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26 09:09:21

2015年6月26日(星期五)
农历五月十一
新闻早餐

头条:“野鸡大学”北京又挖出39所!
眼下正是考生填报高考志愿的日子,昨日,长期搜集虚假大学信息的“上大学网”公布第四批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又有118所“虚假大学”被曝光,其中北京“上榜”学校最多,达39所。考生要“擦亮双眼”别上当。
北京的39所“野鸡大学”
北京城建大学
北京理工科技大学
北京建筑职工大学
北京建筑职业大学
北京经济工程大学
北京商贸科技大学
北京财经贸易学院
北京财贸科技学院
北京财贸学院
北京电子科技管理学院
北京工业建筑学院
北京行政管理学院
北京华理商务学院
北京建筑科技学院
北京科技建设学院
北京金融管理学院
北京经贸工程学院
北京科技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科技学院
北京科技师范学院
北京工商学院
北京联合技术学院
北京民族师范学院
北京商贸工程学院
北京外事学院
北京现代工程学院
北京现代管理学院
北京现代经管学院
北京现代信息学院
北京信息科技学院
北京工程管理学院
首都师范学院
北方国际经贸学院
华北工程管理学院
中国工贸管理学院
中国建设工程学院
中华科技外事学院
北京医科大学(仿冒)
北京经济学院(仿冒)
一、【国内】
1)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全国禁毒工作先进集体代表和先进个人,习近平:把禁毒作为象征民族伟大复兴的义举善举做好,禁毒战争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2)中办《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印发;
3)[反腐]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肖天被查;天津市中小企业局原副局长蒋颖等3人被调查;河北一贫困县县委书记月薪5000,八年敛财上亿;陕西省交通建设集团公司董事长韩定海接受组织调查;
4)重庆巫山山体滑坡引发6米高涌浪13艘船翻沉;
5)人民日报:“争抢状元”该降温了;“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关闭第四批网站;
6)河南郑州市西关虎屯小区一单元楼底层电表箱着火,已有9人死亡,5人受伤;
7)广西桂林一男子幼儿园门口被捅死,3岁儿子被抢走获救;
8)[军事] 中国卫星抗干扰能力提升1000倍北斗卫星曾遭强干扰;国防部:俄罗斯等国军队将应邀来华参加和观摩阅兵;
9)[港澳] 逾6成受访港人不满政改落空要反对派票债票偿;
10)[台湾] 国台办:“台独”政客对免签政策怕得要死;国民党回应“洪秀柱提名生变”:不可能;江素惠:宋楚瑜参选已箭在弦上一触即发;马英九:未来不排除视察南海太平岛。
二、【国际】
1)美国国会邀请台湾参与军演,中国军方:坚决反对;
2)外交部:亚投行协定签署仪式将于29日举行;
3)村山富市:安倍不经内阁发表战后谈话系“无事生非”;
4)日菲军机无视中国警告连续两天抵近南沙礼乐滩;
5)NASA证实存在51区,称“那里没外星人和外星技术”;
6)法国渡轮工人举行大罢工致欧洲之星高铁停运。
三、【财经证券】
1)国务院会议通过银行法修正草案:删除75%存贷比规定;
2)楼继伟:即使美联储升息,中国资本外流规模不会很大;
3)中国车市惨淡:一汽大众员工收入大降,长城率先降价;大连楼市“制高点”领涨转领跌,部分楼盘跳水50%;
4)发改委点名13省区“拿了钱项目不开工”;
5)沪指重挫3.5%,创业板跌超5%,险守3200,两大利空致暴跌;
6)昨日收盘:沪指4527.78/-162.37 深成指15692.44/-619.87 恒指27197.22/-207.75。
四、【文科体娱】
1)《黄河大合唱》启动众筹纪念抗战唱响中国力量;
2)中国首公布彩票资金审计结果:查出160亿问题资金;
3)刘翔宣布因性格不合与演员葛天离婚;
4)女足中美之战一票难求价格涨5倍,创女子体育史纪录;
5)中超:上海申鑫2:0杭州绿城、广州恒大0:0北京国安。
五、【生活服务】
1)8省份公布2015年工资指导线涨幅无一上调;
2)北京新能源汽车最多补贴10.8万元;
3)黄淮江淮江汉暴雨缠绵“鲸鱼”影响趋于结束;
4)日本“情感机器人”上市开售一分钟被抢光。
六、【健康养生】
1)吃5种水果时去皮等于白吃了:葡萄皮降血脂、黄瓜皮能排毒、苹果皮助消化、黄皮果的皮清热降火、西梅皮富含钙元素;
2)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利于骨质疏松预防;例如食盐摄入过量、吸烟、酗酒、饮用咖啡和过多饮用碳酸饮料等;应尽量避免;预防骨质疏松建议科学补钙,每天吃含钙高的食物如奶制品、鱼类、虾蟹、豆类、坚果类,绿叶菜等。还可补充维生素D制剂或每天晒20-30分钟太阳。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26 09:35:54

微信朋友圈里的“黑”与“逃”
时间:2015-01-23 作者:未详 点击:216次

  有个性格古怪的人宣称他永远也不会用微信,理由是怕朋友圈里那些莫名其妙的人。我不知道这样的决绝者有多少,只知道有些人会时不时清理微信朋友圈里的好友。
  
  才子大叔前些日子以“我不是你们好友”的方式,委婉地表达了自己要“清理门户”的意愿,原则是“不认识的人不加,见过一面只是工作关系的不加……想不起来是谁的删掉,昵称搞一堆花花草草的删掉,对我屏蔽他(她)朋友圈的删掉”。
  
  你只是微信上的一个小红点
  
  谁的朋友圈里都会有些半生不熟的面孔,有一些很少发言,甚至只围观不说话的群。当然,也有一些亲密的私信,几个趣味相投的群聊,以及必须时刻关注的工作群。
  
  作为一种社交公具,微信号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或多或少与他人有着关联。按照著名的人际交往理论,只要通过6个人,你就能找到任何一个你想找的人,那么,通过6个人的朋友圈,你会发现什么?
  
  在朋友圈这个编织细密的关系网里,你是一个可以被忽视却又无法逃脱的小红点,它以不断闪烁的方式,显示自己的存在。你是主动的,也是被动的,一旦创建微信号,就进入了这个令人纠结的圈子。我不知道是否真的有人有勇气和毅力拒不接受别人要求加为好友的邀请,对大多数人而言,拒绝你所认识的人,总有些惴惴不安。因为很少有人不去主动邀请别人,而当自己的邀请得不到回应时,心里不免猜想:他(她)为什么不理我?
  
  当然,也有更为“机灵”的办法,不拒绝别人的邀请,却给对方设置权限。同学聚会时聊天,李小白就发现自己被人拉“黑”了。不是真正的拉黑,只是他看不到对方的朋友圈。当大家聊到当年的班花,说她最近正在欧洲旅行,一路晒恩爱照时,李小白不合时宜地问:“你们从哪儿看到的?”有人坏笑着看了他一眼,说:“你的朋友圈里居然没有你的前‘女神’吗?”“有啊,可我没看到啊!”话一出口,李小白就后悔了。
  
  你是我的“好友”,但你看不到,也进入不了我的朋友圈;我可以和你聊天,说我想说的话,但我以“设限”的方式,屏蔽了我的更多信息。相比于果断“拉黑”,这是一种留有余地的客气拒绝,有些人并不知情,有些人心知肚明;有些人为此恼怒,有些人淡然接受。若说完全没有芥蒂,有些自欺;若真为此大动干戈,倒显得没有心胸。
  
  据说,朋友圈里,遭遇屏蔽最多的是两类人:领导和父母。这实际上是人际交往必不可少的两个层面:工作和亲友。既然有那么多的工作群,你的领导,哪怕只是小小的部门领导要求加你为好友,你多半不能拒绝。通过认证的同时,难免惴惴不安,除非你在朋友圈里只谈工作不谈生活,不然,偶尔的那些小牢骚、小心思、小动作、小谎言——比如逃班看电影之类,岂不都暴露在上司的眼前?想要保留一点儿隐私,只能将他们“请”出朋友圈。这种屏蔽,有着某种意义上的相互体谅和心照不宣,如若碰上某个不识趣的上司,问一句“怎么从来不见你在朋友圈里说话”,便足够考验你的应变力和智商了。
  
  父母就更不必多说了。上一代人藏日记、藏小纸条、藏情书的游戏,如今演变成朋友圈里的“躲猫猫”。父母被“拉黑”的感受肯定不好,你又很难去跟他们解释清楚,亲情面前,大道理往往不管用。其实,对子女干涉越多、越关注子女朋友圈的父母,往往越容易遭遇屏蔽。貌似开放的朋友圈,频频上演着限制与反限制的家庭悲喜剧。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26 09:36:11

退不退群这是个问题
  
  可能在任何“群”里,都有你不喜欢或者想回避的人,有志趣相异甚至意见不合者。尽管你或许并不与他们存在真实的交集,可当微信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时,你依然会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
  
  最为激烈的表达不认同的方式,是退群。我不知道微信的设计者们出于怎样的考虑,总之,退群这事儿不可能“悄悄”完成,你一旦走人,系统会自动昭告天下。可能有些时候,你莫名其妙被拉进了一个群,对群里讨论的话题也不感兴趣,但你要退出,依然需要勇气。
  
  当然,每个群里都有毫不犹豫的“果敢”者,而每一起退群事件,也都或大或小成为群内的一个新话题,七嘴八舌分析议论一番之后,某个退群者的好友,将担负起把退群者重新拉回的重任。这种退出有时候会变成一种心理游戏,以展示人缘乃至人品的好坏。你退群了,没人拉你回来,你的人缘是不是太差?别人不停地拉你回来,你一直拒绝,是不是人品有问题?
  
  很多人会采取“沉默”退出的方式。不是真的退群,而是在一个群里,形同不存在。留有一点儿兴趣的,可以继续围观;完全没有兴趣的,看都不会看。只将微信群的“新消息通知”关闭,它的存在就只是你的微信上一个静默的小红点,至于别人说了什么,都无关紧要。
  
  还有些人不甘沉默,习惯于微信上的喋喋不休,愿意争论辩驳,针锋相对。对他们而言,说什么,或者争什么,并没那么重要,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表达的空间,至于“听众”是否在听,是否听得懂,并不重要。幸好微信有网页版,不然的话,长篇大论地在手机上输入或手写,不累死人才怪。
  
  遗憾的是,只要群里人一多,如此的滔滔不绝总不免被各种打岔、八卦、转发、不明就里、心血来潮所遮蔽。如果有人真想知道某个话题的由来,往往得跳入各种毫无关联的信息中,往回倒腾几百条留言,才能理出线索。这样一种考验耐心和体力的“指尖”工程,估计没有多少人喜欢。所以,指望以群里的交流辩论解决分歧,实在是一厢情愿。
  
  微信上的逃离方式——决绝退出还是沉默不语,微信上的言说方式——咄咄逼人还是点到为止,展示着一个人的个性:棱角分明,还是谦和温婉;性情急躁,还是淡定沉静;心直口快,还是世故圆通。相识的人,可以在微信上验证你对他(她)的了解;不相识的人,通过微信你也可以在心里勾勒出对方的大致轮廓。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26 09:36:23

摇一摇”改变了相隔的时空
  
  不管你是否承认,朋友圈确实改变了我们的交往方式。有个段子说,有人新买了手机打算下载盗版软件“越狱”,可不知道怎么说,憋了半天爆出了一句:“我要出轨!”老板愣了几秒,给他装了个微信。因为这个新的社交工具,我们找到了儿时的朋友、旧日的恋人;我们结交了新的好友,开始了新的邂逅和爱情。很多时候,不是真的爱情,只是相互的好感、彼此的欣赏和尊重。
  
  微信给我们提供了社交的无限可能,也带来了麻烦和侵扰。比如,聚会中并不熟悉的人,要求“扫一扫”加你为好友;你在朋友圈的表达让某个人产生了误解;以前可能擦肩而过相忘于江湖,却因为“摇一摇”而改变了相隔的时空。尽管在朋友圈里,我们都有所隐藏和遮掩,可一不小心,就将真性情暴露无遗。
  
  科技让我们拥有越来越多的自由,也让我们越来越不自由。固执者为了不被打扰,坚定地拒绝了微信,才子大叔客气地说:“我会继续拒绝莫名其妙的好友添加请求,我不是你们的朋友,请原谅。”在不断被清理的朋友圈中,有时候,拒绝是一种美好,无视是最深刻的遗忘。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26 09:36:40

她力量
时间:2015-01-23 作者:未详 点击:72次

  先是学着做手工,不想由此发生了巨变:村规变了,生活变了,人也变了。很多只会做饭做家务的妇女们生平第一次听说“赋权”、“参政”等词,并由此津津乐道。这是河南登封市大叶镇周山村的故事,十年过去,故事高潮迭起,情节仍绵绵不息。
  
  2014年9月26日上午,远近闻名的周山村文化大院里再次热闹起来,一批专家和记者前来参观。故事的主角是“周山村妇女手工艺开发协会”了。
  
  这一天,会长景秀芳上到台前,她还是忘了词:“跟着梁老师12年了,我一天学一句也应该会说了。”
  
  虽然被姐妹们推选为会长,但仅有初中文化的她和左邻右舍的人一样,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村妇女,大字都识不了几个。她口中的梁老师梁军是一个以培训教育妇女、推进社会性别平等为宗旨的民间妇女组织——河南社区教育研究中心的主任。2002年冬天,梁军和同事来到了周山村,挨家挨户寻找会绣花织布的妇女。“想把她们组织起来,探索增加农村妇女收入的方法。”
  
  这一天,她们发布两本新书——《咱们的故事咱们绣》、《乡村故事:说说咱们的村规民约》,新落成的“农村妇女手工艺博物馆”,据说是国内首家。
  
  手工点燃火种
  
  周山村是地处河南中西部的一个小村落,老旧的窑洞、土坯房和粉刷一新的楼房相间其中,村里有祠堂、香火很旺的送子庙,也有设置着健身器材的公园、跳舞的大广场。
  
  景秀芳家是一圈普通的平房,媒体蜂拥着来到她家,她不忘埋怨丈夫周金栓不爱干活、大男子主义。
  
  这是她和丈夫一直以来矛盾的焦点。只是她现在有了理论武器:2009年,第一次修改村规民约的时候,她提出将“男女双方共同分担家务劳动”写进条文,这事还真成了。
  
  “现在她官大,对我没啥好处。”丈夫周金栓笑谈。在丈夫眼中,景秀芳像只老虎,也是家里的顶梁柱。但在2002年以前,景秀芳只是在家做饭带孩子,闲时和其他人打打牌。直到有一天,村里的妇女组长找到她,问她想不想学绣花。“想学的话,就做一个东西,叫人家看看中不中。”
  
  她做了两双小鞋垫,和20多个同村妇女一起,拿着各自作品去了登封,去了她才知道,不是学习扎花,而是培训性别意识。河南社区教育研究中心的讲课老师董琳让景秀芳印象深刻:“我还没见过这么漂亮的人,这么能讲话的老师。”生平第一次参加学习班,景秀芳思想从此变了——男女都一样,不能光靠男人挣钱,女人也得有经济自主权。
  
  景秀芳1962年出生,在她成长的年代,河南农村还是一个重男轻女的社会。初中毕业后,父母就不让她上学了,在家做饭做家务,下地里干活挣工分,供两个弟弟上学。后来,弟弟家生了个龙凤胎,让景秀芳回家埋胎盘,专门叮嘱她哪个是男孩的,哪个是女孩的:男孩的埋在院子中间,女孩的埋在厕所边。
  
  登封农村的风俗认为,把胎盘埋起来,孩子才“有根儿”,能够长得结实。不过男孩的要埋在院子中央,意为长大后顶立门户、传宗接代。女孩早晚是别人家的人,胎盘埋在院中间,就会压住“地气儿”。景秀芳偏不信这些邪,把两个胎盘都埋到院中央,“叫他们都顶天立地!”
  
  2002年后,在香港乐施会资助下,河南社区教育研究中心的“农村妇女手工艺项目”启动,他们带领着周山村20多位巧手女先后培训了几十场,去过陕西千阳、河南开封、甘肃庆阳、贵州凯里、天津等地,学习手工艺经验。2004年,“周山村妇女手工艺开发协会”正式成立,成员们以丢玉米粒的方式投票,最后选出景秀芳做会长。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26 09:36:56

“女娶男”的婚礼
  
  2007年,协会姐妹们集资了4500元,加上乐施会资助的1万元,买来布匹、针线,开始集体生产。产品包括地方特色的披肩、肚兜、荷包、虎头鞋,以及流行的手机套、名片夹、钱包等。她们不会开淘宝店,通过定做、邮寄的方式,一直坚持到现在。
  
  计生专干、同时也是手工艺协会成员的周改云和村委会协商,为协会争取了几间房子作为工作场所。那里本来是一所废弃小学,现在修旧如新,成了文化大院。
  
  一天工作八小时,记工不计件,每天20元工资……手工艺协会每卖出一批货,扣除成本,剩下的提取10%作为发展基金。“现在只有一万多块”,说到钱,作为会长的景秀芳有点发愁,有时候还会赔钱。“经济收入确实不高,只是不用再伸手跟丈夫要零花钱了”,在梁军看来,即便这点钱,对妇女们建立自信也是有帮助的。
  
  2008年年初,中央党校妇女研究中心成立了“性别平等政策倡导课题组”,梁军就是成员之一。周山村被选定为试点村。同年10月,时任周山村支部书记景占营和计生专干的周改云被邀请参加课题组在北京举办的试点地区培训,景占营深受启发,在会上提出回村后要举办“女娶男”的婚礼,并着手修改村规民约。
  
  一个月后的11月26日,周山村破了一次天荒,手工艺协会成员郝玉枝为大女儿举办了一场轰动全村的“女娶男”婚礼,由村支书提供车辆,女方乘坐花车从娘家出发,到婆家“迎娶”新郎。
  
  村民都说这场婚礼办得“真排场”,郝玉枝仍记得礼台上的大副对联:“男尊女女尊男男女平等,男娶女女娶男两样都行”。现在,村里面的上门女婿已经有十多户了。
  
  2009年3月,在课题组的支持下,周山村村委和村民代表前往登封参加“修订村规民约研讨会”。景秀芳作为妇女代表受邀参加。“把自己憋了好长时间的话说出来,心里特别高兴,”景秀芳在会上提出:“无论女到男家、还是男到女家,都应该享受村民待遇”,“离婚、丧偶妇女回村落户,同样可以分配口粮款”,“只有女儿的家庭只允许招一个女婿,不合理”……她的意见全部被采纳。
  
  村委会拿着村规民约的草案回到周山,手工艺协会成员被特邀到文化大院会议室,和50多名村民代表、党员、村两委成员,“反对人为选择胎儿性别”、“独女户享受双份村民待遇”、“子女随父姓或母姓均可”,一些看似“艰难”的条款都获全体通过。随后,村规民约被书写在大红纸上,张贴在四个村民集中的地方,公示七天。村委还编印了图文并茂的手册,由村干部挨家挨户发给村民。
  
  大学生村官蓓晓宣读了所有条款。逐条审议时的激烈争论,让前来观摩的课题组组长李慧英感叹:“你们把房顶都抬起来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26 09:37:10

一场风波
  
  变革从来不会一帆风顺。
  
  2009年刚颁布村规民约不久,村里发生了“王亮事件”。王亮是周山村第五村民组村民,有一儿两女,女儿已出嫁。儿子2003年出外打工时被黑窑厂绑架,几年下来没有消息绝望的王亮夫妇和小女儿的亲家商量,让女儿和女婿迁到周山,好让他们老有所依。村民组一致同意,并让他们享受分配口粮款的待遇。谁也没有想到,几个月后,王亮的儿子回来了。村民得知便要求按照老规矩办:儿子回来,闺女就得走,不再让他们分口粮款。
  
  手工艺协会的妇女姐妹看不下去,发动人员去做那些反对者的工作,“新的村规民约规定得清清楚楚,都是咱举手表决通过的,咋能遇到事儿就变了呢?”回过头来,景秀芳想着,这件事是坏事,其实也是好事,从争吵到解决,客观上让村规民约深入了人心。“谁家也不会只生男孩,不生闺女,将心比心地想想,就能想通了!”
  
  最终,王亮的女儿女婿得以留下。
  
  2011年年底,村两委换届选举,从来没想过要参与的景秀芳,被姐妹们撺掇起来,“咱协会得出来个人,得出去参政。”她们听说新设置了一个监委会,就把景秀芳的名字报上去。然后去村里拉票,见人就说,“选景秀芳”。
  
  经过两轮选举,景秀芳当选村监委会主任,另两名手工艺协会成员——冯瑞粉连任村妇女主任,周改云继续被聘用为计生专干。
  
  2012年周改云母亲去世时,梁军接到了村主任的电话,“他说应该借这个事支持一下纯女户,改变一下旧的丧葬习俗。”
  
  周改云有五个姐妹,没有兄弟,过去日子里可谓备受歧视。村委会主动提出为周改云母亲举办追悼会。在葬礼上,周改云主持出殡,亲自为母亲打幡,并由四妹改凤摔老盆。按照传统,“打幡”“摔老盆”必须由孝子孝孙,或者过继来的子孙进行,女性是不能参与的。
  
  当天,课题组送来的一副挽联:“养儿未必能防老,有女照样能送终”,手工艺协会也借机向全村发出了《推进葬俗变革倡议书》。
  
  然而,2012年,一个周姓大老板在村里投资建了一个周氏祠堂,要求那些流产的、怀孕的、丧偶的妇女不能进入。前不久,周家人选出了7男7女14个骨干成员,和梁军探讨祠堂的作用,他们甚至决定在9月26日专家、媒体参访时,搞一个传扬周氏新家风的启动仪式,新家风包括保护环境、鼓励男到女家落户、反对胎儿性别鉴定等等。但投资的大老板听说了,一通电话打过来:“不能让乱七八糟的人进入他的祖宗圣地。”14名骨干成员没人敢再坚持,启动仪式不了了之。
  
  梁军为此遗憾,村头的求子庙香火依然很旺,虽说大部分村民接受了新观念,但有些事还是让人一声叹息。村庄习俗发生了变化,但她说不清这是时代的气候,还是协会推动的结果,也许他们只是捅破了一层窗户纸,未来的路还很长很长。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26 09:37:25

洗手做羹汤
时间:2015-01-22 作者:未详 点击:224次

  人生的极致,往往就是云淡风清,淡泊悠闲。可是,那是望尽千帆看破红尘之后的人,才会想得到的。年轻的时候,往往嫌人生太平淡,生活太简单,时时盼望着的,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人生。其实任何东西都不能指望它轰轰烈烈,因为轰轰烈烈过后的结果,就是一场灰烬。
  
  谈第一场恋爱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孩子。对方比我大21岁,足可以当我的爸爸。也许,这就是吸引我的原因,因为我从小没有爸爸。他疼我,真的就如女儿一般。可是,他有女儿了,他的妻比他大一岁,因为操劳显得老相许多。他的妻是一个极贤惠的人,家里样样事情都打点得妥帖周到,据他自己说,他的领带都是她给打的,且还不要打好了把头套进去了事,要每天两个人面对面现打。
  
  她一手做菜手艺更是没得说的,从大菜到点心,无一不精美。可以说,这辈子,我从来没有吃过这样讲究的家常菜。
  
  我猜她是知道我的,但是她的豁达却把我们俩这种不正常的关系当成了小孩子间的玩闹。她常常邀我去她家吃饭,送我各式各样的小礼物。他们的女儿,只比我小10岁,在他的授意下,那孩子叫我“阿姨”。而我,对他的妻,一直是直呼其名,这其实是我努力要表现出来我是大人的一种方式。
  
  她就如一个母亲一样,由着我们胡闹,只要不太出格。其实,在这样豁达明理的女人面前,我们又能够出格到哪里去呢?在她的眼里,我们俩都是她的孩子。这样的女人,真是让人从心里信服,我竟然不能对她吃醋,就像他不能对她生厌一样。
  
  有时候我们聊天,她会告诉我,他嘴巴刁得很,胃又不好,许多菜都不吃的,给他做饭是家里第一等头疼的事情。他有洁癖,衬衫每天必换,领口有一丁点儿脏都不行。还有,他睡前要吃点心,点心是每天都要翻花样的。她一边飞快地打着毛衣,一边温柔地说,不时抬头瞟他一眼,嘴边漾着一朵淡淡的笑,像是在说自家淘气的儿子。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26 09:37:39

 她说这些话的本意,我懂。
  
  她是在婉转地劝我放手,因为我那么年轻,自己都不能照顾好自己,怎么能够好好地伺候他?
  
  交锋并不一定需要烽烟四起你死我活,她就这样看似无意的一句话,却是有千钧,我几乎是在一夜间成长懂事的。我开始明白,原来爱情不只是风花雪月,更重要的是柴米油盐。
  
  我远嫁到了陌生的城市,在那里结婚生子。生了孩子以后,我就在家里当了专职妈妈。老公开了一家家装公司,赚的钱足够我们母子开销了,他说,养活老婆孩子是一个男人的本分,你就在家里歇着,把儿子领好,把家里照顾好就是了,老婆么,别说一个,我三个都养得活。老公是个粗人,虽然他的话很实在,但是我听了总是不舒服。
  
  于是心里常常会不自觉地把老公和他做比较,想起他的温柔和斯文,想起他的细致和体贴。
  
  在家里闲得无聊,我竟然对烹饪表现出了狂热的兴趣。我买来了许多食谱,在家里实验。我的菜越做越好了,各种繁杂的菜式我都能够做出来,我甚至能用微波炉烤出蛋糕来。我常常做好了一桌子菜,等着老公下班回家吃。但是,老公回家吃饭的时候并不多。可是,只要老公说了回家吃饭,我就一定等他回家才开饭。总是如此,他的钥匙一打开门,我正好在上菜。老公诧异我的准时,就像是未卜先知一般。问我原因,我说,猜的。
  
  除非是神仙,不然哪能次次猜得准?其实是我站在客厅的窗子后面看的,看到他的汽车回来,就立即上菜。
  
  我做的菜就像一幅工笔画,清淡、秀美,但一笔一画都是精雕细琢。碧绿的蒌蒿只取最嫩的一段,用手细细折成一寸来长的一段,香干切成细细的丝,蒌蒿香干炒好了盛在白瓷盘里,丝毫不沾人间烟火气,还是田野里清新的味道。鲜活的河虾,一只只剥了壳,挂上浆,炒熟后的虾仁在灯光下像婴儿的脸色,满眼都是粉嫩,口齿之间似乎还有弹跳的感觉。最后的精彩是一锅腌笋鲜汤,乳白的汤上漂浮着新上市的春笋,勺子探下去轻轻一晃,一块块春笋就如玉杵一般漂过来,荡过去。
  
  可是老公不喜欢吃我做的菜。他喜欢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那种感觉,这样精细的菜,他觉得吃了不过瘾。每次吃饭他总是有许多意见。
  
  “这蒌蒿有点儿老了呢。”他漫不经心地说。
  
  “这汤太淡了。”
  
  我觉得他总是存心要挑出点错来,不然,这顿饭就吃得不舒心。
  
  我不理他,实在唠叨得受不了了,隔了许久,我才慢条斯理地回了一句:“吃太多的盐对身体不好。”
  
  我真想对他说,我做的菜,又不是给你吃的。
  
  这样的菜式完全是以前他家里的做法,他们家的吃一向讲究。什么季节吃什么菜,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一点儿都不会弄错。我把以前他家里的味道照搬了过来,努力学习着,已经学得像模像样了。可是,我发现老公讨厌这些,他讨厌这样的讲究,他常常说,你累不累啊!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26 09:37:54

 日子过成这样,真是太累了。
  
  老公回家吃饭的次数越来越少了,而我做的菜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我做菜从来不用尝味,拌馅仅仅需要依靠嗅觉。每当做菜的时候,我都有一种超常的快感,我沉浸在这种快感里不能自拔。孩子已经上了幼儿园,我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做饭上,做好了,赌气似的吃。我的体形完全走样,胖得不成样子。
  
  再一次和他见面的时候,大概已经有七八年了,他到我住的这座城市出差,打电话给我,希望我们能够见一面。这些年来,我们一直有着联系,但是仅仅靠着一根电话线。他告诉我,我们相聚的时间只有一个上午。
  
  接到他的电话,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请他吃一顿我做的饭。
  
  到了见面那天,我一早到他住的酒店去见他。远远就看到一个穿着黑风衣的男人迎风站着,可是,我认不出他来,他也认不出我了。七八年的时间。彼此的改变居然会那么巨大。一直走到了面前,才认出了彼此。在见面的刹那,我突然明白,在彼此的心里,我们已经回不到从前了。
  
  我甚至有种错觉,面前站着的人,根本就不是他。
  
  他因为见我心急,还没有吃早餐。此刻我正好赶上陪他一起吃顿早餐。直到看到他皱着眉头把一个水煮鸡蛋的蛋黄挖出来扔在一边,小心地咬了一口蛋白,我才一下子从心底里找回了那个丢失了的人。我拉起他的手说,走,到我家里去,我做饭给你吃。
  
  一路上,他不停地问我,你会做饭了?你真的会做饭了?我笑而不答。
  
  把他领到家里,我开始手脚不停地做饭。菜不多,但是都是他最喜欢吃的。清炒虾仁、蒌蒿香干、蚝油生菜,主食是螃蟹炒年糕,配一碗腌笋鲜汤。他看着菜一个一个地上桌,眼睛睁得越来越大,他不相信地说:都是你做的?你会做菜了?
  
  只是喝了一口汤,他立即哽咽不能进食。
  
  我明白,这汤和许多年前在他家里喝过的完全是一个味道。
  
  他说,你的菜做得真好。
  
  我说,比她还好?
  
  他说,比她好,真的。她老了,身体不好,浑身是病,现在是我在照顾她了。女儿出国了,家里就我们两个人。她现在像个孩子,一刻都离不开我的,我今天要赶中午的飞机回去,就是因为要赶着给她做晚饭。你知道的,她以前对我照顾得有多好,我现在算是补偿吧。对了,你过得好吗?你的先生对你好吗?他喜欢吃你做的菜吧?肯定是一切都好吧。
  
  我说,当然。
  
  送走了他,我把剩菜全部倒进了垃圾桶里。
  
  一下午的时间。我全部用来做菜。我做了冰糖肘子、辣子鸡丁、酸菜鱼片、响油鳝丝……每次做菜的时候,我都有一种超常的愉悦,但是今天尤甚。因为今天做的菜式和以往的完全不同,全部是浓墨重彩,一扫往日的清新淡雅。闻着空气里飘散着的蒜蓉辣椒的味道,我感觉到一种另结新欢般的欣喜。
  
  做好了,我打电话给老公,说,你今晚回来吃饭啊,我做了你最喜欢吃的菜。
  
  还是和以前一样,老公进门的时候,我正在上菜,等到菜全部上桌的时候,他开始诧异,说,怎么了,今天换厨子了?我说,不是啊,是厨子换口味了。
  
  我买了新的手机,一个一个把原来的通讯录输入进去。输到他的电话号码的时候,我迟疑了一下,还是把他给漏了。从此,我们之间唯一的联系,断了。
  
  我想,有些事情,是不能记着一辈子的。
页: 2904 2905 2906 2907 2908 2909 2910 2911 2912 2913 [2914] 2915 2916 2917 2918 2919 2920 2921 2922 2923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