获奖成名的同学,不得不靠普通的英语来谋生或者开拓事业的时候,我一点也不觉得自己比他们差。自然我倾向让孩子们学习英语。我会首先让他们都学英语,然后再让聪明些的孩子们学习拉丁语作为一种荣耀,学习希腊语作为一种享受。但只有一件事我会强迫他们去做,那就是不能不懂英语。
  
  我一方面在最低年级停滞不前,而另一方面却能一字不漏地背诵麦考利的1200行史诗,并获得了全校的优胜奖。这着实让人觉得自相矛盾。我在几乎是全校最后一名的同时,却又成功地通过了军队的征兵考试。就我在学校的名次来看,这次考试的结果出人意料,因为许多名次在我前面的人都失败了。我也是碰巧遇到了好运——在考试中,将要凭记忆绘一张某个国家的地图。在考试的前一天晚上,我将地球仪上所有国家的名字都写在纸条上放进帽子里,然后从中抽出了写有“新西兰”国名的纸条。接着我就大用其功,将这个国家的地理状况记得滚瓜烂熟。不料,第二天考试中的第一道题就是:“绘出新西兰地图。”
  
  我开始了军旅生涯。这个选择完全是由于我收集玩具锡兵的结果。我有近1500个锡兵,组织得像一个步兵师,还下辖一个骑兵旅。我弟弟杰克统领的则是“敌军”。但是我们制定了条约,不许他发展炮兵。这非常重要!
  
  一天,父亲亲自对“部队”进行了正式的视察。所有的“部队”都整装待发。父亲敏锐的目光具有强大的威慑力,他花了20分钟的时间来研究“部队”的阵容,最后他问我想不想当个军人。我想统领一支部队一定很光彩,所以我马上回答:“想。”现在,我的话被当真了。
  
  多年来,我一直以为父亲发现了我具有天才军事家的素质。但是,后来我才知道,他当时只是断定我不具备当律师的聪慧。他自己也只是最近才升到下议院议长和财政大臣的职位,而且一直处在政治的前沿。不管怎样,小锡兵改变了我的生活志向,从那时起,我的希望就是考入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再后来,就是学军事专业的各项技能。至于别的事情,那只有靠自己去探索、实践和学习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13 11:59:57

风范时间:2014-01-28 作者:未详 点击:245次   1920年,张澜担任四川省长。一次奉命前往北京,身边只有两个随从。走到秦岭,遇到当地有名的土匪王三村。他见7张澜就下马说,张省长,我们是来接你的,要护送你过去。张澜知道他是打家劫舍的王三村之后,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王三村说,因为你是为老百姓的省长啊。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张澜被推选为共和国副主席。周恩来素知张澜节俭,因为开国大典,特意拨了一笔服装费,希望他能一身簇新地出现在天安门城楼。张澜婉言谢绝:“国家的钱,即人民的钱,我怎么可以用来做了长袍穿在自己身上?但总理的考虑是对的,我将保证着新装与民同庆。”他自己出钱,赶制了一件布长衫,罩在旧棉衫之外。这就是我们在熟悉的《开国大典》那幅油画上看到的张澜的形象。
  
  国家给他分配了一套规格很高的大四合院,孙女张梅颖说,当时政府对知名民主人士优待有加,张澜级别最高,理所当然应该享受高待遇,可是他拒绝了,只住在马匹厂胡同一所很小的房子里。在这里,他的小脚夫人刘慧征亲自劳作,种了一些家常蔬菜。张澜的女儿张茂延在文章中回忆说:“父亲在解放前,没有带回来足够养家的钱,母亲一直习惯于起早贪黑地劳动来补贴家用。”
  
  没人知道马匹厂胡同那所不起眼的房子里住着国家副主席。张梅颖说:“他就看中这个了,又小又破的二层搂,不要大房子。生活特别简单,根本不许子女们跟他一块儿住。凡结婚的,必须出去住。任何人不许坐他的车,我只坐过他一次车,是1954年国庆节的晚上去天安门看烟花。我的祖母一直务农,表老(张澜)一去世,她马上回四川。”
  
  1955年,张澜病逝于北京。张梅颖说:“表老去世后,有关领导去我家看我奶奶,表老唯一的一个小破箱子里头,装的就是补丁衣裳和袜子,他看了眼泪都掉下来了。表老给我们留下的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做事、做官。”
  
  张澜晚年作《四勉·一戒》:人不可以不自爱,不可以不自修,不可以不自尊,不可以不自强,而断不可以自欺。这是其一生的立德准则。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13 12:00:06

爱因斯坦没有坟墓时间:2014-01-28 作者:未详 点击:226次   朋友吴教授不久前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访问,下车伊始,他就要去拜谒爱因斯坦遗迹。令他没想到的是爱因斯坦根本没有坟墓,也没有“故居”和纪念馆。
  
  回顾爱因斯坦的一生,就不会觉得奇怪了。爱因斯坦生于德国一个贫困的犹太家庭,从小饱经苦难。1905年大学毕业后,在瑞士专利局找到一份工作,业余时间他在三个领域做出划时代的贡献:发表关于光量子说、分子大小测定法、布朗运动理论和狭义相对论四篇重要论文。1921年,他因“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成名后,各种荣誉和优厚待遇纷至沓来,他却淡泊名利,保持当年万学生的简朴生活方式,全然不顾别人说他是“吝啬鬼”。
  
  爱因斯坦曾应邀到荷兰莱顿大学执教,他对宿舍的要求是:有牛奶、饼干、水果,再加一把小提琴、一张床、一张写字台和一把椅子即可。学校当然全部满足了爱因斯坦的“奢求”,他兴高采烈地喊道:“有了这些东西,我什么都不需要啦!”
  
  后为躲避法西斯的迫害,爱因斯坦移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以当时最高年薪16000美元聘请他,他却说:“能否少一点?3000美元就够了!”人们大惑不解,他解释说:“每件多余的财产,都是人生的绊脚石;唯有简单的生活,才能给我创造的原动力!”当时美国中产阶级都以拥有小汽车为时尚,爱因斯坦居然不要汽车。从宿舍到研究所有两公里路程,他坚持安步当车,直到生病住院。他说:“简单的生活,无论对身体还是精神,都大有裨益!”
  
  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一文中说:“安逸与享乐与我无缘,我称这种生活为猪猡的追求。照亮我前进、并不断给我勇气的,是善、美、真……除此之外,在我看来都是空虚的。”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这位科学巨匠都不改初衷固守简约,弥留之际他立下遗言:不发讣告,不搞葬礼,不建坟墓,不立纪念碑……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13 12:00:16

未来之歌时间:2014-01-28 作者:未详 点击:210次   从现实的墙后,我听到了人类赞美的歌声,听到了声声钟响,宣布在美的神庙开始了祈祷。那些大钟是力量用情感的金属铸成,然后那力量又把它安放在情感的圣殿——人的心田。
  
  从未来的后面,我看到人们跪倒在自然的胸膛上,面向东方,期待着晨光,那真理的晨光。
  
  我看到这城市已经淹没,成为遗迹。只留下一些颓垣断壁,一片废墟,向人们叙述着黑暗如何在光明面前战败而销声匿迹。
  
  我看到老人坐在杨柳树下,头顶着绿叶浓荫。孩子们坐在四周,听老人讲述柱事轶闻。
  
  我看到小伙子们吹着短笛,弹着吉他。姑娘们肩披秀发,围着他们翩翩起舞,在素馨和茉莉花枝下。
  
  我看到男子汉们在收割庄稼,女人们帮助搬运。他们边干活边唱赞歌,笑在脸上喜在心。
  
  我看到妇女不再穿着破衣烂衫,而是头戴花冠。打扮得花枝招展。
  
  我看到人和万物都亲密无间,群鸟和蝴蝶可以安然地飞到人的跟前,成群的羚羊可以放心地走向水塘边。我没见到有谁一贫如洗,也没看到什么人纸醉金迷,看到的是平等互助,亲如兄弟。我没看到一个医生,因为人人都有知识和经验,会自己看病。我没看到教士,因为良心已经变成了最伟大的教士。我没看到一位律师,因为在人们中间,大自然代替了法院,为他们登记友好协约,使他们亲密无间。
  
  我看到人类已经认识到自己是万物的基石,从而昂首挺胸,不再蝇营狗苟。他们揭掉了混淆、暧昧的面纱,而变得眼亮心明,于是阴云在天空写的字他们会阅读,清风在水面绘的图他们能辩明,花儿气息的真谛他们知晓,鸟儿鸣啭的含意他们亦会心。
  
  在现实的墙后,俯视着后代的舞台。我看到美是新郎,心灵是新娘,而整个的人生如同大赦之夜一样。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13 12:56:47

钱学森喜欢的两句话时间:2014-01-28 作者:未详 点击:234次   这是钱学森在上海交大上学时的往事。当时老师金教授每次考试时总要出一道难题,目的是让学生知识更扎实、更严谨也更虚心。一次考试钱学森答对了全部六道题(第六题是难题),金教授高兴地将钱学森的试卷展示给全班同学,说要给他打100分。钱学森却要求老师扣分,说自己在一个连等式中漏了个下标。最后金教授给了他98分。下课后同学们问他为什么,他说:“不为什么,我的宗旨是——Knowledgewasboundless(学无止境)!”
  
  后来钱学森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被导师卡门教授留下当助手。当时卡门正在研究解决全金属薄壳结构的飞机,但薄壳结构在外压下容易垮瘪失效,那时尚无准确的理论来预测导致失效的临界压力值。于是卡门让钱学森研究这个难题。钱学森刻苦钻研、反复推敲,前后写了五份演算文稿。这部文稿原先有800多页,但发表时却被他精简成10页!他把定稿装入文件袋时,特意在封面工工整整写上“Final”(最后的定稿),但他马上又觉得不妥,又在旁边添加一行“Nothingisfinal!!!”(没有什么认识是最后的)
  
  钱学森最爱讲的两句英语就是这两句,它们成了钱老的经典名言。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13 12:57:00

民工时间:2014-01-28 作者:未详 点击:75次   他们来自乡下
  
  他们要去的地方很远
  
  那里叫生活,或者叫漂泊
  
  这是一个冬天的夜晚,在火车北站
  
  他们裹紧厚厚的衣服
  
  像粽子,还像粗糙的红薯
  
  横七竖八地躺在角落里
  
  有的已经睡去
  
  口角的涎水湿润了梦里的乡情
  
  搭在身上的被子
  
  就像命运中一件单薄的风衣
  
  我轻轻地穿过去,把脚步一再压低
  
  这群来自乡下的民工,我和他们似曾谋面
  
  年长的,有我的父老乡亲的面孔
  
  年轻的,有我的兄弟姐妹的眼睛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1-13 12:57:20

婚姻显微镜时间:2014-01-28 作者:未详 点击:94次   梁冕40岁时,娶了珊芸。珊芸肤色白,夏日里,紫荷色连衣裙的泡泡袖里,露出莲藕般的胳臂。梁冕恨不得将那胳臂切成片,化成水,装进口袋,天天带在身边。
  
  梁冕是生物专家,常常使用显微镜来观察婚姻。
  
  珊芸晚上出去理发,一去就是5个小时。梁冕坐不住,在理发店门口踱步,眼睛却像被拉过丝的,直勾勾看着屋内。理发店的玻璃门是显微镜,他看见珊芸的头被一个年轻的男理发师揽在怀里,左右拨弄,珊芸脸上竟有喜色,不免暗自生气。珊芸理完头发,也不流连,梁冕方才暗暗舒了口气。他从黑暗处走出,珊芸蓦地一惊,玉臂便被他迅即揽了。
  
  我有事情从这儿路过,顺便来接你。梁冕故作温和地说。
  
  哦。珊芸也不点破,只淡淡地应了一声。
  
  回家的车上,惯常沉默。梁冕的神情很奇特,他既喜欢珊芸美些,又恨不得她能丑些。拿了显微镜的他,总能看到婚姻中暗藏的疑似污点,就像老电影胶片破损后在屏幕上看到的一片片雪花。
  
  珊芸是公务员,有时要参加会议。会议在宾馆召开,珊芸袅袅婷婷地去了。梁冕有些心烦意乱,就在宾馆会议室隔壁开了房间。那边会议室的门半开着,里面传来男男女女嘈杂的声音,一浪一浪的。他竖起耳朵,听见珊芸的声音,也一浪一浪的,心内更加烦乱。他把隔墙当成显微镜,可是,他只看到两个人,一个男人。一个女人,这身影越来越大,越来越重,将他压迫得无地自容。
  
  梁冕猛地冲出去,站在会议室门口,像一个荷枪实弹的警察,搜查着他的犯罪嫌疑人。可会议室里安静极了,个个表情肃穆,正襟危坐。珊芸看见了他,会议室的所有人都看见了他。珊芸脸上红也不是,白也不是,像粉红的雪糕,刹那间被冷冻过的。莲藕般的胳膊不自然地扭在一起,像要把它扭断了似的。
  
  终于有一天,梁冕说,珊芸,你不要上班了,在家做专职夫人吧,我养你。
  
  珊芸哭了。梁冕最见不得她的泪,拿嘴唇在她额上吻。他的嘴唇很薄,加上怪异的表情,吻也是冰凉的,就像一个金手铐,打在额上“当当”地响。
  
  不行,我想出去。珊芸显得很固执。她喜欢事业,更喜欢自由。
  
  梁冕脸上现出阴霾。霎时,电闪雷鸣。珊芸的胳臂乱乱地飞舞,像是被打翻了的牛奶,溅得满地都是,沾上满身的泥。
  
  外面,大雨滂沱。珊芸掩面跑出去,再也没回来。她是一朵山上的云,宁愿凄苦,毕竟自由。
  
  梁冕一个人在家里,寂静得有些恐慌。他用显微镜看到的那些雪片,渐渐连成无边的黑暗,嘎的一声,一切都停止了。
  
  大概胶片被扯得太紧,断了。
页: 2274 2275 2276 2277 2278 2279 2280 2281 2282 2283 [2284] 2285 2286 2287 2288 2289 2290 2291 2292 2293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