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5 08:34:48

英国银行协会每年都组织一个培训班。课程为期两周,目的是帮助银行职员识别假钞。但这个培训班的教学方法与众不同。在培训的两个星期里,学员们一张假钞也没摸过,训练时用的都是真钞,上课时讲解的也都是真钞的特点。
   不接触假钞,怎么能识别它们呢?很多人对这项培训的有效性产生过怀疑。银行系统也曾对受训职员和上过其他假钞识别课的职员进行过跟踪调查。但统计结果表明,受了这种培训的职员对假钞的识别能力要强得多。
   这种方法成功的秘密是什么呢?专家们解释说,受训时学员摸到、看到的全是真钞票。通过反复接触,他们的手指、眼睛习惯了真钞的感觉。在日后的工作中一旦遇到假钞,他们就会感到非常不习惯。虽然对假钞的特征一无所知,但潜意识里却感到:“这不是真钞!”
   辨别是非和识别假钞是一样的道理。当你心中只有真诚之念、当你交往的都是高尚之友、当你所做的都是善良之举时,真善美就会变成你的一部分。到那时,任何假丑恶都逃不过你的眼睛。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5 08:35:03

当村里的巫师为他洗礼给他取名诺亚时,人们并不觉得这名字有什么特别之处。从孩提时代起,诺亚就显得与众不同,人们都相信他会成为一个非凡的人。所以,当他度过青少年时代进入成年后,变成了一位苦行人,几乎没有人感到意外。人们都为之拍手称道,包括他的亲人。
   后来,诺亚离开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小村庄,在一座远离家乡的高山上隐居了下来,开始了他的默念和祈祷修炼生涯。对于他的祈祷和虔诚,民间流传着一部圣徒传奇式的故事。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名字在人们的记忆中渐渐地被淡忘了,因为许多知道他、听说过他的人都已经相继离开了人世,而更多的原因则是出于人们喜新厌旧的天性。
   尽管如此,诺亚依然在执著地向上帝祈祷,不管人间的世事变迁,也不管在人们的记忆中以及最后的结局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就这样,诺亚在这座巍峨的高山上全身心地默默祈祷着,一晃就是80年。就在诺亚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行将结束之时,从天堂里飞来了一老一少两位天使。他们说,由于诺亚虔诚的祈祷,上帝决定派天使将他带入天堂。
   “进入天堂有什么标准吗?”诺亚问。
   天使告诉他,上帝没有规定任何标准。也许就因为做了一件善事,上帝可以让最可恶的罪人进入天堂;也许就因为做了一件坏事,上帝也可能会把最圣洁的好人打入地狱。“他让谁进入天堂可能出于某种理由,也可能不需要任何理由。”年长的天使答道。
   “那么,根据上帝自己的所作所为,他会被送往何处呢?”诺亚问。
   “天堂。”年轻的天使不假思索地答道。
   “可我要求上帝对我这么多年来在这座高山上所做的一切做出一个公正的评判。”年迈的诺亚提出请求。
   两位天使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面面相觑。年长的天使告诉年轻的天使即使是那些先知们也从来没有乞求过公正。“他们总是乞求上帝的怜悯,乞求他的祝福,乞求他的宽恕,可从来没有向他乞求过什么公正呀。”
   “我只是个凡人,先知怎么能与我们凡人同日而语呢?上帝选择了先知,而我选择了上帝。我祈祷,是因为从前没有人祈祷过……我想要的是神圣的公正,而不只是匆匆地进入天堂。”诺亚仍固执己见。
   “除了进入天堂,你还想要什么?”年轻的天使迷惑不解地问。
   “那要由上帝来决定。上帝是公正的。”诺亚答道。
   他究竟是想见摩西这样的英雄还是什么别的呢?年轻的天使苦思冥想仍然不得其解,而年长的天使却显得很平静。两位天使向天堂飞去,但很快又飞了回来。
   “是否还让我进入天堂?”诺亚问。
   “是的,由于你的祈祷,你将会升入天堂。不过,在进入天堂之前,上帝将按照你的请求,给你一个神圣的公正。”年长的天使低声说道,然后,他看着年轻的天使。年轻的天使接着对诺亚说道,“是啊!你在这座山上站了80年,现在,为了神圣的公正,上帝决定让这座山在你的身上站80年。”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5 08:35:14

有个人,他饲养了几只老鼠。这几只老鼠是同类老鼠中的精粹,犹如精灵一般。
   这人每天喂老鼠香美的食物,并且热心地给它们擦洗身子。老鼠一病,他就担心异常,程度甚至超过了对自己的关怀;老鼠跟他也非常亲密。天晴,他们在院子里愉快地玩耍;下雨就在家里捉迷藏。他们还经常一起去旅行。
   他感到跟老鼠生活在一起无限快乐,然而这并不是他的目的。他常常抚摸着鼠的脊背,口中嘟囔:
   “如果没有你们,我真不知要遇到多少灾难呀。”
   老鼠有未雨绸缪、预感危险的本领,他正是注意、利用了这一点,并且深入研究,发挥了作用的。
   很早以前,有一天,老鼠突然都从家里逃走了。弄不清怎么回事,也就没命在后面追。朋友们也紧紧跟着。
   这时,大地震发生了。
   真是幸运,因为是在外面,所以他免于死难。要是呆在家里,肯定会被压在建筑物下。即使不死,无疑也要受重伤。
   还有一次,那是在他外出要上船的时候,老鼠在他的提袋里骚动起来,他立即停住步子,老鼠随之也安静下来。结果,出航的船遇上了风暴,沉没在大海里。他像这样托老鼠的福,而幸免于难的事还有好几回。
   他想着这些,对老鼠说:
   “不管怎样,这是一个多灾多难的世界。今后可要多多关照啊。”
   他喂食给它们吃。这时,吃食的老鼠显得惶恐不安。这是危险的预兆。 “啊?将要发生什么事?是火灾还是水灾?不管它,赶快搬家吧。”
   由于事出突然,也就顾不得价钱的贵贱,他胡乱卖掉房子,匆忙搬走了。当然,受些损失也是没办法的,要是磨磨蹭蹭,碰上灾难岂不更糟啦!乔迁新居后,老鼠恢复了常态。这人稍事安顿,就竭力想弄清搬走后到底发生了什么灾难。于是,他给旧居挂了电话。
   “喂,喂,我是以前的老住户,想打听一下……”
   “什么事?忘了什么东西?"
   “不是,我是想知道在我搬走后,您那里有什么变化?"
   “唔,好像没什么。”
   “决不会的。请您仔细想一下。”
   “要说嘛,那就是您走后不久,住您隔壁的人家也搬了。就这些。”
   “是吗?新搬来的是什么人?一定是位可怕的人物。”他热心地问着。他想,灾难这时恐怕已降临到隔壁,自己要是不搬,无疑会被卷入事变中去。
   但是,对方的回答却很意外。
   “不,是位很和善的人。”
   “真的吗?"
   “的确是。因为他非常爱猫,养了很多,所以……”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5 08:35:26

如果你想要同时骑两匹马,那将会是一件很困难的工作,你必须了解一件事:如果你渴望自由、自发性和活在当下,你就必须不像在做生意,你可以继续那个生意,但是你必须改变你做生意的态度和方法,你无法妥协这两者,你无法综合这两者,你必须牺牲其中的一个来照顾另外一个。
   我想起我的祖父,我父亲和我叔叔不希望他老人家在店里,他们会告诉他说:“你可以去休息,或者是去散步。”但是有一些顾客一定要找他,他们会说:“当他回来的时候我们再来找他。”问题在于他不是一个生意人。
   他会很直截了当地说:“我们进货的成本是十块钱,我只赚你百分之十,换句话说,我必须卖你十一块,你难道连给百分之十的利润都觉得迟疑吗?那么我们要怎么生活?”人们就会立刻跟他成交,但是就我父亲和我叔叔的眼光看来,这是一项损失,因为他们会从二十块钱开始叫价,然后一阵讨价还价,如果客户能够还到十五块的价钱,他会觉得很高兴说他省了五块,但是事实上他多付了四块,所以很自然的,他们会把我祖父赶走:“走开,去河里好好洗一个澡,或是去公园休息,你已经老了,不需要再看店。”
   但是他会说:“有一些顾客认识我,也认识你们,他们知道我不是生意人,而你们是生意人,我告诉我的顾客说,如果你们来刚好我不在,那么就等一等,我很快就会回来。我告诉那些顾客说:‘记住一件事:不管是西瓜掉在刀子上或是刀子掉在西瓜上,永远都是西瓜被切开,而不是刀子被分开,所以要小心生意人。’”他有他自己的顾客,他们来的时候甚至都不提他们要干什么,他们就坐在那里,他们会说:“等他老人家回来再说。”
   生意也可以用真诚和真实来做,不一定要狡猾、剥削、或欺骗,所以一定要听命于你的心,因为到了最后还是要由心来决定你本性的表现。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5 08:35:38

有三个故事——
  第一个是寓言故事:蔚蓝的大海里,有一条快乐的鱼,它每天尽情地在海水中游动。它和身边许多的鱼说一些它所经历的故事。疲惫时,它就栖息在水草的中间,自由快乐是它的生活原则。但有一天,它遇到了另一条鱼。那条鱼对它说:我听说,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个叫大海的地方,有比我们这里更宽阔的水域,那里有许多好玩的东西。也许你的生活会有所改变的。真的吗?它问那条鱼。是的。你去找找吧。那条鱼开始寻找大海了,它游啊游啊,每天疲惫得要死,并没有看到它要找的大海。有一天,它终于累了。看到一条正在悠闲游动的鱼。它问那条散步的鱼:你知道大海在哪里吗?那条悠闲的鱼一听就笑了,说:你现在就在大海里呀!
  还有一个是释迦牟尼佛经里的故事:一个青年驾船出海,他经过许多风浪和无数的岛屿,终于在热带雨林里找到了一棵高达十余米的大树。这种大树经过一年的时间让外皮朽烂,留下木心陈黑的部分,会散发出一种迷人的香气。在那片雨林里,像这样的大树只有一两棵。他砍下了这棵树,把它运到市场上,希望能卖到一个好的价钱。但一直无人问津。市场的边上是一个卖木炭的。每天卖木炭的都可以有很好的生意。他想:为什么木炭那么好卖?于是他把那棵香树烧成了木炭,一天就卖光了。其实,那棵香树就是世界上少有的“沉香”。只要切下一片磨成粉,价值就超过一车木炭的价钱。
  最后是一个很俗套的爱情故事:一个年轻的女孩,青春靓丽,每天,她都周旋在那些追求者中间,但没有一个是她真正喜欢的。一天,她收到一封情书。她知道他是谁,那个男孩一直在她的身边,熟悉她的生活。即使她是轻微感冒,他也悄悄地将白加黑一类的药品塞到她宿舍的门下。但她一直漠视他的存在。有一天,她终于看到了自己梦想中的王子,然后是像飞蛾扑火一样义无反顾地投身想象中的爱情。天崩地裂,海枯石烂。爱到五谷不分。但最后却发现自己只是别人手中的玩物。
  说人生有许多的遗憾,就是因为很多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在哪里、拥有着什么、什么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很多原本已经拥有的东西都丢失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5 08:35:49

如果你曾因为失败而泄气,请往下看。因为实现目标常常并不重要。且听我往下解释。
  两个小兄弟决定在屋后挖一个深洞。他们干得正欢时,两个大孩子停在一边看热闹。“你们在干吗呢?”其中一个问道。“我们打算挖一个洞,一直把地球挖穿!”小兄弟中有一个兴奋地主动搭腔。大孩子们笑起来,告诉小家伙们把地球挖穿是不可能的。沉默了好一会儿,一个孩子拾起一个装满蜘蛛、蠕虫和各色昆虫的罐子。他拿掉盖子,把里面的精彩内容展现在嘲弄者面前,然后轻声地、自信地说:“即使我们不能把地球挖穿,可瞧瞧我们挖地洞时的奇妙发现吧!”
  他们的目标过于雄心勃勃,却促使他们开挖起来。这正是目标的意义所在——促使我们按既定方向进发,换句话说,促使我们真正行动起来!
  但是,并非所有的目标都会圆满实现,并非所有的工作最终都能成功,并非所有的关系都能持久,并非所有的希望都能满足,并非所有的爱都能维系永远,并非所有的梦想都会实现。当你达不到目标时,也许你可以这么说:“没错儿,但瞧我这一路上的奇妙发现!看看我的努力带给生活的精彩!”
  生活其实也是一个挖掘的过程。我坚信最终真正重要的是乐在其中。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5 08:36:02

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曾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他把一群蚂蚁放在一个圆盘的周围,使它们头尾相接,绕圆盘排成一个圆形。于是这群蚂蚁开始前进了,它们一个紧跟着一个,像一支长长的游行队伍。法布尔在蚂蚁队伍旁边放置了一些食物。这些蚂蚁要想得到食物,就必须要离开原来的队伍,不能再绕原来的圈子前进。
  法布尔预料,蚂蚁会很快厌倦这种无始无终、毫无目的的前行,而选择分散队伍,寻找食物。可蚂蚁并没有这样做,出于纯粹的本能,它们只是沿着自己或自己族类留下的化学信号前行。它们沿着圆盘的周围,一直以同样的速度走了七天七夜,一直走到它们累死、饿死为止。
  这虽是个生物现象,但世上的很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凡是身安心寂,不思改变,长年囿于既定模式中生活的人,绝不可能拥有精彩的人生。而不满于现状,积极寻求改变才是人生进步的真正力量所在。所以积极向上的人生只能主动求变,只有变,才能串起人生的璀璨斑斓。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5 08:36:12

一次,去漠河采访一位老猎人,他执意要带我一起去狩猎。老猎人套上狗拉雪橇,我们出发了。
  老猎人共有5只狗,雪橇最前面是一只领狗,后面是4只力狗。雪橇在雪野上飞奔着,狗的犬吠声时而响起,我很快就发现一个问题,跑在最前面的领狗因为和后面的几只力狗之间有一段距离,几乎一直是不用力气地空跑,而那4只力狗却要拼尽力气向前跑,只要哪只力狗稍稍走神,鞭子就会落下。下午,狩猎结束返回住处,又累又乏的我吃力地帮老猎人往下搬着猎物,老猎人则将他的狗们一一解开,开始喂食。我暗想,老猎人是该好好慰劳一下这些劳苦功高的狗们,尤其是那4只付出了很多力气,挨了不少鞭子的力狗们。但奇怪的是,老猎人单独给了领狗一份食物,却让另外4只力狗一起争抢着不多的食物。我不禁有些为老猎人对狗们的不公正待遇有些愤愤不平。狗们终于都吃完了,更加让我不可理解的事情发生了,老猎人将领狗领进单独狗舍,却把4只力狗领进大通铺……丰硕的猎物让老猎人很兴奋,而我却一直在琢磨着老猎人为什么会对领狗和力狗那样的不公平。吃晚饭的时候,我对老猎人说出了我的疑问。老猎人喝下一口酒,反问我:“怎样才能够让一只狗跑得最快呢?”我摇头难答。老猎人笑了笑,说道:“这些狗都是有思维的,也都懂得我对它们的不公正,那些付出更多气力,待遇上却不如领狗的力狗们,每每奔跑的时候,都想要报复领狗,而领狗因为和力狗之间有一段距离,总可以不被力狗咬到。这些狗们在追咬和奔逃中把雪橇快速地向前拉行着……
  怎样让狗跑得最快?怎样才能最快地抵达目标?
  在时时处处都是危险和死亡的雪野上,最大的智慧,不是具备多大的公正心和怜悯心,而是怎样让所有的生命都能够最少时间地处于危险之中,最大限度地身到平安之地。让狗跑得最快的智慧,应不仅仅适合雪野,也该适合职场人生。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5 08:36:23

在自然界里,牧蚁和蚜虫是铁哥们,生死相依。因为蚜虫的排泄物(称为蜜露)含有氨基酸和糖分,这种成份很能刺激牧蚁的味蕾。一旦牧蚁肚子饿了,就会用触角去拍打蚜虫的背部,促使蚜虫分泌蜜露。有时,牧蚁还会用树叶和小树枝专为蚜虫搭一只小巢,每晚将蚜虫集中在小巢内,甚至在迁移时,牧蚁也会带上蚜虫一起启程。一旦发现有其他昆虫企图染指它们时,牧蚁则会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保护神的角色,对来犯者群起而攻之。玉米地里的牧蚁甚至还会在秋天来临时,将玉米上的蚜虫卵收集起来,藏到地下的蚁穴中,使之冬天不被冻死。当春回大地时,牧蚁会将蚜虫卵取出让其孵化,孵化后的新蚜虫又可为牧蚁提供新鲜的蜜露了。
  蜜貛是生活在南非丛林中的一种动物。它最喜欢吃的是野蜂和蜂蜜,遗憾的是它发现蜂巢的本领欠佳。指蜜鸟是一种小型的非洲小鸟。它最感兴趣的是组成蜂房的蜂蜡和野蜂幼虫。但是,指蜜鸟要将蜂巢弄碎,则有些力不从心。于是,指蜜鸟与蜜貛这一对飞禽走兽相互依赖,取长补短。当指蜜鸟发现树枝上的蜂巢之后,就会马上飞到蜜貛身边。蜜貛获释最新情报,就会乖乖地跟随指蜜鸟来到筑有蜂巢的树下,然后爬上去,将蜂巢咬碎,美美地吃上一顿蜂蜜大餐。指蜜鸟则不慌不忙地停在附近的树枝上,看着它的搭档狼吞虎咽。待蜜貛饱餐离去后,它就飞过去,独享被蜜貛咬碎的蜂房蜡和野蜂幼虫。
  在这个弱肉强食、竞争激烈的社会,为了生存:你可以选择恃强凌弱,打击吞并,你死我活,有你没我,排除异己,唯我独尊;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互惠共生,各得其所,精诚合作,生死相依,各退一步,不战而胜。这两则自然界有趣的例子,是否令你有了新的主意?
  其实,有些时候,何必一定要竞争呢?换换思路,尝试合作也不错,共同进步也很美,最终双赢更是皆大欢喜。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5 08:36:34

我没有研究过鳄鱼是怎么死的,但是我知道我们队是怎么输的。
  在学校里组织的历史知识竞赛中,我们班派出的是几位一向沉着稳重、知识丰厚的选手,对于他们代表班级组队参赛,大家是一致赞同并且很放心的。
  可是他们终究是输掉了比赛,而且在场面上输得很难看。其实他们的知识没得说,应付这样小规模的竞赛,还是绰绰有余的,他们是输在了抢答题上。
  因为抢答题的风险比较大,失误一次,不但不能加分,甚至连先前辛辛苦苦拼来的分数也要被扣掉,所以我们队的几位选手就表现得比平时更加沉稳,没有十分的把握,不会轻易去按抢答器,仿佛按钮连着猛烈的炸药,一旦引爆就会导致颠覆。
  可是其他的队伍却不是这样,甚至有个队一听到题目不管会不会都要立即按响抢答器,然后再做考虑进行回答。这样虽然会有失误,但因为回答的机会比别人多出了许多,所以分数一路飙升。
  后来当我们的队员回过味来也开始如法炮制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抢答器一直都不会先响,永远比别人慢半拍儿。只有眼睁睁地看着后面许多很浅显简单、几乎不用怎么思考的题目,花落旁家。
  整个比赛过程中,我们队的抢答器竟然一次都没有响起过,看得我们在台下急得直搓手,场上的几位选手也是满脸通红,尴尬得很。虽然我们队在其他题目上的表现都很突出,但结果还是输掉了,而且落后的分数还很多。
  后来一位学电子的朋友告诉我,抢答器发出声音是需要预热时间的,而它每响起一次,等于是提前预热了。下一次在大家同时按到的情况下,就会比其他的提前零点零几秒响起。而恰是这零点零几秒的时间,就分出了先后。如果响的次数越多,就等于预热的时间越长。我们队的抢答器开始的时候就没有响,又一直都被别人抢先,所以越到最后就越吃亏,一直都没有响。
  美国有一位叫格林特姆的专家,是专门研究鳄鱼的,他研究鳄鱼已经有40多年的时间了。有一天他奇怪地发现,有一条鳄鱼竟然被树藤给活活勒死了,于是他开始研究这条鳄鱼的死因。
  人们都知道鳄鱼可以潜在水中一个多小时而不会被淹死,以便于它在遇到体形庞大的猎物时能与之进行殊死搏斗,被鳄鱼咬住的动物,都会拼命地挣扎,这时鳄鱼就会使出它的看家本领,紧咬住不松口,身体却在水底不停地翻滚,一般的动物都经不起鳄鱼这样的翻滚,只要翻上几圈或者几十圈,即便它再凶猛无比,也会精疲力竭,被折腾得断气了。这就是鳄鱼的看家本领,正因为拥有如此本领,鳄鱼才得了一个称号,叫“天生猎手”。
  格林特姆在查看现场后得出结论,鳄鱼在捕食一只动物的时候,一口咬到了树藤上,但它以为自己咬到的恰是这只动物,在撕扯不动的情况下,便使出了看家本领,在水里不停地翻滚,长长的树藤随着鳄鱼的翻滚将其越缠越紧,最后它终于一点都不能动了。
  由此格林特姆想出了一个捕捉鳄鱼的好办法,就是用一根穿着鱼钩的丝线作为鳄鱼想象里的猎物,鳄鱼一旦咬住,就要盲目地使用其看家本领。而鳄鱼皮是由几层纤维组成的,十分结实,鱼钩如果挂在了皮上,它就很难脱身了。鳄鱼翻滚得越猛烈,丝线缠绕它就越紧密,正是鳄鱼自己的强势,导致了它的丧命。
  一如那几位凭借稳重沉着的优点的队员,却在抢答题上一败涂地。
页: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