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26 17:49:48
防震帐篷
街上的帐篷多起来了。
临街的帐篷开始只是几个商家的宣传花伞和彩条布围成的那种简易小房子,只见上面写着“XX彩电激情体验区”、“XX空调,世界名牌”等等字样,还有一些没有帐篷的钢丝床也搬出来了。后来随着余震的不断肆虐,恐怖气氛的愈益浓厚,街上搭建的帐篷专业了许多,真正的名副其实的帐篷出现了,军用帐篷、商场出售的四角亭子一样的帐篷出现了。
现在从那几条大街走过,就像走进了蒙古,一街两行,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几百个像蒙古包一样帐篷,将街上的道路挤得变窄了。
每一个帐篷里都住着防震避难的一个家庭。
每一个帐篷就像一叶小舟,在余震不断的日子里,小舟就如同在风雨飘摇的大海上漂流,没有人知道自己的明天会在那里。在恐慌和无奈中,大家只是知道躲在这叶小舟里也许会有一点安全感。
每一个清晨从大街上走过,许多帐篷还在沉睡。在这夏日清冷潮湿的早晨,也会碰到许多钻出帐篷的面无表情的庸倦疲惫的脸。
在避震的恐慌日子里,来不及顾及太多了,只要生命还在,就会有明天。装束随意邋遢、蓬头垢面的人并不少见。
监测地震
5·12地震后,我们西安没有放假,学校、企事业、工厂、机关单位都常照生产或者营业。
但余震不断,上班时,经常会有摇晃和头晕的感觉。于是大家就都在自己的办公室安装了“防震装置”,以便监测地震的发生。所谓“防震装置”,其实就是空酒瓶子。将一只空酒瓶子倒立在地板上,或者倒立在办公桌上,如果听到瓶子摔倒破裂的声音,大家就会迅速撤离、逃生。
虽然余震不断,但啤酒瓶子竟然没有倒下,看来这个“防震装置”敏感性太差,于是大家又将啤酒瓶子换成了饮料瓶子,是那种装果粒橙或者绿茶的空瓶子,倒竖起来,立在地板上或者办公桌上。后来瓶子倒了,我们跑了几次,跑下楼,但有惊无险,都是3-4级的余震。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26 17:50:00
权威发布
漫长的难熬的时光啊,好不容易一个星期过去了,终于到了5月19日,又是一个星期一。这天下午,与众不同。
因为陕西地震局向社会公众发布了有强烈余震的消息。那天傍晚,许多短信蜂拥而至,都是关于地震的消息,有地震局的权威发布,也有朋友家人的提醒,说近日将会发生大的余震,汉中、宝鸡等地震感强烈,让大家做好防震抗灾准备。
就这样,5·19晚上,无论是胆大的,还是胆小的,都夹着被子、凉席住到外面去了。因为这次不是小道消息,是权威发布,所以大概谁也不愿意冒险。
这天晚上,街道上、广场上、马路上到处是避难的人,凉席子铺在水泥地面上,再简单铺点床单、毛巾被什么的,就是一个避难的家了。当然,有帐篷的可以睡在帐篷里,有私家车的可以睡在车里。没有帐篷的人们就只能睡在露天。
那天,我们睡在单位的后院里,院子比较大,距离两边的楼房都较远,可以充当我们临时的避难所。
将凉席铺在暴晒了一整天的水泥地面上,再铺上褥子、床单,一会儿竟然感觉热乎乎的,就像睡在热炕上一样。我们没有帐篷,头顶上是碧蓝的深邃的夜空,璀璨的星斗清晰可辨。大熊星座里的星星一颗颗那么明亮,一闪一闪的。
有多久没有这么认真地面对星空了,有多久没有这么专门花时间静静地辨认星斗了,我不知道。只知道,许多星星都是我童年的伙伴。它们的星光洒满了我童年皎洁的记忆。
我们是十几家人并排住在一起。60多岁薛阿姨喋喋不休地说着话,和人们聊着什么。孩子们还没有睡意,兴奋得不得了,围着这些凉席子跑来跑去,大概他们体会到一种新鲜感吧。有几个小伙子在灯下打扑克,他们也没有睡意。
我注意到薛阿姨的谈话了,她说地当床、天当房,睡在这院子里倒也爽快,旁边的刘阿姨随声附和着。
“怎能不地震呢?!这些年地下的石油被钻空了,煤也被掏空了,水也抽得差不多了,地能不塌吗?下面都是空的嘛。”薛阿姨继续说着。
“是啊,地球在报复人类哩。”刘阿姨说。
薛阿姨和刘阿姨就这样不断地说着话,絮絮叨叨的。虽然没有多少科学道理,但我还是喜欢听的,因为我感觉一种很家常、很质朴的感觉,那是我久违的感觉。
一连3个晚上,大家都没有回家住,都席地住在院子里。睡在院子里,到了后半夜,风呼呼地吹着,有点儿冷,被子上潮潮的,似乎落满了霜花。
就这样,在逃难和疲于奔命中生活工作,几天下来,大家都被折磨得没精打采的,脸黄黄的,一脸困倦,每个人都是严重的睡眠不足。
但地震局专家所预言的强烈余震却没有发生。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26 17:50:11
短信
好几天过去了,地震局专家所预言的强烈余震还是迟迟没有发生,慢慢的,人们开始懈怠了,都说,大概不会有什么余震了,真是虚惊一场啊!
于是,人们慢慢地开始回家住了,晚上广场和街道、院场里的人睡的越来越少了。谁都知道,毕竟住在家里什么都方便啊,在家里睡觉还是舒服啊。许多人都说,在外面哪能睡着啊,一晚上能睡上三四个小时就不错了,长此以往,真是要被拖垮、拖死的。
经历了5·12,才感到生命的珍贵,地位、金钱、得失都微不足道。珍惜生命中的分分秒秒,为自己、为家人,为朋友活好每一天。
那天在深蓝的夜空下,在洒满星光的院子里防震,我毫无睡意,于是也原创了一则短信,发给许多朋友:
你好:遭遇地震,让我们感悟生命的脆弱和渺小,也体验人类群体的智慧和力量,感受走出钢筋水泥樊篱的别样亲情。遥祝平安,多多保重。
就在专家预言地震的6天后,5月25日下午4时许,一场6。4级的大地震又突如其来地发生了,这次震中虽然仍在四川汶川,但陕西的宁强县等地受灾也很严重,由于宁强距离我们很近,我们的震感更加强烈了,恐慌再次袭来,恐怖的氛围又浓厚起来了。
5·25下午又下起了小雨,看来今晚上是不能睡在院子里了。于是,帐篷的问题再次凸现出来了。没有帐篷,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如果地震发生了,我们将无处可逃,也将无处藏身。
两天后,院子里的帐篷搭建起来了。由于商场里的帐篷已经供不应求,断货了。所以我们单位的后勤人员几经周折,终于买来了一个大彩条布篷,搭建在院子中间,里面可以容纳二三十个人避难。
面对地震,我已经不再畏惧了,有什么可怕的呢?因为我们相信明天,相信未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明天还是充满诗意的。
在未来的某一个清新的早晨,或者某一个月明风清的夜晚,我们若是谈起这场灾难,一定会说,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儿了,那时候我们没有害怕,我们挺过来了,我们就这样笑傲江湖!笑对天灾!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26 17:50:24
“死亡之海”里的神秘部落
时间:2015-01-21 作者:未详 点击:90次
前几年,中国探险家余纯顺在考察塔克拉玛干沙漠时不幸遇难。这是继著名科学家彭加木神秘失踪后,葬身于“死海”中的又一勇士。从此,这片令人“谈虎色变”的不毛之地,越发显得恐怖异常。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这个被称做“进去出不来”的大漠深处,一批维吾尔族人却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且活得生机勃勃。这个“死海”中的“神秘部落”,至今还很少为世人所知。前不久,笔者随一支考察队冒险闯入这里访问,所见所闻让人惊叹不已——
路不拾遗的民风
7月的风炙热而焦灼,热风卷起的土浪裹着沙漠车,像一团灰色的云在空旷的荒漠上飘动。放眼望去,四周全是连绵不绝的沙包和枯萎的红柳丛。
忽然,狂风骤起,整个沙漠顿时翻腾起来,黄沙怒卷,天昏地暗。刺耳的“呜——呜”声似有无数鬼魅哭号,令人心惊胆寒。越往沙漠深处走,越让人惶恐不安。
“快看,前面有人家了!”司机猛地惊呼起来。顺着他的手指望去,前方一片胡杨林旁,果然有几栋土坯房。出人意料的是,这里并不像传说中的那样处于原始状态,孩子和大人尽管穿的衣服很土、很旧,却很整齐,精神状态也挺好。看到“天外来客”,他们先是异常惊讶,接着又十二分热情地邀请我们到家里做客。
通过交谈得知,这里民风淳朴,路不拾遗,户不锁门。在这里,行人赶路走热了,脱去外衣放在路边上,用石块压住,返回时衣服仍不会丢。
这里的维吾尔族同胞,很注重礼节、礼貌和尊重长辈,大家在路上见了面,都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向前倾约30度,并连声说“撒拉买里孔木”(意思是“祝你平安”)!
年轻人无论在什么场合,都要让老年人坐上席;如果同路的有老年人,小伙子们就会规规矩矩地让他们走在前面;就餐时,先把饭送到老年人面前;启程时,要把老人扶上马……
尽管曾经轰动世界的尼雅古城遗址就在附近,中外探险家曾在这里挖掘出新石器时代的石斧、汉简以及唐宋时代的铜钱、毛织物和丝织品等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但这里的维吾尔族人却从不动它们。因为在村民们看来,这是属于祖先的东西,无论值多少钱,自己都不能拿任何一件占为己有。虽然这里地处大漠一隅,却堪称“君子国”,其文明程度令人惊讶。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26 17:50:35
解开生存之谜
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处塔里木盆地中央,因气温较高,年降水量极小,水在这里显得宝贵异常。世世代代,不知有多少勇士因干渴倒毙在茫茫沙海中。那么,这个沙漠中的“神秘部落”是怎样解决水和口粮问题的?到此地考察后才解开了这个“难解之谜”。原来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有两条比较大的河流,一条是和田河,另一条是克里雅河。而深处沙漠腹地200多公里的达里雅布依乡,就位于克里雅河两岸。这条缓缓流淌的河流,不仅为当地人提供了水源,还顽强地孕育出一条宽数百米乃至几公里的生命带。这里长满了密密匝匝的红柳、芦苇丛和胡杨林。在这些植物带中,时常还可以看到野兔、野猪和狐狸等动物。
这个乡东西只有几公里宽,南北却长达300多公里。在这条狭长的河谷中,全乡160多户1000多人全是牧民。他们靠河边生长的胡杨和红柳等植物饲养牲畜,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由于交通不便,长期与世隔绝,这里的维吾尔族牧民很少走出大漠,人们至今仍保持着古朴的生活习惯。他们不吸烟,不喝酒,饮食主要是羊肉和一种叫“库麦西”的面饼。
粮食是政府专门从国库中拨出,又专门在乡上设立了粮站,运费由国家承担。至于蔬菜,这是个令人头疼而又无法解决的问题。在这“平沙万里无人烟”的荒漠里,路远难行,菜也不好保存,只好不去吃它。
医疗在偏僻地区是个很让人头疼的问题,但在这里却根本算不上“问题”。一则,当地牧民的体质比较好,很少生病。二则“狭长的植物带”本身就是个天然中药库。气味难闻的苦豆子是治痢疾的良药,治愈率高达95%;骆驼刺分泌的一种糖,可治腹痛腹泻和牙痛;沙枣树皮可治外伤和烧伤;红柳皮可治皮肤病;开着小红花的卡恰古丽草能消炎解毒;青蒿对止血又有奇效……尤其是胡杨林中的甘草,盘根错节,细的就有胳膊粗,粗的直径有脸盆那么大,一株甘草就有100多公斤,得两个人抬着往车上装,这些宝贝足可以把我们惊个目瞪口呆。所以,无论谁有个三灾六病的,转一圈立马儿就能找到自己需要的药,根本不用花钱找医生。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26 17:50:48
有趣的生活“怪事”
随着一阵清脆悦耳的维吾尔情歌飘动,几位红衣绿装的洗衣姑娘吸引住了我们的视线,尤其是她们晒衣服的方式,更让人惊奇不已。一般人洗衣服都晾在绳子上,而她们却在沙丘上用手刨几个坑,然后把洗净的衣服放进去,再用沙子把衣服埋住。
看到笔者一脸不解的神色,姑娘们“咯咯”地笑了起来,并朗声说出一串维语。向导翻译说,这样晒衣服干得快!“那不又把衣服搞脏了吗?”“不会的,这沙子非常干净。”刚说完,几位美丽的姑娘又笑了起来。
不大工夫,姑娘们埋在沙子里的衣服已经干了。她们从沙坑里一件件取出来,轻轻一抖,沾挂在上面的沙粒全不见了,衣服干干净净。一位叫巴哈古丽的女孩说,这样“晒”衣服不仅干得快,而且自然“消毒”!
在达里雅布依乡牧民家做客时,笔者还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怪事”,家家户户都有很多被褥。有的全家五六口人就十几床,这的确很让人费解。
经询问才恍然大悟:原来当地人住得都非常分散,因为路程远,爱串门的“邻居”一般很少有能当晚返回的,主人只好多做些被褥专供他们留宿用。另外,达里雅布依乡的牧民都很好客,对于过往的同胞,不论认识与否,他们都会尽心相待。先端上热茶,再按客人的人数烤“库麦西”。
遇上尊贵的客人,他们还要宰羊。其烹调方法更让人叫绝:先燃起一大堆胡杨柴,然后在炭火中掏个大洞,把一整只肥羊塞进去烤熟。颜色焦黄,味道十分鲜美。在当地人看来,烤羊肉才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食品。
达里雅布依乡是南疆有名的“长寿之乡”,100多岁的老人在这里并不罕见。一位医学专家说,这除与他们的食物简单、大量饮茶和从事的劳动不很繁重有关外,主要是老人们热爱生活,在任何恶劣环境下都能做到随遇而安,时刻保持愉快的心境。
近年来,这个大漠中心的“神秘部落”,也日益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有人建议当地政府采取措施,保护好达里雅布依乡的文化和自然景观,并开辟成高档次旅游区。据说这个建议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也许用不了多久,凭着鲜明的地域特色,这里就会成为世界旅游热点。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26 17:51:01
最贵矿泉水
时间:2015-01-20 作者:未详 点击:653次
一天,教授拿着一瓶矿泉水,简单介绍了水的特点:西藏产、无污染、含多种矿物质。
他问同学:“这瓶水,最贵能卖到多少钱?”
第一拨同学宣传语写“来自圣地的水”。这一招挺诱人,许多人愿意花两元钱购买。
第二拨同学打“冷水泡茶更养生”这张牌,果然更吸引人,这瓶水卖到了四元。
教授问:“还能卖更高的价格吗?”同学们一时愣住了。
教授为了开拓大家思维,便问:“如果我们卖的矿泉水不是用来喝,行不行?”
班里皮肤最好的一个女孩恍然大悟,带着第三拨同学出发了。
她对消费者介绍:“这种矿泉水是小分子团水,能迅速渗透表皮肌肤,适合做补水面膜。所含的锂可以让脸色红润。”大家看到女孩本人皮肤这么好,都很相信她的介绍。就这样,这瓶矿泉水卖到了七元!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26 17:51:15
父亲肩上的白雪
时间:2015-01-20 作者:未详 点击:427次
敏敏18岁时,和小男友偷偷瞒着家里人跑到东北乡下看雪景。
敏敏出门时只留了一张字条,说她去北方看雪了。
两个从没见过雪的南方少年玩得很痴迷,全然忘记了家人的担心。
赏完雪,敏敏和小男友嘻嘻哈哈拉着手跑回租住的民居烤火。
快要睡觉时,屋外有狗叫声。小男友披衣出门,见风雪中立着一个黑影子,吓了一大跳。
敏敏也跟出门来,借着手电光一看,来人竟是她的父亲,不知走了多远的路,双肩的白雪已经一寸多厚。
第二天,敏敏乖乖地跟着父亲回家了。她怎么都想不明白,父亲如何知道她的行踪?
后来,敏敏离家上大学,父亲这才告诉她,当时她离家之后,父亲也踏上寻女的路途。
敏敏手机关机,父亲想方设法打听到敏敏男友的手机,但男友却不接。
敏敏父亲又从热心朋友那里得知,敏敏男友的手机有定位功能,于是找到了敏敏的大概位置。
到了乡下,追踪功能不精准了,父亲就逢人打听两个18岁少年的踪迹,在风雪中不停地走,终于找到这家偏僻的民居,到了跟前,已经冻得无法呼叫与拍门。
从南国到北国,从城市到农村,一颗父亲的心,帮助他认真又执著地完成寻找女儿的过程。敏敏的叛逆期稍纵即逝,归来后变成了一个好孩子。
她说她看过的最大最美的雪,永远是在父亲的肩头。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26 17:51:28
寂寞城
时间:2015-01-20 作者:未详 点击:134次
剑桥一位老教授告诉我:“我们让孩子独立,过自己的生活。”
他的女儿也告诉我:“父亲太关心我了,他有时实在很过分。我长大了,我要自立。”
于是,他们分开了。独居的女儿在伦敦住一间三层的屋子,晚上若不上街,就与电视为伍,或者看书。老父一人留守充满回忆的剑桥,静静地过活。以西方的眼睛看,他们父慈女孝,遥遥地关心着对方,记挂着对方的生辰。然而假使有一天,老人半夜起来,踩着地毡滑倒了呢?又或者,谁不慎被热水烫伤了呢?
老教授慈祥睿智,充满爱心,做事周全认真,在学术界享有盛名,七十岁了,仍精神奕奕。但无论生活如何完美,人始终有基本的感情需要。我在他家中做客一月,深深感觉到这一点。生命的美丽在于热切的反响,而反响,不是物质可以给予的。我们的肩膊,经常需要一只鼓励的大手。而往往,我们只能自一面镜中追寻亲切的笑容:自欺的、无有的,冰冷一如玻璃与水银。他亟须一个“孩子”,让他去呵护照顾。于是他不断地为我铺床,送我礼物,每早为我泡一杯茶,听我诉说英国食物的不是。他还悄悄地把鲜花插到我几上的小瓶,偷偷挂上新的浴巾,把草莓塞进我手中,到处搜购我喜爱的书籍,为我剪报,收集香港和国内的新闻,替我打听火车时间……我虽感到尴尬,却不时瞥见老人的唇边,流露出幸福的笑容。于是每晚,我就在沙发上,听他详尽描述他的外孙(他另一个女儿早结婚了)长得如何逗人,听他谈他的埃及学生、中美朋友和日本同事。柔和的灯光里,老人的心事就像一阵回流的清风,吹漾我的平静,化成温柔的涟漪。
一个留学剑桥的德国姑娘说:“我不明白,也不相信,是不是离开了父母就等于成熟?坚持远走高飞的,又成熟得到哪里呢?自立真的要建立在老人的寂寞上面吗?”
我庆幸自己生长于中国,早就知道了答案。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26 17:51:41
一道简单的数学题
时间:2015-01-20 作者:未详 点击:433次
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我在一个农民工子弟小学教一年级的数学。
期中考试时,我给孩子们出了这样一道题:“假如你家有5口人,买来10个苹果,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
从年龄与智力发展水平来说,让七八岁的孩子来回答这道题,应该是很简单的。
试卷交上来后,我却大吃一惊。
由于打字员疏忽,“10”变成了“1”,这道题变成了“假如你家有5口人,买来1个苹果,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
我想,试题本身就错了,根本就不可能有答案了。
阅卷时,我竟发现有一个孩子在这道题下面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每个人能分到一个苹果。
我挺奇怪,就把这个孩子找来,问她写这个答案的原因。
孩子说:假如爷爷买来一个苹果,他一定不会吃了它,因为他知道有病的奶奶一定很想吃,他会留给奶奶的;但奶奶也不会吃,她一定会把苹果送给她最疼爱的小孙女——我;但我也不会吃掉这个苹果,我要把它送给在街上卖报纸的妈妈,因为妈妈每天在太阳下晒着,口渴的她一定需要这个苹果;但是,妈妈也不会吃的,她一定会送给爸爸,因为爸爸进城这一年来每天都在工地上干很累很累的活,却从没吃过苹果。所以,我们家每个人都会得到这个苹果。
那一刻,我含着眼泪,给这个孩子的答案打了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