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24 10:40:27
4
平安夜,蓝宝石酒吧。空气中弥漫着节日的、暧昧的气息。墙角扬声器里流泻出的音乐,是被时光抚摸过的,充满着略带忧伤的柔情。
“小河,我喜欢你,从第一次见到你的那一刻起。
雨秋是我一位同学的表妹。一个偶然的机会相识后,并未在我心里留下多少印记。尽管她俊俏妩媚,楚楚动人,小鸟依人的模样,但我觉得她并不是我所喜欢的女孩,在我心里,她就和隔壁的邻家小妹没什么两样。在李立房间里那一瞬间的怦然心动,或许是她幽兰般芳香的迷醉,也或许是来自异性身体诱惑的自然反应罢了。
薄有醉意的我端起酒杯说:“平安夜,祝你一生平安!”
雨秋定定地看着我,脸上掠过一丝阴郁,眼圈微微发红。她高高翘起纤细圆润的手指,长长的指甲抹着五彩的亮油,在耀眼的灯光下闪动着斑斓的色彩,令人目眩。
“别喝了,好吗?再喝你就要醉了。”雨秋轻轻攥住我端着酒杯的手,深情的双眸里写满怜爱。“我知道你心情不好,是因为兰馨?你一直忘不了她,对吧?………”
那晚,我终于还是醉了,甚至记不起是谁送我回家的。我想,应该是雨秋。
早上醒来,只依稀记得昨晚对雨秋说过的一句话:“我不想再谈感情。……爱情对我就像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及。”
我第二次醉酒,是在一周以后,一个同学的婚宴上。
雨秋拦了辆的士把我送到她的单身宿舍。那是个安静的夜晚,有风,轻轻地叩着窗棂;如水的月,温柔地扑进房来。
我睁开眼时,室内已洒满冬日的暖阳。躺在身边的雨秋正深情地凝视着我,手指在我面颊上轻轻刮动。
“小河,我爱你。今生今世我再也不要离开你,我要你的味道永远伴随着我。……”
我微微闭上双眼,头胀得厉害,昏昏沉沉,似乎要胀裂开来。手指不经意间触到雨秋赤裸光滑的肌肤,恍然记起昨夜的缠绵和疯狂,睁开眼斜睨着身边熟悉而又陌生的女子,一阵懊悔和失落袭上心头。
今生今世,永远伴随?莫非酒精的作用、一时的冲动竟意味着一世的承诺?可我爱她吗?爱她什么呢?我使劲儿揉了揉太阳穴,仍然想不出我除了喜欢她幽兰般清香的味道,还爱她什么?难道就因为喜欢她的味道而与一个我并不爱的女子相守一生?
打开DVD,一遍又一遍地聆听辛晓琪那舒缓而略带感伤的《味道》,我迷惘而失落。
漫天的冬雪飘然而降时,我迷失在爱情的味道里。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24 10:40:40
亲情是病
时间:2015-01-29 作者:未详 点击:140次
有个农民引起媒体和学者的注意,不仅仅因为他是种粮大户,更因为他10多年来记下许多账目——一年一本,种子、人工、农药、化肥……事无巨细地入账,成了珍贵的原始资料。
他是政府选定的农业成本调查户之一,其实这样的“农本户”并不少,但别人都当年结算完就一扔了之,惟有他保存了下来。
我在采访他的时候注意到一个细节。
在陈年账本的中间某一页上,有他儿子的一篇作文草稿。不知是儿子一时找不到纸在父亲的账本上打了草稿,还是父亲一时找不着账本拿儿子的作业本来记了账。
那还是七八年之前,儿子上小学的时候写的。题目是《我的一家》,说到父亲,“他很和蔼,一张清瘦的脸,他包了100多亩土地,在种地上可以说是个‘神仙’了……我为有这样一个爸爸而自豪。”结尾说:“我有一个温暖的家,我感到非常幸福。”
采访中得知,账本的主人原先也和同村人一样远离家乡外出打工10多年,后因为父亲身体不好自己又有了后代,身为长子的他就回家了。承包土地夫唱妇随,调教子女,侍奉老人,如今90岁老母仍健在。
据此,我在写完“粮食账”、“环境账”、“维权账”、“气候账”等篇章后写下了“亲情账”。感叹道:我采访过许多称得上“人物”的人,他们讲毕辉煌业绩后,到最后几乎总要说,为事业亏欠家人很多,而某某在“亲情账”上也收支平衡略有盈余,这是生活幸福的前提。
几乎与此同时,我听说了另一个有关亲情的悲怆故事。
有对老夫妇,只有一个儿子。儿子非常出息,读书、创业,都很优秀,唯一的缺憾是他对父母比较冷漠,他们很少能见到儿子,很少能同儿子聊天,甚至来电话都很少。
有一天他们接到儿子的短信:爸爸妈妈,你们要保重身体!他们感动得热泪盈眶,儿子终于懂得关心父母了。
然而不久听儿媳说,儿子这段时间情绪不好,有抑郁倾向。老父母说,不会吧,他还给我们发来短信呢。将短信内容一说,懂一点心理学常识的儿媳惊呼:哎呀爸妈,这正是抑郁症的症状之一啊!人只有在软弱的时候,才需要寻找亲情。
可怜的老父母又一次掉泪,如果亲情是病,情愿忍受他的冷漠,毕竟儿子的健康更要紧啊。
我无心弄懂这说法是否确切,只是想,如果亲情也成了病症,那人类真是病得不轻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24 10:40:54
世界地图隐瞒了什么
时间:2015-01-29 作者:未详 点击:192次
用Google在网上搜索各国使用的世界地图,结果出乎预料。没想到各国使用的世界地图基本是两种:一种和中国版的世界地图相似,就是以太平洋为中心的世界地图,亚洲一些国家,如日本等使用的是这种世界地图:另一种是以大西洋为中心的世界观地图,西方和美洲国家都在使用这种世界观地图。
另一点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世界地图的基本构架形成于16—19世纪,后来就无大的改革,可以说,几百年来,世界地图变化不大。
是世界地图完美无瑕吗?不是,无论中国的还是西方,两张世界地图都有很多不足,完全应该出现革命性的变化。在传统的世界地图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版图存在变形问题。
世界地图厚此薄彼,比例尺不一致。从来没有一张地图声明过这一点。一张负责的世界地图似乎应该说明它把哪些地区夸大了,把哪些地区缩小了,哪些地区变形严重。
传统的世界观地图(中国的和西方的)的投影方式,把北极点和南极点拉成了条线,因此靠近北极和南极的国家和地区面积被夸大了,南极洲也被夸大了,比如南极洲的面积实际上只是澳大利亚的1。8倍,在传统的世界观地图上,南极洲仅出现了一半左右,但就这一半左右的面积在地图上却是澳大利亚面积的3。8倍,可想而知,南极洲被夸大了多少。
靠近北极的国家也被夸大了,俄罗斯虽然不像南极洲夸大那么多,但也有所夸大。俄罗斯像一个巨大盖子,盖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之上,这让人看世界地图时很感压抑。在两国关系友好时,这种感觉还不那么强烈,当两国关系紧张时,这种感觉就会变得很强烈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俄罗斯的版图,比当年的苏联已经缩小了许多。我猜想当年苏联的版图在地图上一定被夸大更大。
我找来一张1972年中国地图出版社的《世界地图集》。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很惊讶,在世界观政区图上,前苏联的邻土面积是如此之大。直观上看甚至比整个非洲都大。其实整个非洲的面积是3020万平方公里,前苏联的面积是2240万平方公里,显然前苏联的面积被夸大了。
我猜想,60-70年代中苏之间关系紧张,这张地图给中国人的心理压力一定很大;冷战期间,前苏联在地图上被夸大的面积,也会给西欧各国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有人说,在冷战期间,西方世界观有“恐苏症”,总是夸大前苏联的国力和军力。我不知世界地图是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为在我看来,过去的世界地图有种夸大前苏联的广告作用,为此,人们付出了巨大的心理代价。
其实俄罗斯并没有那么大,也不是像一个盖子一样压过来,这是世界地图的画法造成的。地球是球,每个国家都可以是中心。地图的上北下南是人为的规定,完全可以反过来上南下北。
我在网上看到了这样的世界地图,在这张图上,中国的上面基本是海洋。另外,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并没有出版一张美国在中央的世界地图,而是使用那张西方通用的大西洋为中心的世界地图。
中国出版的世界地图,中国在世界的中央,而且这张图还是和谐美丽的,这是一个巧合。中国不在地图的中央,也很正常,这样的地图今天的中国人也是可以接受的。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24 10:41:32
素食的滋味
时间:2015-01-29 作者:未详 点击:103次
如果我不去苏州西园的素菜馆,我绝不会知道素食的妙处。在此之前,我像大多数人一样,很想知道吃素人的心理。不论他们由于信仰由于慈悲或由于健康的考虑,难道每日面对肉香他们就真的不为所动?人活着却没有肉,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人生处理问题的时候也就跟下围棋似的,计算的无非是大小多少,权衡的多是得失利弊,最怕的就是吃亏。我如果一餐不吃肉,就感觉自己什么也没吃,因此一向以为,吃素,是人吃的一个很大的亏。有什么大不了的,有什么不能忍的,连肉都能戒了?
在西园的餐桌上,一水的素鸡、素鸭、素排骨,其实全是豆制品:面筋、腐竹、百叶、豆腐干……色香是全,样样形似,比如一块冻豆腐加上两根腐竹便是素排骨。我横看竖看左看右看,看了半天也没食欲。素的就是素的,它就是长得跟肉一模一样,味道也不可能是肉香,口感也仿不出鸡胸鸭腿。
这时候,一群前来进香的老年男女涌进了素斋馆,他们东张西望,想借鉴一下其他食客的口味。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站在我旁边,紧紧地盯看我盘里的素鸡,一副没有从欲望中解脱的样子。不知怎么,我忽然从她的迫切中找到了灵感,夹起素鸡便狠狠地咬了一口。顿时,豆制品中的液体迷漫于我的舌齿四周,淹没了我想吃肉的整个的梦想。咬碎了的部分散落下去,进而,可以尝出,那是木耳、金针菜、荸荠、毛豆、香菇——许多我喜欢的碎片以及汁液慢慢回旋,淡淡的甜香直跌入胃中,又好像还在口唇之间:如果天天吃这些,吃素也不错呀!
我有点动摇。也似乎对素食的人突然间萌发了理解。
但现在想来,无论如何,这顿素斋没有达到弘法的目的。佛教劝人是要消除七情六欲,而这顿素斋却让人的味蕾萌发了牵肠挂肚的依恋,即使能达到素食,口舌之欲强动,哪里有一点清心寡欲人的特点?吃不吃肉与人的欲望比较起来,好像肉并不可怕。
因为佛教其实并不是对荤腥全加否定。比如,它就有“随缘即喜”的说法。而且,对于许多信教的居士他们也有变通的方法,比如说可以吃三净肉,就是不看它活着的样子,你没有亲手杀死它,没有亲手烹饪它。我以为,这种折衷与妥协的意义就在于,消除欲望才是宗教的根本。
我喜欢西园的素食,也正是它诱人食欲的味道。当然,人在旅途之中,有时也合违反常规,只要是干净的、细致的,人就会不自觉地喜欢它。在顿顿垃圾食品之后,有如此细腻润香的素食,哪能不牵肠挂肚呢?即使在家里,精细的素食也会给人涤荡肠胃的感觉,如果每周能好好地过个丰盛的素食日,品尝着滋润的鲜黄翠绿的一盘,其实感觉也好得很,就像给肠胃洗了个澡。当然了,一个人吃一天两天素是可以的,但他如果是一直吃素,一生吃素,那是多么的仙风道骨多么的不同凡响多么可敬啊!人无完人,我可不想当完人。
我对于身边那些看见荤腥就掩鼻叹息的人还是无法适应。难道只有吃素才是高尚和道德吗?人本来就是矛盾的,他会做出许多自欺欺人的事来,就像西园的素食和三净肉。是,将你童年、少年、青年、壮年、中年、老年吃过的粮食种类,都买新粮重吃一遍,感觉会非常不一样。粮食是长人、养人的,吃新粮,不用我说你也会体会得到,是重新做人。
我从十多岁去乡下插了十多年队,虽然常吃不饱,但还是能吃到当地的新粮,另外空气好、阳光足。回城后不久又转去美国,吃饱不是最重要的,要紧的是新粮、空气好、阳光足。所以直到现在,除了近视,无有疾病,精力足,耐力强。所以听我的建议,虽然现在空气不好,大部分时间阳光不足,但请吃新粮。
周代(包括周代)之前,从记载看,人的饮食,还是简单的,相对现在的要求,不甚好吃。很模糊地比喻,有点像现在英国的饮食。英国的饮食,连英国人自己都不敢恭维。英国的规矩是,品评食品,是没有教养的,于是只好一路难吃到现在和将来。
周代好像也是这样,重视的是吃的礼仪和吃的量。周王和诸侯,吃完一顿饭,就要放下碗,显示吃饱了,要由臣来劝,才再吃。周对商的看法之一,是商人吃喝太多了,酗酒,导致一个国家都是醉鬼,商纣王是酒池肉林,太多了,太过分了。其实酒池肉林不过是取之不尽的“果子酒佐以卤肉”的意思。
历代称呼做生意的人为“商人”,商代人是很能做买卖的,他们发明了钱,用贝表示。我们现在表达入骨或最爱的词还是“宝贝”。商人也一直有奢侈的意味。比较商代人,周代人是清教的。
粥是周代最重要的食品,很有周代的本质。
说来好像很矫情:粥,不是稀饭。粥确实不是稀饭,更不是泡饭;稀饭和泡饭还与饭有同质关系,粥则是另一种烹调。
北方熬粥,粥的料源很多,小米、玉米渣、大麦,总之,杂粮类很多,最说明问题的是八宝粥或腊八粥。传说腊八粥是将杂粮的尾脚混煮,取物尽其用之意,我的看法是入冬后北方蔬果稀少,人体内维生素取之不易,遂将杂粮豆类混煮,取得最大程度的多种维生素。
北方熬粥,多放些微的碱,熬出来的粥黏、稠。其实北方的水质偏碱性,而放碱常常是因为酸性体质的人的需要,一般不放碱已足够。广东的煲粥,北方人喝过常会些微感到胃酸。
粥是好东西,常食有益,“粥养人”。曹雪芹晚年贫困,说他常“啜粥”,可见曹雪芹是江南人,以粥为贫。
我在威尼斯住的时候,不能忍受洋米的品质,所以就拿洋米熬粥。主人非常诧异,终于有一天问我为什么总喝粥。我说粥是好东西,为什么不喝呢?他说:在意大利,粥是犯人喝的。
汤也是好东西。我不好煲汤,煮久了的东西,其实营养尽失。这话得罪广东人,我无意与广东人为敌。我做汤,与煲、煮相反,例如西红柿鸡蛋汤、黄瓜鸡蛋汤,都是先将西红柿或黄瓜切好,要刀功好。所谓刀功,是说切得适宜,这里的刀功就是将西红柿或黄瓜切成开水浇到它们不会过熟的程度。先将切好的西红柿或黄瓜片放在汤碗里,如果愿意,将少许盐、芝麻油、虾皮、紫菜放入。之后煮水,水开后将先打好的鸡蛋入水只一搅,迅即起锅将汤水倒入汤碗,西红柿鸡蛋汤或黄瓜鸡蛋汤或什么新鲜蔬菜鸡蛋汤就做好啦。如果愿意,也可将另煮好的粉丝、豆腐之类再放入汤里。
总之,原则是这类汤千万不要混煮。这样的汤,鸡蛋嫩到非常容易吸收,蔬菜鲜到维生素尚未破坏,所谓不会暴殄天物,烫而鲜。
不过从鲜来说,我觉得最鲜的汤是川菜里的“开水白菜”。照传统做法,先要煮主汤,也就是将火腿等杂鲜煮好捞出,只剩清汤。再将白菜芯在开水里焯一下,放在汤碗里,放好胡椒粉。这时将主汤清汤倒入汤碗,再将汤碗入笼屉里蒸,蒸好就成了。
这道汤的关键处理是在蒸。蒸是中国的发明,意义不在四大发明之下,只是传播不广,局限在东亚。蒸是保鲜的最佳烹调术。这道汤的另一关键在白菜芯,白菜芯搞不好会有一点腥,但是腥这种味道搞好了就是非常好的冷鲜。
所以这道汤我的做法是,开水即好,不必火腿之类杂鲜,用开水冲汤碗里的白菜芯,稍顷将水倒出,晾到温再倒入汤碗,撒胡椒粉,入笼屉蒸,蒸好撒些许盐,最好是川盐,也就是自贡井盐。
这样做出来的“开水白菜”,异常鲜美。烹调过程中,开水冲白菜芯是为将白菜芯的腥转成鲜,蒸是为了保持汤的鲜而又能烫,胡椒则是典型的冷辣。这样一道汤的冷鲜最终要由盐发出微妙来。
材料简单,依靠程序,掌控微妙,我喜欢这样的烹调。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24 11:16:27
疾病为何久治不愈
时间:2015-01-29 作者:未详 点击:199次
20世纪杰出的生物化学家罗杰·J。威廉姆斯博士在他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疾病久治不愈只有两个根源:材料不足、毒素积累。
有人会说,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身体居然还会得不到维持健康的足够材料吗?然而,正是物质丰富的今天,我们却正面临一场营养危机。也许我们吃了很多鲍鱼、燕窝,吃了很贵的补品,但是我们的身体依旧材料不足。因为一般人并没有弄明白我们的身体需要什么,对该吃什么、如何吃以及应该避免吃什么都茫然不知,而商家抛出的各种各样信息又把消费者搞得头晕脑胀。于是人们通常会做出一些不合理或有害健康的饮食选择,这就无法为身体提供使基因正常表达的好的环境。
糖带来的浩劫
如果你想通过饮食的改变来改善自己的健康状态的话,那么请从现在开始将糖从你的饮食中完全去掉,最少做到从现在起减少对糖的摄入。
即使是很少量的糖,比如仅仅两茶匙的糖,这个分量比我们喝的一瓶饮料或一碗精米饭的糖分要少得多,就会对体内的激素和营养产生很大影响,将人体内的环境导入到一个混乱的生化状态,使得健康的天平发生倾斜。
不仅如此,糖还是一个反营养剂,糖分的摄入会从身体中夺走营养,引起钙质在尿液中流失,迫使身体从骨头中调集钙来维持血液中钙的浓度。所以,过量的糖摄入成为骨质疏松的一个祸首。糖分还会破坏免疫系统,引起镁、铬和锌等营养素的缺乏,使人容易患上感冒和其他与免疫系统有关的疾病。糖也引起钙/磷平衡破坏,进而导致人体将蛋白质分解成为制造人体必需化学成分所需的氨基酸功能下降。因此,如果你希望得到健康方面的改善,那么从现在开始改变吃糖的习惯,包括加工食品、零食等的摄入。
精米面:隐藏的杀手经过高度处理后的精米面中,除了糖几乎不含其他营养成分,因此它与糖一样具有毒性,也是一种非常糟糕的反营养剂。
在制造精米面的过程中,谷物中曾有的营养都被破坏了,人体必须的脂肪酸和纤维也被破坏了。因此摄入精米面,虽然不觉得饥饿,但这些空热量与身体所需要的材料相差太远,所以我们的身体会材料不足。
食用油的真相
人体必需的脂肪酸的天然结构称为顺式脂肪,当脂肪酸的分子结构与细胞膜的脂类相吻合时,人体便能保持在健康的状态。当油被加热到100摄氏度时,顺式脂肪的分子结构便会发生变化,形成一种具有毒性的脂肪,我们称为反式脂肪。这种材料会引起细胞内物质交换紊乱,成为威胁健康的又一祸首。
如何避免这种伤害呢?最好的做法就是尽量选用高质量的橄榄油和亚麻油。同时,有益的脂肪酸也可以在新鲜的、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食物中找到,如坚果等。高质量的蛋类、肉类和鱼也是很好的脂肪酸来源。但要注意的是,这些脂肪酸很容易在高温中破坏,所以尽量避免高温来制作这些食物。
身体塞满了有毒的垃圾
我们的身体具有一定的排毒机能,但是这些机能必须在人体材料充足的条件下才能顺利进行。不当的食物摄取、药物使用、生理机能紊乱、情绪低落等都会使毒素以某种形式在体内积累起来,毒素的积累营造了一个导致基因异常表达的环境。
人体内的毒素可以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种,人体有三大排毒器官:肾、皮肤、肠道。当排毒器官不能及时排毒时,水溶性毒素经由血液到达人体的软骨、滑膜和肌腱部位,引发各种类型的关节炎症,如痛风等。脂溶性毒素则经由血液转移到淋巴系统或各个器官的黏膜,形成息肉、囊肿或肿瘤等。
清除人体毒素时,身体会有各种反映,如关节、骨骼、肌肉疼痛或腹泻等。支持这种排毒反应的措施是大量喝果蔬汁或水,有时需要额外补充营养素来加强肝脏的解毒功能,条件许可时,可以通过泡温泉来加速毒素的排放。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24 11:16:53
乐百氏:一个民族品牌的淡出
时间:2015-01-29 作者:未详 点击:190次
一群欢笑的孩子竞相追逐,齐声喊出“今天,你喝了没有?”这幅乐百氏早年的电视广告画面,已成为了遥远的记忆。曾经家喻户晓的“乐百氏”品牌,正在从人们视线中逐渐淡出。
最近的消息显示,乐百氏这家曾经以营销、策划而闻名全国,在“水世界”叱咤风云的企业,2006年亏损上亿元,它的原创业员工正面临达能大面积清洗。
在达能的中国狩猎场上,乐百氏目前的结局无疑是最惨烈的一个。
竞争压力
娃哈哈和乐百氏的创办时间只相差两年,在整个90年代上半期,双方在当时的主导产品果奶、钙奶上龙争虎斗,战绩和因此积累的实力一直旗鼓相当。
直到1996年,年销售额1000亿元的世界食品业第五大跨国集团法国达能来到了向往已久的中国内地,他们毫不犹豫地解囊与娃哈哈合资,首期就注入资金4500万美元,并不断追加。娃哈哈和乐百氏才逐渐拉开差距。
那一年达能入主娃哈哈,在达能的帮助下,娃哈哈平均每年可以得到1亿元左右的资金,底气十足的娃哈哈,利用手中资本,在中央电视台2001年广告招标中,出手就是9350万元,大举推出中国人自己的“非常可乐”,添置世界级技术水准的纯净水、牛奶、茶饮料等先进生产线,在市场份额中攻城略地,几年之间年销售迅速突破了60亿元。
与娃哈哈的迅速成长相比,乐百氏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年销售额长期徘徊在10多亿元上下。这种局面下时任乐百氏总经理何伯权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因为在何看来,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比国外快,需要重点抢夺市场空间,提高市场占有率,这样不仅日后获利可观,也是企业的长远打算。
于是迫于竞争压力,乐百氏不得不寻求资本的帮助。
斯时乐百氏手握“乐百氏纯净水”和“AD钙奶”乳饮料等全国知名大品牌,受到众多跨国大公司的追求。
其中最“钟情”乐百氏的可能算高盛,这是与乐百氏接触最久的一家公司。早在达能控股娃哈哈之前的1994年,双方已有过接触,并且几近成功达成合作协议。可是因为当时乐百氏正搞“生命核能”而影响了谈判工作,高盛一方也由于决策稍慢而有所延误。
全球颇负盛名的百年老店,资产更加雄厚的食品王国雀巢,在业界看来,也一度被认为是最有可能与乐百氏合资的外资巨头。
但是为何在达能面前这些巨头都纷纷败下阵来?据记者调查了解,主要是当时达能的一系列承诺打动了何伯权。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24 11:17:05
达能的承诺
当时的资料显示,达能牵手乐百氏的愿望十分强烈,达能设在新加坡的亚太区总部公司发展部经理林伟先后找过多家顾问公司介绍,要求和何伯权见面,后来也来过乐百氏,与何伯权也有过初步接触,但合资要求均被拒绝,达能几乎没有被列入考虑的范围之内。
主要原因是在何伯权看来达能本身就是乐百氏最大竞争对手娃哈哈的母公司。如果正式进入谈判,乐百氏就得把公司几乎所有的东西交给他们分析,比如经营状况,经济实力,下一步的发展计划等等,许多都是公司的核心机密。如果达成协议,成功合资就没有问题。而一旦没能谈成的话,就等于公司所有的机密都在竞争对手的掌握之中了。
达能在遭到一次又一次拒绝之后,连与何伯权见面的机会都已丧失,似乎是前景渺茫。但它明白乐百氏的顾虑所在。最后达能决定采取迂回的策略。林伟找来一家德国顾问公司,与他们共同来到乐百氏,宣称有一个果汁技术的合作项目,希望与乐百氏进行合作。既然如此,何伯权表示由技术部门进行洽谈就可以了,自己就不必出面了。
然而来人一再表示他们专程从德国赶来,非常想同何伯权见面,希望能予以引见。结果见面之后,来客身份自明,所谓的“牛奶技术项目”纯属子虚乌有,纯粹是为合资意向而来。
通过一番苦心安排的此次会面,达能表达出了异乎寻常的诚意,一再承诺如果合作不成功,将立刻销毁所得到的所有乐百氏资料,并且绝不公开乐百氏任何内部信息,更不会向娃哈哈透露。至此,双方建立起了初步的信任,达成了进行深度谈判的前提。何伯权也相信,一家公司达到如此大的规模和影响力之后,信誉是非常重要的,他也绝不会因为中国的某一个项目而失掉自己的国际声誉。
乐百氏一方也并不拿多方谈判作为筹码,与对方“练功”,而是直入主题,于是谈判进展飞快,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达成了最终的协议。
乐百氏最终也与达能合资,与娃哈哈不同的是,乐百氏与达能的合资方式相当于达能购买乐百氏母公司股份。达能控股92%,拥有绝对发言权,中山市小榄镇地方政府占5%,何伯权等5名创业元老仅占3%。
合资时,达能承诺维持乐百氏品牌不变和乐百氏经营班底不变。乐百氏从此有了自己的资本后台,但拿到60%的控股权使达能有了足够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砝码,尽管那时的何伯权乐观三权在握(商标权、管理权、产品及市场开拓权)。
与此同时,精明的达能也将任务量写进了合资公司成立的章程里。根据章程“第3。3条,双方预期,公司初期的经营规模为:年产能为33。25万吨酸奶,公司产品将按照董事会销售计划的规定在本地和国际市场上发售,公司产品的内销比例应为90%,出口外销比例为10%。”
这为之后何伯权等5位乐百氏创业元老出局埋下了伏笔。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24 11:17:17
任务量“圈套”
合资后的乐百氏2001年业绩并不理想,销售额只有十几个亿,与娃哈哈高达60多亿的销售额相差甚远。作为控股方,达能很不满意。更令达能难以容忍的是:2001年7月,达能、娃哈哈、乐百氏三方约定,采取不降价的策略。不料时隔不久,乐百氏单方撕毁合同,率先降价,乐百氏10万吨库存瞬间清空。
与此同时,达能入主后,在何伯权时代采取的直线职能制架构——即按产、供、销三大环节划分职能,而全国各地分公司负责销售的组织构架,也改为把不同的产品领域的权力分配给1个总裁和14个总经理。一乐百氏前员工认为,这是达能分化何伯权等5位创业元老的“5人会议”权力影响。
最终的结果是,失去了对资本的根本控制权,手中没有了底牌,合资之初答应维持乐百氏品牌不变和乐百氏经营班底不变的承诺,在仅仅一年后便土崩瓦解。
2001年11月30日下午,广州乐百氏集团23楼会议室。何伯权拿着发言稿走上讲台,在内部员工会议上,何伯权宣布:“由于我们对乐百氏今后发展战略的认识与控股方达能发生严重分歧,为尊重大股东的决定,包括我本人在内的五位管理者作出集体辞职的决定。”
接着,何伯权、杨杰强、李宝磊、彭艳芬、王广走上讲台,手拉着手,共唱一曲“朋友”。歌唱到一半,几个人已泣不成声。回忆共同走过的这十二年,何伯权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
对于何伯权的出局,业内人士认为,对何伯权等5位创业者来说,从乐百氏决定与达能合资的第一天起,他们的角色就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从原来单纯的创业型老板变成了股东兼职业经理人。作为股东,在董事会你有与股权份额相等的决策权,但作为总经理,你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董事会的决定,包括战略目标和预期的业绩指标——哪怕你认为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当你觉得没有办法或不应该执行时,你要么委屈求全,要么选择离开。
2001年12月秦鹏上任,下车伊始即决定2002年裁员1/3,离去者不乏何伯权时代的主力部队。这标志着何伯权时代的结束。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24 11:17:36
无可奈何花落去
“何伯权犯的只是一个阶段性错误,但现在达能犯的是根本性的错误!”养生堂有限公司兼农夫山泉总裁钟在北京何伯权辞职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中国民营企业都带着浓烈的创业者个人色彩,这一点决定了企业根深蒂固的文化,达能试图“改变前期的放手策略,完全用另一种文化嫁接过来,要么就长出一个怪物,要么就死掉。”
事实证明了钟的判断,在1996年至1999年的快速成长期,乐百氏销量一度在中国市场达到30%的份额,占有率第一。但是现在,其市场份额仅为5%,被竞争对手娃哈哈和农夫山泉远远抛在身后。乐百氏瓶装水的产品线也在收缩,撤销了薄荷水和矿物质水。“亏的最厉害的是瓶装水,简直是一塌糊涂。”一名乐百氏员工说,瓶装水是乐百氏的主打产品。
最新公开的数据显示,公司刚成立时的2000年度产品销售收入14亿元,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均为15430万元;而2001年度,也就是何伯权辞职的当年,公司销售16亿元,当年利润总额、净利润则下降为5500万元;2002年度,产品销售收入下降到12亿元,净利润却上升至9375万元。2005年,乐百氏亏损1。57亿元,2006年预计亏损1。5亿元。
一个老乐百氏曾悲观地表示:乐百氏的牛奶、酸奶,早被公司上层有意无意地淡化,在达能大家庭中,酸奶的重点布局在“光明”和“蒙牛”这样的企业身上;而乐百氏茶饮料几乎已经从市场上销声匿迹,而桶装水业务也不断萎缩,已经接近盈亏点;另一方面,乐百氏品牌旗下的各个子品牌市场也在不断萎缩,而惟一花大价钱培养的品牌“脉动”,却很难让消费者将其直接与乐百氏联系起来。
一个著名的民族品牌就这样,无可奈何花落去。
据报道,从2006年9月份开始,由于产品滞销,达能发起的“构架调整”,已经裁去了公司近30%的销售人员;在大区和分公司的中高层管理者中,老乐百氏人的比例从过去的70%锐减到20%;而在工厂方面,裁员的幅度高达40%。供应华北和东北市场货源的唐山工厂,原本有2000多人,如今只剩下800多人,据说,裁员还会继续。
裁员能否解决乐百氏的问题?这是一个未知数。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24 11:17:52
我总是依靠陌生人的善意
时间:2015-01-28 作者:未详 点击:150次
我身无分文地出了门。那是一月的芝加哥,北风刮得紧,回去取钱便要顶风跋涉半小时,无疑是要耽误上课了。
这时我已在地铁入口,心想不如就做个赤贫和魅力的测验,看看我空口无凭能打动谁,让我蹭得上车坐,赊得着饭吃。我唯一的担心是将使芝加哥身怀绝技的扒手们失望。
“蹭”上地铁相当顺利——守门的黑人女士听说我忘了带钱,5个一寸长的红指甲在下巴前面一摆,就放我进去了,还对着我的后脑勺说:“要是我说‘不’你不就惨了?你该感谢上帝,我一天要说99个‘不’才说一个‘是’呢!……”
她笑得很狰狞,像个刀下留人的刽子手。
12时59分下课,很想跟同学借点午餐钱,又怕他们从此跟我断绝来往。
开学那天,一个大龄男生借了一位女同学9块钱,下面就出现了一些议论。所以,我打消了借钱的念头,饿死也得为我们大龄同学们争气。
所有同学都进了校内那个廉价餐厅,我只好去校外昂贵的一家意大利餐馆。
一个意大利小伙子过来在我膝盖上铺开又硬又白的餐巾。我点了鲜贝通心粉,吃最后几根时,我开始在心里排演了。吃不准笑容尺度,但是不笑是不可以的,人家小伙子忙了半天,至少该赚你一个笑容吧。我眼睛盯着账单,手装做漫不经心地在书包里摸那个丢在我卧室枕边的皮夹,然后我已经分不清是真慌张还是假慌张地站起来,浑身上下逐个掏口袋。“灾难啊!”我说,“我的钱包没了!”
小伙子瞪着我。他耐人寻味地看着我自我搜身,一遍又一遍,然后摇摇头表示遗憾:“冬天穿得厚,扒手就方便了。”
我表示非常难过,如此白吃,还吃得那么饱。他连说可以谅解,都是扒手的错。他拿了张纸,又递给我笔,请我留下地址和电话。
我说这就不必了,明天保证把饭钱补上,连同小费。可他还是坚持要了我的电话号码。
写完后我抬头笑笑,这一笑,魅力就发射得过分了,因为他的眼神一下子变得楚楚动人的,问:“平时可以给你打电话吗?”我打着哈哈,说可以可以。
我打算徒步回家。
走在芝加哥下午3点的街道,风吹硬了街面上的残雪,每走一步都要消耗掉一根通心粉的热量。
很快我放弃了,跳上一辆巴士。一上车我就对司机说我没有钱,一个子儿也没有。司机点点头,将车停在一个路口,客客气气地请我下车。
我红着鼻头对他笑着说:“明天补票不成吗?”他鄙夷地说:“天天都碰上你这样的!来美国就为了到处揩美国的油!”我正要指出他的种族歧视苗头,一只皱巴巴的手伸到我面前——是个老头,怀抱一把破竖琴。他把手翻过来打开拳头,掌心上有4枚硬币……
付完车钱,我立刻拿出我那支值10块美金的圆珠笔,搁在他手里。他说:“你开玩笑,我要笔干吗?”他摘下眼镜,给我看他的瞎眼。我问他在哪里卖艺,他说在公立图书馆门口,或在芝加哥河桥头。我说:“明天我会把钱给你送过去……”他笑笑,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下了巴士,离我住处还有5站地,我叫了辆计程车。司机是个锡克人,白色包头下是善良智慧的面孔。我老实交代,说钱包忘在家了,他静静地一笑,点点头。到了我公寓楼下,请锡克司机稍等,我上楼取车钱。更大的灾难来了:我竟把钥匙也忘在屋里。我敲开邻居的门。我和这女邻居见过几面,在电梯里谈过天气。女邻居隔着门上的安全链条打量我。我说就借10块钱,只借半小时,等找到公寓管理员拿到备用钥匙,立刻如数归还。
“汤姆!”女邻居朝屋内叫一声,出来一个6岁男孩。女邻居指着我说:“汤姆,这位女士说她住在我们楼上。你记得咱们有这个邻居吗?”小男孩茫然地摇头。
我空手下楼,带哭腔地笑着,告诉锡克司机我的绝境,请他明天顺路来取车钱,反正我跑不了,他知道我的住处。他又是一笑,轻轻点头,古老的黑眼睛与我古老的黑眼睛最后对视一下,开车走了。
我想起田纳西·威廉姆名剧《欲望号街车》中的一句话:“我总是依靠陌生人的善意。”这句话在美国红了至少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