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7 17:22:32

蹭生活时间:2013-07-20 作者:未详 点击:257次   第一次去西餐厅,大家都动手了,我却不敢,因为我不知道哪只手拿刀,哪只手拿叉,满桌的餐具,唯有勺子是我熟悉的。好在,坐在我身边的朋友,看出了我的尴尬,为我解围:“‘秀才做田,锹不如手’,不行就用手拿!都是中国人,想怎么拿就怎么拿!”还特意放下叉子,陪我用勺子。
  
  好不容易对付完西餐,朋友低声提醒我:“以后出席陌生场合,不熟悉的,且不忙动手,看别人怎么做,你就怎么做!”仿佛得了真经,醍醐灌顶。
  
  从不避讳我的孤陋寡闻,进餐厅,我不敢点菜,因为我不清楚,那些诗意的菜谱背后,隐藏的是怎样的一道菜。一则笑话,说一个识字不多的莽汉,进餐厅点菜,看见“某某羹”,虽不认识这个“羹”,但发现下面有个“美”字,断定这道菜味道肯定可口。于是,点了十多样羹汤,当服务员把一盆盆汤水端上来时,客人们都傻了眼。我害怕闹这样的笑话,朋友聚会点份餐,我就“照葫芦画瓢”,别人点什么,我就点什么。
  
  其实,我这样“蹭生活”已经不是第一次了。爱人读研究生班时,为了复习参加研究生考试,暑期,我也去他们学院。恰逢大学里为中学外语教师培训,我每天都去“蹭课”。一个教口语的外教,为了接触最地道的英语,我成了他的“跟屁虫”。我总是提前去占第一排座位,这样听得效果更好。或许是我专注的神态打动了外教,每次提问,他总喜欢问我,但我毕竟不是科班出身,面对他期待的眼神,我只好红着脸,站起来说:“I
  
  am sorry!”虽然问题答不上来,毕竟受过真传,外语听力也小有长进。
  
  其实,生活就是这样,不是你“蹭生活”,就是被“生活蹭”。一天晚上,我正在写文章,QQ表情中有个头像不断闪烁。通常,写文字的人无事是不互相打扰的。点开一看,是位熟悉的文友。她说:“很苦恼,写不出来!”“写不出来就不写了,休息一下!”于是陪着她,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她问:“你们巢湖和大海有什么区别?”我说:“大海是蔚蓝的,巢湖是白色的!”“还有呢?”“大海是深沉的,湖泊是浅薄的;大海不轻易发怒,但咆哮起来,惊涛骇浪;湖泊总在絮叨,却又不能排山倒海……大海有男性的阳刚,湖泊有女性的阴柔……”在一问一答中,我挖空心思,把自己对大海、湖泊的不同表述出来。几天后,看见她发表了一篇关于大海的散文,看了看,里面有三分之一是我的思想。没想到,还有“蹭文字”的。
  
  去银行取钱,看见大厅的椅子上坐满了人,心里“拔凉”,不知道要等多久,拿到号,发现前面没几个人,原来大热天,这些人是来“蹭凉”的。不禁释然,生活中,蹭与被蹭,一种是态度,一种是资源,都是借东风。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7 17:22:43

有选择才精彩时间:2013-07-20 作者:未详 点击:352次   我6岁的时候,母亲要我去上钢琴课。她不问我是否喜欢乐器,也不问我是否喜欢弹钢琴,她只是替我做了决定,我要去学一种乐器,而且这种乐器一定是钢琴。所以,大约有两年的时间,我每周六的上午都会去钢琴老师家心不甘情不愿地学琴一小时。
  
  两年中,我一共有过两位钢琴老师。第一位是年轻的女老师,非常严格,动辄训斥我,甚至用尺打我的手掌。我恨弹钢琴,回到家,有时会向母亲抱怨,但是我会再一次挨打。第二位钢琴老师也是女性,非常有耐心,即使在我反复犯错的情况下也是如此。我喜欢她,但是仍然不喜欢弹钢琴。两年后,母亲规定我每天弹琴一小时,毫无商量余地。我讨厌这样的生活,但也没有办法逃避。后来我上小学了,我哭闹。终于我得到了外婆的同情,她与我母亲吵了一架。我的“音乐生涯”就此止住。那年,我8岁。
  
  现在回想那段时光时,我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要有那样的两年时光?”现在答案很明显:我没有选择的余地,所以我痛苦了两年。去年我在参加一位朋友的婚礼时认识了一位女士,成了不错的朋友。她对我说,她的男友向她求婚了,但她还没有答应他。无论与他相处多久,她可能都不会产生那种放电的感觉。她想离开他,交新的男友,但是她下不了决心。“是什么让你下不了决心?”我问。她说她觉得自己没有选择的余地。
  
  “如果你离开他会发生什么事呢?”我问她。她回答说,他会不断地来找她,央求她,而她则最终会心软。感情的事,我不便妄加评论,但是她并不是没有选择余地,因为她不是小孩子。我们的命运有时就是因为一次选择发生了根本变化,无论多难,也要敢于选择。
  
  曾经有12年的时间,我经常将自己关在家里,足不出户,除了整天躺在床上,我感到自己是一个没有用的人,做不了任何有意义的事。我在忧郁中变得更加茫然和消沉。我不知道上帝为什么让我来到这个世上成为一个行尸走肉,有时我真希望晚上睡下后第二天就再也不会醒来。
  
  有一天,我的母亲掀开我的被子,对我的碌碌无为一顿斥责,然后扔给我一份广告。我对母亲的态度充满了逆反,但是广告的内容让我眼睛为之一亮,这是某公司培训推销员的广告。我觉得我挺适合做一名推销员,就是从这则广告,我开始走上了优秀推销员的成功之路。
  
  现在,我经常想,如果我当时不去接受培训,还会有现在这样成功的事业吗?在赌气和接受培训两者中,我选择了后者。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由各种选择构成。比如,你可以选择读我这篇文章,也可以选择不读;你可以选择将整篇文章读完,也可以选择在任何一处你觉得无意义的地方丢下文章。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无数个这样的选择构成了你的命运。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7 17:22:54

前世今生天注定时间:2013-07-19 作者:未详 点击:258次   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顿生气馁,这辈子是没指望了,和谁路遇和谁接踵,和谁相亲和谁反目,都是命定,挣扎不出。特别想到我今世从医,和无数病患咫尺对视。若干垂危之人,经我手治,每日查房问询,执腕把脉,相互间凝望的频率更是不可胜数,如有来世,将必定与他们相逢,赖不脱、躲不掉的。于是这一部分只有作罢,认了就是。但尚余部分,却留了可以掌握的机缘。一些愿望,如果今生屡屡瞩目,就埋了一个下辈子擦肩而过的伏笔,待到日后便可再接再厉地追索和厮守。
  
  今世,我将用余生五百次眺望高山。我始终认为高山是地球上最无遮掩的奇迹。一个浑圆的球,有不屈的坚硬的骨骼隆起,离太阳更近,离平原更远,它是这颗星球最勇敢、最孤独的犄角。它经历了最残酷的折叠,也赢得了最高耸的荣誉。它有诞生,也有消亡,它将被飓风抚平,它将被酸雨冲刷,它将把溃败的肌体化作肥沃的土地,它将在柔和的平坦中温习伟大。我不喜欢任何关于征服高山的言论,以为那是人的菲薄和短视。真正的高山不可能被征服的,它只是在某一个瞬间,宽容地接纳了登山者,让你在它头顶歇息片刻,给你一窥真颜的恩赐。如同一只鸟在树梢啼叫,它敢说自己把大树征服了吗?山的存在,让我们永保谦逊和恭敬的姿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事物必须仰视。
  
  今世,我将用余生一千次不倦地凝望绿色。我少年戍边,有10年的时间面对的是皑皑冰雪,看到绿色的时间已经比他人少了许多。若是因为这份不属于我选择的怠慢,罚我下辈子少见绿色,岂不冤枉死了?记得在千百个与绿色隔绝的日子之后,我下了喀喇昆仑山,在新疆叶城突然看到辽阔的幽深绿色之后,第一反应竟是悚然,震惊中紧闭了双眼,如同看到密集的闪电。眼神荒疏了,忘却了这人间最滋润的色彩,以为是虚妄的梦境。就在那一瞬,我皈依了绿色。这是最美丽的归宿,有了它,生命才得以繁衍和兴旺。常常听到说地球上的绿地到了××年就全部沙化了,那是多么恐怖的期限。为了人类的常盛不衰,我以目光持久地祷告。
  
  今世,我将一万次目不转睛地注视人群。如果有来生,我期望还成为他们之中的一员,而不是其他的什么动物或植物。尽管我知道人类有那么多可怕的弱点和缺陷,我还是为这个物种的智慧和勇敢而赞叹。我做过一次人了,我知道了怎样才能更好地做人,做人是一门长久的功课,当我们刚刚学会了最初的运算,教科书就被合上。卷子才答了一半,收卷的铃声就响了,岂不遗憾?
  
  把自己喜欢的事一一想来,我还要看海,看花,看健美的运动员,看睿智的科学家,看慈祥的老人和欢快的少女,当然还有无邪的小童,突然就笑了。想我这余生,也不用干其他的事了,每天就在窗前屋后呆呆地看山、看树、看人群吧,以求个来世的擦肩而过。这样一路地看下去,来世的愿望不知能否得逞,今生的时光可就白白荒废了。于是决定,从此不再东张西望,只心定如水,把握当前。
  
  不为虚缈的擦肩而过,而把余生定格在回眸之中。喜欢山所表达的精神,就游历和瞻仰山的英俊和广博,期望自己也变得如许坚强。喜欢绿色和生命,喜爱人的丰饶和宝贵,就爱惜资源,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7 17:23:33

曾国藩如何读书时间:2013-07-18 作者:未详 点击:265次   曾国藩,清代名臣,他既是镇压太平天国将士的刽子手,又是一个治学严谨、博览群书的理论家和古文学家。
  
  他一生勤奋好学,以“勤”、“恒”两字激励自己,教育子侄。曾国藩曾给自己订下了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它们是:
  
  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十二、夜不出门。
  
  曾国藩的这十二条读书规矩,前三条是为读书做准备的。第四、五、九、十、十一条是读书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条看起来似乎与读书关系不大,实质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读好书,因而这看似关系不大的规矩,却是保证读书质量的重要手段。
  
  他不仅勤于读书,而且善于读书,深得要领,曾说:“万卷虽多,而提要钩玄不过数语。”其见解可谓精辟至极。曾国藩读书注重消化归纳,从而能提出自己的精当见解。
  
  曾国藩的这些读书经验对今天的读书人来说,仍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7 17:23:46

心态治病也致病时间:2013-07-19 作者:未详 点击:224次   阿姆斯特朗是美国著名的自行车运动员,25岁那年,他被诊断患了睾丸癌,而且癌细胞已扩散到肺部、脑部。医生说他的死亡概率为99%,活的可能性不到1%。这样不幸的消息会让许多人闻之丧胆,可阿姆斯特朗却对医生说:“没事,大夫您放心,我不怕。您不是说活的概率有1%吗?我就是那1%。”此后,切除了睾丸的他又经多次放射治疗,竟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不仅如此,治疗期间他还一直坚持练车,成绩不断提高,竟连续七次获得环法自行车赛世界冠军。
  
  阿姆斯特朗战胜癌症是一个真实的奇迹,一般人也许难以做到。然而,像他这样无所畏惧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事例,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他们战胜疾病的主要武器,既不是医疗技术,也不是灵丹妙药,而是自己的健康心态。
  
  健康心态能够治病,听起来有些玄虚,但却有科学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报告指出:如果把健康元素按百分比划分,那么遗传占15%,环境占17%,医生占8%,自己占60%(自己指个人的生活习惯)。这就是说,人体健康的钥匙主要掌握在自己手中,战胜疾病主要靠自己。这是因为,人体生来就拥有一整套完备而周密的抗病网络,具有强大的自身修复能力。而人体的这种能力,只有在健康的心态下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诚如《黄帝内经》中所言:“心者君主之官”(人的意识、心态对战胜疾病起决定性的指挥作用)。如果一个人的心胸豁达乐观,情绪健康稳定,对未来充满信心,那么他的抗病能力就非常强大,足可战胜来犯的细菌、病毒、癌症等。阿姆斯特朗的胜利,就是很好的例证。
  
  当然,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人的心态也有好坏之分。好的、健康的心态能够治病,而坏的、不健康的心态也能致病。这是因为,恐惧、忧愁、郁闷、悲伤等情绪具有负面杀伤力,能使自身的防病网络遭受破坏,严重地削弱其防病、抗病能力,从而使细菌、病毒乘虚而入,没病容易得病,得了病则难以治愈。正如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教授所说:“态度悲观的人容易得病,就算没得病的时候,他也是‘健康的病人’。”这样的例子,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笔者有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朋友,20多年前因嗓子肿痛,久治不愈,在当地一家医院被诊断为喉癌。他一听结果,顿时惊得魂飞魄散、六神无主,从此情绪低落,抑郁苦闷,茶饭不思,越想越怕。这使病情越来越重,发展到连话也说不出来。在百般无奈之下,家人陪他到省城一家大医院就诊。一位有经验的大夫在问明病情、略做检查后,让他就地起蹲几次,然后用压舌板压住他的舌头,让他大声喊叫。经过这一摆弄,他那失语多日的喉咙竟然“啊”的一声发出声来。接着稍作调理,他就能说话了。医生告诉他,这只是普通炎症,肯定不是喉癌。这位老兄听后竟然高兴得蹦了起来,立即给我打来电话,用他那沙哑的声音对我说,中午请我吃饭,庆贺他“死里逃生”……心态致病的作用,由此也可见一斑。
  
  我们强调心态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否定或贬低医疗的作用。对许多疾病来说,正确的诊断和医疗都是十分必要的。问题在于不能单一或过分地依靠医疗,而忽视人体本身的免疫功能和修复能力。实际上再好的医疗也离不开心态的配合;而不同的心态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医疗效果。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同一种疾病,用同一种方法治疗,有人能很快治愈,有人却久治不愈。其中原因可能有多种,但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心态。只有拥有健康的心态,才能产生最好的医疗效果。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曾经这样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很小的差异却往往造成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希尔的这条成功定律,适用于干事业、做学问,也同样适用于跟疾病进行斗争。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7 17:23:58

人性·人心时间:2013-07-19 作者:未详 点击:2656次   人性·人心
(一)
  
  静能生智。静思默想:有些社会现象,看起来是道德层面的问题,但实际上是人性、人心层面的问题。所谓人类历史,“不过是一个写满人性坏话的记事本”。然历史,有了人性的温度,那是清明。哲人言,“山水”同在为清,“日月”同在为明。一个同字,道尽了天地秘密。
  
  确乎,唯有农家子弟,深知农耕是最朴素、最基础、最简易的活命方法,与天地共栖,与日月同辉。诚如,托尔斯泰到临死都信奉:“劳动,只有劳动中才包含着真正的幸福。”盖因“人类,充满劳绩,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诗意,无疑是对苦难和现实的一种超度与救赎。
  
  然而,商品经济社会,面对物欲横流,还有多少人尚能做到心灵的“清明”?
  
  (二)
  
  一个人的德性与他的内心良知同在。因为中外的哲学精髓,其深刻的哲学思维大多蕴含在日常的生活细节中。故细节看人品呵!
  
  “山一程水一程、清风一阵朗月一阵、侠骨一段柔肠一段”的慷慨之人,因为你呵,有了人情味,富有人性美的温度,所以这个世界方有最珍贵的1℃。故而,抚平心灵皱纹,抚平心绪波澜,让上个年龄段的花香诗意复盖下个年龄段的诗意花香。
  
  (三)
  
  在有限的气象里,面对韬养太久、城府太深、阴气太沉者,盖因其常常“示人以虚,呈人以假,应人以空”,每每“冷暖转换于一瞬,喜憎流变于刹那”。于是乎,人性成了一片昏黄的月色,人心成了无涯的荒漠。呵呵,朦胧复朦胧,苍茫复苍茫,哪有正直坦荡可言。
  
  哲人云:人能吃亏,是心灵的富有,是心灵的营养,是心灵的修炼。然那“内怀水清,外涵玉润”、“内不自诬,外不诬人”者,聊将虚声作赞声,且把讽刺为鞭策,律己重以周,行善重以周,确乎是:本分本色本然本心的坚守,化入干净干净再干净、纯朴纯朴再纯朴的境界。索性来个心隐退吧,让心灵获得天人合一的宁静;与其退到大海边,不如退到心海里。
  
  (四)
  
  庸人活着是为了吃饭;哲人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的人认识自己难,且认识自己的不足更难。揆情度理,“黄连树下弹琴”,苦中作乐。苦,人生体验;苦,澄清心智。人生好有一比,正是苦难和喜悦串起来的。恰如草木应季生长,四季更替岂能永远是春天。理想在山峰,现实在山谷。这人,行于人世,在所面对的苦难面前,是做一个仁者乐山呢,还是做一个智者乐水呢?人这一生哪,需要有山有水,才算是美丽的风景。
  
  生命的分量就是心的分量。眼界短浅、襟怀窄小、肚量偏狭者,“大多心性泥淖,难以清丽出尘,救人于危难之时,成人于发达之日”。这人呵,心若一潭清水,容量无限;心若一潭浊水,翻腾脏污。是呵,拥有一颗有分量的心,势必是个心重之人。
  
  (五)
  
  人到古稀之年,曾经沧海,阅人无数,见惯春风秋月,历尽是非成败,顺乎天,应乎人,一生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然这生命的秋天呵,虽说多了几片生命落叶,少了几片生命花朵,但却多了几分淡定和从容。
  
  在这人世间,人性当善,然“人性里边永远有A面B面,且总不是固定的,抑或因时间而更改,抑或因境遇而更改,抑或因一时的春风秋雨触动而更改”;在这人世间,人心当红,故为人要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俗说,人心昼夜转,天变一时间,脸在变,身在变,心在变。
  
  此生阅人无数,不如面壁开悟:一个领导者,要善于寻找刚与柔之间的平衡,展示其自身如水的魅力和力量。故在下试问在位诸君:何以立身自处?何以为民行事?还是用心为上呵!心若清水乎?心若浊水乎?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7 17:24:09

苦恼,缘自视角太狭隘时间:2013-07-19 作者:未详 点击:145次   “种子的故事”给我们启发
  
  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马丁·塞利格曼大力倡导用积极心理学理论进行心理治疗。但是,塞利格曼并没有创立一种能够应用于临床实践的完整的治疗方案。
  
  真正为积极心理治疗总结出一套体系的是诺斯拉特·佩塞斯基安博士,他出生于波斯,定居于德国。他开创的积极心理治疗,特点在于关注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
  
  诺斯拉特·佩塞斯基安博士很喜欢用“种子的故事”向他的病人传达这样一种“积极”的观念:一粒种子发芽了,它原本饱满的身躯变得干瘪,而让幼小的胚芽长成大树。表面上看,这粒种子毁灭了,可是牺牲掉的种子却继续活在树的身上,活在树的枝桠、花朵和果实上。
  
  “种子的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任何问题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只要你的视角足够全面,就能从困顿中看出希望。
  
  苦恼,缘自视角太狭隘
  
  简单地说,“种子的故事”就是让我们学会一种思维方式,学会看到事情的全貌:好的、坏的,正面的、负面的。
  
  遗憾的是,生活中的事情并不像种子发芽那么简单。很多时候,尽管我们对一件事情的看法十分片面,但我们自己却常常坚信无懈可击,结果只能是无可避免地困在问题中,看不见改变的可能。我们的困扰,很多是因为自己的视角太过狭隘。
  
  所谓“目标”,可能不是生活的全部
  
  为什么我们总是固执地坚持,类似勤奋、守时、高效这样的特质?我们认为这种坚持就是百分之百的正确,以至于我们忽视了它们可能的危害。
  
  积极心理治疗认为,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常常不够全面,主要是因为受到了太多文化环境的影响。不知不觉中,我们不加选择地吸收了家长和老师等教育者传达的观念,努力追求那些好像全社会都在追求的东西。然而,这些追求的目标常常只是我们需要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平衡生活的四边形
  
  佩塞斯基安博士发现:尽管每一个人的问题千差万别,但作为一个整体,人们都需要平衡地关注自身生活的四个主要领域,即身体、成就、人际和精神生活。
  
  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会尽量把自己的精力平均分配到各个领域,而不是顾此失彼。这就是积极心理治疗的整体性概念。
  
  如果一个人不能保持自己的四个生活领域处于均势,过分关注发展某一个领域,或是过分忽视某一个领域,失衡的生活就会制造出各种心理冲突,身体的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也会出现紊乱甚至疾病。
  
  关注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
  
  通过上面的内容,我们就能看出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对心理疾病的认识角度不同,治疗思路也不同。
  
  传统的心理治疗是一种“病理性治疗”模式,也就是关注对病人的心理问题的评估与治疗,研究精神病理的发生、发展与纠正。
  
  积极心理学的治疗理念认为,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病人心理的积极力量上,而不仅仅帮助病人学会一些摆脱问题的方法与技巧。一个人如果有足够的积极力量,才有可能真正防止心理问题的出现。
  
  这种思想类似于中国古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人一条鱼,解决当前的饥饿问题,不如教他打鱼,这样才能保证今后不再挨饿。也就是说,要培养个体自身对抗心理疾病的能力,而不仅仅在出现问题时给予治疗。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7 17:24:20

梅兰芳:错出经典时间:2013-07-18 作者:未详 点击:320次   梅兰芳的琴师、86岁高龄的姜凤山做客央视,做了一期关于梅兰芳的专题节目,他对梅兰芳的为人和演技赞赏有加。

  其间,他讲述了一件梅兰芳的往事。那是一个美丽的错误,而且,那个错误已经成为沿用至今的经典。
  
  那是早年,梅兰芳与人合演《断桥》,也就是《白蛇传》,说的是白娘子和许仙两个人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梅兰芳在剧中饰演白娘子。剧中,白娘子有一个动作,就是在负心的丈夫许仙追赶她、跪在地上哀求她的时候,她爱恨交加,心中五味杂陈,就用一根手指头去戳许仙的脑门儿。
  
  不成想,梅兰芳用力过大,跪在那里扮演许仙的演员毫无防备,被他这一戳后直接向后仰去,这是剧情里没有设计的动作。可能是梅兰芳入戏太深,把对许仙的恨全都聚集在了手指头上,才造成了这样的失误。眼见许仙就要倒地,怎么办?梅兰芳下意识地用双手去扶许仙。许仙是被扶住了,没有倒下。可梅兰芳马上意识到:我是白娘子,他是负心郎许仙,我去扶他不合常理,这戏不就砸了吗?大师到底是大师,梅兰芳随机应变,在扶住他的同时,又轻轻推了他一下。
  
  所以,动作就由原来的一戳变成了一戳、一扶和一推,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白娘子对许仙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这个动作演得出神入化,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扭转了过来,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于是,在以后的演出中,梅兰芳就沿用了这个动作,而且,其他剧种也都移植采用了这个动作,这个动作成了经典之作。
  
  姜凤山说到这里时,用了一个词:败中取胜。

  无论是在舞台上,还是在工作中、生活中,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都是难免的,关键是出现失误和错误以后怎么去对待,怎么去处理。

  处理不当,会酿成事故,导致全盘失败;处理得当,则能败中取胜,化腐朽为神奇。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7 17:24:30

习惯的力量时间:2013-07-18 作者:未详 点击:544次   秋天已经变成了冬天,但我的心情还停留在秋意里。这并不是因为我特别喜爱秋天,而是由于在秋天里生活了那么多日子,已经养成了习惯——一如秋天到来时我仍然觉得还是夏天一样。
  
  习惯的力量是多么强大!它以它的惯性拉住或者推动你继续在它的轨道上运行,让你在无意识中否认眼前的真实。
  
  对抗习惯惯性的是理性,可以断言,一个总是成为习惯俘虏的人,肯定是缺乏足够理性的。
  
  人依靠不能免俗活着。一个完全绝俗的人,他可能是崇高的,但他必定与不幸为伍。
  
  所以,一个在生活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活得极其滋润的人,肯定是一个深得俗之要领的人,虽然并不能反过来推论说一个深得俗之要领或满身俗气的人,肯定会在生活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活得滋润。
  
  所以,人所尊敬的总是那绝大多数人难以做到,或不愿、不敢去追求的东西,比如说崇高。
  
  现代科学证明,所谓爱情,不过是大脑某部位分泌的一种物质制造的感觉,而这种物质被分泌的时间不会太长,它逐渐减少的过程就是爱衰减的过程。
  
  这样的现代科学是无情的,我不喜欢它。
  
  爱情或许真的与大脑某部位分泌的一种物质有关,但它与科学无关。科学研究物质,它能研究非物质而是感情的爱情么?
  
  企图断定一切的东西总是可怕的。
  
  幸福只是一种感觉。
  
  所以,世上有多种幸福,有时它们甚至是性质相反的。
  
  一个善于忘却的人,才有可能记住他应该记住的东西。
  
  一个只善于记忆的人,会记住许多毫无意义的东西!
  
  孔子说:“君子不党。”即君子不拉帮结派。孔子那时有多少君子不得而知,至于现在,已是“关系社会”,这样的君子鲜矣。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稍进一点,就是拉帮结派,同而不党的君子自然就少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君子就是那令人尊敬但孤立的人——褒义词则是“特立独行”。
  
  什么是“流行文化”?就是那流行的、没有文化但属于文化外延之内,喧嚣一时的东西。
  
  它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标志,也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典型病征。
  
  它在将社会引向轻薄、肤浅、浮躁的同时,又具有它的积极作用:它是现代社会中人的精神过于紧张而需要发泄的产物,因此,它正是以它的轻薄、肤浅使它的欣赏者、加入者得到发泄和放松。而这种发泄和放松,无异于饮鸩止渴——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同样作为现代社会一种标志、一种典型病征的行为:吸毒。
  
  我这样说肯定会使流行文化的爱好者和从业者愤怒,我在这儿表示抱歉,但我仍要指出,事实就是如此,它的本质就是如此。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3-17 17:25:13

花10000个小时做一件事时间:2013-07-18 作者:未详 点击:288次   德国柏林音乐学院最新研究显示,要成为拔尖的音乐家、画家、运动员等,至少需苦练10000个小时。学院跟踪调查一组小提琴练习者,统计他们每周练琴的时间,直至20岁。结果发现其中佼佼者练琴时间均达10000个小时,而略逊的学生练琴时间为8000个小时。学院因而得出结论:灵感和天分固然重要,但练习时间才是区分天才与庸才的决定性因素。
  
  先不要急于把10000个小时和天才画等号,请注意这个结论中关键词的排位顺序:灵感和天分打头阵,练习时间居中,天才与庸才压尾。
  
  可以肯定地说,成为真正的天才的最首要条件依然没变,那就是找准你的天赋到底在哪儿。准确定位了你的天才点,那么花10000个小时去锻造这把剑,才能功到自然成。
  
  美国游泳天才菲尔普斯,人称“外星人”、“超人”、“未来人”,但他自己说过一句话:“我只知道,没有人比我训练更刻苦。”他从7岁就开始练游泳,每天早上5点半别人还在熟睡时,他已去训练了,他每周要游100公里。从12岁起,他每周要比对手多训练一天。没有假期,没有娱乐活动,游泳占据了菲尔普斯全部的时间。23岁时,菲尔普斯成就了自己在北京奥运会上的旷世辉煌。
  
  再来看一个例子。一个狂热的文学青年求教于作家陈忠实,陈忠实当时没多考虑,勉励青年坚持就有希望。那青年从此万事不问,埋头搞他的创作。好多年过去了,陈忠实无意间了解到这个文学青年,至今一事无成却还痴心于写作。陈忠实懊悔不迭,因为他未加三思而轻易出口的一句话,让这个青年把好几万个小时花在了他本不该花的地方。要知道,爱好兴趣并不代表天资。
  
  话说到这里,已经再明确不过了。天赋是成才的基点,如同菲尔普斯殊于常人的身材比例,长臂大脚短腿,这些最适宜游泳的身体特征,决定了他的努力必然能得到相应回报。但若让他去练跑步,平时连走路都动不动就摔跤的菲尔普斯也只有拾别人脚后跟的份了。是天才还是庸才,就看你有没有选对自己擅长的项目。
  
  然而现实生活中多的是文学青年类人物,活了半辈子都找不到自己身上的最亮点,或者像一粒拧哪儿就在哪儿的螺丝钉,或者是拿梦想当饭吃的空想者。退一步说,就算我们生来平凡一无所长,那么放低身段脚踏实地,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用10000个小时专注于一件简单的事情,铁棒纵使不能磨成绣花针,做个身怀绝技的卖油翁总是不难的。
页: 2618 2619 2620 2621 2622 2623 2624 2625 2626 2627 [2628] 2629 2630 2631 2632 2633 2634 2635 2636 2637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