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8 19:54:31
千古伤心是结婚时间:2013-09-06 作者:未详 点击:176次 柏杨先生有位朋友,膝下只有一个女儿,宝贝得要命,按说独生女儿一定会娇纵过度而不成才,其不流入太妹或自甘堕落者,几希。偏偏该朋友祖宗有德,女儿虽娇纵得不像话,可是却没有流入太妹,不但没有流入太妹,反而功课奇好,尤其数理奇好。这年头,一个年轻人只要数理奇好,就等于吃了神仙丸,想怎么念就怎么念。她阁下一条鞭上去,由小学,而中学;由中学,而大学;由大学,而留学;最后在美国啥啥理工学院,成为该校有史以来的第一位航空女博士。中美同胞,无不惊叹,认为她将来定会在社会上露一手。尤其是她的老娘,兴奋得坐卧不安,东串门西串门,宣传她女儿如何如何,谁要是说三句话还没有夸奖到她女儿,那比杀父之仇还严重,老娘能恨他一辈子。柏杨先生深知她有这种绝症,所以一见面就恭维她好福气,有这么个好女儿,总算不虚此一生也。有一次,我出奇计灌米汤曰:“看你女儿,多有出息,天分高,教养好,她总有一天要得诺贝尔奖的,到时候,带着妈妈到斯德哥尔摩领奖,你也可见见活国王,报上再那么一登,真光彩呀!”她曰:“你说啥,死得脱?啥叫死得脱?”我曰:“不是死得脱,是斯德哥尔摩,瑞典国的京城,到那地方领奖呀,听说第一等奖奖金就是美金20万。”她看我应对称旨,立刻用一种唯恐怕不被说服的声调叫曰:“我可没有那种福气呀,不过我女儿倒蛮有雄心,前些时还来信说正在研究研究啥呀,好多博士都佩服她哩!”说罢之后,立刻打开手提包,给了我一支她女儿从美国寄回来的洋烟,以励来兹。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8 19:54:42
这是4年前春天的事了,今年春天,偶尔又碰到她,我还是照着老规矩,没头没脑地称赞她女儿,最初她支支吾吾,后来因我跟在她屁股后面赞个没完,她没好气曰:“老头,你歇歇舌头好不好?”这一次连洋烟也没掏,就扬长而去。
事后才知道,老太婆发那么大的威,不是宝贝女儿死啦,也不是宝贝女儿忘了娘,而是宝贝女儿得了博士学位不久,就结了婚。老太婆当然不反对女儿结婚,可是结了婚之后,跟着就是生子,而且生起来像北平卖的冰糖葫芦一样,“大珠小珠落玉盘”,三年就生了三个。如果她身在中国,问题还小,盖中国人工不值钱,请个帮工小姐,就可以分忧。无奈身在美利坚,人工贵得可怖,买菜、煮饭、抱娃、喂奶、铺床、叠被、洗衣服、熨衣服、洗盘子、换尿布,大自“电线走火”,小至买根针,都事必躬亲。亘古奇观的女博士,遂成了一个管家黄脸婆。
我们介绍这个故事,并不是触谁的霉头兼碰谁的疮疤,尤其是毫无轻视家庭主妇之意,盖世界上可以没有女博士,却不能没有家庭主妇也。在对人类做的贡献的价值上,家庭主妇要超过女博士千百万倍。这可不是拍家庭主妇的马屁,以便将来挨门讨饭;而是没有女博士,世界仍是世界,没有家庭主妇的世界,则简直不能想象。不过,问题在于,一个家庭主妇,只要受国民小学堂教育,就可愉快胜任;而一个女博士,恐怕至少也要投下去20个年华。7岁上小学堂的话,最快毕业的博士也27岁矣(有的年已半百,头发都白啦,还在往里钻,那就更是紧张)。国家花了这么多的钱,自己也费了那么大劲,不过造就一个管家婆,成本未免太高。这种浪费,恐怕连太行山都得赔进去。如果将来大学堂全体成了女学生,而女学生又全体冲进厨房煮饭抱娃,中国的高级知识界,势将成为真空。夫国家培养一个科学家,就有理由、也有权利,要他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如果所有的科学家一齐坚决地蹲到河边捞鱼,那又何必培养这么多科学家,直截了当培养捉鱼的好啦。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8 19:54:52
女博士嫁人当然是应该的,但如果她阁下折腾了半辈子不过只是煮饭抱娃,我们就忍不住要疑心,当初何必那么穷凶极恶,把臭男人从榜上挤到枯井里乎?当她阁下午夜人静,半闭着瞌睡得要命的秋波,从床上爬起来喂孩子奶时,隐隐约约,不知道听没听到枯井里的哭声也。吾友盛紫娟女士,她在香港读大学时,兼编了好几个刊物,日正当中,前途无量,却忽然结了婚。结婚之日,来信描写远景说,她丈夫是个大律师(也可能是个工程师,日子一久,记不清矣),生活不成问题,所以一定要好好写几本小说。我老人家就一百个不信,盖小姐一旦变成太太,她的朋友圈就会来一个180度的转弯,生活方式也会跟着别有天地,而且一有了孩子,更是全盘皆垮。不要说写小说,能有心情看小说,已很可贵矣。她对我的看法颇不服气,在信上致训词曰:“你这个老顽固,总自以为是,总用你过去的陈腐经验去判断新的事物,务请拭目以待。”好吧,我就拭目以待,拭到了今天,已整整5年,她不但没有一本小说问世,而且音讯杳然,像是从地球上失了踪。呜呼,非她不上进也,而是形势比人强也。不过女作家和女博士之间又有不同,女作家20年之后,儿女渐渐长成,她仍可继续爬她的稿纸,起初可能有点生疏,久了也就可以应付,而且随着年龄见识的增长,作品或许可能更成熟。可是女博士学的是航空工程,20年之后——不要说20年之后,纵使3年之后,她学的那一套已落伍了十万八千里,她就不得不成为废料。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8 19:55:36
那些无从揣测的恶意时间:2013-09-05 作者:未详 点击:233次 “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看他不爽!”在我看来,《恶意》是东野圭吾最好的作品。
日高是野野口的国小和国中同学,长大后二人同为作家。但是日高显然比野野口更有写作才能,他们二人再次相遇的时候,日高已经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小说家,而野野口仍然默默无闻。
成名后的日高并没有疏远野野口,而是好心地将他介绍给了儿童读物的编辑,为他的作品找到发表渠道。
就是这样一个可以称得上是恩人的人,被野野口用钝器砸晕,然后勒死了。
谋杀案的侦破并没有花费侦探加贺很多的时间,当加贺发现野野口在案件中留下的几处故意为之的破绽时,野野口很坦然地承认了自己的罪行。
可是,案件并没有结束。
野野口一直不愿意提及他的作案动机。在加贺的努力下,事实被一点点揭开,各种微小的证据都证明,其实,野野口才是受害者。
一个伪善的、可怕的,甚至有些变态的日高形象浮现出来。他将野野口的作品据为己有,还借此成为一个畅销书作家。他拍下野野口想要刺杀自己的录像,收藏好留有野野口指纹的凶器,野野口与日高的妻子初美产生了暧昧的关系,这一切都成为日高要挟野野口做自己的影子写手的条件。
为了维护初美,野野口接受了这一切,并将它们视为命运的安排。
可惜最后,初美却因为车祸而死。野野口并不认为这是一场纯粹的意外,因为货车司机说,在那个雨夜,初美是忽然出现在路上的。也许,是被人推出人行道的!
为了给心爱的女子报仇,为了自己应该有的尊严和荣誉,野野口策划了这起谋杀。他之所以不愿意提及自己的杀人动机,完全是为了那个他曾经深爱的、已经离世的女子。
逮捕时,加贺才知道野野口已经身患绝症,时日不多。调查过程见于各个媒体,野野口成了让人同情的杀人犯。
这个结局让人觉得悲伤,日高的死根本就是咎由自取。如果故事就此落下帷幕,也已经是一个布局精密的推理小说,当然也仅仅只是个推理小说而已。
这个结局让人觉得悲伤,日高的死根本就是咎由自取。如果故事就此落下帷幕,也已经是一个布局精密的推理小说,当然也仅仅只是个推理小说而已。
接下来东野圭吾将故事引向了一个令人惊恐的方向。
这就是这本书被很多人推崇的地方,案件结束了,故事却并没有结束,最让人惊叹的情节才刚刚开始。
多事的加贺警官并不愿意就此罢手。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8 19:55:58
当虚伪的皮相被一层层地剥开,野野口蒙满尘垢的心灵被加贺托在手中,捧到了读者面前。这一切都是阴谋,没有婚外情,没有代笔,没有威胁,只有野野口一年多的精心策划和计划实施。这样的费尽心机,昭示着结果日高的性命只是一个开始,野野口真正想要的是谋杀日高的一生!
拍好录像带,藏好刀具,收好初美的照片,抄好日高写过的每一本书,他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以一个创作者的想象力和营造力,缓慢而又孜孜不倦地进行着剧情的设计和完善。他甚至提前毒死了日高邻居的猫,只为了让大家相信,日高本就是一个视生命如草芥、残忍暴戾的人。
如果没有加贺的坚持,野野口这件用自己和别人的生命创造出来的作品,当真是一部杰作,蒙蔽所有人的杰作。
“即使赌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的人格,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啊?”
在加贺调查当年与野野口相关的校园暴力事件时,他想起了自己失败的教书经历。他的学生也遭遇了暴力,而自己却无力去拯救。
当他问施暴的学生为什么要打人时,孩子回答说:“总之我就是看他不爽!”
这么一句毫无逻辑、毫无道理的话,让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野野口和日高住在同一个街区,上了同一所国小和国中,野野口因校园暴力不想出门的时候,日高天天找他结伴去上学。日高有原则,有正义感,而且为人谦和,待人有礼,“不管对谁,他总是非常亲切”;而野野口的性格内向、怯懦,为了逃避暴力,主动去做了恶人的跟班,参与欺负日高的行动。即便如此,在日高成为畅销小说作家之后,他仍然提携想成为作家的野野口,甚至在得到了野野口参与校园暴力的证据之后,还帮助他隐瞒事实。
单从这样的人物关系上看,日高完全就是野野口的救世主。可惜,恨意却早已生根。《圣经》说,人生下来就带着原罪,这些原罪被分为七种类型,其中之一被称为“嫉妒”!
野野口的母亲非常不喜欢那个在她看来十分低级的街区,她总是用一种高人一等的语气数落着她的邻居们:“如果不是丈夫的工作需要,绝对不会到这里来居住!”而这一切在幼小的野野口心中也烙下了深深的痕迹。从家庭来说,他对日高是有心理优势的,但是,与日高在一起的日子,是野野口内心最无力的日子。日高对他所做的一切让他产生了极度的自卑感,可软弱的野野口却连痛恨自己都无法做到,于是只能将自身的一切失败归咎于日高。
“明明是一个破烂街区中的小孩,凭什么获得大家的喜欢?明明打不过那些实施暴力的人,凭什么要去多管闲事?凭什么他能成为畅销书作家,而我只能做儿童读物的作者?凭什么得癌症的人是我,而不是他?凭什么让他握着关系我名誉的证据?凭什么?凭什么?”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8 19:56:08
这种自负与自卑的结合在野野口的心中产生了强大的扭力,不甘与嫉妒让他的心理最终变得畸形,恨意便如同生长在野野口身体里的癌细胞一样,最终让他迷失了自己。
更可怕的是,对于野野口来说,这样的情绪已经超越了意识的存在。在他忙于恨一个人的时候,在他忙于拼尽全力毁掉日高的一切的时候,满腔的恶意填满了他,以至于他已经无暇去寻找那恶意的源头。
至今仍然记得午夜第一次读完《恶意》后,心中凛冽的寒意。
我想象不出来,在漫长的一年里,野野口是用什么样的心情面对日高。我更想象不出来,他是如何任凭时光磨砺着恨意的锋芒,耐心地等待着时机的到来,犹如一只缓慢靠近猎物的豺狼。
很想知道,当野野口在记事本中记录下日高的死亡时,他是怎样的心情;当他的计划一步步得以实施时,他又是什么心情。
东野圭吾将人性中的阴暗放大到了极致,让我们不得不去正视它。合上书后,在很长的时间里我在反思自己是否有过如同野野口一般的想法。
其实,生活中的我们可能更甚于此。毫无来由地讨厌一个人,也许仅仅是因为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某种气味。上天从来没有赋予我们判断一个人的权利,上天也没有给予我们任何优于其他人的特质。虽然我们总是在标榜着平等与平和,可是,看看现实中的我们吧,我们冷漠的眼神,我们小小的掩鼻动作,我们微微皱起的眉头,这一切也许都是内心微小的恶意。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8 19:56:21
九毛九的神话:神奇的“九毛九”时间:2013-09-05 作者:未详 点击:135次 九毛九的神话
一项调查声称,30%到65%的零售商品价格都是以数字9结尾的。乔布斯曾坚持iPad下载歌曲的价格是0。99美元/首(视频下载则为1。99美元/个)。2009年,苹果发了慈悲,歌曲下载新增了0。69美元/首和1。29美元/首这两种价格。
这一现象的典范,是九毛九杂货店(类似国内的一元店)。20世纪60年代,大卫·戈尔德在洛杉矶开了一家酒品店。为了清空店里那些走货速度太慢的低价红酒,他贴了一张横幅,上面写着:“红酒世界,你的选择——九毛九。”这招挺管用,似乎只要是九毛九的东西,顾客们便照单全收。
在这家店里,红酒以前的标价从0。79美元到1。49美元不等,有趣的是,“原价七毛九的,标成九毛九后卖得更好;原价八毛九的,标成九毛九后卖得更好;当然了,原价一块四毛九的,标成九毛九后也卖得更好”。“九毛九效应”如此惊人,戈尔德当时开玩笑说,真该开一家商店,里头所有的商品全卖这个价。
玩笑成了现实,1982年,戈尔德开了第一家“九毛九店”,该连锁店目前约有277家分店。随后,从美国东海岸到西海岸,起着类似名字的商店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8 19:56:34
魔力价格
一个比整数价格稍低的价格,被称做“魔力价格”。这通常意味着价格以9或99结尾,但98和95也有同样的效果。
近半个世纪以来,许多人士认为,魔力价格只是个无伤大雅的迷信罢了,没什么坏处(自然也没什么好处),但这拦不住零售商使用它们。到了20世纪80年代,卡尼曼—特沃斯基的理念又把对心理定价的关注热情点了起来。1987年至2004年发表的8篇论文报告显示,较之相邻的整数价,魔力价格带来了平均24%的销售增量。
但别对这个数据太当真。销量增长的百分比差异可大了,有些几近于无,有些却高达80%。以芝加哥大学的埃里克·安德森和麻省理工学院的邓肯·西梅斯特所做的实验为例,他们找到一家邮购公司,把产品目录印刷成多个版本。该公司销售价格适中的女装,通常使用以9结束的整数作为销售价格。两人选中了一件39美元的产品进行测试。在实验版本的产品目录中,同一产品的标价分别是34美元和44美元。依照公司的邮件列表,这些目录被寄送到了随机抽选的规模相当的社区。
结果,产品在以39美元的价格销售时,销售量比其他两种价格情况下都多。最重要的一点发现是,为39美元埋单的人比为34美元埋单的人多,魔力价格不仅带来了更大的销售量,也使单笔交易的利润更高。具体数据见下表。
价格(美元)卖出数量(个)
34 16
39 21
44 17
《福布斯》杂志曾得出结论:“九毛九连锁店”的毛利润达到了惊人的40%,比沃尔玛高两倍。平均而言,该连锁店卖九毛九的东西,成本仅在六毛钱上下。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8 19:56:47
你和老板的想法有什么不一样时间:2013-09-05 作者:未详 点击:189次 同一件事,员工眼里是这样,老板心中是那样。能看到老板所想的,你就站在了老板的高度。
1。关于工资
员工:我没有迟到没有早退,领导让干的我都干了,工作1年了我应该涨工资!
老板:干的活还是这些活,人的水平还是这个水平,让我怎么给你涨工资?如果你真能干,我能不给你涨工资吗?
2。关于公平
员工:这件事的起因是……某甲……我……所以我是对的,某甲是错的!
老板:我就是希望有人把这事儿干了,你跟某甲谁对谁错对我一点意义也没有。
3。关于企业的未来
员工:老板就会画大饼,我对此消化不良!
老板:我真心希望这个企业能做大,我怎么才能让他们和我一样努力?
4。关于成长
员工:我已经是成熟员工了,为什么不给我相应的工资?我要跳槽!
老板:我当年培养你花费的成本怎么算?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也没办法……现在的年轻人啊……
5。关于稳定
员工:我也想稳定,可是你给这样低的待遇……我不能不替自己打算!
老板:我希望人员稳定,现在的年轻人不考虑长远利益!
6。关于学习
员工:我要学英语,我要考证,我要考硕士,我要出国……
老板:老师傅教你们业务,你们都没耐心学,还要怎么样?以前我们跟师傅学点东西难着呢,你们怎么不懂珍惜?
7。关于发展
员工:我希望能够在5年内成为中层管理人员,我的理想是40岁退休!
老板:太浮躁了!
8。关于理解
员工:如果我当了老板,我一定……
老板:当年我也这么想过,可后来发现“屁股决定脑袋啊”!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8 19:57:03
哪怕只增1%的税时间:2013-09-05 作者:未详 点击:162次 我以前只听说过商店因为财务困难歇业关门,在美国,竟然见识了政府因为财政问题而暂时“歇业关门”。
2006年7月1号,美国新泽西州州长科赞签署了一个17号行政令,下令新泽西州州政府所有“非基本的”办公机构都暂时关门。虽然“基本的”政府部门,比如警察局、消防队、监狱等等,还保持运转状态,但这个小小的行政令,也让4。5万人临时下了岗——占新泽西州公务人员的一半以上。
读者可能要问,美国州长的权力有这么大?大笔一挥,就可以让几万人暂时下岗?当然不是这样。美国作为一个法治国家,一切必须按照法律的规定来办事。美国又是一个联邦国家,每个州有每个州的法律。根据新泽西州的州法,在每年新的预算获得州议会批准通过之前,政府不应当有新的花销。2006年的州预算批准截止日期是7月1号,新泽西州议会没能在7月1号之前通过新的年度预算。于是,州长科赞依法下令暂停那些“非基本政府部门”的运转。
那么,州议会为什么没能通过州政府的预算提案呢?原因是,新泽西州政府面临45亿美元的赤字,为了填补这个赤字,州长科赞提出了一系列开源节流的做法,其中最重要的建议,就是要求将新泽西州的消费税从6%提高到7%,期望以此每年获得11亿美元的进账,而这个提议遭到由反对党控制的州议会的反对。双方僵持不下,最后错过了预算批准的截止日期。州长这才一怒之下签署了17号令,虽然是“依法”办事,但同时也是以暂停政府运转的方式来要挟州议会。
当然,无论是州长,还是州议会,都得罪不起选民。固然,增加税收会得罪选民,然而,一部分公共服务长期被关闭,以及大量公共雇员“临时下岗”,同样会惹恼选民。于是,从7月1号科赞签署17号令起,州政府和州议会开始了马不停蹄的谈判,7月6号,州议会的反对党内部就达成了协议,表示愿意接受消费税从6%增加到7%(意味着平均每个家庭每年多开支275美元左右),但是作为条件,增税所得收入的一半必须用于缓解高不动产税对老年人口造成的压力(新泽西州的不动产税全美最高)。换句话说,这边拔了羊毛,那边至少得部分地补回羊身上。
7月8号,这一提案在新泽西州议会的上下两院通过。很快,州长科赞签署了19号行政令,下令解除17号令。从8号开始,各个“非基本的政府部门”重新开张,到7月10号,所有的政府部门都恢复正常工作。新泽西州的这场“预算战役”才算平息下来。
对我来说,有趣的是这场“预算战役”的政治过程。
从政治运作的过程来说,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议会不是政府的橡皮图章——它切切实实地审查、质疑政府提出的预算方案。也就是说,在涉及“掏老百姓口袋里的钱”及“花老百姓口袋里的钱”的问题时,议会确实在试图把守一个关口。就算是增加1%的消费税,就算是年家庭开支也就因此多275美元,那也不是某个领导一拍脑袋说了算。相比之下,我似乎就没有听说中国的全国人大或者省级人大曾经对政府提出的预算草案提出异议。事实上,别说一般的老百姓不知道我们的消费税或者所得税的税率从何而来,有何道理,背后的政治博弈过程是什么,就是人大代表们自己,估计大多也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晕晕乎乎地投赞成票而已。
当然,议会在把这个关口的时候,是一只眼睛瞟着自己的职位,一只眼睛瞟着老百姓的利益。如果政治家的职位必须通过适当保护老百姓的利益来维持,这二者不是“辩证地统一”了吗?当然,这里说的是一种理想的情况。很多时候,政治家只是虚晃一枪,“似乎”保护了老百姓的利益,实际情况却扑朔迷离。但是,至少在新泽西州的这个案例中,首先,部分州议员开始是怕涨税引起选民不满而拒绝州长的预算提案;后来,又同样是怕关闭部分公共服务惹恼了选民而达成了妥协。在这个案例里,政治家的政治考虑明显受了选民利益这个指挥棒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