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5 07:44:28
老鼠是山神的宠物,它向山神要求下凡当一名普通的动物。
山神说:在动物世界中,大象是最强大的,你下凡后,必须战胜大象,你才有资格回到我身边,否则,你就永远留在动物世界吧。
老鼠答应了山神的条件。
但老鼠一来到动物界,便感到,它向山神的承诺是轻率的。因为,它到动物界后,发现自己是一种又小又弱的小动物,要战胜大象那简直是天方夜谭,它后悔了。
但它还是决定试一试。它想,自己要是从大象的长鼻子中钻进去,用身体堵住大象的气管,不让它喘气,大概会迫使它认输。
这天,它趁大象吃树枝之机,悄悄地钻进大象的鼻子中,准备实施它的计划。不料,刚进去一小段路程,大象觉得奇痒,便猛地打了一个喷嚏,老鼠只听到一声巨大的轰响,它便觉得天旋地转,就像炮弹一样射向高空,半天才掉在地上,摔得它浑身上下像碎了一样痛。它这一下可知道大象的厉害了。
大象由此也恨透了老鼠。心想,这老鼠长得小,胃口可不小,它竟然想打我大象的主意,真可恶。于是,一见到老鼠,大象就用它那大脚踩老鼠,老鼠险些丧命。
此后很久,老鼠总是远远地躲开大象。它不想自讨苦吃。
可天有不测风云。一天,大象落入了猎人设下的巨网中。它挣扎了很久,全身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它在等死。老鼠想,这真是天赐良机,大象现在已毫无抵抗能力,只要我在它的要害部位挖几个洞,它就会没命了。我不就战胜大象了吗?
然而,老鼠是善良的。它看到大象可怜的样子,它不忍下手。它的良心告诉它,应该救大象。于是,它开始用它锋利的牙齿咬网和绳子,不知过了多久,那张巨网出现了一个大缺口,大象猛地一用力,它终于从巨网中钻了出来。大象得救了。从这件关键的事情中,大象看到了老鼠可贵的心灵,它决定同老鼠结下友谊,当然,老鼠也愿意交大象这个仁厚的朋友。于是,老鼠和大象化干戈为玉帛。
不久,山神找到了老鼠,它向老鼠祝贺,说它已经战胜了大象。
老鼠说:“我还没有战胜大象呢。这大概是不可能了。”
山神说:“老鼠,你已经战胜了大象。你将你的对手变成了朋友。难道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完美的战胜吗?”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5 07:44:41
一次相聚,有位朋友出了道脑筋急转弯题给大家:对岸鲜花盛开,四季如春,恍如天国,毛毛虫要去对岸生活,可是一条大河阻挡了去路,桥又在很远的地方,那么毛毛虫要怎样才能渡过大河呢?
当时很纳闷,毛毛虫要怎样过大河呢,无非是长途跋涉,从桥上爬过去。可是朋友们的答案却是千奇百怪:
一位刚出校门的女孩说:游过去啰!(天,是毛毛虫呀,不是人。)
做编辑的朋友说:搭船过去!
一位从商的朋友说:躲在别人身上过去!(哈,天才毛毛虫!)
而那位律师朋友想了好久肯定地说:从地图上爬过去!
答案还有好多,比如落在树叶上飘过去;花钱让人带过去;等河干后爬过去……
是的,只是一道脑筋急转弯而已,所以所有的方法都可以,只要能到彼岸就行。可是我最喜欢的答案是:变成蝴蝶飞过去。
My god!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啊!
从一个小小的卵开始,毛毛虫经历多次的蜕皮,长大,然后成蛹,在某个风和日丽花香弥漫的日子,毛毛虫变成了美丽的蝴蝶,在众人的敬慕里,带着尊严与喜悦翩翩飞过大河,到达鲜花盛开的彼岸。
我想这是真正聪明真正值得敬佩的毛毛虫吧。不异想天开,不依附别人,不投机取巧,聪明又勤奋,无惧秋雨冬雪、寒风酷热,在四季交替中克服一个个困难,带着自信安然成长并不断自我完善,直到变成美丽的蝴蝶,然后翩翩飞过大河,到达幸福彼岸。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5 07:44:52
那次到内蒙古的一座小城旅游,看到一个店铺里面摆放的全都是弓箭,我感到很新奇,便在店里面东瞧西看起来。店里的墙壁上挂着的几张弓都是上好弦的,每张弓都绷得紧紧的;货架上面摆放的那些弓都未上弦,弓背就显得直一些。店主见我对弓箭很感兴趣,便从货架上拿起一张弓,递到我手上,说:“你仔细看一看,这可都是正儿八经的弓箭,价格也不贵。”
我问道:“这弓能把箭射多远?"
店主说道:“力气大的人,能射出一百多米,力气小一些的,也能射出七八十米。用铁铸的箭,一下子可以射死一只羊。”
我把玩着手里的那张弓,爱不释手,决定买两张带回去,一张自己留着玩,一张送给一位朋友。跟店主谈好价钱后,我让店主拿两张上好了弦的弓,店主认真地说:“这几张上了弦的弓挂在那儿主要是做样品的,一张弓上好了弦后,都是绷得紧紧的,长时间这样放着,弓背和弓弦的效用就差了,力道也减了,根本就射不出多远。买弓应买那没上弦的,现用现上弦就可以了。”
我笑着说:“我买这弓,也不是要用它射杀什么,就是为了玩,不必非得有实用价值。”
店主笑了笑,便摘下墙上的几张弓,放在我面前,又拿出几张未上弦的弓,叫我随便挑。挑了一阵,我就要了一张未上弦的和一张上好了弦的,末了,又买了一捆木制的箭。
回到家后,我找了一个空旷的地方,用两张弓试着射了几箭,那张现上弦的弓,一箭射出了九十多米,而先前上好了弦的那张弓,仅把箭射出了四十来米。
细想一想,在现实生活中,人也是这样。一个人要是始终绷紧神经,老是处于紧张状态,就会导致身心疲惫,在需要冲刺的关键时刻,往往有心无力,难免败下阵来。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5 07:45:04
有位刚刚退休的资深医生,医术非常高明,许多年轻的医生都前来求教,要求投靠在他门下。 资深医生选了其中一位年轻的医生,帮忙看诊,两人以师徒相称。应诊时,年轻医生成为得力助手,资深医生理所当然是年轻医生的导师。
由于两人合作无间,诊所的病患者与日俱增,诊所声名远播。为了分担门诊时越来越多的工作量,避免患者等得太久,医生师徒决定分开看诊。
病情比较轻微的患者,由年轻医生诊断;病情较严重的,由师父出马。实行一段时间之后,指明挂号给医生徒弟看诊的病患者,比例明显增加。起初,医生师父不以为意,心中也高兴:“小病都医好了,当然不会拖延成为大病,病患减少,我也乐得轻松。”
直到有一天,医生师父发现,有几位病人的病情很严重,但在挂号时仍坚持要让医生徒弟看诊,对此现象他百思不解。
还好,医生师徒两人彼此信赖,相处时没有心结,收入的分配,也有一套双方都能接受的标准制度,所以医生师父并没有往坏处想。也就不至于到怀疑医生徒弟从中搞鬼、故意抢病人的地步。
“可是,为什么呢?”他问,“为什么大家不找我看诊?难道他们以为我的医术不高明吗?我刚刚才得到一项由医学会颁赠的‘杰出成就奖’,登在新闻报纸的版面也很大,很多人都看得到啊!”
为了解开他心中的疑团,我来到他的诊所深入观察。本来我想佯装成患者,后来因为感冒,也就顺理成章地到他的诊所就医,顺便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初诊挂号时,负责挂号的小姐很客气,并没有刻意暗示病人要挂哪一位医生的号。
复诊挂号时,就有点学问了,发现很多病人都从师父那边,转到医生徒弟的诊室。问题就出在所谓的“口碑效果”,医生徒弟的门诊挂号人数偏多,等候诊断的时间也较长,有些病人在等候区聊天,交换彼此的看诊经验,呈现出“门庭若市”的场面,让一些对自己病情较没有信心的患者趋之若鹜。
更有趣的发现是,医生徒弟的经验虽然不够丰富,但就是因为他有自知之明,所以问诊时非常仔细,慢慢研究推敲,跟病人的沟通较多、也较深入。而且很亲切、客气,也常给病人加油打气:“不用担心啦!回去多喝开水,睡眠要充足,很快就会好起来的。”类似的心灵鼓励,让他开出的药方更有加倍的效果。
回过来看看医生师父这边,情况正好相反。经验丰富的他,看诊速度很快,往往病患者毋须开口多说,他就知道问题在哪里,资深加上专业,使得他的表情显得冷酷,仿佛对病人的苦痛渐渐麻痹,缺少同情心。
整个看诊的过程,明明是很专业认真的,却容易使病患者产生“漫不经心、草草了事”的误会。当我向医生师傅提出这些浅见时,他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对呀!我自己怎么都没有发现!”
这是麦穗弯腰的哲学,其实,很多具有专业素养的人士,都很容易遇到类似的问题。
并不是故意要摆出盛气凌人的高姿态,但却因为地位高高在上,令人仰之弥高,产生遥不可及的距离感。
别忘了!越成熟的麦穗,越懂得弯腰。
或者,我们也可以来个逆向思考,越懂得弯腰,才会越成熟。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5 07:45:15
这是几年前的一件事。我告诉我儿子,水的表面张力能使针浮在水面上,他那时才十岁。我接着提出一个问题,要求他将一根很大的针投放到水面上,但不得沉下去。我自已年轻时做过这个试验,所以我提示他要利用一些方法,譬如采用小钩子或者磁铁等等。他却不假思索地说:“先把水冻成冰,把针放在冰面上,再把冰慢慢化开不就得了吗?"
这个答案真是令人拍案叫绝!它是否行得通倒无关紧要,关键一点是:我即使绞尽脑汁冥思上几天也不会想到这上面来。经验把我限制住了,思维僵化了,这小伙子倒不落窠臼。
我设计的“轻灵信天翁”号飞机首次以人力驱动飞越英吉利海峡,并因此赢得了214,000美元的亨利·克雷默大奖。但在投针一事之前,我并没有真正明白我的小组何以能在这场历时18年的竞赛中获胜。要知道其他小组无论从财力上还是从技术力量上来说,实力远比我们雄厚。但到头来,他们的进展甚微,我们独占鳌头。
投针的事情使我豁然醒悟:尽管每一个对手技术水平都很高,但他们的设计都是常规的。而我的秘密武器是:虽然缺乏机翼结构的设计经验,但我很熟悉悬挂式滑翔机以及那些小巧玲珑的飞机模型。我的“轻灵信天翁”号只有70磅重,却有90英尺宽的巨大机翼,用优质绳作张索。我们的对手们当然也知道悬挂式滑翔,他们的失败正在于懂得的标准技术太多了。
人们,包括我自己在内常常不自觉地戴上有色眼镜,并为那些实际并不存在的障碍所挫败。要创造,就必须打破常规。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5 07:45:28
与鲸、海豹等身体硕大的海洋哺乳动物相比,海獭算得上是小个子了。海獭属于鼬科动物,成年海獭体长1.5米,体重在40公斤左右。它们生活在阿留申群岛周围的海域中,智能在某些方面超过了类人猿。比如在捕食海胆时,它们会从水底捞起一块石头,自己平躺在水面,将石头放在肚皮上,然后用两只前爪抓住海胆用力地往石块上砸,直至将海胆坚硬的壳砸破,这样便可以享受鲜美的海胆肉了。
其实,令科学家惊叹的还不仅是海獭会用石块当砧板来砸开海胆壳的聪明,而是它们对成功捕食时间的准确把握。在这一点上,不管是草原上的狮子,还是我们至高无上的人类,都无法做到。海獭的潜水时间仅仅只有4分钟,也就是说,在这4分钟里,它必须潜到50米以下的海水里去捕猎,如果超过了4分钟,它就会溺死在水里。所以,时间对于海獭来说就是生命,每一次捕猎,都是以倒计时来计算的,并且必须用上整个生命。它们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捕获到食物,不然,要么会被淹死,要么就会饿死。
海獭的食物大部分是海底生长的贝类、鲍鱼、海胆、螃蟹等。由于海獭非常清楚自己捕猎的时间有限,所以每次潜入水中之后,它便目标明确地去寻找自己的猎物,一秒钟时间都不敢耽误。它的速度也异常快捷,抓到猎物后,一定要在肺里的氧气用完之前冲出水面。它们长着小小的脑袋,小小的耳朵,滚圆的躯体。它们没有鲨鱼那样坚硬的牙齿,也没有金枪鱼那样锋利的长枪,它们没有任何强过海里其他动物的器官或武器,也并不适合在水里生活,可是,千百年来,它们就是靠着那4分钟的捕猎时间而在海里生存了下来。
其实,人生的时间并不短,跟海獭相比,我们的时间何止一千个一万个4分钟?不成功的原因也正是因为时间太过充裕,让人们有了懈怠的心理。如果给成功定一个期限,会不会又是另一种情况呢?
如果给成功定一个期限,便没有时间怨天尤人,也没有机会犹豫不决,而是会立即在有限的时间里明确自己的目标,然后全力以赴。
如果你还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那么不妨给自己的成功定一个期限!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5 07:45:40
法国纪录片《微观世界》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一只屎壳郎,推着一个粪球,在并不平坦的山路上奔走着,路上有许许多多的沙砾和土块,然而,它推的速度并不慢。
在路正前方的不远处,一根植物的刺,直挺挺地斜长在路面上,根部粗大,顶端尖锐,格外显眼。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屎壳郎偏偏奔这个方向来了,它推的那个粪球,一下子扎在了这根“巨刺”上。
然而屎壳郎似乎并没有发现自己已经陷入困境。它正着推了一会儿,不见动静。它又倒着往前顶,还是不见效,它还推走了周边的土块,试图从侧边使劲———该想的办法它都想到了。但粪球依旧深深地扎在那根刺上,没有任何出来的迹象。
我不禁为它的锲而不舍好笑,因为对于这样一只卑小而智力低微的动物来说,实在是不会解决好这么大的一个“难题”的。就在我暗自嘲笑它,并等着看它失败之后如何沮丧离去时,它突然绕到了粪球的另一面,只轻轻一顶,咕噜———顽固的粪球便从那根刺里“脱身”出来。
它赢了。
没有胜利之后的欢呼,也没有冲出困境后的长吁短叹。赢了之后的屎壳郎,就像刚才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它几乎没有做任何的停留,就推着粪球急匆匆地向前去了。只留下我这样的观众,在这个场景面前痴痴发呆。
也许在生活的道路上,它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场景;也许它活着,根本不需要像人一样,需要许许多多的“智慧”;也许在它的生命概念中,根本就不懂得输赢。推得过去,是生活;推不过去,也是一样的生活。
由此想来,也许生活原本就没有痛苦。人比动物多的,只是计较得失的智慧,以及感受痛苦的智慧。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5 07:45:51
她是人事部主管,属于那种成功人士。有一天她正在街上走着,不幸被一辆卡车撞倒身亡。
她的灵魂升上天国。在天堂的门口,她见到了圣彼得。
“欢迎来到天堂。”圣彼得对她说,“你瞧,这里很少有领导光顾,我们拿不准该怎样安排你才好。”
“没问题呀,你让我进来就是了。”她说。
“噢,我很乐意这么做,但是上头有命令的。我们要做的是让你在地狱过一天,再在天堂过一天,然后你才可以选择在哪里度过永生。”
“我已打算好了,我更想留在天堂。”她说。
“抱歉,我们是有规定的。”说完圣彼得就把这位人事部主管送进了电梯,电梯下啊下啊下到了地狱。
门开了,她很快发现自己置身于一块长满绿草的高尔夫球场里。远处有一家俱乐部,而在她面前站着的是她所有的朋友。他们都曾与她共事过,现在都身着晚礼服,兴高采烈的。这帮人跑过来向她问好,吻她的脸,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他们愉快地玩了一场高尔夫球,晚上,又同在俱乐部里享用了一顿有龙虾和鱼子酱的晚餐。她还见到了魔鬼,实际上它是个挺可亲的家伙,还会跳舞、讲笑话。他们玩得不亦乐乎。她过得开心极了,以至于离去的时间到了也没注意。当她上电梯时,所有的人都与她握手,向她道别。电梯升啊升啊,天堂的门重又打开了,圣彼得正在那里等她:“现在正是来到天堂的时候了。”
于是她弹着竖琴,唱着歌,穿梭在云朵之间。她过得很开心,不知不觉24小时过去了。圣彼得来找她:“好了,你已在地狱过了一天,也在天堂过了一天。现在你要选择你永生的归宿了。”
她思忖了片刻,答道:“好吧,我以前是不会说这话的。我想说的是,天堂很可贵,但我想我还是留在地狱更好。”于是圣彼得把她送进电梯,她又下啊下啊下到了地狱。
电梯门开了,她发现自己置身于一片被粪便和垃圾覆盖着的不毛之地上。她看到她所有的朋友都在那里,衣衫褴褛,正把捡拾的垃圾塞进黑色的袋子里去。魔鬼抓住她,并伸出手臂来搂住她的脖子。“我不明白,”她嗫嚅着说,“昨天我还在这儿看到有高尔夫球场和俱乐部……还吃龙虾和鱼子酱……我们还跳舞……玩得多开心啊!可现在我的朋友们竟像一群可怜虫似的爬来爬去。”
魔鬼看着她,笑了:“昨天我们是与你签合同的,现在你是我们中的一员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5 07:46:02
乔利·贝朗出生于巴黎一个贫民家庭。13岁他便独自外出打工。由于年纪小,没有哪个工厂肯聘用他。流浪几年后,他找到一个贵族家庭,在他的苦苦哀求下,贵夫人让他在厨房里当了一名小杂工。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杀鸡、杀鱼、拖地、扫厕所,几乎包揽了全部脏活累活。他一天至少要干12个小时,而所得的工资连一只鸡都买不到,但他仍然感到非常满足。他总是省吃俭用地将辛苦赚来的钱攒起来,养活自己贫困的家。
就是这样紧巴巴的日子也不长久。一天半夜,乔利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原来贵夫人第二天一早要去赴一个约会,要乔利立即将她的衣服熨一下。因为实在太困了,他不小心将煤油灯打翻,灯里的油滴在了贵夫人的衣服上。
乔利被吓坏了,他就是打一年工恐怕也买不来那件昂贵的衣服。贵夫人坚决要求乔利赔偿,给她白打一年工!乔利沮丧极了,但当他答应给贵夫人白打一年工后,他也得到了那件衣服。
其实那件衣服只是弄脏了一点而已,如果将它送给母亲穿,她一定会很高兴。但他不敢将这件事告诉母亲,她会很伤心的。于是乔利将那件衣服挂在自己的窗前以警示自己别再犯错。
一天,他突然发现那件衣服被煤油浸过的地方不但没脏,反而将原有的污渍消除了。经过反复试验,乔利又在煤油里加了一些其他的化学原料,终于研制出了干洗剂。
一年后,乔利离开了贵夫人家,自己开了一间干洗店。世界上第一家干洗店就这样诞生了。
乔利的生意一发而不可收,几年间他便成了让世界瞩目的干洗大王。如今,干洗店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人们在享受他发明的干洗剂的同时,也记住了他的名字——乔利·贝朗。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4-15 07:46:15
金字塔的建造者,不会是奴隶,应该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第一个作出这种预言的,是瑞士钟表匠塔·布克。1560年,他在埃及的金字塔游历时,作出了这个预言。
2003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宣布,通过对吉萨附近六百处墓葬的发掘考证,金字塔是由当地具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建造的,而非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所记载的,由三十万奴隶所建造。
在四百年前,一个钟表匠为什么一眼就看出,金字塔是自由人建造的呢?自埃及考古工作者证实了布克的判断后,埃及国家博物馆馆长多玛斯便对这位钟表匠产生了兴趣。他想知道这个人到底是凭什么作出那种预言的。
为了搞清这个问题,他开始搜集布克的有关资料。最后,他发现布克是从钟表的制造,预知那个结果的。
布克原是法国的一名天主教信徒。1536年,因反对罗马教廷的刻板教规,被捕入狱。由于他是一位钟表大师,入狱后,被安排制作钟表。在那个失去自由的地方,他发现无论狱方采取什么高压手段,都不能使他们制作出日误差低于1/10秒的钟表。可是,入狱前的情形却不是这样。那时,他们在自己的作坊里,都能使钟表的误差低于1/100秒。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起初,布克把它归结为制造的环境,后来,他们越狱逃往日内瓦,才发现真正影响钟准确度的不是环境,而是制作钟表时的心情。
对金字塔的建设者,他之所以能得出自由人的结论,就是基于他对钟表制作的那种认识。埃及国家博物馆馆长多玛斯在塔·布克的史料中发现了这么两段话:
一个钟表匠在不满和愤懑中,要想圆满地完成制作钟表的1200道工序,是不可能的;在对抗和憎恨中,要精确地磨锉出一块钟表所需要的254个零件,更是比登天还难。
金字塔这么大的工程,被建造得那么精细,各个环节被衔接得那么天衣无缝,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怀有虔诚之心的自由人。真难想像,一群有懈怠行为和对抗思想的人,能让金字塔的巨石之间连一片刀片都插不进去。
塔·布克是第一批因反宗教统治,流亡瑞士的钟表匠,他是瑞士钟表业的奠基人和开创者。据说,瑞士到目前仍保持着塔·布克的制表理念:不与那些工作采取强制性、有苛扣工人工资行为的国外企业联营。他们认为,那样的企业永远造不出瑞士表。
在过分指导和严格监督的地方,别指望有奇迹发生,因为人的能力,惟有在身心和谐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到最佳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