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4-17 16:18:09
如果你体验了20年前的日本时间:2013-01-28 作者:小小Z 点击:241次 大家都认为不可能的事,往往是情理之中的事情。20年前,不光日本人,就连中国人也不会想到日本会失去以后的二十年。
当时的日本旭日东升,有凌驾美国的势头。感到不安的美国人走到街头抵制日货,用锤头砸烂日本家电。有一本美国人写的名为《日本作为世界第一》的书风靡全球,尤其在日本销量特大,着实地让日本老百姓飘飘然了一阵子。
我永远也忘不了当时房价居高不下的理论,那就是“土地不能生产”,意思说它只会越来越少,也就变相说它会越来越贵。很多人现在还在为当时的投资埋单,因为他们恐惧将来更买不起房子,就硬着头皮贷款买房,而那一刻正是最泡沫的几年里的一刻。
我也忘不了日本政府刺激经济的常用手段,那就是“加大公共投资”。GDP成长率稍微下降了,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政府,是公共投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高兴,利益链上的公司和个人也高兴,大家都说应该修路,他们都个默认一个前提:人口会不断增加,经济也会持续增长。
最火的时候,我的日本同学都买了股票,很多主妇都成了投资名人。到了1989年,东证股指在接近4万日元后,就开始跌跌不休,每况愈下,一时返回2万多点之后,再也无利返回2万大关。
我国2007上证股指达到6千多点时,股民也是一片疯狂,学生上课炒股,退休大妈排队买基金。后来股市一泄千丈,一时返回3千以上后,再也难碰3千大关了。用倍数算算,你会发现这些拐点数据相似的多么惊人。
不动产又怎样了呢?当时的日本人见了外国人就叹气,说我们日本人拼命劳动让经济复苏了,可是我们的老百姓却没地方住了。他们也想了很多压制房价的政策,也盖了好多公共房,连我都住过呢。不过最后房价还是被房价自己压垮了,尤其是那些地方城市和大城市的郊区,如今房价是当时十分之一也不算稀罕。
我岳母当时就因扛不住压力,为了我妻子的将来,在福冈买了块地,现在那块地长满了杂草,恐怕白给都没人要。日本实际上从90年代就开始了人口减少,现在老龄化已经非常严重。年纪大的人不喜欢不方便的郊区,宁肯拥挤点,也愿住在市内,医院近,购物方便。房间少点,更便于清扫打点。过去繁荣嘈杂的郊区小区,现在都成了鬼城,只剩下些没有去处的老人。
我们再看看汽车。我在北海道大学读书时,正是日本泡沫经济加深加重的几年。家庭富裕的大学生们开始有车,和女朋友约会时有车是非常光彩的事。很多年轻人都省吃俭用攒钱买车,车是当时年轻人谈话的焦点之一。周末你能常能看到一边吃方便面一边擦车的年轻人。
可现在的日本呢,很少有人把车当做显示身份的道具,只是当做移动工具,很多情侣们宁肯坐公交出游,省心省力,更有情致。也许在我们看来他们缺乏热情,老成爱静,但我们中国的年轻人真的活得舒服吗?他们是不是为了很多不必要的攀比而活得很累?
很多人以为日本产品原来就是安全精细,其实不然,20年前日本也很不规范。撕不破的包装袋,喷射果汁的包装盒,我都记忆犹新。我记得有一次去一个食品公司,那里的职员就告诉我他从不吃自己公司生产的东西,因为他知道用料和生产过程。
我不认为当时的日本食品质量就和现在的我国一样,但起码是现在的日本不可想象的。日本是一个不断改良的国家,也是消费者舆论非常给力的国家。当发现某个企业作假或掺入不当成分时,这个企业必须及时向消费者道歉,赔偿损失,并保证今后不再发生同类问题,不然这个企业必死无疑。因为它的产品再也无人问津,代理商也不会将其放到货架上。
北海道的“雪印”公司,是日本最有历史和影响的食品公司之一,比我们的某个奶制品公司有名多了。就是因为一个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混进了毒菌,而且处理不当引起民愤,就破产了。尽管看起来好好的一个老牌企业就为一件事倒产有点可惜,但是对整个产业却起到了最好的示范作用。尽管倒产了一个公司,但一个产业得救了,老百姓的健康得救了,一个国家的形象也得救了。
有人说,不让作假公司倒产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因为国家是大股东,我不知是真是假。但是无论谁持有这样的公司,都应该让其倒闭,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的后代,也为了我们的国家。
告别高速成长之后,日本已经走过了20多个年头,这期间日本产生了很多问题,经济成长率一直很低,为此有人说这20年是日本失去了的20年。但是这20年又是日本走向成熟,走向精细的20年。当今我们为之诱惑的产品和服务,都是经过这20年的进化而产生的,你说我们能说他们失去了20年吗?
我通过自己的经营和生活体验觉得,我们现在的处境和20年前的日本相似的地方太多了。我国今后的20年如何发展,我不得而知,但吸收日本的经验是让我们20年后活得更好的捷径。如果你体验了20年前的日本,你会对此深信不疑。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4-17 16:18:23
冷眼不饶名下士时间:2013-01-28 作者:小小Z 点击:178次 大家都认为不可能的事,往往是情理之中的事情。20年前,不光日本人,就连中国人也不会想到日本会失去以后的二十年。
当时的日本旭日东升,有凌驾美国的势头。感到不安的美国人走到街头抵制日货,用锤头砸烂日本家电。有一本美国人写的名为《日本作为世界第一》的书风靡全球,尤其在日本销量特大,着实地让日本老百姓飘飘然了一阵子。
我永远也忘不了当时房价居高不下的理论,那就是“土地不能生产”,意思说它只会越来越少,也就变相说它会越来越贵。很多人现在还在为当时的投资埋单,因为他们恐惧将来更买不起房子,就硬着头皮贷款买房,而那一刻正是最泡沫的几年里的一刻。
我也忘不了日本政府刺激经济的常用手段,那就是“加大公共投资”。GDP成长率稍微下降了,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政府,是公共投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高兴,利益链上的公司和个人也高兴,大家都说应该修路,他们都个默认一个前提:人口会不断增加,经济也会持续增长。
最火的时候,我的日本同学都买了股票,很多主妇都成了投资名人。到了1989年,东证股指在接近4万日元后,就开始跌跌不休,每况愈下,一时返回2万多点之后,再也无利返回2万大关。
我国2007上证股指达到6千多点时,股民也是一片疯狂,学生上课炒股,退休大妈排队买基金。后来股市一泄千丈,一时返回3千以上后,再也难碰3千大关了。用倍数算算,你会发现这些拐点数据相似的多么惊人。
不动产又怎样了呢?当时的日本人见了外国人就叹气,说我们日本人拼命劳动让经济复苏了,可是我们的老百姓却没地方住了。他们也想了很多压制房价的政策,也盖了好多公共房,连我都住过呢。不过最后房价还是被房价自己压垮了,尤其是那些地方城市和大城市的郊区,如今房价是当时十分之一也不算稀罕。
我岳母当时就因扛不住压力,为了我妻子的将来,在福冈买了块地,现在那块地长满了杂草,恐怕白给都没人要。日本实际上从90年代就开始了人口减少,现在老龄化已经非常严重。年纪大的人不喜欢不方便的郊区,宁肯拥挤点,也愿住在市内,医院近,购物方便。房间少点,更便于清扫打点。过去繁荣嘈杂的郊区小区,现在都成了鬼城,只剩下些没有去处的老人。
我们再看看汽车。我在北海道大学读书时,正是日本泡沫经济加深加重的几年。家庭富裕的大学生们开始有车,和女朋友约会时有车是非常光彩的事。很多年轻人都省吃俭用攒钱买车,车是当时年轻人谈话的焦点之一。周末你能常能看到一边吃方便面一边擦车的年轻人。
可现在的日本呢,很少有人把车当做显示身份的道具,只是当做移动工具,很多情侣们宁肯坐公交出游,省心省力,更有情致。也许在我们看来他们缺乏热情,老成爱静,但我们中国的年轻人真的活得舒服吗?他们是不是为了很多不必要的攀比而活得很累?
很多人以为日本产品原来就是安全精细,其实不然,20年前日本也很不规范。撕不破的包装袋,喷射果汁的包装盒,我都记忆犹新。我记得有一次去一个食品公司,那里的职员就告诉我他从不吃自己公司生产的东西,因为他知道用料和生产过程。
我不认为当时的日本食品质量就和现在的我国一样,但起码是现在的日本不可想象的。日本是一个不断改良的国家,也是消费者舆论非常给力的国家。当发现某个企业作假或掺入不当成分时,这个企业必须及时向消费者道歉,赔偿损失,并保证今后不再发生同类问题,不然这个企业必死无疑。因为它的产品再也无人问津,代理商也不会将其放到货架上。
北海道的“雪印”公司,是日本最有历史和影响的食品公司之一,比我们的某个奶制品公司有名多了。就是因为一个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混进了毒菌,而且处理不当引起民愤,就破产了。尽管看起来好好的一个老牌企业就为一件事倒产有点可惜,但是对整个产业却起到了最好的示范作用。尽管倒产了一个公司,但一个产业得救了,老百姓的健康得救了,一个国家的形象也得救了。
有人说,不让作假公司倒产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因为国家是大股东,我不知是真是假。但是无论谁持有这样的公司,都应该让其倒闭,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的后代,也为了我们的国家。
告别高速成长之后,日本已经走过了20多个年头,这期间日本产生了很多问题,经济成长率一直很低,为此有人说这20年是日本失去了的20年。但是这20年又是日本走向成熟,走向精细的20年。当今我们为之诱惑的产品和服务,都是经过这20年的进化而产生的,你说我们能说他们失去了20年吗?
我通过自己的经营和生活体验觉得,我们现在的处境和20年前的日本相似的地方太多了。我国今后的20年如何发展,我不得而知,但吸收日本的经验是让我们20年后活得更好的捷径。如果你体验了20年前的日本,你会对此深信不疑。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4-17 16:19:05
女王的6年72次时间:2013-01-28 作者:小小Z 点击:207次 卢西安-弗洛伊德是英国着名画家,被誉为“20世纪毕加索之外最伟大的艺术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也是弗洛伊德忠实的“粉丝”。女王心里一直有一个美好的心愿,那就是,她也想请弗洛伊德为自己画一幅画。
女王派王室人员去请弗洛伊德到王宫里来为自己画一幅画。弗洛伊德正在画室里为一个乡下村妇画画。听到王室人员说明来意后,他头也没抬地说道:“我现在正忙着,没有时间去为女王画画,如果女王实在想叫我画画,那就请她到我这儿来,我抽空给她画一张。”
王室人员看了看坐在弗洛伊德面前的那个乡下村妇,又看了看弗洛伊德,只见弗洛伊德一脸淡定,全神贯注地沉浸在他的绘画中。那种淡定,给人一种摄人心魄的无畏和强大。王室人员无奈地耸了耸肩,走出画室。
女王听了弗洛伊德回话后,兴奋不已,她推掉重要公务,穿戴整齐地驱车亲自来到弗洛伊德的画室。
女王的驾到,让小镇上的街坊邻里引起轰动,人们纷纷走出家门,一睹女王的尊容。对于小镇上的居民来说,女王能亲自驾到,这是多么光荣和幸福的事。
弗洛伊德正在给一个穿着寒碜、满脸污垢的流浪汉作画。看到女王来了,弗洛伊德边作画边说道:“女王陛下,真不凑巧,您看,我现在很忙,等有时间了,我再给您画一幅吧”
女王听了,笑容可掬地笑道:“没关系,等有时间,您再给我画一张。”
说罢,女王微笑着、轻轻地退出弗洛伊德的画室,她仿佛生怕自己脚步发出地声响,惊动了画家,亵渎了画家那份祌圣和宁静。
过了一段时间,女王又一次上门。为了不打扰弗洛伊德作画,女王这次轻车简从,打扮的像一个普通的英国女人。小镇上的人看到她,根本没有想到,他就是英国女王,是来找弗洛伊德画画的。
女王轻手轻脚地走进弗洛伊德画室,她站在门口,谦恭地说道:“我想请您给我画一张画。”
弗洛伊德正靠在躺椅上,微闭着眼。他淡淡地说了句:“我正在休息,现在没有时间给您作画,请再等一段时间。”
女王听了,谦和地笑道:“真对不起,打扰了,等您有时间再给我画一张吧。”
过了一段时间,女王又上门了。弗洛伊德夹着画板正要出门,他看到女王来了,说道:“我正要出门写生,现在没有时间给您画画啊。”
女王听了,脸上露出温暖的笑容,说道:“没关系,您去忙吧,等您有时间再给我画一张。”
看着弗洛伊德远去的背影,女王的目光中溢满了无限渴望和憧憬,不知不觉,女王的目光泅上了一片晶莹……那幅画,在她心中描摹了一篇又一篇,那幅画,是那么地珍贵、那么地神圣,因为它是当今世界上最着名的画家弗洛伊德亲自为自己所画的呀!
就这样,女王一次次地满心欢喜地上门,弗洛伊德不是说他正在画画,就是说他正在休息,或者说他正在会客,总是说没有时间,让她再等一等。
女王总是露出温暖的笑容,谦和地说道:“没关系,我能等的!”
日子在大笨钟浑厚的声响中,一天一天地划过。不知不觉,6年过去了。女王一共上门72次,却总没能如愿。
当女王又一次上门时,弗洛伊德终于抬起头,答应给女王画一幅画。女王听了,别提多高兴啦,她端坐在弗洛伊德面前,脸上呈现出慈祥、温和地微笑,显得那么地高贵、典雅。
周遭一片寂静,时间也仿佛凝固了,弗洛伊德全神贯注地沉浸在他的绘画中。时间长了,当女王动了下头,或者抬了下手,弗洛伊德就会立刻说道:“别动,再坚持一会儿!”
女王谦意地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几个小时过去?了,弗洛伊德终于为女王画好了肖像。女王心情激动地拿起弗洛伊德给她画好的肖像,两眼露出惊喜地光芒,连连说道:“画的太好了!太好了!您把我的内心世界都刻画出来了。”
女王满心欢喜地将弗洛伊德给她画的肖像带到王宫里。大臣们看到弗洛伊德给女王画的肖像,一个个惊讶地目瞪口呆,说不出话来。
只见画上的女王面目臃肿,目光黯淡,眼袋下垂,像是个中了风的病人,一点没有女王的气势和风采。再看女王,她就像捧着个宝贝似的,满脸喜气。
有大臣嗫嗫嚅嚅地问女王,弗洛伊德将您画的这么难看,可您为什么还将它当作珍宝似的呢?
女王听了,面色严肃地说道:“弗洛伊德是当代最伟大的艺术家,他的艺术风格独一无二,他的每一笔、每一点,都是高贵的艺术结晶,在我眼里,它绽放出神圣和高贵的光芒,我只能充满深深地敬畏和崇拜。任何轻慢和不屑,都是对神圣艺术的亵渎和践踏。”
女王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画作上,眼中闪烁着无限敬仰和神圣的光芒。只听到她喃喃地说道:“6年72次,我终于让弗洛伊德给我画了一幅画,我是多么幸福啊!”
就是这幅被人争议很大的女王画像,如今成为白金汉宫里最贵的一幅画。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4-17 16:19:26
吝啬与大方——齐白石二三事时间:2013-01-28 作者:小小Z 点击:89次 很多人不理解齐白石在门口和客厅里都贴着卖画刻印的润格,诟病于老人的吝啬。他们哪里知道齐白石的艺术道路是怎么走过来的,若知道,也许就不会怪罪了。
齐白石的小儿子齐良末回忆父亲时说:“经济上他很拮据。他也是考虑到今后,他有两家子人要养。家乡那些人都没办法了,也没有田地,什么都没有,常常有亲戚会到北京来看他,临走时再带走点钱,没办法。这两家的困难都压在他一个人的肩膀上,他的压力是相当沉重的。”
《白石老人自述》里有这样的话:“我不希望发什么财,得到一点润笔的钱,就拿回家去,奉养老亲,抚育妻子。只图糊住了一家老小的嘴,于愿已足。”
从齐白石卖画的润格中,不仅可以见其吝啬,见其性情、心境,也可见得白石老人的耿直,见其冷涩的幽默。
1920年,他写道:“卖画不论交情,君子有耻,请照润格出钱。庚申秋直白。”
后来,此润格增补如下文字:“花卉加虫鸟,每一只加十圆。藤萝加蜜蜂,每只二十圆。减价者,亏人利己,余不乐见。庚申正月初十日。”
1922年增补:“有为外人译言买画者,吾不酬谢。”
1940年的一则,则有弦外之音:“绝止减画价。绝止吃饭馆。绝止照相。自注:吾年八十矣。尺纸六圆,每圆加二角。卖画不论交情,君子自重,请照润格出钱,切莫代人介绍。心病复作,断难报答也。与外人翻译者,恕不酬谢,求诸君莫介绍,吾亦苦难报答也。”
1941年的一则亦颇有意思:“凡藏白石之画多者,再来不画,或加价。送礼者,不答。介绍者,不酬谢。已出门之画,回头补虫,不应。已山门之画,回头加题,不应。不改画,不照相。凡照相者,多有假白石名在外国展卖假画。厂肆只顾主顾,为我减价定画,不应。九九翁坚白。”
这里竟然要用到“坚白”二字!其实,这样的润格告白,内里也应该是辛酸以至于无奈的。齐白石身上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1921年,他从北京到长沙,遇到老友索画,多年故交,老人欣然画了给他。第二年,齐白石再到长沙,这位朋友照样又拿着画纸来索画。齐白石无奈又画了,不过把画画好后,在上面题写了一首诗:“去年相见因求画,今日相求又画鱼,致意故人李居士,题诗便是绝交书。”
绝交书似过于严肃了。可是白拿人家用来养家糊口的画,也不合适吧。
还有一件事,也能说明齐白石老人的性格。
1932年,家里来了客人。是熟客。也就不是讳,可是客人走后,老人一幅心爱的《虾》却不是了。老人气不过,后来写了一幅《告白》贴在墙上:“去年将毕,失去五尺纸草虾一幅,得者我已明白了。壬申。白石老人。’即便是清楚谁拿去了,老人也不会去追索。不过是用这种方式泄一点儿埋怨;再见面时候,那人自然羞愧,不过是两个人心照不宣罢了。
白石老人靠卖画为生,难免有应酬,也难免有无奈之作.齐良末说:“应酬之作是有,有些他不喜欢但人家非强买强卖这一类的,他不得己也画。比如说画一只虾10块钱,两只虾就是20块钱。人家说了,我没有那么多钱,只有15块钱,怎么办?他就这样了,那边画—只整虾,那上头再画一个虾脑袋,15块。这样的事常常有。所以有时候那一张纸四尺长,右下角底下就画俩小鸡。四尺长条一尺宽,左上角写着‘白石老人’四个字,中间全是空白。因为人,家不给钱,或给得少。这类画现在成了了不起的绝版画。我父亲跟人家说,您哪有这样做的明?你弄那么一张纸来逼着我这么弄,我给你画俩小鸡就完了,别的没有。我父亲是很执着的一个人。”
白石老人一辈子不画没见过的东西,可址偶尔也有例外,毕竟南北两大家子人要生活。
一次一个买主非要齐白石画一条龙。齐白石没画过,可是一转念,有了办法。只见齐白石在纸上画了一只大花瓶,又在花瓶上画了一条龙。画完,齐白石笑了,买家也笑了,俩人痛快成交。
毋庸置疑,生活的压力很深地影响了齐白石对于金钱的意识和行为。齐良末回忆道:
“他有钱了不存银行,东西都放在身边,就在院子里头。就这么大的一木头疙瘩,平常谁也不注意,就扔在院子里,风吹雨淋日晒都没事儿。后来有收破烂的过来,我妈一看这东西没用,就想换点火柴。破木头有什么用?那么大,劈又劈不开,我妈就把它卖了。我爸正巧回来——就说我爸不破财——我爸看见了,说,哎!这不是我们家的嘛。人家说卖给我了,我爸说那不行,你回来,这个我不卖,我还有用处呢。我爸把这木头弄回来后,狠狠地骂了我妈一顿。他说这个你怎么能卖?那里头藏着金条!他托人给弄的金条,他就怕别人拿,扔在那不起眼的墙犄角里。
“还有一个,我们家那院子、那房子该整修了。年久失修,政府说帮忙给弄弄吧。那会儿我爸还活着呢。政府说修,就让拆吧,从上头拆,拆到墙半腰往下头一点儿了,突然上头的工人就在那儿打起来了。大家伙/L说怎么回事?哎哟,那里有金条出来了。我爸在砖头里头藏了金条。我爸说别挖了,他突然又想起可能底下还有什么东西,他说你们都走吧,这房不修了。从此我们家那房就拆到这儿,底下没再拆,就重新给恢复了。”
在拍摄的齐白石的纪录片里,能看到他身上挂着一大串钥匙。他管这个家,早晨起来他会去把大门打开,晚上亲自关门。屋子里的哪个抽屉里放了什么东西他都是有数的,他闭着眼睛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东西。
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忘记的是,齐白石在京城的生活条件稍好一些之后,对来自湘潭的故人,甚至是平生未曾谋面、只要是来自家乡的生活无着的人,都会慷慨解囊。这与他日常的吝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齐良末回忆:“除了自己至亲的这些人,只要是湖南乡下来的人,湖南老家来的人,能够说湖南话,能够通报说自己是湖南什么地方来的,可能没钱回家了,不够路费了,现在很艰难,我父亲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先请人家吃顿饭,然后拿出50块钱来,给他做路费。那时候的50块钱,除去北京到湖南的往返车费,还能剩余好多。我亲眼见过一个人,拿着钱,我父亲给的钱,那人的手直在那儿抖。”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4-17 16:19:38
黄宗江的生死观时间:2013-01-28 作者:小小Z 点击:105次 编剧黄宗江在世时对生死看得很开,曾写小纸条让相交几十年的导演翟俊杰为他写悼词,要求“要写成单口相声,让大家哄堂大笑。我一生无子,只有三女,派小翟把我骨灰拿回八一厂的家,一开门,默哀三分钟,将骨灰倒进马桶里冲掉。”黄宗江曾说过:“在我的追悼会上,谁也不要哭,我要快快乐乐地走!”
于是,89岁的黄宗江于2010年10月离世后,遗像是侧身大笑的彩照,而八宝山遗体告别仪式上放的是《九九艳阳天》。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4-17 16:19:49
两浙鸿爪时间:2013-01-28 作者:小小Z 点击:159次 ●1933年6月18日,鲁迅在写给曹聚仁的信中说:“太炎先生曾教我小学,后来因为我主张白话,不敢再去见他了,后来他主张投壶,心窃非之,但当国民党要没收他的几间破屋,我实不能向当局作媚笑。以后如相见,仍当执弟子礼甚恭(而太炎先生对于弟子,向来也绝无傲态,和蔼若朋友然),自以为师弟之道,如此已可矣。”
●周作人在《知堂回想录》中曾说到,鲁迅具有一种小说家、诗人的天性,即使生活中并无其事,也会根据创作的需要进行虚构,使事情戏剧化、激烈化;他自己则纯是散文家天性,追求的是平淡之自然,即使是会激起激烈的情感反应的事,在他那里也会被淡化处理,不愿陷进情感的旋涡中,喜欢冷然旁观,或以诙谐幽默、自嘲来化解心中的块垒。
●1916年9月,经亨颐在浙江第一师范新生入学仪式上说:“以大厦比喻国家,人才比喻栋梁是老话了,但我以为构成大厦还有个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此凸彼凹的榫头。如果没有榫头,再好的栋梁有什么用?现在的中国,栋梁之才够多的了,所缺的是默默无闻的榫头。我这个学校,不光要培养栋梁,更要培养能为全社会所用的榫头……”
●1922年,容庚在天津拜见罗振玉,出所着《金文编》书稿请教。罗振玉认为容庚是研究古金文的可造之才,主动向北京大学金石学教授马衡推荐。马衡看了《金文编》书稿,决定不予考试,破格录取容庚为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研究生。此乃容庚生平最得意之事。容庚的女儿容璞还记得,“父亲总是说,我从初中生一下变成了研究生”。1925年,《金文编》初版问世,也是罗振玉出资帮助印行的。为了表示感谢,后来《金文编》每次再版,容庚都要寄一份稿费给罗的家人。
●徐志摩论古今读书之不同时说:“从前的书是手印手装手订的,出书不容易,得书不容易,看书人也就不肯随便看过;现在不同了,书也是机器造的,一分钟可以印几千,一年新出的书可以拿万来计数,还只嫌出版界迟钝,着作界沉闷呐!您看我们念书的人可不着了大忙?眼睛只还是一双,脑筋只还是一副,同时这世界加快了几十倍,事情加多了几十倍,我们除了‘混’还有什么办法!”
●1929年杭州举办西湖博览会,刘大白时任教育馆馆长,在展馆门口留下一副着名对联:“办教育的经费,没有来路;受教育的人才,没有出路。”据说当时蒋介石看了很生气,有人要刘大白加以修改,刘不肯,后来此联一直挂到西湖博览会结束。
●1928年6月27日,国民政府第七十四次会议讨论经亨颐提出的《废除故宫博物院,分别拍卖或移置故宫一切物品》的提案。经亨颐在提案中称,故宫“不过是天字第一号逆产就是了。逆产应该拍卖……”故宫博物院“至此乃有全部摧毁惧”,“岌岌之势”,危在旦夕!后经马衡、沈兼士、易培基、张继等“设法迁延”,据理力争,“故宫文物为我国数千年历史所遗,万不能与逆产等量齐观!”,“万不可废置拍卖!”经国民党第一百五十五次中央政治会议议决,故宫博物院“大局乃定”,终得保存。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4-17 16:19:59
智力贵族时间:2013-01-28 作者:小小Z 点击:114次 1920年5月,罗素在克里姆林宫与列宁进行了一个小时的会谈。
罗素回忆:“我们谈话用的是英语,他的英语相当好。他非常友善,而且很朴买,他的举止和气质一点也不像是个大权在握的人。他眯起一只眼睛,看着来访者,距离很近。他时不时地大笑:他专制,冷静,对一切都无所畏惧,不追逐私利……我有这么一个印象,他是一个智力贵族。”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4-17 16:20:09
颐和园之叹时间:2013-01-28 作者:小小Z 点击:145次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曾和柳亚子一起游颐和园。柳亚子感叹:“慈禧这个人腐败无能,每日花天酒地,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她把应该用来建海军的钱挪用来修颐和园,建她个人的乐园,真可耻。”
毛泽东听了却不以为然:“慈禧用建海军的钱建了一个颐和园,当时来说,这是犯罪,现在看来,就是建了海军,也还是要送给帝国主义的。建了颐和园,帝国主义拿不起,今天人民也可以来游玩享受,这总比他们挥霍掉了要好呀。”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4-17 16:20:25
吴佩孚的人格与国格时间:2013-01-28 作者:小小Z 点击:279次 吴佩孚人生的信条是:不好色,不纳妾,不嫖娼、不贪财。大量史实证明,吴佩孚一生是言行一致的。
首先是不好色。吴佩孚年轻时就写过:“率性而节欲,可庶几于圣贤;纵欲而灭性,则近于禽兽。”这道理说得简明、形象,想当圣贤,就要节制性欲,否则,就是禽兽!吴佩孚想做个道德完善的真君子,所以,就恪守传统,谢绝纵欲。一个人一时时禁色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吴佩孚做到了。他三十开外才娶结发妻子李氏,后母亲坚持纳妾张佩兰,但对两位夫人排得很正。李氏病故后,吴佩孚再未纳妾。据说,1921年的某天,来自德国年轻貌美的露娜小姐,非常偶然地在洛阳看到吴佩孚,便一见钟情,西洋女子当然异常胆大,便秋波频传,可这个大帅就不领情,毅然回绝。露娜回去之后,还是十分倾慕,居然给吴下了最后通牒,直书:吴大帅,我爱你,你爱我吗?吴知道后,大笑不止,直接叫翻译传话过去:老妻尚在!绝不拖泥带水。不过,也有传说,吴佩孚北京寓居期间,就被一个日本女特务勾引得神魂颠倒。但是,吴佩孚除了张佩兰从不再予纳妾,却是事实。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吴佩孚一代枭雄,如此忠于爱情,不为美女所动(还是外国的),且没任何人找他麻烦,与糟糠之妻厮守一生,可敬!
其次是清廉。吴佩孚自比关羽、岳飞,对贪官污吏向来痛恨,虽农家出生,但一生不置产、不贪污、不索贿、不受贿,廉洁自律、衣食俭朴,难能可贵。吴佩孚一生饮食起居简单,吃面食、米饭,每餐只喝少许山东黄酒和绍兴酒。1924年,从英国留学归国的钱昌照,曾记述与吴佩孚初次见面的情景:吴穿着布衣布鞋,白薯屑落了一身,招呼钱一起吃烤白薯,还大谈自己的做人哲学。
1927年5月的一天,吴佩孚率卫队逃往四川经河南邓县构林关,受到当地头面人物的热情款待。面对满桌酒肉,吴佩孚却说:“免了吧!战火连绵,百姓不得温饱,我们还要这么多菜干什么?”只留下四个小菜,其余全叫人撤下。本来,吴佩孚定于第二天清早开拔,可地方绅士纷纷前来求字求诗,他大发雅兴,欣然应允,即席撰写了多首诗。在赠给乡绅杨星如的诗中,有:“天落泪时人落泪,哭声高处歌声高。世人漫道民生苦,苦害生民是尔曹”,流露出悲天悯人的情怀,还不客气地谴责地主豪绅们的罪恶,令其难堪。谁也没有想到,弄文舞墨竟救了吴佩孚一命。当天上午,他的先头部队就中了河南悍匪索金娃的埋伏,连秘书长张煌言也被乱枪击毙,他却因发大发雅兴推迟出发而得以幸免。
1932年10月离开成都后,定居于北京什锦花园,主要靠张学良资助维持生计。后因“西安事变”张学良被囚,吴佩孚靠伪京津卫戍司令齐燮元接济,挂个有名无实的“顾问”,每月领“车马费”数千元,算解了吴佩孚的窘困。齐燮元原是他部下,吴佩孚接受这一照顾,可作“袍泽之谊”,但无丝毫卖国之嫌。
再次,拒绝裙带。吴佩孚当权后,前来跑官要官买官的亲朋好友络绎不绝。一次他亲下手谕:“天、孚、道、云、龙五世永不叙用”,这5个字都是蓬莱吴姓一系,一道手谕将自家亲戚攀附之路全堵死。吴佩孚有个老同学在别处多次当官,几次贪赃枉法被被免职了,便到吴佩孚处求官。那天,吴佩孚不在,便写了个条子要求到河南当个县令。吴佩孚回家见到条子,提笔批道:“豫民何辜?”意思是河南老百姓有什么罪过?要你来害他们?吴佩孚手下有个老同事无能,吴给他安排了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整天无所事事。此人无聊之余想过过有职有权的瘾,便毛遂自荐,写下军令状,要求吴给他10万大军,保证平定南方革命党人,“然后释甲归田,以种树自娱”。吴佩孚知道这家伙是纸上谈兵式的蠢货,怎能赋予大任!就在军令状上批道:“先去种树”,羞得那小子再不吭声。
不过,也有“例外”。吴佩孚当兵是个勤务,一天送公文被巡警营一幕僚郭绪栋赏识,郭慧眼识才便拉关系走后门,推荐吴到保定武备学堂做了士官生,吴自此有了事业的起点。但吴佩孚饱读四书五经,深知知恩图报。飞黄腾达后,念念不忘知遇之恩。在洛阳大帅府,除接待曹锟使者外,所有中外宾客吴佩孚一律不亲自迎送,唯独对郭礼遇有加,始终不渝。郭有烟瘾,吴有禁令,但特下手谕:“只许郭公过瘾,不准僚属破戒。”郭偶尔害病,吴衣不解带亲自服侍。后来,郭想衣锦还乡,吴保举郭做山东盐运使,嫌官小,郭闹了脾气,说:“难道我就不够当一任省长吗?”于是,吴又保荐郭做省长。郭继续“开价”:“我不做省长则已,要做就在山东本省露脸,这才光宗耀祖。”当吴大费周折为其谋到山东省长之位时,郭已沉疴不起,不久即撒手离世。吴死后,吴佩孚亲撰挽联:“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弃下老母孤儿,有我完全负责任;义则为师,情则为友,嗣后军谋邦政,无君谁与共商量。”
辛亥革命后,一些议员们商议要拆除紫禁城三大殿,在其墟基上另建议会大厦。远在洛阳的吴佩孚听到后拍案大骂:“这群蠢猪!“马上命令部下直接把一封电报拍给大总统、总理、内务总长、财政总长。故宫三大殿躲过了灭顶之灾。
1919年5月4日,北京的大学生们走上街头,要求政府拒签出让青岛的《巴黎和约》。游行中,学生们捣毁并焚烧了卖国官员的私宅,军警逮捕了30多名所谓的“暴徒”,激起全国的抗议浪潮。几天以后,远在南岳衡山的吴佩孚得知消息,这位被称为敢“言人所皆欲言,谏人所不敢谏”的小小师长,竟直接向大总统徐世昌发出通电:“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谁无义愤?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仆后继,以草击钟,以卵投石……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可宥原!”数日后,又致电南北双方将领,联名通电反对政府签约。电文大意是:决不许出卖祖国的主权!不能让强敌将我山东家乡当肉吃!身为山东籍的军人,我愿和日本决一死战!
1924年败军后,有人建议吴佩孚逃入天津租界,他厉声斥之:“堂堂军官,托庇外人,有伤国体,乌可为者!”到了汉口,日本人探询他是否愿游日本,吴佩孚回答:“我连租界都不住,谈何去日本!”被奉系打败后的1925年,英美等国银行表示,愿意借款给吴佩孚,并且不需要抵押,支持他东山再起,结果被他断然拒绝。此前在洛阳时,苏联要扶植他为中国王,他也毫不犹豫地拒绝了。1927年,被北伐军打败逃到四川后,日本第一遣外舰队司令荒城二郎少将派特务机关长与吴接触,表示日方可资助步枪十万支、机枪二千挺、大炮五百门、子弹若干,此外并助款百万,帮助吴佩孚东山再起,被严辞拒绝。他对日本人的回答是: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事,用不着外人插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扶植溥仪搞伪满洲国,他立即通电反对;曾到北京怒责张学良:“为何不打?”张说:“实力不足,打不过。”吴说:“现在我来了,实力就足了!军人最大的实力,便是一个死字!”
1935年,日本侵略者策动汉奸搞华北自治,请吴佩孚做“华北王””,吴佩孚愤然道:“自治者,自乱也。”理直气壮地加以拒绝。他写了一首诗:“国耻传来空有恨,百战愧无国际功。无泪落时人落泪,歌声高处哭声高。”表达了他的惨痛心情。他曾写诗批评张学良:“棋枰未定输全局,宇宙犹存待罪身。醇酒妇人终短气,千秋谁谅信陵君。”诗中“醇酒妇人”是指当时传言“九一八”前夜,张学良正与电影明星胡蝶跳舞。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要吴佩孚出任北平维持会会长,他再次凛然拒之。1938年日本侵略者决定把华北伪政府和伪南京政府合并为一个汉奸政权,日本的土肥原贤二又拉吴佩孚做“中国王”,吴佩孚说:“叫我出来也行,你们日本兵必须全部撤出中国去。”日本人还在什锦花园安排过一次记者招待会,中外记者也已经读到了打印好的“吴氏对时局的意见”。但吴佩孚身着中国绅士装束,放下打印稿,义正词严地说:惟“平”方能“和”,“和”必基于“平”。本人认为,中日和平,惟有三个先决条件:一、日本无条件自华北撤兵,二、中华民国应保持领土和主权之完整,三、日本应以重庆(国民政府)为全面议和交涉对手。怕在场的日本人听不懂,他厉令秘书“断乎不容更改”地将自己最后的“政治宣言”翻译成日语。1937年,听到南京大屠杀的消息后,他绝食一天,以示抗仪。1938年6月9日,国民党军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听说淹死许多日本人,他异常高兴;后又听说有140万人无家可归,他又为此失声痛哭。
1938年12月29日,汪精卫投敌后,极力拉吴佩孚与他合作,一块卖国。汪派亲信陈中孚赴北平见吴佩孚,委婉地转达了汪的意思,说如能与汪合作,就让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兼任北平“政治委员会委员长”。陈中孚还没说完,吴佩孚霍然站起,毫不留情地破口大骂:“谁跟汪精卫合作,这人必定下贱!”吴佩孚边骂边顺手拿出一个手卷,递给陈中孚说:“这是我亲笔写的文天祥的《正气歌》,你替我带回去,送给汪精卫!”陈中孚展开手卷,一行行公正有力的字出现在眼前:“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陈中孚满脸通红,落荒而逃。
1939年底,吴佩孚吃饺子时饺馅里的肉骨头渣子卡在牙缝里,疼痛异常,几天后越来越重,危及生命。德国医生让他住院手术,但吴素有“不入租界”的誓言,德国医生只好叹息而去。后请来日本医生来家治疗,吴大帅却在治疗后猝死。终年66岁。
吴佩孚曾自撰对联总结一生:得意时清白乃心,不纳妾,不积金钱,饮酒赋诗,犹是书生本色;失败后倔强到底,不出洋,不走租界,灌园怡性,真个解甲归田。
吴佩孚死后,蒋介石亲致唁电给北平什锦花园吴公馆:“先生托志春秋,精忠许国,比岁以还,处境弥艰,劲节弥厉,虽暴敌肆其诱胁,群奸竭其簧鼓,迄后屹立如山,不移不屈,大义炳耀,海宇崇钦。先生之身虽逝,而其坚贞之气,实足以作励兆民,流芳万古。”
蒋介石亲自送去挽联:落日睹孤城,百折不回完壮志;大风思猛士,万方多难惜斯人。
当时,驻重庆的中共元老董必武对记者发表谈话:“吴佩孚虽然也是一个军阀,但有两点却和其他的军阀截然不同,第一,他生平崇拜我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是关(羽)、岳(飞);他在失败时,也不出洋,不居租界自失。他在失势时还能自践前言,这是许多人都称道他的事实。第二,吴氏做官数十年,统治过几省的地盘,带领过几十万大兵,他没有私蓄,也没置田产,有清廉名,比起当时的那些军阀腰缠千百万,总算难能可贵。”
吴佩孚死后埋在京西一带,墓地四周有松墙围护,墓前立一石碑,上刻“孚威上将军吴公之墓”,墙外立一块“吴佩孚墓地”指示牌。据说,灵柩下葬时,一位吴佩孚手下的师长,突然一头撞去头破血流,说要随大帅而去,不然就终生不娶,剃发出家为大帅守墓,以表孝敬,此人叫乔林。吴佩孚没有儿女,吴佩孚入土后,乔林师长成了和尚,在墓旁盖两问小屋做守墓居室,自命守墓人,长年居守。乔和尚每天晨昏三叩首,早晚三炷香,口念佛经手敲木鱼,为吴佩孚超度亡灵,直至1949年。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4-17 16:20:43
鸟时间:2013-01-28 作者:小小Z 点击:122次 另一个故事。
还是美好世界的故事。
发生在我出生之前。
我哥哥和我的父母当时在丹麦度假。他们在海边租了一套房子。
我不知道那年夏天我哥哥几岁。
但我想他应该很小。大概七岁。
他跑来跑去、在海里游泳还朝水里扔木棍和其他东西。
他一定很开心。
一天他发现一只受伤的小鸟。我相信是只小海鸥。它躺在那儿。飞不起来。
哥哥没有经历过病痛和死亡。
他很怜悯小鸟。他觉得它这样躺着又难受又孤单很可怜。他希望它能健康起来,它应该飞回亲友身边,开开心心地做海鸥们应该做的事情。
哥哥把小鸟捧在手里。他小心地把它带回别墅,放在一个垫了羊毛的纸盒子里。他喂它水和食物,还和它聊天。
小鸟是我哥哥早晨醒来时想到的第一件事,也是他睡觉前想着的最后一件。早晨他会跑出去看看小鸟怎么样,晚上他会和它道晚安并小心地抚摸它的翅膀。
哥哥喜欢上了小鸟。
小鸟的健康对哥哥来说变得非常重要。
我们的父母也希望小鸟能恢复健康。他们能看出哥哥对小鸟投入了多少感情。他们担心要是它死了他会伤心。
哥哥深信小鸟在一天一天好起来。他觉得能看出来。他一直以为它随时都会恢复,然后它就会飞回自由的怀抱。
但故事并不是这样发展的。
一天早晨,哥哥还在熟睡,爸爸发现小鸟死了。
他把它埋在屋外的空地里。
哥哥醒来后爸爸告诉他小鸟恢复了健康,已经飞走了。他说哥哥把它照顾得很好,对它很体贴,所以它就又好起来了。
无论是妈妈还是爸爸都不忍心说出小鸟以死的真相。
也许他们觉得哥哥早晚都会经历悲伤的事。他们要力所能及地保护他。
哥哥为了救小鸟已经尽了全力。
现在他知道它飞走了。
他很高兴。这种感觉真好,想着小鸟在别处,健健康康的。他曾经救助过它。
唯一让他遗憾的是,他没有说再见。
哥哥当时一定觉得世界特别美好。一切不全是徒劳的,有时候事情也不总是变坏,也会变好。
哥哥至今仍然以为海鸥恢复了健康。
从来没有人把真相告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