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29 10:34:25

地球资源还能用多久
时间:2015-01-16 作者:未详 点击:96次

  联合国把2008年命名为“国际地球年”,我国是提案国之一。“地学为社会服务”是本次地球年的行动口号,它旨在让人们意识到,地球资源并不是无穷无尽的,相反,将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珍贵。一切资源都将逐渐耗尽吗?先是石油,然后是煤炭,最后是金属?
  
  地球的矿藏在皮肤里
  
  地球的半径大约为6370千米。在海底,从地表到5千米~8千米深处是坚硬的玄武岩层;而在大陆,从地表到30千米~70千米深处是较松软的花岗岩层。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一些矿藏、原材料在某些地区大量积聚。从而得以被开采?
  
  以金矿为例。地壳中金元素的含量只0.0000005%。如果金元素被平分在世界各地,开采它们就是不可能的,它们必须富集在某一个地方。其他大多数的金属也是一样。金元素能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因此人们可以通过熔炼或其他的一些物理化学手段将其分离出来。金元素有时甚至能溶于水。穿过石间缝隙。形成新的矿物。自然金常常形成于石英矿中。
  
  石油是一种高温、柔韧、高度腐蚀的浓稠体,它的产生需要具备很多条件。有机物、浮游生物、微小的海洋动植物必须在腐烂前沉积在海洋洋底。并快速与无机物混合,形成一种深海沉积物。这种沉积物逐渐变硬,成为所谓的母岩,并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沉陷软化。这种过程通常发生在距海面2~4.5千米深的地方。新产生的石油比母岩轻,逐渐向上移动。此外还需要储藏岩用来保存石油,当然还需要一层岩石作为遮盖。防止石油外泄。在不同的地质时期,这些条件极不均匀地分布于地球表面的各个地方。
  
  石油储备的真实性
  
  石油的价格已经达到了147美元/桶的价位;中国已经开始对柴油进行计划供应;国际能源机构第一次发布了石油供应危机的消息;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声称,如果美国发动新的战争,石油价格将上涨至每桶200美元……这一切,都是2007年冬季的真实情况。
  
  现在真的已经达到原油开采的顶点了吗?石油地质学家休伯特对于美国甚至整个世界的石油采掘量不会再增加的预言是否成真?
  
  马里昂·金·休伯特是壳牌公司一位传奇的地质学家。在1956年的一次大会上。他做了关于美国石油储备的调查研究报告,向与会者们呈示了他的“休伯特曲线”。预言美国的石油开采将在1971年到达顶峰。然后开始走下坡路。休伯特的预言遭致一片愤怒的反对声。但被现实证明是正确的。1970年后,美国的石油产品开始逐年递减。
  
  尤尔克·辛德勒是德国路德维、希·博尔科系统技术咨询公司的研究员,他和他的小组一直关注着世界石油的生产情况。他在研究报告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原油年产量自2006年就一直在衰减。”从上世纪80年代,以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为首的海湾石油输出国就不断上调各自的石油储备数据,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OPEC组织把每个国家的石油储备和开采份额挂钩。谁的储备多,就被允许生产更多的石油产品。阿联酋曾把它的储备量从310亿桶一下子提高到920亿桶。
  
  一些环境组织成员和行业退休人员对石油输出国的欺骗手法进行了抨击。国际能源机构经济主管法提赫·比罗尔在接受《世界报》采访时回答了令人棘手的问题:那些石油国家所提供的石油储备报告的可信度到底有多大?“我没有官方的根据,说这些报告是不可信的,”比罗尔说,“但是我们有权知道,按照国际标准,有多少石油是我们还能利用的。”现在,很多人都开始意识到。石油作为最重要的燃料。在短短几代人的时间里就被耗去了大约一半。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29 10:34:39

淘金魔掌伸向油砂
  
  如果石油被耗尽。是不是一切都完了?人们对不同寻常的石油寄予了什么厚望?专家把油页岩、油砂等也称为典型的石油品种,但开采的成本较高。开采油砂取油,一桶的价格在15美元~20美元之间,而在沙特阿拉伯,开采石油的价格仅为l美元~2美元。然而。当石油价格上升到70、80甚至90美元一桶的时候,这笔花费便显得微不足道了。可见,石油价格对石油储备以及开采方式两者的平衡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可以从加拿大北部亚赛巴斯卡油砂来了解这一点。
  
  在亚赛巴斯卡,这些年开始了一股淘金热潮,亚赛巴斯卡河沿岸城市麦梅里堡是开采油砂的中心,这里的居民数量从十几年前到现在增加了近7万人。房地产价格暴涨,达到了州府埃德蒙顿的水平。导致这一淘金热的原因在于一种从原油、沙粒和水中分离出来的混合物。在这条沥青带上,储藏着大约17亿桶这样的混合物,算得上世界第二大原油储备地了。“我们拥有能源”成为麦梅里堡居民最自豪的寒暄用语。
  
  麦梅里堡居民的生活希望,对于环境保护者来说却是一场灾难。在充满原油的沙地上充斥着大型挖土机和重载卡车。原油首先要通过炙热的蒸汽被液化,之后加人溶剂进行萃取,这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对环境来说也是个极大的负担,因为整个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渣都被倾倒在低洼地中。如今,仅仅把水烧沸这一环节就需要消耗加拿大大部分的天然气能源。若想开采完这里的原油,人们必须建立一座原子能发电站。
  
  这一例子清楚地说明,提高原油价格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可以保护环境,相反,一桶油的价格越高,人们想方设法进行开采的冲动就越大。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阿尔·戈尔把开采油砂比作是患上了毒瘾。“这真是疯了。”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每获得一桶原油所投入的天然气量,能保证一个家庭4天的供暖。”
  
  节能和回收是生存之道
  
  除了原油之外,其他一些地下资源在过去的几年间也经历了类似的涨价。不论是铜、铁、锌、铂、金,许多金属矿石都经历了一次价格拉力赛。铁矿石的供应价格自2002年以来翻了3番,铜矿石的价格比几年前贵了5倍。报纸上,偷盗钢材的报道不计其数,这在几年前都是难以想像的。
  
  35年前。时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丹尼斯·米道斯写了著名的《成长的极限》,书中预言:地壳中蕴含的各种资源,包括石油,都将逐渐被耗尽。不幸的是,专家们后来解除了这一警报,他们认为,从地质学观点来看,地球上的金属资源是无穷的,金属原材料如铁、铝和铜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然而。尽管地壳的5%由铁元素组成,8%由铝元素组成。但目前为止这些丰富的矿藏仍难满足人类日益增加的需求。
  
  德国环保学者、化学家迈克?布朗嘉特倡导一种能提高原材料回收率的做法。他研发出一种办公椅。它的制作材料能重复利用60次而没有质量的损耗。
  
  对于石油、天然气以及煤这些燃料。想要回收是件很困难的事。可行的办法就是节能,特别是交通行业存在着很大的潜力。绿色和平组织的能源专家安德里·波林认为,‘‘从技术层面上讲,在未来10年里将汽车的耗油量减半是完全有可能的。油价的下跌最终将改变全球经济,更有优势的燃料将成为全球经济的基础。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29 10:35:40

 没有油的世界
  
  当石油危机到来时。世界会变得怎样?一些人认为会带来诸如股票暴跌、市民暴动、抢劫、饥荒等一系列的灾难场景;另一些人则认为,这将是一个从旧能源向新能源逐渐转变的过渡期。绿色和平组织警告说,燃料的一些加工过程会给环境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国际社会对于所有常规以及非常规的资源使用都应该有明确规定。
  
  由于许多原油经营者和政治家根本不愿意想像一个没有油的世界,上述的设想还很不切实际。德国畅销书作家安德里亚斯·埃斯克巴赫在他的小说《燃油殆尽》中,描述了北美洲同欧洲相比,原油的衰减会造成怎样不同的影响:在美国,人人为了生存而斗争的场面要比在欧洲激烈得多。
  
  在书的最后,作者描述了十几年后到叔叔家做客,餐具都是塑料的。从石油中提炼的人工材料制成的产品都成了珍品,人们只有在特殊的场合使用。侄儿问叔叔:“真的像爸爸说的那样,你们早就把油用完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29 10:36:51

英国低保的快乐生活
时间:2015-01-16 作者:未详 点击:115次

  我所接触过的英国年轻人,薪水普通,也有生活压力,却能够靠着紧巴巴的薪水,享受着乐悠悠的生活。
  
  我称他们为“吃低保”的快乐一族。何为“低保”?就是每月仅赚取勉强维持正常生活的薪水,再无多余财力。他们花钱的方式很特别。
  
  刷卡很潇洒
  
  在英国生活不容易,这是除日本人外全世界生活在英国的人的一致感受(日本的物价比英国略高一点)。一个赚普通薪水的英国年轻人过得并不轻松。假定一个年收入两万英镑的英国年轻人,除去扣掉的税以及每个月的固定开支(房贷、物业、车费、保险、吃饭等),基本上只能剩下一百多英镑,这还是在没有任何社交活动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跟朋友出去吃顿饭,这仅剩的钱也就花光了。
  
  但是,为什么他们看起来生活得那么潇洒?人家的理财方式就是一个字:刷。
  
  我的英国朋友托马斯租了新房子,请我与他一起买餐桌。他戴副眼镜,说话斯文,对女孩子很绅士,让我大吃一惊的是,他刷起卡来却一点都不含糊:一张餐桌一千多英镑,一套喝茶的瓷器几百英镑,几束装饰用的假花还要几十英镑……进一趟家具店,估计他一个月薪水就所剩无几了,就这样,他还非要请我大吃一顿。
  
  后来,与英国朋友接触多了,才发现他们的“理财”方式大同小异:赚很普通的薪水,却享受自己最想要的生活,哪怕为此而倾其所有,债台高筑。
  
  旅游大过天
  
  在英国,无论工作高低贵贱,每一位雇员工作半年就可以享受两周的带薪假期。只要你乐意,告诉公司从哪天开始休假,即使公司乱作一团,老板也不会拦你。
  
  旅游对于我们来讲是很大一笔开销,但在英国,那可是省钱甚至赚钱的好途径。别看英国的年轻人拿着类似中国“低保”的薪水,过着面包就白开水的生活,一走出国门,就会由穷人变成富人。
  
  对于英国的年轻人来讲,环游世界还在其次,重要的是走出国门后他们就可以享受大款般的待遇。省下国内的一包烟钱就能在国外吃法式大餐,在国内住不带星酒店的钱能在国外住总统套房,赶上“幸运”的时候,比如东南亚经济危机什么的,带上相当于国内两杯啤酒的钱,就能在泰国逍遥快活一个星期。
  
  卷烟省出钱
  
  但凡是穷人,就一定会有自己的省钱方法。英国年轻人就把这主意打在了香烟消费上。这也难怪,英国政府主张禁烟,对于烟草课以重税。一包普通的万宝路香烟,就折合人民币65元至85元。即使对于英国的烟民来讲,这也是难以承受的高价了。
  
  我打工的餐厅,里里外外的服务员都是烟民。经常能看到大家人手一包烟叶,在薄薄的烟纸里裹满烟叶,再轻轻一卷,插上一个过滤嘴,一根自制的香烟就完成了。一包烟叶可以卷30根香烟,而价钱只是一盒卷烟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
  
  后来,这种做法引得我的中国朋友们纷纷效仿,卷烟俨然成为他们的每日功课。持之以恒者在几个月内就尝到了甜头,节省下来的钱足够他们出去旅行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29 10:37:05

谢谢你送我的“伪装”
时间:2015-01-16 作者:未详 点击:89次

  那年,我在大学的团委工作,有一个勤工俭学的大一学生给我做助手。他叫罗朴生,我们都叫他小罗。小罗来自湘北农村,家境十分贫困,当时还欠着部分学费没有交。他个子小小的,平时很沉默,偶尔生涩短促的答话透露着他内心的自卑。
  
  有一次,他在整理我的柜子时,忽然从里面掏出一件白色T恤衫,然后走过来对我说:“张老师,你们这个衣服是发给志愿者的吧,能不能送我一件?”
  
  我深知他生活困难,夏天已经过去一半了,可他身上始终是那件淡蓝色的衬衣,从未换过样。于是,我点点头。随即,看见他脸上绽放出从未有过的灿烂笑容。
  
  但令我奇怪的是,自从他拿走那件衣服后,我从未见他穿过。直到有一个周末,我在办公室里接到市晚报一个记者打来的电话。那位记者跟我说,他最近在滨江的大众广场发现了一个小伙子,他身穿印有我们校名的志愿者T恤衫。这位小伙子每天傍晚都在广场义务捡垃圾。记者认为这样的年轻人应该树成榜样,多做宣传。于是特意前去采访,结果这个谦虚的小伙子死活就是不肯报出自己的名字,反而躲避镜头和采访,默默地做好事。于是他用相机把这个小伙子捡垃圾的身影拍了下来,并满怀热情地写了一篇简短的报道,想传真一份给我看看,确认一下他是不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如果是,报道将在明天刊出。
  
  我听后,激动不已,真没想到我们学校的志愿者竟这样默默无闻地为社会做贡献。如果真是我们学校的学生,经过晚报的宣传,我这个团委副书记的工作也得到了肯定。
  
  我满怀激动地等着传真,当一个人的身影慢慢地出现在纸上时,我惊呆了,这不是小罗吗?他还不是我们青年志愿者的成员,什么时候开始默默做起好事了?
  
  我猛然惊醒,这个可怜的孩子一定是在捡垃圾换钱。原来,他穿着那件志愿者的T恤为的是维护自己卑微而脆弱的尊严。看着他面对镜头那个慌乱无助的眼神,我的心忽然一阵绞痛,我从来都没有想过一个与我朝夕相处的人,居然在我的视线之外为生活苦苦挣扎着……
  
  记者的电话又打来了,问我这个小伙子是不是我们的学生。我说不是,你们搞错了。记者暗示我通融一下,以“成全”这件百利而无一害的美事,我回答说:“不行!谢谢你!”记者无奈地挂下电话,我也将那则永远不会发出的报道稿收进了抽屉里,我决定让这个秘密沉入柜底。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去找了校长,反复地做校长工作,终于悄悄地为小罗免去了一半的学杂费。当我亲口告诉小罗这个消息的时候,他眼泪哗啦啦地流了一脸……
  
  时间如水,三年多就过去了。小罗虽然生活艰难,但还是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并很快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就在小罗毕业那年的教师节,我收到了小罗从南方寄来的一个礼物。我打开包裹一看,原来是一件名牌T恤。T恤的上面附了一封信。小罗在信中写道:……有一天,我在给您整理文件的时候,看到了那篇被您藏起的报道,除了感激,我不知道还能对您说什么。感谢您在我最艰难的时候,送给我一件能令我倍感骄傲的T恤,是它如铁甲般保护了我脆弱的自尊,温暖了我冰冷的身心;更要感谢您曾细心地为我收起这个秘密,让我在最自卑的日子还能坦然地活在灿烂的阳光里……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29 10:37:24

大桥上的生命守望者
时间:2015-01-16 作者:未详 点击:93次

  南京长江大桥,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和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大桥,一度是国人的骄傲。今天,一个和大桥同龄的人与大桥同在,在大桥上演绎着一个个故事,场面惊险、刺激,震撼着旁观者,感动着生者和自杀者。他——陈思,一个外来务工人员,今年39岁。
  
  ……
  
  真正产生救人的想法,是因为一位亲戚的非正常死亡和一则社会新闻。一位开朗、豁达的老人,生病后由于家人的冷漠,失去了生活的信心,绝食十天而死。逝者无奈,生者悲伤,对老人的怀念让陈思感到了失去亲人的痛苦。
  
  2003年9月10日是第一个“世界预防自杀日”,陈思从电视上看到一名三十多岁的男子从南京长江大桥北桥堡跳下去后血肉模糊的场景时,他被震撼了。生命竟是如此脆弱。
  
  “从今天开始,我准备将毕生的精力用到人类灵魂的挽救中去。虽然我没有多少钱,但是我有时间,有力气,有责任,我应该从死神手中多拉回来一些生命。”——《大桥日记》
  
  从2003年9月19日起,他开始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在大桥上经历的事和自己的感悟。
  
  从此以后,大桥的南堡就有了一块写着“天无绝人之路,退一步海阔天空,善待生命每一天”的牌子。每个节假日,无论刮风下雨,桥上都会有一个戴着墨镜转悠的男子,敏锐的目光透过墨镜,观察着身边每一个人的一举一动,洞察着他们的心灵,随时准备着伸手把即将消失的生命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
  
  从他上桥的那一天起到2006年11月13日,三年多时间里,他从桥上硬拽回来105个鲜活的生命。105个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物,105次惊心动魄的场面,105次生与死的较量。没有打斗的镜头,只有真情的呼唤,只有爱心的传递。
  
  看见正在翻越栏杆的人,他便飞奔过去,眨眼的工夫,自杀者的身体已经偏向桥外,只是还没有松开抓住栏杆的手。当他抓住那人的一只手臂或衣服时,那人便悬在了空中。使尽了全身力气的他,脸已涨得通红,喘着粗气,大声呼喊着:“快来人啊!”画面在那一瞬间定格,直到其他的救援者赶过来……“当把人拽上来的时候,手连拿香烟的力气都没有了。”想象着105个家庭免受失去亲人的痛苦,他感到满足。105个生命,不包括有自杀倾向而经他劝阻放弃自杀念头的人。
  
  ……
  
  他感到迷惑,觉得当时的救助失去了意义。
  
  “人是救下来了,但凭我个人的能力没有办法解决他们的问题……一个人能守得住大桥,能守住城市的一个角落,但能守住他们的心吗?”——《大桥日记》
  
  ……
  
  遇到很困难的自杀者,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他租住的15平方米的小屋,曾同时接待过5个自杀者。现在,他在南京郊区专门租了一套房子,作为被救者的临时住所,每天,都有大学生志愿者前去为他们进行心理辅导。
  
  3年的时间,他挪用了夫妻共同的积蓄——8万元。8万元,对有钱人来说的确不算什么,一个晚上请客奢侈的花销而已。但对于他们来说,却是二十多年夫妻俩辛辛苦苦积攒的血汗钱。妻子准备在家乡买一处房子,不再过漂泊的日子。他说,他的妻子很贤惠,不过问他的开支,所以至今还不知道。作为男人,他没有尽到自己的第一责任,有给家人安定的生活。想到对妻子、对女儿的亏欠,他哭了。再厚实的肩也有承受不了的重量,再坚强的心也有脆弱的时候。
  
  媒体的报道,让他出名了。有人打电话支持他,但也有人骂他是在做秀,在沽名钓誉。
  
  ……
  
  他的善举感动了许多人,得到了他们的认可。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名志愿者加入了他的守望者队伍,第一个加入的就是一位被他从死亡边缘拉回来的人。每天有十多名志愿者在大桥上轮番地守望着,守望那些因为不同遭遇,想用死的方式寻求解脱的人。志愿者中有大学生,也有教授。一位南京大学的教授对他说过,他的日记坚持记下去,可能会使心理学有新的突破,因为他的经验都是来自实践,与课本上的东西有天壤之别。
  
  我们的社会充满温暖,因为有陈思这样的好人。但在他们为我们生存的世界演奏华美乐章的时候,却总有一些不那么和谐的音符掺杂进来,让人感到些许不快。
  
  一次,陈思将救下的一名执意轻生的女孩移交给某执法部门时,该部门一名负责人很生气地对他说:“你送到我这里来干什么?当这里是收容站啊?”事后陈思再去找女孩时,发现人已经被放走,去向不明。
  
  2005年,南京市出台了一份文件,凡在大桥上自杀未遂者罚款200元。
  
  “……我希望可以尽我的力量挽救一些生命,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心的话,那么这个世界该有多好啊!”——《大桥日记》。
  
  一位网友在他的博客里留言,让陈思的救助再提升一点高度。我想说的是,他一不是社会工作者,二不是很有钱的慈善家,三不是社会的管理者,作为草根阶层的他和为富不仁者、麻木不仁者相比,已经尽了全力了,我们不能要求他太多。相反,需要提升高度的应该是我们的社会。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如无情岂为人。”这是他几年来的心得。
  
  “人如无情岂为人”,是他为人的根本。这一根本所在,更加坚定了那颗爱人、助人之心。他在日记中写道:“……故事里的人的命运自己把握,希望结局更加美好。”但愿如此吧。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29 11:30:23

爱的伤口
时间:2015-01-15 作者:未详 点击:169次

  光线如熊熊烈火,
  吞噬着围绕我的灰色山河,
  咀嚼着我内心的血泪,
  令天空、大地和时光映出惨淡光寰。
  
  血的哀叹点缀着
  毫无生气的琴瑟和淫荡的火炬,
  如大海撞击我的心房,
  如蝎子爬入了胸膛。
  
  爱情的花环,点缀着我伤痛的床第,
  在双胸低垂的废墟里,
  失眠的我梦见了你的到来。
  
  虽然我小心翼翼,
  你的心却再次轻易地为我铺下了
  布满毒芹和陷阱的爱情山谷。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29 11:30:34

在月光里钓鱼
时间:2015-01-15 作者:未详 点击:220次

  昨晚月光如水
  梦在水里泅了一夜
  黎明用一缕鸟鸣
  把它钓了上来
  鲜得像一条鱼
  
  蛐之笛
  谱成月光湖上的涟漪
  我把思念折成
  一尾水里的鱼
  你用星的饵钓我
  
  杨柳
  在月光里钓着相思
  你飘来的蓝色影子
  是来上钩的鱼
  
  扯你
  一缕清脆的笛声
  去钓水里的月亮
  月亮的唇被钩伤
  爱情中的美人鱼
  脱下鱼鳞包扎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29 11:30:46

记住你是女孩子
时间:2015-01-15 作者:未详 点击:379次

  要记住你是个女孩子,不是说你要三从四德、逆来顺受,要笑不露齿、行不动裙—“记住你是个女孩子”的意思是,你要正视你所拥有的特质,并且珍惜它。
  
  身为女孩子,天赋的温柔、善感,使女孩子拥有爱美的天性,温柔、善良、细致、娴雅的气质以及丰富的内心世界。
  
  要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要在世俗的喧嚣中穿行,要保持这些美好的特质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需要真正的坚持,有时还要做出抉择、付出代价。
  
  要记住你是个女孩子。不要允许自己失去清洁的良心,那是使一个人任何时候面对任何人都能堂堂正正的根本,作为女孩子也不能没有它。
  
  要记住你是个女孩子。心中一定要有梦,不论身处的环境如何,心中都不会黑暗,让梦带给你脸上与众不同的光辉。
  
  要记住你是个女孩子。不要让贪婪、物欲的烟雾迷住你的眼睛,让你明亮的眼睛只追随梦开始的地方。
  
  要记住你是个女孩子。不要变得粗糙、伧俗、急功近利,那是女性气质的大敌。保持你的文雅、脱俗,让接近你的人能感到有一股清气笼罩着他。
  
  要记住你是个女孩子。永远不要失去对人、对世界的温柔爱心,永远让你自己和你身边的人对世界、对明天怀着希望。
  
  要记住你是个女孩子。永远不学虚伪、奉迎、见风使舵,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变自己的清洁、纯真。虽然因此会失去一些现实利益,但你得到的远比失去的要珍贵得多。
  
  要记住你是个女孩子。耐心地倾听和理解别人,安慰和尽力帮助在困难中的人。
  
  要记住你是个女孩子。按照自己心目中理想女性的要求,争取向“她”靠近,你还可以不断修订这个范本,一步一步提升自我。
  
  现在,你明白了吧,“要记住你是一个女孩子”,是一句深深的祝福,也是一个很高的要求。
  
  也许生活中还有一些对女孩子不公平的现象,但是那不是我们忘记自己是一个女孩子的理由。我们不可能要求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具有相同的水准,不可能因为美好不被所有的人重视就自己放弃它。当不被认可或者遇到挫折时,要有韧性,对那些把美玉当石头的人宽容地笑一笑吧,宽恕了他们,你自己也就超越了伤害。
  
  平心静气、自得其乐地做一个女孩子吧。愿你永远不失去清水璞玉般的洁净温润,又能志存高远、完善自己,做一个优秀的女孩子。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6-29 11:31:13

他的爱是藏在水下的冰山
时间:2015-01-15 作者:未详 点击:89次

  不知是因为相交已久的声音,还是那似曾相识的面容,就在那个午夜,周双玉坐进了陆家宝的车——虽然那一刻,她对这个男人还一无所知,却决定毫无保留地去信任他。实际上,在以后的十几年里,无论何时何地,她始终都无条件信任着陆家宝,如她弯身坐进他车里的那一瞬间。
  
  多少故事在周末的午夜上演
  
  第一次遇见陆家宝的时候,周双玉19岁,那时她正在电台兼职主持一档午夜普通话节目。其实,她一年前从内地考上香港城市大学经济系,虽然获得全额奖学金,但是面对身边本港同学的GUCCI手袋、Y3帽衫和时不时的短期旅行,周双玉不得不在课余时间打几份零工,来维护一个女孩的攀比心和虚荣心。
  
  这几年来香港发展的内地人越来越多,大部分本港台都会在某个时段,特别推出普通话节目。因此,每个周末的午夜,周双玉都会坐在旺角的电台录音间,来安慰那些远离家乡的天涯客。
  
  每次节目结束,周双玉便与男友一起去附近的大排档吃夜宵,然后乘坐末班巴士回学校。男友是成都人,在香港城市大学读书,比周双玉小两个月,却比她高一届,每逢周双玉做节目,他都会早早候在电台门口,接她下班。一个周末的午夜,同样是做完节目,他们坐在大排档里,照例是一碗牛杂面,一碗鱼蛋面,她一边吃,一边讲着做节目时的趣事:“今天导播接进一个男听众的电话,自称叫陆家宝,原来就是每周都送我花的人,想不到他的声音倒蛮好听的。”“他说他也是衡阳人,离家很多年,夜里喜欢听宋祖英唱歌。你想,这歌在香港哪里找去,最后我干脆现场给他清唱了一段。”男友津津有味地听,一边把周双玉爱吃的鱼蛋夹到她的牛杂面里,一边瞟着时间,生怕错过末班巴士……
  
  不知道为什么,很多年后,周双玉都会记得这个夜晚。一碗牛杂面,一碗鱼蛋面,她大说大笑,而他给她夹鱼蛋。香港6月湿润的海风,夹带着几分莫名的忧伤和叵测,吹拂着这两个离家的年轻男女。
  
  周双玉常常想,如果没有陆家宝,她一定会和他一起毕业、找体面的工作,然后组合个家庭、生小孩……他们或者留在香港打拼,或者回到内地寻机会,无论怎样,慢慢地她也会像那些香港女人一样拥有GUCCI或LV手袋,像全世界女人那样感到幸福、满足,也许还有……乏味。
  
  然而,有一次周双玉刚做完节目,准备离开时,依然有人送来一捧白色的玫瑰,上面夹着一张海蓝色纸条,写着:“希望你永远快乐?”署名陆家宝。
  
  不知不觉中,陆家宝进入了周双玉的生活。虽然,他再没有打进过电话,但是每次做节目时,周双玉都相信,有个男人此时此刻会坐在车里,听自己的声音穿越时空的界限,和这座城市陌生的人们聊天。每当节目的最后,她都会特意为那个叫陆家宝的男人播放一首歌,她从未说过,但她相信他一定知道,那些歌是为他而放。
  
  几个月后,男友回南京过暑假,因为电台不希望临时找人顶替,所以周双玉留在香港打工。深夜,她独自一人走出电台大门,一辆灰色车子缓缓停下来,车中人摇下窗,探出头笑:“送你回学校吧。”
  
  周双玉一怔,竟马上识出那声音。
  
  不知是因为相交已久的声音,还是那似曾相识的面容,就在那个午夜,周双玉坐进了陆家宝的车——虽然那一刻,她对这个男人还一无所知,却决定毫无保留地去信任他。实际上,在以后的十几年里,无论何时何地,她始终都无条件信任着陆家宝,如她弯身坐进他车里的那一瞬间。
  
  她从未怀疑过这份信任,而陆家宝也的确珍惜并享受着这份信任。也许,在一个人人戒心十足的世界,对于周双玉这样的女人,尤其需要全力以赴地投掷一分信任,可以让她在无数个潜藏着算计和寂寞的深夜,从心底感受到一种安全。即使在大部分日子里,陆家宝并不在身边,这种安全感也如此强烈,让她觉得生活变得温暖轻松。然而,她却从来没有想过,假如没有这分信任,又或者陆家宝早早便辜负这份信任,她的生活反而会变得更简单、更容易。
页: 2914 2915 2916 2917 2918 2919 2920 2921 2922 2923 [2924] 2925 2926 2927 2928 2929 2930 2931 2932 2933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