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7-10 11:08:54

 三
  
  一晃3年过去了。这期间颂恩都没有再见到叶青,那一年她考上研究生去了另一个城市,她只跟颂恩打过一个电话,她说,你让徐扬不要寄钱给我了。
  
  挂上电话后,他沿着马路走了很长的时间。也好,他想,真的也好,她终于可以过上崭新的生活,会有美好的前程和美好的爱情……他怎么能够奢望她呢,他们之间的距离,不是咫尺,而是天涯。
  
  颂恩没有再去夜总会,他去念了夜校,真的拿了一个文凭。他应聘进了一家公司做销售,穿西装打领带,夹着一个公文包。
  
  夜里醒来的时候,他会觉得恍惚,他想,这一生他们还会遇到吗?
  
  他们真的遇到了,在一个行业峰会里,她从电梯里走出来的时候,颂恩整个人都懵掉了。3年没见,她已经不再是那个怯怯的为失恋流泪的女子了,她穿着干练的西装,挽着发髻,目光灼灼,而他手里拿着一叠公司产品的宣传单,哗啦地散了一地。他俯下身慌乱地去捡,他的眼睛潮湿得厉害。她蹲到他面前帮他拾资料,他的头埋得很低。当她把那一叠资料放到他手里时,他也没有与她说过一个字。
  
  她离开了。为了避免她看到他,他从楼梯口下楼。在转角的地方他慢慢地蹲了下去,他用手狠狠地捂住自己的嘴,不让自己哭出声来。
  
  他没有想到他的身体里有这么多的能量来爱她,因为那么地爱她而满腹的心酸。
  
  现在的她更加地耀眼了。他后来从别人那里打听到,她现在是一家外资公司的企划总监。
  
  他的身份很黯然,人生很暗淡,而她应该有更好的男子去爱她。他只能从她的人生里退场,只能站在很远很远的地方仰视她。
  
  从大楼里离开的时候,他不知道叶青在找他,一直在找他。
  
  她去了他说的设计院,但别人说根本没有这个人,她只好联系了徐扬,终于知道了颂恩的真实学历和工作,也知道了那些钱是颂恩给她的。她知道了颂恩对她的感情,但是她却失去了他的消息。
  
  那个时候,她隐约地觉得自己依赖上了他。他沉默、内敛,甚至有些木讷,但是他的怀抱很温暖,他熬的粥很好喝,还有他的关怀,他是她失恋时的一枚创可贴,她的伤在那些日子里渐渐愈合了。但是她很怕去信任一个男人了,她更不愿意与徐扬的朋友在一起,所以她逃离了。
  
  她回到这座城市。他们进过同一家餐厅,看过同一部电影,也走过同一座天桥……他们有很多很多次的擦肩而过,但却一再地错过。
  
  也许,有的爱情就是这样,是时机不对,也是缘分不够。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7-10 11:09:15

你所不知道的“苹果”往事
时间:2014-12-29 作者:未详 点击:128次

  苹果是人类最熟悉的水果,长满果实的苹果树常常是丰收的象征,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都不乏苹果的影子。这不近两天知名科技公司苹果公司也发布了自己2010的战略新品,现在小康也来映个景聊些大家所不知道的苹果的那些曾经往事!
  
  孩子们的苹果
  
  苹果的故乡被认为是当今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地域,在这些地方苹果至今都保持着野生的原貌。如今,苹果多生长于里海和黑海之间的区域,之后再被运往世界各地。目前苹果有7500个品种。
  
  在水果稀少的俄罗斯,苹果更是果园里的主要产物。苹果园里的主要“客人”是一群群的男孩子们。作者本人也参加过这种傻瓜团体奔波于各个果园。果园外面有一圈高高的围栏,还有一个守门人看守,当我们翻过围栏,躲进灌木丛时,看守会大叫:“滚出果园!”通常苹果还没有成熟,很酸,但我们并不在意。我们成功偷获苹果,每个人都感觉自己是希腊神话中去圣园偷金苹果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
  
  完成任务的赫拉克勒斯赢得所有人的敬佩,而我们回家后得到的是责骂。但第二天我们还会去偷苹果,因为果园就在我们去浴场的途中、上学的路上……路过却不偷吃苹果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很少有俄罗斯男人不为自己曾经爬行于别人家的果园偷苹果的英勇事迹而自豪。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7-10 11:09:20

科学家的苹果
  
  世界上是否真的存在那个掉在了伟大物理学家牛顿头上的神奇苹果呢?当人们在数学家高斯面前缅怀牛顿的苹果时,这位数学家非常生气:“我不明白,怎么能认为一个巧合就会加快或者延缓这项发现呢?”牛顿本人在描述万有引力定律时一个字都没有提到过苹果。那么,这个苹果到底是哪里来的呢?牛顿死后是伏尔泰首次谈到牛顿的苹果,似乎结论出自于牛顿的侄女凯瑟琳·康杜特的谈话。而牛顿的朋友斯塔克利的回忆证实了这个传说的真实性。斯塔克利回忆起牛顿死前不久两人碰面的情形,“午饭后,因为天气暖和,我们去了花园,我俩坐在苹果树荫下喝茶。”斯塔克利写道,“正好就在这种环境下,牛顿脑中出现了万有引力的思想——相应的心境和那一刻掉下来的苹果就促成了万有引力的诞生……”
  
  无论这是臆想的还是真实的,在牛顿死后93年间,没有一个人不在离开他家之前看一眼那棵神奇的苹果树。1820年一场大风暴毁掉了这棵老树,断裂的树干做成椅子后成为牛顿纪念博物馆里人们顶礼膜拜的东西。
  
  纷争之果
  
  当今世界,“苹果”成为了一种时髦。拥有“苹果”笔记本电脑是许多人的梦想,我们回忆甲壳虫乐队时也不会忘记他们的“苹果”唱片公司。
  
  两家公司对“苹果”的争夺已经持续了1/4个世纪。1980年,甲壳虫乐队成员之一乔治·哈里森在杂志上看到一起“苹果”电脑的广告,立即着急起来。他认为这个商业品牌的使用存在违法行为,因为早在1968年“甲壳虫乐队”组合就已经注册了“Apple”(苹果)公司。一年后双方达成协议,每一方都可以在不改变各自经营范围的前提下使用“苹果”商标,例如,电脑公司只能从事电脑行业。
  
  但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1989年双方再次对簿公堂,重新限定经营范围。2003年发生了新一轮纠纷,因为“苹果”电脑公司销售MP3播放器和音乐下载存储软件。法庭判决,“苹果”电脑没有违反之前签订的协议,因为公司销售的只是用来收听和储存音乐的工具,与音乐创作并无关系。长期的商标官司导致甲壳虫乐队的歌曲没有在音乐下载的合法网站上出版。“苹果”电脑的高层乔布斯宣称:“我们喜爱‘甲壳虫’,这些年来因为商标和他们打官司我们感到很难过。”而甲壳虫“苹果”唱片公司的负责人称:“我们战胜了阻力,并且得以继续前进。”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7-10 11:09:29

百变苹果
  
  当整个世界开始流行“瘦身”时,苹果成了一种时髦的饮食。所有明星都用苹果当早餐、中餐和晚餐。当然啦,过程很痛苦,但一个月就能变苗条。
  
  没有比用苹果酿制的两种酒更好的了——卡尔瓦多斯苹果白兰地和西得尔酒。在诺曼底,每个村民的苹果园里都存有酿酒器具。一家果园中酿制的卡尔瓦多斯苹果酒可能与邻家酿制的酒天差地别。问题不仅出在苹果种类不同,还关系到苹果的质量,以及每位酿制人独特的酿制方法。
  
  传说西得尔苹果酒是法国查理大帝发明的,他有一次一屁股坐在一袋熟透了的苹果上,苹果受到挤压,结果就挤出了西得尔酒。目前,这种在欧洲最受欢迎的酒类饮料逐渐在全世界流行起来。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7-10 11:09:42

唐伯虎作品能进课本吗?
时间:2014-12-29 作者:未详 点击:93次

  谁是当今曝光率最高的古代文人?不是李杜,不是三苏,而是烤鸡翅,泡秋香的唐伯虎,然而如日中天的江南四大才子之首,却入不了专家的法眼,唐伯虎似乎永远只是通俗文化的宠儿,登不了大雅之堂。
  
  进课本要什么标准?我们不知道,总之名气、才气、人气缺一不可吧,内容还得老少咸宜,与时俱进的那种,所以鲁提辖打了几十年镇关西,终于因为太过血腥要被请出去了,朱自清的胖老爹送了几十年桔子,也被发现违反了交通规则。
  
  唐伯虎呢?他够格吗?
  
  先说才气,号称诗画双绝的唐伯虎其实哪一样都算不上大家。他的画历来不值钱,与知名度正好成反比,与徐悲鸿、吴冠中、张大千、傅抱石的画动辄千万相比,早了几百年的唐伯虎一幅水墨绢本泛舟图,居然只拍出了3300元,确实有点丢人。
  
  29岁拿过乡试第一的唐伯虎,30岁时因为牵连科场舞弊案,从此绝了仕进的心思,宁王朱宸濠招揽野心文人,唐伯虎一度在南昌王府呆了半年,后来看看情况不对,及时跑路,才免于一死,他的后半生贫病交加,流离失所,绝算不上什么成功人士。
  
  唐伯虎的为人愤世疾俗,仿佛看透了世态炎凉,其实一辈子都是个愤青,远没有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洒脱,这路性格与唐朝的罗隐很像,所不同的是,罗隐跟营妓云英交好,落个“我未成名君未嫁”的结果,唐伯虎的闺中之乐大概不只于此。
  
  如果说到做人,醉生梦死的唐伯虎绝对不是楷模,但也不算过分,比起给武则天的面首张易之抱尿盆的宋之问不知要好多少倍,而宋之问的《渡汉江》也是语文课本中多年不变的老面孔了,可见能否入选课本与人品并没有多大关系。
  
  说到诗文,明诗本来就在衰落之中,唐伯虎跟风而已,谈不上另辟蹊径,开宗立派。他的诗口语很多,缺乏修饰,不讲技巧,主要是个人际遇的感叹,自怨自艾,消极低沉,还有点宿命论,存世的600多首诗中,佳作不多,也是事实。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7-10 11:09:54

  不过要说人气,唐伯虎就大占便宜了,他的诗有个先天优势:通俗易懂,加入星爷电影的力挺,曝光率不低,比如这首《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
  
  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诗不算好,写情即景,流于平淡,缺乏提炼,虽然如此,因为电影的大众推广作用,它仍是唐伯虎最为世人熟知的一首诗,去看一下百度的搜索量,就一目了然,有些人甚至误搜为“不见武林豪杰墓”,大概真以为有唐家霸王枪这回事了。
  
  文学作品的评判一看造诣,二看影响力,唐伯虎诗要跟杜甫的三吏三别比,思想境界当然云泥之别,要与李太白的穷奇瑰丽相比,也是差之千里,但唐伯虎那些通俗得像顺口溜和歇后语的诗歌影响力不可低估。
  
  课本是启蒙读物,兼收并蓄很重要,曲高和寡要不得。
  
  唐伯虎既是大众熟知的历史人物,自有其影响力,既不能凭空抹杀,也不能视而不见。借着流行文化的推动,让从小耳濡目染于银幕唐伯虎的孩子们,有个机会认识真正的唐伯虎,了解他的作品,启发学习历史文化的兴趣岂非一件好事?
  
  不必担心孩子们受到明代世俗文风的影响,他们读了唐伯虎俗白透露的诗歌,再领略李商隐的深情蕴藉,李白的心游八荒,杜甫的忧国之诚,自会作出应有的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二流文学家唐伯虎倒可能是个一流的启蒙导师。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7-10 11:10:04

中国孩子需要点“平凡教育”
时间:2014-12-29 作者:未详 点击:189次

  据报道,郑州女大学生在公园门口摆摊擦皮鞋,引来众人围观和热议。她的妈妈问:“你没有神经病吧?擦鞋太掉价了,与其出去丢人,还不如在家里待着,不去找工作”,读了这则报道,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心潮着实难平。
  
  笔者曾对本市10多所学校的不同年级的中小学生就“我长大将来做什么?”等问题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发现同学们的答卷中有想当省长、部长,博士、科学家、老板、电影明星等,而且比例颇高,而没有一个愿意作农民、当清洁工的。
  
  诚然,孩子们理想世界应是多元的,未来社会需要他们扮演的角色也是多元的。孩子们具有远大理想抱负,恰同学少年,立下“鸿鹄之志”,并无大错,然而,笔者以为,这些孩子还年幼,他们的理想应是丰富多彩的。特别不可思议的是有不少是来自农村的中小学生群体——农民的后代,他们也“看不起农民”“厌恶农村生活”并“坚决不当农民”。态度之“坚决”,不知是喜还是忧?连农村学校培养出的学生都不热爱自己的家乡了,还会有谁去热爱我们的农村和农民?
  
  2007年年底,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了《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生活意识比较研究》。调查发现,在4个国家的学生中,中国学生最不甘于平淡,最不满足于过普通的生活。这不仅和升学压力有关,还和我国的教育理念有很大的关系。在日本,甘于过平凡生活的观念相当普遍。日本的中学,经常把社区里的普通人请来给孩子们讲课。大家对普通的职业都怀有感激和尊敬的感情,中国的学校显然缺乏类似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总是把目标定在天上,却不注意脚下该怎么走,虽然课本里也写着劳动无贵贱,但普通人的生活是不被关注或赞扬的,学生们也早已习惯了把科学家、学者、官员等社会知名人士作为偶像。
  
  据统计,半数以上的中小学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近些年来,这种状况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有增加的趋势。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学生的压力通常来自父母或者学校对学习成绩的要求,真正自发的学习或者自立的压力很小,是一种外紧内松的状态。有专家曾把中国孩子的这种压力状况概括为“软垫理论”,意思是中国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论是小升初、初升高、考大学还是就业,哪件事情没做好,都有家长为孩子解决后顾之忧,家长就是孩子的安全垫,中国的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一样可以坦然地住在家里啃老。这种现象在国外很少见。国外的孩子,独立的紧迫感比较强,国外的家长也确实说到做到,“你能养活自己了,我就撒手不管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7-10 11:10:17

近年来,家长们的表现似乎更令人担忧。过去,家长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只是一些零星的表现,可是现在,很多家长对教育的理解,对成长的理解都被应试教育给扭曲了。甚至可以说,父母的问题可能比孩子更严重。在学校,打扫卫生,有时常被某些班主任当做惩罚犯错学生的一招西式,在家长的逻辑里,上了大学,就得成人上人,擦鞋,等于下贱,是丢人的代名词。在这样的教育“熏陶”下,还有谁敢(或愿意)从事“平凡”劳动呢?无怪乎,全中国上下都这么说:如今的大学生就业难!到西部去,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则需要政府的政策“鼓励”,大学生一旦真的操起“屠刀”卖猪肉,去了农村当“村官”,摆摊擦起了皮鞋,那就大呼:大学白读了,殊不知,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一个大学生白手起家,靠擦鞋成为百万富翁。通过几年的创业,在全国13个省、市建立了几百家连锁店,并闯进央视《赢在中国》108强,站在武汉大学讲台上演讲,被全国十几家省级以上媒体争相报道。早年,淘粪工人时传祥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成了全国劳动模范,受到国家主席刘少奇的亲切接见,刘少奇主席握住时传祥的手亲切地对他说:“你是淘粪工人,我是国家主席,我们只是分工不同,我们都是人民的勤务员!,袁隆平多少年的汗水与辛劳,精心培育出的杂交水稻,解决了13亿人口大国的温饱问题。”获得全国最高科学奖,当之无愧,举世公认。伟大出于平凡!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打扮颇为时髦的妇女带着她的孩子,坐在美国著名的“亚联集团”总部的花园里,她一边责备着孩子,一边把替孩子擦眼泪的纸巾揉成一团扔在地上。这时,一位正在远处打扫卫生的老人走过来,把纸巾捡起并扔进了垃圾箱。妇女满不在乎地瞅了老人一眼,继续责备着哭泣中的孩子,又扔下一团纸巾。老人没说话仍然弯腰捡起……当妇女第七次扔下纸团时,她对孩子说道:“如果你现在不好好上学,将来就会跟他一样没出息”,老人没有动怒,平静地说:“夫人,按规定这里只有集团员工才能进来。”女人掏出名片扔在老人身上,理直气壮地说道:“我是这里的部门经理!”这时一名男子匆匆赶来,老人对男子说:“我现在以亚联集团总裁的名义提议,免去这位女士的职务!”随后他温和地对孩子说:“人不光要懂得好好学习,更重要的是懂得尊重每一个人。”
  
  故事中的妇女除了不尊重老人的劳动,更重要的是不尊重老人的人格,所以才有这样的结果。我们的莘莘学子可曾想过,你们是否有过不尊重“平凡”劳动的行为呢?比如你是否羞于启齿:我的爸爸是淘粪工人,我的母亲种田,是否在打扫一新的公共场所乱扔垃圾,经常出入校门是否对看门的老人叫声“爷爷,早上好!”等等。古人云:尊人者,人尊之,要想得到他人对你的尊重。首先要学会主动尊重他人,在家庭,尊重父母,学会感恩,在学校,尊重老师,尊重同学,学会理解,学会欣赏。在社会,尊老爱幼,关爱他人……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7-10 11:10:28

 事实上,尊重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品格,学会尊重别人,就是尊重你自己。
  
  当然,父母的做法也是无奈的选择。在父母的背后,还有一种更大的力量逼着家长们不断给孩子施加压力。比如孩子面临小升初了,如果没有乐器、外语、奥数等一技之长,很可能进不了重点中学,进不了重点中学就意味着上不了好大学,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这一连串的后果让家长不敢放手。实质上,教育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家庭教育只是整个教育系统的一个部分。所以,教育的问题根本原因不在父母、不在压力大小,而是教育这个整体系统的设计出了问题。
  
  中国学生需要来点“平凡教育”!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5-7-10 11:10:40

三十年来身价贬值最快的三种人
时间:2014-12-29 作者:未详 点击:104次

  改革开放30年,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所有这些变化,并非都直线上升,有的却是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比如以下所述三种人的身价就属此列。
  
  工人。要是搁二三十年前,拥有一个工人身份,那简直可以神气得仰着头横冲直撞。在那时,谁是工人,谁就能永远被国家包养,过着旱涝保收、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哪个农村人通过念书或当兵而成了工人,那可是一件极为光宗耀祖的事。他的故事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十里八乡传扬,并作为人们教育儿女的励志典范。那时一个长得如花似玉的姑娘嫁给一个丑陋无比的工人王老五,就算是攀了高亲。而一个才貌双全的农民王子想娶一个工人灰姑娘,百分之百会被人耻笑为癞哈蟆想吃天鹅肉。如今30年过去了,工人已经完全没有了以往的风光,甚至成了有今儿没明儿的打工仔的代名词。以前家长激励孩子时会说,好好念书,长大了好去当个工人。现在家长吓唬调皮的孩子会说,再不好好念书,以后你就去当一个工人吧!
  
  作家。在以前,能够被人称之为作家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没有一定文学造诣的人,也从不敢在人们面前自称作家。那时很多青年都做过文学梦,他们一生最大的理想就是能像作家一样出一本厚厚的书。但成功者寥寥,别说一辈子能出书,就算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一块豆腐块,也如同过年一样高兴。曾几何时的作家,是极被人们仰慕的,高尚牛叉得了不得。而如今却大不一样了。写书的往往和臭名昭著联系在了一起。谁要是声称出了一本书,不但吸引不了众人羡慕的目光,反而会在众人疑惑甚至鄙夷的眼神中自己也觉得是那么俗不可耐,心虚得直冒冷汗。这年头,谁不能出书啊!这年头,谁还想出书啊!这年头,谁还好意思说自己是作家啊!脑子进水了吧?嘿嘿!
  
  大学生。二三十年前的大学生,那是相当厉害。考上了大学,不但铁定成为了有城市户口的工人,而且一毕业就是国家二十四级干部,属于治人的劳心者。那时的大学生不愁工作,根本用不着自己到处投简历去应聘,全由国家统一安排。所以,人们把大学生喻为“天之骄子”。所以,才会有万人过独木桥的壮烈景象。而现在呢?只要有钱,就能上个大学或者干脆买个大学毕业证。只要有人,就能找份工作甚至是不错的工作。大学生还能在谁面前炫耀一下呢?大学生又以什么在别人面前炫耀?都说国家缺人才,但惟独不缺大学生。现在的年轻人,如果没有一个大学毕业证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但只有一个大学毕业证也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如今谁能想到,大学生竟会成为社会的就业负担?澡堂子碰上一个搓澡的,可能是本科学历。街头操刀卖猪肉的,可能是北大毕业。到处都是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搞得人们有些视觉疲劳、神经麻木。
  
  30年的巨变,令人鼓舞。30年的巨变,有些也让人心酸。
页: 2938 2939 2940 2941 2942 2943 2944 2945 2946 2947 [2948] 2949 2950 2951 2952 2953 2954 2955 2956 2957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